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什麼樣的家長是我們的好家長

什麼樣的家長是我們的好家長
作者:劉偉強李慧香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1516 更新時間:2005-11-15

什麼樣的家長是我們的好家長——學生與家長之間關係的調查研究 一. 調查目的: 了解學生與家長(父母)之間的關係,調查學生與父母關係融洽程度,調查學生父母支持學生上學程度,調查什麼樣的家長是受學生愛戴的好家長,中學生喜歡什麼樣的父母,調查受學生愛戴的好家長原因,調查研究家長與子女交流的誤區在哪裡,調查平時學生與家長配合的程度及配合與不配合的原因,調查學生心裡話是否願意給父母講,針對上述問題以引起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們以及社會的關注,並試圖提出一解決方案。 二. 調查對象: 以本校高中學生為主,以外校中小學生及上網學生、家長為輔。 三. 調查方式: 1. 問卷式(隨機抽查本校學生 200人)。 2. 開展網上調查討論,我們分別在[中青在線-中青論壇http://www.cyol.net/ ]、[靈貓網- 靈貓論壇http://www.135791.com/ ]、[學生天地http://www.xstd.com.cn/ ]、[中國學生網http://www.6to23.com/ ]、、[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http://www.ruiwen.com/ ]、[e21家庭教育網(家教中心)http://jtjy.e21.edu.cn/e21web/ ]等網站展開以「什麼樣的家長是我們的好家長」和「我們怎樣做父母」為主題的調查討論,以上兩個主題討論仍在進行中,歡迎瀏覽發表意見。 3. 選取典型學生個別詢問、談心。 4. 查詢有關書面資料和其它網上資料。 四. 調查的結果及其解決辦法: (一)調查結果: 教育家魏書生指出:「孩子是家長的希望,教育是人類的希望。」「一個孩子成了好人,社會受益,人民受益,集體受益,鄰里受益,但活得最充實、受益最大的,還是他的父母和他自己。」原國家督學周德藩說:「矛盾的家教與矛盾的孩子,這個問題在今天應引起每個家庭及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如今家長在言教、身教等方面所表現出的種種矛盾化的教育,極容易把孩子培養成多重人格。孩子們在成長中承受著許多矛盾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教化,必將攪亂他們幼嫩的心智。」學生與家長(父母)之間的關係其實就是一個家教問題。學生與家長(父母)之間的關係是一種最特殊的人際關係,它是學生與家長(父母)與生俱有的、不可選擇的一種最親密的家庭式血緣關係。它不同於在日常的交往過程中形成的一些其它關係。它是各種關係中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它制約著學生對家庭的接受程度,影響著學生整個一生。在很大程度上,學生與家長(父母)之間的關係決定著學生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因此,在學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表一:學生與家長之間關係的調查 在對學生與家長之間關係的調查中(表一),我們發現學生「與父親關係融洽程度」無話不談(融洽)佔33.5%,有時交流(較融洽)佔62%,若即若離(不大融洽)佔2.5%,從不溝通(不融洽)佔2% 。「與母親關係融洽程度」無話不談(融洽)佔60.5%,有時交流(較融洽)佔38.5%,若即若離(不大融洽)佔1%,從不溝通(不融洽)為零。「父親支持上學程度」全力支持81.5%。「母親支持上學程度」全力支持為82.5%。