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版王陵:被火「燒出來」馬王堆千年女屍(圖)-文裁縫-搜狐空間

絕版王陵:被火「燒出來」馬王堆千年女屍(圖)

標籤: 絕版文明 絕版古國 絕版寶藏 絕版王陵 文裁縫 分類: 絕版王陵 2009-08-17 22:47

 節選自《絕版王陵:探秘帝王的地宮》~

  長沙是一座古老的城市,相傳在戰國時期,這裡就已是楚國的重要邑城,當時叫做青陽。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設長沙郡。漢高祖稱帝後封吳芮為長沙王,此後漢代貴族世居於此。在長沙有著許多關於古墓和寶藏的傳說。而1971年的一次偶然機會,一場驚心動魄的「火災」卻真的為我們帶來了幾千年前的神秘漢墓和數之不盡的奇珍異寶……

一、「燒出來」的馬王堆墓葬

  在長沙市東郊一片無人問津的荒野之中,有一座土丘。在這個土丘中部有兩座直徑六十米、高十六米的土冢。土冢大小相仿,中間相連,形似馬鞍。歷來,人們沿襲著一個說法,說這裡是五代時楚王馬殷及其家屬的基地,因此把它稱為馬王堆。不過,也有人說,這是西漢長沙王劉發埋葬程、唐兩個愛姬的「雙女冢」。然而,一次偶然的機會,真相得以重見天日……

  1971年年底,馬王堆療養院在此地施工。工人發現地下全是紅白點的花斑土,而且越往深處挖,土質越堅硬。隨後,在花斑的紅土層中,還挖出了一大塊油光閃亮的白膏泥。這種白膏泥,用手一捏,又細又軟,如同麵糰,而且越挖越寬。這白膏泥到底有多寬多深?幾個好奇的小夥子們,急於耍弄個水落石出,嫌鎬頭鐵鍬挖得慢,就找來了鋼釺,一個勁地往下鑽。這一下可鑽出了一點名堂:從鑽洞里冒出了一股難聞的怪氣味。大家都跑過來湊熱鬧,看個稀奇。就在這時,不知是誰發了煙癮,他剛劃著了火柴,只聽得「嘭」的一聲,氣孔著了火,噴吐出藍色的火苗。這可嚇壞了在場的人們,大家有的忙著救火,有的嚇得往外跑,還是年紀大的有見識,他們說,這裡面一定有寶貝,最好請考古工作者來考究考究。

  這一考究不要緊,果然考究出了大名堂。經過專家鑒定,此處極有可能是一座漢代古墓。鑽洞中噴出的火焰是由於墓中大量有機物分解後產生的沼氣而引發的。解放前,這種火坑墓在長沙就發現過數起。在古書中也多有記載,如王充著的《論衡·死偽篇》中就提到:「改葬定陶共王丁後,火從藏中出,燒殺吏土數百人。」

  隨後,有關部門迅速組織了科學的考古發掘。在發掘的過程中,考古人員居然在填土中發現了綠色的樹葉和竹枝,這都是說明墓葬白膏泥密封良好,沒有空氣進入的力證。工作人員們紛紛激動不已,或許墓葬能夠呈現出驚人的保存程度,說不定墓主人的屍體還尚未腐爛。人們按耐著激動的心情,懷著無限的期許,繼續進行發掘。

  隨著發掘的繼續,一個碩大的方形墓穴漸漸顯露出來。從墓口往下,墓穴的四周是一層又一層的土質台階,每層台階的高度和寬度都是一米左右,每下一層台階,墓口四周就各收縮一米。整個墓穴呈漏斗狀自上而下不斷延伸。

  很快,墓坑的夯土清理完畢,棺槨外層的白膏泥開始大面積地顯露出來了。本想這白膏泥最厚不會超過半米,因為長沙附近發掘的幾百座墓葬中,白膏泥最厚也不過是幾公分。然而令人吃驚的是,這個墓穴的白膏泥竟厚達1.3米。更令人難以想像的是,在白膏泥的下部,又露出了一片烏黑的木炭。木炭也像白膏泥一樣,密不透風地包裹著一個尚不明真相但可能是棺槨的龐然大物,其厚度為 40~50厘米。

