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用腰的幾點技巧

楊式太極拳術十要中第三要是「松腰」。腰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故曰「命意源頭在腰隙」,有不得力必於腰腿求之。那麼練太極拳如何用腰,現以楊式太極拳的起勢、手揮琵琶、雲手、和野馬分鬃為例,簡要談一談用腰的技巧。 一、起勢 1、在做該式兩臂前平舉時,先要用意松腰,以腰帶身,也必須這樣做,否則,內外動作容易散亂。 2、練習太極拳時,自起勢至收勢,始終用腰和松腰,每個動作都要求「沉肩墜肘」。如該式兩臂前舉和兩掌下按時,兩肩不可聳起、緊張或用力,必須鬆開下沉。兩臂前舉時不可挺直,須有微曲下墜之意。兩肘下沉帶動兩掌下按時,「墜肘」固然很明顯,即使在兩掌已下按到兩胯前時,仍然要求「墜肘」。在這點上,初學者往往較難理解,認為肘部既已垂在下面,終不能把肘「墜」於兩掌的下面去。其實,在這種姿勢上就是腰帶四肢下沉的作用。「墜肘」應該這樣來理解,就是兩肘須微曲,使小臂向前微彎,這樣,肘尖露出,與地面呈垂直線,仍然可達到「墜肘」的要求;而如果兩小臂也垂直,就失掉「墜肘」之意了。 3、做到坐腕就是把掌根下沉,手指節微微上翹,但不可用力翹起,必須自然,這樣才能把勁貫至掌根,手指也有所感覺。 4、能坐腕才能「形於手指」。太極拳從起勢到收勢,所有前後動作之間必須保持連貫,不可停斷,要求速度均勻,綿綿不斷,一氣呵成。例如,該式兩掌前舉至高與肩平時即下落,其間不可有停頓現象,亦即每一動作到定點時,必須做到「似停非停」。 5、練習此拳套用掌時,五指要自然舒展,不可用力張開,也不可鬆懈、彎曲,掌心要微呈凹形。 二、手揮琵琶勢 手揮琵琶勢(接左摟膝拗步定勢),送腰進身,後腳跟進,重心移於左腳,拉腰坐身,右腳實,左腳虛;上體右轉至東南,同時腰脊上提,右臂屈肘回帶至胸前;左手隨勢弧形上提至左肩前;上體略有迴轉,隨之腰襠下沉,加重肩肘的沉墜,左手上挑勁足,右手沉按勁足,形成上下合勢,左腳向內調整,腳跟著地。琵琶勢兩手位置的變換,前(左)上後(右)下合勁的形成,完全是由腰的拉轉、提、沉引導出來的,舍此不能出整勁。捨去了腰脊、腰襠的動作,必然是散勢、散勁。這是定則! 三、雲手勢 雲手勢(接單鞭定勢),拉腰坐身於右腿,左腳掌虛;腰帶左手和左腳右轉至正南;腰胯左側,重心左移於左腳,左手先下落至右腹側;腰帶上肢左轉至東偏南;收右腳呈小開立步,腰胯右側,重心移於右腳,兩手上下交換位置;腰帶雙手右轉至西偏南;左腳橫開,腰胯左側,重心左移於左腳,兩手交換位置。 由此勢我們看出,上肢不但有以肩為軸的上升下落運動,同時還有臂的內外旋轉和肘的屈伸運動;而手的左右位移和左右180度以內角度的位置變換卻全是由腰胯的左右側移和左右轉動形成的。 四、野馬分鬃勢 右分鬃:接上定勢,拉腰坐身,坐於右腿,左腳掌虛;左轉至東北,左腳掌隨轉,左手內旋翻掌;重心前移左腳,右腳跟離地;隨身體左轉(北偏東)帶右腿上步(東偏南),兩手呈「合抱」狀態。 左分鬃:本式有三次轉腰,兩次送腰,一次沉腰襠的動作。接上勢之後是上體右轉兩手隨轉;送腰進身,右腳實,左腳跟進,兩手合抱狀態;腰帶上肢和左腿左轉;左腳向左前上步後重心移成半馬步(過渡),帶左臂向前,右手沉住;腰左轉,帶右手向左挒出;腰襠勁下沉,右腳跟外碾,右手沉采,呈左弓右蹬步,力貫五指。 前輩拳家講「用意不用力」,就是說在練拳過程中要用意體驗。比如以上練拳用腰的實例已形成練拳用腰的運動規律:一是松腰活胯,二是送腰進身,三是拉腰坐身,四是以腰帶身(四肢),五是腰襠下沉。 練拳養成以用腰運勢的習慣,定會得到用腰練養的門道,拳藝層次也一定會有更大的提高!(張紹義)
推薦閱讀:

太極一圓的【大道太極】
太極秘要/太極拳中的無和有
(279)必讀沈壽註解太極論(二)
「太極十年不出門」
楊氏太極秘法—以脊柱行拳

TAG:太極拳 | 技巧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