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清相國陳廷敬書法《靜明子壽序》

陳廷敬書法避開了館閣體書寫風格,他選擇的是書卷氣很濃、筆致和字形皆非常瀟洒流媚的晉人行書,陳廷敬書法作品中可以見到元代趙孟頫和明代文徵明的影子。無論從筆法還是結構來看,都停留於對前人筆法的綜合運用階段,很難說有多少創造性。一、陳廷敬書法欣賞陳廷敬是清代初期帖學功底極深的代表性書家,更是一個善於融會貫通、博採眾長而又創新不足的書家。他是清初學者型書法家,詩文也精工。陳廷敬是一位傑出的功力型書法家,他避開了帖學的死胡同(館閣體),選擇了一種最適合於自己的書學道路,並達至十分完善的境界,這是非常難得的。清代中朝以後,再也見不到像《靜明子壽序》那樣對晉代《蘭亭序》和唐初及元明諸家技法如此嫻熟運用於一處的書法作品,直至現代沈尹默,帖學才又煥發出新的生機。

陳廷敬書法欣賞陳廷敬作為一位為當朝者服務的知識分子,他選擇書法學習的對象要麼是嚴整精工的楷書,如唐代的大楷,要麼是書卷氣很濃、筆致和字形皆非常瀟洒流媚的晉人行書。他選擇了後者,這有利於他平時較為快速地批閱記錄大量的文稿。《靜明子壽序》便是他非常典型的代表性作品。《靜明子壽序》書寫速度不緊不慢,有一股濃濃的書卷味。陳廷敬是清初書壇帖學的集大成者,在《靜明子壽序》作中,我們可以欣賞到他對歷代帖學技法不露形跡,貼切自然的高度提煉和巧妙運用。他深知面對競尚帖學之風,如何才能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如何摒棄和吸收以為己用。

陳廷敬書法作品欣賞【靜明子壽序】1魯迅在談到文學中典型人物的塑造時說,「雜取百家,合成一個」,但書法有著更為「苛刻」的要求,書家自身若沒有迥異於他人的人格特性和豐富多彩的生活歷程,其作品便不會有振聾發聵的時代效應。《靜明子壽序》雖然融合了眾家之法,作品輕鬆洒脫,筆法精熟,無一敗筆。但是,從創造性角度看,這幅作品便顯不足,因為,我們很難從作品中覓到一種屬於陳廷敬自己的創作語言(元素),無論從筆法還是字結構來看,都停留於對前人筆法的綜合運用階段,很難說有多少創造性。陳廷敬並不是一味照搬《蘭亭序》的創作方法。這幅作品有不少字字型都是中宮緊收、體態瘦長,顯然受了初唐歐陽詢的行書《落花詩帖》的影響,如「行、落、舉、世、慕、居、里、中」等字,筆筆精緻,嚴謹中顯精神。不僅如此,作品中還可以見到元代趙孟頫和明代文徵明的影子,如「序、然(第3行)、能、修、而」等字的結構形態和運筆節奏,便有趙書的秀媚之氣;「不、與、近、然(第5行第3宇)」的連筆方法和頓筆時的「切筆」(筆毫側起再頓筆,沒有拖沓出鋒現象),很像文徵明的行書作品。

陳廷敬書法作品欣賞【靜明子壽序】2陳廷敬對王羲之的情有獨鍾可不是一個偶然的現象。這既有受清初帖學師法晉人風韻的大氣候影響,更有自身職業特點的關係。《靜明子壽序》從整篇作品來看,可知陳廷敬對東晉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下過很深的功夫。如「壽、落、其、條、慕、余」等字的露鋒筆法,寫得非常輕靈嫻熟;另外,像「明、序、此、異、與、其」等字的帶筆動作,與《蘭亭序》相較,可謂惟妙惟肖;再如「皆、不、世、顧、此」等字的頓筆、轉折和收筆方式,都是典型的《蘭亭序》筆法。二、陳廷敬的人生與仕途陳廷敬,陽城縣皇城村人,清初名相,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他不僅是傑出的政治家,還是了不起的語言文字學家、詩人、編輯家、理學家、書法家、音樂家,曾以總修官的身份領導編修了《康熙字典》、《佩文韻府》等大型典籍。

