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爸爸到底背負著什麼?為孩子爸們說兩句公道話

中國爸爸到底背負著什麼?為孩子爸們說兩句公道話 傳送門2014-11-13 羅靜 靜觀育兒

關於我們

「靜觀育兒」是由羅靜博士——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兒童發展心理學博士,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學科學普及委員會委員、中國優生科學協會理事、積木寶貝國際早教學術總監、開心媽媽——主創的科學育兒微信公眾號,不僅堅持發布大量原創育兒文章,還提供一對一的答疑,同時也是對愛奇藝同名脫口秀節目的內容補充和拓展,只期望給為當下嘈雜的早教市場所困惑的廣大父母們傳播更多公益的、專業的科學早教知識。

前天關於男孩教養的文章,得到了很多朋友反饋。在文章中,我再次強調了爸爸捲入的重要性,於是引發不少媽媽的心頭煩惱,諸如抱怨爸爸陪孩子太少,爸爸經常不著家,跟婆婆發生衝突的時候從來都不聲不響等等。

我很能理解媽媽們的心情。除了工作,照料家庭的任務,往往也非常自然地落在女人們的身上。養孩子和過日子,是需要慢工細活的大工程。家中的地板拖過多少遍,花了多少時間洗衣服,費了多少心思準備餐飯,看了多少育兒書,以及為了護理好孩子操碎心等等,所有這些事,都不容易看見成績,還特別的消磨人。

如果這個時候,爸爸們的功能缺失了,媽媽們就更難以獲得內心的平衡,情緒也容易出問題。

爸爸缺席、爸爸功能弱化的事實,一直都是很多婚姻出問題、甚至導致離婚的一大原因。在微信與媽媽們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爸爸們有三宗「罪」,最常被媽媽們「控訴」。而每宗「罪」背後,其實都有一個漫長的歷史,盤根錯節著家庭教育、社會文化傳統等複雜原因。

若能看到這些背後的原因,也許能幫更多家庭去探查夫妻矛盾的問題根源,減少埋怨,真正做到夫妻之間彼此理解,做互相支持的父母,給孩子一個更融洽的家庭氛圍。

所以,今天,我們來聊聊中國爸爸們背後那些事,也算為那些被埋怨的爸爸們,說兩句公道話。

有育兒問題,留言給我吧。

「要像個男子漢」「你是不是個男人?」

——苛刻要求下長大的男人,很難柔軟

有這麼一個神奇的詞,它用來形容男性,籠統含糊,指向不明,但大家似乎都心照不宣地明白這個詞的意思。這個詞,就是「男子漢」。

通過百度你就能看到,「男子漢」是個非常古老的詞,起源於西漢。男子漢的優秀品質到底有哪些呢?大量的文章對這個話題都有描述。隨便挑出一些關鍵詞,都能讓人覺得亞歷山大,比如:沉穩、事業心、堅毅、勇敢、自信、有風度……

當一個男人表現的太脆弱、怯懦、不夠寬容……的時候,女人有時就會說這麼一句話:你還是不是個男人?到了家庭教養當中,父母們同樣對自己的男孩有這樣的高期待。俗話說:「棍棒底下出孝子」。這種棍棒教育的對象,也更多是男孩。

不僅是「棍棒」伺候,打了你還不能哭哭啼啼。「男兒有淚不輕彈」,這句話讓多少男人壓抑著眼淚,牙齒打落了也得和血吞了,一點氣也不能吭。

從心理學角度講,哭,是人類生理情緒的一種表達或表露,亦是人類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當然,對於男人來說也不例外。哭,除了表達情緒之外也常作為一種傳遞信息的信號,例如嬰兒或一般的小孩在不舒服或不滿意的時候,就會哭著向父母傳遞信息,或是餓了、渴了、熱、冷、痛、尿床等。當父母或監護人聽到哭聲時便對其做出適當的處理。

