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寫作:以回歸純文學傳統的方式低調出發

  相比較「80後」作家一夜之間的集體噴發,「90後」作家則遲遲未能耀眼登場。自2005年「90後」天才少年子尤因隨筆集《誰的青春有我狂》(少年兒童出版社)而受到關注始,至2012年7月第三屆全國「90後」作家交流會舉行,雖然已有多家媒體相繼推出 「2006年中國90後十大少年作家排名」①「2009中國90後十大作家排行榜」②「2010年度90後十大新銳作家排行榜」③等大型推介活動,但「90後」作家的知名度卻遠未達到「80後」作家的影響力。雖然《萌芽》雜誌社一如既往地舉辦「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但其「出爐」的「90後」作家已然失去了往日「80後」作家的轟動效應。在「80後」一併收穫了1980年代「改革開放」、1990年代「市場經濟」的中國社會變革所帶來的市場和文壇的兩大「紅利」後,在「80後」作家已經形成了亞文化寫作、時尚化寫作與純文學寫作的三足鼎立的格局的背景下,「90後」寫作註定了要經歷較長的沉寂期,也註定了難以在既定時間內順理成章地接替「80後」寫作的主導性位置。「90後」的尷尬處境頗像「70後」當年遭逢的困境:前有聲譽載滿文壇和市場的各代名家,後有新銳追兵。即:「90後」若想能夠真正上場,除了必須面對「80後」的背影,還要擺脫前輩作家的「影響的焦慮」(哈羅德?布魯姆語),以及接受「00」後的逆襲。――如果「90後」不能儘快站穩腳跟,「00後」很可能很快包抄上來④。但也正因為「90後」作家必得面對這些考驗,才做出了符合自身長線發展的選擇:回歸純文學傳統回歸併低調出發,以期從「80後」寫作的背影下突圍,且尋找到個人才華與傳統文學生產機制之間的接合點。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5/view-6376567.htm  一、「90後」長篇小說:在「80後」青春文學的背影下突圍   「90後」作家作為 「80後」作家的派生詞,籠統地意指公元1990年至公元2000年之間出生的一代作家。其主要代表作家在不同時段,不同媒體,有不同的座次和名單。但不管如何排榜,「90後」最終還是要靠作品「創世紀」。   與相當一部分「80後」作家一上場就青睞於長篇創作相似,相當一部分「90後」作家也將長篇小說作為主打對象。在2007年到2008年間較有代表性的長篇是:李軍洋的《一路向北》(2007年)、楊七詩的《我們的,他們的愛》(2008年發表於晉江文學網)、後博寒的《寂寞鋼琴》(2008年發表於天涯論壇)。但是,令人遺憾的是,2007到2008年出版的「90後」長篇小說整體上延續了「80後」作家的青春文學的類型化模式,尚未呈現出自身的新質。這種缺少「90後」自身特質的寫作狀況,使得曾經想為「90後」造勢的大眾圖書出版人感到失望。一個典型案例是:2008年,圖書策劃人陳平曾策划出版了《橫空出世90後:90後作家文學作品精選》⑤,但讓他很不滿意的是,「沒有找到一些好的作者」。兩年後,他想再次出版一些90後的作品,「在網上搜尋了大半年,只找到一兩位值得關注的作者」。⑥的確,「90後」作家在起步階段,缺少帶有自身標識的有分量的作品。   不過,到了2009年,由接力出版社出版、「80後」作家水格主編的「90季」書系現出了亮色。「90季」書系推出了「小說專號」,收錄了「90後」作家陽光已至的長篇小說《疊年》和《時間浪潮》、柏茗的長篇小說《黑白畫境》、鸚鵡螺的長篇小說《風車向西轉》、一唏的長篇小說《小西天》。