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救贖乳業"元氣"基本恢復 格局出現微調

2008年9月,對於中國乳業來說,永遠無法忘記:受三聚氰胺事件影響,中國乳業一瞬間跌至谷底,然後開始艱難的救贖。

  不過,乳業的恢復速度和跌落深谷時一樣神速,僅僅一年之後,中國乳業便基本恢復「元氣」:市場銷售基本恢復、乳業上市公司業績紛紛向好、資本頻頻青睞中國乳業……

  傷疤雖好,痛卻難忘。在乳業格局中,儘管伊利、蒙牛的雙寡頭地位並未被撼動,但奶粉巨頭三鹿已經成為了永遠的過去,蒙牛也在一片驚訝聲中尋求「紅頂」庇護,而地方乳企則在不知不覺中贏得了較多的關注。

  有分析人士指出,奶源建設、激烈競爭、收入增速恢復等問題依然棘手,乳業復興之路也許才剛剛開始。

  上市乳企翻身

  今年年初至今,伴隨著乳業的逐漸恢復,乳業上市公司在二級市場的表現可圈可點:*ST伊利(600887)上漲143.63%,光明乳業(600597)上漲68.24%,三元股份(600429)上漲32.56%,而同期上證綜指上漲幅度為62.90%。港股的蒙牛乳業(02319.HK)亦上漲93.63%,而同期恒生中國企業指數的漲幅為57.77%。

  遙看去年三聚氰胺事件爆發時,身陷三聚氰胺風波的乳業巨頭們跌聲一片:自2008年9月11日至9月24日的短短9個交易日內,光明乳業下跌16.42%,伊利下跌37.90%,蒙牛下跌64.02%;僅沒有被三聚氰胺波及的三元股份上漲64.90%。

  與股價相呼應的是上市乳企的業績。2008年,除了三元略有盈利之外,其他3大乳業上市公司巨虧共計接近30億元。其中,伊利虧損16.8億元,蒙牛虧損9.5億元,光明虧損2.86億元,伊利還因此「披星戴帽」。

  今年一季度起,隨著三聚氰胺陰影的逐漸散去,乳品消費逐漸恢復,乳企也開始扭轉虧損局面,實現「轉正」。今年上半年,伊利、蒙牛、光明、三元四大上市乳企共計實現凈利潤約10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6.6%,其中,除去光明乳業由於非經常性損益導致凈利潤同比下降之外,其他三家同比均出現增長。

  業內紛紛表示,乳業恢復速度超乎想像,而行業自律以及政策扶持無疑是乳業迅速走出危機的根本原因。

  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理事長宋昆岡指出,三聚氰胺事件爆發後,國家有關部門陸續出台了《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國務院關於促進奶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奶業整頓和振興規劃綱要》、《食品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政策,對奶站、乳製品加工企業進行整頓,要求全面加強乳業質量管理和制度建設,一定程度上恢復了消費者的信心。

  中原證券劉冉更預計,上市乳企今年下半年的銷售收入將會環比繼續穩步增長,同比增速加大,並逐步向常態回歸。

  乳業格局微調

  事實上,經過三聚氰胺事件,中國乳業格局並沒有如此前業內所擔心的那樣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三強還是那個三強——伊利、蒙牛、光明,但「枝幹部分」的微調卻也無法忽視。

  其中最大的變化莫過於:三鹿轟然倒下,三元接手。

  市場一直將三元視為本次事件的最大受益者,由於沒有被三聚氰胺波及,在其他乳企努力收復失地的時候,三元卻在趁勢擴張,以共計約6.6億元的價格大膽接手三鹿經營性資產。在競拍三鹿資產成功後,三元股份總經理鈕立平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三元將儘快向行業第一陣營突擊,相信用不了多久,三元在中國乳品行業的地位將會得到提升。

  儘管有著衝擊第一陣營的「豪言壯語」,但三元躋身第一陣營似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今年上半年,三元股份實現營業總收入11.34億元,同比增長73.24%;凈利潤3673萬元,同比增長138.01%。業績中,主業之外的投資收益貢獻率高達95%。

  業內人士認為,儘管作為區域品牌的三元已經開始了全國擴張步伐,整合也已經初見成效,但未來能否成功還是未知數,對於三元來講,營銷依舊是難點。

  微調之二:蒙牛國有化。

  除了在三聚氰胺事件中遭遇重創之外,蒙牛今年年初還遭遇了特侖蘇OMP事件的二次打擊,導致今年上半年營業收入同比出現下滑,營收也被伊利超越。

  2009年7月7日,中糧集團和厚朴投資聯手以61億港元收購蒙牛乳業20.03%股權,成為蒙牛第一大股東。包括寧高寧、於旭波在內的中糧及厚朴4名相關負責人也正式進入蒙牛乳業董事會。至此,四家乳業上市公司均有了國企背景。

