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評論第1期封面:100位經濟學家把脈中國經濟

商界評論第1期封面:100位經濟學家把脈中國經濟http://www.sina.com.cn2010年01月15日17:15《商界評論》雜誌

《商界評論》2010年第一期封面報道

  封面語:暫停一下 遠觀中國  

  文/本刊記者 胡 浩

  當下的中國,永不停歇,一切都在忙碌之中。

  這是一個大的建築工地,到處都在拆遷,到處都在修建,城市化進程日夜兼程;是一個大的工廠,源源不斷地為全世界生產低廉的產品;是一個大的Shopping mall,全民信奉物質主義,認金錢認現貨,瘋狂追求財富攀比財富,報復性地享受突如其來的奢華;是一個大的競技場,到處是個人奮鬥白手起家的鮮活教材,從北京到上海再到廣州,到處是高壓之下的奔忙,害怕被拋棄被淘汰的男女,形同當年的紐約、東京。

  直到我們被全球金融危機撞了下腰,才被動地喘了一口氣,感覺危機其實一直如影隨行,電影《2012》就將末日來臨的時間直接定義在眼下。

  新的一年,為復甦奔忙之際,我們建議大家稍事休息,暫停一下,聆聽經濟學家們對中國經濟和中國社會未來的判斷,辨清方向。

  這是《商界評論》耗時比較長的一個策劃。從2009年初,我們就開始了對經濟學家們的走訪。大家有一個清晰的感覺,中國站在一個新的歷史節點上了,我們必須思考未來。當芸芸眾生都沉浸在奔忙中而不自覺的時候,經濟學家們的專職就是為我們提供參考,儘管他們與公眾有某種距離,有時目光太過遙遠,關注話題總不在大家身邊;有時又太過偏執,總是抓著硬幣的一面不放。但就是這些遠觀與偏執彙集在一起,也許恰恰能給未來中國經濟一個立體的描繪。

  梳理百家之言,描繪未來中國發展圖景之前,我們需要真正理解中國的特性和動力。

  第一,真正理解中國特色。

  為什麼西方人一直難以理解中國的發展模式,從對中國崩潰論的「詛咒」到中國威脅論的「棒殺」,再到金融危機爆發凸顯中國力量時,拋出中國救世論的「捧殺」,一直對中國有著諸多的誤解。而中國也一直沒有按照西方設定的路線走,西方許多通行的公式放到中國,都失了靈。

  我們必須明白,中國的確太過複雜,我們有著太厚重的歷史積澱,我們還是13億人口的大國,這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中國再小的事情,乘以13億就變成大事情,再大的事情,除以13億,就變成了小事情。」

  這樣一個巨人,他的啟動是緩慢的,但奔跑起來的慣性也是巨大的。一兩百年前,眾多的仁人義士拋頭顱灑熱血,也難以喚醒沉睡的中國。而現在,我們奔跑起來了,用很短的時間,走完了別人需要很長時間完成的路程,不是誰想阻止就能阻止的。

  我們不可能複製英國的模式,也不可能複製美國的模式。中國註定只能走出一條自己的路。比如中國正在完成的一件偉大的事業,就是對內的開放與人口遷徙。我們已經完成了兩億農民進城,沒有出現大規模的社會動蕩,付出的成本比西方小得多——西方的對內開放與人口遷徙伴隨著販賣人口與毒品,還有戰爭,甚至伴隨著對當地的民族與文化的消滅。我們的對內開放以及城市化意義要比單純的GDP增長大得多,我們不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農業國家,隨之也帶來了全球消費品供給的繁榮。

  第二,理解中國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

  一個動力來自於全民求富爆發出來的吃苦精神與創富智慧。長期的物質貧瘠,造就了中國人對財富的狂熱。政治鬆綁、經濟開放,讓中國人在很短的時間完成了對財富的啟蒙,財富成了唯一的大範圍的目標符號。

