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我們的普賢行有名無實,是念佛功夫不得力的因素之一

來源:凈土釋疑網 錄入時間:2014-11-02 18:35:24關鍵字:普賢行,念佛功夫不得力原因,念佛功夫,奇特法,住佛住,敬佛,往生不是死
【 點擊數:205 】 【字體:大中小】 【收藏】【列印文章】

摘自凈空法師《2014凈土大經科注》第126集2014年10月29日 講於 香港

極樂世界皆是平等的阿惟越致,是奇特之一

  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展現出西方極樂世界,而極樂世界又跟十方諸佛剎土有密切的關係分不開。關係為什麼這麼特殊?有原因。原因是什麼呢?遍法界虛空界就是彌陀如來的法身,就是十方世界一切眾生的自性。就跟我們平常講的「五蘊」一樣。

  「五蘊」是色,還是心?你要說它是心,它有物質現象;你要說它是色,它原本就有受想行識。受想行識是心,色法是物質,心跟物融合成一體,不能分。明白這個道理,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就有一個概念了,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願力現出來的。

  阿彌陀佛現出西方極樂世界目的何在?是接引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十法界眾生,主要是度這些眾生,幫助這些眾生一生圓滿成佛,這個真正不可思議。

  所以極樂世界你說什麼都不是,也什麼都是。不能說它是依,不能說它是正,也可以說它是依、是正。明白了,說是、說不是都對;不明白,說是、說不是全錯。所以它具足奇妙、特殊,奇特達到極處。

  彌陀自心就是眾生的自心,它是一不是二。這個自心就是自性、就是真如、就是本性,生佛是一體。所以彌陀運同體大悲,無緣大慈來加被眾生。所以這段意思深,念老特別做一個簡單的解釋,下面說「極樂之依正主伴一切一切,唯是阿彌陀如來自心所現」。

  【解】欲說是一法,但一花中有無量光,其中出生無量法。

  這一即是多。

  【解】若說是無量,則只是一句名號。

  多即是一,一多不二。

  【解】三種莊嚴,入一法句。

  這三種莊嚴是《往生論》上說的。依報莊嚴說了十七種。正報莊嚴,正報分「主伴」,「主」是佛,阿彌陀佛,八種莊嚴;「伴」,是每一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就是菩薩。

  生到極樂世界,無論是實報土、方便土、同居土,只要你到了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花開見佛,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一句話真正不可思議。對實報土的人來說,沒有話說,阿惟越致就是法身菩薩,生實報土;方便土也是阿惟越致,這就奇妙了,方便土是聲聞、圓覺、三乘菩薩,沒見性,生實報土、方便土也是阿惟越致,這就奇妙了。

  方便土是聲聞、緣覺、三乘菩薩,沒見性,雖然證得位不退、行不退,但是他念還退,這就奇特了。

  尤其奇特是同居土,同居土是凡夫往生的,沒證果,連小乘初果都沒有證得,也作阿惟越致菩薩。

  極樂世界雖然有四土、三輩、九品之名,有這個名,實際上沒有,實際上就是平等的阿惟越致,皆作阿惟越致菩薩,統統都是的,那就是統統都是法身菩薩,這個也是奇特之一。奇中之奇,特中之特,三種莊嚴,入一法句,這一法句就是這一句名號,一句名號統攝一切法。

  【解】所以說此乃奇中之奇,特中之特,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之法。亦不可安名,只是勉強名之為「奇特法」。

  這個奇特法,就是這部《大乘無量壽經》。

  【解】今日世尊欲宣彌陀弘願一乘、最奇特之法,住於彌陀之所住,佛佛相念。故曰:「住奇特法」。

  彌陀、我心本是一體,說法如是,聞法亦如是。

  我們再看下面這段,這是這一段給我們說明的是一體。

  【解】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最勝之道。

  「導師」是引導眾生成佛之行,這才稱為「導師」。狹義講專門對佛稱的,菩薩稱「師」,不稱「導師」,「導師」是對佛的稱呼。「最勝之道」就是「信願持名」,本經說的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八個字」。蕅益大師在《要解》里,把八個字省略成四個字,更簡單。