  當一萬多斤的白泥膏和木炭被取出後,發掘人員又發現了覆蓋在墓室中那個龐然大物上的竹席。一張張竹席剛一出土,都呈嫩黃色,光亮如新,如同剛從編織廠運來的一樣,令人驚嘆不已。但正當考古人員緊張忙碌地照相、繪圖、記錄時,由於接觸到空氣,迅速氧化的原因,未等將圖繪完,嫩黃光亮的竹席已全部變成黑色的朽物。

  就這樣,直到最後一層竹席被輕輕掀開的時候,一副龐大的棺槨終於呈現在眼前……

二、墓主人重見天日

  停放棺槨的整個墓坑是一個帶斜坡墓道的長方形土坑豎穴。斜坑墓道在墓坑北邊正中間,上寬3.1米,下寬2米。墓坑口南北長19.5米,東西寬16.8米,墓口到墓底深16米。從墓口向下有四層台階,每層台階向內收縮一米左右。台階以下,是一個上大下小的斗型坑壁,一直到墓底。

  墓葬的槨室構築在墓坑底部。葬具之龐大,結構之複雜令人瞠目。整個葬具托在三根墊木上面。外停的蓋板和底板都是雙層。從墊木底到外槨蓋頂面的高度是2.8米,幾乎有一層樓房那麼高。蓋板上面平鋪著26幅竹席。上層外槨蓋由外框和蓋板所組成。外框是用四根方木四角搭榫接合而成的,長6.73米,寬4.9米,厚0.4米。蓋板是用五塊木板橫鋪成的,嵌在方框內。

  仔細觀察,整個棺槨光亮如新、刻畫各種紋飾和圖畫。棺木的四邊,是四個巨大的邊箱,邊箱里塞滿了數以千計的奇珍異寶,這些寶物在陽光照耀下燦爛生輝,耀眼奪目。墓室槨內的頭箱實屬罕見,而內中擺設就更是奇特,箱內兩側擺著古代貴族常用的色彩鮮艷的漆屏風、漆幾、繡花枕頭和兩個在漢代稱為漆奩的化妝盒。將這些小盒子逐一打開,裡面皆為化妝用品,形同現代人類常見的唇膏、胭脂、撲粉等物。同時,考古人員發現,另一個外觀基本相似的單層奩盒,裡面除了5個小圓盒外,還放置一個小銅鏡和鏡擦子、鑷、木梳、木篦等物,另外有一把環首小刀,這些無疑都是梳妝用具。因此,人們推測,墓主人應該是一位女性。

  隨後,槨內四個邊箱的隨葬品陸續被取出,但這只不過是第一層外棺,裡邊尚有重重棺槨,等待揭秘。與第一層不同的是,面前的這層木棺,每一面都用漆塗畫了極其美麗的黑地彩繪。緊接著,第三層木棺又露了出來。這是一副朱地彩棺,是先用鮮紅的朱漆為地,然後以青綠、赤褐、藕荷、黃、白等較明快亮麗的顏色,彩繪出行雲流水般的圖畫。挖掘至此,大家都吸了一口氣。按照史料中的「天子之棺四重,諸公三重,諸侯兩重,大夫一重,士不重」這一說法,已經開到第三層木棺的墓主,當是諸公一級的人物了!

  然而,令眾人大感驚奇的是,第三層木棺打開,裡面竟還有一層木棺!想不到墓主人人竟有如此顯赫的地位。這實屬是和天子並駕齊驅的墓葬規格了。墓主人到底地位多高,身價幾何,一時尚難斷定。但從木棺的形狀和外表的裝飾看,這應是最後一層木棺了。

  在這層木棺的蓋板和四壁板上,裝飾著錦絨和羽毛貼花絹。錦絨上是棕色的花枝形幾何圖案,用它作為鑲邊。羽毛貼花絹上是菱形花紋,上面貼著金黃色和黑色等彩色的羽毛。這種用錦絨和羽毛貼花絹裝飾的木棺,迄今還是第一次發現。

  掀開棺蓋,只見棺內裝載著約有半棺的無色透明液體,不知這些液體是入葬時有意投放,還是後來地下水的滲透所致。在這神秘的棺液之中,停放著一堆外表被捆成長條的絲織品。從外表看去,絲織品被腐蝕的程度不大,墓主人的屍身就包裹在這一堆被捆成長條的物件之中。

