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鵬飛:《長城》,中國電影不可少的炮灰

《長城》,中國電影不可少的炮灰

  • 梁鵬飛影評人

  • 2016-12-19 08:12:00 來源: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梁鵬飛】

    12月16日,今年下半年最具話題性的電影,張藝謀重新回歸商業大製作的《長城》如期上映,首映取得約1.7億票房(含提前場)。這部按照好萊塢流水線模式打造,由中國導演操盤的大片,一開始就瞄準了中美兩個最大的電影市場。過去,相似的嘗試往往是想同時討好兩個市場,往往兩頭都討不了好。《長城》有太多中西雜糅的尷尬,好在這本身就是一部爆米花電影,場面還是令人滿意的。所以我們還是要多鼓勵這部電影,畢竟中國故事要想走向全球市場,這是必須經歷的一步。

    《長城》劇照 饕餮攻城

    《長城》電影的起源,據說是傳奇影業老闆托馬斯·圖爾在一次旅途中飛躍長城,驚嘆其宏偉,於是萌發出把它搬上銀幕的想法。這個說法當然是一個笑談,拿它當作飯桌上的談資是蠻有趣味的,但是誰要當真,那就太天真了。

    實際上《長城》這個項目,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定位明確、野心勃勃,試圖在中美兩地都大賣的好萊塢A級大製作。

    回顧《長城》的創作背景,它醞釀於2011年左右,正是中國取代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之際,好萊塢開始關注中國,劇本立項則是在2013年前後,張藝謀被邀請參與,2014年7月劇本成熟,進入前期籌備階段,彼時《變4》在內地暑期檔豪取近20億票房,超過北美。這顯然給了傳奇更大信心。

    作為一個長期關注中美電影產業合作的影評人,筆者在之前文章中提到,好萊塢多年來一直在想方設法深入中國市場。從一開始加點中國元素,到找兩個中國演員打打醬油露露臉,定製中國特供版,最後發現還是要老老實實拍中美合拍片最賺錢。

    所以,《長城》的出現是時代的必然,當中國電影市場極速擴大,並逐漸接近北美市場規模的時候,自然會有人想製作一部能夠通吃兩個市場的電影。更不要說《功夫熊貓》系列已經在動畫領域開了先河。

    那麼為什麼會是長城?

    因為西方世界最熟悉的中國文化元素,莫過於熊貓、長城和龍。之前《功夫熊貓》3部電影,在中美兩地市場都獲得了高票房,其中《功夫熊貓3》是目前唯一成功的中美合拍片。既然熊貓的潛力暫時被挖掘完畢,接下來自然要打長城這個文化符號的主意。

    另外說起來你別不信,《長城》的創作也受到了《權力的遊戲》絕境長城的影響。近幾年這部美劇正風靡全球,長城是用來抵禦異鬼(怪獸)的概念,深入了中國觀眾和西方觀眾的內心。

    《權力的遊戲》中的絕境長城

    所以,要拍一部中美觀眾都能接受的電影,長城是最佳主題。

    題材和故事梗概確定以後,接下來就是要找一個合適的導演。為什麼是張藝謀?很多人會說因為他有中美兩地都成功的先例,《英雄》在北美取得5千萬美元票房,全球累計票房超過13億人民幣。再者《長城》是中美合拍片,中方投資不得少於三分之一,為了分擔投資風險,傳奇選擇和中影以及樂視合作,簽約了樂視影業的張藝謀當然是優先人選。

    但相比而言,真正具有決定性的因素,其實是張藝謀在08年奧運會開幕式的成功經驗。《長城》這部電影,某種意義上,和北京奧運開幕式有很大相似性。首先它們都是命題作文,都是要面向全球傳播,框框已經劃死了,給導演發揮的空間非常少;其次它們都是形式大於內容,重點不在於想表達什麼,而在於展現什麼,甚至你看完之後能夠記住幾個驚艷的畫面,就算是成功。當年的開幕式雖然國內很多人吐槽大型團體操、人海戰術這些張藝謀常見手法,但是外國觀眾其實挺吃這一套的。

    和奧運會開幕式的遭遇一樣,張藝謀的大多數電影,都是國外口碑好於國內,《英雄》在豆瓣上的評分只有6.7,而在IMDB上則高達7.9。在番茄網上,張藝謀的作品也是廣受歡迎。因此要確保電影最後呈現的效果能夠最大程度兼顧中美兩國觀眾口味,恐怕非張藝謀莫屬。

    張藝謀電影作品在番茄網上幾乎都是好評

    導演既然是中國人,按照中美搭配的原則,主演自然得是美國演員,而且馬特·達蒙是在全球都有票房號召力的好萊塢一線明星,有他加盟,無論在中美市場都更有保障。

    綜上所述,《長城》是一部精心策劃,有著東方文化背景,同時按照好萊塢成熟商業套路規劃,由中國導演操盤,好萊塢一線演員主演,真正具有一流工業流水線水平的娛樂大片。

    故事發展到這個階段,《長城》依然是一部好萊塢主導電影。但是隨後萬達收購了傳奇,這導致投資結構發生了改變。

    最初投資主體是傳奇和環球,中影和樂視只佔到三分之一左右,而之後中資比例超過了一半,成為投資主體。於是《長城》的屬性發生了一些改變,從一部純粹的好萊塢想要在中國市場賺錢的定製項目,變成了中資主導的項目。

