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道家氣功 | 大雁功
正文共:18831字
預計閱讀時間:48 分鐘
「大雁氣功」是我國古代傳統的氣功功法之一。屬道家崑崙派長期秘傳的一套高級功法。最著名的傳功者是晉代高僧道安。到現在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大雁氣功現代傳人場梅君老師本著「大雁氣功要為人民」的思想,於1979年開始在社會廣公開傳授。
「大雁氣功」是一套內容豐富的功法體系,它包括了動功和靜功兩大類。其中動功主要有:「大雁氣功前六十四式」、「大雁氣功後六十四式」、「大雁掌」等功法;靜功有「五行靜功」、「遙視練丹功」等功法。
大雁氣功的動功是模仿大雁的形態、動作、起居、習性,按照氣在人體內運化的原理編排而成的一套功法。它剛柔相濟、舒展自然、輕鬆和諧。習功時自有一種飄飛如雁感,心胸豁達,神情安泰,美不勝收。
大雁氣功前六十四式,是模仿大雁的姿態、性情和動作;並以古代陰陽學、經腧穴、氣化理論為主要根據而形成的一套功法。
整套功法是利用動作的上下、前後、左右、向內、向外;升降開合,動靜相間;吸收天地之氣;收貫、排泄、補虛、瀉實,以達到調節機體的陰陽平衡;疏通經路、保持經路暢通無阻,祛病強身之目的。
整套功法、安排造型優美,舒展大方,從大雁清晨醒來、展翅、抖膀飛向天空,一路上撈月、望月,直到落下來瞰水、尋食,以至尋窩安睡。動作連貫,易記易練。實踐證明,它具有疏通經路快、得氣快、怯病健身快和不出偏差的特點。
功法
◆ 前六十四式1、起式
身體直立,兩腳平行分開與肩同寬。頭微上頂,肩放鬆,兩臂自然垂於體側。掌心內向,五指自然分開,微屈。口微閉,舌輕舔上齶,眼平視前方。
全身自然放鬆,寧心靜立片刻,排隊雜念,氣往下沉。
2、展翅
兩臂由體側緩緩前舉,手心相對,舉至與肩同高。接著,邊上舉邊向兩側分展,兩臂外旋成擴胸,松肩,微屈臂。同時,身體向後彎曲,仰視上空,手心向上。兩膝微屈,腳跟稍提起。
身體後屈,抬頭仰視,腳跟上提都要適度。以免身體不適或失去平衡。
3、合翅
兩臂內旋成弧形向前合抱,兩手落至下丹田兩側,手心向內,指尖相對,兩手指端相距約1-2寸。手成虛掌,手掌心與腹間留有適當空隙。在兩臂向前合抱的同時,身體恢復直立姿勢。自然收腹,腳跟落地,眼視前下方。
4、折窩
兩手從下丹田部位逐漸提起,手心由向里隨之轉為兩手心相對。至胸前部位時,兩臂向前伸直,同時兩腳跟提起。接著兩臂內旋,使手背相對,手心向外。然後兩臂外展,向兩側後下方作弧形運動至兩胯後外側,手心向後。眼平視,松肩虛腋,腳跟仍提起。
5、抖膀
兩臂屈時,兩手上提至兩腎俞穴外側,手心向上,手指向後併攏成爪形。松肩、虛腋,眼平視。兩臂外旋,兩手從體兩側迅速甩於帶脈前,兩臂屈肘成90度,手指向前,手心向上微向里。同時,兩腳跟迅速落地,眼平視前方。
6、折窩
兩臂內旋前伸,兩手心也漸漸隨之轉為相對,同時兩腳跟提起。當兩臂向前伸直時,兩臂內旋使手背相對,手心向外。然後兩臂外展,向兩側後下方作弧形運動至兩胯後外側,手心向後。
7、動作同5。
8、上舉
兩手臂緩緩上舉,手心向里對前額,手指向上,眼視勞宮穴,兩手上舉過頭頂,兩臂彎曲成90度。松肩、肘向前,眼成平視,足勢不變。
9、合掌
兩臂同時內旋,兩肘分向肩外側,兩手向頭頂上方合攏,十指交叉合掌,掌心向下對百會穴(頭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兩臂成弧形,眼平視,足勢不變。
10、翻掌
兩手指交叉不分開,兩臂同時內旋使兩手翻轉成手心向上。而後兩臂向上伸直,眼視前上方。兩腿伸直,足勢不變。
11、下腰(中、左、右)
兩腿伸直,彎腰前屈,兩手保持十指交叉狀合掌下按,掌心向下。先下按在兩腿中間片刻,然後上體稍抬起,兩臂隨之稍上提。同時向左偏轉,兩手仍成十指交叉狀合掌在左腳前下按,手心向下。停留片刻後,上體稍抬並向右偏轉。雙手成十指交叉狀在右腳前合掌下按,停留片刻。整個過程中,兩眼視兩手,頭頂朝前,足勢不變。
注意:下腰時,最好手掌心下按觸地。但初學者不必勉強。特別是老年體弱病重者,要量力而行。姿勢可以高一些,但腿要伸直。
12、纏手
上身略抬起,轉向正前方。兩手掌隨之從右腳前提起並向左、右兩側分開。兩臂放鬆,兩手手指相對,手心向下,膝微屈。左腳向左轉90度(右腳跟調整舒適),身體以腰為軸向左轉身90度,並帶動手臂旋轉甩動。同時,右臂內旋,隨腰左轉,由右經前甩向左方,手心向外。同時兩手臂外旋,使兩手心翻轉向上,兩小臂交叉於腹前,右臂在左臂上方。在兩臂甩動旋轉的同時,涮動腰胯,右腰及右腿迅速向右扭動,帶動右手臂拖向右胯方向。右腿彎曲,左腿伸直,眼視右手。
13、回氣
接上式。左手向左上提至左缺盆穴(鎖骨上緣中點凹陷處)。手指邊上提邊攏成爪形。松肩,虛腋。右手繼續甩向右下方,待手臂伸直時,內旋向上,從體右側向體左側直臂劃大弧,右手落於左腳趾。同時上身隨著右臂甩動由右向左轉動,向左前俯身。腳呈丁字步,重心落於右腳,右腿彎曲,左腿伸直,左腳跟著地,腳尖上翹,眼視右手。
14、左彈足(3次)
右手捏住左腳趾(大趾、二趾),大拇指在腳趾上,其餘四指在腳趾下,向左搬動三次。在每一次搬動腳趾的同時,右臂微彎,肘向外撐,帶動肩、腰、胯向左扭動,眼視右手,腳呈丁字步。
注意:要做到舒適自然。肩、腰、胯要放鬆。彎曲要適度。年老體弱病者開始彈足有困難,架勢可以高一些。可不捏腳趾,改為右手指向左腳趾。同樣做了3次彎腰、撐肘動作。練過一段時間之後,隨著身體情況的好轉,可慢慢恢復成正常姿勢,再捏腳趾。
15、推氣
左手保持原狀。右手鬆開,放開五指使之成自然併攏狀,並將手心轉向右後方。左臂微屈,右手由左前方向右後方慢慢推動。身體亦隨右手逐漸向右偏轉(約45度)。腰胯放鬆,眼視右手。重心在右腳,左腳跟著地。
16、撈氣
