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道士

道士是中國道教的神職人員。《太霄琅書經》稱:「人行大道﹐號為道士。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事﹐故稱道士。」其中男性的道士稱為「幹道」,也稱羽士、黃冠、真人、神仙、羽流、羽衣、紫陽、方士、冠子、先生、希夷、煙客、三元客等,尊稱為道長,戲稱為牛鼻子。女性曰「坤道」,別稱女冠。他們依教奉行,履行入教的禮儀,接受各種戒律,過那種被世俗之人視為清苦寂寞而實際上高標清逸的宗教生活。因此,道士作為博大精深道教文化的主要傳播者和形象代言人,又要以一些帶有神秘色彩的方式,吸引教眾,佈道傳教,為其宗教盡職儘力,同時圓滿自己的修行。道士比之佛教僧侶更多了一分瀟洒的氣質。從而在日常社會生活中,也是極為引人注目的角色。

基本信息

  • 中文名:道士
  • 外文名:Taoist
  • 別名:羽士、黃冠、道長、真人、神仙
  • 國籍:不限
  • 民族:不限
  • 出生地:不限
  • 出生日期:不限
  • 逝世日期:不限
  • 職業:宗教人員
  • 畢業院校:道教學院
  • 信仰:道教
  • 主要成就:度已度人,普化眾生、佈道傳教
  • 代表作品:(《道德經》亦稱《老子》)《莊子》《道法九要》《道門十規》以及各朝代名道士著作
  • 代表人物:張天師、王重陽、丘處機
  • 相關搜索
    道士怎麼修行
    茅山道士
    道教
    茅山道士真實符紙

    基本介紹

    道土是道教的神職人員。他們因信仰道教而皈依之,履行入教的禮儀,自覺自愿地接受道教的教義和戒律,過那種被俗世視為清苦寂寞而他們卻視為神聖超凡的宗教生活。

    同時,道土作為道教文化的傳播者,又以各種帶有神秘色彩的方式,佈道傳教,為其宗教信仰盡職儘力,從而在社會生活中,也扮演著引人注目的角色。

    歷史發展

    正在載入伏羲八卦

    道士作為一種宗教角色,是隨著道教的產生而出現的。沒有道教,便沒有道士的存在;離開道教發展的歷史景觀,便不會看清道士的宗教面目。所以,我們先簡要地介紹一下道教產生、發展和演變的歷史概況,以及道土是如何隨著這一過程而誕生和他們的宗教信仰的特點。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一種宗教,初步形成於上古軒轅黃帝(前2717—前2599年)時期,正式建立於東漢末年祖天師張陵(34年—156年)立教,以黃帝為始祖、老子為道祖、張陵為教祖。道歷已有4700多年的歷史了。

    「道教」這個詞在中國古籍中出現的很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們都將自己所講的思想學說稱之為「道」,如關於治理天下的叫「治國之道」,關於個人道德修養的叫「修身之道」。如果用這些學說主張去教育別人,便叫做「道教」,如《墨子》一書中就有「先王之道教」、「儒者以為道教」的說法。但是,這裡的「道教」與後來的作為宗教名稱的「道教」完全是兩碼事。作為宗教名稱的道教,首見於《老子想爾注》,《太平經》、《周易參同契》、《老子想爾注》三書是道教信仰和理論形成的標誌。它不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而且對近代世界也有著不可小窺的影響性。