此外,該書系主編水格攜以兩部長篇小說《尤未覺醒:夏天的風》和《雲朵次第》來助陣。客觀說來,「90後」作家的上述長篇小說大多是在「80後」青春文學的背影下敘事、想像、表達,而尚未達到主流批評家的期許:「我要看看一個個的人――他在做什麼,他怎樣自我表述和自我想像,他究竟認為自己和他人有何不同,而這種不同如何構成意義。」⑦但是,也確有「90後」作家的長篇小說,如:陽光已至的長篇小說《疊年》,表現出一種從「80後」寫作背影下突圍的努力。這部長篇雖然主要講述了杜延、莫悅欣、謝婧三位「90後」之間發生的青春戀情,也重複了「80後」青春文學的故事模式――「少年時代的愛情多半不得善終」⑧,「終究還是可以算作青春小說」⑨,但「愛情不再是我作品的主旨」⑩。小說的內容也的確如此:作者講述的「90後」的情愛故事已經不同於「80後」青春文學的時尚化故事,而是深入到青春生命的內在性傷痛。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小說將一位「90後」與父輩、母輩、祖輩之間的理解和愛作為不可或缺的內容,使得它從青春文學的自閉世界中突圍出來。此外,小說還注入了汶川大地震這樣的大事件,但並沒有在對悲情的渲染上下功夫,而是將災變與人的宿命聯繫在一起。這一節制的處理方式,顯示出這部小說與「80後」青春文學的貌合神離。   「90後」寫作至2013年獲得了突圍的實質性成效。這一年,冬筱的長篇小說《流放七月》不僅走出了「80後」作品的影響,而且提供了一位「90後」作家所特有的歷史敘事方式:傾聽與轉述。由此,《流放七月》不僅回歸到歷史敘事的文學傳統中,而且刷新了一直被青少年作家所漠視的傳統歷史敘事。而在以往青少年作品中,特別是在青少年亞文化寫作與青少年時尚化寫作中,歷史敘事始終都被青少年作家集體遺忘。或者說,青少年亞文化寫作的顛覆性的文化立場與青少年時尚化寫作的商業性的文化立場都不會承接歷史敘事的文學傳統。即便是青少年純文學寫作,也大多繼承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先鋒文學」所主張的解構主義歷史觀,而鮮有如《流放七月》這般對歷史記憶自覺地選取敬意態度的歷史觀。當然,這種對歷史記憶或顛覆、或戲謔的歷史敘事方式,自然不能僅僅歸咎於青少年作家歷史意識的缺失。當青少年作家在成長過程中相遇了一撥又一撥的歷史虛無主義的文化潮流時,如何能夠依靠自身的力量整合碎裂的歷史觀念;當青少年作家目睹了中國當代作家藉助於歷史敘述的名義來解構歷史、遺忘歷史的寫作潮流時,如何能夠以文學的方式重述歷史記憶?   但是,即便是在解構歷史不斷升級的新世紀中國文化背景上,冬筱的《流放七月》仍然試圖探索一條重述歷史的文學路徑,即:小說《流放七月》試圖從解構歷史和遺忘歷史的文學潮流中抽身出來,深入到歷史記憶的深處探勘,進而讓豐富、苦痛的歷史記憶參與「90後」一代人青春生命的意義構成。當然,歷史敘事,對於任何一代作家而言,都是高難度的寫作。所以,對於「90後」作家冬筱而言,嘗試傳統歷史敘事絕對是一次冒險的嘗試。這一點,已有前輩作家作出了深切的理解:「對於20世紀90年代出生的青年作者來說,這是一次特立獨行而冒險的溯水跋涉。既無同齡的經驗可借鑒,亦無時尚的溯流可模仿。」{11}   小說《流放七月》選取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段漸被人遺忘的傷痛性記憶――「七月詩派」詩人里歐、佩蒙等的悲情人生作為歷史敘述內容,將「90後」青年萊易、文森、衾?等的成長故事作為現實敘述內容,通過「精神奴役創傷」這一啟蒙主義的精神內核,將「七月派」詩人和「90後」青年聯繫在一起,讓歷史與現實隔空交匯。