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清明祭祀知多少

導語:又是一年清明時,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全國各地都會以不同的方式祭奠亡靈,寄託哀思。那些看似繁雜的祭祀規矩,有哪些是寶寶和孕媽需要格外注意的?你那裡的清明節雙是怎樣過的?一起來說說吧。一、清明節各地習俗大不相同 幾千年來,人們在清明節這個"氣清景明"的節氣中,進行"祭之以禮"的追遠活動,為已逝的親人、祖先,莊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與敬意,各地的習俗也不一樣。 祭祖。祭祖掃墓是清明節的主要習俗。清明祭掃墳塋是和喪葬禮俗有關。據載,古代「 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築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於載籍。後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託。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據《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 還歸東海掃墓地」。就華夏民族的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強烈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後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範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後,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清明節因此成為華人的重要節日。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十天或後十天。有些地方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 清明節紀念祖先有多種形式:掃墓是最早的一種習俗,這種習俗延續到今天,已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逐漸簡化。掃墓當天,子孫們先將先人的墳墓及周圍的雜草修整和清理,然後供上食品鮮花等。由於火化遺體越來越普遍,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漸取代掃墓的習俗。新加坡華人也在廟宇里為死者立神主牌,廟宇也就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有些人家也在家裡拜祭祖先。為了使紀念祖先的儀式更有意義,往往讓年輕一代的家庭成員了解先人過去的奮鬥歷史。 中華民族的祭祖活動往往在郊外進行,人們把掃墓和郊遊結合起來,既陶冶情操,又促進了身心的健康。《紅樓夢》中賈府十分重視清明活動,把采百草、放風箏、盪鞦韆作為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充分體現了清明活動在民俗中的重要位置。時至今日,在烈士陵園緬懷革命先烈已經為清明節增添了許多內涵。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清明活動中更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湖北大悟縣宣化店鎮上墳習俗

我們那裡,祭祖又叫上墳,上墳之前不能吃早飯,而且清明的前一天,上墳的孩子大人都要去洗澡,顯出祭奠的誠意。而且女人是沒有權利去祭祖的,除非是那些年紀很小的小女孩。一般早上六點鐘,有時更早,五點左右,爺爺,爸爸喊我們起床。

  祭祖一定要帶上一些東西,比如鞭炮,鐵鍬,鋤頭,阮子(也不知道那兩個字怎麼寫,大概就是這個音,是一種竹子做的裝土的工具)還有黃表紙。值得注意的是,鞭炮有所講究,一般不能用花炮,不然人家就是你家祖墳開花了,雖然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但感覺那是一種很大的侮辱;一般帶的是小炮(我們那裡的稱呼,就是小鞭炮},還有組合炮,還有一種炮,不知道它的學名叫什麼,我們那裡稱之為「咚噠」(也不知道是不是這兩個字,因為它的聲音一咚一噠兩響,故此稱呼)。天剛蒙蒙亮,老人,孩子,都是一個宗族的,由老人帶隊,一起出發。

  小孩子老是爭著搶著要扛鐵鍬,鋤頭往前沖,覺得在前面走的感覺很爽。大人們就尾隨其後,手裡掂著炮竹和紙,用扁擔挑著阮子。一大隊人馬,說說吵吵,在清早給空曠的原野,寂靜的黎明一種感召,彷彿告訴這個世界,天就要亮了,請起床迎接美好而喧囂的一天吧。有時,好像是經常在路上會遇到熟人,他們也是去上墳,老人還會和他們寒暄一陣,述述舊事,說某某又作古了,感嘆一陣。

  到了墳場,也不是什麼很正規的公墓一類,都是自家以前的田地,老人臨終前交待某地風水好,死後你們就把我埋在什麼地方。後來老人的老伴或是兒子兒媳以及一些其他什麼人死了之後,都把他(她)埋在那兒,逐漸就成了一片墳地。但這也不是唯一的,譬如我家,自我祖父的祖父搬遷過後,我們這一支脈就離老墳地比較遠,後來有些人死了也就不埋在老墳場了,埋在他(她)生前看中的地方(不過也有些老人執意要落葉歸根,遷回老墳場的)。

  墳場都是比較偏僻的地方,平常也沒有人敢過來,所以就是叢草雜生。大人們就先扯掉雜草,再用鐵鍬,鋤頭等在墳上修理一下,換上新土,有時附近沒有很多的土,就挑著阮子去挖些土過來。墳呈三角形形狀,在正三角的角上要放幾張黃表紙,再將墳帽倒放在上面,墳帽就是一堆土,不過是有講究的,它大概呈圓錐形,直徑大概是二十來公分吧,高大概十公分,底面一定要有草,而且要是青草(好像就是對應一句俗話,叫做墳頭長青草,在我們那這好像是一個褒義詞,不過我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各個側面都是黃土。等到看起來像那麼回事的時候,就開始祭拜,都是從仙逝的輩長者祭起。

