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賀普仁教授針灸三通法原理

國醫大師賀普仁教授針灸三通法原理

針灸療法,是我國醫學寶貴遺產。賀氏針灸三通法是我國著名針灸專家、「國醫大師」賀普仁教授集六十多年針灸臨床之經驗,根據針灸醫學的傳統理論,以《黃帝內經》為基礎,綜合曆代針灸名家之針術,所創立的一套比較完整的針灸臨床理論和方法。在長期的針灸臨床實踐中,面對複雜的病情,一根毫針不能解決針灸臨床的全部問題,從針負的源流中更感覺到一根毫針也不是針灸療法的全部。為了解決針灸臨床中的眾多難題,在廣泛使用毫針的基礎上,應用更多的針刺方法,集多種針法之優勢治於一疾,不但可以提高針灸治療效果,更可以擴大治病範圍,於是針灸三通法便應運而生。

1.針灸三通法的理論基礎

針灸三通法的學術思想是以傳統中醫理論為基礎的臨床醫學,其中經絡理論和氣血學說是它的學術精髓。經絡理論是中醫,尤其是針灸學科的基本理論之一。古人認為經絡具有由里及表,通達內外,聯絡肢節臟腑的功能。人體是一個完整的機體,各臟腑組織器官之間都有密切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是由經絡來完成的。經絡在人體內形成一個網路,把各個不同的臟腑器官網結在一起,構成一個有機體。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將「氣血」運達周身各部以保證機體的正常生理活動。經絡還具有調節陰陽,協調各臟腑之間的活動平衡,即生克制化的諧和與統一的功能,以維護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另外,經絡系統對臨床治療也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氣血在經絡系統中運行是生命代謝活動的表現形式之一,反之若氣血不能在經絡系統中正常運行就會產各種疾病。在這個學術思想的指導下便產生了「通」與「不通」的概念:「通」就是人體氣血充盈,機體功能健全的生理狀態;「不通」就是人體氣血運行獃滯,機體功能受阻的病理狀態。我們把機體在「不通」狀態下,所形成的病機病因稱之為「氣滯」。從病因病機的角度看,病灶局部的經絡「不通」,其實就是局部經絡機能障礙的表現。即便是在氣虛血虧的情況下造成氣血運行不暢,究其氣虛血虧的原因也還是其局部的經絡不通而致其果。所以經絡通順、氣血旺盛是人體健康的重要標誌,經絡不通、氣血獃滯,引起臟腑不和、陰陽失衡,是人體患病的主要原因。

「病多氣滯,法用三通」,是針灸三通法的核心內容。這裡的「通」字有著深刻的內涵,它既是病因病機的闡述,也是治療方法的概括。用「通」的手段達到「通」的目地,是針灸三通法的精髓所在,由此便產生了用毫針通調經絡的「微通法」、用火針等溫熱效應的「溫通法」和用鋒針刺絡放血的「強通法」。方法雖各有異,但其目的卻只有一個,那就是「通」。使其經絡通順、氣血充盈、運行流暢。所以說只有熟練掌握經絡理論、深刻理解氣血學說,牢牢抓住一個「通」字,才能全面正確理解針灸三通法的學術思想。

2.微通法

「微通法」,即我們經常用的毫針刺法。古人將毫針稱之為「微針」、「小針」,其作用在於通經絡,調氣血。此法廣泛用於針灸臨床,且內傷外感,虛實寒熱,男女老少皆宜。可以說沒有「微通法」就沒有針灸治療學。它是一切針法的基礎之法。

《黃帝內經》的九針中就有「微針」之稱,《靈樞·九針十二原》記有「……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的文字,後世《標幽賦》也指出:「觀夫九針之法,毫針最微」,「微」在此有細、小之意,說明針尖如「蚊虻喙」,針身細巧的毫針,可以針刺全身各部的穴位,應用廣泛。其二,「微」字的深刻內涵還在於毫針刺法的微妙。

「微通法」的實質就是研究和探討在針刺過程中刺激形式、刺激量和刺激效應,以及這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這包括一針一穴的手法運用,還有對整個機體的手法運用。刺法是指針刺時,運用醫者的手指操縱針體在穴位上做不同空間和形式的刺激,使其對患者產生不同的感覺和傳導,從而達到最佳治療效果。這包括了針刺過程中刺激形式、刺激量、刺激效應三個方面。其中刺激形式是指進針到出針過程中醫者的具體操作及補瀉規律;刺激量是指施術者操作時,患者自我感覺的反應;刺激效應是指針刺全過程對患者整體的治療作用。這三者之間有著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發生治療作用的關係。

在針灸治療中,配穴合理、取穴準確、針具適當、刺法得當,四者配合施治才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其中刺法又是重要因素之一。首先刺激形式是在辨證的基礎上施治的重要手段,由刺激形式決定了刺激量,只有刺激形式恰當,刺激量適度,才能出現最佳刺激效應,也就是患者才能從疾病狀態下康復。反之,刺激量又調整著刺激形式,如患者得氣不理想,甚或未能得氣,那就需要醫者調整自己的手法。同時,刺激效應也指導著刺激形式,如若採用的刺激形式未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即刺激效應不明顯或是沒有效應,這樣就必須再根據患者的體質、病情等諸多因素,改變刺激形式,以期達到目的。刺激量和刺激效應之間的關係更為密切,可以說刺激量到刺激效應是對一種疾病治療從「量」到「質」的飛躍。從每一針一穴的刺激量反映到全身的刺激總量,便是刺激效應。可以說刺激效應是刺激量的「合力」,是刺激量的「綜合效益」。同時,刺激效應的合理性也應通過調整刺激量的大小、多少、快慢,調整刺激形式。這樣使得刺激形式與刺激效應也發生直接關係。刺激效應是刺激形式的檢驗,只有獲得最佳治療效果,才是刺激形式的目的,而刺激形式也決定著刺激效應的結果。刺激形式與刺激效應的關係,也是局部和整體的關係。因為刺激形式需要一針一穴去完成,每一針每一穴雖然都有他們特定的刺激效應,但反映到全身則是對整個機體狀態的調整與補充。尤其是針刺技術,非藥物可比擬,僅以「針」為根,以「刺」為術,調整機體的營衛氣血,虛實寒熱,祛疾除病。因此一針一穴的刺激形式決定著全身的刺激效應,同樣全身的刺激效應也牽動著刺激形式,使兩者相輔相成,協調統一。

