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梭羅一樣地生活
「我本來只有耳朵,現在卻有了聽覺;
以前只有眼睛;現在卻有了視力;
我只活了若干年,而現在每一剎那都生活;
以前只知道學問,現在卻能辨別真理。
尤其是在這宗教性的詩里
其實現在就是我誕生的時辰,
也只有現在是我的壯年;
我決不懷疑那默默無言的愛情,
那不是我的身價或我的貧乏所買得來,
我年輕它向我追求,老了它還向我追求,
它引導我,把我帶到今天這夜間.....」
--Henry DavidThoreau
當危機來臨的時候,不管它是風暴、海嘯、地震,還是叫作冬天、冰川世紀,與其跨越整個地球去追根溯源,不如凝神靜氣,反觀內心――是不是我們自己的生活方式出了問題?此起彼伏的天災人禍之間有沒有聯繫?
早在150多年前,就有這樣一個人,亨利·梭羅,喜歡隱居山林湖畔,過著最簡樸的生活,有著最少的需要,但他所體驗到的人生樂趣,所感悟到的人生哲理,卻遠遠超過了同時代無數庸庸碌碌的人們。在追名逐利的人眼裡,他象一個傻瓜,但是在危機迫使人們不得不進行反思的當下,回過頭去閱讀他在一個多世紀前娓娓道來的故事,卻能受到莫大的啟發。
風景總是在遠方嗎?許多人寧可出外旅行,攀登絕頂險峰或遠涉冰天雪地,也不願花時間去探索近在咫尺的內心世界。在地圖上跑得越遠,離本心能越近嗎?相反,梭羅一點兒不害怕到自己的內心去探險,「你得成為一個哥倫布,尋找你自己內心的新大陸和新世界,開闢海峽,並不是為了貿易往來,而是為了思想融合」。梭羅遠離人群,在瓦爾登湖畔自建的小木屋裡整整住了兩年又兩個月。那豐富的四季變幻、深不見底的湖水好象一個神奇的水晶球,讓梭羅得以在其中盡窺生命的真諦。自給自足的生活儘管簡樸,但手邊有荷馬史詩這樣的讀物,即使是同普通的遊人或鄉民,他都能進行愉快的交談,飛鳥走獸對他也毫無防備,成了睦鄰……
與自然如此貼近的不止是梭羅一人,但能從日常所見所聞――大地、村莊、樹林、風雪、土撥鼠、砍柴、種豆、釣魚等等――之中引申出奇妙的哲學思考的並不多見。他說得出它們的拉丁文名,即興吟誦詩人優美的詩,聯想起新奇的比喻或寓意……梭羅關於自然和人生的哲理是樸實的,但決不是淺薄的。那是深刻的簡單,簡單的深刻。
簡單的生活,反而能讓你更投入地追求自己的夢想。「一個人如果能堅定自信地朝著他夢想的地方前進,努力追求他所嚮往的生活,最終他是可以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的。他會把一些東西拋在身後,會越過一條看不見的界限,新的、更廣大的、更自由的法則將要開始圍繞著他,並在他的內心裡建立起來……他把自己的生活越是簡單化,宇宙的法則越會刪繁就簡,寂寞將不成其為寂寞,貧窮將不成其為貧窮,軟弱也將不成其為軟弱。如果你建起了空中樓閣,你的付出不會白費,樓閣就應該造在空中,關鍵是你要在它們的下面打好基礎。」
追求夢想不用害怕與眾不同。「如果一個人跟不上他的同伴們,那也許是因為他聽的是另一種鼓聲。讓他踩著他聽到的音樂走路,不管音樂的節拍是什麼,有多遠的距離……如果我們被創造的各種東西的條件還不具備,我們能用來代替的任何現實又算得了什麼呢?」梭羅正是這樣,「他不肯為了狹窄的技藝或是職業而放棄他在學問和行動上的大志,他的目標是一種更廣博的使命,一種藝術,能使我們好好地生活......他這種能夠抗拒一切通常的道路,保存他孤獨自由的決心,實在是難得的――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辜負家人的期望。因為他完全正直,他要自己絕對自主,也要每一個人都絕對自主,所以他的處境只有更艱難」。但是梭羅從來沒有躊躇!「比起愛情、金錢、名譽,我更想擁有真理……只有真理,永不破蔽。」
追求夢想也不用害怕卑賤,「卑賤如同黎明前的黑暗,閃耀著極美的光!……不論你的生命如何卑賤,你都要面對它、擁有它;不要躲避它,更別給它扣上惡言穢語。生活未必像你想的那樣壞。你最富有的時候,其實是最窮的時候……熱愛生活吧,哪怕一貧如洗….只要擁有一顆平靜的心,在哪裡也像在皇宮中一樣,生活心滿意足,思想愉快開朗……最接近本質的地方的生活最溫馨,你用不著去干無聊的瑣事……多餘的財富只能買到多餘的東西,而錢是無法買到人的靈魂所必需的東西的。」
梭羅的自信是建立在勇氣和遠見之上的。他同樣觀察到了在自然界里普遍存在的「變形」的歷程:「有一隻強壯而美麗的蟲子,從一個古老的蘋果木桌的干板子里鑽出來,那桌子放在一個農夫的廚房中間已經60年了――然而它的卵比60年還要早,在蘋果樹活著的時候就已經在裡面了……聽到這樣的故事,誰還能感覺不到復活的信心與不朽的信心的迅速增強呢?它的卵竟在社會的僵死乾枯的生活里熬了幾十年……有誰會知道,如此美麗的長著翅膀的生命會出人意料地從社會中最不值錢的、幾經轉手的舊傢具中脫穎而出,終於享受到了屬於它的完美生命的夏天!」
這再次證明――變形,追求自性的顯現,一切生命的終極目的――此言非虛!在有些人那裡這是抽象的道理,在梭羅那裡則是身體力行的生活方式,在隱居塔樓後的榮格那裡也彷彿令人見到了另一個梭羅。
當你陷入絕望時,請回想變形的故事,也請回想梭羅的話:「儘管時間流逝,而黎明始終不來的那個明天,就具備著這樣的特性。那些照得我們無法睜眼的光,對於我們意味著黑暗。只有我們醒來的那天,黎明才是黎明。未來光明的日子還有很多,與之相比,太陽只不過是一顆昭示黎明的星星。」
150多年前寫下的文字,仍能引起現代人的共鳴。象梭羅一樣生活,那是倒退或自討苦吃嗎?不!那是每個人都可能嚮往和渴望的。象梭羅一樣地生活,不是無盡地盤剝自然,慾壑難填,而是返樸歸真,人與自然才能和睦相處,細水長流。
如果人們不能認識到怎樣才是真正好的生活方式,怎會有信心去迎接接踵而來的危機的挑戰呢?如果刺激產生的是更加華而不實的需求,這樣的不良循環要到何時才能停止呢?是時候作一些改變了。
(上述引文引自《瓦爾登湖》,亨利·梭羅著,李暮譯,三聯書店,2008)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