「平時與父親配合的程度」全力配合80.5%。「平時與母親配合的程度」全力配合93%。「有話願不願說給父親聽」願意(經常)48%。「有話願不願說給母親聽」願意(經常)63%。 在問卷調查中,我們設計了「請用一個詞或一句話形容一下你與家長(父母)之間的關係」這樣一個話題。結果同學們的回答與形容師生關係有異曲同工,但相比起來,比師生關係要好的多。像「父子情深」、「母子情深」、「親密」、「忘年交」、「友誼」、「雨中情」、「無話不談」等這樣的字眼不勝枚舉。但是,像「代溝」、「挨吵」、「不理解」、「偏心」、「為什麼父母不能讀懂孩子的心聲?」等這樣的字眼也不乏有之,但相對較少,僅有4.5%,但比起學生所形容師生關係描述的詞語則是小巫見大巫了。看來,大部分學生與家長關係較融洽,但有些家長與孩子之間確實存在一定距離,孩子也希望家長能理解和與之溝通交朋友,消除因年齡差異所造成的認知差異。 在問卷及開展的網上調查中,我們設置了「什麼樣的家長是受學生愛戴的好家長,你喜歡什麼樣的父母」這樣一個問題。總結調查結果,受學生愛戴的喜歡的父母類型歸納如下:①理解尊重子女;②不擺家長架子;③家庭和睦;④賞識自己;⑤真正關心子女;⑥對子女的期望值要合乎實際。「受學生愛戴的好家長原因」基本上是等同於上述幾種類型的父母。 在問卷及開展的網上調查中,我們還設置了「你認為父母的那些行為令你看不慣」這樣一個問題。這一問題學生答寫者寥寥無幾,但從一些回答者也可看到一般。①脾氣暴躁,不問是非,逮住就吵;②採取命令式,不通情達理,還把我們當成小孩;③埋怨、指責;④愛叨嘮;⑤打、罵、體罰;⑥髒話連篇;⑦愛瞎吹;⑧穿著不得體。對於在學校犯錯,老師叫家長,家長有時不問青紅皂白逮住就吵學生也很反感。 在問卷及開展的網上調查中,,我們還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父母對你最常說的一句話」。同學們回答頻率最高的是「好好學習」,其次是「別看電視了,趕緊寫作業去」,「上課要注意聽講」,「你就是不刻苦,老惦記著玩」,「這回考了多少分」,「現在是競爭的社會,沒學歷行嗎」,「我們辛辛苦苦,還不都是為了你」,「聽老師的話」,「這麼好的條件,你還不好好念,我們那時候……」 在問卷及開展的網上調查中,,我們還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請簡單說一件你最煩惱的一件家事或問題」。經過調查與個別談心,「父母的嘮叨」,「管的太嚴」,「沒有自由」,「家庭不和睦」,「父母脾氣暴躁」,「父母太嚴肅」,「父母不理解我」,「父母離婚」居多。 在對「父母知道自己在你心目中的地位嗎」這一問題調查中,絕大多數同學回答是肯定的。也有數名的同學表示父母不一定知道,因為他們「總是以家長自居,高高在上」。同學們大都表示希望家長知道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從而改正自身的缺點,途徑一般是直言直說。 「平時學生與家長配合與不配合的原因」,經調查談心分析可分為如下幾種類型:一是順從型,他們大多順從家長意志,由家長安排一切,這類同學較少,佔6.5%。列舉幾例學生原話如下:「父母永遠愛自己的孩子」,「家長不會害自己的孩子」,「我信任他們」,「家長就是家長」。二是極端型,他們一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把家長的話當成耳旁風,這類同學最少,僅佔4%。如同學這樣說:「我就是我」,「走自己的路,隨他們去說」。三是混合型,這類同學尊重父母,但又有自己的主見,這類同學最多,佔89.5%。 (二)思考與研究: 一家青少年研究所曾進行了一項中學生心目中「最受尊敬的人是誰」的問卷調查,調查對象分別是日本、美國和中國大陸的高中生。統計結果:日本學生答「最尊敬的人」中列前三位的是:父親、母親、坂木龍馬(日本著名歷史人物);美國學生答「最尊敬的人」中,列前三位的是:父親、邁克爾·喬丹(球星)、母親;而中國學生答「最尊敬的人」中,父親列第十位,母親列第十一位,甚至不如一位電影明星。