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國家傳播戰略研究中心舉辦首屆高峰論壇

1月8日,中國人民大學國家傳播戰略研究中心首屆高峰論壇「全球傳播與中式全球化高端學術論壇」在明德新聞樓舉辦,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十餘所中外高校、科研機構的學者專家、業界領軍人物和高校研究生,圍繞全球傳播和全球化的議題,展開跨界、跨學科的研討。論壇開幕式由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王潤澤主持。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執行院長鬍百精緻歡迎辭,他從全球化的歷史進程談起,提出全球化拉平了世界,但「地球村」內部多元部落的相遇和抗爭也應運而生。首屆全球傳播與中式全球化高端學術論壇的舉辦,正是為了讓各個領域的學者專家能夠充分交流與探討,為全球傳播提出有效的、綜合的推進方案。他表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希望能夠提供一個平台,讓各位與會嘉賓在論壇中充分展示學術風采,通過研討和交流取得豐碩的學術成果。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傳播戰略研究中心主任李沁對研究中心的基本情況做簡要介紹。中國人民大學國家傳播戰略研究中心成立於2017年10月3日,以「國家戰略、全球視野」為宗旨,中心堅持思想庫、諮詢庫、資料庫和人才庫的四大定位,打造國家傳播戰略研究領域的高端智庫,為服務於國家傳播戰略與人類文明進步而服務。

在全球化與新式全球化上午的主題發言環節,共有8位來自學界、業界的專家、學者展開演講,充分展示了其在新時代背景下對於「全球化」概念的前沿思考。

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Journal of Communication主編的Silvio Waisbord以「A cosmopolitan sensibility for global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為題的發言開啟了論壇的首場研討。在演講中,Waisbord教授指出全球化傳播已經超越了常規的國家和地區邊界,國際媒介研究需要學者擁有跨國視角,以理論問題為動力,運用對比分析,重新審視過去的論斷並提出新問題。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陳昌鳳以《泛傳播:中式創新與全球化》為題,從科技創新的角度探討了中式全球化的引領核心問題。她在演講中回顧歷史,英美主導的兩次全球化浪潮都產生了具有引領作用的科學技術,在新一波中式全球化浪潮下,「大數據」「智能化」「移動化」將成為影響未來一百年的創新技術,其中發揮核心作用的必將是人工智慧,在新聞傳播領域,智能化寫作於新聞業中的運用便有力地例證了這一技術趨勢。但陳昌鳳教授指出,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發展還面臨著許多挑戰,一是我們目前的技術創新還停留在表層,二是人工智慧對人類價值觀和認知的影響。為了更好地為中式全球化的到來做好準備,我們需要結合技術領域的趨勢進一步思考全球化背景下的創新根基。

全球化智庫(CCG)理事長、國務院參事王輝耀教授在「全球化與中國發展」的主題發言中,重點闡述了人才資源對於中式全球化的重要作用。繼貿易全球化、資本全球化之後,人才全球化將引領新的浪潮。中國擁有著豐富且廣泛的全球人才資源,遍及世界的華人華僑、留學生、海外移民、勞工等群體將對中式全球化的發展提供極大的支持性作用。與此同時,中國在全球化新階段還需加強國際人才引進的力度,平衡全球化「只出不進」的現狀。為此,王輝耀教授提出建立國家移民局、全球人才庫等戰略建議,把握好人才力量在全球化中的重要作用,才能更好地以全球化理論體系講述中國故事。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執行院長章曉英「融媒體國際傳播與國際認同力構建」,她從國際傳播的角度討論了中式全球化的突出表現。在發言的開始,章曉英教授和參會嘉賓共同討論了中式全球化的英文命名問題,從語言學的角度進行對「全球化」內涵的思考。隨後,章曉英教授以CGTN(中國國際電視台)為例,總結了「事實認同」「感情認同」「價值認同」的三個國際傳播戰略。並在發言的最後提出一個問題:西方的全球化從利我開始,那麼中國的全球化從哪裡開始?啟發我們進一步思考中式全球化的起點問題。

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和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劉德喜研究員發表了「關於全球化與超越之路的認識和思考」,劉德喜研究員結合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程論述了中式全球化之路。中國共產黨是全球化第一個浪潮的產物,全球化催生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新中國以改革開放的時間順應和主動融入第二次全球化浪潮,在新的時代背景之下,中國將擔當起引領新的全球化浪潮的使命。未來走全球化之路必須超越西方工業化之路,中國實現偉大復興的前提是引領中式全球化,而中式全球化的前提正是超越之路。

中國人民大學特聘教授賈文山指出,在當今時代,雖然中國不需要使用武力逼迫英美歐等國家繼續對中國開放,但是,強力而又巧妙的外交,博弈以及對外傳播比任何時候都更重要。在闡述中式全球化的理念時,賈文山教授認為要提升中國引領新型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能力,首先需要打造中國版的麥肯錫,布局全球各個戰略要地,提供全球性培訓和諮詢服務,給全球化注入中國方案,將來可能或正在開創「中式全球化」。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王義桅認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表明中國從參與到引領全球化角色轉變。通過倡導文明的共同復興、開創文明秩序、實現陸海聯通和全球化的本土化,建設綠色、健康、智力、和平絲綢之路,共商、共建、共享利益、責任、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揚棄了西式全球化,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合作架構。