  「信願」就是發菩提心,真正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真正相信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一點懷疑都沒有,我們自己發真心,真誠的發願,願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做第二種想法,我這一生就這一個目標,一個方向,沒有第二個方向。這叫「無上菩提心」。

  「持名,執持名號。像海賢老和尚一樣,師父教他這一句佛號,這傳授給他的法,他一生九十二年未曾丟失,念了九十二年,他給我們做證明,這光碟諸位要細心看,要用恭敬心,真誠心,你去看,他給我們證明,西方極樂世界真有,阿彌陀佛真有。他見佛很多次,常常見佛。光碟上他老人家說,好幾次要求阿彌陀佛帶他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沒答應,說他修得不錯,留在這個世間表法,給念佛人做個好樣子,這就說明,他見阿彌陀佛不是一次。往生之前,他老人家又說,這幾天阿彌陀佛來告訴我,叫我趕快往生,不是阿彌陀佛來了,阿彌陀佛好幾次叫他,這給我們作證,老和尚決定沒有妄語,句句話都是真話。

  為什麼人家跟阿彌陀佛那麼熟悉?感應,清凈平等覺的感應,我們的心念到「清凈、平等、覺」,就會跟老和尚一樣,跟阿彌陀佛起感應,我們念佛,佛就現前,我們求生,佛就帶我們去,不帶我們去,那就是海賢老和尚的樣子,你有能力表法,要做一個好榜樣給大家看。

釋迦牟尼唯獨這部經多次宣說,顯示出這個法門的奇特

  我們在傳記上曾經看到,我們凈宗初祖慧遠大師,這是東晉時代,在廬山建東林念佛堂,就是現在的東林寺。他老人家四次見佛,見到極樂世界,從來沒跟人說過;最後一次,就是第四次,他才跟大家宣布極樂世界又現前了,阿彌陀佛來接引我了,過去曾經見過三次。別人問他,極樂世界像什麼樣子?跟經中所說的一模一樣。遠公大師在世,他講的經就是《無量壽經》,當時《彌陀經》、《觀無量壽經》都還沒有翻譯出來。他那個時候,東林念佛堂就一部經,《無量壽經》,這最早到中國來,歷代一共十二次翻譯,所以它有十二個不同的版本。非常可惜,有七種失傳了,現在《大藏經》里只有五種,這五種仔細去校對,裡面出入很大。說明這部經是世尊當年在世多次宣說,不是說一遍。一遍的,那梵文的底本只是一種,無論怎麼翻譯,不會有很大的差錯,最明顯的,願力是四十八願,這決定不會有錯誤的。這五種本子裡頭有三種不同,有兩種四十八願,有兩種二十四願,有一種三十六願,這麼大的差別,這就說明不是一次說的,多次宣講。阿難結集的本子,這梵文原本也都傳中國來了,多次宣講說明這部經重要。

  釋迦牟尼佛講經,沒有講過第二遍的,唯獨這部經叫你明顯看出來,它不是一個底本,它是不同的底本,就說明世尊在世不同的說法,多次宣說,才會有這種現象發生,也顯示出這個法門的特殊,奇特。

  這個法門遇到有緣的,緣就是「信、願」,死心塌地,絕無改變。阿彌陀佛來教我一個好的,再有一個方法,我也拒絕,我就依照這個法就行了,我相信這個法,字字句句是佛說的,決定成就,《觀無量壽佛經·上品上生章》,要認真學習。我記得這一章,單獨這一章我講過,你真明白之後死心塌地,一門深入,很快就成就。

  我們在《凈土聖賢錄》、在《往生傳》裡面看到,三年往生的人太多太多了,絕對不是他的壽命只有三年。他三年念佛功夫成就,他見到阿彌陀佛,會要求阿彌陀佛我的壽命不要了,我現在跟你走,佛很慈悲,佛就帶你走,三年到極樂世界去,作阿惟越致菩薩,還得了。還有哪個法門,能超過這個法門?找不到了,你很幸運,遇到一切諸佛共同讚歎的奇特大法。只有善根、福德、因緣不足的人,雖然遇到了他懷疑、他不相信,當面錯過,真可惜。