  二是長期的積弱史,造就了中國要求強大的集體渴求,即使不得不忍受一些委屈和無奈。有一句廣告詞叫「一切皆有可能」,現在的中國人比任何時候都相信這句話。因為中國人見證了太多奇蹟——「神六」和「神七」上天、GDP連年高企、奧運會神話,甚至名不見經傳的騰中也想收購悍馬。積弱已久的中國人這一下顯得志在必得。打破體制、打破限制、打破條條框框,「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自信也是一種生產力。

  三是生存資源的緊張,造就了中國人的拼搏精神。當代中國,三代以上的貴族都非常之少,階級流動比較大,各種榜單的富豪大多都出身草根。太多的人白手起家擁有權力與財富,使中國成了一個巨大的個人奮鬥的試驗場。雖然是「女人當作男人用,男人當作牲口用」,但是當拼搏成了一種民族態度,就能創造奇蹟。

  第三,理解中國經濟的歷史任務。

  百位經濟學家們的關注有一個清晰的指向,除了發展戰略外,那就是秩序、分配與民生,這清晰地表明,中國已滿足了「馬斯諾需求」前幾個層次的需求,要思考的是如何穩定、持續地發展。

  過去,我們改變了國力貧窮積弱的局面,創造了堪稱非凡的器物文明。付出的代價是,為儘快擺脫貧窮落後,就過分關注物質財富的增長,而忽視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我們只用30年時間走過西方社會上百年走過的路程,既會面臨與其他社會轉型類似的共性問題,也會產生屬於自己的獨特挑戰,各種矛盾和問題往往比較集中地凸現出來。快速跨越的歷程,必然是一個機遇不斷湧現、問題層出不窮,傳統的痼疾、時代的痛楚疊加的過程。因此,這種發展模式不可避免地帶有人類早期工業文明重增長輕發展的烙印,即:發展中難以避免急功近利,單純以物質財富為本,發展不顧資源與環境代價,為增長而增長。

  我們的經濟學家們都看到了問題,那就是,無論是我國經濟增長方式還是社會公共需求、政府職能都面臨日益突出的轉型壓力。中國未來能否在產業升級、財富分配、制度文明等方面實現實質性躍遷,能否讓經濟發展更加惠及普通民眾,對後30年的中國改革發展無疑是一個艱巨的挑戰。

  各經濟學家觀點:

  和諧民生

  劉偉:地方政府刺激內需的首要任務

  魏傑:解決民富問題的三條路徑

  溫鐵軍:糧食安全與城市化如何平衡

  於明德:新醫改要做到四個分開

  收入分配

  樊綱:收壟斷企業的租 分國企的紅

  賈康:財稅體制改革需消滅要飯財政

  茅於軾:用稅收解決貧富差距

  謝國忠:刺激需求要向老百姓發現金和股票

  戰略發展

  陳秉正:保險業將成我國支柱型行業

  胡鞍鋼:應對老齡化的三個要點

  李稻葵:給未來三十年GDP算個賬

  湯敏:未來幾年是我國經濟發展痛苦期

  馬丁·沃爾夫:全球化並不是美國化

  肖金成:未來城市群落臉譜 有五大趨勢

  周其仁:後金融危機時代的風險

  左小蕾:金融改革的下一個重點在農村

  秩序構建

  巴曙松:中國金融系統需要進一步槓桿化

  陳志武:流動性社會的企業監督方式

  霍德明:金融創新首先要使利率市場化

  吳敬璉:經濟改革深水區的五個難題

  許小年:保護中小企業需完善產權保護制度

  張維迎:警惕以民生的名義干預價格

  諸頌平:中國也要過金融衍生品這一關


推薦閱讀:

網路小說的封面是自己配的還是網站配的?
不知道怎麼抓住用戶注意力?封面選取8大技巧你應該抱走
時尚大刊四月封面,都是好的人選,也有不少槽點
紅白機64合1大回顧 番外:美版封面賞析(上)
Lady Gaga真空登雜誌封面 坦言去年年底很失落

TAG:經濟學 | 中國 | 經濟 | 中國經濟 | 經濟學家 | 評論 | 商界 | 封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