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和他身邊的女人們
核心提示:父母雙亡的陳粹芬,自從1891年認識比自己大7歲的孫中山之後,在此後將近20年的時間裡,一直追隨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她經常替革命同志洗衣做飯,傳遞密函,甚至於從事秘密運送槍支彈藥之類的地下工作,是革命先驅孫中山的第一位革命情侶。
本文摘自:經濟觀察網,作者:張耀傑,原題:《孫中山的第一位革命情侶陳粹芬》
父母雙亡的陳粹芬,自從1891年認識比自己大7歲的孫中山之後,在此後將近20年的時間裡,一直追隨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她經常替革命同志洗衣做飯,傳遞密函,甚至於從事秘密運送槍支彈藥之類的地下工作,是革命先驅孫中山的第一位革命情侶。近年來,包括陳錫祺主編的《孫中山年譜長編》等相關研究成果,已經不再迴避這一歷史事實。
一、《中山樵傳》里的「小妻」陳粹芬
據陳錫祺主編的《孫中山年譜長編》介紹,孫中山於1866年11月12日誕生於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譜名德明,幼名帝象,稍長取名文。1895年10月26日,廣州起義因計劃泄露而宣告失敗,陸皓東、朱貴全、丘四等人被捕犧牲。遭到通緝的孫中山,與鄭士良、陳少白等人經香港流亡日本,於11月13日抵達橫濱,並在橫濱組建興中會分會。在此後將近10年的時間裡,橫濱一直是孫中山最為重要的居留地。
1896年10月11日,孫文在英國倫敦考察西方政治期間,被清政府公使館翻譯鄧廷鏗挾持到使館內。經他的恩師康德黎等人奔走營救,於10月23日獲釋。1897年8月16日,孫中山乘坐英國輪船抵達日本橫濱,入住陳少白的住所。同年9月,日本政客犬養毅委派平山周、宮崎寅藏、可兒長一前往橫濱迎接孫文到東京相見時,由平山周給孫文取了中山樵的化名。後來家喻戶曉的孫中山的名字,就是由此而來的。
按照《孫中山年譜長編》的說法,1898年9月25日,也就是清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初十,天津《國聞報》刊登的《中山樵傳》,是中國國內公開發表的第一篇關於孫中山的中文傳記。這篇據說是「從東友處輾轉傳抄」的傳記文章,是以日本人的口吻夾敘夾議的,其中充滿了對於孫中山的詆毀之詞:
「清國逸犯孫文,字逸仙,自到日本後,改名中山樵,始到時我日本人皆為震驚,以為絕大本領之人。乍與之處,尚不覺其有他,至與之往還三五次,即覺其言語彷彿,非有豪傑推誠之慨,心竊疑之。及考察於寓此之華人,則多以無恥視之。」
關於孫中山的生平,該文介紹說:「細察其行於香江,少習英文,未卒業,就其地瓦麗氏醫院習醫學。此院為華人何啟律師之妻瓦麗氏遺產所置,以西文教西醫,兼贈葯施醫者。中山樵學之數年,卒業後往來廣東省城香江。香江有利銀行辦房馮瑞之小妻生喉症,就中山樵醫,中山樵誘而奸之,舉香江之體面華人無不切齒此事。」
關於孫中山的宗教信仰,該文介紹說:「中山樵原從孔聖教讀孔孟之書,後入耶教,教內不得有小妻,中山樵違例,教眾未及攻,而中山樵刊報招醫,又自稱學宗孔孟。耶教之朴誠者懟其反覆無常矣。」
關於孫中山的革命事迹,該文敘述道:「中山樵又嘗在廣東創開藥房,系香江富人秦芳嘗受其醫,故借款與之為辦理。不數月,盡將秦款為花酒夜合費,無以見秦,遂欲圖借圖不軌之事以消滅之,故遍告於人,謂於陰曆重陽後五日起事,香江有二千西兵相助,銀行亦允助款數千萬兩,實並無其事。……故設一館在廣東省城,一館在香江。中山樵有欲恐人不知,日必告人,於是支那官知之,即行查封。中山樵早預備行計,故受其愚者皆就執,而中山樵由別徑走香江,人不容,乃改西裝往歐米。其在英國被清欽差拿獲之事,久已揚播。今來我邦,欲惑商人棍騙財物以為自娛,此其狀大略也。」
由於這篇《中山樵傳》的詆毀傾向過於明顯,反而讓人更加懷疑作者自己的「推誠之慨」,也就通常所說的誠信度。查勘《孫中山年譜長編》,所謂「香江」就是今天所說的香港。「瓦麗氏醫院」,指的是何啟為紀念英國籍亡妻AliceMemorial而創辦於1887年2月17日的雅麗氏醫院。孫中山於1887年由廣州博濟醫校轉學到香港時,這家醫院已經升格為英國式的五年制醫科大學香港西醫書院;由何啟任名譽秘書,湯姆生任秘書,史特渥地任掌院,名譽贊助人包括滿清政府的李鴻章等人。實際負責教學工作的,是先後擔任教務長的孟生和康德黎。所謂孫中山的「小妻」,指的是1873年出生於香港新界屯門的陳粹芬。二、陳粹芬的革命傳奇1883年底,孫中山與同鄉好友陸皓東一起在香港受洗成為基督徒,教名為「日新」,後來又改為「逸仙」。
