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姓氏雜談

「姓氏」,姓與氏的合稱。在秦漢以前,姓和氏有別。「姓」源於母系社會,同一個姓表示同一個母系的血緣關係,只知有母,不知有父。中國最早的姓,大都從「女」旁,如:姜,姚,姒,媯,嬴等。夏、商、周的時候 ,人們有姓也有氏 。而「氏」是按父系來標識血緣關係的結果,這隻能在父權家長制確立時才有可能。因此,當我們讀到「黃帝軒轅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時,可以明白,中華民族共同始祖炎黃二帝原分屬兩個按母系血緣關係組織起來的部落或部落聯盟,一姓姜,一姓姬,而他們又分別擁有表示自己父權家長制首領的氏稱「列山」、「軒轅」。姓和氏有嚴格區別又同時使用的局面表明,母權制已讓位於父權制,但母系社會的影響還存在,這種影響一直到春秋戰國以後才逐漸消亡。所以貴族有姓 、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沒有氏 。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 ,同「姓」的男女卻不可以通婚 。因為中國人很早就發現近親通婚對後代不利 。後來說姓氏專指姓。

現代我們中國人的姓,大部分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的。考其來歷,大致可分為以下各類:以姓為氏、以國名為氏、以邑名氏、以居住地為姓、以次第為氏、以官職為氏、以技藝為氏、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以謚號為氏、因賜姓、避諱而改姓等。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歷時兩年對中國人姓氏進行了一次大規模調查。2006年初公布的調查結果《中國姓氏統計》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按照姓氏數量排序的「新百家姓」。 此次由袁義達主持的調查涉及全國1110個縣和市,得到了2.96億人口的數據,共獲得姓氏4100個。通過縣、地區、省三級人口比例的統計,從而得到了當今中國新百家姓的排序。占人口0.1%以上的姓氏共129個,這129個姓氏的人口約佔我國總人口的87%。全國最大的三個姓氏是李、王、張,分別佔總人口的7.9%、7.4%和7.1%。科學家還將陸續發表中國前300個姓氏的數據和分布地圖,重新出版《中國姓氏大辭典》以推進姓氏文化產業的發展。「這項耗費肯定不菲的新百家姓排名要來何用呢?」在新百家姓出籠的第二天,《南方日報》發表了一篇署名潮白的文章質疑說,「『新百家姓』對於研究中國人Y染色體多樣性、疾病的分布、漢民族源流以及其他學科領域的說法有些玄乎,幾千年的發展,中國的姓氏早就『亂』了,很多是因為人為的因素導致姓氏的變數。古百家姓同時可以作為一種讀物,像《三字經》《千字文》一樣,承擔了蒙學教材的功能,今百家姓倒是有科學的意味了,卻不過是一群乾癟癟的姓氏堆積。這篇文章說得有點刻薄。依我看,中國的姓氏雖「亂」,但從統計和變遷也可領悟出一些帶規律性的東西。人們常說風雲難測,但據千年的歷史天候記載,也能對天氣預測有所啟示,而對人口進行統計和分析也應是有意義的探索與研究。

各個姓氏的起源不同,現以「張」、「肖」姓為例。

張姓

據說張姓源出主要有三:

1、張姓公認的血緣親祖,是上古時代的帝王黃帝。黃帝之後揮,即張姓的始祖。《史記·五帝本紀》曰:「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據歐陽修《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少昊青陽氏弟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但是,揮是黃帝之孫,或是黃帝之子;揮是玄囂青陽氏之子,或是少昊青陽氏之子,卻有分歧,在歷史上已爭論了幾千年。

2、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又載,張氏世仕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後,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隨著三國遷都而遷移。是為山西、河北、河南之張氏。

3、出自賜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魏國大將張遼本姓聶,後改為張氏。張姓最初的發祥地,應當是在今天的河北、山西、河南省境。在福建,福州、廈門以及長汀、寧化的客家民系中,張姓人較多。五嶺以南廣東省的張姓民眾,多為唐宋時代從福建、江西、湖南等地遷去的客家人。居住比較集中的地區有韶關、南雄、蕉嶺、梅州、大埔、興寧等地。有的張姓則由賜姓或改姓而來。元朝末年,有一個的名叫伯顏帖木兒蒙古將領,他作戰英勇,曾率兵多次打敗農民起義軍。但在一次戰役中,敗在朱元璋的手下,於是歸附明朝。明太祖佩服他的武猛,就賜給他張姓。他的後代一直從軍,傳至玄孫張晟,官至都督事。前涼王張天錫未稱王前就與梁景、劉肅相友善,並依靠他們謀殺權臣張邕,謀殺侄子前涼王張玄靚,自立為王。為酬其功,賜二人姓張氏,並依諸子之例,以「大」為字,改梁、劉二人姓名為張大奕、張大誠。