總之,「微通法」的實質即刺激形式、刺激量和刺激效應三者互相作用,共同構成「微通法」的核心。只有三者互相調整,有機結合,才能針下生花,使毫針治療出現妙不可言的效果,產生絢麗多彩的局面。

3.溫通法

火針與常用的艾灸療法及太乙神針統稱為「溫通法」,其關鍵在於「溫」,這些方法的優勢與特色就在於它的「溫熱」刺激。《素問·調經論》說:「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又說:「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素問·八正神明論》更指出:「血氣者,人之神」,所以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與源泉,溫通法藉助火針的火力、艾灸的溫熱刺激,激發人體的陽氣,啟動下焦命門之元陽,真火,增強經絡對氣血的營運與推動作用,以開閉、掘塞,疏通脈絡。既可「借火助陽」以補虛,又可「開門祛邪」以瀉實,乃至「以熱引熱」使火郁壅滯得瀉,這就是火針、艾灸等的獨特效用。

「火針刺法」。火針古代稱為燔針、焯刺、白針、燒針。它的特點是將針體燒紅,然後迅速刺入人體一定的穴位或部位,從而達到祛疾除病的一種針刺方法。「火針刺法」自古以來就是燦爛的針灸治療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數千年來「火針療法」為我國人民防病治病,保障健康,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受到歷代針灸學家的重視。在我國最早的醫學專著《黃帝內經》中就有關於火針的記載。這些寶貴文字資料是我們挖掘研究火針的可靠依據。但是,由於社會歷史的種種原因及火針本身的特點,使得火針的發展遠遠落後於毫針的發展,改進緩慢,並曾一度瀕臨失傳。因此,挽救火針這一古老而有效的針刺方法,對其進行系統而全面的整理和提高,使之重放異彩,豐富祖國醫療手段,是我們針灸同道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古今醫家認為,人身之氣血喜溫而惡寒,寒則凝聚不通。溫則疏而通之。「火針刺法」惟借火力,無邪則溫補,有邪則勝寒。具有針和灸的雙重作用,即溫熱。火有拔山力,人體自喜溫。人體如果陽氣充盛,則陰寒之氣可以驅除。天地殺厲之氣,寒邪最甚,由表入里,侵襲肌膚、經絡,陽氣先損,宜用溫熱之法治之,寒去凝散,經絡暢達,氣血調和,諸病自愈。熱病得火而解者,猶如暑極反涼,乃火郁發之之義也;虛證得火而壯者,猶如火迫冰而氣升,有溫補熱益之義也,實證得火而熱者,猶如火能消物,有實則瀉之之義也;痰得火而解者,以熱則氣行,津液流通故也。因此說,火不虛人,以壯人為法也對一些患者進行火針治癒前後的甲皺微循環和紅外熱象圖的觀察,觀察發現火針治療後甲皺微循環得到了明顯改善,如血色變紅;血流速度加快,血流態勢好轉。如紅外熱象圖反應,火針治療後病變部位的溫度明顯提高。由此可以認為火針可以改善氣血運用,具有行氣活血,溫通經絡的作用。

基於以上對「火針療法」的認識,現代應用已經遠遠超出《黃帝內經》、《傷寒論》等文獻資料上所規定的內容。經過臨床摸索,實驗觀察,使「火針療法」實現了諸如祛寒除濕,清熱解毒,消瘕散結,去腐排膿,益腎壯陽,溫中和胃,昇陽舉陷,宣肺定喘,治痛,止癢,除麻,定抽,熄風等具體臨床功效。

4.強通法

「強通法」就是「放血療法」。即用三棱針或其他針具刺破人體一定部位的淺表血管,根據不同的病情,放出適量的血液,通過決血調氣,通經活絡以達治療病痛的針刺方法,它是針灸臨床的重要治療手段之一。由於迫血外瀉,祛除病邪,作用急卒,故屬「強通法」。此法在臨床上對許多疾病有針到病除,立竿見影之效。

三棱針在《靈樞·九針十二原》等篇所記載的九針中屬「鋒針」,專為刺絡出血用的針具。刺絡放血法是針灸療法中應用廣泛,獨具特色的一種傳統針法。「強」有勉強,強迫,迫使的意思,又有強大、有力的意思。這種方法就是利用比毫針強勁有力鋒針為工具,在人體一定的穴位或某淺表部位,刺破血絡,迫血外泄、強刺、快速,使邪隨血出,祛瘀通閉,疏通脈絡,使經氣通暢,營血順達,從而達到令邪熱外瀉、祛腐生新、活血祛瘀、醒神開竅、安神定志等全方位的功效。


推薦閱讀:

動作更美觀?姿勢更柔和?這都不是問題!{教授精品課程} 上 (125講)
營銷人要以哈佛大學教授的原則進行商務談判
從史傑鵬先生打賞事件說起
論文大燜鍋 | 年終特輯:教授們的書桌(三)
如何評價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施俊琦?

TAG:教授 | 針灸 | 大師 | 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