    這給電影製作也帶來了諸多改變,相信在談判階段萬達已介入電影製作,所以2015年開機後主要在青島東方影都拍攝,還有就是增加了女主角景甜。但最大的改變則是張藝謀在電影拍攝中的話語權增加了。於是他加入了更多展現中國文化的情節。

    比如長城上的守軍在最初劇本只是一支普通特種部隊,後來是張藝謀引入了「熊軍」、「鶴軍」等五軍概念,五軍的名稱明顯是來自於五禽戲,除了把其中的猿換成了鷹。

    《長城》裡面五軍的名稱來源於中國文化中的五禽戲

    至於介紹饕餮來歷時候展示的幾十秒水墨山水動畫,還有張涵予飾演的主帥葬禮上,趙牧陽演唱的那首王昌齡古詩《出塞》,都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所在。

    張藝謀儘可能將中國文化元素填充在了故事的縫隙中,用他的話說就是「借水行船」,借好萊塢大片的影響力,傳播一個中國故事,傳播出中國文化的形象。

    《長城》承載了這樣的希望,但是如果沒有高票房,特別是在歐美市場沒有高票房的話,這一切都是鏡花水月。從電影最終呈現的效果來看,這種風險其實很大。

    《長城》最大隱憂還是來自於它的定位本身,這部電影太過於精心策劃,裡面的中國元素和西方元素各佔多少比例,都經過精確算計,問題是有時候算計太多反而不是一件好事。太想同時討好中美兩個市場,這種執念會影響到電影劇情。

    舉個例子,影片中威廉·達福被俘後教會了景甜和劉德華英語,這個安排其實挺無奈,因為呆萌不會說漢語,必須要想辦法讓他們能夠交流,但景甜不時的中英文台詞切換讓觀眾挺尷尬。而整個故事裡面這種中西雜糅的違和感實在是挺常見。如果一開始就不安排西方角色,這些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說到底,《長城》的核心情節,安排西方人到中國長城打怪獸,這本身就挺讓人尷尬的。核心情節很難立得住,這電影其實就很難拍了。

    但是沒有了這個情節,《長城》還可能拍得出來嗎?這就是個兩難啊。

    《長城》劇照,電影中景甜、劉德華經常和馬特達蒙扮演的角色互飈英語

    一部有中國特色又能被全球接受的商業大片,歷史上還不曾有過成功的先例。在一部最終成功的作品出現之前,任何一部先行者都可能成為炮灰,死於東西方雜糅帶來的不倫不類。終將有一部電影找到那條路,但誰也不敢說《長城》就是那一個。

    不過《長城》的好消息是收回成本基本無虞。從首映的表現來看,《長城》的國內票房還算不錯。作為類比,同樣是主打視覺特效的《盜墓筆記》在暑期檔提前場取得3800萬,最終票房過10億,《長城》提前場票房是5000萬,預計其最終票房會在12億-15億之間。

    《長城》已經領取了東方影都40%的製作補貼和10%退稅。而影片的製作成本據稱是1.5億美元,約10億人民幣。在領完補貼的情況下,中國市場的票房收益預計和製作成本基本持平。

    國內市場不會太讓人失望,但北美的市場前景還很不明朗。張藝謀的《英雄》確實曾經在北美大受歡迎,但其拍攝之初並沒有刻意討好美國觀眾的想法,這個成功其實是無心插柳。李安的《卧虎藏龍》倒是比較符合美國觀眾口味,然而中國觀眾不太接受。今年暑期檔,同樣是傳奇出品的《魔獸》也是中國市場大賣,北美市場慘不忍睹。和《長城》最像的怪獸題材《環太平洋》也沒有做到中美通吃。

    但無論如何,《長城》是這麼多年來最有機會的一部電影。據信北美開畫規模將達到3000家影院,當年《英雄》也只有2000家影院。中國電影上一次在北美有所斬獲還是王家衛的《一代宗師》,最終取得650萬美元。近幾年包括《美人魚》在內北美票房都只有幾十萬,中國電影2015年全年海外票房也只有區區25億人民幣。

    所以我們還是應該給《長城》更多鼓勵,因為它是第一部試圖藉助好萊塢全球體系講述中國故事的試驗品。既然是試驗品,觀眾不該對它太過於苛責。拋開故事情節不談,《長城》視覺效果非常驚人,在服裝、道具、美術等環節都屬一流水準。張藝謀至少在畫面上依然讓人稱道。

    中國故事終將走向世界,哪怕《長城》失敗了,我們也不該忘記它曾經的努力。

    本文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

    推薦閱讀:

    謝霆鋒染指的十個女人:王菲是真愛 周迅成炮灰
    餐廳如何跟風模仿,才能不淪為炮灰?
    獨特視角:庫爾德獨立存疑,或拒當炮灰

    TAG:電影 | 中國 | 中國電影 | 炮灰 | 長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