左手保持原狀。右手推氣至右胯後側之後,外旋,使手心向左前。手臂微屈,手指向下。然後,右手從右後向左前方撈氣。右手邊撈氣邊屈腕,使手心向上手指向前。身體隨右手向左撈氣並向左偏轉。眼視右手,足勢不變。
17、轉身回氣
右手撈氣至胸前,五指邊併攏成爪形邊向上置於右缺盆穴處。同時左腳內扣,以右腳跟為軸向右轉身180度,重心後移到左腳。屈左膝,同時左手從左缺盆穴放下,待手臂伸直時,內旋向上,從體左側向體右側直臂劃大弧,左手落於右腳趾。同時上身隨著左臂的旋動而向右前俯身。右腳跟著地,腳尖上翹,眼視左手。
18、右彈足同14,唯方向相反。
19、推氣同15,唯方向相反。
20、撈氣同16,唯方向相反。
21、纏手
左手撈氣至腹前時,邊撈邊向上抬。同時右手從右缺盆移開,經左手的內側落向前下方,五指自然鬆開。隨著左手上抬和右手下落,上身抬起,微微前屈,向左轉體,朝向正前方。右腳左轉90度,使雙腳平行。然後右手臂從下經左手外側向上,向里轉至左手裡側後,再向下、向前,圍繞左手,左手也同時環繞右手,互相環繞一周半。
環繞時,左右手內外關相對,約距五寸。在手臂環繞的同時,腰胯肩相應地自然晃動。眼視雙手。
22、雲手(右,左,右)
(1)右雲手:纏手後,左手收置於腰部左側,手臂彎曲,掌心向上微向里。右手向體前伸出,掌心向上,與腰同高。同時右腳上前半步,前腳掌外側著地,重心放在左腳。眼視右手心。接著右手臂由前向右後方劃弧,頭及上身亦隨著右手向右扭轉,保持眼視右手心。
待右手行至右後方時,右臂內旋,屈肘,使右手合谷穴(拇指食指張開時,在第一、二掌骨中間,稍偏食指處)貼於右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手心向上,五指自然分開。同時身體向左轉正,重心前移右腳,左腳跟提起,眼平視前方。
(2)左雲手:左腳上前半步,前腳掌外側著地。同時左手向體前伸出,掌心向上,與腰同高,由前向左後方劃弧。頭及上身亦隨著左手向左扭動,眼視左手心。
待左手行至左後方時,左臂內旋。屈肘,使左合谷穴貼於左腎俞穴處,手心向上,五指自然分開。同時身體向右轉正,重心前移左腳,右腳跟提起,眼平視前方。
(3)右雲手:動作同前。
23、涮腰
左腳上前半步,前腳掌外側著地。同時,左手向體前伸出,掌心向上,與腰同高,由前向左後方劃弧。上身隨左手向左扭轉,帶動右臂擺向左前方,上臂略高於肩。屈肘,手指自然下垂,手心向里斜對小腹。眼看左手。隨著左手划動,身體向左前傾,重心放於左腳,兩腳跟提起。當左手行至左後方時,身體及右肩、右臂迅速外旋向右扭轉,帶動兩臂順勢擺動。右臂向右擺回到右腰側,屈肘約90度,手心向上,手指向前。左臂順勢由左後下方向前上方撈起,直至左手心與前額相對,相距約8寸至1尺。左臂屈肘成孤形。同時身體及腰胯轉正,右腳跟迅速著地,重心在右腳。左腳跟提起,前腳掌著地。膝微屈,眼視左手心。
24、落膀回氣
左臂內旋,手心向下。手臂自上而下落至左臀部後側,手心向後,手指向下,手臂自然微屈。右腳跟稍提起,重心偏移左腳,眼平視前方。
25、單展翅
重心前移至左腳,右腳上前半步,前腳掌外側著地。右手向前平伸平伸,手心向上微向里,五指自然分開,手與肩同高。然後右手向前向右側劃弧,臂微屈,上身隨右手向右扭轉,眼視右手心。
當右手臂移至右後方時,手臂內旋,屈肘,向右下方劃弧,使右合谷穴貼於右腎俞穴處,手心向上,同時身體轉正,眼平視前方。
26、上步伸膀
重心移至右腳,左腳上前半步,前腳掌外側著地。同時左臂邊外旋邊向前伸出,放於左腰側,屈肘約90度,手心向上微向里,五指自然分開,眼視左手心。
27、纏頭過耳
足勢不變。上身以腰為軸向左扭轉,右手從右腎俞穴移開,隨著右臂外旋,轉為手心向里,並由身體右側經腹前隨身體的左轉向左側上提。右手經左肩、左耳、後頸時,手心向里對著左耳及頸部。當右手繞至後頸時,上身及頭隨之轉正,右手繼續纏到右耳,手心對著右耳,松肩屈肘,肘向右前,眼平視。
28、下壓
右手繞到右耳時,右臂下落。手心轉向下,撐腕,手指向前五指分開呈下按狀落於右胯側。同時左手手心向上,上提至與肩同高,手臂微屈,手心微里向,眼視左手。足勢不變。
29、上托
右臂外旋,使右手心翻轉向上,並弧形向前,向上托舉至與肩同寬,手心向上,微向里,臂微屈。左手翻轉成手心向下,並隨著右手的上抬而下落至身體左側後,手心向後。眼視右手心。重心前移至左腳,右腳跟提起。
30、回氣
右手上托至肩高後,右臂內旋,迅速屈肘,肘尖向右前。右手五指邊併攏呈爪形邊置於右缺盆穴。同時左手從左側後自下而上迅速向前撈起,手心向里與前額相對。眼視左手心,手與前額相距約8寸至1尺。同時重心迅速後移至右腳,右腳跟落地,腿微屈,左腳跟提起。
31、撈月
右腿彎曲,重心在右腳,左腿自然伸直,左腳掌外側著地,左手臂不動,右手離開右缺盆穴,五指自然鬆開。右臂向右後方舒展開,手心向外,上身亦隨之右轉,眼視右手。然後,右臂外旋下落,由右向左前方劃弧,手心隨之向上,手指朝前。同時,身體向左扭轉,上身前屈。
右手臂經下腹向左劃弧至左臂前,右手心轉向里,右臂在外,左臂在里,眼視右手。
32、轉身
以兩腳跟為軸,向右後緩緩轉身180度。左腿彎曲,重心移至左腳,右腿微屈,右腳跟虛。收臀,上身伸直,左手經胸、腹下落至左外側,手心向後上,指尖向後下方。合谷穴向里。右手臂隨身體轉動緩緩向右上舉,屈肘,手心向里,與前額相對,眼視右手心。
33、上步望掌
重心前移到右腳,左腳上前一步,右膝微屈,前腳掌著地。同時左臂外旋,成弧形向前上舉,屈肘,指尖向上,手心向里,對前額,眼視左手心,同時右手稍向右移使手心對著右太陽穴(眉梢與外眼角中間,向後約1寸凹陷處)。
34、望月
左腳掌外側著地,腳內虛。左手不動,右臂向右側舒展開,上身亦隨著向右扭轉,然後右手臂外旋向下、向左劃弧,上身亦隨之向左扭轉,右腿漸深屈,上身亦向左前方深彎屈。右手劃弧至左臂下,迅速向左上方甩動小臂,手心向里微向上,手指向左上方。頭向左扭轉,眼視左上方天空。