陳廷敬【康熙字典】陳廷敬原來的名字是陳敬,中間一個「廷」乃是康熙皇帝的父親順治皇帝所賜。順治十五年(1658年),陳敬進京考進士,廷試的時候,順治皇帝進考場視察,他發現有一個青年很特別,竟然拿著酒上考場,頗有文人洒脫之氣,就記下了他的名字。發榜的時候,順治問陳敬有沒有被選中,要主考官引他來上殿覲見。結果,人帶來的時候,順治一看,不是那個拿酒的青年,原來考中的人裡面有兩個陳敬:一個順天府人,一個山西人。拿酒的青年是山西人,主考官引來的是順天府人。後來,因為山西陳敬「才高一籌」,殿試第一名,順治特賜「廷」在「敬」字前,以表示廷試時的際遇。從此陳敬就叫陳廷敬了。陳廷敬既是康熙皇帝的老師,又是當朝宰相,是康熙的近臣、重臣。陳廷敬20歲走出這古城堡,中進土、入翰林,一生升遷28次,參與國家政要軍機40餘年,成為康熙皇帝的股肱之臣,為清王朝的發展,康熙盛世的形成,尤其是為康熙皇帝文治武功的施展起到了重要的輔佐作用,立下了顯赫的功勛。

陳廷敬書法作品欣賞【靜明子壽序】3因為才華橫溢,為官正直,陳廷敬從廷試那一刻開始就步步高升。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進拜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官位相當於副宰相。1710年,康熙皇帝命張玉書和他主持編纂一個大部頭的字典,本來張玉書擔任總纂官,陳廷敬輔助,沒想到第二年,張玉書病逝,陳廷敬繼任總纂官。為了儘快完成,陳廷敬付出了很大的心血,不僅親自審閱文稿、編訂目錄、考校典籍、查閱大量古代辭書,還不忘招納天下才子共同加入到這項工作中來。自己的兒子陳仕履就是在「出榜招賢」的時候考進編輯組的,父子二人留名一書,成了文化界的美談。終於在兩年之後,書稿完成,康熙皇帝非常高興,親自題書「康熙字典」,還要陳廷敬撰寫序言,抓緊出版。但是此時陳廷敬已經年逾七十,沒有等到1716年字典真正出版問世,就先去世,實為可惜。

陳廷敬書法作品欣賞【靜明子壽序】4陳廷敬,字子端,號說岩(意為喜愛岩石),晚號午亭,午亭山人。山西省陽城縣皇城村人。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深受一代名君康熙皇帝的賞識和重用,對創建與唐「貞觀之治」可以媲美的「康熙之治」起著不可否認的輔弼作用。故他堪稱清初的傑出政治家;陳廷敬以總裁官的身份領導編修了《康熙字典》、 《佩文韻府》、 《明史》、 《三朝聖訓》、 《鑒古輯覽》、 《大清一統志》等大型語言工具書和史志巨著,代表了當時代的最高水平。陳廷敬又堪稱清代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和編輯家,陳廷敬本人著有《午亭文編》50卷,其文其詩,品位極高,人稱燕許手筆, 「海內無異詞」,是居於當時權威地位的文學家和詩人。陳廷敬著有《困學緒言》,對我國傳統理學有深刻而獨到的研究,故他還是一位卓有建樹的理學家;他同時是一位書法家,因明清入翰林院的進士一定得書法拔尖,今存其書聯「飲露花中如美酒,談詩泉上似高賢」被方家稱為神品。尤其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陳廷敬通曉音律,能作樂譜曲,竟是一位音樂家,學識淵博,文采優長;集諸家於一身,居高位而多才。這在我國古代宰輔大臣中誠屬罕見。

陳廷敬書法作品欣賞【靜明子壽序】6陳廷敬出生於明崇禎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從小受到極好的文化熏陶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母親張氏對他口授詩經和「四書」。他生性聰穎, 「讀書過目輒不忘。」6歲進入私塾讀書,9歲賦《牡丹詩》,系一五言絕句: 「牡丹後春開,梅花先春坼(音che,裂開)。要使物皆春,須教春恨釋。」這首詩的意思是說:牡丹和梅花比較,一個開在春天之後,一個開在春天之前。牡丹為什麼開在最後呢?她是要讓百花齊放,萬物皆春,散盡它們在春天的所有仇怨。 「要使物皆春」這一警句,使當時的人們非常驚異。連他母親都十分驚訝地說: 「這孩子想叫世間萬物都各得其所呀!」有識之士知道他抱負不小,將來「必為名宰輔也」。私塾老師王先生辭別陳昌期說: 「你兒子是個非常奇特的人,不是我能教了的。」極為有趣的是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年僅13歲的陳廷敬與他父親一道赴試潞安府考秀才,陳廷敬以童子第一入州學,而年已46歲的陳昌期卻成績不如兒子。萊蕪人張四教學使知道陳廷敬會寫詩,獨不考他詩,而考《五經》義,立就。