  而揭開絲織品,一個50來歲的貴婦長眠於這團團錦簇之中。只見女屍外形完整,面色如生,全身柔軟光滑,皮膚呈淡黃色,看上去如同剛剛死去。伸展的雙手各握一繡花小香囊,內盛香草。考古人員用手指在她的腦門、胸部以及胳膊等部位按下去再放開,凹下去的肌肉和皮膚很快又彈起來恢復原狀;掀動四肢,各關節可自由彎曲。更令人驚奇的是,女屍眼瞼的睫毛清晰可辨,左耳薄薄的鼓膜完好無損,就連腳指的指紋和皮膚的毛孔也清晰可見。

容顏不朽的馬王堆女屍

  這樣的防腐技術實在令人瞠目結舌。過去雖然也發現過保存相對完好的屍體,但屍體大多是處在乾燥環境中的,而且發現時也大多已變成乾屍。比如埃及的木乃伊、新疆的且末男屍、樓蘭美女、芬蘭冰人等等。但是像這樣在液體浸泡中的軟濕屍體,歷經千年還保存得如此完好,實屬罕見。生活在幾千年前的古人到底掌握了怎樣先進的防腐技術呢?

三、容顏不朽的秘密

  難道浸泡女屍的棺液之中有著容顏永駐的秘方,還是神秘的巫蠱之術守護了墓主的肉身?為了揭開馬王堆墓葬女屍千年不朽的秘密,科學家和考古專家展開了系統的調查:

  從科學理論上講,要做到防腐,不外乎三條路徑:低溫、無菌和無氧。而馬王堆漢墓的女屍之所以能夠千年不腐,主要就是因為有效的隔離了氧氣,具備了恆溫和恆濕的重要條件。

  這座漢墓深埋於底下二十餘米,具有16米十分密實的夯土層,隔離了光熱,幾乎不受地面濕度和溫度的影響。在夯土層和地面封土之間,有一層0.2米至0.3米的白密泥;在緊貼棺停的四周和頂部,還填充了一層0.3米到0.4米厚的木炭,重量達一萬多斤;在木炭層以外,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厚度達0.6米至1.3米。木炭有很好的吸潮作用,而白膏泥就是瓷土或者高嶺土之類的膏泥。這種積水的白膏泥滲透性非常弱,哪怕被水浸泡6個小時,其滲透性也依然為零。也正因為如此,墓葬才有力的隔絕了外界的環境的侵擾,凍結了墓內的乾坤流轉,把時間永遠的留在了千年之前。

  然而,除了精心修建的墓葬隔絕了氧氣,恆溫恆濕以外,埋葬前的消毒和速埋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南方天氣很炎熱,如果事先不進行防腐消毒,迅速下葬,期望保持屍體千百年不朽,那是難以設想的。墓主人在下葬以前,她的親屬究竟採取了一些什麼消毒措施,我們現在已無法知曉,不過,做到速埋在那時並不困難,因為那時已有生前立墓的習俗。

  女主人的屍體費盡周折才得以千年不腐,顯然她在生前必定擁有顯赫的地位。她到底是皇親國戚,還是功臣家眷?人們對墓主人的身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紛紛進行猜測……

四、她是誰

  如此規模宏大的墓室和極盡奢華的隨葬品,使人們不禁對墓主的真實身份浮想聯翩,其中不乏一些逸聞傳說。但是要想真正弄清墓主人的身份,還是要從墓葬本身入手。

  在墓葬的棺槨之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個不起眼的普通化妝盒。而這個看似平凡的小盒內,卻恰恰藏有解開墓主身份之謎的關鍵一環——一枚角質私印,上刻有「妾辛追」三個字。其中「妾」為古代婦女的謙稱,那麼「辛追」兩字當是這個墓主人的名字。正是有了這個角質印章,世人才得以知道馬王堆一號古墓棺內的墓主,是一個叫辛追的女人。

後人精心製作的辛追復原像

  此外,墓中出土的大量漆器上還書有「軑侯家」三字,在竹筒和罈罈罐罐上蓋有類似今天的火漆印之類的封泥「軑侯家丞」四個字。「軑侯家丞」的封泥是說明隨葬物在經過他的檢驗以後才下葬的。因此,我們可以推斷:這位貴婦正是是軑侯的夫人。

  據史書記載,歷史上的軑侯一共有四位,他們分別是第一代利蒼(《漢書》中又叫黎朱蒼),始封於漢惠帝二年,死於高後八年;第二代利稀,在位時間是高後三年到文帝十五年;第三代彭祖,文帝十六年繼位,死於景帝後元三年;第四代扶,從武帝建元元年到元封元年,在位三十年。那麼,馬王堆漢墓的女主人到底是哪一位軑侯的妻室呢?

