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腳步傷口易感染 防止外傷預防糖尿病足

  提醒:糖友一旦發現足部皮膚變白、變暗,或出現斑紋,或足部有紅腫、水腫、水泡、腳癬、擠壓傷、抓傷、足趾變形和疼痛等癥狀出現,要及時到醫院檢查治療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最嚴重、發病率最高的慢性併發症之一,為了防止糖尿病足的發生,患者在降糖和控制飲食的同時,應特別重視局部足部護理,防止外傷感染。

  什麼是糖尿病足

  鄭大二附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田晨光介紹,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由於合併神經病變及各種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變而導致的下肢感染、潰瘍形成或深部組織的破壞。

  在臨床上,糖尿病患者由於長期受到高血糖的影響,下肢血管硬化,血管壁增厚,彈性下降,血管內容易形成血栓,並集結成斑塊,導致下肢血管狹窄或完全閉塞,致使局部血液供應不足,末端神經出現損傷,從而造成下肢組織病變,引發足部疼痛、間歇性跛行等癥狀。因足部離心臟最遠,閉塞現象嚴重時,則可引發足部水腫、發黑、腐爛、壞死、形成脫疽,甚至還可能為此而截肢。據統計,在所有的非外傷性下肢低位截肢中,有40%~60%是因糖尿病足引起的。

  糖友足部的小傷口容易感染

  劉女士今年73歲,有近20年的糖尿病史。有次晚上散步時,她的腳被一小截枯樹枝扎了個很小的傷口,不過活動一會兒也就沒啥感覺了,她也沒多在意。誰知1個月後,原先的小傷口不僅沒有癒合,還逐漸擴大,發生感染,經醫院診斷為糖尿病足。經過1個多月的住院治療,花了近萬元,才將病足治好。一個小傷口,讓李女士吃盡了苦頭。

  這種被小傷放倒的例子在糖尿病患者中極為常見。又如糖尿病患者劉先生,也有多年病史。去年冬季不慎將足部燙傷,局部皮膚壞死,出現嚴重感染,到醫院就診時雙足底發黑、化膿。住院後經過清創、抗感染和全身支持療法才保住雙足。對正常人來說是一個小傷口,對糖尿病病人就可能造成嚴重危害。

  田晨光提示,糖尿病病人要特別注意來自足部的痛覺。在各種糖尿病的併發症中,發病率最高的是糖尿病的神經病變,尤其是周圍神經病變。

  神經病變的癥狀表現多種多樣,其中最常見的表現是痛覺異常,包括痛覺過敏和痛覺消失。所謂痛覺過敏,表現為下肢遠端為主的疼痛和感覺異常,如麻木、針刺感、蟻行感等,嚴重的患者接觸褲子、被子都會出現難以忍受的疼痛。

  另外,一種患者的表現是痛覺消失,如穿過緊的鞋子,或鞋內有異物,或足部出現外傷、燙傷等,患者都可能毫無疼痛感覺,乃至引發足部潰瘍、足部壞死。

  糖友如何保護足部

  篩查糖尿病足危險因素和注意足部預防措施,以下事項最重要:

  控制飲食:合理飲食是控制血糖、防治糖尿病進展的基礎。

  保持衛生:每晚用溫水(40℃左右)泡腳、洗腳5~10分鐘,用柔軟潔凈的毛巾擦拭乾凈,保持趾間清潔乾燥,避免細菌滋生。洗澡時應先用手測定水溫,不可過高或過低。洗澡或洗腳時不宜用力揉搓,防止足部皮膚受到傷損。此外,平時要注意保持床鋪清潔、乾燥、無屑,睡眠要經常更換體位,避免患肢長時間受壓。

  修剪趾甲:趾甲要及時修剪。最好在洗腳後趁趾甲較軟時進行,但不可修剪過短,太接近皮膚,防止損傷甲溝與皮膚而引發感染。也不可在胼胝或雞眼處貼雞眼膏等刺激性藥物,也不要用刀、剪等修剪。

  防止外傷:走路與平時做家務勞動時,要特別防止足部碰傷、扭挫傷等意外傷害,避免發生燙傷。特別是夏日,乘涼時要小心,不可光腳走路,防止蚊蟲叮咬,防止玻璃割傷、釘子刺傷等。若受到意外傷害,切不可自己隨便簡單包紮,應到醫院及時處治。

  選擇鞋襪:穿鞋要合腳,鞋襪要寬鬆、柔軟、舒適、透氣性能好,鞋宜選布鞋或柔軟的皮鞋,避免鞋子過緊或過硬。穿鞋前要檢查鞋中有無異物,鞋內是否平整,走路時鞋中進入砂石要及時清除。襪子宜選吸水性能好的純棉製品,襪口不可太緊,最好每日清洗。

  治療腳病:若足部患有雞眼、腳癬,起水泡,要及時到醫院治療。若發生了潰瘍、壞疽等,最好採取中西醫結合治療,並按時換藥。

  


推薦閱讀:

糖尿病人能吃和不易吃的食品
糖尿病患者適合運動嗎?
我有慢性病,號稱不死癌症也就是糖尿病,還是Ⅰ型的,剛剛分手感覺這輩子還是單身算了?
百病拔罐 -- 糖尿病的拔罐療法

TAG:糖尿病 | 病人 | 感染 | 外傷 | 傷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