同樣,在我們進行的調查中,父親也僅列第八位,母親列第十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對家庭作過描述:「家庭是社會的一個天然的基層細胞,人類美好的生活在這裡實現,人類勝利的力量在這裡滋長,孩子在這裡生活著,成長著……」在家庭這個群體中,父母作為一個教育者,由於面對的不是機器,而是面對一個活生生的人,父母的形象在孩子的心目中留下最深刻的印記。當今社會是信息時代,父母與學生之間的關係是否融洽,關鍵在於是否能有效的溝通。談話則是家長和自己孩子之間進行心際交流,了解孩子思想動態的最普遍、最常用的方法。許多父母似乎與子女之間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經常有家長來校反映,子女或不聽良言,甚至產生逆向行動,或保持沉默,無法溝通。筆者以為,產生這種結果的原因關鍵在於父母本身。 按理說,父母應該是子女最親近的人。可事實上,越來越多的中學生不信任父母,有話不願說給父母聽,甚至不願意回家……這一方面說明中學生由於身心的不斷發育成熟,獨立意識、自我意識開始增強,試圖擺脫家長的約束和管教;另一方面,可以說是不科學的家庭教育和傳統的家長專製作風造成的。 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喚醒人內心中沉睡的巨人。經過調查分析,許多家長在與子女交流過程中確實存在一定的誤區。從心理學及教育學的角度來看,通常有以下三個方面: 1. 態度誤區 大多數家長認為自己是過來人,見多識廣,經常擺出一副家長「尊嚴」的架子,凡是自己提出的要求,一定要子女絕對服從,以此樹立自己的絕對權威。一旦孩子犯了錯誤,容不得孩子的半點解釋。這類情況有兩種:第一是粗暴武斷,例如當自己平時十分放心的孩子在遊戲室、網吧一玩就是一整天時,怒從心中起,不分青紅皂白,劈頭蓋臉一頓臭罵,卻不去因勢利導,不去分析原因,憑主觀臆斷產生上述錯誤行為,從而導致孩子內心產生怨恨情緒,卻根本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行為。第二是威脅審問,有些家長喜歡居高臨下地跟自己的孩子說話,把子女推向對立面,缺乏和善的態度,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往往會不問是非加以訓斥,總是用「如果你不……,我就……」等威脅性的語句,其結果必然導致子女對家長產生「口服心不服」的不良後果,嚴重時會出現孩子離家出走的惡性局面。 一般來說,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機,因為內疚和不安會使他們急於求助,而此時明白道理可能使他們刻骨銘心。如果父母首先肯定他是一個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錯誤,那情況就不一樣。比如對一個犯了錯誤的孩子說,你確實很優秀,但是今天這件事,你傷了別人,你怎麼想,你怎麼辦…… 2. 情感誤區 在教育子女時,作為父親和母親往往不能採取同一政策,有些家庭是「父嚴母慈」,而有些家庭是「父慈母嚴」。不管是嚴還是慈,從情感角度看,應注意避免以下兩個方面:第一不能諷刺揭短,對自己子女犯錯誤後不能冷嘲熱諷,使孩子喪失改正錯誤的勇氣,有些家長動不動就拿以前的舊帳翻出來,使孩子的自尊心一次一次受傷害,這樣子女就會對家長產生反感,導致「破罐子破摔」,從而使交流失去教育目的。第二不能姑息護短,家長關心子女是理所當然的,在關心子女的成長過程中,應當培養子女獨立的人格,不能當他(她)永遠是孩子,對孩子犯錯誤後要幫助他(她)分析原因,特別是一些成績優秀學生的家長在子女犯了錯誤時往往會輕信諾言,千方百計為子女護短開脫,這都不是明智之舉。 3. 方法誤區 談話方法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談話的效果,每個家長倘若都從尊重孩子的原則出發,採取正確的方法,無疑會使談話令人滿意,但在實際生活中,往往會出現以下三種情形。