  有老人帶頭叩頭,然後按輩分年齡大小一一去給先祖磕頭。磕頭的時候,墳的正前一定要燒紙,而且紙在所有人祭拜完之前是不能滅的,所以一定要人在墳前輪流看護著。

  同時,鞭炮齊放,至於祭奠完了鞭炮還在響,鞭炮放完了祭奠還沒有結束,那些倒沒有什麼要求。依次,祭奠所有的亡者。但是如果是輩分低的或者同輩但年紀小的,那樣的就不能祭拜,因為不能亂了輩分。

  祭完回家,還一定要記得在家裡的每個門前插上楊柳,據說是始於介子推,具體是因為什麼,好像也沒有人知道,反正就這樣傳承下來。回到家把楊柳插好之後,就可以吃早飯了。但是這還沒有完,吃完早飯還要去老祖墳祭奠,據說是什麼始祖。

  雖然那附近也有些同宗族的人,但是上面說的阮子,鐵鍬,鞭炮之類還是要帶上,以示誠意。規矩都差不多。一般那裡的宗族人都會管遠道而來自家人一頓中飯,不管認不認識,只要是祭祖的,絕對有飯吃。(因為是地方風俗,很多東西都是用地方俗語表示,如有不懂,請諒解)(責任編輯:秦曉雪)

四川宜賓某山區上墳習俗

【四川】宜賓某山區:族裡的長輩,只要身體允許,也都樂意與兒孫一起去"上墳"。他們與年輕人,說起祖先的故事與掌故,繪聲繪色,我們也很樂意傾聽那遙遠的故事。我想如果祖先泉下有知的話,定會含笑九泉的 清明是要上墳的,但是不能在正清明這天上墳,前後十天都可以。記得小時候清明叫「清明會」,就是一個大家族的人都團聚,每年輪流在每個房(後輩的分支)家吃飯,一般最少10來桌人。飯後大家一同給祖宗上墳,要帶上鋤頭之類的工具,看見有坍塌或者不規整的墓地,必須修整的。另外春節上墳碰到坍塌的墓地是不能修整的。

  族裡的長輩,只要身體允許,也都樂意與兒孫一起去「上墳」。他們與年輕人,說起祖先的故事與掌故,繪聲繪色,我們也很樂意傾聽那遙遠的故事。我想如果祖先泉下有知的話,定會含笑九泉的。

紹興人的清明掃墓習俗

大戶人家上墳,常僱用幾隻鼓樂等大船;普通人家上墳,租用一隻中等烏篷船……

【浙江】紹興人上墳時,要準備一些糖果、餅乾,稱為上墳果,發給住在祖墳附近的兒童。清明夜,養蠶人家睡覺時會把蠶子裹在棉衣之下,據說蠶子得了人氣才會容易繁殖。嘉興縣清明夜吃青螺,稱為」挑青「。

紹興人的清明掃墓習俗

「正月燈,二月鷂,三月上墳市裡看姣姣」。這是紹興人在民間流傳的一句諺語。清范寅《越

諺》:「上墳即掃墓也。清明前後,大備船筵鼓樂,男女兒孫,盡室赴墓;近宗晚眷,助祭羅拜,稱謂上墳市。」紹興諸項祭祀,婦女均須迴避,上墳和祭祖,可讓女性參加,故有看姣姣之說。

  掃墓的「掃」、非掃除之掃,系祭祀之意,故掃墓又可稱墓祭或墓祀。《後漢書·明帝紀》中注漢官儀:「古不祭墓,秦始皇起寢於墓側,漢因而不改,諸陵寢皆以晦(月末)、望(月半)、

二十四氣、三伏、社、臘及四時上飯。」東漢王充《論衡·四諱》:「古禮廟祭,今俗墓祀。陽春三月,蟄居了一冬的人們。多到郊外踏青兼掃墓,故演成了上墳市。」

  紹興大戶人家上墳,雇有一隻鼓樂船,一隻廚司船,一隻六明瓦大船,如房頭多而分散,可各雇一隻明瓦大船。如本世紀二十年代初,杜家上墳,明瓦船達百數以上。他們至約定點匯合,或直駛往目的地。大船前艙有茶炊,由傭人或者嫚操持。中艙分載男女老少,有桌椅、祭器、錠燭、花盆籃,籃內盛放盒錦、綠豆糕、艾餃等。後艙有船椅,可放小馬桶,供女眷用。船至半途,停靠一下,各吃一碗稠滷麵,或在約定地吃些糕點,以免中午開飯過遲飢餓。到達終點後,年老體弱者及婦女、小孩,有轎備乘。年輕人早已上山去采映山紅去了。各家各房須上之墳,均開列在祭簿中,如墳不在一起,遍上一次,約需六七天光景。普通人家上墳,只雇一隻中等烏篷船,一般只上一處墳,順路者也可上二三處,其餘在家堂祭。貧窮人家上墳,乘小划船或步行,只上熱墳。而不論何種人家,凡新喪之墳,必須在應清明上,並得連上三年。未亡人全身縞素,於焚化紙錠後,扶著墓側「哭幾聲」,以示哀傷。

