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心理學一本通》
心理引言:打造最輕鬆、最科學的心理學大全,讓心理學變得更加有趣、更加有效,把握最全面的心理學常識、一本書讓你讀懂心理學。 ——心靈咖啡網
書名:《心理學一本通》
作者:林志賢 主編
出版社: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年08月01日
內容簡介:本書分為走進心理學、生活中的心理學、不一樣的心理健康學、活學活用心理學、附錄等五大篇,全面地解讀心理學的概況以及心理學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系統而又科學地對心理學的歷史、生活中常見的心理現象以及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和規律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並通過大量的心理個案與實驗案例,從日常生活、學習、教育、職場。
心理學看點:潛意識 心理學定律 療愈 認知
心靈咖啡推薦理由:通過本書,讀者可以輕鬆、快速地學習並掌握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和原理。提高對社會和生活的認識水平,學會像心理學家一樣解讀自己的心理。用心理學的視角和思維觀察、剖析種種生活現象。指導自己的行為,從而解決生活中的各種難題。
精彩書摘:
一提到心理現象,大家就會聯想到意念、心理控制、催眠術還有黑洞,認為心理現象非常神秘而不可琢磨。很多人認為心理這個東西看不見、摸不著,生活中似乎很少能應用得到,於是覺得離我們的生活非常遙遠,或者說與我們的生活關係不大。
其實,心理現象是人皆有之的,而且是我們時刻體驗著的。它是宇宙中最複雜的現象之一,所以我們對它知之甚少。那麼,心理現象到底是什麼呢?
心理其實就是指生物對於客觀物質世界的主觀反應,而心理現象則包括心理過程和人的人格。人的心理活動都有一個發生、發展、消失的過程。現實社會中,人們在活動的時候,通過各種感官認識外部世界的事物,通過頭腦的活動思考著事物的因果關係,並伴隨著喜、怒、哀、樂等情感來體驗這一切,這一系列心理現象的整個過程,其實就是綜合的心理過程。心理過程按照性質可以分為三個方面,即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我們可以把這三個過程簡稱為知、情、意。
人格也可以稱之為個性,它是指一個人區別於他人的,在不同環境中所一貫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影響人的外顯行為模式的心理特徵的總和,它包括需要、動機、能力、氣質、性格等。從一定意義上來講,人格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完全通過心理過程所表現出來的。
恩格斯曾將人的心理意識讚譽為「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的確,心理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主觀反應,而意識是心理發展的最高層次,只有人才有意識,這些複雜的心理活動正是我們人類與動物的本質區別。
心理其實就是心理活動的簡稱,我們在上面提到了,心理其實就是指生物對於客觀物質世界的主觀反應,實質上這是屬於人腦的功能。認知活動是心理過程的一個基礎。認知開始於我們的身體感覺,然後是我們的知覺、記憶和思維等等活動或者過程。比如說,在我們眼前有一張桌子,我們的大腦對於這張桌子的形狀、顏色等個別的特徵的反應就是我們的感覺;我們的大腦對於這張桌子的形狀、顏色、材料等多種特徵的全面、整體、綜合的反應就是我們的知覺;而我們的種種感覺、知覺的信息在我們大腦中的儲存就成為了我們的記憶;然後,在記憶的基礎上,再藉助語言形式,我們的大腦就可以對客觀存在的事物進行抽象、全面和概括的反應,這就是我們的思維。
上述這個整體的反應過程就是我們人類的整個認知過程。也就是說,認知是指人們認識外界事物的過程,即對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的外界事物進行信息加工的過程。這是人類最基本的心理過程。它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想像、思維和語言等。人腦接受外界輸人的信息,經過頭腦的加工處理,轉換成內在的心理活動與體驗,表現在外就成了人的情緒,進而支配人的行為,或者說這個過程就是信息加工的過程,也就是認知過程。根據這些信息,大腦還會產生一個意志的過程,也就是建立意圖、編製活動程序、確定目標,然後調節和控制人體的所有行為以實現既定目標。
人的心理現象的產生必須具備這樣三個基本的條件:大腦、客觀存在的現實和人們的實踐活動。其中,我們的大腦是產生一切心理活動的基本物質基礎或者說硬體、載體,客觀存在的現實則是產生心理活動的必要條件、決定性因素,或者說軟體、客體;而人的實踐活動則是把大腦和客觀存在的現實聯繫起來的橋樑、紐帶。
我們的心理現象直接決定了我們的行為,決定了我們的一生。其實,對於心理,我們有時常用「心理健康」、「心理變態」、「心理扭曲」等這樣的詞語搭配來形容我們的心理狀態。如果一個人的心理產生了問題,那麼勢必影響他的行為、他的生活。那麼,我們怎麼樣來看待所謂健康的心理呢?
