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常識--閔智亭
06-04
道教常識 閔智亭 一、殿堂陳設 凡殿中塑像皆應有「暖閣」圍護,尤其是殿中正座主像之暖閣更應富麗華美。暖閣內掛幔帳,幔帳以黃色、紅色錦緞為宜。 緊靠法像座台設一高與座台相當的供案,以陳獻擺設供品。供案前設香案,香案應離開供案一點,以不妨擺供為准。案上設常明燈。 香案上常設有五供,即大香爐一隻,蠟台一對,香筒一對。另外於大香爐前可設一較小些的檀香爐,檀香爐兩邊各設一香盒,左盒盛香麵,右盒盛檀香,檀香要劈作長不過寸,粗不過分的小條狀。檀香爐是壇主拈香的特備爐。 香案面前要掛桌圍,桌圍不論淨素或繡花均可。香案前約一尺遠,設一拜墊,拜墊約二尺見方,前稍高一點,呈十五度坡度為宜。此拜墊為壇主拈香跪拜之設。 香案右邊設大磬一個,壇主禮拜,要擊磬。 如是日常誦經之殿堂,香案兩邊加設長條經案,經案上除應用經典外,左案以靠近香案處依次向左為魚、釵、鈸、鼓;右邊依次向右為小磬、鈴、鐺、鐃、大磬。 殿中縣掛之幢、旛、寶蓋、吊掛等,依據情況懸掛,但須成雙成對,不可只掛一幢或一旛,以免威儀不整肅。 二、敬香 敬香,有兩種,一是殿主燒香,此皆用線香,以三炷為準,插於大香爐內,炷與炷之間距,三炷平列以不過寸寬為合格,故有「燒香不過寸,過寸神不信」之諺。二是壇主拈香,此皆以檀香為之。敬拈檀香,非常講究,每炷檀香長短粗細前面已說過,這裡要說明的是檀香爐的生爐方法。生檀香爐前,先在爐正中用香匕挖一小坑,把香麵放入坑內,然後把香灰薄薄覆蓋上,潤平,再點一點線香插於香麵中,這樣,線香之火就把香麵引燃了。當壇主拈香時,初炷香爇入爐中,會有一縷細煙從爐內直上騰起。拈香以三炷為宜,次序是:初炷插於中間,二炷插於左,三炷插於右,三炷香平列並攏。焚香時應默念《祝香咒》。 三、叩拜 叩拜禮,是我華夏民族傳統禮儀,古人席地亦坐,非常講究禮節儀注,表示不同的敬意和不同的儀規,用不同的禮節以表示,故有九拜之儀。「擎拳恭手」,是表示恭誠之意。後世演變成叩頭作揖禮,直到現在,道教仍行叩頭作揖禮。 叩頭有一叩、三叩、九叩之別。 道教以一揖三叩再一揖,為之一禮。與上聖高真祝壽、慶賀道場畢要行三禮九叩禮,即在殿上先喊:「大眾排班」,再喊:「班齊就位」,然後喊:「三禮九叩」行禮(詳細儀注見《道教儀範?祝壽科》最後一段文字)。 道人叩頭,不同於俗人叩頭。道人叩頭雖用拜墊,實際是五體投地,即雙足,雙手著地,頭磕下去時要頭著手。但通常只是雙足雙手著地,頭不一定非著於手。道人叩頭不同於俗人的另一點是,足站成八字形,雙膝與手同時著地,左手摟著右手,手心皆向下,成十字形,頭與脊背同時向下伏,形似青蛙臥狀,且忌臀高於背。如臀高於背,則成後高前低,不但不雅相,亦為失儀。有老道長說道人磕頭表示著「八十一化」,這是很形象的,因足站八字,手按十字,頭為一,故有是說。 道人抱拳作揖,後世稱為稽首(與古禮稽首不同),要左手抱著右手,不論乾坤道皆是一樣,提規執簡也是一樣,皆以左手在前,右手在後。有人說,左手為善手,故當抱著右手。但也有抱拳時,把左手大指插於右手虎口內,搯住右手子紋,右手大指屈於左大指不搯住右手午紋,這種抱拳法,外呈太極圖形,內搯子午訣。一般來說,這種抱拳多用於打坐時,平常稽首作揖,只自然抱拳即可。 作揖躬身,兩足成八字自然站立,兩足跟可稍離開點,兩滕且忌前屈,頭腰腿成彎弓狀,如月牙,兩手自然下垂於丹田處抱拳邊直身邊舉手,手上至口齊為度。 