小說中的兩個「90後」青年萊易和文森不同於「80後」作品中的青年主人公。他們的精神創傷固然帶有新世紀中國青年所共通的精神特質――心靈無所歸屬,但更具有中國現代「七月派」詩人的精神血脈。所以,萊易的孤獨感固然是藉助於現代成長小說所慣常出現的「鐵軌」意象來傳遞的,文森的孤獨感藉助於現代成長小說所慣常運用的「漂泊」意象來表現的,但他們的生命深處卻存活著他們的祖輩――中國一代啟蒙知識分子的文化基因。小說構思非常講究:由「90後」青年萊易整理生病住院的爺爺――「七月派」詩人里歐的文稿作為主線,延展至另一位「90後」青年文森與另一位「七月派」詩人佩蒙的精神世界,同時不斷穿插回憶錄、日記,以承擔歷史敘事和心理敘事,時間跨度穿越了大半個世紀,內含了歷史敘事所能承受的容量和重量。而且,「每一章最前面的導語詩句大都來自《七月詩選》(「七月派」早年作品選集)和《百色花》(平反後二十人集)」{12},既奠定了各章的敘述基調,也為整部小說深描了憂傷,沉鬱的色調。另外,小說在結構上一個微妙而耐人尋味的安排是:小說中的「父親」始終處於缺席的位置,因此既增加了「90後」作家重述歷史的難度,也不免讓人疑惑:「90後」作家如果越過「父親」,能否重述歷史?當然,冬筱作為「90後」作家,在承擔歷史敘述時,難免會出現力所不及的時候,比如,小說中的回憶錄有時流露出文青的氣息(《流放七月》第六章里歐對年輕時代戀人E的回憶就有很多時下文青的文藝范兒文風)。還有,小說的講述方法基本上選用了傾聽與轉述的敘事方法,而缺少歷史反思的對話方法。   儘管小說《流放七月》帶有作者的力不從心之處,但仍然傳遞了優秀「90後」作家回歸純文學傳統且向傳統歷史敘事致敬的寫作行動。這或許體現了優秀「90後」作家小說觀念在激烈廝殺後的選擇和純文學傳統對優秀「90後」作家的吸附力。更確切地說,「90後」作家上場於青少年純文學寫作、青少年亞文化寫作和青少年時尚化寫作三方博弈的格局中,如果定位於純文學寫作,純文學傳統中的歷史敘事將不該繼續被漠視。所以,在當下許多青少年作家都在追蹤著反叛性的亞文化寫作、商業性的時尚化寫作和先鋒性的純文學寫作時,冬筱的《流放七月》低調地以回歸的方式重新出發了,即:《流放七月》以傾聽和轉述的歷史敘事方式打撈了日漸被青少年寫作所漠視的歷史記憶。   二、「90後」短篇小說:回歸傳統文學期刊   並著力於「創意」寫作   比較「80後」作家大多熱衷於長篇小說創作,「90後」作家更青睞於短篇小說的創作。甚至,相當一部分「90後」作家不約而同地將回歸傳統文學期刊和短篇小說的「創意」寫作視為新的出發點。   這些「90後」作家之所以做出如此選擇,是與「80後」作家在新世紀之後所一路留下的經驗和教訓密切相關的。回望「80後」作家自1999年迄今的發展態勢,能夠兩棲於文學期刊和圖書市場固然雙贏,但如果為了生存,大多數「80後」作家會放棄文學期刊那道窄而高的「門檻」而直接投奔到圖書市場的懷抱。同樣,如果能夠短篇和長篇兼顧當然好,但如果為了銷量,大多數「80後」作家寧願首選長篇而放棄短篇。因為在新世紀中國圖書市場上,畢竟長篇小說比中、短篇小說擁有更多的大眾讀者,因此也更搶手。當新世紀中國的市場經濟嚴重地衝擊了文學創作之後,「80後」作家的種種選擇,在很大程度上必然要受制約於新世紀中國圖書市場的需求。然而,當「90後」作家從事文學創作時,中國圖書市場早已粉碎了它曾經一手製造的「80後」作品熱銷的泡沫。同時,當「90後」作家從事文學創作時,「80後」代表作家已經確立了各自的定位,其能量之大幾乎佔據了整個青少年寫作的全部版圖,而留給「90後」作家的數字空間非常有限。加上「90後」作家相遇了淺閱讀時代,大多數「90後」作家的文字功底、文學底蘊、人生閱歷都不深厚,很難與「80後」作家抗衡。   