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不盡的歷史,橫跨上千年的文物古幣
中國古代錢幣萌芽於夏代,起源於殷商,發展於東周,統一於贏秦,歷經了四千多年的漫長歷史,這漫長的歷史歲月並非一篇文章所能概括。現今,追尋歷史,讓我們去了解下秦、漢、唐、宋、元、明、清、民國等歷代古幣中各具特色的錢幣,與其特殊的歷史價值。錢幣雖非價值連城,但也為華夏五千年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可在茶餘噴飯之時說道一二。
中國第一枚統一幣--秦半兩
秦王嬴政秦滅掉六國後所造,半兩錢,存世量較多,並且大小輕重不一,文字變化各異。秦朝建立以後,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鞏固統一,加強中央集權。統一了法律、文字、度量衡,廢除了原六的刀、布、貝等貨幣體系,以秦「半兩」圓錢為法定貨幣,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況。將秦戰國時行用的圜錢半兩及原有的貨幣制度和政策推進到全國各地,規定:「以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銅錢仍以「半兩」為名,後人稱之為秦半兩,以其作為全國統一的貨幣,即「以秦法同天下之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 實現了我國貨幣形制的第一次統一。
第一枚標準幣--漢五株
漢初,因半兩錢瀕臨崩潰,市場一片混亂,各級政府與商民爭利,都拚命鑄錢,使得通貨過度膨脹,錢幣的購買力急速下降,物價飛漲。漢武帝收回鑄幣權後,統一鑄錢。三官五銖就是這個時候鑄造的。該錢製作精美,邊郭工整,重量準確,錢文秀麗,為錢中楷模。
最早的寶文錢--開元通寶
錢幣在唐代始有「通寶」,唐高祖時期,為整治混亂的幣制,廢隋錢,效仿西漢五銖的嚴格規範,開鑄「開元通寶」。最初的「開元通寶」由書法家歐陽詢題寫,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圓錢,規定每十文重一兩,每一文的重量稱為一錢,而一千文則重六斤四兩。從此,中國的幣制正式脫離以重量為名的銖兩體系而發展為通寶幣制,成為唐以後歷朝的鑄幣標準,沿襲近1300年。
中國首枚錯字幣--景德元寶
北宋真宗趙恆於景德年間,錢文中的德字省去一橫,材質為紅銅,白銅,另有鐵錢。有小平錢,折二,折五等版式。鐵氏只見折三。以鐵錢折三少見,收藏價值也較高。但景德元寶也較多。凡背面注有年代的古幣,價都不薄,需留意。北宋錢與南宋錢在錢文風格上是不一樣的。南宋錢從淳熙年間起在鑄制的錢文上遂採用了宋體。
歷史最大的錢幣--」至正之寶」權鈔錢
元朝順帝,至正年間鑄造。均為大錢,用以代表交鈔與紙幣並行。錢體厚重,製作精良。有折十,二十,三十,五十等幾型。「權鈔錢」為之最大者;徑達8厘米,重120克左右,系有史以來出現之最大行用方孔圓錢。以銅錢權鈔行使,又稱「至正權鈔」。
明朝官方發行的唯一紙幣--大明寶鈔
明代以白銀作為法定的流通貨幣,一般交易大數用銀,小數用錢,白銀和銅錢組成了貨幣主體。鈔錢兼用,以紙幣為主,奇怪的是明代只發行一種"大明寶鈔"紙幣。因避諱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錢幣統稱通寶,忌用元寶。這也是本文中唯一提到的紙幣。
中國錢幣歷史上品種版式最豐富的品種--咸豐通寶
咸豐錢幣,是中國錢幣歷史上品種版式最豐富的品種;咸豐年間正值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高潮時期。此時民怨沸騰,清政府為了苟延殘喘,在錢幣鑄行上大做文章,將財政危機轉嫁到老百姓身上。相繼推出「咸豐通寶」、「咸豐重寶」、「咸豐元寶」種類繁多的錢幣。數量也較多,不過清代母錢最為值錢!
收藏界的銀元之寶--袁大頭
「袁大頭」的鑄造量很大,僅南京造幣廠在民國四年二月至民國五年的近兩年時間內,就達幾億元級以上。僅壹元「袁大頭」就鑄造了75000萬枚,但是,在民國三年的「袁大頭」中,袁世凱「簽字版」等出類拔萃地被收藏愛好者所鍾愛。所以袁大頭的市場價格差異也極大,加之後來仿品較多,所以許多真品也並未有一個好的價格!
推薦閱讀:
※中國第一美男是誰?
※春節話"窗"--建築上的明珠,三千年窗含錦繡
※爆裂飛車中機車的介紹有什麼?
※解放軍戰史入門書目(通俗類)
※為何想要穿越成為妃子?真實的清朝后妃生活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