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父母心情不好時老想拿孩子撒氣?

生活中類似的悲劇時有發生,我們會發現,其中受傷的往往是無辜又可憐的孩子。他們一不小心就成為父母激憤情緒下的發泄對象或犧牲品,承受不該自己承受的責罵與打罰。

其實,哪怕父母之間只是發生小小的口角,對孩子的心靈震撼也不亞於八級地震。

夫妻吵架危害大,這個危害是對孩子來說的。美國一項研究表明,夫妻之間經常吵架,其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遠勝於離婚對孩子的影響,且這種傷害是內隱漫長的。

我認識這樣一位女性,年近四十仍不找對象,詢問原因,回答說,不想跟別人綁在一起,因為再深的感情也會敗給歲月,只剩下滿地雞毛的碎屑與爭吵,與其如此,寧願自己一個人過。

她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觸,正是源於她童年時代父母永不休止地爭吵:

我出生後頭幾年,父母還十分恩愛,她是爸爸疼媽媽寵的小姑娘,後來全民經商,爸爸也下海,可惜爸爸天生不善做生意。

家庭矛盾由此產生,爸爸要麼不回家,要麼常常喝得醉醺醺的,媽媽呢,爸爸不回家她天天擔心,回家又不停跟爸爸吵架。

很小的時候,她覺得是自己的原因導致,是自己惹爸爸媽媽生氣了,因為媽媽經常這樣對爸爸說:「你看看你,一點本身都沒有,別人家孩子都有什麼什麼東西,咱家麗麗呢?」「你不是說周六回家帶孩子出去玩嗎?孩子都等你一天了。」之後,他們必然會發生爭吵……

我很害怕,我會哭著大喊,「我不要某某東西了。」「我不出去玩了。」可是仍舊阻止不了他們的爭吵,從此,我就會壓抑自己的慾望,不敢提任何要求,我變得很乖、很懂事,生怕自己哪裡做得不對就惹他們生氣,害他們吵架。

你知道嗎?後來我發現,他們只要想吵,任何事情都可以成為理由,而我自己只不過是他們眾多理由中的一個。

我六歲的時候,突發奇想,自己失蹤不見了,或許就能阻止他們吵架了。我偷偷離家出走,但只是到小公園裡找個角落藏了起來。他們確實沒有吵架了,齊心協力到處找我,但找到我的瞬間,又開始互相指責了:「都是你,天天不著家,孩子都差點丟了。」「你不是天天跟孩子在一起嗎?怎麼沒管好孩子啊?」

……

從那些長期、經常面對家庭戰火的孩子身上,我們能看到他們的內心是缺乏安全感的,這說明:夫妻吵架,帶給孩子的不僅僅是一個不安全的生活環境,還是一種對自我的放逐和不尊重,更有甚者影響的是孩子對婚姻家庭社會的消極悲觀看法。

其給孩子造成的心理陰影是——會認同婚姻就是這樣的狀態,會對自己的處境產生習得性無助感,那麼他們獲得的也將是——低自我認同、低自尊和低價值感,悲觀的處事態度:既然掙脫不了,那就這樣吧;既然我是不被父母愛的孩子,那我肯定是不值得愛的;既然所有的婚姻都是這樣的,那我還結什麼婚……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是絕對弱小而無助的,他所能依賴的唯有父母,為了維持家庭關係的穩定性,孩子不得不委屈自己,讓自己變得乖巧懂事。

不過我們也看到,孩子的力量是很微弱的,而且父母沒有看到孩子的恐懼,和為之付出的努力。陷入爭吵中的父母是看不見孩子的,他們還將兩人之間的矛盾擴展成了父親、母親和孩子之間的矛盾,將孩子拉入到戰爭之中來,甚至將孩子當做了攻擊和傷害對方的武器。

顯然,這不是解決父母矛盾或爭吵的有效方式。這其實對父母提出了很大的挑戰:

首先,將問題限定在夫妻之間,儘可能少地將孩子捲入進來。面對孩子的時候,父母之間的態度要保持一致。如孩子看到父母爭吵,那麼父母需要告知孩子:我們是因為某事不和,與他本身無關。

其次,父母需要為發生的問題負責任,切忌故意歪曲事實或傷害對方,要知道,父母一方指責另一方,都會在孩子心理引起恐慌,因為孩子是同時愛兩個人,他會無法處理這個「愛與不愛」的矛盾與衝擊。父母需要告知孩子,大人之間的事,我們自己需要找到合適的方式來解決。

最主要的是,父母需要通過合理的方式解決問題,而不是通過無效的爭吵製造更多問題和矛盾。

如果爭吵只是為了發泄內心的積怨的話,那麼你所做的一切只會讓親密關係越來越糟糕。夫妻之間爭吵,一定要清晰地認識到:我們是為了解決某個問題而爭吵的,同時我們是很愛對方的,帶著這樣的目標爭吵,才可能約束和控制自己的嘴和手,不說出傷害對方的話,不對對方拳加相加。也才可能更好地傾聽對方,而不是完全地自話自說自我發泄,並更好地就問題達成共識和和解。

夫妻爭吵不可避免,但面對衝突和分歧,雙方的態度和方式十分重要。唯有如此,婚姻和家庭才可能經受住考驗,孩子也才可能不被父母的爭吵所傷害


推薦閱讀:

盲派六爻斷父母
凈空法師:決不能再搞三途,否則對不起自己、父母、老師、佛菩薩,是罪人
如果孩子出家了,父母會怎樣?
《超級演說家》中劉媛媛如何看待窮養女兒與富養女兒?
同城工作但是不想與父母同住是否可笑?

TAG:孩子 | 父母 | 心情 | 父母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