第一重複羅嗦。有些道理孩子已經明白,但有些家長唯恐子女把自己的話當耳邊風,一有機會,顛三倒四,說個不停,恨不得讓孩子立刻變成自己希望的模樣,父母這種殷切希望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說千句、道萬言不如父母平時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這樣的說話方法往往起不到一點實際效果。第二是不善於挖掘孩子的閃光點,幫助孩子樹立希望。在生活中,家長總愛拿自己的孩子跟鄰居、親戚、朋友的孩子相比較,當自己孩子各方面條件處於劣勢時,家長在孩子面前總是流露出對別人家子女的羨慕,使自己的孩子在心裡產生「我處處都不如他,再努力也是白搭,反正也趕不上就算了的消極思想」。第三是缺乏原則。現今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特別是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容易使家長教育孩子時缺乏原則。作為家長在學生取得成績,有一點進步,不能簡單地就用金錢獎勵。同樣,在對孩子提出的要求,也不能一味地滿足,更不能無原則的一味遷就迎合孩子。應當做到愛而不寵,因勢利導,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她)不會喪失明辨是非的能力,不會喪失進取意識。 孩子們的「煩惱」,主要來自我們的教育,來自家長和教師以及來自他們自身。一項《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狀況與教育調查》曾問到「你生活中最煩惱的事情是什麼」,有19%的孩子列舉的內容與父母有關。有幾個數字很耐人尋味:分別有81.9%和89.3%的同學說「爸爸很愛我」、「媽媽很愛我」,可認為「爸爸很理解我」、「媽媽很理解我』的分別只有36.6%和48.2%。從孩子對家庭的消極體驗中,可以看到父母教育能力的缺陷給孩子帶來了煩惱。一位高中生總結了媽媽在自己上學後說了十年的10句話:①作業做完了嗎?②別看電視了,趕緊寫作業去!③上課要注意聽講。④聽老師的話!⑤你就是不刻苦,老惦記著玩!⑥這回考了多少分?⑦現在是競爭的社會,沒學歷行嗎?⑧早晚你得去掃大街!⑨我們辛辛苦苦,還不都是為了你!⑩這麼好的條件,你還不好好念,我們那時候……。相信如今的大人和同學們聽了這10句話都不陌生。可以說,孩子的一系列煩惱都是由學習壓力(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父母)引發、派生出來的。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王曉春提出,家長的「超前危機感」、緊張心理最後都轉化成了壓力,落在子女頭上。單調的語言破壞孩子的心理健康、鈍化孩子的思維能力。孩子天天被數落得心煩意亂,而家長卻想以此提高孩子的分數,可謂南轅北轍。通過調查數據看到,學生對「爸媽能看到我的進步並肯定我」、「不要老說別的同學比我強」、「考試成績不好時不挨罵」的期望,都遠遠超過了對「多給些零花錢」的渴望。這表明同學們對平等、尊重的要求日趨強烈。 每個同學都嚮往快樂,需要訴說自己的心聲。所以,作為家長要善於傾聽,要知道孩子的心聲並掌握他們的煩惱。一名同學講述了她與家長之間的煩惱故事。 「大年初一,我要和同學們一起聚會。自己打扮好後正在得意,卻被媽媽『教導』了一番,最後和媽媽吵了一架。我簡直煩透了,因為我從來都有自由,吃什麼,穿什麼,玩什麼……都由媽媽支配,而我只是一個服從者,我無法去干一件自己喜歡的事。」 我們認為家長要保持平和心態,別老想著要把孩子塑造成什麼。只要把孩子培養成身體和心理都健康的人,家長的責任就盡到了,家庭教育的任務就完成了。如果要管孩子,就管住兩條:不傷害社會、不傷害自己。讓孩子每天高高興興,在家裡、在學校、在社會都能與人和諧相處,我們的教育就算成功了。 