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梅:戰神韓信的悲壯一生 ? 文化 ? 文稿 ? 報告 ? 宣講家

周艷梅 華中師範大學講師

(未經許可,不得複製、印刷、出版,違者負知識產權法律責任)

完整報告:http://www.71.cn/2015/0214/802754.shtml

視頻專輯:http://www.71.cn/2015/0214/802748.shtml

一、韓郎壯志欲吞天

司馬遷為韓信寫傳記,用了一個非常奇特的方式,沒有講他的出生年月,沒有說他的外貌長相,也沒有說他的家世背景,只是很輕描淡寫地說到:「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這句話是說淮陰侯韓信是淮陰人。

接著就開始講述韓信的三個小故事了。「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布衣就是普通老百姓,就是說韓信開始作為普通老百姓的時候很貧窮,並且沒有自己擅長的技藝,這個「無行」是指沒有自己的擅長。接著就說到他不能因為特別的擅長來推薦做公務員,又不能去經商養活自己,這時候有一個下鄉南昌亭長,大概對他心存憐憫,於是韓信就常常去下鄉南昌亭長家裡「寄食」,也就蹭飯。蹭飯的次數很多,亭長的妻子就有點討厭他了。亭長的妻子想了一個辦法,就改變了作息時間,早早的就把飯煮好,躲在被窩裡面吃掉。等到吃飯的時候,韓信到他家裡來,早已經是盆空碗凈。韓信是何等人也,哪能看不明白,所以就「怒,竟絕去」。非常生氣,然後就離開了。這是第一個小故事。

當然了,憤怒不能當飯吃。雖然他很生氣,離開了,但還得自己找飯吃。於是就講了第二個故事,釣魚城下。他在城下釣魚,有幾個老大娘在這個地方漂洗絲綿,其中一位大娘看見韓信餓了,就拿出飯給韓信吃,幾十天都如此,直到老大娘漂洗完畢。韓信很開心的對她說,我一定要重重地報答您老人家。這個大娘這時候很生氣地說,你作為一個大丈夫,不能養活自己,我是可憐你這位公子才給你飯吃,難道是希望你報答嗎?但是韓信是說到做到了,後來當韓信衣錦還鄉的時候,賞賜千金給老大娘。這是第二個小故事。

第三個是我們讀者都比較熟悉的韓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淮陰屠夫中有個年輕人侮辱韓信說,你雖然長得很高大,喜歡帶刀佩劍,其實是個膽小鬼罷了!又當眾侮辱他說,你要是不怕死就拿劍來刺我,如果怕死就從我的胯下爬過去。對於一個年輕的男子漢來說,這是一種奇恥大辱。但是韓信是怎麼做的呢?《史記》記載,「信孰視之,俯出袴下,蒲伏」。也就是說韓信仔細打量了這個侮辱他的男子一番,然後趴下去,趴在地上,從他的胯下爬了過去。滿街的人都笑話韓信,認為他是個膽小的人。

我們看看《史記》裡面記載「信孰視之」,韓信受奇恥大辱的時候,他怎麼樣?他沒有意氣用事,然後拿劍和這個男子搏鬥,而是仔細地打量了這個男子一番,大概他在考慮自己這時候力量不夠強大,還是選擇了從他的胯下爬了過去。這是三個小故事。

我們可以看到,韓信早年生活非常困頓,但是他的性格之中有那種知恩圖報、能屈能伸、能忍常人所不能忍的那一面。後來韓信衣錦還鄉,他召見了那個下鄉南昌亭長,然後賜他百錢,說了句話:「公,小人也,為德不卒」,你是一個做好事有始無終的人。我們可以看出,韓信當時對亭長妻子不給他飯吃這件事情還是很受傷的。

對於漂洗的老婦人,韓信是「賞賜千金」,知恩圖報。而對於那個侮辱他的少年,韓信說了這樣一段話,他說,當他侮辱我時,我難道不想殺了他嗎?殺了他也不會揚名。所以韓信就忍了下來,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這裡面我們可以看到,韓信這個人他的確有常人難有的那種忍勁兒,韓信就帶著這股忍勁兒參軍了。在項梁起兵渡過淮河壯大隊伍的時候,韓信帶劍投軍了。

二、蕭公神駒月下攔

韓信投軍之後,項梁兵敗而死,韓信繼續在項羽軍中混日子。韓信當時做了一個小吏,《史記》裡面記載是郎中。郎中是充當侍衛的下級軍官,大約相當於現在的大軍區司令部的警衛營排長。雖然做了這樣一個小官,他還要干預大司令項羽的軍事指揮,《史記》裡面用了一句話說韓信「數以策干項羽」,多次將自己的計策對項羽講。結果他的建議「羽不用」,位卑言輕。的確以他所在的位置對項羽提計策,項羽肯定是不會用的。