陳廷敬書法作品欣賞【靜明子壽序】7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他參加鄉試中舉。順治十五年(1658年)中進士,由翰林院庶吉士、日進起居注官、侍講學士、侍讀學士、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工部尚書、戶部尚書、刑部尚書、吏部尚書,直至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拜文淵閣大學士。為《佩文韻府》、《康熙字典》的總閱官。康熙皇帝對他極為器重,曾多次賜詩、賜聯、題字。致仕時,康熙帝在花甲之年,為他御書」午亭山村」匾額和」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香」的匾聯,以示為其功德的褒獎。陳廷敬初為庶吉士,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任日講起居注官。康熙初年的日講起居注官,集侍直內廷、掌記注與講教經史於一身,除了將皇帝的一言一行書之簡冊外,更要緊的是還要和皇帝切磋學問,交流思想。所以擔任這個職務被當時人看作是極其榮耀之事。這可以說是陳廷敬仕途生涯中一個具有轉折意義的里程碑。康熙十七年閏三月二十八曰奉命入直南書房。這是陳廷敬仕途生涯中的又一次重要轉折點。如果說任日講起居注官給陳廷敬以接近皇帝機會的話,那麼,入直南書房使他獲得參與機密的權利。陳廷敬入直南書房,標誌著他已成為清廷核心機構中的一員。從此之後,他的政治地位得以穩步上升,在朝廷中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從康熙二十五年到二十七年三年間,陳廷敬一年一個台階由工部尚書、戶部尚書而至吏部尚書,可謂春風得意。

陳廷敬書法作品欣賞【靜明子壽序】8康熙四十年(公元1702年)陳廷敬奉命管理南書房事務,這是一項非正式卻十分重要的內廷職務。標誌著他的政治影響力的進一步上升。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四月十九日(公曆6月3日),陳廷敬晉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成為名副其實的輔弼大臣(閣老)。康熙四十九年十一月,他終以耳疾為由,經多次懇切請退,終獲批准。但因編修御制文集的工作尚未完成,他仍得繼續留京辦事。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四月十九日(公曆5月25日),陳廷敬病逝。享年74歲,康熙特命皇三子誠親王胤祉率滿漢文武大臣前往祭奠,為御賜輓詩,其中有」世傳詩賦重,國典玉衡平」之句。以示辭別。然後遣官護喪歸葬故里。陳廷敬一生居官恪慎清勤,德高望重,能在伴君如伴虎、行世如行舟的50多年政治生涯中做到主信僚服,善始善終,而且生前死後朝野好評如一,這在我國古代宰輔大臣中亦屬罕見。