一般來講,中學生都喜歡關心體貼、和藹可親、愛護子女、理解子女的家長,最反感的是嚴厲粗暴、修養差、不通情達理的家長,而且絕大多數中學生特別厭倦母親(或父親)的嘮叨。 經過大量調查與分析,對中學生喜歡的父母類型歸納如下: 1. 理解尊重子女 許多父母都認為,學習成績的好壞關係到孩子一生的成敗。但瑞士心理學家噶茲那維夫婦卻認為,比成績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自尊。人人都有自尊的需要, 中學生最渴望父母能真正走進自己心裡,了解自己的思想動態、興趣愛好、喜怒哀樂,從而理解、支持自己的選擇和追求。可惜很多做父母的並不懂得這一點。他們只關心孩子的生活、成績,卻不去了解子女豐富的內心世界。很多學生抱怨說:「他們只知道分、分、分。考好了,他們興高采烈;考不好,就開始指責、訓斥,從不問你為什麼考不好。」 不少學生說,父母偷看自己的日記,偷拆自己的信件,偷聽自己的電話,像特務一樣在後面盯梢。一位女生說,她母親幾乎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只要一有男生打電話,她立刻要問,「他是誰?哪班的?學習好嗎?家在哪住?父母是幹什麼的……?查完祖宗八代,然後重重拋出一句話:你可別給我丟人!女孩哭著說,媽媽這麼不信任她,真想「早戀」一把讓她看看。 2. 不擺家長架子 家長既是子女的保護者,又是子女的知心朋友;他們既尊重孩子的主動性和獨立性,又施以必要的教育和引導。一位高一男生自豪地說:「我特別愛我的父母,他們和我的關係不像家長,像是鐵哥們。從小到大,家裡有什麼事都擺在桌面上,一家三口商量著來。爸爸出差的時候,媽媽就說:『男子漢,全靠你了。』我覺得自己有責任感,而且堅強、果斷。" 一名高二的女生說,「她的家長特別民主,而她的媽媽更理解她。有時,她的日記本忘在書桌上,媽媽保證不看,而是小心替她保管好。同學來電話時,不管男女,總是自動避開。 她不說,媽媽決不問對方是誰。一次,在假期認識了一個男孩子,不知為什麼怎麼也忘不掉。媽媽知道後沒有批評我,而是跟我講青春期心理、生理髮育的特點,並且講了她年輕時的經歷。媽媽的理解、幫助和信任,使我順利地走出最初的迷惘……我真幸運,生在這樣一個家庭。」 3. 家庭和睦 每個孩子都嚮往和睦、安寧的家庭環境。羅素在《婚姻革命》中說:「如果想讓孩子長成一個快樂、大度、無畏的人,那這孩子就需要從周圍的環境中得到溫暖,而這種溫暖只能來自父母的愛情。」弗洛伊德也說:「一個為母親所特別鍾愛的孩子,一生都有身為征服者的感覺;由於這種成功的自信,往往可以導致真正的成功。」夫妻恩愛,子女就會生活在溫馨的家庭氛圍中,得到關心和愛護,獲得愛和尊重的體驗,從而心情愉快,身心皆健;反之則影響子女的發展,甚至會毀掉子女一生的幸福。 4. 賞識自己 每個人生活在社會上,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賞識和認同,學生也不例外。許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多少有些心理錯位,不是用賞識的目光讚美自己子女的優點,而是恨不得用放大鏡去尋找孩子的弱點,更可怕的是處處拿別人子女的長處去比自己子女的短處。一位高二男生講:「我媽老說我不好,動不動就拿我跟其他同學比:人家某某考一百分,你怎麼就考八十分?人家初一就入團了,你都高二了還什麼都不是!人家期期拿獎學金,你一次也沒得。後來我對她說,我這不好那不好,你給某某當媽去吧!」子女需要鼓勵,需要肯定,需要賞識。父母用別人作例子為自己孩子樹立榜樣,目的在於「激將」,而事實上卻導致孩子自信的喪失和崩潰,產生自卑心理。 5. 真正關心子女 很多父母只關心子女的學習成績、能否考上重點高中或者大學、孩子身體狀況等,而對孩子的心理、思想、個性關心不夠。而孩子恰恰需要父母關心的是後者。 一位同學曾自豪的對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我不知道怎樣感謝我的父母。小時候,對於我提出的每一個問題,他們總是表現出極大的關注,並耐心地予以解答。