  清明前夕,墳親(管墳之人)按例要在墳上壓一些土,謂之「淋墳」。大戶人家上墳,由各房輪流主持。輪到者稱上當年墳,而一切開銷,均從祭產收入中支付。祭祀有禮生司儀,男的穿長衫,女的系裙,先祀后土(在墓的左側),後祭先人。祭品有整方的豬肉、羊肉、全雞、全鵝、活魚,也有用混豬混羊(殺白的全豬全羊)的,祭後按人丁分發。主祭者為值年的長輩,要讀祭文(每年不變)。拜時有鼓樂伴奏,好事者仿嗩吶之聲為「老的拜過小的拜,小的拜過老的拜」。祭時,還要向圍觀者分饅頭或燒餅。普通人家也有輪流上墳,但祭祀沒有如此講究。祭的則不外乎白斬鵝肉、毛筍煮肉和小炒之類。祭菜一般在前一天備好,上墳時,只需在船內燒一餐小火爐飯。貧窮人家更簡單,祭物只有芽豆、燒紙豆腐乾(將豆腐乾斜切數刀,每刀只切到豆腐乾的一半厚,翻過來交叉斜切如前,在油里一炸,即成燒紙狀的豆腐乾)等。上罷墳,要在墳頂上壓一些燒紙,以示墓主有兒有孫,並非無主荒墳。中午開飯時,先給墳親送去一壺酒,幾碗菜及管墳賞錢,方可動筷。

  清明上墳,不能沒有艾餃。艾是多年生草本。揉之有清香,葉呈羽狀分裂,背面有白色細毛。取洗凈艾葉稍煮一下,加入糯米粉,以豬油、白糖、芝麻、松仁、核桃肉、百果為餡,捏成僧帽狀餃子,蒸熟後即為艾餃。艾性溫,味辛苦,有散寒去病、溫經止血的功效。清明之後,天氣轉暖,多雷陣雨。越諺有「清明吃艾餃,不怕陣雨澆」之說。上墳艾餃多從茶食店或糕團店購買,但小戶人家也有自做的。

  此外,清明節又有將楊柳枝插在屋檐瓦下和門戶上的習俗。婦女還將柳枝插在鬃發上,小孩還要戴柳枝編的帽子,說是「清明不戴柳,紅顏變白頭」,故在上墳時常見不鮮,不以為怪。

山西:清明祭祖民俗來源:三晉都市報

運城清明節要蒸「子福」。(資料圖)

  

【山西】塬上講究女人不上墳,清明節前後,家族的男人們帶上男孩,先去祖墳祭祀。塬下則是一家不分男女老幼都要去上墳,誰家人多才顯得家族人丁興旺。

運城:只能提前 不能推後

  本報訊 清明節又名寒食節,這一天,大多數人都會回歸故里和親人團聚,一起去掃墓祭祖,寄託哀思。

  在運城一帶,清明節遵循最古老的習俗首先是上墳時間,只能提前,不能推後,而且最遲必須在清明節當日中午12時以前完成掃墓。具體掃墓時間可分為一次,也可分為兩次。一次的就是前面提到的,兩次的則一次是在清明節前幾天,是各家分頭去掃墓;第二次是在清明節當天,一個村裡同姓的,各家派出代表,同去墓地祭祀共同的祖先。還有一個講究就是去掃墓的人只能是男人,女人是不允許去的,女人只能在家做飯等著上墳掃墓的人回來吃。據老一輩人講,不讓女人到墳地據說是不吉利,而女人上墳掃墓時間定為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叫女兒送寒衣。

  運城人清明節掃墓的另一個習慣是用白面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扎一個雞蛋,名為「子福」。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福」,象徵全家團圓幸福。上墳時,將總「子福」獻給祖靈,掃墓完畢後全家分食之。個別地方也有帶著糕點、水果或自家蒸的大饃或者是煮的油餅,依次擺開。眾人在族長(就是本家輩分最高的人)的帶領下,燒紙磕頭,祭拜先人,然後用帶來的水壺澆灑將余火熄滅,這樣做是避免引起火災。初春時節,天乾物燥,極易失火,古人很早就懂得這個道理。儀式完畢,眾人就用帶來的鐵杴修整墳頭,除去雜草,堵死鼠洞,找來一些迎春花插在墳頭,據說成活了可防止水土流失。迎春花生命力極強,沒有根也能成活,來年上墳就是綠綠一片。幹完了這些以後,將燒剩下的最後一張白紙用土塊壓在墳頭,表示墳已上過,後繼有人。

  所以每年清明節,運城一帶農村的田野里,一個個黃土墳頭都壓著一片白紙,成為一景。(董應贊 王強)

