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意拳)概說
摘自《中華武術》2010年第9期
在傳統中創新發展意拳曾名大成拳、是一代拳學宗師王薌齋先生(1885-1963)於上個世紀20年代中期所創。王薌齋先生學拳於河北深縣的形意拳大師郭雲深。在形意拳的基礎上,他集各家拳術之長創立了意拳。意拳的創立對我國傳統武術是一次重大改革。
意拳主要由站樁、試力(包括試聲)、走步、發力、推手散手等訓練方式組成。重在健身與技擊兩個方面。沒有套路與固定招法。站樁是意拳的基本功。分為健身樁與技擊樁(原名渾元樁)。健身樁在鍛煉過程中強調精神訓練與意念誘導。統帥肢體同時進行。要求精神集中,周身放鬆呼吸自然,使身體各部均衡發展.側重在健身.故名健身樁。渾元樁是學習技擊的基本功,是在健身樁的基礎上,運用意念活動.使全身建立「爭力」.名之渾元力。求得渾元力的樁法。故名渾元樁。雖然這兩種樁法在鍛煉時要求有所不同,但內在是有聯繫的。意拳的核心就是以站樁為基礎,通過精神假借、意念誘導,在無力中求有力。不動中求微動.靜中求動.培養.掌握.以至運用渾元力。意拳理論認為。松和緊是構成人體運動的基本矛盾,諸如:力量、速度.靈活、協調、耐力等運動素質.無不受人體肌肉鬆、緊」的制約。因此就意拳全部的訓練內容來說。就是怎樣正確掌握和運用」松、緊的問題。所謂」松、緊「既是肌肉的」松、緊」又是精神的、心理的」松、緊』.而首先是精神的松、緊「。因為任何肌肉的活動都是靠神經支配的,神經又是受精神意志的影響。因此,精神意志是首要的。意拳所以要突出一個「意」字.其道理就在這裡。
王薌齋先生在北京傳授意拳時間比較長。所授弟子比較多,因此北京是意拳主要的發源地。在王薌齋先生的傳人中。以上海的尤彭熙、天津的趙道新、香港的韓新桓、珠海的韓新樵及北京的姚宗勛最為著名並各具代表性。姚宗勛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並著重拳理的研究。同時吸收了現代拳法的一些優點。為意拳的發揚光大作出了貢獻。王薌齋賜名姚宗勛為「繼薌」。定為衣缽傳人。姚宗勛是意拳的代表人物。其他還有卜恩福、張中、王斌奎、王玉芳等.也為意拳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上個世紀40年代初,意拳曾名大成拳。l947年以後,王薌齋提出:「學無止境,何乃大成?」又改為意拳。60年代初,姚宗勛先生經王薌齋同意,申報國家體委,在《體育大百科全書》上正式定名為意拳,而大成拳為曾用名。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意拳一直受到北京體育部門的關懷作為群眾健身項目進行普及推廣當時在北海公園等地設有意拳輔導站。
改革開放以後,意拳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1984年10月,在北京市武術協會領導的關懷下。由姚宗勛先生髮起,成立了北京市武術協會意拳研究會,姚宗勛任會長。l985年,姚宗勛去世,薄家聰擔任會長。2001年以後.姚宗勛之長子姚承光任意拳研究會第三任會長。北京意拳研究會的成立,促進了意拳在北京的發展。研究會不僅廣泛開展意拳的普及推廣活動,還多次舉辦海內外的交流活動.比如1995年舉行為姚宗勛立碑活動,弘揚了傳統武術尊師重道的優良傳統,l997年12月,由香港的瞿震寰牽頭,舉行了北京意拳研究會第一屆研討會,進行了推手、功法表演;1999年舉行了第二屆研討會.進行了推手、散手交流; 2002年意拳研究會換屆後,舉行推手比賽; 2005年舉行了王薌齋誕辰l20周年紀念活動;2007年舉行姚宗勛先生誕辰90周年紀念活動。這些活動都吸引了海內外眾多的意拳愛好者參加,在武術界產生了很大影響。2008年北京意拳研究會開展意拳的申遺工作,2009年10月份,意拳被北京市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北京意拳的第三代傳人很多,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姚承光、姚承榮(姚宗勛之次子)、崔瑞彬、劉普雷、薄家聰、張鴻成、白金甲、崔有成、王永祥、王選傑等。在這些傳人當中。以姚承榮創辦的中意武館、姚承光創辦的宗勛武館.以及崔瑞彬創辦的北京市武術協會意拳養生技擊培訓中心在意拳的推廣普及中,成績最大。北京武協中意武館成立於1993年12月,十多年來培訓了萬人以上的熱愛武術及意拳的愛好者,學員來自社會各界及海外各國。在中意武館學習過意拳的有來自俄羅斯、日本、韓國、英國、法國、捷克、瑞士、德國、奧地利、紐西蘭、比利時、馬來西亞、西班牙、希臘、美國等國的意拳愛好者。中國香港、台北、澳門地區的武術愛好者也經常來北京中意武館學習意拳。
意拳發展到今天.已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訓練體系.並廣泛推廣發展到全國各地十多個省市及地區,同時在海外也有不少國家和地區的武術愛好者練習意拳.許多意拳愛好者還成立了武館、研究會及輔導站等組織與機構,例如:日本(稱太氣拳)、法國、英國、阿根廷、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西班牙及中國香港等地都設有意拳的相關組織。越來越多的人對這種平凡而又獨特的拳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推薦閱讀:
※意拳站樁功的四個階段和三層功夫
※姚承光論意拳文集(5)
※意拳散手訓練程序
※【形意拳】淺談中國武術的傳承和實戰(三)
TAG:意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