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萬曆十五年,究竟發生了什麼?

【讀史明理。博古論今】

王小波曾經評價說這本書是「不新的《萬曆十五年》」,確實,萬曆十五年,也就是1587年,可以說發生了很多決定性的事情,但是也可以說這一年平淡無奇,甚至沒有任何可談之處,但它恰恰是中國封建王朝發展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階段。過去關於明史的敘述,幾乎都有「稅重民窮」的說法,但是黃仁宇認為,「民窮」的根本原因不在國家的賦稅過重,而在法律的腐敗和政府的低能。中國兩千年來,以道德代替法制的情況,到明代到達了極點,而他寫作《萬曆十五年》的目的,也重在說明這一看法。明朝萬曆年間的重臣,張居正、戚繼光、申時行、海瑞……無一不以悲劇收場。甚至萬曆自己,在這種文官集團體制之下,也只能無為而治。由此可以看到一種強大體制慣性所帶來的悲哀。他們每個人都各有特點,亮光閃閃,也試圖做出改革,但最終失敗,大部分人還落得個革職、入獄、自殺的下場。一群文官為了整個集團的平衡,國家的武備、科技的革新、商業的發展都陷於停滯。文官集團的統治讓他們對這個國家來說,無疑是一場不幸的開始,文官與宦官集團的奪權更是使大明王朝殘破不堪。在歷史上,萬曆十五年實為平平淡淡的一年,只是這一年裡明朝廷上發生了若干,歷史學家容易忽視的事件,而這些事件看來雖似末段小節,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後掀起波瀾的機緣。它們之間的關係因果,恰恰是歷史的重點。《萬曆十五年》中通過對明朝幾個關鍵性人物的描述,看到了這個沒落王朝的悲劇命運,歷史,最終讓這些帝王將相所泯滅。雖然對中國以道德代替法律,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里,已經批評得很透徹——道德非萬能,不能代替技術,尤不可代替法律。他認為,明朝的特徵在於「依靠意識形態作為統治手段;意識形態充斥了帝國的各個方面,無論從強度還是廣度來說,都是空前未有的。萬曆十五年,那一刻開始,中國和西方的差距,越來越大了!西方的帝國正在崛起,東方的帝國開始沉淪!

【史上最霸氣帝王,在位54年,有43年都在打仗】熟讀歷史的人,對漢武帝劉徹,相信都比較熟悉吧?自其16歲登基繼位起,執政50餘載期間,天下安定。其實這也是在意料之中,漢武帝繼位之前,漢朝已經有了60多年的歷史,天下相對已經安定,漢朝也是在中原大地站穩了腳跟。有了這些良好的基礎,漢武帝做一個太太平平的皇帝,是再正常不過了。然而漢武帝的執政生涯里,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都是在南征北戰,這一切起源於漢朝當時的地理位置。當時漢朝雖然已經很穩定,但是仍然有一些周邊小國,隨時都在虎視眈眈盯著中原稱大這塊肥肉,南有閩越,北有匈奴。儘管漢武帝並沒有繼續侵犯他們的打算,但是這些個小國卻並不安分。時間一長,漢武帝劉徹怕這些小國聯合起來成為大患,又對他們三天兩頭的找事相當不滿,於是他在自己獨享大權之後,決定征討這些鄰邦之國。漢武帝首先從北方諸國著手,他一改以往和親結幫的態度,一舉進軍閩越國,逐一殲滅了其他國家。不過雖然北方小國全被收入麾下,但是最大的心患卻並不是這些不起眼的國家。

匈奴才是他認為最不好對付的國度,為了除去這塊壓在他心上的石頭,他讓麾下兩員非常有名的將領衛青和霍去病,連番征討,終於讓匈奴一眾潰不成軍,節節敗退。這也是漢武帝人生最大的成就吧。晚年漢武帝完全丟失了年輕時期的風采,他當時已經打仗打上癮了。完全不顧國家是否還需要打仗。連年征戰,各種開銷早已經掏空國庫,戰亂不斷,民間更是哀聲載道。這是他萬萬沒有想到的。後來劉徹自己聽信小人之語一手主導了巫蠱,沒想到竟然導致父子相殘,太子自殺這種斷子絕孫之事。發生了這些事以後,劉徹徹底明白了,自己長年注重征戰。忽略了很多問題。他直言到:「我為我不計後果的征戰做出悔意。」這件事足以見得漢武帝是非常坦蕩蕩的君子。漢武帝對疆土的收攏,對漢朝的貢獻,堪稱是千古一帝!