心理健康就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個體能夠適應發展著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徵,而且其認知、情緒的反應、意志行為處於一種積極的狀態,並且能夠保持正常的調控能力。在現實社會生活中,能夠正確地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的意識與行為,正確對待外界的一切影響,使心理保持平衡與協調的狀態,這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徵。
從這個意義上講,心理健康就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夠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
著名的心理學家麥靈格爾認為:「心理健康是指人們對於環境以及相互間具有最高效率及快樂的適應情況。不僅是要有效率,也不僅是要有滿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規範,而是需要三者俱備。心理健康的人應能保持平靜的情緒,敏銳的智能,適於社會環境的行為和愉快的氣質」。
著名的健康、心理學者馬斯洛認為,心理健康的人要具備下列品質:(1)對現實具有有效率的知覺;(2)具有自發而不流俗的思想;(3)既能悅納本身,也能悅納他人;(4)在環境中能夠保持獨立,欣賞寧靜;(5)關注哲學與道德的理論;(6)對於平常事物,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經常保持興趣;(7)能與少數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具有助人為樂的精神;(8)具有民主態度,創造性的觀念和幽默感;(9)能經受歡樂與受傷的體驗。
較為普遍的觀點認為,心理健康能夠充分發揮個人的最大潛能,妥善處理和適應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具體說,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是與絕大多數人相比,其心理功能是正常的、健全的,沒有心理疾病;第二是能積極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順應環境,能夠有效地富有建設性地發展完善個人生活。
從這個角度來講,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個方面:智力正常、情緒健康、意志健全、行為協調、人際關係適應、反應適度、心理特點符合年齡。
如果我們產生心理疾病,達不到心理健康的標準又該怎麼辦呢?這就要提到我們的心理學了。
到底什麼是心理學
有人說:「學心理學的人能看透別人的心理,知道他人心裡在想什麼,所以,千萬不要對學心理學的人說謊。」真的是這樣嗎?心理學真的是用來窺探別人心理的嗎?其實,這是對心理學沒有形成科學、正確的認識。
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的發生、發展和活動規律的學說。上一節我們講到了心理學產生與存在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們想要探究自己的心理狀態,進而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維護自己健康而愉快的生活,這樣也就衍生了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心理學發展至今已經廣泛應用到了軍事、醫學、教育、感情、管理、決策等方面。
那麼,心理學到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其實,心理學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代,不過心理學作為一個專門的術語出現卻是在1502年。一個名叫馬如利克的塞爾維亞人,在這一年第一次使用了「psychology」一詞發表了一篇講述大眾心理的文章。
心理學是源於古希臘語,意思就是「靈魂之科學」。靈魂在希臘文中也有氣體或者呼吸的意思,因為那時的人們認為生命是完全依賴於呼吸的,如果呼吸停止了,生命就完結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由靈魂改為了心靈。
其實,心理學真的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為什麼這樣說呢?說心理學古老,那是因為人類探索自己的心理現象已經有足足兩千多年的歷史了。而之所以說它年輕,是因為心理學在最初並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而是包含在哲學的範疇當中。
直到19世紀初葉的時候,德國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學家赫爾巴特才首次提出了心理學是一門獨立的科學。此前,心理學、教育學共同屬於哲學的範疇,後來才各自從哲學的襁褓中分離出來。科學的心理學不僅對心理現象進行描述,更重要的是對心理現象進行說明,以揭示其發生、發展的規律,從而最終達到維護人們心理健康的目的。人的任何行為都是離不開心理活動的,包括我們在第一節所提到的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情感、意志以及個性特徵等等,這些都可稱之為心理現象。心理學與我們的生活的確是密切相關的。科學的心理學有著令人驚異的非常巨大的生命力,現在它已經越來越廣泛地滲透於人們生活實踐的各個方面。
本書目錄:
第一篇 走進心理學——揭開心理學的神秘面紗
第一章 心理學概述
「神秘」的心理現象
到底什麼是心理學
心理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心理學的誕生及學科建立
心理學的主要流派
第二章 經典心理學定律的解讀
韋奇定律
墨菲定律
手錶定律
相悅定律
示弱定律
細節定律
相關定律
洛克定律
布朗定律
傾聽定律
蘑菇定律
互補定律
不值得定律
非理性定律
投其所好定律
雪中送炭定律
酒與污水定律
交往適度定律
角色置換定律
欲揚先抑定律
自我批評定律
自我暴露定律
互惠關係定律
以貌取人定律
達維多夫定律
以人為師定律
第三章 常見的心理學效應
第二篇 生活中的心理學一一心理學就在我們身邊
第三篇 不一樣的心理健康學——心理學大師的忠告
第四篇 活學活用心理學——讀懂他人的心理
附錄 心理測試
推薦閱讀:
※麥琪推薦:齊宏偉的信仰見證
※【第85期:推薦《詩林擷英:劉國英/在水一方》個人詩詞專刊】
※Romerhof Riesling 羅馬人雷司令(半甜白),德國 摩澤爾
※老爸要換途安L,我給他推薦了GL6,他看完為什麼立馬放棄了途安?
※【推薦】56個民族風俗禁忌(完整版),不得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