當人內心極度痛苦時,哭是一種發泄方式,哭後能使人心情暢快。當遭遇嚴重精神創傷,陷入憂慮和絕望,不吃不睡時應設法大哭一場。如果在該哭時強忍住不哭可能會憋出病。美國生物化學家費雷認為,人在悲傷時不哭相當於「慢性自殺」。他調查發現,長期不流淚的人,患病機率比流淚的人高出一倍。費雷同時指出,男子的胃潰瘍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長期不哭者佔了多數,因為相對於女人來說,男人一向被灌輸著要堅強、不許哭的硬漢形象。

不會哭的男人們,從小缺少他人的共情,自然也不懂得如何去理解他人的情緒。成家後,有了孩子,他們就會用同樣的態度去對待自己的孩子。

有些父親,即使明白過於嚴厲的教育不恰當,但是在面對孩子的脆弱、情緒失控的當下,仍然覺得難忍,甚至是內心莫名的不耐煩、無法接受——因為他們幼時,就是這樣被嫌棄著長大的。

這個時候,媽媽們就需要充當調和劑的作用,夫妻之間多就事論事地溝通,少埋怨,更不要進行貼標籤式的相互指責。

重男輕女、溺愛

——沒有找對自己位置的男人,是沒長大的男人

重男輕女的思想也可算是中國特色。很多家庭為了生一個男孩,費盡了心思。而一旦女人生了男孩,家庭地位也立刻變得不一樣。就是在這種理念浸淫的家庭里,男孩子跟熊貓一樣的長大了,他們的父母,尤其是母親,往往容易過度寵溺這些男孩。

在近代,尤其是獨生子女家庭中,這種情況尤其嚴重。常有新聞報道,妻子抱怨婆婆半夜進房間,給丈夫蓋被子。一位朋友說,她結婚那天,她婆婆淚眼婆娑,好像不是娶媳婦,倒像是嫁兒子,滿臉的不舍和痛苦。

與上一點恰好相反。「男子漢」的苛刻,會催熟男人;而重男輕女背景下,過於寶貝「男孩」,則會讓他們長不大。

微信上就曾有一位離異媽媽告訴我:

我前夫排行第三,是家裡唯一的兒子。他媽和兩個姐姐都非常照顧他。小時候家裡條件再不好,也都讓他體體面面的,想要啥,幾乎從來沒被拒絕過。

跟我談戀愛的時候覺得還可以,反正家裡人也都有幫襯著。可是結婚後,他的真面目就露出來了。他媽媽託人給他安排的工作,他也不好好做。愛出去玩,愛喝酒。我想著家裡也不能總指望老人啊,於是出去工作。可是我要是加個班,跟哪個男同事打了個電話,他就會跟我吵。生了孩子以後,以為會好點,結果他變本加厲,完全不管孩子的事,自顧玩自己的。我沒辦法,只能堅持工作。他肯定不滿,開始借著酒勁兒對我拳腳相加。酒醒了又各種道歉。實在是沒法堅持了,才離婚了。

這位媽媽講述的男人,問題出在哪兒呢?

稍作了解我知道,他的成長中,父親幾乎是缺席的。在他從男孩到男人的轉變過程中,沒人教會他如何做一個獨立、有責任感的男人。

在媽媽的過度溺愛下,他學會了依賴。就像是一個應該學走路的孩子,大人不忍心孩子受苦,給他裝了一雙自動的輪子。走出家門後他會發現,輪子在外頭就走不動了,外面的世界有完全不一樣的規則,這讓他寸步難行,內心也充滿了挫敗感。於是,他一方面繼續依賴媽媽的照顧,一方面難以給妻子承諾。他的夫妻關係,又複製了他和母親的「被照顧-照顧」關係。一旦妻子哪裡做的不好,就會激起他的憤怒。

家暴、對妻子不負責、不能維持自己婚姻,這些行為跟女人當然無關,但也不能歸咎為這個男人。其實他也是痛苦的。是他的父親、母親造成了他自己的悲劇。在長長的成長路上,沒人幫他完成從男孩到男人的轉變。