【25歲分封天下,一戰成名,用五萬人打敗50萬人】秦始皇到會稽遊玩,駕大船渡浙江,項羽與項梁一起觀看,項羽對項梁說:「秦始皇是可以被取代的。」項梁趕忙捂住項羽的嘴,說:「你不要胡亂說話,否則會給全族招來禍患。」這年他22歲。後來章邯殺敗項梁,楚懷王以宋義為上將軍,宋義軍行至安陽,逗留四十六日,不再進軍。項羽見此狀況,於早晨去見宋義,將其斬殺。項羽提著宋義的頭告訴將士:「宋義想要和齊聯合謀反,楚懷王暗令我將其殺死。」諸將因為畏懼而屈服,不敢抗拒,於是推項羽暫為上將軍。桓楚將此事報告給楚懷王,楚懷王就任命項羽為上將軍。項羽帶兵對戰秦章邯,先是敗王離,斬蘇角,後以5萬楚兵打敗章邯50萬精銳秦兵大破秦軍後,項羽於轅門召見諸侯將領,諸將無不跪前行,不敢仰視項羽。於是項羽為諸侯上將軍,諸侯都歸附於他。這一年他24歲。後來項羽召集黥布、蒲將軍等人商議,認為秦兵很多,入關中後如果不聽令,會引起非常大的禍患。於是,項羽將秦降卒二十餘萬全部在新安城南連夜坑殺。項羽消滅了秦軍主力後,自立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魏王豹為西魏王,申陽為河南王,司馬卬殷王,趙王歇為代王,張耳為常山王,當陽君英布為九江王,吳芮為衡山王,共敖為臨江王,燕王韓廣為遼東王,臧荼為燕王,齊王田市為膠東王,田都為齊王,田安為濟北王等十八個諸侯王。 這一年他25歲。漢二年冬, 劉邦率領五路諸侯兵馬有五十六萬,向東攻打楚國,項羽聽聞後,親率精兵三萬去救援彭城。項羽率軍從早晨開始,由蕭縣從西打到東,中午時打到彭城,大破劉邦軍,殺死漢兵十餘萬。劉邦軍逃往南山,項羽率軍追到靈壁東阻攔,漢兵落入睢水十餘萬,睢水為之不流。項羽把劉邦包圍了三層,卻被一陣大風吹亂楚軍,劉邦趁機率領數十騎兵走脫。後來在項羽被劉邦算計60萬人圍的鐵桶一樣,垓下兵敗帶帶領最後的28騎橫衝直撞又殺了千人,他自己就殺了幾百人項羽一路逃到烏江,遇見烏江亭長,亭長勸項羽可以回到江東以圖東山再起,但項羽以無顏見江東父老為由拒絕,並將自己坐下馬賜予亭長。於是,項羽下馬步戰,一口氣殺了漢兵幾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幾處的傷。而後揮刀自刎。此刻他才31歲。

【洪秀全如果沒有做錯這三件事,推翻清朝指日可待】歷史上十分著名的太平天國運動的領導者洪秀全,雖然是來自草莽之中,歷史上洪秀全,也是因為幾次參加考試都失敗,才發起了推翻清朝的的運動,但是卻是實實在在的震動了整個清朝甚至西方列強。在洪秀全所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中,人人平等甚至都是以姐妹兄弟相稱,田地也一起耕耘,這讓的廣西人民,乃至全國人民都抱之羨慕之情,這也是廣大的貧苦百姓最樸素的願望,所以當洪秀全發起運動時,一下子就聚集了大批的支持者而且大都是民眾。在太平天國起事的前期,當時洪秀全與楊清秀、石達開等人相互合作,不分你我,共同創造了整個太平天國的繁榮,但是他們卻註定不能共同富貴,因為性格上的巨大差異是他們不能克服的缺陷。當他們定都天京的時候,太平天國就有了與清朝相同的相對穩定的統治區域,而且當時是民心所向,士兵多志氣也很旺盛,本來正是發展的大好時機,但洪秀全卻與各王鬧矛盾而且越鬧越大,因此我總結了洪秀全的三點缺點如下。

  第一在洪秀全定都天京之後沒有趁機北上攻佔清朝京城,而且有一點就是太平天國軍隊行事的不妥,他們在一些地方停留的時間太長,列如在圍觀長沙幾十天,沒有收穫的情況下沒有抓住廣西兵防空虛的時機立即北伐,二十與之在大山周旋。而後來子在天京定都之後也滋生了享樂情緒,士兵都沒有了當初起義時的勇氣和怒氣,簡單來說就是因為有了都城反而人天平軍膽怯了。第二就是內部有利內訌,洪秀全讓楊清秀、蕭朝貴和石達開等人相互殘殺。洪秀全知道楊清秀性格驕橫卻對其放縱,在楊青秀做出了"逼封萬歲"的舉動之後,才對其猛然進攻,更是指使蕭朝貴和石達開等人對付,本來就有隔閡的他們更是不留任何情面,到最後楊清秀被殺而洪秀全又逼走了石達開,最終太平天國淪落到了沒有軍隊的地步。  第三洪秀全貪圖享樂而忘了初心。本來的人人平等的福利,才造就了他洪秀全的太平天國盛世,但是他卻不能守住自己當初的這份心態,他貪戀美色甚至宮嬪加起來超過了當時的清朝皇帝,達到了驚人的2000多人,從中可知道當時洪秀全是多麼的貪腐!  所以說如果洪秀全能克服其自身所帶的缺陷和局限,歷史或許會是另一種模樣。