張姓遷徙史:張姓起源於「青陽」,也就是古代冀州的清河流域。清河發源於今河南、山西兩省交界處的太行山區,流經今河南省的新鄉、濮陽,河北省的清河、滄州等地,從天津入海。清河上游的濮陽一帶為「顓頊之墟」(上古帝王顓頊建都之地),可能是張姓的起源地。西周后期有個叫「張仲」的人,曾經輔佐周宣王。他是最早見於古代文獻的張姓先民。到了春秋時代,晉國(今山西省境內)是張姓人群聚集的重要地區。戰國時期晉國分為韓、趙、魏三國,張姓先民隨之遷徙到黃河南北,在更廣闊的中原地區建立家園。漢唐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興盛期,也是張姓先民的輝煌時代。在黃河乃至長江流域,出現了許多聲名顯赫的張姓望族。伴隨著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的民眾大遷徙和民族大融合,張姓先民的足跡不但遍佈於大江南北,而且還到達嶺南、西南、西北、東北和東南沿海地區。

肖姓

據說蕭姓源出有二:

1、出自子姓,以封地命姓。春秋時,宋國有一員猛將叫南宮長萬,在攻打魯國時被俘,魯庄公把他囚禁在後宮中,幾個月後才把他放回宋國。公元前682年秋的一天,宋閔公同南宮長萬在後宮博戲(古代的一種賭局),閔公的寵姬也在旁邊觀看。長萬看著她們說:「還是魯宮的美女漂亮,天下諸侯沒有比做魯君更快活的了!」閔公一向以這幾個姬妾的姿色自矜,聽了這話很不高興,就嘲笑長萬說:「像你這種當俘虜的人怎麼懂得美不美呢?」他頓時惱羞成怒,一拳就把閔公打死了。接著他又殺死大夫仇牧和太宰華督,另立公子游為君。宋國公子紛紛逃往蕭邑(今安徽蕭縣)。蕭邑大夫是宋國始祖微子啟的後裔,名叫大心,他把這些公族子弟及他們的隨從聚合起來組成一支軍隊,又到曹國請來援軍,逐殺了南宮長萬及其同黨,平息了這次內亂。閔公的弟弟宋桓公即位後,把大心封在蕭為附屬國,稱為蕭叔。蕭國後來被楚國所滅,大心的後世子孫遂以封地命姓,稱蕭姓。

2、古代嬴姓部落首領柏裔之後作士於蕭,便以「蕭」為姓,叫蕭孟虧。其後沿襲姓蕭。

陳劍在《戰國金文兩篇》中提到,「『(梁惠王)廿七年大梁司寇鼎』,刻銘一行20字:『梁廿又七年,大梁司寇肖(趙)亡(無)智金寸(鑄),為量容半 。下官。』......作為國名、姓氏的『趙』,在古文字材料中大多就寫作『肖』(趙本從肖,得聲。......)。」另外,也有人猜測,部分「肖」氏是來自原本姓「蕭」,但後來因犯罪被貶姓的家族。南梁蕭紀,他在與蕭繹爭位敗亡後,蕭繹以為他不配再用「蕭」這個高貴的姓氏,因此「賜姓饕餮氏」(《梁書》)。南齊蕭子響,因叛亂被殺,「賜為蛸氏」(《南齊書》)。「蕭」與「肖」原本是兩個不相干的姓氏。 在古代,肖姓極為罕見,歷代史書都很少見到,甚至連宋代《百家姓》、明代《千家姓》中都不曾見到肖姓,只是在明凌迪知的《古今萬姓通譜》中,才首次出現了「肖」姓。在廿四史中,也惟有《遼史》、《元史》提到有肖姓人物,均是少數民族。蕭、肖兩姓後來混用,主要是因為近代的漢字簡化趨勢。其實,蕭字本身已經是簡化字,原寫作「蕭」,多達16筆。 一般人以為「肖」是「蕭」的簡化字,實誤。國家公布的《簡化字總表》中沒有「蕭」簡作「肖」,即「蕭」不能簡作「肖」。用肖者可能的依據是《新華字典》:「『蕭』(姓)俗作『肖』。但具權威的《辭源》(1997版)中,「肖」不作姓。「蕭」才作為姓。稱,「春秋 宋附庸蕭國,子姓,始封蕭叔大心,子孫以封國為姓。」「蕭」與「肖」問題還曾引起小麻煩。台商蕭良松電請中國旅行社工作人員訂購機票,當他拿到機票時,上面的名字卻成了「肖良松」,旅行社工作人員告訴他「二蕭」通用。但到機場驗票時,工作人員說「蕭」、「肖」是不同姓,讓他在機場逗留了三個多小時。與此類似,姓氏誤用或混用的還有「傅」與「付」、「閻」與「閆」、「丘」與「邱」等。