這個問題,如果不希望再在我們的孩子身上重演,請做到兩點:一,媽媽們少溺愛,二,爸爸們別缺席。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愚孝

——被家庭道德觀捆綁的男人,缺乏個人力量

理想的中國夫婦關係,應該是舉案齊眉、相敬如賓,不但在大戶人家、書香門第,男女有閫內閫外的隔離,就在小家農戶,夫婦感情淡漠也是常見的現象,男子疼愛妻子,被認為是沒出息的,尤其不敢在父母面前表現夫婦間的親熱。……這種夫婦間在情感上的矜持和保留,很顯然是社會結構的典型產物,但卻與人類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相悖。

上面這段話,來自台灣學者李亦園的著作,名叫《人類的視野》。在中國,家庭制度具有極大的特殊性。講權威,有等級,且傳宗接代是最大的主旨。於是夫妻關係成為家庭中最弱的一種關係。而這樣的家庭里,得不到丈夫更多關愛的女人,把所有心思都花在了兒子身上。「母憑子貴」讓媽媽們對男孩又多了一重特殊感情。而兒子們,往往也很難從與媽媽的共生關係中,真正走出來。

孝順,尤其是不忤逆母親大人的意願,這是過去的中國男人在家庭婚姻生活中,始終遵循的信條。到現在很多傳統的家庭中依然如此。即使母親不對也如此。這就被稱為「愚孝」。

微信上一位媽媽,曾經發來讓我非常揪心的一段話。很長,我做了刪減:

我和我老公結婚兩年多,孩子1歲多了,一直都是我帶,婆婆也會給我幫忙。這期間,我母親去世了,我想回家陪陪爸爸,就帶著孩子回老家了。就是這個時候問題爆發出來了,公婆要求我帶孩子回去。怪我沒照顧好孩子。

婆婆說,別人家孫子都比我孫子胖。公公說,你別讓孩子哭。婆婆還說,那是我孫子,你把孩子給我帶回來。

我老公是家裡的獨子,可是卻很難幫我說上一句話。還有很多經濟方面的事,公婆總好像要防著我,我爸生病從公婆這裡借了些錢,沒多久就要我們還回去。兒子是他們的,孫子也是他們的……他們想過我嗎,我現在比結婚前瘦十多斤,我一個人帶孩子,我從沒說過,婆婆總讓我和她吃剩飯,讓他兒子吃新的……

有時候,我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孩子有時鬧人,我就想打他,想這不是你孫子嗎?我不知道怎麼有這種想法,很可怕,我那天沖孩子大喊,他哭得很兇,我還是想打他,我喊來老公,讓他看孩子,我出去靜靜……

在這個案例中,問題出在孩子爸爸功能被完全弱化掉了。他原本應該一直能夠站在妻子的邊上,給以幫助和支持。他原本應該要明白,孩子是屬於父母的,絕非爺爺奶奶或者「家族」。唯有爸爸發揮起自己的溝通、平衡作用,媽媽的處境才能更快地轉好。

是案例中媽媽的丈夫、孩子的爸爸嚴格遵守著自己的「孝道」,不敢站出來說話,導致了妻子的極大困境。但是,又能說問題絕對在他嗎?

所以,類似這樣的問題中,指責其實是最沒用的,只會讓問題變得更糟。維持一個家庭不易,最終需要的,還是夫妻同心,協力。

好在隨著教育程度的逐漸提高,上述的很多情況也都在發生變化。不僅媽媽們不斷在付出努力,爸爸們也都在悄悄改變。

寫此文,只是希望每個家庭中,溝通理解多一些,誤解和說不清道不明的阻礙少一些。爸媽們,加油!


推薦閱讀:

中國最有內涵的一個字,男人女人都要看!
中國十大導演,馮小剛只能第十,星爺無緣前三。
63%中國男人對女友閨蜜動過心
2017中國人婚戀觀調查報告
明代火器是不是世界上最強的?中國熱兵器落後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TAG:中國 | 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