包括巨鹿之戰的整個滅秦戰爭,韓信都是混過來的。直到項羽分封諸侯,韓信這才徹底失去了耐心,決定離開項羽,投奔當時的漢王劉邦。這時候劉邦也不比項羽強多少,給韓信的官職叫「連敖」,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官職呢?是接待來客的一個小官,相當於現在的大軍區後勤部的接待員。這個時候發生了一件事情,韓信犯了罪,是什麼罪呢?《史記》沒有記載,估計說出來也不太光彩,總之是犯了一個錯,「坐法當斬」,因為犯了錯,要殺頭了。韓信被推上了刑場,同案的13個人一個一個被砍掉了腦袋。韓信自知難免,正要認命受死的時候,突然眼前一亮,看見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夏侯嬰,是劉邦最親近、最信任的人之一。韓信急中生智,大喊大叫說:「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意思是說,大王不是要奪取天下嗎?為什麼要斬殺像我這樣的壯士呢?路過的夏侯嬰嚇了一跳,覺得這個死囚言語不俗,非常有趣,就走上去一見,看到韓信這個人相貌奇偉,儀錶不凡,雖身在刀下仍氣宇軒昂。他就自作主張,從劊子手的刀下救下了韓信。

然後夏侯嬰就和韓信進行交談。兩人一談,居然發現韓信這個人見識廣博,夏侯嬰「大悅之,言於上」。夏侯嬰這時候非常高興,覺得發現了一個人才,並且把這個事情告訴了劉邦。劉邦這時候也是正在用人之際,所以就沒有問韓信的本事究竟有多大,就胡亂賣給夏侯嬰一個面子,不但赦免了韓信,還讓他去做治粟都尉。治粟都尉是籌措軍糧的一個小官職,最多相當於今天的大軍區後勤部供給處的處長而已。

其實這時候漢王劉邦他自己混的也不怎麼樣,鴻門宴是僥倖活命,然後窩窩囊囊去往漢中,一路上跟隨他的人都覺得沒有什麼前途,所以今天走三個,明天跑五個,「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以數十人」。快到南鄭的時候,路上已經跑了很多人了。韓信一看這種情況也萌生去意。但這時候他已經結識了劉邦集團的重要人物簫何,兩個人也多次聊天,聊得很投機。韓信認為簫何一定多次在劉邦面前推薦過自己,但是劉邦對自己至今毫無表示,說明是「上不我用」,也就是劉邦不會重用我。所以韓信覺得心有點涼了,於是「單人獨騎」離開了隊伍,一個人騎著一匹馬也逃跑了。

《史記》接下來的描寫就特別有趣了,這個我們後來在很多戲劇裡面都有這個題材,就是「簫何月下追韓信」。司馬遷沒有直接寫簫何是如何追上韓信勸說他留下的,這個話都沒有寫,而是說有人告訴劉邦簫何丞相也跑了。劉邦一聽,「大怒,如失左右手」。劉邦這時候非常生氣,感覺到自己的左右臂膀都掉了一個。可是過了一兩天,簫何又回來了。劉邦這時候的表現是「且怒且喜」:一方面很生氣,簫何曾經跑過;一方面又很高興簫何又回來了。然後就罵蕭何:「若亡,何也?」蕭何回答說:「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簫何就說我不敢跑,我是去追逃跑的人。劉邦就問,你說你去追人,你追的是誰呢?簫何回答說是韓信。這時劉邦又罵道:「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諸將跑了十來個人你一個也不去追回,現在卻單單去追一個區區韓信,你騙我吧?

從這裡面可以看到,《史記》裡面描寫劉邦的時候用了好幾個「罵」字,也就是劉邦這個人脾氣不大好,並且可能語言比較粗俗,經常喜歡罵人。開始是「且怒且喜」罵簫何,後來又「上復罵曰」,劉邦又罵了,諸將跑了十來個人你不去追,你單單去追一個韓信,你騙我吧?簫何就回答:「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其他的將領都很容易得到,那樣的人才我們不缺少。至於韓信這樣的人才,國士無雙。接著他就告訴劉邦,你要是只想做個小小的漢王,困居漢中,可以不用韓信。你要是想和項羽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沒有韓信這樣的人就成不了大事。

一旦觸及根本利益,劉邦立刻就清醒了,忙說,我當然是想要天下,當然是要和項羽爭奪天下,怎麼會窩窩囊囊在漢中這個地方呆一輩子呢?還當即表示,我看你面子索性就讓韓信做個將軍吧。沒想到簫何的回答是,「雖為將,信並不留」,也就是說你即使給他一個將軍這樣的官職,韓信也不會留下的。

劉邦對這個忠誠多謀的老鄉簫何畢竟很信服,一咬牙就說,那我就讓他去做大將吧。簫何毫不放鬆,堅持說,大王「素傲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此乃信所以去也,大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也就是說你向來傲慢無力,今天你說要拜大將又說得如此輕鬆,既然你要拜大將,那麼要選擇良辰吉日,還要準備一些禮節,然後讓韓信光光榮榮地做一個大將軍。