陳廷敬書法作品欣賞【靜明子壽序】9陳廷敬以清廉正直聞名。比如他任左都御史時,官場上行賄受賄、營私舞弊成風。於是,他上書皇帝要 求制定嚴厲的制度,以改變不良風氣。他的建議被康熙採納,責令都察院嚴懲不法之徒。此舉對於治理國家起了積極的作用。他非常重視發現和重用有識之士,經常向康熙皇帝推薦人才,比如有名的王士禎、汪琬、陸隴其、邵嗣堯等人,都是經他力薦而受到朝廷重用的。由於陳廷敬很有才華,在任翰林院學士時,曾和掌院學士喇沙里、侍講學士張英受到康熙皇帝的讚賞,表揚他們「每日進講,啟迪朕心,甚有裨益。」康熙曾特賜予他和喇沙里、張英三人貂皮各五十張,表裡綢緞各二匹。王躍文寫的《大清相國》中曾這樣讚揚他:清官多酷,陳廷敬是清官,卻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陳廷敬是好官,卻精明強幹。能官多專,陳廷敬是能官,卻從善如流。德官多懦,陳廷敬是德官,卻不乏鐵腕。陳廷敬和明珠、索額圖恩怨難斷,又經歷了合徐乾學、高士奇的明爭暗鬥,是呀,同僚似狼,君王如虎,陳廷敬如履薄冰半輩子,終於成功立業,揚名於青史!他悟出了官場五字訣:等、忍、狠、隱、穩。四、陳廷敬詩文成就陳廷敬生平好學,詩、文、樂極備。他與清初散文家汪琬以文體相切磋,與著名詩人王士禎以詩唱和,「皆能得其深處,而面目各不相假」。他寫的《晉國》一詩:「晉國強天下,秦兵限域中。兵車千乘合,血氣萬方同。紫塞連天險,黃河劃地雄。虎狼休縱逸,父老願從戎。」以回顧晉國昔時的強盛和山川的險要,歌頌了晉地人民同仇敵愾、保衛家園的愛國精神。陳廷敬一生寫了很多詩,風格特點雖不如同時代的王士禎、顧炎武、屈大均、納蘭性德,但功力較深,詩風雍容,與當時的文人唱和之作不少。他的文章也不少,致力於學習宋代歐陽修、曾鞏的文風。他的詩文成就比同時代著名文人稍遜,但由於他官職高,比較清廉,詩文的影響還是很大的。他為文功底深厚,有思想,見地深遠。他詩宗杜甫,語多沉鬱頓挫之氣。他曾隨康熙下江南,眼見沃野千里,鶯飛草長,留下不少帶有靈秀之氣的作品。他寫歷史風雲,大氣磅礴;寫自然景物,清新俊逸;無論是寄情寓理、熔辭鍊句,都匠心獨具,被稱為「燕許大手,海內無異詞焉」。

陳廷敬書法作品欣賞【靜明子壽序】9平生勤於寫作,幾無擱筆,有《午亭文編》50卷問世,其中詩20卷、雜著4卷、經解4卷、奏疏序記及其他文體20卷、《杜律詩話》2卷。他曾將《午亭文編》送呈康熙御覽,被康熙誇為「擬諸姚房李杜」,所作各體詩「清雅醇厚,非積字累句之學所能窺者」。到晚年,他又手定《尊聞堂集》以及《河上集》、《三禮指要》、《午亭歸去集》等。可謂著作等身,成就斐然。陳廷敬多次主持編撰國家典籍史志,主要有《世祖章皇帝實錄》、《太宗文皇帝實錄》、《鑒古輯覽》、《三朝聖訓》、《政治典訓》、《平定三逆方略》、《大清一統志》、《佩文韻府》、《方輿路程》、《康熙字典》等。其中,《康熙字典》四十二卷,收錄四萬七千多字,創當時的字書之最,對後世影響很大。五、陳廷敬的歷史評價陳廷敬為政清廉,《清史稿》給他以「清勤」的評價。在官居吏部尚書時,陳廷敬曾嚴飭家人,有行為不端者、有送禮賄賂謀私者,不得放入。他到禮部上任,曾立下規矩:「自廷敬始,在部絕請託,禁饋遺。」陳廷敬出自書香門第,素習儒風,特別注重個人修養。他胸懷寬廣,公道正派,且口風極嚴。官居相位,不端架子,與周圍的同僚都相處得很好。周圍有才能出眾者,他均極力舉薦。康熙曾召各部大臣舉廉能官吏,陳廷敬舉薦的靈壽縣令陸隴其、清苑縣令邵嗣堯皆清官,頗有政聲,康熙遂將他們提拔為御史,又升為尚書。有人告訴陳廷敬:這兩個人廉而剛,剛易折,而且都是刺兒頭,有股怨氣,說不定將來會怨到你頭上。陳廷敬表示,剛一些,提意見多一些,有什麼不好,我不在乎。康熙對陳廷敬的為人為官都非常讚賞,誇他「卿為耆舊,可稱全人」在《清史稿》康熙皇帝7萬多字的傳記里,有關陳廷敬的共有14條,其中12條是拜官升遷的記錄,一條是死後的喪葬安排,真正可以稱之為事情的只有一條,是康熙二十六年,康熙皇帝說讓陳廷敬和張英講經論史,使他「大有裨益」―――這真是陳廷敬的事迹嗎?不過是康熙皇帝表示他好學罷了。以此看來,陳廷敬在康熙皇帝的一生中(其實也就相當於那個時代了),並沒有顯示出其重要性和特殊性來。

