標籤:

影評|《最好的告別》

節目一開始,先截取了電影《滾蛋吧!腫瘤君》的一個片段,從而引出了第一個問題——親人得了惡性腫瘤你會怎麼做?絕大多數觀眾選擇的是先隱瞞,等到有一天實在瞞不住了,再去告訴自己的親屬。然而寧教授認為,作為醫生,其實更加傾向於告知病人他的身體狀況,因為病人是有權知道自己實際情況的。寧教授同時也指出,她並不認為家屬不告訴病人事實是錯誤的,她非常理解這種行為是家屬對病人的一種愛,害怕病人接受不了,但家屬往往會把病人想像得更脆弱。其實大多數病人在了解自身情況後,會對未來的日子進行一種規劃。很多時候是家屬擋在了第一關,不讓病人知道自己的真實情況,實際上家屬是更痛苦的。寧教授也指出,病人接受自己的病情有一個過程,在接受的過程中病人肯定會有情緒反應過程,不能太過於直接地告訴病人他的病情,而是應該有步驟、有方法地告訴病人。其實,告知與不告知,核心在於病人自己,在於病人自己的選擇。而家屬和醫生所要做的就是充分尊重病人的意願。

接下來,通過情景演繹,寧教授向我們展示了怎樣通過引導來一步步地告知病人的身體狀況。在中國,一般來說,家屬先知道檢查結果,如果病情實在嚴重,家屬會選擇不告訴病人實情。而在國外,病人的病情是直接告訴病人的。所以寧教授表示必須要把文化這一因素考慮進去,積極勸導家屬。

接下來又提出了第二個問題,即假設你得了不治之症想知道真相嗎?大多數現場觀眾選擇了想知道又怕知道。然而這個結果與寧教授掌握的資料有些出入。曾經協和醫院在北京市的一個社區中對老人做過一個調查,這些老人中有71%都想知道自己的真實診斷。不過寧教授說接受壞消息時每個人的反應是不同的,沒有絕對的答案。

第三個問題是:告訴病人實情時應該怎樣做? 大多數觀眾選擇了分步驟告訴。看到這個結果,寧教授很欣慰,表示通過一個短暫的引導和教育,大家都能選擇自己的方式去告訴病人他的真實病情。同時在告知的方法上,寧教授表示,告知病情需了解患者本人是否想知道,要尊重本人的意願。而家屬在告知病情時還應該去支持、傾聽,去陪伴病人。當家屬在安慰病人時,不要忌諱眼淚。這是一種正常的反應,表達了家人對病人的一種愛,病人會理解。相反,假如刻意地去表現給病人看,故意裝作輕鬆,病人心裡反而不好受。

接著提出了第四個問題:親人腫瘤晚期您會選擇哪種做法?絕大多數觀眾選擇堅持求治。寧教授在這裡提到,不放化療不等於放棄醫療。她在這裡更提倡一種醫療手法,即緩和醫療。生命末期患者是緩和醫療的幫助對象,在這種醫療中,醫生希望能減輕患者的痛苦,希望患者在最後的階段能夠有時間完成自己的心愿,能夠有尊嚴地離開。世衛組織提出的「緩和醫療」原則有三:重視生命並承認死亡是一種正常過程;既不加速,也不延後死亡;提供解除臨終痛苦和不適的辦法。緩和醫療既不讓末期病人等死,不建議他們在追求「治癒」和「好轉」的虛假希望中苦苦掙扎,更不容許他們假「安樂」之名自殺,而是要在最小傷害和最大尊重的前提下讓他們的最後時日盡量舒適、寧靜和有尊嚴。其實,緩和醫療也就是幫助病人能夠善終,而我們經常提到的臨終關懷也是緩和醫療的一部分。減輕疼痛是緩和醫療的第一步,而生命末期的疼痛是能止住的,但由於現在國內國外的醫療水平有限,加之病人的一些想法,使得疼痛控制並沒有很好的實施。

接著提出了第五個問題:親人生命末期你會做什麼打算?對於家屬來說,治療和放棄都是很難的。如果選擇去治療,那麼病人在最後的時光是痛苦的;但如果不去搶救親人,或許家屬會面臨很多來自外界的指責。面對這樣兩難的情況,如果家屬選擇放棄,我們的文化是否應該給予一種寬容與接受呢?

接著主持人分享了一段在病人即將離去的那一刻家屬的內心獨白。

中國的生命教育其實是非常有限的,或許是因為文化的影響。我們不敢與家人討論「死」這件事情。但生命教育應該要早做,而不是在臨終的那一刻才去討論。

最後,寧醫生提出,臨終道別中的傾聽特別重要,不要去打斷病人。如果有很多訪客來探訪病人,作為家屬,應該先去徵詢病人意見,問問他是否願意讓別人看望他。同時,還要多問問病人,他還想做什麼。幫助病人完成未了心愿很重要。寧教授提出一個概念,叫做生前預囑。生前預囑是指人們事先,也就是在健康或意識清楚時簽署的,說明在不可治癒的傷病末期或臨終時要或不要哪種醫療護理的指示文件。大家可以去「選擇與尊嚴網」了解生前預囑,甚至可以寫下自己的生前預囑。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死」是一個很忌諱的字眼,平常在遇到「死」這個字眼的時候,我們也會刻意去迴避。在我們的文化中倡導盡孝,更不敢與自己的父母去討論「死」這件事情,所以大家在面對選擇自己親人去留的時候,往往非常痛苦。但是當一個人,他生的痛苦已經大於死的解脫的時候,作為家屬,應該是想盡一切辦法,強留住這個人的生命,讓他整天靠著冷冰冰的儀器生活,還是陪伴著他,陪伴著他走完屬於他的光輝一生,陪伴著他,去度過就像往常那樣平淡和諧、油鹽醬醋茶的日子呢?生固然好,但我們也要尊重死亡。生與死其實都是人生中必經的過程,就像那句玩笑話:我們既然來到了這個世界,就沒想著活著回去。一個人的出生是伴隨著祝福與歡笑的,它代表著希望,那為什麼我們不帶著祝福去看待一個生命的終結呢?在這裡,我想起一首詩:從自己的哭聲中開始,在別人的淚水裡結束,這中間的時光,就叫做幸福。所謂盡孝,不是讓父母在最後關頭渾身插滿管子才叫盡孝,而是平時多和父母聊聊天,多陪伴父母。同樣,無論是病人的爸爸媽媽、妻子丈夫,子女們,都要想想,在平時自己能為他們多做些什麼。最好的告別就是正視死亡,用最有尊嚴的姿態離開。同時希望我們大家都能好好珍惜與家人一起度過的日子,平平淡淡就是生活,平平淡淡也是快樂。撰稿 / 楊瑞頤編輯 / 江欣怡

感謝閱讀本推送由烏鳥寧養臨終關懷小組製作歡迎其他平台轉載轉載時請註明出處並附上原文連接關注臨終關懷探索生命意義
推薦閱讀:

《超體》影評
【飢餓遊戲2】瑪麗蘇文學的勝利 – 《飢餓遊戲2:星火燎原》影評
《寂靜之地》重返頭名,強森叫板影評人
金陵十三釵在國外惡評如潮 (金陵十三釵 影評)

TAG:影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