    正在載入張天師

    許地山在考察道教產生過程後指出:「巫覡(xí席)道與方術預備了道教的實行方面,老莊哲學預備了道教的思想根鵬。到三張三葛出世,道教便建立成為具體的宗教。」明確地指出了道教產生與原始巫之風、神仙方術、道家哲學的密切關係。事實上,道教的創立與讖(chèn 襯)緯神學、黃老思想也有密切的關係。總之,道教和道士的誕生是多種文化因素和社會因素及相應的社會心理因素相互作用極為複雜的結果。上古時期,人們對日月星辰、河海山嶽和祖先甚為崇敬,視為神靈,對它們進行祭祀和祈禱,形成了原始宗教和巫術。巫就是在這種鬼神信仰的氛圍中產生的專門從事交通鬼神、傳達神意而為民祈福禳災的宗教職業者,在遠古部落社會,政祭本是合一,國家大事便先由大巫事先卜筮以向天帝請求解疑答惑。(大巫是擔任上帝與下帝之間媒介任務的人,掌國家祭祀。在上古乃至商代,巫都是一個崇高的職業。軒轅黃帝出戰之時,都要請巫咸作筮。國家政事大小,都要徵得他們的同意。如果他們不同意,即使其它統治者同意了,事情還是不行。典型的神權統治時期。)一直到春秋戰國時期,巫在政治生活、民眾生活中仍起著相當關鍵的作用。上古時期原始宗教和民間巫術中的鬼神信仰思想以及相應的一系列儀式,比如上古祭祀中的「齋」、「醮」(jiào 叫)儀式,以及天神、地祗、人鬼等觀念等,後來基本上都為道教、道士所完整的吸收、繼承。後世道教神靈系統的建構和道教法事活動中對齋醮、符篆和其它祈禳術,以及道士的修鍊方術等,都從巫史文化、鬼神信仰、民俗傳統、方技術數,以及黃老之學、易學、諸子中的儒家、墨家、道家、岐黃、陰陽、神仙等學說中接受了許多現成的東西,以致人們可以從道士身上看到一些上古巫覡的遺風流韻。因此,道教的創立產生與上古時期的各種文化,春秋戰國時期的學術流派有著十分密切的文化親緣關係。

    神仙觀念的起源亦甚為久遠,洪荒時代有之,直至戰國時期,已廣為流布,深入人心,不死、升天成為當時帝王與貴族仰幕和追求的共同目標。所謂神仙方士,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現的鼓吹和傳授長生成仙之術的術士。這些方士千萬百計地搜求和行使奇方異術,來滿足一些人長生不死的願望,以便得寵於貴族,諸侯,帝王們。秦始皇和漢武帝就十分寵信神仙方術,網羅了不少方士在身邊;來幫助他們實現長生成仙的夢想;方士們所行使的方術很多,諸如煉丹採藥、服食養生、祭祀鬼神、祈禳禁咒以及祠灶、穀道、侯神、望氣、導引、燒煉、卻老方、按摩方等,無所不用其極,當然最主要的還是煉丹採藥。由於這些神仙方術還非常零散,不成系氣候,為了更加擴大其影響,一些方士便利用戰國時齊人鄒衍的陰陽五行學說來解釋他們的方術,形成了所謂方仙道,而這些方士便被稱為神仙家。方仙道對道教的創立產生了最為有力的影響,方士們的神仙信仰和求仙之術逐漸被道士們所取其精華的吸收。所以,道士們所奉行的修鍊方術實際上就是由神仙方術影響變異,而道士則是方士的複雜版本的最終進化。在漢代,方士之稱與道士之稱通用,這固然表明一種混淆,但也更表明道教、道士與神仙方術、神仙家之間的非常密切的吸收同化的關係。

    在道教的形成過程中,漢代的黃老道也起了極大的作用。黃老學說本是起源於戰國時期稷下道家學者的一種思想學說,其特點是主張清靜無為,

    正在載入蜀漢丞相———名道士諸葛孔明

    尊軒轅黃帝和老子為創始人。漢初文、景時期以黃老清靜無為之術治天下;一時黃老思想盛行,學者蜂起,其中亦包括許多神仙方士。由於黃老思想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神秘主義的色彩,而這些治黃老之學的神仙方士們又以神仙思想和陰陽五行學說解釋黃老學說,便使得黃老之學與神仙方術、方仙道合流,逐漸形成了以敬奉老子為神明的黃老道,並成為道教的前身。