35、壓氣
兩臂同時向里旋,使手心向下,手指自然分開,兩手指尖相對。同時身體轉正,上身抬直。兩手分置左膝兩側,同時撐腕下按,身體下蹲。兩腿屈膝。左膝在前,右腳、右膝微向里扣,兩腳跟提起。重心偏於右腳。然後略起身,手隨身體同時上提,手腕手指自然放鬆。兩手再次下按,身體下蹲。如此起伏下按3次。眼看兩手。
36、轉身壓氣
兩手臂姿勢不變,以兩腳掌為軸,向右轉身90度,右腿在前,左腳、左膝內扣,兩腳跟提起,重心偏於左腳,兩手置於右膝兩側,下按,其餘同上式。起伏下按壓氣3次。
37、泳動
兩手腕放鬆,兩手及兩臂上下顫動(振幅要小,頻率要高),邊顫動邊向前舉伸臂,同時上身慢慢抬起,兩腿伸直,重心在右腳,左腳跟提起。兩臂繼續顫動著由前向上呈側上舉,手心向前。眼平視前方。重心後移至左腳。左腳跟落下,右腳跟提起。
38、瞰水
重心前移右腳,左腳跟提起,兩臂內旋,邊顫動邊下落並向左、右分展,呈弧形落至臀後兩側。手心相對,身體稍前傾,兩腳跟提起,眼視前下方。
稍停後,兩臂慢慢邊顫動邊內旋。由後向前上方舉起,約與肩同高。手心向下,手指向前。重心後移至左腳,右腳跟稍提起。身體微向後仰,眼視前方。
39、拍水飛翔(左、右、左)
(1)左拍水:重心在左腳。兩臂邊顫動邊緩緩呈弧形擺向左方,同時上身向左扭轉。左臂擺至左側上方,左手高過頭,手心向外,拇指向下。右臂擺至頭左側,右手心向下微向左,臂同胸高。兩臂微彎曲,眼視左手。
(2)右拍水:重心前移右腳,左腳跟提起,同時兩臂邊顫動邊向前擺,身體轉正,眼視前方。然後兩臂緩緩呈孤形擺向右方,同時上身向右扭轉,微前傾。右臂擺至右側上方,右手高過頭,手心向外,拇指向下。左臂擺至頭右側,左手心向下,微向右,臂同胸高。兩臂微彎曲,眼視右手。
(3)左拍水:動作同。接著,重心前移右腳,左腳跟提起,兩臂邊顫動邊從左側擺回到正前方平舉。同時身體轉正,眼視前方,拍水歸正。
注意:以上動作要連貫,兩手臂要不停地顫動。
40、飲水(3次)
左腳上前一步,前腳掌著地,兩臂邊顫動邊向左、右兩側後分展,手心向下。深屈右膝,左腿自然伸直,上身前俯,同時兩手從兩側後屈時至腰兩側。然後向前沿左腿兩側前伸至左腳前上方,手心仍向下,手指向前,並抬頭前探,眼視前下方,做1次飲水動作,然後上身抬起,帶動兩手上提屈肘回至腰部兩側。雙手再一次沿左腿兩側前伸,上身再次向前下俯,做第二次飲水動作。接著再做第三次飲水動作。
41、望天
第三次飲水,當前臂沿左腿兩側前伸至左腳前上方時,上身緩緩抬起。重心前移左腳,身體起立,右腳跟提起。同時兩臂自下而上邊顫動邊隨身體由前向上舉。手心向前,手指向上,眼隨兩臂上舉,仰視前上方。
42、歸氣
兩臂邊顫動邊向左、右兩側分展下落,同時右腳上前步,與左腳平行,同肩寬。兩手下落至下丹田兩側:左手五指分開捂貼在左上側,右手四指併攏捂貼在右下側。左、右手指相距寸許,掌心虛,然後兩手振顫3次,每次之間靜置3--5秒。眼平視前方。
43、抓氣
右手由腹部邊提邊向前平伸至與肩同高,手心向下。然後抓握成空拳,屈肘拉至右胸前,使上拳眼對右氣戶穴(鎖骨中點下方之凹陷處,距胸正中線4寸)。沉肩、虛腋,肘向外平抬。眼視前方。為一次抓氣。接著左手從腹部提起向前平伸至與肩同高。然後抓握成空拳,屈肘提至左胸前,使上拳眼對左氣戶穴。沉肩、虛腋,肘向外平抬。眼視前方。如此兩手交替抓氣各5次,足勢不變。
44、翻掌摟氣
右臂外旋向前平伸,手心向上。然後抓握成拳,屈肘拉回至右胸前,使下拳眼對右氣戶穴。沉肩、虛腋,眼視前方。接著左臂外旋向前平伸,手心向上。然後抓握成空拳,屈肘拉回至左胸前,使下拳眼對左氣戶穴。沉肩、虛腋。如此兩手交替摟氣各5次,足勢不變。
45、抱球
接上式,兩肘向下,然後兩臂上舉,接著兩臂內旋,伸掌向左、右兩側分展,弧形下落。同時上體向前俯身約90度,兩腿伸直,百會朝前。兩手臂下垂於腿前,微屈腕,手心向上,手指相對,約距尺許,呈抱球狀。眼視兩手,足勢不變。
46、揉球
上身稍抬起並向左扭轉,同時帶動手臂抱球至腹部左側。右臂內旋,手心向下,使右手在左手上方,兩手心相對,相距約6寸,兩手似抱一球。眼看手。然後兩手腕、臂、手指按水平方向逆時針揉動(手心始終相對),撥轉手中之「球」。同時上身帶動兩手臂從左經腹前向右轉動,邊轉腰邊揉球。約揉球10圈,移至腹部右側。眼視手,足勢不變,膝微屈。
47、轉身揉球
揉球至右側時,兩手臂同時旋轉,翻轉180度,成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手心相對,然後兩手腕、臂、手指按順時針方向撥轉手中之「球」,隨著腰向左扭轉,從右腹側經腹前向左側移動,約8圈至腹部左側。再從左側向右轉,約揉球2圈,停於腹部前方,同時身體亦隨之轉正。足勢不變,眼視雙手。
48、抱氣
上身抬起直立,同時兩臂向上舉。然後兩臂內旋,兩手向左、右兩側弧形下落。同時上身向前俯約90度,兩腿伸直,百會朝前。兩手臂下垂至兩腿側前時,屈腕,使兩手心向上,兩手指相對,相距約1-2尺,似抱一大重物狀。五指自然分開。然後微屈膝,向上慢慢捧抱到胸前,身體亦隨之起立。眼視前方,足勢不變。
49、貫氣
兩手繼續抱氣到額前,兩臂內旋,手心向里,彎臂呈弧形。手與額同高,兩手指相對,相距3寸左右。然後兩手沿頭、胸、腹慢慢下落至下丹田兩側,略停幾秒鐘後,兩手臂分別下垂於身體兩側。眼平視,足勢不變。
50、抬膀
兩臂向前平舉,手腕放鬆,手心向下。然後兩肘緩緩彎曲下沉,並略向外展,肘尖比肩稍寬。兩手放鬆,屈腕,手高於臂,眼平視。接著兩手抬起,手心向前,迅速向前推掌撐腕,虎口相對,手指向上斜向里,手與額同高,兩手拇指相距約3-5寸,其餘四指相距略近。眼視手,足勢不變。
51、翻翅
兩手屈腕,手指合攏變成爪形,手心斜向里,手指向下。眼平視,足勢不變。
52、背翅
