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婆婆的另類隔代育兒·杭州日報

美國婆婆的另類隔代育兒
2015-02-22

海外生活

美好媽媽@美國

中西的差異不僅反映到育兒觀念上,也反映到隔代教養上,比較國內祖父母爭著搶著幫帶小孩,這裡的老人就顯得很被動,其實不是他們冷漠不願意管孩子,而是他們的價值觀決定了照看孩子的方式方法與國內的會有所不同,那就以我婆婆為例,說說美國祖母在隔代育兒中充當的角色。

充當參謀的角色背後支持

在美國的祖父母看來,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責任,包括養育小孩,如果有什麼特殊情況,祖父母還是樂意助一臂之力的,但絕不是義務,因為他們有很強的邊界意識,知道自己的角色與父母不同,可以給一些參考性的意見,但不會包辦代替,更不會強勢介入。就我的婆婆來說,還是樂於幫忙的,但一般屬於救急型的,比如我和先生要出差或者是紀念日要過二人世界等。

婆婆以過來人的身份,偶爾也幫我做參謀,給我一些育兒的建議供我參考,一般是善意的溝通,並不強求我一定要接受。

小人出生後沒幾個月,開始對她進行睡眠訓練, 為了保持有規律的睡眠,我出門時盡量圍繞著她的作息,但壞處是把自己給套牢了,生孩子前看電影,聽音樂會這樣的夜間活動統統沒有了。這樣的局面一直延續到小人二歲。

單位舉行聖誕節酒會,正好先生出差,臨時請婆婆照管幾個小時,沒想到她善解人意,非常支持我出門。臨走前,小人從我的懷裡掙扎著被抱了出來,然後就是哇哇大哭。

我當時真是不舍,甚至有了放棄的念頭。這時婆婆和我說了幾句話,對我震動很大。大意就是小孩子哭是正常的,大人要讓自己有些免疫力,如果因為孩子哭,就割捨了自己的生活,會寵壞小孩的。哭過幾次後,小孩自然而然就適應了。

其實婆婆的出發點可以理解,作為媽媽要學會善待自己,不能為了小孩就失去自己的生活,育兒不是牽絆住自己的手腳!看似無情卻體現著有原則的愛。

用自己的方式陪伴孩子

美國祖父母有自己帶孩子的方式,並不認為天天和孩子黏在一起,就是十足的天倫之樂,他們不把自己和晚輩的關係看得那麼重。相反,與孫輩適當保持距離,反而產生美,不僅不會影響親情的紐帶,還能保持自己的相對獨立性,又能做到時時牽掛。在他們看來,隔代親應該是沒有任何壓力的。

祖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方式可以多樣的,在寒暑假,有的會把孫輩接到家裡住上幾個星期,或是帶著孫輩一起出去度個短假,享受和小輩們單獨相處的機會。婆婆的晚年生活很瀟洒也很充實,她的孫輩加起來有5個之多,雖然她不會整日里圍著他們轉,但總能抽出時間去探望。

我們和婆婆住得不太遠,每個月和她有約定好的祖母日,這一天,女兒有更多的機會和奶奶待在一起。婆婆對孩子很耐心,和她待在一起不會悶,還能有所收穫。

婆婆很珍惜和孫女在一起的時光,願意陪伴做她想做的事。女兒喜歡撿秋天的落葉,婆婆帶著她,大腳小腳地走到樹林中,收集吹落在地上的樹葉,一采就是一大把。婆婆有時候也會童心未泯地和孫女一起玩手指畫,上次女兒帶回一張二人用手印和線條一起創作的可愛毛毛蟲。她還喜歡坐在露台的搖椅上,和孫女依偎著一起看天上的流星。

婆婆退休之前是兒童閱讀治療師,很願意給小孩子讀故事書,出於職業習慣,她每次都會認真地糾正孫女的發音,好處就是女兒比同齡小孩在發音上標準很多,在幼兒園裡被老師稱為vocabulary kid(詞語很豐富的小孩)。

尊重父母的育兒決策

美國祖父母通常不會把自己培養孩子的經驗,直接用到孫輩身上,他們認為教育孩子畢竟是父母的職責,所以一般不會幹涉太多。

在教養女兒的問題上,婆婆會求同存異,總是盡量與我們採取一致的教養原則。

一次我誤以為女兒搶了別人的玩具而讓她去罰坐,當時婆婆沒有出面護著孩子,只是默默在一旁聽著,後來悄悄把我拉到一旁,解釋了事情的原委,說其實是我錯怪了孩子。聽到這,我感謝她的開誠布公,讓我意識到錯誤後,及時採取一些彌補的措施,避免小孩子的心靈受傷。

還有女兒曾有一段時間很愛吃甜食,怕她長蛀牙,一直是嚴加控制,並就這個問題還和婆婆討論過,她對此表示同意。每次去看婆婆,當小人眼巴巴的看著罐子里的糖果,婆婆總會當著她的面問:你媽媽同意了嗎?如果我搖搖頭,她不會主動給女兒,表現了對我這個當媽媽最基本的尊重。等再去她家時,糖果已被悄悄的換成了蔬菜圈,孩子也是會看事的,知道這件事上是她娘說了算,就是奶奶也是和我站在一條戰線,自然沒有什麼救兵可搬。

有原則的疼愛而不溺愛

疼愛孫兒和孫女的心情,天下的祖父母都差不多,在照顧孩子方面,明理的美國祖父母會給自己一個正確的定位,疼愛但不溺愛。婆婆對孫輩向來和藹親切,但又不失原則,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比中國的祖父母心寬了許多。不是他們不在意,而是他們更注重孩子在自然的狀態下,自然成長。他們覺得讓孩子擁有心靈上的健康和人格上的獨立比什麼都重要,所以很少用物質的東西來滿足孫女。

女兒過生日,婆婆送來了一個長長的盒子,孩子好奇地打開,裡面是一個維多利亞的復古娃娃,雖然是用過的,但被保存得很好。

婆婆說她小的時候,父母捨不得買新娃娃給她,直到一次鄰居出售舊物,她眼巴巴地望著剩下的唯一的娃娃,母親不忍心看著她的樣子,用25美分買下它。從此這個娃娃一直跟著它,成了她小時候心愛的玩具,她還給它起了名字,並把它視作家庭成員。即使搬家,也捨不得丟掉,直到現在仍然很珍視。

她繼續說道: 「我看Katie(女兒的名字)每次過生日時,都有很多新禮物,好多都是玩一次就扔在了一邊,買新禮物真的是有點浪費,與其買新的,還不如送她特別的禮物。

看得出婆婆是個惜物的人,在她看來新與舊絕對不是衡量價值的唯一標準,不關乎錢的問題,而是她想傳達給孩子一種對舊物尊重的價值觀,想必這個跟了她大半輩子的娃娃,見證了人與物之間的關係,希望孫女可以像她這樣學會珍惜。

想到她的用心良苦, 對她的生活方式又多了幾分尊重。

推薦閱讀:

中東五國突然掐架 卡達被孤立 背後「水很深」 | 地球日報
外國禮俗面面觀(禮儀漫談(187)) (人民日報海外版)
今日數據行業日報(2016.07.12)
人民日報:存公心才會有分量(人民論壇)2017-09-25 馬洲兵
今日數據行業日報(2017.7.21)

TAG:育兒 | 美國 | 杭州 | 另類 | 婆婆 | 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