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頸動脈易損斑塊,避免引起腦卒中!

2003年,國際上達成共識,即統一用「易損斑塊」來定義所有具有破裂傾向、易於發生血栓形成和(或)進展迅速的危險斑塊。研究表明,除冠心病外,易損斑塊的突然破裂同樣是導致頸動脈中等程度狹窄血管閉塞,繼而出現缺血性腦血管病事件的主要原因。這使得學者們將目光從「頸動脈狹窄造成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生」轉移至「頸動脈斑塊的易損性導致缺血性腦血管病」,並著手於頸動脈斑塊形態學和功能學的研究。目前易損斑塊已成為缺血性腦血管病危險性評價的熱點。

對於不想手術治療的人群,即使目前沒有任何癥狀,也請務必使用藥物控制,不要讓斑塊破碎造成腦梗塞。

他汀類藥物

他汀類藥物治療被認為是現階段最有效穩定易損斑塊的措施。這類藥物是3-羥基-3-甲基戊二醯輔酶A(HMG-CoA)還原酶抑製劑,通過競爭性抑制內源性膽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還原酶,使細胞內膽固醇合成減少,減少斑塊內的脂質核、增厚纖維帽達到穩定斑塊的作用。納維(Navi)等的研究表明,只有他汀類藥物可減少首次卒中的發生和複發。但是降脂治療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其不良反應增加了顱內出血的風險,這可能是由於降脂藥物將膽固醇結晶消除後,膽固醇結晶原來在血管壁上佔據的孔隙被空出來所致。

抗血小板藥物

在頸動脈易損斑塊導致的腦血管病防治方面,氯吡格雷不僅具有強效抗血小板作用,還有明顯的抗動脈粥樣硬化炎性反應的作用。氯吡格雷主要通過與二磷酸腺苷(ADP)受體發生不可逆結合而競爭性抑制ADP。CARESS研究顯示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可減少癥狀性頸動脈狹窄患者的微栓子數量。對TIA、缺血性卒中等轉歸事件進行的評價表明,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可減少動脈粥樣硬化血栓事件的發生。因此,氯吡格雷可穩定斑塊,減少腦血管病的發生。

西洛他唑通過抑制血小板磷酸二酯酶活性,增加血小板內環核苷酸含量,增強內源性前列腺素I2,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逆轉斑塊的作用。

對於易損斑塊而言,我建議進行手術治療,雖然沒有癥狀,但斑塊是混合型、潰瘍型、不穩定型或局部並發血栓者,須進行手術。 外科手術是治療頸動脈狹窄或斑塊比較徹底的方法,目前有多種手術方法。其中,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EA)是最常用的方法,需在頸部做一個幾公分的小切口,把血管切開,去除病變。

更多相關腦血管疾病的問題,請點擊右上方,關注本賬號。歡迎各位在下方留言諮詢,我會在業餘時間回答各位。


推薦閱讀:

頸動脈內膜剝脫術

TAG:控制 | 卒中 | 避免 | 動脈 | 頸動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