兩臂弧形向兩側下分開,經胯外側,兩肘彎曲,使兩手合谷穴分別貼於左、右腎俞穴外側,松爪,手指自然分開,手心向上。雙手原位不動,振顫三次,每次停約3-5秒。眼平視,足勢不變。
53、起扇上飛(七次)
兩手從腎俞穴落下,經體側弧形向前舉,約與肩同高,手心向下,手指向前。兩臂微屈,眼平視。
(1)左上飛:屈右膝,重心移至右腳,左腳上前一步,左膝微屈,左腳掌前外側著地,腳跟虛提。右手弧形向下壓按,停於小腹前。右臂彎曲,手成虛掌,手心對下丹田。手自然分開,手指向左。同時左臂向左上方提起,臂微屈,左手高於頭,手心向下斜向里,松腕,五指自然放鬆下垂成爪形。上身微向左扭轉,眼視左手心。
(2)右上飛:屈左膝,重心移至左腳,右腳向前一步,膝微屈,右腳掌前外側著地,腳跟虛提。左手弧形向下壓按,停於小腹前。左臂彎曲,手成虛掌,手心對下丹田。手自然伸開,手指向右。同時右臂向右上方提起,臂微屈,右手高於頭,手心向下斜向里,松腕,五指自然放鬆下垂呈爪形。上身微向右扭轉,眼視右手心。左右交替,上飛七次。
54、轉身
接最後一次左上飛動作,左臂向下,右臂向上,手腕放鬆,兩臂前舉於腹前方,同時兩腿伸直,身體轉正。接著兩手開始顫動,同時以兩腳跟為軸,向右後轉體180度,眼平視。
55、飛上
接上式,邊向右後轉身,兩手臂邊不停地顫動,並由腹前慢慢上舉,手心向前,手指向上。右腳在前,腳跟提起,重心放於左腳,眼視前方。然後兩臂邊顫動邊向身體左、右兩側下落。
56、過水飛翔
(1)左過水:重心移至右腳,左腳向前一步,前腳掌著地,左膝微屈,同時兩手臂邊顫動邊由體側向前平舉。然後屈右膝,上身前俯,向左扭轉約45度,同時兩臂手隨之一起弧形向左顫擺。左手上擺至左前上方,手心向左,拇指斜向下,左手高於頭。右手伸向左前方,約與胸同高,手心向下,兩臂自然彎曲,眼視左手。
(2)右過水:上身抬起,重心移至左腳,屈左膝,右腳向前一步,前腳掌著地,微屈膝,上身前俯,向右扭轉約45度,同時兩手臂由左向右弧形顫擺。右手上提至右前上方,手心向右,拇指斜向下,手高於頭。左手伸向右前方,同胸高,兩臂自然彎曲,眼視右手。
如此左、右過水,交替7次。
57、轉身同54。
58、飛上同55。
59、尋食(7次)
(1)左尋食:重心移至右腳,左腳向前一步,左腿自然伸直,前腳掌著地。右膝深屈,上身前俯。兩臂分別由兩側同時經前向另一側擺動,左手指向右,右手指向左,兩臂在左膝前交叉,左臂在右臂之上。眼視前下方。
(2)右尋食:上身稍抬起,同時兩臂自然回擺到體外側,重心前移至左腳。右腳上前一步,屈左膝,上身前屈,兩臂分別由體側同時經前向另一側擺動。兩臂在右膝前交叉,左臂仍在右臂之上。眼視前下方。
如此左、右交替尋食7次。
60、轉身
當第七次尋食時,兩臂在左膝前交叉後接著上身抬起,右腿伸直,同時兩臂從左腿前分開,屈肘上提。手腕放鬆,自然下垂於腹前,手心向下。兩臂彎曲,兩肘略寬於肩,眼平視。然後以兩腳跟為軸向右後轉身180度,手勢不變,重心在左腳。
61、尋窩
(手按方向為左、中、右、右、中、左、中)
(1)左:重心移至右腳,左腳上前一步,前腳掌著地,上身稍向左扭轉,同時兩手臂移向左脅側,手指分開,兩手指尖相對,相距寸許,手心向下按壓至左胯側,撐腕。右腿微屈,眼視兩手。
(2)中:右腿伸直,腳跟提起,重心前移至左腳,同時兩手腕放鬆,屈肘,兩手上提至上腹前,同時上身轉正,右腳上前一步,前腳掌著地,然後兩手向下壓按至小腹前,左腿微屈,眼視兩手。
(3)右:左腿伸直,腳跟提起,重心前移右腳,同時兩手腕放鬆,屈時,兩手上提至右脅側,上身微向右扭轉。然後左腳上前一步,前腳掌著地,右腿微屈,兩手向下壓按至右胯側,眼視兩手。
(4)右:重心移至左腳,右腳上前一步,兩手仍向下壓按至右胯側。
(5)中:重心移至右腳,左腳上前一步,上身轉正,兩手向下壓按在小腹前。
(6)左:重心移至左腳,右腳上前一步,兩手向下壓按在左胯側。
(7)中:重心移至右腳,左腳上前一步,兩手向下壓按至小腹前。
62、轉身泳動
第七次尋窩後,重心在右腳,而後重心前移並以左腳跟為軸向左轉身90度(與起式方式相同),右腳向左旋轉,上半步,與左腳平行,約與肩同寬。兩腳跟稍提起,同時兩臂邊顫動邊由體前經兩側弧形向前上舉,高過前額(邊轉身邊顫動)。肘尖比肩寬,手心向下微向里,眼平視前方。
63、安睡歸氣
兩臂從上向下邊顫動邊經面、胸下落至腹前,停止顫動,同時兩腿曲膝全蹲,收臂,腳跟提起。四指併攏,大指向上對準乳根空,置於下丹田兩側,指尖相對,約距1寸。然後上身稍稍前俯,閉目,靜停半分鐘左右。
64、收式
睜眼,慢慢抬頭起立,兩臂伸直,兩腳跟著地,兩手分別置於左、右兩側。然後,兩臂呈弧形緩緩向前上舉至額前,手心向里。接著緩緩向下,經胸、腹、小腹自然下垂於體側,氣沉下丹田。然後左腳向右腳靠攏,成立正姿勢,眼平視前方。
◆ 後六十四式1、伸爪
兩手臂向前伸展,開手三陽經脈,氣機從手臂外側到達手背、手指端及勞宮。兩手相對環抱時,兩手臂之間如抱一大氣團,與下丹田同高,使丹田氣充足,並使丹田內外氣息相通,可通上身任督二脈,可貫下肢雙腿陰陽經脈。
2、收膀
先向左轉身90度,左手撈氣變爪形貫氣左京門穴,左腳內虛外實,左腿自然伸直,使左側氣通膽經及帶脈。
右手對胸部中丹田貫氣,右腿屈膝,氣貫右腿內側足三陰經脈(足步陰腎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氣機下降到腿腳。
然後,向右轉身180度,右手撈氣貫右京門穴,左手對胸部中丹田貫氣,氣貫足三陰經脈。京門穴,為膽經之穴位,為腎之募穴,是腎氣聚集之穴位。貫氣京門穴具有溫補腎陽,通利下焦的作用,可冶腰腎疾病。
3、尋風
兩手在胸部中丹田前舒展環抱.形成臂間氣場,印堂收氣,氣貫中丹田、下丹田擴散至帶脈,並交替下行左右足經,同時抬頭,頸部廉泉穴開放,任、沖二脈氣機上升到頭面,上丹田收氣,以補神氣。向左、右轉身以活動帶脈,調節陰陽經脈,使腎陽氣順任、沖脈上升到頭。具有補腰腎、壯腎陽、補元氣、補神氣的作用。