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這叫「住佛住」

  【解】「佛所住」者,《凈影疏》曰。

  凈影法師隋朝時候人,他也叫慧遠,跟我們初祖法號完全相同,所以在歷史上稱為小慧遠。他有《無量壽經》的註解,就叫《凈影疏》、《無量壽經義疏》,這個裡面說。

  【解】住佛住者,涅槃常果,諸佛同住。

  「住」就是心安住的所在,「心住無所住」就是「住佛住」,為什麼?佛心清凈,佛心平等,佛見色聞聲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這叫「住佛住」。我們也常常提到,要認識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住佛住」。

  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是菩薩住。有起心動念、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小乘住」,阿羅漢、辟支佛。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面,有起心動念、有分別、有執著,那就是六道眾生。六道眾生住哪裡呢?住六道輪迴。

  記住、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有,你住六道輪迴,那你要是能夠把執著放下,我再也不執著了,我知道它是假的,不是真的,就是再也不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了,你就能證阿羅漢果。

  不但不執著,分別也沒有必要分別,假的,分別它幹什麼?那你就升級了,你升菩薩了。

  真正覺悟了,雖然這個現象在面前,面對著它,起心動念都沒有,這就是佛住。

  這修行修什麼?八萬四千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道,修什麼?就是修這個東西,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章嘉大師教我「放下」,放下什麼?就放下這個,真正放下了,事實真相就明白了,那叫「看破」。「看破」是真正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體、是空寂的,相是假的,體是空,一法不立,連佛也沒有。自性是本體,所以不能執著,不能起心動念,相是假的,也沒有起心動念的必要。無論是性,無論是相,都不起心動念,這就是「住佛所住」。

  你要有行為,行為是什麼?眾生有感,自然有應;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法爾如是,沒有起心動念,還是住佛所住。那「應」幹什麼?應是幫助他解決問題,菩薩有感,則以佛身去度他;二乘有感,就現菩薩去度他;眾生有感,現隨類身。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那是講三十二類,每一類無量無邊身,與眾生感應道交不可思議。這都叫「奇特」。

  【解】今日世雄(指釋尊),住彼所住,住大涅槃,能起化用。

  「化」是化身,是變化,用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離開六道輪迴,離開十法界,叫離究竟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叫得究竟樂。十方諸佛跟釋迦牟尼佛一樣,個個面對他有緣眾生,都能起變化的大用,教化眾生。

  佛不做別的,就是教學,教學的儀式無量無邊。在我們這個世間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出現在印度,以比丘的身份表法,表放下;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七情五欲,過出家人的生活,日中一食,樹下一宿。

  他的示現非常活潑,示現的意義就是放下萬緣,身心清凈,為我們表「清凈,平等,覺」,表這個法。有國王大臣禮請他老人家去講經,在宮殿裡面、在花園裡面,他也答應,他不拒絕,所以在竹林精舍、在祗樹給孤獨園,還講了相當長的時間一段經,幾部大經講完之後就離開了,又去過他游牧生活了。不呆板,為我們示現活活潑潑。

我們的普賢行有名無實,是我們念佛功夫不得力的因素之一

  佛,真的現在人講通情達理,讓眾生生歡喜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只要你去向他請教他都教你,包括所有宗教。這在經上能看出來。他不排斥,他也不勸你,你那個宗教有問題,沒有說過這個話,對每一個宗教都讚歎,我們要學,為什麼?「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不但佛說的八萬四千法門,包括其他宗教、所有一切的法門都是平等法。

  同一個道理,只要你「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都能夠得定,定深了不放棄,到最後都能見性,所以,用其他的宗教修行的方法,向世尊去請教,世尊都幫助他破迷開悟,明心見性。他明心見性做了佛了,有沒有捨棄他的宗教,沒有,他到他那個宗教,去做先知去了。他到那個宗教裡面,去領導他們去了。外面看到是不同的宗教,裡面都是佛菩薩,這是對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修其他宗教也不例外。