  絳縣:塬上塬下 兩種方式

  本報訊 全國各地清明節的習俗大都不同,就連晉南小縣——絳縣各地上墳的風俗都不一樣。一個叫二里半的地方把絳縣分為塬上、塬下兩個部分。垣上講究女人不上墳,清明節前後,家族的男人們帶上男孩,先去祖墳祭祀。等上了祖墳才分開,各自上各家分出來的墳。塬下則是一家不分男女老幼都要去上墳,誰家的人多才顯得家族人丁興旺。祖墳上了以後,按逝去親人輩份、年齡的大小都要去祭奠一番。但塬上、塬下清明節上墳也有相同的地方,那就是都講究「早」。老人們都說清明節是陰間的年,就像人間過年時迎新接福一樣都要早。誰家的墳上先燒了紙錢、放了鞭炮,陰間的親人一年裡就會順順利利、平平安安,而且和「鄰居」比起來也有面子。

  農曆的七月十五、十月初一上墳,有的時候大人們要哭,尤其是女輩們,對亡人的思念、現實生活中的不如意,都哭訴給逝去的親人們,拉著長調唱戲那種。小孩子們跪在墳前不知所措,直到大人們哭累了或傾訴完了互相勸說才止住哭。清明節上墳,是不能哭的。因為是陰間的年,陰間的人也講究高高興興過年,沒人願意聽到哭聲。清明節上墳是最隆重的,大人們提前準備好了五色紙剪的「幡」,用高粱稈穿起來,五顏六色很是漂亮。小孩子們都以能拿著「幡」為榮,有拿不上的就去跟同輩的哥哥姐姐們去搶。「幡」是有講究的,墳里葬著一個人的墳上,只能插一種顏色的幡,合葬的才能插兩色的幡。上墳時先插上幡,點著香,點香也講究墳里一個人點一根,合葬的才點兩根。上完香,擺上祭品,一家大小全都跪到墳前,由家裡的長輩燒紙錢、放鞭炮,直到把所有的紙錢燒完才能站起來。剩下的就是小孩子們的事了,拿幾個白面饅頭在墳頭滾,滾上幾個來回,也不管饅頭上有沒有土,掰開一人一塊就吃掉了。回的時候,大人們在地里拔幾株麥苗別在孩子們的耳朵上,念叨著:「別個麥,活一百。」(康保平)

  晉中:誰家人多 誰家旺盛

  本報訊 3月30日,晉中市史志研究院的退休幹部劉俊禮,講述了當地的一些清明祭祖的民俗:晉中市有十餘縣,在清明節祭祖的民俗方面相差無幾。每年雖然還有農曆的正月初二、七月十五、十月初一都是上墳祭拜的日子,但清明節最為隆重、正式。

  這天,即便在外很遠,人們大都要趕回上墳,否則會被認為「不孝」。清早,家人們拿著鐵杴、提上水壺、扛著旗幡,帶著香火、酒、糕點來到墳上,誰家去的人多,說明誰家旺盛。

  擺好祭品後先給祖先叩頭,然後在墳上插紙旗紙幡,插得多象徵後代興旺。最後整修墳地,培土、除草、填穴。有的還要摘些柏枝回去,插在門上,據說可以「驅邪」、「避瘟」。

  個別縣區還會蒸食各色花樣的面饃,不在家的託人捎去,也會饋贈親友表示祝福。據介紹,因在外工作緊張,不能回家祭祖的人,他們只能面朝家鄉的方向「遙祭」,以緬懷上輩的養育之恩。 (王懷兵)

  陽泉:清明祭祖 盡心就好

  本報訊 在陽泉當地,一直流傳著「前三後四」清明祭祖的說法。清明節上墳是一種祭奠先祖,體現孝心的方式。清明節關注的不僅僅是掃墓,也是生者對逝者表達追思之情的一種表達方式。

  3月29日上午,陽泉王先生說,儘管在清明節「前三後四」都可以去上墳祭祖,但還是以每年清明這一天祭祖的人比較多,到那天大街小巷都是手拿祭品匆匆趕路的行人。不管趕往公墓,還是回到故里,人們都要在這一天為逝去的親人掃墓,就連不能前往安葬地掃墓的外鄉人也要在十字路口畫個圈,以圈代墓,遙祭親人。清明前後燒紙燃香燭存在一定的火災隱患,陽泉市還因此引發了幾起大的火災。

  所以今年的清明節,王先生雖然已經準備了些紙箔、冥幣,但並不准備燒燃。因為王先生老家盂縣北下庄鄉草旺林密,為避免引起火災,王先生準備在回鄉祭祖時買束鮮花插在墳頭,把紙箔、冥幣掘個坑放進去,跪拜一下就回來。「盡到心就行了,也不必非得燒紙放炮。」王先生表示。(賈彥卿)