  收購之時,業內曾表示,剛剛確立全產業鏈食品戰略的中糧集團,將觸角延伸到中國乳業的地盤上,意味著具有雄厚背景的大型央企看好中國乳業以及蒙牛的發展前景。而中糧入主對於蒙牛來說,無論是上游奶源建設還是下游產品營銷,都將會有實質性的好處。

  劉冉分析,國家曾明確提出鼓勵國內乳製品企業的兼并、收購和重組,而在行業併購的進程中,具備強大國企背景的上市公司應更能遊刃有餘,畢竟兼并所需的資金支持和政策支持也只有深厚的政府背景才能給予。

  微調之三:資本青睞乳業。

  三鹿的倒下令持有三鹿43%股權的紐西蘭恆天然集團很受傷,此後資本對於乳業的關注度驟降,但這種局面已然隨著乳業的復甦出現較大改觀。厚朴投資入股蒙牛之後不久,兩家以產業投資聞名的創投也相繼入股中國地方乳企。

  8月13日,已經轉入紐交所主板上市的飛鶴乳業(NYSE:ADY)宣布,向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定向增發210萬股普通股,以獲得紅杉資本6300萬美元的融資,投資完成後,紅杉將獲得飛鶴10.5%的股份。9月20日,凱雷投資集團宣布與上海復星高科技(集團)向廣東雅士利集團注資,分別佔有雅士利17.3%和6%股份。

  分析人士指出,資本的頻頻進入顯示出乳業前景的向好,也將給乳企帶來較大的資金支持。

  復興之路漫漫

  國都證券王明德表示,國內人均乳製品消費水平仍然較低,預計乳製品行業整體恢復後在未來的5-10年仍可保持穩定增長。增長主要來自:農村地區人均收入增長帶來人均乳製品消費增長加速;城鎮居民乳製品消費結構調整和高端乳製品消費升級;產業政策驅動市場集中度的提高。

  儘管前景向好,但業內認為,乳業復興之路尚未完結,在恢復營業收入增速、奶源建設、提高行業集中度、提高利潤率方面仍有較長的路要走。

  數據顯示,四家上市乳企今年上半年實現銷售收入293.44億元,同比略降1.2%,而過去5年,乳製品行業銷售收入始終保持22%以上的增長。

  乳業專家陳渝表示,乳業恢復速度太快以至於有些令人擔心,某些深層次的問題並沒有得到徹底改變。三聚氰胺事件之後,乳品企業開始重視奶源建設,紛紛斥巨資自建牧場或奶源基地,但奶源建設的發展模式仍在摸索探討,更存在著周期長、見效慢等問題,規範尚需一定時間,「奶農和加工企業的關係並沒有完全理順。」

  與此同時,業內人士指出,乳品行業的競爭也在加劇,經過三聚氰胺事件,行業集中度並未得到有效提高,當前國內仍有2700家左右的大小乳企,市場份額較為分散,乳品行業仍然在洗牌過程中,將會有更多的地方企業謀求資金或者上市,而行業兼并重組也會繼續進行,行業格局或許會悄然發生變化。

  安信證券報告認為,由於進口奶粉大舉入侵,至少在奶粉這一業務上,國產乳企欲擺脫「三聚氰胺」的影響,尚需時日。

  而更無法忽略的是,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下,乳品企業收入的增長很大程度上需要大量的投入來支撐。數據顯示,自去年四季度以來,除蒙牛以外的上市乳企的銷售費用率均節節攀升,分別上升了4至8個百分點不等。今年上半年伊利銷售收入在上市乳企中拔得頭籌,但銷售費用同樣居首,高出光明和蒙牛一倍左右。

  從2008年四季度以來,上市乳企盈利能力整體呈現環比及同比穩步上升態勢,在國內原奶價格大幅下降的背景下,行業毛利率大幅提升。但業內認為,這種基於低奶價的高毛利率並不可持續。劉冉表示,乳製品行業始終是一個高度競爭的行業,市場爭奪戰經常通過降價促銷和不惜血本的廣告投入來展開,行業凈利潤率水平低,且盈利空間一再被蠶食。目前行業的銷售費用過高的情況如果持續下去,將會影響上市公司的業績釋放。


推薦閱讀:

專家:中國乳業標準被伊利、蒙牛等左右

TAG:格局 | 恢復 | 救贖 | 乳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