這段話說下來,說得劉邦沒了脾氣。所以劉邦就開始大張旗鼓的安排下去,擺設拜將壇。其他的將軍一看,各個是心癢難耐,以為拜的一定是自己。沒想到最終公布中獎號碼的時候,幸運兒居然是韓信,「一軍皆驚」,其他人都驚呆了。

之後韓信和劉邦就開始正兒八經的面談。韓信分析天下局勢,為劉邦出謀劃策。他重點分析了項羽的缺點,說項羽這個人一聲怒喝,千人會嚇的膽戰腿軟,可是他不能放手任用賢將,這隻能算得上是「匹夫之勇」。又說項羽這個人待人有時候恭敬慈愛,語言溫和,如果有人有疾病的話,他會同情落淚,把自己的飲食分給他們,可是等到部下有功應當封爵的時候,他把官印的稜角都磨光滑了也不捨得把這個官印給人家,這是「婦人之仁」。

另外,項羽自起兵之後一直衝在第一線,他只相信自己,總懷疑別人的能力。他還失去了民心,放棄了關中的有利地形而建都彭城,他現在就是一個「紙老虎」。那麼只要我們和他反過來,應用人才,論功分封功臣,那麼我們就能夠得民心,我們就能夠和他一決天下。

一番話說下來,劉邦高興不已,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劉邦就聽從了韓信的謀劃,部署各路將領攻擊的目標。這番話,一般讀者讀完了都覺得「漢中對」這段話可比三國時候諸葛亮和劉備的「隆中對」。我們可以看出,韓信這個人是非常有頭腦的,善於思考和總結,這也是他後來能夠成為常勝將軍的一個主要的特徵。

三、日輝月耀功勛建

接下來到了韓信在戰場上大展拳腳的時機了。《史記》上非常詳細地描寫了「井陘之戰」。井陘之戰是在公元前204年爆發的。在這次戰役中,韓信以不到3萬的劣勢兵力背水列陣,奇襲趙營,一舉殲滅了號稱20萬的趙軍,陣斬趙軍主將陳餘,活捉了趙王歇,滅亡了強力諸侯趙國,為劉邦最終戰勝項羽統一全國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戰略態勢。

井陘之戰也是我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爭。我們來看一看井陘之戰發生的背景。公元前205年,項羽在彭城大敗劉邦,這時候許多諸侯紛紛背漢歸楚,劉邦的處境非常艱難。為了擺脫這一不利局面,劉邦就採納了張良等人的建議,制定了正面堅守、側翼發展、敵後襲擾的戰略方針。同時命令大將韓信率軍開闢北方戰場,逐次殲滅黃河以北的割據勢力,向楚軍的側背發展。

公元前205年,韓信首先率軍擊滅了魏王豹,平定了魏地。當時黃河北岸有三個諸侯國,一個是代國,在今天山西的北部;一個是趙國,在今天河北的南部;一個是燕國,在今天河北的北部。代國、趙國、燕國三股割據勢力都投靠了項羽,成了楚國的羽翼。所以,劉邦要滅楚,就必須首先剪除這些諸侯國,使項羽陷入孤立境地。

韓信針對這些割據勢力只圖據力自保、互不救援的特點,就向劉邦提出要進一步開闢北方戰場,逐次消滅代國、趙國和燕國,同時東擊田齊,南掘楚國糧道,對楚國實行側翼迂迴,最後同劉邦會師滎陽。這個作戰計劃很周全,它得到了劉邦的讚許和批准。

公元前204年10月,韓信統帥3萬名新進招募的新兵(井陘作戰韓信手下是新進招募的新兵,沒有什麼作戰經驗)越過太行山,向東挺進,對趙國發動攻擊。趙王歇和趙軍主帥陳餘聞訊之後,以號稱20萬的大軍集結於井陘口進行防守。井陘口是太行山有名的八大驛口之一,就是現在河北獲鹿西10里的土木關,在它以西有一條長約幾十公里的狹窄驛道,這個地方非常易守難攻,不利於大部隊行動。當時趙軍先期扼守於井陘口,居高臨下,以逸待勞,並且趙國當時的兵力非常雄厚,是處於優勢和主動地位。

我們再看韓信這一方。韓信只有數3萬的新兵,數量有限,並且他是千里行軍,士氣雖然高漲,但是這些士兵身體疲憊。所以整體上來看,韓信這一方是處於劣勢和被動的地位。當時趙軍主將陳餘手下有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就是廣武君李左車。這個廣武君李左車就向陳餘認真分析了敵情和地形:韓信是越過黃河實施外線作戰,前段時間俘虜了魏王豹、夏悅,並且趁勝進攻趙國,他的士氣很旺,其鋒不可擋。所以趙軍這時候就應該暫時避開漢軍的鋒芒。這是講的韓信布兵的優勢。

接著他又分析了漢軍方面存在很大的弱點,主要表現為漢軍的軍糧必須從千里以外運送到井陘口,它的補給很困難;並且井陘口這個地方道路很狹窄,車馬也不能前行。因此,漢軍的糧草輸送一定是滯後的。

