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日遊行過去半年,「抵制日貨」開始影響中國
06-04
反日遊行過去半年,「抵制日貨」開始影響中國原文作者:姫田小夏於去年9月爆發的反日遊行,以及打著「抵制日貨」旗號進行的對日經濟制裁已經過去半年了。這一切如替罪羊一般,把中國多年來對日本、日本企業及日本人的仇恨一併都迸發出來了。如今,這些不正常的騷動似乎已經恢復到以前的平靜。但是,與此同時,今年1-2月日本的對華投資比去年同期減少了6.7%。令人關注的是日本的中小企業正在進一步加速亞洲傾斜戰略步伐。而對於繼續在當地開展經濟活動的日資企業來說,這些騷動所引發的後遺症仍未消除。當時,中國人之間流行的說法是「如果中國人一個月不買日本品牌,數千家日本企業將會破產。若半年不買,日本的一半人口將會失業。若一年不買,日本經濟將徹底瓦解。」正是看到「日本經濟離不開中國市場」這一軟肋,便以經濟制裁的形式發動了所謂商戰。通過打擊日本品牌來扶持國產品牌---這是身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中國發起的挑戰,也是一個絕佳時機來宣洩與「宿敵日本」在過去 100年間延續不斷的仇恨。然而,事實果真如他們所願嗎?伴隨著日本企業規模縮小而哭泣的是中國企業和中國人今年3月,筆者拜訪了位於上海市長寧區的中資日語學校。在上海,日語學校是近幾年發展迅速的產業之一,這所學校曾經也有很多中國人來學習,但去年9月以後,情況發生了變化。經營者坦言"學生量驟減"。"最受打擊的是失去了大量學員。以前我們的客戶中日本企業佔了多數,主要業務是本地員工的語言及禮儀培訓。然而目前這類培訓相繼被取消。」當地的日資企業在人材培養方面正逐步減少預算,越來越多的公司不再像以前那樣積極開展培訓等活動。實際上,削減預算不僅僅只限於人才培養方面。2000年代後半期進入上海的某日本醫療器具廠,本來曾計劃在上海市中心增加銷售點。可是,從總公司卻發來了「重新定位」的通知。除了該計劃,擴大企業規模項目也暫時被擱置。據說這一年中全身心地投入到該項目運作的負責人也失望地表示「付出了這麼多,真不知道是為了什麼」受到影響的還有當地的房地產公司。曾為很多日資企業做過中介而頗有名氣的某中資房地產公司表示「日資企業曾佔了公司利潤的大半,但目前已經很難再指望日資企業為了擴大業務而進行的房屋搬遷。」與眾多在上海縮小規模的日資企業相反的是,律師事務所卻每天都忙得不亦樂乎。某律師事務所的管理人員吐露「每天都加班到深夜12點以後」。據稱這半年期間,大部分案件是「日資企業的調整減員」。具體說就是「撫慰」為了反對解僱而出現過激行為的員工。「在以上海為中心的華東地區,有為數不少的日資企業不惜縮小業務或者精減人員。無論企業還是律師事務所都在盡全力平息由於被解僱而來大吵大鬧的中國人。」另外,一家在中國取得了顯著發展的大型日資企業,其品牌在中國很受歡迎,但反日遊行以後業績便急轉直下。因此,該企業取消了往年的「春節紅包」,本應春節前後公布的加薪、升職等也全部被取消。已無法分開的日本公司與中國社會對於日漸不景氣的日資企業來說,令人擔憂的是其吸引力已經開始減弱,這可能會造成人材大量流失。尤其是這幾年,家電業等已完全被韓國的勢頭給壓制住,日本品牌曾經在八、九十年代創造的光環正逐漸退去,再加上反日運動的影響,在中國市場發展的日資企業將無法遏制其大幅下滑的局面。另一方面,日資企業對中國市場的信心正進一步降溫,並且在對將來也不抱有任何希望的背景下,他們開始尋找新的基地以防範中國風險,從此種意義上來講,中國人所期盼的「打擊日本企業」或許已經取得了成功,並可以此為契機「把日本品牌逐出中國市場」。然而,遭受損失的不僅僅只有日本經濟。上述一切也充分證明了日本企業的動向與中國企業和中國人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以一被解僱就去鬧事的中國人為例,這也從深層次上說明了目前在經濟不景氣的中國「找工作並非易事」。而且,在日本企業「若能夠比較認真工作的話」就可以保證生活穩定。這種安逸與競爭激烈的歐美企業及隨時可能倒閉的中國企簡直是天壤之別。