各個姓氏都有引以自豪的名人。張氏名人張儀,戰國時期魏國人,縱橫家,秦惠文君十年(前328)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縱的策略遊說各國服從秦國,瓦解了蘇秦倡導的連橫抗秦策略。張氏後代最樂於提起漢代留侯張良,其家世顯貴而綿遠,上可追溯到輔佐西周王朝中興的張仲,甚而直接得姓祖張揮;下則被絕大多數張氏後裔尊為「開基祖」、「始祖」,其家族是張姓大家族中最大也是最昌盛的一支。張良先祖為春秋戰國時代之貴族,具有詩人氣質。蕭氏名人中有幾位當了皇帝。南北朝時建立南宋的齊高帝蕭道成,竟陵王蕭子良;建立梁國的武帝蕭衍,梁簡文帝蕭綱,梁元帝蕭繹。蕭姓有一知名巾幗蕭太后。蕭太后是遼景宗的皇后,姓蕭,名綽,小字燕燕,通常稱為燕燕太后,是遼國著名的有才略、有作為的女政治家、軍事家。蕭氏子孫最樂於提起漢朝初年丞相蕭何。蕭何謚號「文終侯」,漢初三傑之首,輔助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政權。

有人為自己有一個尊貴的姓而自豪;有人卻為自己原來的姓感到羞愧。鄭成功,名森,字明儼,號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鎮人。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和黃道周等人,在福州擁立明宗室、唐王朱聿鍵為帝,建立隆武政權。隆武帝見鄭成功年輕有為,忠心耿耿,賜他姓朱,改名成功,他因而被尊稱為「國姓爺」。有趣的是後人對他的「朱」姓,並不恭維,卻認同「成功」的大名。說起「鄭森」、「朱成功」,倒覺生疏。雖然南宋許多史學家認定秦檜不是「姦細」。例如李心傳寫的《要錄》說,秦檜不是金人「姦細」,是主和派,不是抗戰派。秦檜逃回宋朝,皇帝趙構稱讚秦檜「忠朴過人」,比作蘇武。但多數國人認定秦檜是賣國賊。據說宋代之後,沒人再以「檜」為名。秦檜的後人明代的秦澗泉在一次去杭州拜岳飛墓時寫了二句詩: 「人從宋後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

「姓氏尋根」是重要的文化活動。姓氏尋根增強了中華民族凝聚力,帶動了文化資源開發,帶動了姓氏研究的繁榮。我國各地開辦了一些姓氏尋根節目,其中尤以中央電視台第四套固定節目《天涯共此時·百家姓》播出較早,較有影響。廣東電視台《尋根問祖·百家姓》電視片也具特色。尋根的歷史意義,在於普天下所有龍的傳人不忘血統,不忘根本;尋根的現實意義,在於華夏民族的認同、團結、凝聚、合作。要加大姓氏文化的研究和推廣,加強姓氏尋根組織服務,促進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大融合。近年來,隨著海內外交流的越來越頻繁,原在海外某些地區存在的姓氏宗親組織得到了較大發展,致使姓氏宗親會館、姓氏研究與聯誼機構等在海內外都有所見,在團結族人和弘揚中華民族美德等方面都發揮了特殊的作用。中國社科院於1998年實施「華夏文化紐帶工程」。「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曾收到了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為這次活動的題詞:「同根同源、血脈相連、華夏故土、心手相連」。去年連戰先生和宋楚瑜先生大陸之行,更給台灣帶來濃重的尋根情懷。

「《百家姓》不止100家」……啟蒙讀物《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錢塘(杭州)的一個書生所編撰的蒙學讀物,將常見的姓氏編成四字一句的韻文,像一首四言詩,便與誦讀和記憶,因此,流傳至今,影響極深。但《百家姓》不是剛好收集100家。《百家姓》本來收集411個,經贈補到504個姓,其中單姓444個,複姓60個。這種由單字組成,又無文義的讀物,主要是為了識字。但這種囫圇吞棗的識字法,其缺陷顯而易見。無怪滬地初學兒童要戲讀《百家姓》中的「柏水竇章」為「百水豆漿」。《百家姓》其排列的順序是將重要的姓氏排在前面,但大概只有前面幾個姓是刻意排的。如第一句「趙錢孫李」,「趙」是宋朝的國姓,「錢」是吳越統治者的姓,「孫」,據王明清說法,是指錢的正妃,「李」是指南唐統治者的姓氏。其後《百家姓》又出現各種改編本,如明吳沉、劉仲質編《皇明千家姓》,清代康熙時編《御制百家姓》。