鑒於這一分析,李左車就向陳餘建議,由我帶領騎兵3萬人從小道出擊,去奪取漢軍的輜重,切斷韓信的糧道,而由陳餘本人統帥趙軍主力,「深溝高壘,堅壁不退」,與韓信大軍周旋相持。李左車認為,只要運用這一戰法就能使韓信求戰不得,後退無路,不出10天就可以徹底消滅漢軍。

但是,無論李左車的計劃如何嚴密周詳,他的計策並沒有得到趙王歇和陳餘的認可。趙王歇是個無用的傀儡,而陳餘這個人又可以說是「教條主義」大師,一貫主張仁義之師,不屑於用「詐謀其策」來贏得勝利,且認為韓信是「兵少且疲,不應避而不擊」,斷然拒絕採納李左車正確作戰的方略。

韓信探之李左車的計策沒有被採納。這裡面就有一個問題,李左車對陳餘說的話屬於軍事機密,韓信是怎麼知道的呢?在趙軍裡面是不是也有韓信安排的內應或姦細呢?反正李左車和陳餘的談話這個作戰方案被韓信知道了,韓信並且知道李左車的計策沒有被陳餘採納。

韓信這時候就非常高興,當即制定了出奇制勝、一舉破趙的良策。他指揮部隊開進距井陘口30米的地方紮下營寨。到了半夜時分,一面挑選2000名輕騎兵,讓他們每人手持一面漢軍的紅色戰旗,由偏僻小路迂迴到趙軍大營側翼的抱犢寨山潛伏下來,準備趁襲攻佔趙軍的大營,也就是要切斷敵軍回營的歸路;一面又派出1萬人為先鋒,趁著夜深人靜趙軍未察之際,越過井陘口到達河東岸,背靠河水,布列了陣勢,以迷惑調動趙軍,增長其輕敵的情緒。部署好以後,天剛亮,決戰的一天就悄然來臨了。

《史記·淮陰侯列傳》就是這樣描寫韓信指揮的戰役。韓信派了1萬人馬夜晚先行,出了井陘關之後,渡過一條河,然後背水列陣。趙軍看見韓信部隊背水列陣都大笑而嘲諷他不會帶兵布陣。天剛亮之後,韓信就豎起大將旗,擊鼓走出井陘關口,趙軍於是開門迎擊,兩軍大戰,雙方擊戰了很長時間,勝負難分。

這時候韓信、張耳假裝敗陣,拋旗棄鼓佯裝逃走。趙軍見韓信敗走,果然傾巢出動,一面爭奪漢軍拋棄的旗鼓,一面追逐韓信、張耳。此時位於河邊的韓信先前安排的那些漢軍,前有大敵,後有河水,所以不得不殊死奮戰,雙方在河邊擊戰,都難分勝負。同時,韓信預先派出去的2000騎兵趁虛而入,衝進了趙軍空虛的營壘,把趙軍的旗幟全部拔掉,豎起了漢軍紅色的旗幟。

趙軍急攻漢軍不能取勝,所以只好退回營壘。等到趙軍回到營寨前,看見自己的營寨都插滿了漢軍的紅旗,非常吃驚,以為漢軍已經全部佔領了趙國的土地。於是大亂。這時候韓信指揮河邊的大軍積極反擊。趙軍營內裡面的漢人軍隊,那些騎兵又同時殺出,所以使得這些趙軍腹背受敵,徹底崩潰。主將連殺數人都無法維持局面。漢軍趁機反攻,一舉打敗了趙軍,接著就追殺陳餘的殘軍。張倉追殺陳餘於汦水之上,漢軍又擒拿了趙王歇。趙國就被韓信一舉平定。這是整個戰爭的描繪。

說到戰後,在《史記》裡面這樣記載:漢軍將領飲宴相互慶賀,他們紛紛問韓信,將軍叫我們背水列陣,這是有悖於兵法,為什麼我們能夠取勝呢?韓信這時候哈哈大笑,兵法上不是說了嘛,「置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如果我給你們一條生路,士卒們能拚死作戰嗎?這些將領這才領悟到背水列陣的奧妙,所以對韓信是大為欽佩。

我們看整個戰爭,從頭寫到尾,好象是完全在韓信的掌控之中,他事先就知道陳餘的作戰計劃,偷營之後拔旗易幟也很成功。但是我看史料發現,陳餘這個人也不是蠢笨之人,不可能作戰的時候把自己的大本營完全空出來沒有人把守,陳餘不可能讓自己的大本營是空的。韓信之所以那麼容易得手,極有可能是早有安排。在他拔旗易幟的時候,應該說這時候是裡應外合,這之中我估計是張耳起了很大的作用。根據《史記》的記載,後來是韓信推薦張耳做了趙王,但是張耳除了此戰之外並沒有其他的功績。