鬧事也就不難理解了。據說,進入中國的日資企業已有兩萬家。所僱用的中國人也達到了200萬人,而間接從日資企業的經濟活動中受益的人口據說也已超過900萬人。這就意味著,在日資公司縮小規模的同時,他們也陷入了困境之中。中國品牌能否取代日本品牌2012年9月10日,日本政府(野田內閣)決定花費20億5000萬日元從目前居住在日本琦玉縣的「 土地所有者」那裡購買釣魚島及另外兩個島嶼,並將其國有化。第二天即11日,當把島嶼所有權轉讓給國家的手續完成後不久,16日在北京、上海.、杭州等85個中國城市舉行了反日遊行。當時的口號是"抵制日貨"。抵制日貨的浪潮一時席捲全國,日系車被砸、日資商店被搶,可謂損失慘重。那時,曾經熱血沸騰、積极參与經濟制裁日本的普通市民,如今,已經不再那麼在意究竟是"日本生產的還是國產的"區別了。日系便利店的客人照常進進出出,壽司、飯糰也都賣得不錯。在過去近百年的歷史裡,抵制日貨的運動在中國不斷上演。這主要有兩個目的。第一是為了打擊日本的經濟,第二則是藉此發展民族工業。其歸根結底還是對日本、日本企業及日本人的一種骨子裡的仇恨。去年由於釣魚島問題而引發的抵制日貨運動,並最終導致的經濟制裁,其實也是已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中國信心百倍發動的「商戰」。不過,中國品牌並沒有因此而佔領天下。2012年9月日系車的銷售量與前一年同期相比減少了近3成,對於這部分需求,消費者並沒有都投向「吉利」、「奇瑞」等國產品牌。而銷售量有所增加的卻是歐美及韓國車。由此可見,即便是把日本品牌拒之門外,消費者也不買國產車的賬。同樣的一幕也發生在數碼照相機上。在「抵制日貨」這一口號下,最終又有多少人義無反顧地投向了「明基」、「愛國者」等國產品牌呢。再怎麼高喊著抵制日貨,卻沒有取而代之的國產品牌,這根本就談不上是商戰。在全球一體化的經濟活動中,已經分不清什麼是純粹的日本品牌,什麼是中國製造了。甚至都很難確定被敵視的日本經濟與民族經濟的分界線究竟在哪裡。在中國銷售量遭遇滑鐵盧的日系車內部的很多零件都是中國製造。而這些零件大多是「當地採購」。這也意味著其在中國為很多零件承包、轉包工廠及這些工廠里的員工創造了工作機會。中國應傾注全力去做的事情不是打倒日本品牌,而是要儘早樹立「被國民支持、信賴」的國產品牌。而這也應該就是所謂的國家百年之計。若不能早日實現,其對日本的自卑感很可能會再次一觸即發。儘管中日關係的融冰期還遙不可見,但在中國部分城市仍然期待著與日本的交流。兩國之間的政治關係是背向而馳,而經濟關係卻是謀求「合作」。令人頗感興趣的一點是,在認為「兩國間的關係已陷入危險境地」的背景下卻仍要吸引日本公司進駐。在明明清楚目前危險局勢的情況下,卻堅持吸引日本公司進駐,這是僅建立在「赤裸裸的金錢」關係上的當機立斷?還是一種無奈之舉從而避免出現財政危機等迫在眉睫的狀況呢?最近,在中國關於釣魚島的報道明顯減少。與之相反,在地方報紙的文化專欄用兩版介紹了獲得普立茲克建築學獎的伊東豐雄。另外,還有介紹電影導演河瀨直美動向的報道。肯定日本優秀的東西,並鼓勵大家學習,這一切表明在氛圍上彷彿有所緩和。日中關係彷彿也已從最低谷走出。但是,不能過於樂觀。在歷史仇恨的根基之上,需要小心翼翼地在中國開展——因為日本企業在中國的這種如履薄冰般的事業,今後也恐怕難以改變其深層次的本質。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在對待isis綁架日本人的問題上,為什麼那麼多中國人成為網路暴民?
※如何在表達自己不喜歡日本的時候不被人噴?
※為什麼越底層的人越反日?
※918這天怎樣區分是不是真的警報?
※如何看待國內部分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中仍存在反日思潮?
TAG:中國 | 反日 | 影響 | 抵制日貨 | 抵制 | 過去 | 日貨 | 遊行 | 影響中國 | 反日遊行 | 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