  這就要牽扯到斷代的問題。而考古學往往採取利用墓葬中有明顯年代特徵的隨葬品作為斷代的依據。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錢幣成了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馬王堆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泥「半兩」和泥「郢稱」。根據過去對長沙西漢墓的研究,漢初多出泥「郢稱」。稍後的文景時期多出泥「半兩」,武帝及其以後則以「五銖」為主。由此斷代,這座墓的年代應該在武帝之前,可能是文景時期的墓葬。接下來的發現陸續證明了這一推測。

  在這座墓葬的不遠,考古人員相繼發現了馬王堆二號墓、三號墓。其中二號墓與辛追墓葬同是正北方向,而兩墓的中心連接線又是正東正西方向,封土也差不多大小,不難看出,這是兩座不同穴的夫妻合葬墓。而且,男西女東,正符合「古時尊右」的習俗。而二號墓中出土的「長沙丞印」、「軑侯之印」、「利蒼」等印章,也毫無懸念的解釋了二號墓主人,即辛追丈夫的真正身份——第一代軑侯利蒼。

五、穿越時空的千年瑰寶

  既然墓主辛追地位如此顯赫,那麼她墓中的隨葬品也自然是傾一國之力,出土的大量的漆器、樂器、書簡和織物等令人目不暇接:

  其中漆器共約500件,計1號墓184件,3號墓316件。這是各地發現漢代漆器中數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批。器類主要有鼎、匕、盒、壺、 鈁、卮、耳杯、盤、奩、案、幾和屏風等。漆器大部分是木胎,只有少數奩和卮是夾胎。裝飾花紋多為漆繪的紅、黑和灰綠等色。 紋樣則以幾何紋為主,龍鳳紋和草紋為輔。一些漆器書有「侯家」、「君幸酒」、「君幸食」字樣,還有註明器物容量的。

  同時,馬王堆漢墓也為我們保存了很多難得一見的古樂器。墓中出土的二十五弦瑟,是目前發現的唯一完整的西漢初期瑟,同時還出土了二十二管竽和一套竽律。3號墓除出土瑟、竽外,又有七弦琴和六孔簫。這些都是首次發現的西漢實物。墓中出土的樂器數量是龐大,種類之繁多,實屬罕見。

  馬王堆漢墓還發現了大批帛書和兩卷醫簡,均出自3號墓東邊箱的長方形漆盒中。帛書大部分寫在寬48厘米的整幅帛上,摺疊成長方形;少部分書寫在寬24厘米的半幅帛上,用木條將其捲起。出土時都已嚴重破損,經整理,知共有28件。其中除《周易》、《老子》二書有今本傳世外,絕大多數是古佚書,此外還有兩幅古地圖。這是中國考古學上古代典籍資料的一次重大發現。而醫簡的內容則為《黃帝內經》和《房中術》。

  另外,墓中大量絲織品,也保護完好,品種眾多,有絹、綺、羅、紗、錦等。其中一件素紗樣衣,輕若煙霧,薄如蟬翼,衣長1.28米,且有長袖,重量僅49克,如果除去領和袖口較厚重的緣邊, 重量僅半兩多一點.根據計算, 每平方米衣料僅重12~13克,織造技巧之高超,可謂天工巧奪。墓中出土的帛畫也為我國現存最早的描寫當時現實生活的大型作品。

輕如鴻毛的素紗禪衣 展示出古人卓越的絲紡織技術

  馬王堆漢墓帶給了我們太多的收穫和迷思,如果說它是一座漢代文明的寶庫,絲毫不為言過。它向我們展示了古人超乎今人想像的智慧與勤勞。隨著對馬王堆漢墓的進一步研究,希望這個「三苗」故地的王室漢墓能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

推薦閱讀:

紅都-----裁縫
張裁縫聊裁縫/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小裁縫(設計師)
張裁縫聊裁縫 / 第一篇:自學裁縫最值得關注的專欄
薩維爾街的裁縫
張裁縫聊裁縫/上海面輔料市場分享

TAG:裁縫 | 空間 | 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