    除此而外,儒家、墨家以及佛家的思想也受到了道教相當大的影響。道教在創始過程中對儒家思想亦作了一些吸收,儒教吸收了經漢代道家以圖讖觀點和陰陽五行學說改造過了的儒家經學思想,如在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老子想爾注》中便有強調忠孝仁義、講求陰陽災異的內容。另外,墨家天志明鬼和民眾之道的主張也為道教的創立開闢了以神道設教的蹊徑,而墨家的尚俠精神也融入了那些創設道教的先驅及一些高道的心理結構之中,而且在時代的變遷中,在戒律禮儀方面也受到了道教的影響,成立都有所幫助。

    內部概況稱謂

    正在載入練武功的道士

    道士之名源於戰國、秦漢時的方士,即有方術之士。

    道教創立之後,道士則專指從道修行的道教神職教徒。隋唐前後道士,習慣上男稱道士、黃冠;女稱女冠、女真。較晚至今,則分別稱男、女道士為幹道和坤道。南北朝時代奉道之士增多,對在家修持的人,稱為「火居道士」,以區別出家道士。在歷史上,隨著各朝代文化的影響,道士修行程度和教理造詣,以及擔任的教職,配以相關的稱謂,擇要簡述如下:

    天師:指張陵或其嗣號之後裔。但後世也有個別道士稱「天師」,如寇謙之(北魏),隋焦子順,唐

    胡惠超等。

    法師:精通經戒、主持齋儀,度人入道,堪為眾范的道士,叫法師。精通道法,能養生教化,為人師表者叫法師。

    鍊師:起初多指修習上清法者,後泛稱修鍊丹法達到很高深境界的道士。

    祖師/宗師:各道派的創始人曰祖師;各派傳道的首領稱之為宗師。

    真人:通常尊稱那些體道大法,道行高深,羽化登仙的道士。

    黃冠:早期道教徒崇尚黃色,故世人根據道士衣冠顏色,稱道士為黃冠。

    羽客:亦稱「羽士」、「羽人」。以鳥羽比喻仙人可飛升上天,引申為神仙方士,進而專指道士。後世道士多取以自號。

    正在載入道長在做法事

    先生:道士的尊稱或謚號、賜號。居士:信奉道教的俗家信眾。

    方丈:對道教十方叢林最高領導者稱謂,亦可稱「住持」。方丈是受過三壇大戒,接過律師傳「法」,戒行精嚴,德高望重,受全體道眾擁戴而選的道士。佛教的方丈最初也是起源於道教這一稱謂。

    監院:亦稱「當家」、「住持」。由常住道眾公選,為道教叢林中總管內外一切事務者。當監院大任者,必須才全智足,通道明德,仁義謙恭,寬宏大量,弱己衛眾,柔和善良,明罪福因果,功行俱備。

    知客:負責接待參訪及迎送賓客,《三乘集要》記載:「知客應答高明言語,接待十方賓朋,須以深

    知事務,通達人情,乃可任也。

    高功:指那些德高望重,精於齋醮科儀,善於踏罡步斗,溝通神人,代神宣教,祈福消災,拔度幽魂,主持齋醮法會的道士,是經師的首領。道人:最初與方士同義,最早出現於《漢書·京房傳》。道教創立後,道人一詞曾專指道士。南北朝時代,則以道人專指沙門,而區別於道士。唐朝以後,又以道人泛指有道術之人,或指道士。

    道長:是當今教外人士對出家道士的尊稱,而不是職稱。

    道士也稱道人、羽士、羽客、羽衣、羽人、黃冠等。

    正在載入閭山派道士

    道士是男女的通稱,女道士也可稱道姑、女道;男道士也稱幹道,相對女道士稱坤道;黃冠專指男性道士時,女道士稱女冠。道士的敬稱道爺是男女通用的,而沒有「道奶奶」。道士相互之間,則稱道長、道友、道兄等也是男女通用的,道教以外的人也可以這樣稱呼他們。尊稱學問精深、修鍊有成或德高望重的道士可以尊稱為先生、真人,一般是朝廷頒賜。道士們自己按修行也有尊號。