【崇禎臨死前,給李自成的一封信】喜歡明朝的粉絲特別多,原因眾多,其中一條就是,明朝的皇帝特別有骨氣。比如說,崇禎認可上吊自殺,也不拋棄百姓。臨死前,崇禎給李自成寫了一封信。看過這封信,很多人都流下了眼淚!李自成起義能成功,和當時的社會環境是分不開的。當時,正是明朝末年,社會矛盾尖銳,中原災荒嚴重,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賦」等口號,獲得廣大人民的歡迎,部隊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起義軍中的主力軍。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在襄陽稱新順王,並在河南汝州殲滅明陝西總督孫傳庭的主力,旋乘勝進佔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當時,明朝的皇帝是崇禎帝朱由檢。他是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異母弟。應該說,朱由檢的童年是在顛沛流離中度過的。因父親明光宗,是皇祖父明神宗所厭的太子,母親又是太子所薄的婢妾,所以朱由檢幼年並不幸福。五歲時,生母劉氏得罪,被其父下令杖殺,朱由檢交由庶母西李撫養。數年後,西李生了女兒,照管不過來,改由另一庶母東李撫養至成人。1622年,朱由檢被哥哥朱由校冊封為信王。因為朱由校短命,又找不出別的近枝,朱由檢僥倖成為明朝皇帝,年號崇禎。崇禎是一個好皇帝,非常勤政,無奈萬年的明朝,已經爛透了,北有滿清勢力,南有李自成起義軍。期間,大臣曾勸崇禎帝南遷,但是崇禎沒有同意,他認為君臣和心,能夠度過難過,然而事與願違。根據資料記載,1644年3月,李自成起義軍,從彰義門殺入北京城。然後,崇禎帝朱由檢手執三眼槍,與數十名太監騎馬出東華門,被亂箭所阻,再跑到齊化門(朝陽門),成國公朱純臣閉門不納,後轉向安定門,此地守軍已經星散,大門深鎖,太監以利斧也無法劈開。三月十九日拂曉,大火四起,重返皇宮,城外已經是火光映天。此時天色將明,朱由檢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卻無一人前來,朱由檢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

最後,在景山歪脖樹上自縊身亡,死時光著左腳,右腳穿著一隻紅鞋,時年33歲,身邊僅有提督太監王承恩陪同。上弔死前,於藍色袍服上大書:「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李自成看到這封信了嘛?其實他是看到了,但是並沒有按照崇禎的想法去做。根據資料記載,農民軍攻入皇宮,在清宮過程中,沒有找到崇禎帝。李自成下令「獻帝者,賞萬金,封伯爵;匿者,滅族"。二十日午,才發現崇禎帝己自縊身亡。後來,如何安置崇禎帝,也成為擺在李自成面前的一道難題。李自成命人用兩扇門板將帝後屍體停在東華門側,裝入柳木棺內,搭蓋了臨時靈棚。明朝官員都不敢去看,只有襄城伯李國楨「泥首去幘,踉蹌奔赴,跪梓宮前大哭」。農民軍將他抓住見李自成。他「以頭觸階,血流被面」。李自成勸李國楨投降。李國楨說:讓我投降必須答應三件事:一是明代帝王陵寢不能發掘破壞;二是用天子禮葬崇禎皇帝;三是不能加害太子及二王。李自成都一一答應了。但難辦的是崇禎帝生前並沒有預建陵寢。後來,李自成將崇禎帝埋入了田貴妃的墓中合葬。後來,清朝人主中原後,為收買人心,籠絡漢族地主階級為清廷效力,始將這座葬有崇禎帝後的妃子墳命名為「思陵」,並改葬崇禎帝後,營建了地上園寢建築。【伊人婉韻雅緻】編輯2018.3.20


推薦閱讀: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是什麼?
察看張存有地周圍村落歷史,解析李自成在此隱居之目的
歷史上最慘的王爺 沒有之一,被敵人抓走活活煮了!
歷史上真實的狄仁傑: 「中國福爾摩斯」的誕生 (圖)
第五章 革命黨人金五六

TAG:歷史 | 萬曆十五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