  長治:女兒提前 兒子當天

  本報訊 據襄垣古韓鎮南關村74歲的韓三丑老人說,在長治大部分縣區的民俗中,一年有兩次上墳的時節,一次是在氣溫回升,可種瓜點豆的清明;一次是在北風勁吹,大地即將封凍的農曆十月初一。後輩子孫上墳祭奠先祖的同時,清明、十月初一還有一層含義,即前者是寄託哀思,祈求先輩保佑一年風調雨順,獲得好收成;後者是祭祖感恩,感謝先輩一年保佑五穀雜糧堆滿糧倉。

  有關上墳時間的早與遲,韓三丑老人說:「在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束縛下,清明節上墳是有習俗或規矩的,兒子、女兒上墳是有區別的,女兒提前上,兒子當天上。按老人們流傳下來的說法是,兒子頂門立戶,上墳理應當天。女兒則是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俗稱外人,外人怎麼能夠來上墳呢!難道你娘家沒後人?其實是為了姑娘能夠在婆家做個好媳婦,娘家的事你少操點心罷了。」

  三里不同鄉、十里不同俗,在一個地區、一個縣,南北話音不一樣,風俗習慣也有區別,僅就上墳一事,有的地方上墳不見太陽,有的地方上墳等到下午,還有的地方新墓地,三年不上清明墳,只上驚蟄墳,所有這些風俗、規矩,說白了就是給後代留個念想。(常永鑾)

責任編輯:韓曉飛

新加坡清明節

  是華人紀念祖先的傳統節日,清明日前後兩個星期,人們會攜帶祭品、鮮花,到墳場去掃墓,祭拜祖先。

【新加坡】祭拜完畢便當場剝蛤吃,把蛤殼丟在墳前,表示子孫已來掃過墓。

二、清明節女人祭祀有禁忌

【安徽】身懷六甲的孕婦和正在來例假的女人不能上墳掃墓;身懷六甲的孕婦和正在來例假的女人不能上墳掃墓;丈夫去世不到三年的女人也不能去上墳掃墓。

【台灣】新過門的媳婦、新生孩子的人家,是必須要在這年的清明節,帶上新過門的媳婦和剛生過孩子的母親帶著孩子一起去上墳掃墓的。

【北方】前去上墳掃墓的新媳婦或新生兒的身上,千萬不能穿著素服,必須要穿著喜慶的服飾或飾品。

三、最無語的上墳規矩

(一)、小孩上墳真的能看到髒東西?!

3月30號,一家人帶一歲半的寶寶到鄉下去給我爺爺上墳,那天回來後就感冒了,咳嗽流鼻涕,而且前兩天晚上時不時的還念「怕怕,怕怕」,後來聽我公公說,小孩子是不能上墳的。 (二)、女兒出嫁後不讓上祖墳

女人是嫁出去,屬於別家人,女人嫁出去之後不再屬於她父母這家,她應該更隨丈夫與丈夫的家人為一家,所以不讓女人上墳是為了不讓自家的福氣或財氣被外人帶走或給了外家。 (三)、老人說孕婦上墳生的孩子會膽小

老人說孕婦最好不要去墓地,因為身體的抵抗力低,墓地陰氣重,對母親和胎兒都不好,懷孕上墳時出生的小孩會膽小。 (四)、婦女來月經不能上墳很

婦女來月經上墳摸祭品是對祖先的不敬。四、清明節掃墓習俗來源:三聯閱讀  清明祭掃墳塋是和喪葬禮俗有關的節俗。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築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於載籍。後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託。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後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範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基於上述意義,清明節因此成為華人的重要節日。

  清明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6天。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或後10天。有些籍貫人士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

  來源

  談到清明節,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會聯想到歷史人物介子推。據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饑。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

  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為一。現在,清明節取代了寒食節,拜介子推的習俗,也變成清明掃墓的習俗了。

  紀念方式

  清明節紀念祖先有多種形式:

  掃墓是清明節最早的一種習俗,這種習俗延續到今天,已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逐漸簡化。掃墓當天,子孫們先將先人的墳墓及周圍的雜草修整和清理,然後供上食品鮮花等。

  由於火化遺體越來越普遍,其結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漸取代掃墓的習俗。

  新加坡華人也在廟宇里為死者立神主牌,廟宇因此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

  清明節當天有些人家也在家裡拜祭祖先。

  在清明節這一天,可到先人墳地、骨灰放置所或寺廟的靈位前靜默鞠躬。

  不論以何種形式紀念,清明節最基本的儀式是到墳前、骨灰放置處或靈位前追念祖先。為了使紀念祖先的儀式更有意義,我們應讓年輕一代的家庭成員了解先人過去的奮鬥歷史。

  清明節現在成了人們祭掃墓地、追遠懷人的重要節日,清明節掃墓始於何時?民俗學家對此作了解釋。

  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李萬鵬說,清明節作為24節氣之一,最早與墓祭無關。在我國古代,只有貴族有墓,老百姓並沒有墓。秦漢時期,封建等級不再那麼嚴密,老百姓葬後開始有墓地,那時貴族的墓地稱「墓」,有碑。平民的墓地叫「墳」,只是一個土包。開始時,墓祭是貴族活動,百姓不舉行墓祭,只舉行家祭。墓祭分春秋兩祭,有春祈秋報之義。到漢代以後,墓祭逐漸形成風俗。