我曾經用了好幾天的時間來觀察一種極其微小的動物。當時它們正在一個盛滿污水的罐頭盒裡游來游去。但是不久之後,它們的形狀又變成了一些倒掛著的釘子,浮在水面上,身上還包圍著一層繭。又過了幾天,我再去看的時候,這些蟲子正從殼裡鑽出來,張著翅膀飛走了。我懷著極大的興趣把這件事告訴父親,父親解釋說,這種小蟲子是蚊子的幼蟲,要先在水裡變成蛹,最後變成有翅膀的成蟲。這在我幼小的心靈上打開了一扇窗戶,使我覺得世界是多麼奇妙啊。 」 相反,不止一位學生這樣說:「我父母哪是關心我呀!他們最關心的就是分!一回家就知道問兩句話:作業寫了嗎?考了多少分?除此之外你說什麼他們都沒興趣。」在這種情況下,很多父母對子女的了解僅限於表面的東西。曾有一位母親「驕傲」地這樣對我說,「我管得特嚴,她(指女兒)從不和男孩子打交道,見了男生就煩。」我不敢接話,因為早戀問題,我和她的女兒已經談過三次話! 6. 對子女的期望值要合乎實際 去年高考前,一位高三的女生找到我,泣不成聲,「老師,我媽說我考不上大學她就跳樓!」我想這位母親早就該跳樓!孩子帶著這麼大的壓力、背負著那麼重的包袱去競爭,她可能贏嗎?有一個典型例子,我村某學生中考分數離我縣重點中學的錄取分數線還差著60多分。他父親走關係、托門子,最後花了近4萬元學費總算在鄭州某重點高中為女兒佔了一席之地。為了讓女兒安心學習,這位父親讓愛人棄家,專門在省城租了一間房子陪女兒讀書,自己東南西北拚命賺錢。一家人一個月難得聚上一次,每次父親見她,問的總是學習。由於孩子基礎差,在重點中學裡猶如小羊和千里馬賽跑,她不可能跑過人家!於是導致嚴重的自卑傾向。期中考完試後,她哭了好久,她說父母對她期望值那麼大,她不知該怎麼面對父母…… 您了解自己的孩子嗎?您對自己孩子的了解程度有多少?在這裡,我們查找了一些有關資料,設計了這樣一組測試題,希望對我們的家長了解自己的孩子有所幫助。 1. 誰是他最好的朋友? 2. 誰是他最崇拜的偶像? 3. 他感到最難堪的是什麼? 4. 他最害怕什麼? 5. 在學校里,他最喜歡的和最不喜歡的科目是什麼? 6. 哪些方面的成績最使他感到自豪? 7. 在家裡,他最不滿意的是什麼? 8. 假如您能為他買到世界上的任何東西,他的第一選擇會是什麼? 9. 他最喜歡什麼體育項目? 10. 他最愛戴的老師是誰? 11. 他希望自己長大後幹什麼? 12. 這一年,生活中哪件事使他感到最失望? 13. 他覺得自己長得比實際年齡大還是小? 14. 他願意以什麼方式度假?郊遊還是去看同學? 15. 在家務活中,他最不願乾的是什麼? 16. 他最近在看些什麼課外讀物? 17. 他在學校里的綽號是什麼? 18. 他最愛看哪些電視節目? 19. 家裡的什麼活動是他最喜歡的? 20. 他最喜歡的小動物是什麼? 答對15個以上,說明您對您的孩子是了解的。 如果您只能回答10個或更少,說明您與孩子的溝通還很不夠。 (三)問題總結: 家庭是青少年學生生活的重要環境,在保證他們健康,全面地發展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的心靈具有自覺的能動性,家長和學生分別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世界的理解,同學與父母相處的過程就是家長和學生對世界意義進行合作性建構整合的過程。這就要求家長與孩子要有一種平等的關係,因為他們需要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寬容、親情與關愛。家長和學生之間良好關係的建立,關鍵在於家長,所以,我們認為家長應做到如下幾個方面: 1. 端正態度。家長不能簡單地認為孩子在德、智、體方面的發展只是學校的事情,把孩子送進學校上學,其餘的事就歸老師管了,作為每一個有責任心的家長,要充分認識到自己在孩子的發展和成長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應該是孩子的朋友。父母應該學會改變家長作風,放下架子,信任、尊重、理解孩子,凡事不能個人說了算,要和孩子商量、討論,在開成共識的基礎上讓孩子去做。