4、背爪對肩
先後開手三陽、三陽經,雙手捧氣,貫氣肩並穴,通任、沖脈,氣機下行到湧泉。「肩井穴」為膽經、三焦經、胃經和陽維脈之會穴,是人身之重要穴位,具有理氣除疾,升清降濁的作用。可治頭頸疼、肩井疼、感冒等病。
5、散病氣
兩手下行,開手三陰經,甩出肝、睥、胃等臟腑之病濁氣,具有調整腸胃、清熱化滯的作用。
6、纏手
先出右腳右手。後出左手右腳,共走三步(右、左、右),雙手向外手纏繞,手心內外勞宮相對,此時開膽經、心包經、三焦經脈、手陰陽互激互感,然後沿手臂貫氣膻中,下行下丹田,經帶脈擴散到足經,開膽經、三焦經、心包經。右在前,氣機右側上升到頭,左側下降到腳;左在前,氣機左側上升到頭,右側下降到腳。具有排泄作用。主練心包經、三焦經之氣,清上、中焦熱,解表通里。
7、轉身收氣
當雙手捧氣貫入左右氣戶時,開任脈、沖脈,氣機順任脈及足陰經脈下行到腿腳。當轉腰向右時,氣通帶脈,右腳湧泉收氣順足陰經上行到腹胸,左側氣機順左腿外側膽經下行到腳。向左轉腰時,則氣機方向相反,走向同上。
這節功的作用,主練前身陰面,疏導上、中、下三焦,氣機以降為主。主練奇經八脈,任、沖、督、帶、陽蹺、陽維、陰蹺、陰維脈,以調節周身經絡,平穩陰陽。向後轉頸,對頸椎、胸椎、腰椎起鍛煉作用,使其左右來回扭轉,可對中樞神經起調整作用。同時對胸、背肌肉,腰都肌肉、腿部肌肉及全身、頸、腰、胯、踝關節亦起到調整作用。
8、甩病氣
這一節主要排胸腹部的病濁氣,順肝、脾、胃經脈,手陽明大腸經排出病濁氣。然後翻掌推手,從手心、手指、手腕部排出臟腑病濁氣。
9、背翅抱氣
兩手合各穴對環跳穴,兩手相對,手心向上,則陽氣上升。氣機從督脈、膀胱經脈上升到頭,然後如同「轉身收氣」,向右、左、右來回扭轉。其作用與「轉身收氣」相似,只是這節主練後背陽氣,氣機以升為主。這兩節動作,全面鍛煉奇經八脈,練氣血、筋骨、肌肉,練關節、神經。
10、貫氣、排氣
雙手捧氣貫頭部面部的印堂、神庭、百會、風府、風池等穴,然後兩手外旋,手背相對,小指在里,順胃經下行從小腸經甩出頭部病濁氣。
11、穿叉
身體向前彎曲90度,此時,湧泉收地氣,開膀胱經及督脈。兩手在兩腿襠中穿插,使兩手指相接,中沖穴相碰。中沖穴,為心包經絡之井穴,有醒神救脫之功,可治神志不清諸症。
這節的作用是開三焦,順任、沖脈,使陰中之純陽上升到頭面,上丹田貫氣以清神補腦。湧泉收地氣,從膀胱經、督脈上升到頭,以補神氣。
12、外踝骨貫氣
先右後左為補法。先右貫,即左手台谷穴對左腎俞穴貫氣,右手勞宮穴對右外踝骨部位貫氣,以腰為軸,從腳尖到腳跟,前後擺動三次。用勞宮穴及手指對腳外側膀胱經穴進行貫氣,同時手亦接收地氣。氣通頭面、上丹田。後左貫,方法相同,方向相反。
腳外側膀胱經穴為膀胱經的主要穴位(原穴、俞穴、郄穴、滎穴、井穴)所在處。為陽維、陽蹺脈之起點。具有安神經、止痙攣,開竅醒神,疏筋利節,清熱散風寒的作用,可治頭面部病,頸、腰、背及下肢病。
13、搓腿
腰腿部的膀胱經穴為臟腑的俞穴(肝俞、膽俞、脾俞、胃俞、大小腸俞、三焦俞、腎俞等)所在處。俞穴能聚集正氣和邪氣,是外邪入侵和驅逐之要道,外感風寒多由俞穴侵入臟腑引起疾病。
腿部的膀胱經主要穴位有承扶、委中、承山,具有清熱散邪、疏筋利節的作用,可治腰腿痛、下肢麻痹等病。
搓腿一節,兩手合谷沿腰背部膀胱經脈,順經貫氣搓抹至承山穴下,以貫氣疏導腿部膀胱經脈,然後兩手一起向腳前方甩手,以排除病濁氣。這節主練膀胱經脈。
14、拍掌
拍掌振擊五指,兩手相合陰陽經脈構成一閉路,陰經氣息下降到湧泉,陽經氣息上升到頭。如兩手交叉相拍,則陰經氣息下降到湧泉,故氣機以降為主。同時使兩手勞宮貫氣發熱,為下節動作「搓臂」作準備。
15、搓臂
用手勞宮穴貫氣搓抹手臂外側,順手三陽經脈,搓至腋下,貫氣極泉穴。
極泉穴是心經之穴位,在腋窩正中,可治心痛、脅痛,可貫氣活血。貫氣搓抹手三陽經脈及手背、手腕、肘部主要經穴,可治頭、耳、眼病及發熱病、神志病。同時,勞宮穴亦對頭部上丹田貫氣。
16、點定
點穴的方法為五指聚攏成爪形,可使手中外氣集中貫進穴位。右爪點左邊穴位,左爪點右邊穴位,兩手交叉點穴,先點左邊,後點右邊,由上而下。
點氣戶穴。氣戶穴為胃經之穴位,位於上焦,具有寬胸理氣,疏經止痛的作用。
點大包穴。大包穴為脾經之大絡,位於中焦。總管陰陽諸經,能治療全身經脈病症.可治療胸脅痛及脾胃病。
點帶脈穴。帶脈穴位於下焦,是膽經與帶脈之會穴。有溫補下焦、調經止帶的作用,點氣海穴。即點下丹田,氣海為元氣之海,能補氣,具有補腎培元、益氣和血的作用。可治腸胃虛弱、臟腑功能低下症。
「點穴」一節,主要點胸腹部上中下三焦的重要穴位,點穴貫氣以溫補三焦部位。
17、歸氣
兩手置於小腹部片刻。勞宮貫氣下丹田,以補元氣,使下
丹田氣更加充足。
18、十字臂
兩手交叉,用勞寓穴輕拍貫氣入氣戶穴位。
19、下沉
抱外圍之好氣貫入下丹田,並導引內氣下行下丹田,可達湧泉。氣沉丹田為下節動作做好準備。
20、草上飄
用腳跟、腳掌走路,腳心虛提,湧泉收地氣,氣機沿膀胱經脈和足三陰經脈上升可達百會上丹田,久練則走路輕盈,亦為輕功的基本功法。邊走邊打大腿前側,約在伏免穴位,即勞宮貫氣伏兔穴,以琉經活絡,使頭部、肩背部氣息回降至下肢,順胃經而下,實現從腳到頭,從後到前的氣機「前後陰陽大循環」。
21、雙拍轉身
即雙手同時輕拍兩膝蓋,則用勞富穴向膝關節及梁丘、血海穴貫氣,氣機直達湧泉。梁丘穴為治胃病的有效穴位,可疏肝和胃。血海穴有調和氣血、祛風利濕的作用。雙拍膝關節,有治膝關節腫痛、通利關節的作用。雙拍向左轉身180度,通帶脈,使氣息由下步上。
22、十字臂
功理同(十八)。
23、下沉
功理同(十九)。
24、草上飄
功理同(二十)。
25、雙拍轉身
功理同(二十一)。
26、十字臂
功理同(十八)。
27、下沉
功理同(十九)。
28、後拍腿