  專家判斷,「寒食墓祭」大約在南北朝時形成習俗。據《舊唐書·玄宗紀》記載:「寒食節上墓拜掃禮經無文,但近代相沿,積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節無不祭掃。」鑒於此俗已久,唐玄宗就於開元二十年下詔:「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寒食墓祭於是作為國家禮俗確定下來。

  後來寒食與清明混為一體,清明節祭祀遂成習俗。清明節祭掃先人墓地,歷來為百姓十分看重。如果不祭掃,就會被認為是「斷後」。因此無論多窮困,這天都要到祖墳上去壓一張黃表紙,以盡緬懷思念之意。

五、清明掃墓要注意的36條禁忌與忌諱

來源:暨陽社區

公曆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為清明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被正式確立為法定節假日。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1、 清明祭祀就是孝順祖先  清明是即祭祀逝者的一種活動。清明祭祀很重要。在中國或者說在華人眼裡,祭祖是和孝道綁定在一起的。若是不參加祭祖,就是一個不孝順的人,一個忘記祖先的人。  清明拜山指的是掃墓的意思,江南及南方諸多墓園在山上,故稱為拜山。北方通稱為掃墓或上墳。  2、 清明節掃墓有民族之分嗎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是我國最大的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因此我國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不過也提醒朋友們也有些民族會在其他日子裡進行類似活動。  3、 清明掃墓的通常程序如何  按照習俗,祭掃的順序是首先要先掃墓,就是將墓園打掃乾淨。  其次是祭祀,這一程序很關鍵,一是寄託哀思,二是與先人相感,因為山有靈而無主,先人有主而無靈,與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靈氣。提醒朋友們這就是風水。  掃墓時,人們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修整墳墓,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此後圍坐聚餐飲酒;也可放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相關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   即:修正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放炮送別…  4、 清明掃墓越早越好嗎  這裡涉及的是兩個時間問題:  其一,是清明節當日掃墓還是前後時間均可?越早越好嗎?個人認為只要在清明節期間均可,看自己方便。當然,各地都有一些當地的習俗,我們要尊重這些習俗。還有,對於某些習俗來說,給去世一年內的親人掃墓和給已經去世超過一年以親人掃墓,時間上也有些差異。提醒朋友們要遵守當地的相關習俗去做。  其二,掃墓當日出發的具體時間越早越好嗎?  回答是也不盡然,需要根據自己情況,最好是在5-7點,即卯時。古代曆法中,為一。當然,現在通常不會那麼早,但是,提醒朋友們,最好在下午三點前完成清明拜山活動,因為陽氣已逐漸消退,陰氣逐漸增長。  5、 懷孕的婦女能清明節去掃墓嗎  通常來說懷孕的婦女要避開清明拜山活動,不僅如此。嚴格說來,女性來例假,最好也不要參加此類活動,特別是不能在下午三點後參加清明拜山活動。咱們祖國遼闊,南北方對於掃墓的習俗略有不同,比如:南方通常兒女均前往掃墓,而北方一些地方,則通常女兒不前往掃墓,如果是出嫁的女兒則隨夫前往掃墓。  6、 清明節可以在家拜祖先嗎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墓地去舉行,但由於種種原因,很多人不能回鄉參加清明拜山活動,那麼也可以在家拜祖先。方法是在家裡陽台或客廳,朝家鄉方向,擺上祭拜用的食品,燒上三支香,鞠躬三次,默念相關詞語。然後,再燒紙錢祭祀。  7、 清明節悼念逝者買什麼花合適  通常是菊花,因為我國古代把菊花當作寄託之花,有思念和懷念的含義。白色菊花是最適合的,也可以搭配一些綠草,如百合,綠葉,康乃馨等,會更漂亮。黃色菊花有長壽菊之稱,比較適合看望病人。  8、 清明節早上為何要看看自己的額頭  掃墓的當日早上,洗漱之前,先照鏡看自己的額頭,看看有沒有烏黑的氣色,如有則表示時運較低,盡量當日避開掃墓為宜;若一定要去,可隨身佩戴玉器、桃木等,以作化解。  9、 掃墓之前需禁食嗎  掃墓之前最好禁食:當你動身開始掃墓,就最好不吃食物或食素了,以表示對先人的禮貌和尊重。  10、掃墓時能隨意著裝嗎?  不可以。為尊重亡者,掃墓應莊重著裝、念頭和言行。通常來說掃墓時要著深色衣服,並衣著整齊,神情莊嚴肅穆為妥。  11、 掃墓為何需要奉香給山神土地  掃墓時,除了將帶來的香燭冥鏹、鮮花果品、紙錢、酒等物及先人生前喜歡吃的東西(祭祀禮品多寡隨意),擺放在墓前外,還要燃點香燭,奉香給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因為山神土地是墓地的守護神。此後才是恭敬地向先人叩拜上香獻花,然後燃燒冥鏹,奠酒(即將酒灑在地上,這代表向先人敬酒),禮畢,可以聚餐飲酒,待香燭點完後可離開。  12、掃墓時為何不得嘻笑怒罵  因為墓地是陰靈的安居之所,故不可跨過墳墓及供品,大聲喧嘩、嘻笑怒罵,污言穢語,亂跑亂碰,隨處小便,這樣做不單只對自己的先人不尊敬,更且對附近的靈體構成滋擾。  13、為何要謹慎在先人墓地照相  在中國,祭祖並不只是紀念祖先,而是明顯得帶著向亡靈敬拜,祈求的意思。特別提醒朋友們:謹慎在先人墓地照相,無論是掃墓者自身合影,還是掃墓者與墓地合影。更忌諱照相時將其他墳墓拍進鏡頭。否則,你的運勢很可能下降,各方面失衡。