  ……

  我們今天對佛菩薩恭敬,對人就不恭敬了;對好人恭敬,對惡人就不恭敬了。普賢不是的!平等對待,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他的眼裡,他的心裡,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平等看一切眾生,跟看阿彌陀佛完全一樣。對阿彌陀佛是用什麼恭敬心?對一切眾生,用的恭敬心完全相同,沒有絲毫差別,那叫「普賢行」。禮敬、稱讚、供養完全平等。

  普賢行不容易修,為什麼?我們沒有平等心。雖然說恭敬心,恭敬心不到位,達不到佛所要求的標準、我們還自以為是,不知道懺悔、不知道改進,所以普賢行對我們有名無實,這也是我們念佛功夫不得力的因素之一。

  ……

依教修行、一直念下去、真正能往生極樂世界是敬佛

【解】又《甄解》曰:「住佛所住者,住普等三昧。普等三昧及大寂定,並是念佛三昧異名也。」

  「普」是普遍;「等」是平等;「三昧」是定、禪定;「及大寂定」就是大涅槃。「普等三昧」及「大寂定」,並是「念佛三昧」異名,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念佛三昧」。換句話說,「念佛三昧」就是「普等三昧」,普遍等同,平等,跟二乘人在一起,跟二乘平等;跟三乘菩薩在一起,跟菩薩平等;跟諸佛在一起,就跟佛平等。妙極了!為什麼?三乘菩薩、聲聞、緣覺,他也念阿彌陀佛,他也求生極樂世界,他們往生在方便有餘土;六道眾生沒有證得果地,念佛往生凡聖同居土。前面說過,雖然有四土,三輩,九品的差別,實際上,到極樂世界原來是平等的,普等三昧,真妙!真正是奇特到極處。

  【解】三世諸佛皆住此念佛,故云佛所住。今佛為說念佛法門,住念佛三昧。《甄解》之說,更切經旨。

  跟本經的宗旨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完全相應。說得真好。

  下面為我們解釋「導師之行」:

  【解】「導師」者,指引導他人入於佛道者。

  這稱為「導師」,引導眾生入佛道,用什麼方法?八萬四千法門就是方法。一生成就?一生成就就是念佛成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一生成就不了。一生成就,那真的億萬人當中難得找到一個。

  早年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在他這一生當中所看到的、所聽到的,修禪宗成就的一個都沒有(禪宗是什麼?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一個都沒有;修密宗成就的,他一生只見到六個人。

  念佛往生的太多太多了,念佛往生成就的,比禪、比密還要高,為什麼?生到極樂世界,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作阿惟越致菩薩,不是自力,是阿彌陀佛威神加持給你,是他力法門。阿彌陀佛把你抬舉起來了,對佛要感恩;如果對佛要不敬,大不敬,這個罪業可就重了。你不遇到這個法門那沒話說,遇到這個法門,對佛大不敬,你違背了經教。

  什麼是敬佛?依教修行是敬佛,一直念下去是敬佛。懷疑是不敬佛,改變方法是不敬佛,為什麼?你不能往生,真正能幫助你往生極樂世界,這是敬佛。往生的方法,一句佛號,不能改動!無論修什麼法門,你聽到了,去學習可以,它的結果是什麼?對念佛法門信心更增加增長了,這就對了。看到學那些法門那麼難,這個容易,容易就容易成就,難就不容易成就。

  【解】《十住斷結經》曰:「號導師者,令眾生類示其正道故。」

  這叫導師,示其正道。

念佛往生不是死

  【解】《華首經》曰:「能為人說無生死道,故名導師。」

  「無生死道」就是指念佛往生。念佛往生不是死,你要說你這個地方死了,到極樂世界生了,錯了!沒有生死。往生極樂世界,這個肉身是阿賴耶的相分,是阿賴耶的境界相,這個東西是生滅法,說穿了,它根本是個假相,根本就不存在,這是量子力學家說的,把這個假的放棄,舍掉,真身現前了。真身是法性身,真心永遠不生不滅,這就是說「無生死道」,道地道地的導師。