「張王李趙遍地劉」……人們在談論中國姓氏的時候,往往把張姓列為諸姓之首。實際上現在張姓人口不居首位。1982年我國人口普查資料統計,張姓人口有7800多萬人,是當代中國的第三大姓。20世紀80年代以前,「張」一直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姓氏。在唐代,唐太宗奏天下譜牒:定姓為293個,其中10個大姓為「國柱」,即張、程、李、鄭、郭、陳、鮑、劉、任、牛。明代《千家姓》收集1968個姓,以開國皇帝朱姓為首。清皇帝」尊孔讀經:所以在《御制百家姓》中「孔」姓列於第一。1977年,李棟明在《東方雜誌》發文指出:華人最大的10個姓是:張、王、李、趙、陳、楊、吳、劉、黃、周,占華人人口40%,約4億人。「五百年前是一家」……中國人見了面,總是要問姓名,如果發現跟自己是同一個姓就會倍感親切。專家認為,這種說法實際上這並不可信,經過調查,發現一個大姓可能有上百個來源,比如說中國第一大姓『李』,有些是來自『嬴』姓,有些是來自『趙』姓,唐朝時『李』姓被李世民分賜給了開國元勛,甚至在後魏時期,鮮卑的複姓也有改成『李』的。」

在人口調查中,發現河南有四個姓「難」的小村,裡面的男女老少全姓難。「難」的篆書右邊為「鳥」。據《文字蒙求》,難:鳥也,從鳥。難原本是一種鳥類的名字,由於當時人崇尚鳥類,把姓起成了難。難姓排名倒數第一。韓國文化署聽說了這個消息後,馬上組織了一個「尋根訪問團」來到中國。據說河南曾出土過一塊南北朝時期的石碑,記載一個鮮卑族官員的事迹,他的名字就叫『難樓』,『難』姓隨鮮卑北遷,松花江當時也改名成了『難江』,隨後,這些姓『難』的鮮卑族才到了現在的朝鮮半島,因此,河南的「難 」姓就被韓國人認為是自己的祖先。

我國少數民族姓氏,直接採用漢姓的有:朝鮮、壯、土家、白等19個民族;既使用本民族的原有姓氏,也使用漢姓,有滿、蒙古、彝、藏、景頗等27個民族;無姓氏,維吾爾、哈薩克、布朗、傣等8個民族習慣上沒有姓氏。現舉滿族為例。其姓氏來源,一是以居地為氏,即以所居地名、山名、水名為氏。如居董鄂河者,即為董鄂氏。二是以部落為氏,如愛新覺羅、瓜爾佳等。三是以動植物等圖騰崇拜物為氏。如尼瑪哈氏(魚)等。四是沿襲遼、金、元時期的舊族大姓。五是以父祖之名第一音節漢字為姓,如舒穆祿氏有名萬鮮豐者,其子孫以「萬」為姓,故有滿族人「一輩一個姓」之說。清朝滅亡之後,滿姓人多數已改為漢姓。其改姓方式,一是由複姓改為單姓,如佟佳氏改為佟氏;二是意譯為漢姓,如阿古占,滿文為「雷」之意,即改為雷姓。但十分遺憾的是,對少數民族原有姓氏的研究一直是個薄弱領域,無論歷史學,文化學,民族學,類學似乎都關注不夠。

附:百家姓(前104)趙錢孫李 周吳鄭王 馮陳諸衛 蔣沈韓楊朱秦尤許 何呂施張 孔曹嚴華 金魏陶姜戚謝鄒喻 柏水竇章 雲蘇潘葛 奚范彭郎魯韋昌馬 苗鳳花方 俞任袁柳 酆鮑史唐費廉岑薛 雷賀倪湯 滕殷羅畢 郝鄔安常樂於時傅 皮卡齊康 伍余元卜 顧孟平黃和穆蕭尹 姚邵堪汪

百家姓新順序(前100)

李,王,張,劉,陳,楊,黃,趙,周,吳,徐,孫,朱,馬,胡,郭,林,何,高,梁,鄭,羅,宋,謝,唐,韓,曹,許,鄧,蕭,馮,曾,程,蔡,彭,潘,袁,於,董,余,蘇,葉,呂,魏,蔣,田,杜,丁,沈,姜,范,江,傅,鍾,盧,汪,戴,崔,任,陸,廖,姚,方,金,邱,夏,譚,韋,賈,鄒,石,熊,孟,秦,閻,薛,侯,雷,白,龍,段,郝,孔,邵,史,毛,常,萬,顧,賴,武,康,賀,嚴,尹,錢,施,牛,洪,龔。


推薦閱讀:

當我在玩一個flash遊戲的時候,我能想到什麼?
班車雜談—雨、雪和梅
【雜談】你性取向正常嗎?
閱前須知
練步雜談

TAG:中國 | 姓氏 | 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