在內外交困的狀況下,「90後」作家被迫以回歸的方式練就文學創作的基本功。為此,「90後」代表作家試圖回歸相對沉寂的傳統文學期刊而培養自己的純文學讀者。李唐自14歲開始創作詩歌和小說,陸續在《人民文學》《詩刊》《山花》《上海文學》《芙蓉》《北京文學》《山東文學》等傳統主流文學刊物發表作品,「總能在故事以外告訴我們些事情及所指向的意義」(李掖平語)。國生自創作以來也是一直致力於短篇小說的創作,其作品多發表於《上海文學》《山花》各類文學期刊,短篇小說作品有《鏡像》《拉薩》《手勢》《去年在南京之南》等,關注邊緣群體,從性別與潛意識等角度觀照人的精神處境。楊牧原的短篇小說作品散見於《當代小說》《山東文學》《青島文學》《文學界 》《作品》等期刊,累計20餘篇,其中的《中國象棋》(《當代小說》2011年第2期)切中了都市人焦灼的內心世界。鄭歡歡小說創作多為短篇小說,如《收莊稼》《尿到冰面上去》《大爺跑不過孕婦》,擅長於用「鄉言鄉語打造敘述迷牆」{13}。   與此同時,傳統文學期刊雖然不再像以往對「80後」作家那樣熱切地對「90後」作家隆重推出,但也仍舊為其保留了一份穩定的推力。除《萌芽》一如既往承擔培養「90後」新人的出發地之外,《青年文學》和《芙蓉》依舊為「90後」有潛質的代表作家搭建重要平台。譬如,2013年的《青年文學》發表了王天寧的《美麗人生》、紀炫慧的《旅行》、普魯士藍的《直立行走的人》和藺染的《回憶森林是黑色》。這四篇小說皆展現出了「90後」作家各自不俗的創作才情。同時,它們也有其青澀的一面。就寫作題材而言,四個短篇基本都選取了城市的一隅,然而就在這原本已經狹窄的小說空間中,作者們仍沒有給讀者營建出一個進入城市生活肌理的生活場景。只有在紀炫慧的《旅行》中稍稍提及了一點逐漸被隱去的鄉村生活,小說空間也隨著地域性的轉化而變得相對開闊,作品中主人公形象自然也隨著空間的轉移而顯得飽滿與立體。再如,2013年的《芙蓉》推出了鄭歡歡的三個短篇:《收莊稼》《尿到冰面上去》《大爺跑不過孕婦》。三個短篇顯現出作者的有一定功力,儘管在閱讀其作品時仍會感覺到他對小說整體把握的心有餘而力不足之感。   除了上述傳統文學期刊之外,上海作家協會旗下的《零》團隊{14}在培育和推動「90後」作家短篇小說創作上功不可沒。2012年,《零》團隊主辦了「90後創意小說大賽」。該大賽宗旨是:「5678帶出9!最有創意90後!」{15}具體說,即是:「我們在找人。找寫小說的人。……我們要創意小說家。我們要創意小說。我們要創意。什麼叫創意?就是前無古人,可能後有來者。你看完之後會說,『呃,這東西真說不準,以前沒見過,不知道怎麼說才好,但挺不錯……』――Yes!這就是我們要找的『非主流』小說家!」{16}看得出來,「創意」和「非主流的小說家」是該大賽宗旨的核心詞。那麼,究竟如何理解「創意」和「非主流的小說家」?結合本次參賽方法,「創意」被解釋為:在微博這一新媒體上「用幾句話或者幾張圖說出你的小說創意」,說到底意指的是文學創作力。「非主流文學」在大賽宗旨中,區別於「情緒化的小清新『小說』」、博客和QQ文字、「動輒幾百萬字」的網路小說、不是小說的所謂小說、以及嚴重模式化的小說{17},說到底意指的是純文學。為此,《零》團隊借鑒又改版了《萌芽》發起的第一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的模式和理念:前輩評選,選拔新銳,比賽過程由初賽(依據參賽者在微博上發布的創意取勝,60個參賽者晉級)、複賽(2012年7月27日到8月12日,在雲文學網上決出12名決賽選手)和決賽(2012年8月14日到23日,12位選手決出一、二、三等獎各一名)三個環節組成,首要的評選標準是作品是否具有奇思妙想。