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養殖生態土雞?

1 養殖的環境要求

生態土雞要選擇生態環境優越的天然草原、天然山坡地、果園、丘林等適合放牧的場地飼養。要求放養地周圍沒有大的污染源,有豐富的草料,山地坡度以3~5°為宜,最大不超過25°,且背風向陽、綠樹成蔭、水源充裕、取水方便、水質達到人的飲用水標準。規模養殖還要求道路交通和電源有保障,便於飼料和產品運輸和加工。雞舍和運動場的大小設計標準,一般雞舍按照每隻雞0.1平方米,運動場按每隻雞1平方米計算,運動場周圍最好用竹籬和塑料網圍起來。

2 品種的選擇

本地雞養殖要根據市場需求和生產需要選擇品種,一般外來的良種本地雞和本地農村的土雞都可作為生態土雞品種,也可選用本地雜雞品種。

3 養殖季節

本地雞的飼養必須選擇合適的育雛季節,以利於生態雞的放牧飼養。按照各地山區的氣候特點,一般最好選擇3~8月份育雛,因為這一時段氣溫由低到高,光照充足,有利雞的生長發育,可提高育雛成活率,也可選擇在9~11月份育雛。當然,對於規模養殖戶,也可按每年出欄兩批雞來合理按排育雛季節。

4 各階段的飼養管理

保溫育雛期的管理。1~3周齡的雛雞採用溫室飼養。必須抓好3星期前的管理,為雛雞製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雛雞保溫房的面積根據飼養量來確定,以每平方米40~50隻雛雞計算,飼養數量多,應分小區飼養,每批雞的養殖數量以500~3 000隻為宜。如果園、經濟林等在房前屋後,就利用原有保溫房或已有住房改造即可。如飼養場地離家有一定的距離,則應選擇向陽避風、地域開寬、地勢乾燥、水源充足、道路便利的地方建造育雛舍。平面養以2.4米為宜,多層籠養以2.8米為宜。舍內要求做到保溫良好、光亮適度、地面乾燥、空氣新鮮、工作方便。育雛室的溫度保持在24~25℃,育雛器條件下的溫度:1周齡30~32℃為宜,以後每星期調低2~3℃,直至常溫。濕度保持在50%~60%,每天的光照數以23小時為宜。育雛過程中要時常保持環境、飲水器、料桶的清潔衛生。

脫溫期的管理。3星期後開始進入脫溫飼養,脫溫期要特別注意外界氣溫。內外溫差大,小雞抗病力低,調節功能差,因此要選擇天氣暖和的晴天放養,開始幾天,每天放養2~4小時,以後逐天增加放養時間,使仔雞逐漸適應環境變化。嚴冬寒冷季節、夏季遇大風暴雨等惡劣天氣要特別注意,切不能疏忽和大意,此時仔雞適應環境的能力仍比較弱,需人工給予關照。

放養期的管理。土雞的放養訓練是飼養中的關鍵環節,要從幼雛抓起。雛雞在舍內飼養4星期後,體重達到200克左右,此時改為有草地、有圍欄的場地散養,有目的地訓練雞條件反射,經過一定時間的訓練,雛雞聽到人為的聲音就回來吃食飲水。此時應抓住時機訓練雞群覓食飼料和捕食牧草的能力,經過約4~6星期訓練,雛雞形成了條件反射,捕食能力和自我防護能力大大提高。雞個體重達到500克左右時,已具備了放養的基本條件,可以把雞群散放到預先圈定的放牧場地,開始雞的自然生態飼養,讓雞群在開闊的山野各展其能,自由自在地捕捉昆蟲,啄食沙粒,覓食樹草嫩葉及籽實。

根據飼養雞群多少,適當搭一些棚為生長育肥雞提供避雨休息的場所,只要能避雨、避暑、補飼、休息就行,這是必備設施,防止雞群被雨淋濕、烈日曝晒。

雛雞3 周齡前用全價飼料喂飼,3 周齡起逐漸改喂穀物飼料。溫室育雛可按常規喂飼,脫溫第一星期早晚在舍內喂飼,中餐在休息棚內補飼1 次,全價飼料逐漸減少至零,穀物飼料逐增加至代替全價飼料。第二星期起中餐可以免喂,喂飼量早餐由放養初期的足量減少至七成,5周齡以上的大雞還可以降至六成甚至更低,晚餐一定要吃飽。5周齡後全部換為穀物雜糧,人為地促使他們在果園等地尋找食物,以增加雞的活動量,採食更多的有機物和營養物。

推薦閱讀:

兩萬條Kingfish從養殖場越獄,醞釀著一場新的生態災難,澳洲政府愁白了頭
MFC推薦:以通用軟體平台為基礎的普瑪寶軟體生態系統
如何全球開放生態
微生態製劑
管窺大生態醫學理論中所滲透出的易學思想

TAG:養殖 | 生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