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放了太公和呂雉,項羽便丟棄了楚漢爭雄的最後籌碼
自從放了太公和呂雉,項羽便丟棄了楚漢爭雄的最後籌碼
文/晏建懷
韓信雖然沒有聽信武涉的離間和蒯通的建議,沒有搶抓這三分天下而王之的絕佳機會,說明他內心的確有自己的原則,不「向利背義」就是他「雖死不易」的原則。然而,既然決定不背叛漢王劉邦,那麼此時應該按照他的要求,整軍南下,夾擊項羽了吧?但他沒有,既沒有拒絕南下的語言,也沒有揮師南下的行動,他就這樣一聲不響地耗著。這說明,武涉和蒯通的話,在他的內心的確激起了波瀾。他在反叛與否上沒有猶豫,但在是否南下擊楚卻觀望。
韓信一不作鐘響,二不作磬響,可急壞了劉邦。他固守廣武,盼的是韓信大軍南下,如今王也封了,面子也給足了,卻按兵不動,而與楚軍對峙又無尺寸之功,你說他怎麼不急?可是,此時的他,可不敢像當初在修武一樣,奪韓信兵權如探囊取物,此時韓信兵強馬壯,威望如日中天,想動他說不定偷雞不成蝕把米,後果不堪設想,所以他沒有步步進逼。
但終日與項羽磨嘴巴皮子也不是個辦法,還怕夜長夢多。因此,韓信不來,劉邦只得另想辦法。於是,他一方面立英布為淮南王,命他去自己的老巢九江,設法斷項羽的後路;另一方面寫信給彭越,請他繼續入侵梁地,破壞楚定糧道。
安排妥當後,劉邦這時終於想到了父親和妻子,他們作為項羽的階下囚終究是個問題,一來親人離散,尤其是父親年老,必然倍受痛苦;二來他們在楚軍手裡,終究是項羽的一個籌碼,時不時地拿來威脅一下,也是頗難應對的。因此,他找來張良、陳平商議救人之策。張、陳二人認為,在戰爭上,漢軍正處於上峰,而楚軍糧道受阻,兵源匱乏,可謂日薄西山,他亦怕夜長夢多,所以,眼下正是與項羽講和的好時機。劉邦深以為然,便開始物色使者,老部下侯公主動請纓,自願前往楚營談判。侯公是洛陽人,在漢營多年,既有實戰經驗,又有能辨口才,加上對楚漢形勢洞若觀火,劉邦也認為他是不二人選。
漢四年(前203)九月,侯公徑往楚營,拜見項羽,當面分析戰爭形勢,尤其是對楚軍不利的形勢。項羽雖然從不怕威脅,但此時的他,手下無強將,供給又不濟,對形勢的研判與侯公所言並無二致。因此,他最後還是同意了侯公的議和提議。侯公提出了劉邦的兩條議和條款,一是楚漢劃定疆界,二是釋放太公和呂后。
項羽開始不願意釋放太公、呂后,侯公就給他灌了一頓「蜜糖」說:「孝順父母照顧妻兒是人之常情,漢王被封漢王,偏居於蜀漢,離家萬里,思父念子,故有後來的彭城之戰。漢王聽說家人為項王所擄,情急之下,便與項王為敵,戰而不休。如今既然議和,自然要釋放人家的親人,大王不殺其父,乃是明孝,不污其妻,是明義,抓而復放,是明仁,此三德繫於一身,天下人都會為大王歌功頌德啊,有了好名聲,何人不服?如此則天下無敵。」
所有的人都喜歡喝「蜜糖」,項羽自不例外。侯公一番話,說得他心裡舒坦,於是,雙方議定以滎陽東南二十里的鴻溝為界,西屬漢,東屬楚,然後釋放太公、呂后和隨行的審食其。這次議和,劉邦可謂全勝而歸。但對於楚霸王項羽來說,自從釋放了太公和呂雉,從此便丟棄了與劉邦爭雄的最後籌碼,他的敗北已經註定。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