但是,與第一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所承擔的拯救《萌芽》刊物和改良現行教育體制不同,上海作家協會旗下的《零》團隊試圖藉助新媒體,讓純文學寫作與亞文化寫作聯手對抗時尚化寫作的大面積入侵,進而實現主流文壇所承擔的讓純文學持久發展下去的文學使命。至於收效如何,雖然尚難以判斷,但在時尚化寫作已經做大做強的背景下,很難如第一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那樣順風順水。   儘管如此,《零》團隊藉助於「90後創意小說大賽」而意欲重新確立純文學標準。所以,本次大賽評委、《收穫》副主編程永新堅持以純文學標準來總結本次大賽最終勝出的短篇小說的主要特質:多元的風格,豐富的敘事;不同尋常的敘事風格,出色的語言駕御能力;詭譎的想像力,令人耳目一新的創意。{18}事實也是如此,該大賽勝出的短篇小說無論在敘事方式上有多少差異,都具有共同的純文學品格。特別是,參加「90後創意小說大賽」的「90後」作家與「80後」純文學作家一道都自覺繼承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先鋒文學作家所確立的純文學傳統。也可以說,純文學寫作傳統,對於青少年作家而言,通常被理解為純文學傳統的起點。可是,問題恰恰就在這裡:程永新所列舉的本次大賽勝出的「90後」作家的小說創意,對於純文學而言,與其說是「90後」寫作為純文學帶來了「創意」,不如說是「90後」寫作遵守了純文學的基本規約。即便如此「90後」作家對純文學傳統的自覺繼承固然有可能推動傳統寫作走出瓶頸,但也同樣可能使得青少年寫作陷入了困境。即:「90後」作家繼承純文學傳統之後,依靠什麼寫作資源激活純文學寫作?換言之,「90後」作家選擇純文學寫作時,能為純文學增加哪些新質?   這樣,對「90後」小說「創意」的追問構成了「90後創意小說大賽」的根本性意義。閱讀「90後創意小說大賽」複賽和決賽的作品,便會發現,程浩等「90後」參賽作家不約而同地採用了這樣的敘事策略:在堅持純文學標準的前提下,還藉助於亞文化寫作和時尚化寫作的敘事元素。先看重寫經典類小說的「創意」:程浩的《項鏈》、崔斯也的《變形記》、趙樞熹的《葯》顯然尊重了莫泊桑的《項鏈》、卡夫卡《變形記》、魯迅的《葯》的經典作品,但也注入了新的時尚化敘事要素。程浩的《項鏈》在戲劇性結尾處改寫為女性與女性之間不露聲色的廝殺,頗似職場小說的敘事要素。崔斯也的《變形記》讓主人公變形為「手機」,既有形而上的意蘊,也有當下的時尚感。趙樞熹的《葯》淡化了魯迅小說《葯》中的悲涼感,而增強了影視劇的觀賞感。再看先鋒實驗類小說的「創意」:程浩的《鏡像》在形式和意蘊方面都呈現出先鋒文學的實驗性和多義性特質,但在題材上則選取了亞文化立場下非主流的同性戀題材。張其鑫的《謀殺上帝》同樣是追求純文學的實驗性和先鋒性,但對殺手的形象塑造以及殺手謀殺上帝的情節編排又帶有電玩遊戲和影視劇的敘事特徵。不可否認,由於「90後創意小說大賽」對短篇小說「創意」的強調,參加複賽和決賽的「90後」作家在小說的創意設計上難免有刻意的成分,但確實展現了他們在純文學寫作的高起點上出發的實力和銳氣。特別是,在大賽進入到「獨立作品」階段時,幾乎全部進入複賽和決賽的「90後」短篇小說皆自覺地接續了先鋒文學傳統。其中,蔡思捷的《尋找表情》非常典型。該短篇地道地演練了先鋒文學的形式並探索了形而上的意蘊。小說選取了第三人稱和第一人稱相互轉換的敘述視角,先在「楔子」里讓讀者目睹了青年畫家夏青峰所患的「怪病」。