另外,關心孩子要把握「度」的問題,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個性,決不傷害孩子心靈最敏感的角落——自尊,以正確的態度進行行之有效的交流。 2. 做好孩子心目中的偶像,用父母自身的人格魅力教育孩子。 做父母的應該理解到深藏在偶像形象背後的含義,父母自身的人格魅力是一種榜樣示範作用,孩子大都會以各種方式模仿他們的父母。榜樣教育就是以身立範,言傳身教。所以,父母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會左右孩子成長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有樂觀的父母,子女也會開朗;有身體健康的父母,子女則會想像自己同樣地健壯;而假如有一位事業有成的母親,女兒則更可能會夢想自己是個成功的職業女性。相反,如果父母經常責打孩子,孩子就可能學會以相同的方式去對待夥伴,從而成為一個愛攻擊的兒童;如果父母經常挑剔彼此的行為,孩子也可能會長成一個喜歡挑剔別人的人。不僅如此,若父母的行為令孩子驕傲,那麼孩子在模仿父母行為的同時,還會從中獲得安全感;而一旦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逐漸感受到父母的行為令人生厭,那麼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可就要大打折扣了。更可怕的是,在有不良行為父母的影響下,孩子一方面會效仿父母的許多不良行為,特別是進入青春期後,這樣的孩子更可能會出現反叛父母、離家出走、甚至參加違法犯罪集團等惡性的問題行為。所以,我們做父母的一定要切記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偶像身份,並努力地扮演好自己的偶像角色,用父母自身的人格魅力教育孩子,樹立孩子心中的榜樣。 3. 做到有孩子爭辯的權利。作為家長首先要克服自以為是,孩子必須唯我是從的心態,改為尊重孩子,鼓勵爭辯,雙向交流的教育方式。要改變輕則呵斥,重則棍棒的壓服行為,養成以理服人的良好習慣,聽取孩子的爭辯,有利於溝通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有利於家庭民主和教學相長,進而更能樹立起家長的良好形象,當孩子出現問題時不是訓斥而是耐心地引導,幫助孩子克服缺點。因此在這一方面家長要多看一些有關家庭教育的知識,掌握一些與孩子交流溝通的科學知識及方法,並爭取贏得孩子的信任,從而及時地了解孩子的思想動態。 4. 學會細心觀察,及時發現孩子情緒的變化。如果您的孩子正處於青春期,所以早戀問題是影響他們學習的最大障礙。這個問題老師和家長往往很難發現,一旦發現可能就已經晚了。一旦你的孩子有這種傾向時,您發現了要及時反映給老師,便於老師及時引導,使他們從早戀的陰影中走出來。缺少家庭溫暖的孩子,父母離異的孩子往往容易出現早戀問題,因為他們缺少家庭的溫暖。為了防止早戀問題的產生,我們做為家長的在嚴格要求孩子的時候,還要給他們更多的關心和愛護,讓他們能感受到父母的愛,家庭的溫暖。例如過生日時全家可以到個面吃點飯,送給孩子一個小禮物;考試有成績時要及時地表揚他們。 5. 父母心中充滿愛,也讓孩子心中充滿愛。 父母影響孩子的人生指向。對獨生子女一味地遷就、寵愛,會使他們變得任性和自私!我們覺得應該從小事做起,引導她學會關心他人。小朋友來家玩,我們讓他(她)把好吃的分給大家吃,拿出最好的玩具和兒童書跟小朋友一起玩。在給老人生活費時,我們特意讓她把錢親手給老人,並引導他們,父母像你一樣大的時候,爺爺奶奶、姥爺姥姥也像我們愛你一樣地愛我們,含辛茹苦地把我們養大。現在他們老了、不能勞動了,你說我們應不應該孝順他們、關心他們、愛他們?孩子就會越來越懂事,越來越會關心他人。 6. 孩子幸福比成功更重要 。父母都希望孩子成功,但如果把成功看得比孩子的幸福更重要,甚至只問孩子是否成功,而視孩子的幸福為可有可無的東西,就有偏差了。