因此給親人掃墓時要專心致志,不要東張西望,尤其不要在墓地照相。  14、清明節什麼情況 「燒包袱」  「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一種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收錢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也做主牌用。  15、清明節忌諱探視朋友親人嗎  最好不要清明節當天去探視親朋好友,隔天去探視為宜。因為清明節是祭奠的特殊時候,此時去探視親朋好友很說不過去的,或者說不吉利。當然,你也可以請親朋好友在外面吃飯為宜。  16、選擇清明時期結婚好嗎  同上理,結婚是人生大事,最好避開選擇清明節時期結婚。  17、清明節可以出去旅遊嗎  清明節的重要活動就是去踏青,春暖花開的時候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無可厚非。但是,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去別人祭掃比較多的山!不要說不吉利的話,更不能說對亡者不敬的話,晚上活動要謹慎。因此清明節休假出去旅遊不能說是對不起列祖列宗。  18、清明節能穿紅內衣嗎  通常來說,清明節期間要特別忌穿大紅大紫的衣服,即使紅內衣也要謹慎穿用;應穿上素色的服飾為宜。當然,也不要佩戴紅色的配飾。但是,特別提醒,如果你是本命年,則紅內衣可穿。  19、清明節拜祭輩分有講究嗎  當然需要講究,拜祭要分先後次序。依次為:父親、母親、長男、長女、次男、次女……余此類推。拜祭完畢後,祭品讓祖先祝福過,眾人可食取祭品。提醒您要注意防火安全,待香燭點完後可離開。  20、清明節拜祭會將陰氣帶回家嗎  很難簡單說清這個問題,當然我們可以佩戴一些佛像、護身符、桃木等。其實只要你做人厚道,同時懷著尊敬先人的心情,對四周的亡者亦予以尊重,應當不會有問題。拜祭回家後,必要時可以進行過火盆儀式,可除去因時運勢較低時,拜祭所招惹回來的氣場入宅。  21、丈夫去世妻子能去掃墓嗎  坊間有一說法:丈夫去世前3年,妻子都不能去掃墓。這個是習俗問題,只要尊重當地的習俗即可,如果當地有此習俗,那麼,最好迴避之,否則日後會帶來諸多的心理麻煩。如果當地沒有此習俗,則無關此禁忌。  22、能陪朋友去掃墓嗎  因為各種原因,許多人可能會碰到是否陪同朋友去掃墓的問題,比如女友陪男友去掃墓嗎,下屬陪同上司去掃墓,甚至生意場上陪同客戶去掃墓。外人最好不要陪同去掃墓,因為各自的氣場是不一樣的。如果實在不能避免,那麼建議你佩戴避邪吉祥物,如桃木手珠等,否則會犯了禁忌。  23、為何清明節前會夢到逝去的先人  一些人幾乎每年清明節前一段時間總會夢到自己已經逝去的親人或者朋友,甚至在夢中還跟他說話聊天。其實,這已經很明顯地告訴你該去給他們掃墓了。  24、為何清明期間忌買鞋  一些人恰巧是清明節過生日,因此有時難免就在清明節期間買雙鞋。豈不知鞋與邪同音,故而通常不在此時買鞋。真有需要也要錯開時間購買。提醒你留意鞋店為何清明節生意不好就明白了。  如果有些朋友不慎清明這天買鞋了,如何破解?請這些朋友用紅紙包好鞋子,放在門口一晚,然後清早將紅紙燒掉即可。  25、清明節忌過生日嗎  有些朋友恰巧是清明節生日,提醒你要提前過生日。  如果恰巧是老壽星在清明節過生日,那麼禁忌會更多。比如當日不要接受鮮花,同時生日蛋糕自己不可以當天吃。坊間認為,這樣老壽星一定會過一個平安吉祥的年,會更加長命百歲。  26、清明節祭掃的具體日期如何確定  祭掃的日期,各地風俗不同,有的是在清明節的前十天後十天;有的稱"前三後三";有的在清明前後逢"單"日舉行;有些地方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  27、清明節掃墓回來要凈身洗衣嗎  與清明節前忌買鞋類似,清明節掃墓回來,一定要清掃你的鞋子,同時將鞋子的鞋尖朝里,同時勿忘將身上穿的衣服洗乾淨晾曬為宜。  28、清明節當天為何少些娛樂活動  由於種種原因,沒能在清明節去祭祖、掃墓的朋友,清明節當天盡量少些娛樂活動,更不能吵架、說些不著邊際的話語,否則,日後恐生麻煩。  29、為何不能因頭髮而蓋住額頭  按照古人的說法,清明節也是「鬼節」。如果需要在此期間走夜路的朋友,一定要記得隨身攜帶護身的吉祥物,如桃木手珠等。同時,要亮出你的額頭,不能因頭髮而蓋住,因為,那是你的神燈所在。  30、同一家族成員可以分批去嗎?  通常來說,最好是一起前往掃墓,但是現代由於種種原因,可能同一家族成員因工作原因來自世界各地,不能安排同一天去掃墓,也可以分批去掃墓,無礙。  31、同一個人一年內能去為倆家人掃墓嗎?  有朋友諮詢:「同一個人一年內不能去為倆家人掃墓?比如為我外婆掃墓,改天再為老公的父親掃墓(已結婚),可以嗎?」其實,這種情況是經常遇到的,回答是可以的,無礙。  32、如果健康不佳或者精神不振,能去掃墓嗎?  掃墓那天,如果健康不佳或者精神不振,建議就不要去墓地了。因為此刻正是身心處於虛弱的當兒,極易招致陰界生靈上身而造成回家之後的麻煩;另外孕婦和6歲以下的小孩也謹慎去掃墓。  33、能對他人墳墓品頭論足嗎?  路過他人墳墓應給予尊重,並謹慎腳下,切勿隨便踩踏他人墓地或墓地里的花草,或對他人墳墓品頭論足,否則會被視之為褻瀆,遇到不好的氣場,那便惹到一身麻煩回家。  34、掃墓是要給親人墓地和墓碑灑甘露水超度嗎?  對於信佛的朋友來說,最好是掃墓時將甘露丸泡化的甘露水灑在親人的墳墓或墓碑上,同時可持誦《心經》或《大悲咒》或《地藏經》,迴向功德給自己祭奠的亡屬,祈願它們離苦得樂早日投生善道或西方極樂,跟隨阿彌陀佛修行,發菩提心,擇取佛果。  35、墳墓上有植物長出能修整嗎?  必須修整!掃墓時如果發現墓碑破損,或墳墓上有植物長出,應立即修補和清理出土的植物,尤其不能讓植物長成樹木,否則,將對生者造成嚴重損害!  36、掃墓結束後應如何做?  掃墓結束後當日也應嚴肅,不能嘻嘻哈哈;對於信佛的朋友來說,掃墓回程,最好一路持誦《心經》或《大悲咒》。  掃墓回家後,如感身心疲勞,應先洗個澡,換身衣服。提醒:過去位理學認為,在進家門之前跨火盆能祛除陰氣。因此,可以在家門口點些柴火示意之。