下午論壇的第一場發言圍繞「中式全球化與全球傳播」的主題展開,5位學者依次發言,與參會嘉賓分享個人觀點。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郭鎮之教授在題為「中式概念、旅僑與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的發言,她認為中式全球化需要中式概念,積極創新概念體系,如此才能在全球話語鬥爭場域爭取主動權,她所提出的「旅僑」概念正是這一方面的積極嘗試,作為本次論壇核心議題的 「中式全球化」概念同樣如此。但「中式全球化」概念是否能成功還要取決要實踐,投資建設等操作是否成功?中國威脅論是否蔓延?都是中式全球化概念需要面對的考驗。

目前擔任國際燃氣聯盟(IGU)/2024世界燃氣大會(WGC) 國家組織委員會主席高志凱結合個人經歷暢談國家對外傳播的新思路。美國911紀念館為遇難者家屬提供製作遇難者姓名的紀念活動,所使用的製作方法正是中國傳統的拓片技藝,高志凱教授認為這是中國對外傳播過程值得借鑒的思路,將傳統文化與受眾最強烈的情感體驗相結合,可於無形中深化對外傳播的效果,使我們的文化在「潤物細無聲」中走得更遠更廣。

北京大學國家戰略傳播研究院院長程曼麗教授以「近十年來中國對外傳播的發展歷程:回顧與展望」為題,對中式全球化的媒體實踐進行了梳理。以《2009-2020年我國家重點媒體國際傳播力建設總體規劃》的制定為節點,中國對外傳播領域發生了兩大變化,媒體的「部門外宣」概念和「外宣媒體」概念開始淡化。程曼麗教授還總結了中國對外傳播的三個發展階段:硬體設施建設、核心能力打造、護航「一帶一路」,為我們站吸納了傳播領域的中式全球化進程。

杭州師範大學「當代中國話語研究中心」主任施旭以「建設國家安全話語體系」為題,提出了在中式全球化背景下,開闢「中國國家安全話語研究」的新領域的想法。他認為建設國際傳播話語體系是國家安全的保障,要在建設完善的中國國家安全話語體系中,建設完善的中國國際傳播話語體系。同時,施旭教授還指出中式全球化的路徑應該是「兩條腿走路」,一是要提升自我,主要依靠國家支持、學術引領和實踐探索來實現;二是要改變世界,通過加強交流、參與治理和解構霸權,使世界面貌煥發新的生機。

第二場的主題為「國際話語權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有6位學者教授對此發表了個人觀點和相關研究成果。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趙永華教授以「講好中國故事的敘事分析」為主題進行了演講分享。趙永華教授把新中國的對外傳播分為了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80年代以前,對外傳播主要以自我為主,比較少的關注對外傳播的效果;第二個階段開始注重雙向的交流,是8、90年代媒體對外傳播的特點;到了21世紀,中國在對外傳播開始更加註重外國的文化特點;第四階段是最近一些年以來,開始更加註重講好中國故事,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

中國日報網總編輯吳彥鵬強調兼容包並的重要性。他在發言中提到,美國將聖誕老人打造為聖誕節的代表性符號推向世界,足以看出創新之於全球化的作用。而在新時期,中國更需要通過創新來引領新潮流,進一步實現包容和自信,積極與各國實現合作,實現中式全球化。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鍾新教授在論壇上分享了非洲南亞東南亞國家記者對「一帶一路」認知的調查結果及影響因素的分析。她指出,記者對 「一帶一路」認知的影響因素主要因素有四個,分別是務實合作、對接需求、充分傳播和國家認同,而這幾個方面也是影響中式全球化被世界接受的重要因素。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路克利教授在論壇中就提高國際話語權提出了幾點思考。他認為關鍵是要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高度,結合社會主義屬性,提供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全球公共產品,以此來引領國際輿論和國際體系改革,積極應對國際媒體、政界和學界的誤解、曲解甚至攻擊,增進國際理解。

浙江大學M. Khalil Khan博士針對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了「共享全球化」的概念。他認為,「一帶一路」倡議為戰略、經濟、政治、文化和安全等領域提供了相當大的潛力,「一帶一路」將為促進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提供有利的外部環境。他還指出,「一帶一路」是一個共同倡議,它體現了一個倡導共享全球化、共享發展和共享未來的多極世界的趨勢。這種區域連通性將促成更大的互補性,有助於建立和完善共享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從而將歐亞和泛亞區域合作帶到一個共同發展的階段。「一帶一路」倡議清晰地反映了中國人對共享全球化、共享發展和共享未來的思考,為實現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創造了新的希望。

來自美國南加州大學安娜伯格新聞新聞傳播學院洪宇博士就「全球化背景下構建網路主權的中國實踐」這一問題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想法。她將互聯網主權看作一種社會建構過程,考察後冷戰時期全球性的「市民社會思潮」,提倡使用話語和政策的分析,使得網路主權實踐在安全與機遇尋求平衡。

來自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李智教授就「新世界主義: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觀基礎」為題進行了分享。李智教授比較了新世界主義與世界主義、國家主義的區別及三個概念之間的演進。指出新世界主義思想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命題奠定了世界觀基礎。引導我們從結構的角度考察建構進程中的世界,樹立全新的全球化的概念。

本次全球傳播與中式全球化高端學術論壇通過小型會議的跨學科深度交流,形成了很多共識和進一步研究的啟發。中國人民大學全球傳播戰略研究中心將在未來繼續推動中外學者對全球傳播的深度對話,建構中國的全球話語。


推薦閱讀:

中國應該允許窮男人們合娶老婆嗎
中國人比韓國人少了什麼
華人移民失優越感悔出國:中國經濟發展空間更大
中國戰國史筆記
岳家槍法和楊家槍法,誰是中國歷史上的槍法之王?

TAG:中國 | 國家 | 大學 | 中國人 | 戰略 | 傳播 | 人民 | 高峰 | 中國人民大學 | 研究 | 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