「很多人的表情在他看來都顯得很空洞,像是沒有靈魂的皮囊」{19},繼而在正文中聚焦在一個詭異的類似於診所的逼仄空間――客廳,展現了現代人的各種「怪病」:二十歲的長髮少女「很喜歡公交車,而且越擠越好」{20};彩票迷的中年男人「擁有一張讓人感覺毫無希望的臉」,惟有談及彩票時,「身上會迸發出一種奇特的神采,雙眼放光」{21};戴眼鏡的男人不僅每天堅持寫日記,而且彷彿生活在日記中;曾經的女模特因不接受潛規則而放棄模特事業後,變本加厲地變胖。在結尾處,小說出現了始料不及的弔詭結局:就在夏青峰自以為痊癒再度返回診所時,他竟發現醫生也是病人。整個小說重複了先鋒文學所慣常採用的形式的實驗性和內容的荒誕性。如果說蔡思捷的《尋找表情》更傾向於在現代主義小說形態上續寫純文學傳統,那麼程浩的《蘋果》則在寫實主義小說和現代主義小說的兩種形態上繼承純文學傳統。程浩的《蘋果》講述了李家奶奶突然病故後她的生活伴侶――憨子被人所遺棄致死的悲劇故事。鄉土中國人心的冷漠和涼薄,在魯迅的小說《孔乙己》和廢名的小說《浣衣母》中都有精到表現,程浩的《蘋果》固然不具備魯迅小說的思想深度和廢名小說的哀婉凄美,但它對人性的複雜性體驗和憨子死時手中蘋果的細節安排都表現出作者在「90後」作家中功力不凡。   《零》團隊之外,上海市作家協會和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世紀文睿公司共同策劃、推出了「90後零姿態」系列{22}。該策劃的現實目標是:以12位「90後」作家集體亮相的方式,呈現「90後」作家陣容。該策劃的「終極目標就是發揚上海培育青年作家的優秀傳統,打造未來的文學領軍人才」{23},進而使得純文學寫作走出瓶頸,完成中國當代文學的代際承傳。第一季推出了「90後」作家的五部短篇小說集。它們是:三三的《離魂記》、張曉晗的《末日那年我21》、修新羽的《死於榮耀之夜》、吳清緣的《單調》和陳觀良的《丫的偽大愛情電影》。這五部短篇小說集,儘管題材不同――校園、都市、底層、幻想世界,寫作風格各異――寫實、心理獨白,玄幻、科幻,但人們多少能感受到它們所傳遞出來的純文學的敘事立場和敘事原則:讓純文學寫作和亞文化寫作聯手,融合時尚化寫作敘事元素,使得純文學成為一個兼容的世界。其中,陳觀良的《丫的偽大愛情電影》最為明顯。或許是由於陳觀良原本就不出身於學院,他的小說中充溢著一種久違的粗礪之氣。小說中的人物由以往「80後」亞文化寫作中的反叛少年,另類少年演變為少年劫匪(《丫的偽大愛情電影》)、詐騙者(《不騙陌生人》)、殺手(《殺人夜》)、癮君子(《背包》)等城市邊緣人形象。情節編排調動了推理懸疑小說和言情小說的時尚化敘事元素,使得小說很是好看。但是小說敘事冷靜,目光幽冷,語調冷幽默,皆在實現純文學的要義:以小說的方式陳述人性的多面性和人生的荒誕性。   不必迴避的是,「90後」寫作在以先鋒文學為摹本的純文學傳統中出發,勢必造成了其超越性寫作的難度之大。雖說先鋒文學寫作沒有終點,但先鋒精神的本義即是對慣性寫作的反抗、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抵抗。而新世紀之後,姑且不說先鋒精神已然衰頹而需要重新誕生,單說「90後」作家依憑自身是否能夠實現真正的先鋒寫作,而不是對先鋒寫作的模仿?所以,「90後」作家對純文學傳統的真正承繼不是寫得像先鋒小說,而是要聽憑自身的創造力創作出屬於這個時代的純文學。   在純文學寫作陷入困境的新世紀中國,一些「90後」作家能夠選擇從純文學傳統再度出發,實屬難能可貴。雖然這些「90後」作家在純文學創作的路途上會很沉寂,但他們對於自身在這個時代中的地位有著比較清醒認知。