六、清明節十大傳統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傳統習俗一: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儘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於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

傳統習俗二: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鞦韆之戲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荊楚歲時記》記載:「春時懸長繩於高木,士女衣彩服坐於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鞦韆。」唐代盪鞦韆已經是很普遍的遊戲,並且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由於清明盪鞦韆隨處可見,元明清三代定清明節為鞦韆節,皇宮裡也安設鞦韆供皇后、嬪妃、宮女們玩耍。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傳統習俗三:蹴鞠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傳統習俗四:射柳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傳統習俗五:鬥雞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傳統習俗六:蠶花會蠶花會「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最為精彩隆重。馬鳴廟位於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台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近幾年烏鎮香市活動中的蠶花會,僅有迎蠶神、踏白船、翹高竿等幾個項目,大有潛力可挖。

傳統習俗七: 拔河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傳統習俗八:踏青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傳統習俗九: 放風箏放風箏。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清人潘榮陛所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於墳前施放較勝。」古人還認為清明的風很適合放風箏。《清嘉錄》中說:「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在古人那裡,放風箏不但是一種遊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風箏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傳統習俗十:植樹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推薦閱讀:

清明祭禮談:焚香敬酒拜祭 怎樣做才遵禮?
為什麼中國的鬼節(亡魂節)比如清明、七月十五等的人晚上夜深一些都躲在屋子裡不敢出去,而美國的萬聖節等這種類似的節日他們卻狂歡不止呢?這是社會差異么?還是歷史問題?
清明作文(共10篇)
清明:如何與孩子談死亡

TAG:清明 | 祭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