所以我們想想,張耳在井陘之戰裡面他是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的。張耳早年和陳餘是刎頸之交,後來二人分道揚鑣,但是我們可以想想,張耳他很可能和陳餘手下的人還有些聯繫。由此可以推測,在這一戰之中,提供消息和做內應的應該是張耳安排的。這樣看來,韓信能夠背水列陣,讓士兵事先安排好拔旗易幟,是基於細緻的安排,並且是在知己知彼的情況下的一種冒險。所以他能夠成功。

這裡面我覺得,雖然他後來說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如果沒有前面拔旗易幟的安排,沒有前面周詳的規劃,不可能以這麼少的兵力取得勝利。所以這其中一個重要的經驗是知己知彼。

井陘之戰之後,韓信得到了一個人才,就是廣武君李左車。韓信懸賞千金捉拿李左車,等到他的部將抓住李左車之後,韓信是親自給李左車解開繩索,請他面向東坐著,自己面向西對坐著,就像對待老師那樣對待他。李左車這時候被感動了,所以決定要追隨韓信。後來在李左車的策劃之下,韓信不戰而令燕國投降。

這裡面我們要提到李左車這個人。史料記載,李左車是先秦戰國時期趙國名將李牧的孫子,是秦漢之際非常有名的謀士。秦末六國並起,李左車輔佐趙王歇為趙國立下了赫赫戰功,所以他被封為廣武君。李左車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兵家怪傑和軍事奇才,他為韓信獻計獻策,主張休養生息,慰勞將士,以德治安撫人心,以武力做威懾,以仁德服人心,也就是恩威並舉,迫使敵人歸降。這些我們都可以看出李左車這個人是極具戰略眼光的,他還留下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這樣的名言。李左車這個人還寫有兵書《廣武君》論述用兵謀略,影響深遠。

我們從韓信像對待老師那樣對待李左車可以看出,韓信這個人也是非常愛惜人才、珍惜人才的。井陘之戰之後,韓信更是屢立奇功,平定燕國和齊國。齊國平定之後,韓信就派人向劉邦上書,說齊國「狡詐多變」,是一個反覆無常的國家,南邊又與楚國相鄰,如果不設立一個代理王來統治的話,局勢將會不安定。我希望做代理齊王,這樣對形勢有利。

當時項羽就把劉邦緊緊圍困在滎陽,情勢很危急。劉邦看到韓信上書的內容十分惱怒,大罵韓信不救滎陽之急,竟然想自立為王。張良、陳平暗中踩劉邦的腳,湊進他的耳朵說,漢軍現在處境不利,怎麼能禁止韓信稱王呢?不如就此機會立他為王,好好善待他,使他能夠自守一方,否則可能發生變亂。

劉邦經過提醒很快就明白了,然後改口罵到:大丈夫平定了諸侯,就做真王罷了,何必做個暫時代理的王呢!於是劉邦就派張良前去立韓信為齊王,然後徵調韓信的部隊來攻打楚軍。這是一個很小的故事,在《史記》裡面也記敘的並不詳盡,但是我們可以看出,韓信此時的做法多少有點乘人之危,他想利用自己雄厚的實力來逼迫劉邦冊立自己為齊王。

劉邦這個人在盛怒之下對韓信是破口大罵,但是劉邦這個人是一個思維非常敏捷的人,並且很善於聽取正確的意見。他從張良和陳平的行動和言語之中立即就悟出了自己剛才口無遮攔地怒罵韓信可能會造成促使韓信背叛自己的危險,所以劉邦馬上機警地順著剛才的話說,要冊立韓信為真的齊王,並且派張良前去封韓信為齊王。但是我們想,劉邦對此事肯定是懷恨在心,日後會不會藉機報復呢?那就是後話了。

齊國失力讓驍勇無敵的西楚霸王項羽感到「寒意當胸而起」,所以項羽這時候也趕緊派了一個叫武涉的說客去拉攏韓信。《史記》裡面這樣說,「項羽聞龍且軍破,則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說淮陰侯」。我們看在《項羽本紀》裡面,項羽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硬漢子,他一輩子的信條就是戰鬥戰鬥再戰鬥,什麼時候會放下架子向人示好過?唯獨在這一回例外。他主動的找說客去勸說韓信,可以看得出韓信的威名和影響。項羽就派盱眙人武涉前去遊說韓信反漢,與楚聯合,然後三分天下,稱王齊地。

在當時,韓信如果助劉邦,劉邦就勝,幫項羽,項羽就會贏,「擁兵自王」就可以三分天下得其一。韓信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下一步何去何從,可以說韓信這個人估計也是仔細思量過的。但是韓信這個人在思考的時候,考慮到幫楚是不大可能的,他說我奉事項王多年,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我的話沒人聽,我的計謀也沒人用,所以才會離楚歸漢,所以才離開項羽去歸附劉邦的。現在我發達了,你項羽這時候才明白我的重要性了,太晚了。並且漢王劉邦授我上將軍印,讓我率數萬之眾,脫衣服給我穿,分飲食給我吃,而且對我是言聽計從,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漢王如此親近信任我,我如果反叛他,那就不會有好結果的。所以我至死不叛漢,請替我辭謝項王的美意。