有(左)拍腿,用右(左)手虛掌拍打內膝部,小腿放鬆能自由彈動。內膝部的主要穴位有委中(膀胱經之合穴)、委陽(三焦經之合穴)、陽谷穴(腎經之台穴)、合陽(膀胱經穴)。台穴是經氣會合之處,具有調整六腑,輸導經氣,疏筋利節的作用。
右、左後拍腿的作用,即拍打膝窩部的合穴,並有一股涼氣下行順腎經,從大足趾內側排出病濁氣。
29、跨步三晃
抬右腿,腳背伸直向前甩小腿,甩出胃經病濁氣。呈右弓步,兩手心向里對環跳穴貫氣,貫通下肢及膽經。上身隨之向左前方晃動,右腿貫氣膝、踝關節及足三里穴,氣通足三里穴,氣通足三陰、三陽經脈。
然後重心後移左腳,身體後坐,有腳尖翹起,腳跟著地。同時,上身隨之向右後方晃動。此時氣貫左腿膝、踝關節,以及左足三里穴,氣通左足陰陽經脈。
前後晃動以活動腹胯練帶脈,前弓時氣貫右腿,後坐時氣貫左腿。膝周圍為陰陽經脈之合穴,足三里為胃經之合穴。踝周圍為足陰陽經脈之原穴和經穴,可治臟腑疾病,亦可疏筋利節。
30、縮身修面
左腳自然伸直,左腳內虛外實,右腿深屈,上身前屈。此時氣貫右下肢陰陽經脈,右側膽經、膀胱經及督脈氣機上升到頭。同時雙手捧氣貫氣面部、神庭穴、印堂穴,面部七竅,故稱為「修面」。此節動作使氣息上貫頭面部。
31、探地
左手心向下,使頭面胸部氣機下降。右手臂隨轉腰向右側後方划動,從手陽經排出體內病濁氣,並接收地氣。
32、合掌
右手撈地氣與左手心相對,使兩勞宮氣息相通,則氣機由胸部順任沖脈上升到上丹田,使上丹田收氣。此動作主練前身。
33、搓掌
兩手由「合掌」迅速向左右分開,左手心向外(左側),右手心向右下方,從手陰經排泄頭胸部病濁氣。
34、尋雲看霧
起身擰腰拔背,稍拉緊雙腿後側,氣通任脈、沖脈及手陰陽經詠上升到頭,雙手收氣捧氣,使內外氣息都貫氣上丹田,以健腦補腎。
35、背翅
當兩手捧氣到最高處時,兩手從腋下經兩肋下插到腰胯後側,使合谷穴對腋窩、肋部、腰部及腎俞穴貫氣,使氣機順膽經膀胱經下行,可達湧泉。井從手腳排出病濁氣,以清熱濕,可治泌尿系統疾病。
36、回膀
兩手抱氣,用手爪貫氣兩肩禹穴,氣順陽蹺脈下行湧泉。肩髑穴為大腸經和陽蹺脈之會穴,具有疏筋利節的作用,可治肩周炎、上肢攣痛及癱瘓病。
37、下貫
兩手心向里由胸前向下,貫氣中、下丹田,然後兩手捧氣前額前,同時兩腳跟提起,使湧泉收地氣,體內陰陽經脈氣機一起上升到頭面部,同時兩手勞宮亦對頭面部貫氣,使上丹田收氣。兩手外旋經面、胸、腹迅速下落,兩腳跟亦同時迅速著地,一起震動,可加快體內氣機由上而下迅速下降到湧泉,病濁氣可以從湧泉和勞宮穴迅速排出。
38、涮翅
左右肋部主要為肝、膽、脾經脈的運行部位,期門為肝之募穴,京門為腎之募穴(位於膽經),日月為膽之募穴(位於膽經),章門為脾之募穴(位於肝經)。古人說,新病求之俞(俞穴),久病求之募(募穴),慢性病、內傷久病、正氣不足,多取募穴治療。
涮翅,用手勞宮穴對肋部,邊顫動邊由上到下,邊由外向里來回划動三次,對膽、肝、脾、腎臟進行貫氣及排病濁氣。
39、涮膀
手變爪形貼放在胸部氣戶穴下,貫氣屋翳穴,氣通中丹田,使手陰經脈成一閉路。然後,以肩為軸,以肘自下而上劃圈三次,以活動肩關節,氣貫肩井穴、肩*穴、肩*穴、肩*穴,可疏經利節,疏風散寒。可治肩周炎、肩臂痛等病。屋翳穴為胸部常用穴,具有宣肺理氣,安神定志,活絡通乳的作用,可治咳喘、心動過速、心律不齊等病。
40、振翅洗胸
兩手心向里,邊顫動邊由胸到腹向上移動,可疏導任、沖脈,胃、肝、腎經及諸經穴位。然後,再邊顫動邊由下而上向胸部貫氣,如此上下往返七次洗胸。同時身體微微自然前後擺動,多作此動作,可以宣肺理氣,可治咳喘等心、肺疾病及肝、脾、胃消化系統疾病。
41、展翅洗頭
為邊顫動手臂邊轉動頭頸的運動。頸部是人體肢體和頭腦聯繫的要道。活動頭頸可以調節中樞神經,可以疏導頭頸部的經絡及要穴,有利於疏通督脈、膀胱、三焦及膽經絡。氣貫大椎、大杼、天柱、玉枕、風府、風池等穴。晃動頭頸具有清熱散風,清頭明日,升清降濁的作用.可治頭、面部、耳、目、頸項、咽喉等病。手臂在頭部上方顫動,具有疏導經絡,排泄頭頸部病濁氣的作用。
注意晃動動作,要緩慢,不可快轉,不要大轉腰,以防頭暈、小穩。頸、臂帶動肩腰一起微微晃動,有活動脊柱,調節脊神經的作用,先逆轉、後順轉為補身法。
42、落膀收翅
上體、上肢舒展放鬆,兩手變爪形收攏經氣,貫氣大包穴,以貫氣中焦、脾經之大絡。
使全身陰陽經之絡脈得到疏貫。
43、泳動起飛
當兩手臂向前上方伸展顫動時,手心向上,同時兩腳跟提起,仝身氣機上升到頭,此時主要疏導全身陰經經脈,從手陰經排泄病濁氣,手陽經收氣。
當兩手臂邊顫動,邊呈側舉時,手心向下,手陰經收氣進胸,從手陽經排泄病濁氣。同時,腳跟自然下落,亦從腳排出病濁氣。七次起飛之後,兩手變爪貫氣帶脈穴,以溫補下焦,貫氣帶脈及下丹田,疏排之後以補元氣。
此節動作,具有疏導全身陰陽脈的作用,可疏經活絡,升清降濁。
44、指天
右腳成弓步,右手向前上舉,拇指按小指少沖穴,其餘三指豎指天空。少沖穴為心經之井穴,少商穴(拇指)為肺經之井穴。兩穴都具有清目醒神作用,可治神經系統疾病,是重要的急救穴位。兩井穴相接則手陰經收氣貫心肺上焦,亦可下行貫
右足陰經脈。收天陽大自然好氣補體陰,右足膽經、膀胱經氣機上升,左足陰經氣機下降,左手心向下可排氣,眼視右手,故以右側氣機下降為主。
45、劃地
右腿深屈,左腿自然伸直,內虛外實,左手在左腳外側逆時針劃圈,收地氣貫外踝骨周圍穴,氣通膀胱經、膽經及陽維、陽蹺脈,使氣機上升到頭,上丹田收氣。右手下按,右側手、足陰經氣機下降,此時氣機左升右降。眼視左手,以左側氣機上升為主。
46、轉身劃地
轉身後,右手對右外踝骨周圍穴貫氣,使氣機上升到頭,上丹田收氣。氣貫左足陰經脈,而「劃地」氣路對稱,此時氣機右升左降,這兩節動作均為取地陰補體陰。
47、捧氣
兩手捧氣過頭,氣機上升,貫頭面,上丹田收氣,順任脈下行,貫通中、下丹田,可下貫左足陰經脈到湧泉,右腿膽經經氣上升到頭,上丹田收氣為主.為右升左降,以升為主。