    派別

    道士有出家和不出家的區別,不出家的又稱居士。金元以前,都是不出家的道士,沒有必須出家的道

    正在載入《抱朴子》中的老君入山符

    士。金代全真教等創立後,制定了出家制度。道士分全真和正一兩大派。

    全真派道士為出家道士,不結婚,素食,住在道觀里。男為道士,女為道姑,皆蓄長發,攏發於頭頂挽成髻,可戴冠,男道士蓄鬍須。

    正一派道士可以結婚,吃葷。大部分為不出家的道士,也稱火居道士,少部分為出家道士。不出家的正一道士,一部分在宮觀里活動,也有一部分沒有宮觀,為散居道士。沒有宮觀的散居道士,一般情況是平時穿俗裝,住在家中。正一道士多為男性,不蓄長發和鬍鬚,髮式同俗人相同。他們不穿道裝時,看不出是道士。

    全真派和正一派在教法和科儀上有許多不同。比如全真派修鍊內丹,正一派道士經懺中用符咒。在科儀、所做法事的側重點和所敬祖師上更差異。比如一個明顯差異是,正一派弟子須經過授籙才成為有資格的道士,而全真派弟子則需授戒。授籙、授戒均有嚴格規定,儀式非常隆重。

    類別

    正在載入明清時代的道長

    比較權威的《太霄琅書經》講道士一詞又作了進一步的解

    釋,書中說:「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事,故稱道士。」這句話的意思是身體和心靈都順應自然演化的道理,只按照大道運行的方式運行,按照順應大道的方式作事,所以我們稱這種人作道士。這句話說明了不順應道的必然不是道士,這個道並非抽象的道,而是以道教修行方式作為方向的道。(琅字在此指天庭中的藏書房)

    當然道教徒還有其他別稱,比如男女通用的羽士,羽客。又比如女性道教徒專用的坤道,女冠。男性道教徒專用的黃冠,幹道。

    以上這些都是道教徒必須知道的稱呼,是道教徒必須學習的經典與規誡。

    下面講一下道教徒的其中分類。

    《道門通教必用集》中將道士分作了七等,這個分類至今仍在通用。以下為七種道士詳解。

    天真道士:此類道士指得道修得天仙后仍在世間遊走的仙人,呂祖(呂洞賓)便是此類道士的代表。

    神仙道士:此類道士指得道修得地仙后仍在人間遊走的仙人,三國時期戲弄曹操的左慈便是其中代表。

    幽隱道士:此類道士指修的高深道術即將成仙的道士,張三丰真人遊戲人間時就是此類道士的代表。

    山居道士:此類道士大多已了卻了世間的俗務入深山修行,此類道士的代表即隱居名山的道教徒。

    出家道士:此類道士指在道觀內修行,起居飲食都在道觀內進行的道教徒。道觀修行是道士為道教作出相應貢獻的階段,道術的傳授必須要有損有盈,如果只為個人修行而不理道教傳承,則很難修道有成。

    在家道士:又稱火居道士。在個人家中修行,在家中傳道的道士,此類道士多是還未了卻世間俗務的道士,但順其自然,待到功成,道自然而來。

    祭酒道士:指熟悉道教經典規誡了解齋醮具體操作卻不願接受傳度儀式的道教徒。

    位階

    正在載入五老冠,道士放焰口時所戴

    早期道教道士的位階是同軍事、行政組織結合在一起的,如張角的太平道設三十六方,方相當於將

    軍。張魯的五斗米道,道士最高位階為師君,其次為治頭大祭酒或祭酒,最低為鬼卒。隨著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消失,這些位階制度也隨之變化。

    《給籙壇靖元科》規定,受戒道士分九階,稱九「品」。必須掌握規定的經籙、達到規定的修行才能授予品位。規定是:

    第一品:必須熟悉《大洞真經》和《黃庭經》。

    第二至三品:必須精通《三洞五雷經籙》。

    第四至五品:必須精通《盟威經籙》。

    第六至七品:必須精通《三五都功籙》。

    第八至九品:必須勝任舉行科儀的直香和引班。


    推薦閱讀:

    為什麼道士釋放法術的時候要大喝一聲【疾】?
    靈源玄學館算是真道士嗎?
    現代道教徒都擁有什麼技能?
    茅山道士
    第二十三章:道士投髡

    TAG:道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