陳廷敬書法作品01在陳廷敬的本傳里,作傳者說:「廷敬初以賜石榴子詩受知聖祖,後進所著詩集,上稱其清雅醇厚,賜詩題卷端。」這就是說,陳廷敬的受恩寵之由,只是一個會寫詩的文人而已。聯想起乾隆對紀曉嵐說的話:「朕以汝文學尚優……實不過以倡優蓄之,汝何敢妄談國事。」驀得心頭一冷,自古以來―――尤其是滿清少數民族入主中原,防漢甚於防賊的時候,中國文人不過是個「倡優」的身份,紀曉嵐如是,才學或不如他的陳廷敬也逃脫不過這般命運。再看陳廷敬的可說光彩奪目的履歷,就有了些不一般的感受,所謂做詩「清雅醇厚」,那麼詩中必然沒有憤世嫉俗讓朝廷皇帝礙眼的內容,只是一派煌煌的太平氣象。做人做事做官,更是這樣,為盛世錦上添花,向皇帝呼頌聖明,除了這,陳廷敬還能做什麼呢?康熙朝的大事,拿鰲拜,那時還是低級官員的他恐怕參與不了呢;平三藩,一個文人騎得了馬,開得了弓嗎?征噶爾丹,雖說是扈駕前往,可也沒聽說他出了什麼計,獻了什麼策……當然,那征討的事兒,對於一個文人來說,也許是苛求了。文人或者文臣,還是做好自己的本分吧。康熙傾慕華夏文化,於是就與他講經說史,詩詞唱和;康熙要文治天下,就給他修訂編纂《大清一統志》《三朝聖訓》《康熙字典》等;康熙希望大臣清廉,他不但給推薦清官,而且一牽扯到受賄案里,不用人說,立即辭官……在他的本傳里,還有兩篇他的上疏,一篇關於錢的鑄造,一篇關於地方的實際事務,言辭懇切,立論謹嚴,結果是「下部議行」―――議行,到底行沒行,現在也不知道了。就靠著這些事情,陳廷敬能夠穿越歷史走到我們視野中嗎?現在,誰關心「大清一統」,誰耐煩聽「三朝訓」,《康熙字典》還算是我們權威的工具書,可四萬七千餘個字,不常用的也有四萬個吧?而在埋首經卷的時候,陳廷敬可曾想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儒生典訓來?六、陳廷敬與康熙字典《康熙字典》,是中國第一部用「字典」命名的字書,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字典,全書42卷,字數達47035個,比明代《字彙》多13000多字,是中國當時的字書之最。《康熙字典》是一部宏篇巨著,它對中國古代漢文字的研究與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民間流傳甚廣,影響很大。這部字典取材豐富,文化內涵頗為深、廣,具有辭典的作用,可稱為大而全。它可以查找到清康熙以前所有字書所失收的字,成為一部經典傳世之作。

陳廷敬書法作品01《康熙字典》是康熙皇帝在中國文化上的一大貢獻,而實際主持《康熙字典》編纂的,卻是陳廷敬與張玉書,由於張玉書在康熙下令編纂《康熙字典》的第二年去世,《康熙字典》的主編之責實際留在了陳廷敬一人身上。陳廷敬和兩個兒子、一個孫子均為進士併入翰林,可以說是父子同朝、兄弟為官。據說《康熙字典》實際是陳廷敬在其子陳壯履的協助下編纂成功的。七、故鄉「皇城相府」在太行、太岳、中條三山腹地的山西陽城,在滔滔沁河之東,有一個明末清初的城堡式建築群——皇城村,因清朝康熙皇帝御書「午亭山村」四個赫赫大字而聞名於世。皇城地處晉城市陽城、沁水、澤州三縣之交,其東北部樊山如蒼龍逶迤而立,村西有樊河似玉帶縈繞而過。巍峨壯觀的城牆樓閣,與青山綠水相與襯映,氣勢恢弘,宛然如畫。布局井然的牌坊院落,官宅與民居渾然一體鱗次櫛比,廊回巷幽。這是因文化內涵深沉而顯得凝重,這裡因人才傑出而透現地靈。這裡,清初曾出了一位著名歷史人物,他就是康熙名相陳廷敬。