我們看韓信這時候是非常客氣地回絕了項羽的邀請。武涉遊說失敗之後,齊人蒯通這時候也知道天下大局舉足輕重的關鍵在韓信手中,也來勸說韓信。他認為韓信和劉邦的關係,以交友言之,則不如張耳與成安君也;以忠信言之,則不過文仲、范蠡與勾踐也。也就是說以朋友的關係來看,你和劉邦的關係不如張耳和陳餘的關係,以你的忠義來看,你和劉邦的關係也不會超過文種、范蠡和勾踐的關係。

因為我們看對於這兩組關係,陳餘和張耳曾經是刎頸之交,而最終陳餘被張耳和韓信在井陘之戰中所殺;文仲也是在勾踐復國之後被勾踐所殺。當初刎頸之交的誓言尚且依稀在耳,卧薪嘗膽的經歷又歷歷在目,怎麼就反目相向、人頭落地了呢?應該說蒯通他舉的例子很有說服力。他想說你韓信覺得劉邦對你好,可是劉邦這個人根本靠不住,再加上你功高蓋主,雖居臣子之位,卻有震主之功,你做人臣實在是太危險了。

韓信聽了這些話,肯定是有些心動,因為蒯通說的確實是句句在理。韓信是有些心動,考慮了好幾天,但是又沒有什麼動靜。是韓信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嗎?我們看,韓信在歷次的戰爭之中是常勝將軍,他絕不會有需要決斷之時有猶豫不決的毛病。那麼他這幾天在做什麼呢?極有可能是在考慮分析蒯通之計是否可行。韓信在初見劉邦之時,曾經為劉邦分析過項羽的弱點、優點,十分中肯。可見韓信是非常善於思考和總結的。既然作為常勝將軍,必然能夠準確的分析了解敵方將領和我方人員,也就是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那麼韓信會不了解劉邦嗎?可以說這是不可能的。

蒯通所說的話,可以說是的確打動了韓信,他沒有一口回絕,而是去考慮。韓信一生作戰從沒有敗過,這說明他是非常謹慎的人,絕對不是冒失鬼,不可能成功的事他是不會做的。韓信大概仔細考慮之後,認識到他如果由劉邦的麾下獨立出去可能會風險很大,也不大可能成功,所以這樣蒯通說的話他就覺得不可用了。所以之後蒯通再勸他不要失去時機之類的說法也就沒有用了。韓信終究沒有聽從蒯通的勸告,而是選擇繼續追隨劉邦。

韓信對蒯通解釋了兩個原因:一個是說到漢王劉邦對他好,「解衣衣我,推食食我」,也就是劉邦脫下自己的衣服給韓信披上,自己有一口好吃的也忘不了給韓信嘗嘗。這個情形如果拍成電視劇還非常感人。對於這麼好的人主,韓信認為是背之不祥。這也是他回絕武涉以及抵擋蒯通的堅強武器。在前面我們就說到韓信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

韓信並不像當時許多的投機分子一樣,只要對自己有利就能夠朝秦暮楚,賣主求榮,他還是有一定的原則,有一定的操守和立場的。這是第一個理由。也就是說他認為漢王劉邦對自己好,然後背之不祥,所以不願意背叛劉邦。

第二個是認為自己功勞大,功勞多。這個理由似乎站不住腳,因為蒯通之前是苦口婆心地分析一通功臣功勞多、功勞大的害處。那麼韓信為什麼還要用這個理由來堅定自己的立場呢?這恐怕得和第一個理由聯繫起來看。劉邦這個人是素來傲慢無禮,罵部下如罵家中奴才僕人一般,但是唯獨對韓信這個人解衣推食、關愛有加。其中固然有收買人心為之賣命的原因,但是我們也看得出來劉邦這個人確實對韓信才能非常地欣賞。才能是在創造了功業之中顯示出來的,功勞越多,證明自己的才能越高,如果才能越高,劉邦不就更欣賞自己了嗎?劉邦怎麼會像沒良心的勾踐一樣呢?所以韓信就認為自己的功勞大、功勞多,劉邦就會更加欣賞自己,他也不會像沒良心的勾踐那樣。所以一旦認定了劉邦終不負我,那麼新任的齊王韓信就躊躇滿志、雄心勃勃、豪情干雲地帶兵去和劉邦相會了,然後導演了那場歷史上驚天地、泣鬼神的十面埋伏。

所以我們看,在最好的時機韓信放棄了反叛,而是堅決地跟隨劉邦。如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蒯通,他看到韓信不聽從自己的勸告,然後自己也考慮到日後可能因此有些後患,所以佯狂為巫,去做巫師了,遠離名利場。蒯通大概已經看到了韓信的悲慘結局,也提前為自己找好了避禍的退路。