道士跪拜,在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四中記有:「朱文公雲,『古者男子拜,兩膝齊屈,如今之道拜』。道拜,道士跪拜也。」可見今天道教全真道士的跪拜仍沿襲著古時拜儀。 四、祖師聖誕節日必行祝壽、慶賀 師聖誕必依科舉行祝壽、慶賀者,蓋得入玄門,蒙祖師庇佑,聊伸敬恭之誠。亦如俗家給老人慶壽,以伸養育之恩之義。 祖師聖誕節日,於先天晚上(如十五日聖誕,於十四日晚上)祝壽,聖誕日早上慶賀。其儀規是:屆時高功在殿上鳴大鼓集眾,道眾聞鳴鼓即齊殿中。經師排班,住持拈香畢,高功就位依科行祝壽或慶賀儀。科儀畢,高功擊大鼓,頭通鼓畢,提科喊:「大眾排班」。經師、道眾就各自陪殿位置,殿左者面向右,殿右者面向左,對面肅立。二通鼓畢,表白喊:「班齊就位」。經師、道眾轉身向上面對祖師法像。三通鼓畢,提科喊:「今值天運人人年二月十四日、十五日,恭逢(老君聖誕)太上老君道德天尊聖壽(聖誕)大吉良辰之期(日)」,表白接喊:「祝壽(慶賀)太清仙境大赤天宮一切高真」。提科喊:「各秉丹誠」。表白喊:「三禮九叩」。高功擊大鼓交殿主擊大磬三聲,提科擊引磬引禮三叩;殿主再擊大磬三聲,提科再擊引磬引禮三叩;殿主再擊大磬三聲,提科再擊引磬引禮三叩。九叩畢,提科云:「祝壽(慶賀)已畢」。表白雲:「圓揖退班」。殿主擊半鍾大磬。禮成下殿。 五、開靜、止靜 宮觀以開靜止靜定晝夜作息。開靜先擊報鐘,報鐘交大鐘,大鐘交大鼓;止靜先擊大鼓,大鼓交大鐘,大鐘交報鐘。 報鐘的打法是:「起三清,落四御,中間緊七,慢八,平十二」共二十七聲,打三遍,共合為八十一下,開始的三聲和落後的四聲,不計在內。 大鐘的打法是:早上開靜先打緊十三,再打慢十四,亦三遍,共合為八十一下;晚上止靜則先慢後緊。亦須起三清落四御。 大鼓的打法是:先起三清,咚咚-咚咚咚-咚(默念「雷聲普化天尊」)磕(磕鼓邊一聲)再咚咚-咚咚咚-咚,磕磕;再咚咚-咚咚咚-咚,磕-磕磕-磕。然後擊長陣鼓,由慢變快,頭陣完,磕一聲鼓邊;再由慢變快,二陣鼓完,磕鼓邊兩聲;再由慢變快,三陣鼓完磕鼓邊四聲。再如開始時擊的三遍。完。擊鼓的技法最好是在長陣中擊出風雲雷雨摹擬之聲響。 六、早晚壇誦功課經 《天皇至道太清玉冊晨昏朝修》:「道眾凡棲琳宇,當以焚修祀事為先。宮觀之住持每日集眾陞殿焚香誦經,朝真禮聖,當體祀天奉教之心,以罄修真學道之志。」故凡住廟道士必按時上殿誦經,定為必行之功課以行日用之修持。《早課》序云:「功課者,課功也。課自己之功,修自身之道」,「非課誦無以保養無和。經之為經是前聖之心宗。雖是隨堂之功課,實為祝國祚之大猷,朝夕誦念,晝夜忘疲,直候三千功滿,八百行圓,方是出家之上事,大丈夫之道德也」。道教徒講究結三緣,誦經可以結神緣和鬼緣。宮觀規定卯時誦早課,蓋清靜、普化者,乃分輕清之義也;酉時誦晚課,蓋救苦、生天、拔罪等經是有濟陰凝之義也;午時誦《三官經》,赦罪、解厄、消災,取午火消陰主殺伐之義也;子時誦《皇經》,為合助道力,增補神靈之義也。誦經功德實為不可思議,故丘長春真人把誦經禮懺列為中乘法門,且教人三時功課不可廢。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庖丁解牛 ,庖丁是入禪定了嗎?
※古代道士祈雨,降下來的雨水竟然不是來自天上
※善惡有報是一定的,但你得知道怎麼報
※道教真人為什麼都稱「某子」?抱朴子、重陽子、韓湘子等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