48、歸回
兩手順任脈而下,順右腿下按在右腳前,則外導內行,氣機由上而下,歸回入地。排病濁氣為主。左腿腳跟上提湧泉收地氣,順膀胱經及督脈上升到頭肩,為左升右降。兩手下按之後放鬆上提,同時上身抬起收地氣入下丹田,如此下按上提三次,勞宮排氣收氣。眼視手,氣機以降為主。做這兩節動作。以凋節氣機升降、收排,使全身上下前後左右陰陽平衡。
49、連環步
右臂屈肘,與肩同高,手心向外,勞官內收,收氣順手陰經進胸腹,開腋則極泉亦收氣。從肘部及小指從側小腸經穴排出病濁氣。
右肘由前向右後方,帶動上身及腰胯向左扭轉約90度,左腳上前一步,腳尖朝左前方,腳外側實內側虛,使左腿向左扭轉,則上身與腿扭轉方向相反,使整個身體上下扭擰,左側擰拉右側擰壓,阿時帶動脊柱及腰胯一起扭轉。左腳湧泉收地氣,左腿氣機上升,右腿氣機下降,左手撈氣貫下丹田。氣機主要為左側收、升,右側排、降。
然後屈左肘,身體向左扭擰,右腳上一步,右腿向右扭擰,呈右側擰拉,左側擰壓,右手臂伸肘撈氣貫下丹田。側膝,重心前移,氣機亦從頭下行到右腳湧泉。接著左腳上前一步,動作氣路同前,如此交替共走七步,勞宮收氣、排氣,氣機上升下行,使上丹田收氣,使上、中、下丹田貫通合一。
注意:做動作時全身放鬆,指、腕、肘、肩關節成波浪形節節伸推和收縮。
50、鴿子翻身
兩手虎口相對隨身體一起向前向上再轉向前下方,當兩手由前向上舉時,身體左側受壓縮,右側受拉伸,當兩手由上向右轉下時,身體左側受拉伸,右側受壓縮。氣通膽經上升到印堂,上丹田收氣以健腦補神。
當身體呈左腿下跪姿勢,兩手一起擺向左後上方時,上身也隨之向左扭轉,眼看左手,左臂自然伸直,右臂屈肘約90度,則勞宮收氣進胸腹,氣貫兩下肢。
此節動作主要鍛煉膽經,在翻身時先右邊氣息上升,左邊下降,後左升、右降,使膽經氣息上升到印堂,上丹田收氣以補神氣。
51、彈膀
上身前屈,左腿自然伸直,左腳跟虛,右腿深屈,右腳實,重心在右腳上。此時氣通膽經、膀胱經及督脈,氣機上升到頭面,同時氣貫右腿。然後,兩手臂邊微微顫動,邊帶動肩胛慢慢前後、上下轉動,先動右肩後動左肩為一次彈膀,共彈膀七次,當肩部由前向上提時,則勞宮收地氣,順手陽經上升到肩,當身體由上向後下落時,氣貫腎俞穴,亦可順膀胱經下貫到腳,手臂向前伸顫時為排泄,向里收提時為收氣,注意腰胯要自然放鬆。
這節的作用,主要為收「地陰補體陰」。以滋陰補腎,清熱利濕,同時,亦可治肩胛病。
52、遮霧
雙手臂先右後左交替向體側劃弧外旋,落於體側。手臂向前向上劃弧時,勞宮收大自然好氣通手陽經上升到頭,同時上身扭轉,拉伸腰肋使膽經經氣上升到印堂,上丹田收氣。手臂下落時則氣機下降。此節作用為收天陽補體陽,上丹田進氣以補神氣。
53、看風上飛
右腳上前一步.腳跟著地,左腿微屈,同時兩手屈肘上提、屈腕內收,則勞宮收氣進胸,下沉丹田。然後兩手前伸,伸肘撐腕,手心向前,排泄胸腹部病濁氣,同時開手陽經脈,使氣機上升到頭,以健腦補神。右腳亦同時全部著地,微屈膝,重心前移,氣機亦從頭下行到右腳湧泉。接著左腳上前一步,動作氣路同前,如此交替共走七步,勞宮收氣、排氣,氣機上升下降,使上丹田收氣,使上、中、下丹田貫通合一。
54、橫膀
兩臂左右分展,掌心向外,手指向前,用力外撐。開小腸經脈,氣通督脈,氣機上升到頭,同時勞宮穴排出病濁氣。這節動作具有清肺熱,安心神,治療心肺及腦神經疾病。
55、過海
身形先左後右旋轉,雙手微抖、交替置於頭側部和腰部,分別向上、下丹田貫氣。腳跟虛提,前腿自然伸直,後腿微屈。左過海則身體向左轉90度,重心在右腳,則左側氣機上升到頭,右側氣機下降到腳。右過海則動作同前,方向相反。這節動作,左升右降,右升左降,眼看上手,氣機以升為主,上丹田收氣灌輸全身,有利於加快氣血的運行,增強經絡的疏通,以營養全身。
56、飛盪
當兩手心向下,兩臂邊振顫邊向前擺至胸高時,同時兩腳跟提起,右腳外側著地,左腳內側著地。此時氣機上升,右側升
陽經經氣為主,以疏貫中丹田。當兩手邊顫邊下擺至腰胯時,同時兩腳跟著地,使氣機下沉丹田。
然後,向右轉身180度,左腳外側著地,右腳內側著地,以左昇陽經氣,右升陰經氣為主。上下往複振擺三次。此節動作氣通上、中、下三焦,具有調節三焦功能,排泄三焦病濁氣的作用。
57、貫氣顫動
兩手臂邊振顫,邊向胸腹部抱氣貫氣七次。主要是全面貫氣上、中、下三焦,疏貫胃腸,增強消化功能,兩腳提起,全身一起振顫,增強疏導功能,病濁氣從手腳排出。
58、抖翅
兩手對頭部振顫.向全身貫氣,上丹田收氣,下貫中、下丹田,為下節做準備。
59、俯瞰大地
兩手從頭部下按至腹前,使氣機下降至下丹田。兩手指斜相對,虎口圓,撐手腕,下視。然後左右交替轉體(左、右、左),共走三步,腳尖內扣(此步法為「螺旋纏腿),眼神下視。這樣,利用撐壓手掌、纏腿、擰轉身軀等動作,開動手、足陰經,從膝內側、足大趾湧泉排出體內病濁氣。此節動作的作用,主練足三陰經及帶脈,氣沉丹田。從手腳排出五臟之病濁氣。
60、抬膀迎月
1.前迎月:左腿自然伸直,重心在右腿。兩手斜相對虎口圓,手心斜向左上方,此時左側腰肋拉扭,右側腰肋扭壓。左側氣機上升,上丹田收氣,同時兩手心之間外氣相聚捧托一氣團,在向右後轉體,兩手向下擺時把氣貫入下丹田。
2.後迎月:當兩手擺向右前上方時,呈後迎月狀,則右側氣機上升,左側氣機下降。「迎月」氣機主升,上丹田收氣為主。左、右扭轉以活動帶脈、任脈、沖脈、督脈及手足陰陽經脈。氣機從上丹田降到下丹田再升到上丹田,由左側到右側,以調節氣機升降,使身體上、下、左、右、陰、陽平衡。
61、大纏手
身體轉正,重心前移右腳,兩手下擺至小腹前,左手勞宮對下丹田貫氣。左腳上前半步,重心前移,兩腳跟提起,左腿氣機上升到下丹田,右手纏繞左手指一圈,迅速下切於右胯側,右手小指外側用力向下切砍,從陽谷、腕骨、後溪穴排出頭部病濁氣,具有清熱散風,清肝,膽、心之火邪,可治耳、目、頭部疾病及神經系統疾病。同時,右腳跟迅速用力著地,屈膝,重心後移右腳,使頭部背部病濁氣迅速下降從右腳排出。大纏手為左側氣機上升,右側氣機下降,左補右泄,此節作用為協調機體陰陽平衡。