之後就到了公元前202年12月,劉邦、韓信、彭越、英布等各路漢軍,約計40萬人,與10萬楚軍在垓下展開了決戰。結果楚軍大敗,10萬軍隊被全部殲滅。項羽逃至東城,自刎而死。劉邦最大的對手項羽被消滅了,可以高枕無憂了。

四、長樂宮中誰膽寒

整體來看,韓信為劉邦打下了半壁江山,他滅趙、滅代、滅魏、滅齊、滅燕、滅楚,可以說整個漢家江山,九成基本上都是韓信一個人打下來的。但也隨之出現了功高震主的問題。項羽被消滅後,劉邦立馬就到韓信的軍中收奪了他的兵權,然後改封韓信為楚王,「都下邳」,也就是把韓信封地改到楚地了,楚地原本是項羽的封地。由此可以看出,劉邦對韓信的懷疑是日漸加重。劉邦曾經說過,「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有這麼一個用兵如神的人存在,對多疑的劉邦來說就是一種威脅。他會覺得身邊隨時有一個炸彈,還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爆炸。所以我們看,韓信被殺頭可能是遲早的事情,因為劉邦已經對他有所忌諱了。

到漢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01年,在滅掉項羽垓下之圍之後的一年,有人上書告楚王謀反。這個人是誰呢?《史記》裡面沒有說,沒有寫,這個人身份不明,來路不明,神秘莫測。我們看,當時天下已定,即使沒有人說韓信造反,劉邦尚且疑神疑鬼,現在有人出頭告發,可以說正中劉邦下懷。劉邦下令馬上抓了韓信,可是又找不到韓信謀反的直接證據,所以劉邦只好把韓信貶為淮陰侯,由之前的楚王貶為侯。韓信也是深知劉邦畏懼他的才能,對自己多有懷疑。所以韓信對此常常裝病,不參加朝見或跟隨劉邦出行。韓信在家裡面也是日夜怨恨,悶悶不樂,對於和絳侯周勃、潁陰侯灌嬰等處在同等地位感到羞恥。有一次韓信去拜訪樊噲,樊噲行跪拜禮,恭迎恭送,並說大王竟肯光臨臣下的家門,真是臣下的光耀。韓信出門之後就笑道,我這輩子居然同樊噲等同宴。

從這些細節可以看出來,韓信這時候雖然知道自己糟到了劉邦的懷疑,但是他行事還是比較高調,並且把不滿的情緒表現得太過明顯了,同時一些言詞和行動還得罪了同事。高祖劉邦高興的時候常同韓信閑談將領們才能的高下。劉邦有一次就問韓信,依你看來,像我能帶多少人馬?韓信回答,陛下能帶10萬;劉邦又問,那你呢?你能帶多少人馬?韓信毫不謙虛地說,對我來說當然是越多越好,也就是多多益善。劉邦就笑著說,你帶兵多多益善,怎麼會被我逮住呢?韓信知道自己說錯了話,趕忙掩飾說,陛下雖然帶兵不多,但是有駕馭將領的能力。

在這個小故事裡面,我們可以看出韓信這個人他說話有時候比較直,說的是實話,但是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劉邦見韓信被降為淮陰侯之後還是如此狂妄,韓信將兵多多益善,大概心中也會增加幾分不高興。

之後發生了一件事情使韓信的命運就此終結。什麼事呢?在漢10年,公元前197年,也就是劉邦當了漢王以後10年,當了皇帝以後5年,這個時候剛剛建立的西漢王朝發生了一件事情,就是一個叫陳豨的人造反,陳豨自稱代王,在代國這個地方稱王。代國是在今天河北省境內。陳豨這個人當時有很多軍隊和人馬,而且陳豨是養士的人,他的手下有很多英雄豪傑,這個人比較厲害。

他走到哪兒隨從的車輛都有上千輛,很多人擁護他,陳豨就在代國這個地方造反了。陳豨反了之後,劉邦勃然大怒,然後帶領軍隊御駕親征去討伐陳豨。韓信說自己有病在身,所以他沒有跟隨劉邦一起去代國,而是留在了京城。這裡要說到,陳豨曾經是韓信手下的部將,也就是二人曾經是上下級關係,兩個人很熟識。陳豨在代國稱王造反的時候,和韓信有書信來往。韓信就寫信給陳豨說你只管造反,我在京城給你做內應,然後韓信就在京城做了準備,準備把監獄裡面的人放出來,讓他們去攻打皇宮。當時看守京城的人是呂后和太子,說是要把呂后和太子抓起來。韓信準備好之後,也沒有立即行動,而是坐等陳豨那邊的消息,結果這件事就被人告發了。