如 「90後」作家聯誼會首任主席李軍洋所說:「與『80後』的市場化寫作不同,『90後』的很多寫作者選擇詩歌和兒童文學這樣類型的創作不在少數,在當下世俗而功利的大環境下,這顯得尤為可貴,也許,他們的這種選擇,在某種程度上,寓意著我們對一些失去的東西的回歸希望。」{24}當然,目前,縱觀「90後」的文學創作,整體水平還不樂觀,也缺乏相當成熟的代表性作家。但是,「90後」作家回歸高起點的純文學傳統的寫作行動勢必會為其未來的創作打下紮實的功底,也將成為中國當代文學界的堅實的生力軍。   注釋:   ①2006年11月,由「90後」創辦的小作家聯盟網站策劃和操作「小作家排行榜」系列評選活動、推出了十大少年作家。排名順序是:第一名,吳子尤,1990年出生,代表作《誰的青春有我狂》,2006年因病去世;第二名,張悉妮,1991年出生,代表作《假如我是海倫》;第三名,青夏,1990年出生,代表作《繁花泣露》,被冠以「女版韓寒」之名;第四名,陽陽,1994年出生,代表作長篇小說《時光魔琴》,因為這部小說獲得120萬元的稿費而奠定了不可動搖的地位;第五名,李軍洋,1990年出生,代表作長篇小說《一路向北》,被稱為「90後文字第一精靈」;第六名,顧文艷,1991年出生,中國少年作家協會會員;第七名,陳勵子,1991年出生,代表作《月亮船》,曾獲得冰心兒童文學獎;第八名,弘志,1990年出生,代表作《浪漫七月花》,在網上與韓寒叫板;第九名,楊七詩,1992年出生,代表作《我們的,他們的愛》;第十名,高璨,1995年出生,代表作《陽光的腳步很輕》,陝西作家協會會員。   ②「2009中國90後十大作家排行榜」的順序是:第一名,張悉妮,代表作《假如我是海倫》;第二名,吳子尤,代表作《誰的青春有我狂》;第三名,青夏,著有《繁花泣露》;第四名,唐朝;第五名,李軍洋,代表作長篇小說《一路向北》;第六名,莫名,原名黃朝林,代表作《天使沒有翅膀》;第七名,魏天一,代表作《鏡子風暴》《死亡筆記》;第八名,陳勵子,代表作《月亮船》;第九名,弘志,代表作《浪漫七月花》;第十名,楊七詩,代表作《我們的,他們的愛》。   ③由和諧臨沂網、80後之窗、新空氣詩歌在線、東明文化傳媒、華語詩人網、山東校園文學網主辦,最終入選的年度「90後」新銳作家有:後博寒、白工、李軍洋、陳勝、一唏、張震揚、魏天一、李泓業、陳曦、唐朝(排名不分先後)。   ④自2008年開始,就有「00後」陸續登場。金華的「00後」 申屠宇晨創作童話和劇本,在2012年成為「榕樹下」網路的簽約作家。昆明的「00後」陳安洋子出版了成長故事集《陽光夏日》。上海的「00後」 陳盈穎被媒體譽為「新銳00後作家」,出版了成長故事集《今年,我們小升初》,且獲得了上海作協文學百校行創作會會員,中國當代青少年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青少年文學藝術家協會會員等「頭銜」。「00後」的勢頭生猛,正如一位網名上杉凌羽的「00後」在百度貼吧中自述道:「為什麼有人看不起我們00後作家?好吧! 我們怎麼了?我們只是喜歡寫作,我們的夢想是成為一位作家,是因為我們小你們才否定我們,可我們會長大的!你可知道什麼是命中注定?我想你是知道的,正是你賦予了它太多的詮釋。而我只是一陣風從來沒有什麼希望,我只是希望我能快樂地寫作,但是你們不能否定我們啊,我無奈啊,直到現在遲遲未來,但是我至少有那個夢,我會在黎明的早晨淡看塵封語錄的碧海,去實現這個夢。」   ⑤陳平主編:《橫空出世90後:90後作家文學作品精選》,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0年版。   ⑥劉超群:《「90後」作家至今未入流:作品很浮雲,市場很疲軟》,《每日新報》2011年1月19日 。   ⑦李敬澤:《面對「90後」》,見陽光已至:《疊年》,接力出版社2009年版,第1頁。   ⑧陽光已至:《疊年》,接力出版社2009年版,第134頁。   ⑨⑩陽光已至:《朱雀不言白虎》,見《疊年》,接力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頁、第188頁。   {11}張抗抗:《選擇遺忘,還是選擇回顧》,見冬筱:《流放七月》,長江文藝出版社2013年版,第5頁。   {12}冬筱:《念且無痕》,見冬筱:《流放七月》,長江文藝出版社2013年版,第362頁。   {13}趙志明:《鄭歡歡:鄉言鄉語打造敘述的迷牆》,《芙蓉》2013年第4期。   {14}《零》團隊是上海市作家協會旗下團隊,五年來專註90後寫作者的挖掘培養,擁有全上海200所中學的文學社理事單位。其電子雜誌是國內唯一有稿費的時尚文學電子月刊,實體書系列則致力打造「創意小說」第一品牌,並聯手《萌芽》雜誌和雲文學網為「90後」作家提供紙媒和數字出版服務。   {15}{16}{17}「90後創意小說大賽」組委會:《建國以來第一次全國範圍的非主流尋人啟事大賽宗旨》,見《90後創意小說上海「站」全記錄》,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第6頁、第5頁、第4頁。   {18}程永新:《90後創意小說上海「站」全記錄?序》,《90後創意小說上海「站」全記錄》,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第1-2頁。《零》團隊編:《90後創意小說上海「站」全記錄》,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第216頁。   {19}{20}{21}《 零》團隊編:《90後創意小說上海「站」全記錄》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第216頁、第219頁、第220頁。   {22}早在2008年,為了改變文學人才青黃不接的嚴峻形勢,上海作協出台了「531人才培養計劃」,要用五年的時間,分三個梯隊,培育出一百名青年作家。文學百校行辦公室就此與上海市及周邊地區數百所大、中學的文學社團開展密切合作,五年來接觸了上萬名文學寫作愛好者,從中發現潛力作者,長期跟蹤,極力扶持,針對每個人的寫作特點提供輔導,最終培育並搭建起了擁有近百名具有優秀創作能力的90後作者庫。(曹玲娟:《「90後.零姿態」書系出版》,人民網,2013-06-21 11:26:00。)此次「初試啼聲」的5位作者,就是通過這一計劃從上海、北京、廣州等不同城市被發掘發現的。   {23}曹玲娟:《「90後零姿態」書系出版》,人民網,2013-06-21 11:26:00。   {24}李軍洋:《「90後」作家滯銷還是暢銷》,《課堂內外》(高中版)2010年第11期。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青少年寫作現象研究」(項目編號:10YJA751095)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責任編輯 馬新亞
推薦閱讀:

有人畏罪自殺,卻無力救贖「失真」的時代

TAG:文學 | 寫作 | 傳統 | 方式 | 90後 | 低調 | 純文學 | 回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