  【解】《佛報恩經》曰:「大導師者,以正路示涅槃徑,使得無為常樂故。」

  這個「徑」是小路,直路,最近的路,最快速的道路。

  下面念老有個括弧,(「無為」指無為法,「常樂」指常、樂、我、凈。)

  一切法,法爾如是,「常樂」指「常、樂、我、凈」。「常、樂、我、凈」這四德,自性具足,你見性就得到了。

  大乘教講三德,「法身」,「法身」有「常、樂、我、凈」,「般若」有「常、樂、我、凈」,「解脫」有「常、樂、我、凈」,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常」永恆不滅,不生不滅,這叫「常」。「樂」是無苦,離一切苦,離苦就是樂。「我」是自己能做主宰。「凈」就是清凈心,沒有染污,換句話說,決定不受外面境界影響,不受外境干涉。

  「涅槃四德」,這四個你都得到了,這叫大般涅槃。

  【解】又《甄解》曰:「導師行者,即彌陀世尊平等引接無所遺故。」

  說得好!阿彌陀佛接引眾生,平等的,真正具足信願,老實念佛的,一個都不會漏掉。不要以為阿彌陀佛把你忘掉了,阿彌陀佛不會忘掉你,只有你把阿彌陀佛忘掉了,這一忘掉當中,障礙就發生了,阿彌陀佛不能在你面前現身。所以我們在平常要培養對佛的信心,對極樂世界的信心,對釋迦牟尼佛的信心,對所說法門的信心,不能要絲毫疑惑。「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

  中國古人,古代的中國教育,從小就養成他的信心,教「五常」,五常是德,做人根本的德行,「仁、義、禮、智、信」,性德,對聖賢、對祖宗、有信心,從來沒有懷疑過。對人有信心,人性本善。中國古人、古代的中國教育,從小就養成他的信心,教「五常」。「五常」是德,做人根本的德行,「仁、義、禮、智、信」,信德。對聖賢、對祖宗有信心,從來沒有懷疑過;對人有信心,人性本善,不相信這個世間有壞人。壞人是沒有受過教育,習性學壞了,不是他的本性,本性純凈純善,所以說「性相近,習相遠」,「習」就是習慣,是染污。

  所以人人都有可敬之處、可敬之時、可敬之事,怎麼可以失敬呢?!普賢菩薩不是,禮敬圓滿的做到了,真的是用清凈心、平等心修一切恭敬。

-------------------------------------------------------------------------------------------------------

  凈土釋疑網(www.foxdw.com)微信號:amtbedu。添加微信方法:打開微信--朋友圈--添加朋友--查找微信公眾賬號--輸入「amtbedu」,出現的界面再點擊「關注」;想閱讀本微信所有文章,請打開「凈土釋疑網」微信的右上角,再點擊「查看歷史消息」,即能閱讀本網微信平台已發所有文章。本微信內容是凈空老法師每天最新講經菁華、學佛答問以及印光大師文鈔(生僻字加註音、註解)、選網友們的學佛體會等文章,分享給大家。

  凈宗經教(佛陀教育)網(www.foxdwedu.com)是幫助初入佛門的網友確立正確的學佛方法,介紹如何學佛和學佛次第,參與本網學佛,保准你學佛不走彎路。本網【網上共修註冊】,願與志同道合、正知正見的同修一塊共修!

  凈土釋疑網手機版網站應用:安卓版。有疑問,可發郵箱:foxdw_01@163.com。

推薦閱讀:

延參法師--不忘本心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九二一卷——第九三0卷
法師開示《普門品》:怎樣與觀音菩薩感應道交?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述要(智諭法師講述)
凈界法師《大乘起信論講記》第十八卷

TAG:功夫 | 凈空法師 | 法師 | 因素 | 凈空 | 我們 | 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