62、漂水飛上
當兩臂從左右上提至胸高,手心向下,兩腳跟先後上提時,氣機從足經上升到腹胸,同時勞宮收氣,從手陰經脈貫氣到胸,此時,中丹田收氣。兩手臂下落至小腹高時,兩腳跟自然著地,重心後移。此時氣沉下丹田。同時,勞宮排病濁氣。如此兩臂起落三次,上提時提腕,微屈肘,則勞宮收氣,下落時伸肘、撐腕,則勞宮排氣。
63、三抱收氣
雙手交替上下早「懷抱琵琶狀」,當呈右弓步時,右手對右胸部向中丹田貫氣,左手貫氣左帶脈穴可進入下丹田。眼視右手,以中丹田收氣為主,當呈左弓步時,左手對左胸部向中丹田貫氣,右手貫氣右帶脈穴。如此三抱琶琶收氣。當左右換手,後撤步時,亦可自然左右晃動身體,兩手撈氣貫氣。
64、收勢
兩手臂抱氣向氣戶穴貫氣,呈「十字臂」勢,以貫氣入中丹田。然後兩手臂再抱大自然的好氣從上到下,貫氣入下丹田。可意想下丹田片刻後收功,以收氣歸元,培養元氣。
動作前後順序特點:
(1)從第一至第十節:主練任、沖、督、帶脈,對全身12條手足陰陽經絡起調節作用。然後上、下、前、後、左、右,有貫有排,以平秘陰陽,排出體內病濁氣。
(2)從第十一至第十七節:用手心勞宮穴發出的外氣進行點穴貫氣,順經搓抹,使四肢及上中下三焦,五臟六腑得以疏貫,排後必須貫補,以營養周身器官組織。
(3)從第十八至第二十七節:為兩組重複動作,從「十字臂」到「雙拍轉身」動作重複做兩遍。其中「草上飄」為這組動作的中心。「草上飄」使氣機從腳經後背上升到頭,再從前胸下行到腳,實現前後陰陽的大循環。「雙拍轉身」使氣機由下轉上,而「下沉」則使氣機由上而下,為「草上飄」的準備動作,以實現前後陰陽大循環。使全身前後上下、陰陽經絡貫通,氣血暢通。然後使氣機下沉丹田,氣息歸元。
(4)從第二十八至第三十七節:有貫有排,氣貫下肢陰陽經脈及足經之合穴、原穴,可調整臟腑,疏筋利節。氣貫頭面,使上丹田收氣,以健腦補神,並從上到下貫氣全身,從手腳排泄病濁氣。
(5)從第三十八至第四十三節:手臂邊顫動邊做動作,以加強經絡的疏導排泄作用。分別對頭頸、肩背、胸腹、臟腑及肢體、全體疏導一遍。最後.貫氣帶脈穴,以溫補下焦,滋補元氣。
(6)從第四十四至第四十八節:收大自然之天氣、地氣,收「天陽補體陰」,收「地陰補體陽」,使上丹田收進好氣以健腦補神;調節氣機升降,從上到下,從下到上,從手、腳收氣貫補大腦,亦從手腳排泄頭部病濁氣。
(7)從第四十九至第六十一節:動作及氣路運行複雜一些,但功力大、氣感強。通過腰胯的旋轉,扭擰;腰肋的拉伸、壓縮,下肢腿腳的外翻,內扣;重點鍛煉奇經八脈,調節全身陰陽經絡。通過手臂前後、上下、左右、向內、向外,伸縮、轉擺、顫抖動作,調節氣機的升降丌台,收貫排泄;貫疏五臟六腑,營養全身。
(8)從第六十二至第六十四節:為收氣貫補中、下、丹田,最後使全身氣息歸元,以練元氣。
功理和氣路:
「後六十四式」功法是在「前六十四式」功法疏通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的基礎上,使各經絡縱橫表裡全面貫通、增收天陽、地陰之氣,提高補虛泄實的能力,使神經活動、體液循環和人體代謝功能進到一個新的水平。除祛病、健身外,還可以收到顯著的益智效果。
大雁氣功「後六十四式」功法氣息較強,因此,初學大雁氣功者,最好先學練會「前六十四式」一段時間後,再學「後六十四式」為好。特別是老年體弱者,以練「前六十四式」就可以了。但青少年及體力較好的中老年人,連貫練「前、後六十四式」,則效果更好。
動作特點:
(1)它比「前六十四式」功力大,氣感強。通過身體的旋轉、扭擰、拉伸、壓縮等動作,以增強對奇經八脈的鍛煉,加強對經絡及臟腑的調節功能。動作及氣路均較「前六十四式」複雜一些。許多動作都是多條經絡路線的大循環。
(2)內外循環結合,增強治病效果。利用手心勞宮穴發出的外氣進行點穴、拍打、貫氣,順經搓抹,使體內外氣息相通,以增強收貫好氣、排病濁氣的效果。先右後左,先逆轉後順轉,以及經絡搓抹均為補身法,而右、左、右均為排泄法。
(3)上丹田收氣多。後六十四節動作中。有1/3的動作以上丹田收氣為主,故「後六十四式」有明顯的健腦補神的益智作用。
(4)鍛煉全面。對全身關節、肌肉及脊椎鍛煉全面,有較好的舒筋和節及防止老化的作甩。
練功注意事項:
(1)練後六十四節大雁功者,必須先練前六十四節大雁功。最好是在練過一段時間前六十四節大雁功之後,經絡基本疏通,手心勞宮穴有外氣之後,再練後六十四節,則可增強治病健身效果。
(2)精神病、癲癇、癔病及頭部有病者,暫不要練後六十四節大雁功,以防激發而發病,只練前六十四節大雁功就可以,較安全。必須在練前六十四節大雁功後,使經絡基本疏通,病情完全好轉的情況下,適當練習後六十四節可鞏固治病效果。
(3)大雁功前後六十四節動作可以連貫起來練習,也可以只練前六十四節動作或練某些單節動作。
(4)意念隨動作及眼神走,不必另加意念。
大雁氣功後六十四式動作名稱口訣
1-6:伸、收、風、對、散、纏手
7-12:轉、甩、背、排、穿、外(扭)
13-17:搓、拍、搓、點、(把氣)歸
18-24:十、下、飄、雙、十、下、飄
25-28:雙、十、下沉、後拍腿
29-33:晃、縮、探、合、搓掌開
34-37:看霧、背翅、回膀、下
38-43:涮、涮、洗、洗、落、泳飛
44-47:指天、劃地、轉劃、捧
48-53:歸、連、翻、彈、遮、上飛
54-59:橫、海、盪、顫、抖、瞰地
60-64:迎月、大纏、漂、抱、收
推薦閱讀:
※簡單有效的道家補氣法! ——混元樁
※健身氣功五禽戲、八段錦、六字訣、易筋經口令詞
※你會練習氣功嗎,練氣功的三大禁忌
※健身氣功八段錦,強身又健體
※八景宮的文件夾【醫家氣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