皇城相府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枕山臨水,依山而築,城牆雄偉,雉堞林立,官宅民居,鱗次櫛比,是一組別具特色的古代建築群。皇城相府旅遊景區就是以這組古建築群為載體興建的。皇城相府分內外城建築。內城為陳廷敬伯父陳昌於明崇禎壬午年(1642年)年建,外城為陳廷敬於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所建,城門正中石匾刻「中道庄」三字。該村在明清里甲制時代,一直屬於郭峪里。民國年間及解放後致1960年,該村屬郭峪鄉或郭峪管理區。1961年成為獨立大隊,1984年成為行政村。上世紀80年代地名普查時稱黃城村,但該村印章打破禁區刻為「皇城」村。1998年10月,「清代名相陳廷敬暨皇城古建學術研討會」在陽城舉行,拉開了打造「皇城相府」旅遊品牌的帷幕。整個皇城相府的建築特徵是: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層樓疊院、錯落有致、古樸莊嚴、渾厚堅固。在河山樓內還有井、碾、磨,並有暗道直通城外,聚甲藏弩、護城保庄、抵禦外侵。皇城相府的禮制建築,也給中華民族留下了一筆豐厚而值得研究的。歷史文化遺產。外城城門外有高達8米的御書樓,康熙帝御賜的「午亭山村」石刻匾額及對聯「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香」至今保存完好。 外城內有大小石牌坊兩座,銘刻著「德積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翰林」之功德。同時,保存完整的康熙帝在陳廷敬病重期間和病故後親賜的御碑,表達了康熙對陳庭敬的敬重,是對陳廷敬生榮死貴的最好記錄。這裡,御碑之多、御書之富、保留之完整,為國內少見。專家介紹,整座建築反映了明末社會狀態及清初政治面貌和宗教信仰,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和研究價值。陳家從陳廷敬的祖父起興盛五代,敗落後,故居陸續住進了1000多戶村民。自1998年5月以來,當地政府將村民遷出,並籌資2000萬元對建築群進行了修繕。同時,有關部門根據史書記載恢復了一些已經坍塌毀壞的建築,並對環境進行了整治。皇城村已先後成功地舉辦了「名相陳廷敬暨皇城古建學研討會」、「皇城相府首屆文化藝術旅遊節」。文化巨族:陳氏家族在明清兩代,科甲鼎盛,人才輩出。從明孝宗到清乾隆(1501-1760年)間的260年中,共出現了41位貢生,19位舉人,並有9人中進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積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翰林」之美譽。在此期間,38人走上仕途,奔赴大半個中國為官,並且多人政績顯赫,百姓稱頌,致仕去官時民為立祠。在康熙年間,居官者多達16人,出現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盛況,堪稱為北方的文化巨族。陳氏家族是當地旺族,家境殷實,教育得當,因而人才輩出。皇城村陳氏家族中,從明代中葉至清代嘉慶年間,九人中進土,六人入翰林,有作品傳世的詩人達33人之多,成為清代北方聲名顯赫的文化大家族。明清兩代,皇城科甲鼎盛,人才輩出,述作繁盛,冠蓋如林。祖居這裡的陳氏皇城相府家族更是明、清時期享有盛譽的文化巨族,從明孝宗到清乾隆(公元1501年–1760年)間的260年中,共出現了41位貢生,19位舉人,並有9人中進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積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翰林」之美譽。在此期間,38人走上仕途,奔赴大半個中國為官,足跡遍及14個省、市,且多政績顯赫,百姓稱頌,致仕去官時民為立祠。在陳氏家族鼎盛期的康熙年間,居官者達16人之多,出現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父子同編一典《康熙字典》的盛況。在皇城,無論是踽踽而行,還是駐足瞻觀,那濃郁的歷史氣息無時無處不浸入心脾。清代初葉,就在這一方厚土上,產生了著名的政治家、文化家、理學家、詩人陳廷敬。在陳廷敬的故居,留下了總面積近4萬平方米的建築群,當地人稱之為「皇城相府」。
推薦閱讀:

業字的部首是什麼?
石維加草書《書法賦》
遊藝 | 學書法第一年
林曦嚴格考核助教團 為線上學生提供更精細的服務

TAG: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