告發的原因是韓信手下有一個人犯了錯誤,韓信把他關起來準備殺頭,而這個人的弟弟知道了這個情況,就向呂后通風報信,說韓信準備謀反。呂后這時候得知這件事之後,不知道怎麼辦?就找簫何來一起商量。簫何就出了一個主意,簫何自己去找韓信,說前方傳來了捷報,皇上劉邦打了勝仗,現在群臣都要到皇宮裡面祝賀,你無論什麼原因都得親自去走一趟。我們知道在那個時代,通信不發達,前方有什麼戰事韓信並不知道。簫何說出來這樣一個事情,韓信也就相信了。但是韓信這時候不願意去,他說你看我一直在生病,前段時間我也是因為病了沒有上朝,這樣一個不上朝的人怎麼能去呢?簫何說:「雖疾,強入賀。」也就是你有病,還是勉為其難吧。也就是說這個事情很重大,你還是要親自走一趟,這麼大的事,大家都去祝賀了,你不祝賀不好。

韓信也覺得這個事實在推脫不過去,就勉勉強強進宮了,就來到了當時的長樂宮。漢王朝的宮殿當時有兩座,一個是未央宮,就是皇帝劉邦住的,一個是長樂宮,是皇后住的。當時劉邦去代國攻打陳豨了,是呂后在京城主政。所以韓信就來到了長樂宮。一進長樂宮,兩邊早就埋伏好了,很多的壯士一擁而上,把韓信捆綁起來。呂后當機立斷,先斬後奏,把韓信殺了,斬之於長樂宮室。也就是說韓信被殺死的地方是長樂宮裡面一個放編鐘的地方,古代奏樂是要有鐘的,放編鐘的房子裡面,呂后下令立馬把韓信給殺了。而且立即下令逮捕韓信的家人,把他的父族、母族、妻族三族全部殺光。

韓信這個為漢家江山立下赫赫戰功的一代英傑就此喪命。劉邦後來回宮,聽說韓信死了,《史記》裡面《淮陰侯列傳》用了四個字說劉邦的表情,是「且喜且憐」,也就是說他又高興,又覺得韓信可憐。這大概是有一種悲喜交加的意味。「且喜且憐」四個字可以說是字字珠璣,十分傳神。

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淮陰侯列傳》所佔篇幅僅次於寫劉邦和項羽的,他是司馬遷重點記敘的一個人物。在這篇文章中,司馬遷用濃墨重彩寫了韓信的赫赫戰功,而對他功成名就之後直到謀反被殺,也是泛泛而言,三下兩下就收尾了。由此不難看出太史公司馬遷對韓信的欣賞之情。

司馬遷是怎麼評價韓信的呢?司馬遷說,我曾經到過淮陰縣,那裡的人告訴我,韓信即使是一介平民的時候志氣也是和平常人不一樣的,那時候他的母親過世,家裡貧窮,韓信沒有辦法按照當時的禮儀來安葬母親,但是韓信尋找到一個風水寶地,地勢高,並且非常寬敞平坦,可以容納上萬戶人家居住的地方作為母親的墓地,我也親自到過他母親的墓地看過,果然和淮陰父老說的那樣。假設韓信能夠修學道德,養成謙禮有讓的品德,不誇耀自己的功勞,不自恃自己的功勞,那他就可以功成名就福祿齊全了。他對於西漢王朝的貢獻,簡直就可以和周代的周公旦、召公奭、姜太公齊名了,而他的後代子孫也可以長久地祭祀他了。可是韓信沒有花時間去改變自己,反而在天下都已經統一、人民得到安定的時候陰謀造反,結果全族受到牽連而被誅殺,這難道不是天意嗎?

司馬遷在這一段長長的評價裡面說到韓信做平民時就很有抱負,有很遠大的眼光,對漢朝的貢獻極大,但是恃才放狂、狂妄傲慢,在不該反叛的時候謀反,所以是咎由自取,自然該殺。但是對於這最後的責怪,我們讀起來感覺到有一種反喻的意思,也就是說韓信難道是一個愚蠢的人嗎?難道他不認識時局?在天下安定的時候以雞蛋去碰石頭?作者表面上是批評,實際上是用曲筆來寫,這其中的意味值得我們讀者去深究。

我們可以想到,在那樣一個時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哪裡還需要一個理由呢?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韓信本人也明知是兔死狗烹,鳥盡弓藏(韓信說過句話,越王勾踐手下的大夫范蠡在臨死時也這麼說),在生命權利得不到保障的封建時代,做大功臣的代價實在是太大了。好在有秉筆直書的司馬遷讓我們記住了這樣一個常勝將軍,讓我們記住韓信這樣一個人,他曾經那麼耀眼過,他曾經那麼輝煌過,舉世無雙,功高無二。他的生命會隨著歷史而誕生、而延長,讓我們記住他。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生活,大不了一起一落;人生大不了一生一死!
身份證尾號數字是幾,一生喜事臨頭、大富大貴
一生能跟巨蟹愛一回,值了!
不論男人女人擁有這樣5種面相,一生大富大貴財源廣進!
這幾天出生的人,一生財大氣粗,貴氣十足,牛

TAG:文化 | 韓信 | 報告 | 一生 | 戰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