只要仔細看看我們的生活和人生,就會發現,即使是真正的成功,也只是幸福的一個來源,而不是幸福的全部源泉。不少用不科學、不正當、不合適的方法取得的所謂成功,實際上恰恰損害了孩子。我們應該明白,成功只是手段,孩子的幸福才是目的,而孩子的幸福就是孩子在成長發展過程中各種正當的意願、需求能得到合理的滿足,因此,只有那些有利於實現這類滿足的結果才是真正的成功。 7. 順其自然不壓抑。不壓抑,是指對孩子個性的發展,採取不壓抑的態度,順其自然。還孩子自由,不採取壓抑的手段,順其自然地引導、點拔。使孩子在「明媚的艷陽天」中自由快活地學習,各方面都會有很大的長進。不要希望孩子在方方面面上都有所發展,不要給孩子採取超前發展的手段。 8. 正確面對孩子的「指責」。指責,可以說是孩子認識能力的一種再現,是一件好事。父母不要以為自己是老子,他是子女,子女就該服從老子。要想到孩子不僅是你的子女,也是你的學生和監督你的人。耳濡目染,上行下效,你的一言一行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孩子。孩子的指責有時免不了帶些片面性,即使這樣父母也應該,給予正視和肯定,然後友好平和地指出孩子的錯誤。孩子的指責,其實是在提醒你,父母處處以身作則,做好孩子的榜樣,還怕孩子的指責嗎? 9. 學會和孩子對話,不妨來點幽默。在如今的很多家庭,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談話藝術被「日復一日的咕噥聲」代替了。家長對孩子提出的問題應樣耐心講解,不要用簡單的語言敷衍了事。在要求孩子做他們不願做、但又必須做的事情時,作為家長,不妨來點幽默,這樣效果可能會更好。因為,學生畢竟是懂感情的。現代通訊工具發達,要經常打電話與孩子多通話。另外,寫信是對深化感情最有益的,「鴻雁傳書」不要只停留在一般的書信交流上,要從文字構思到字體美化,以及不同的年齡段選用不同的形式,例如生日賀卡或新年賀卡。 10. 一定要配合好老師做好學生的工作。老師和每位家長的願望是一致的,家長望子成龍,老師希望桃李滿天下。父母要和學校、教師密切聯繫,互相配合,形成合力,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教師最了解他們,當孩子有了錯誤受到老師的批評時,家長首先要站在老師的這一邊,千萬不要袒護孩子,更不能不問青紅皂白就指責老師,挑老師的毛病。如果老師有什麼做得不對的地方請家長單獨找老師談,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否則學生就會對老師有一種逆反心理,而且滋長他們的傲氣,這樣很容易造成教師無法管理教育學生。作為家長不要聽信孩子的一面之詞,多聽聽老師的意見,多向老師了解學生的情況,還要把孩子的優缺點告訴給老師,讓老師教育學生時好對症下藥。家長要及時了解學生的成績,如果家長工作忙不能來學校,那麼就打個電話查一下。因為,有的學生可能向家長謊報軍情。另外,家長如果發現學校的管理和教學上有什麼問題應及時反映給老師。 家庭教育是絲絲入扣的事情。交流可以使孩子產生一種「被理解」的感覺,同時,在交流的過程中,父母也能教孩子一些處理問題的技巧,幫助他們積累成功的經驗,更能使相互之間的關係更融洽、更密切。總之,作為家長只有正確認識並與孩子進行有效交流,與學校攜起手來,才能真正了解孩子,才能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緊密配合,使家長與學生之間的關係更融洽。為了我們一個共同的目標,讓我們家長和老師攜起手來,共同把我們的孩子(學生)教育好,使他們在健康積極向上的氛圍中茁壯成長!高中三年後,都讓他們考上一個理想的大學。

推薦閱讀:

藏趣 | 今年6月5日至7月3日期間就是我們要等的「猴年馬月」
我們說的立秋,都不及這位詩人帶感
我們不敢老
那些年我們養過的小綠植,沒死是靠運氣活著的
算命先生的勸告,我們該不該聽取?

TAG: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