1884年5月26日,18歲的孫中山與17歲的盧慕貞結婚。
1891年3月27日,26歲的香港西醫書院四年級學生孫中山,與40多名教友在香港創立少年會,並設立「培道書室」。孫中山在署名孫日新的《教友少年會紀事》中介紹說,「道之不可無培也」,之所以要設立「培道書室」,是因為「每見教中子弟與惡少交遊,以致流入邪途而不悟」。
這一年的10月20日,盧慕貞為孫中山生育了長子孫科。同樣是在這一年,孫中山經香港西醫書院同學陳少白介紹,與19歲的教友陳粹芬在屯門基督教堂(美國紀慎會)相識並開始同居。父母雙亡的陳粹芬,在此後將近20年的時間裡,一直追隨比自己大7歲的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成為革命先驅孫中山的第一位革命情侶。但是,孫中山與陳粹芬的婚外同居,確實是違背了基督教所提倡的一夫一妻制。
1900年8月21日,也就是日本明治三十三年8月22日,神奈川縣報送日本外務省的密報中提到,孫中山當天晚上與住在山下町的張能之、黎煥墀、譚發、趙嶧琴以及「孫的妾(日本人)」一起,在橫濱市相生町二丁目嘉以古餐館參加送別宴會。在場的中國人當場籌資300日元,交給孫中山充當革命經費,孫中山於第二天便離開橫濱前往上海。
孫中山在日本流亡期間所娶的多名日本籍妻妾中,留下姓名的只有兩位。一個是出生於1888年的大月薰。1898年,孫中山在日本橫濱初次見到大月薰時,她才剛滿10周歲。孫中山向大月薰的父母求婚時,對方以女兒年齡太小為由加以拒絕。1903年,38歲的孫中山與16歲的大月薰結婚。婚後不久,孫中山離開日本前往東南亞及歐美各國宣傳革命。1905年,孫中山回到日本看望大月薰並參與組織同盟會。1906年,大月薰生育了孫中山的女兒宮川富美子。1907年3月4日,孫中山收取日本政府7000元贈款離開橫濱,從此再沒有回到大月薰的身邊。大月薰此後兩次改嫁,宮川富美子從小被送給另一個家庭收養撫育。在與大月薰結婚生育期間,孫中山還與日本橫濱一位名叫淺田春的少女保持著情愛關係。
關於孫中山的革命情侶陳粹芬,宮崎寅藏的夫人宮崎褪子在《我對辛亥革命的回憶》中,曾經有過十分傳神的敘述:宮崎寅藏的哥哥宮崎民藏一邊稱讚陳粹芬一邊對宮崎褪子說,「在照顧孫先生日常生活的那位中國婦女同志,真是個女傑。她那用長筷子、張著很大的眼睛、像男人在吃飯的樣子,革命家的女性只有這樣才能擔當大事。你看她聲音之大,應該向她看齊才對。」
1936年3月20日,《逸經》第2期刊登馮自由的回憶文章,其中談到孫中山「頗精於三十年前盛行之廣東天九牌,乙巳以前居橫濱時,每與陳四姑(名香菱)、張能之夫婦玩之」。
這裡的「乙巳」,指的是孫中山一邊在日本參與組織同盟會,一邊讓大月薰懷上女兒宮川富美子的1905年。「陳四姑」就是原名香菱,又名瑞芬,在自己家中排行第四的陳粹芬。
1945年,馮自由的《革命逸史》第三集出版,書前有同盟會元老劉成禺題詩十首,其中第八首寫道:「望門投宿宅能之,亡命何曾見細兒。只有香菱賢國嫗,能飄白髮說微時。」
馮自由在為該詩所寫的註解中介紹說:「橫濱日本郵船會社華經理張果字能之,與總理有通家之好。陳夫人瑞芬原名香菱,曾寄居張宅一年。總理居日本及越南南洋時,陳夫人恆為往來同志洗衣供食,辛勤備至,同志咸稱其賢。」
1907年12月1日,黃明堂、李佑卿、何伍等人的會黨武裝,在孫中山、黃興等人的遙控指揮下,在廣西鎮南關發動起義,攻佔鎮北、鎮南、鎮中三個炮台。孫中山得到報告後,於3日早晨告別伴隨他從橫濱來到越南河內的陳粹芬,率領黃興、胡漢民、胡毅生、盧伯琅、張翼樞,以及日本人池亨吉、法國炮兵大尉D氏,在隨從衛隊的保護下奔赴前線,於當天晚上9時抵達鎮北炮台。孫中山在炮台上親自為傷員包紮並且親自發炮,當場表示自己反對清政府20多年,這是他第一次親自炮擊清政府的軍隊。在此期間,被革命同志親切地稱呼為「陳四姑」的陳粹芬,依然是經常為革命同志洗衣做飯、辛苦操勞。1949年,劉成禺在收入《世載堂雜憶》的《翠亨村獲得珍貴史料》中,再一次談到時年75歲的陳粹芬。大意是說抗日戰爭以來,陳粹芬先在澳門居住,之後到時任中山縣縣長的女婿孫乾家裡養老。她聽說劉成禺到了中山縣城石岐鎮,便很高興地表示說:「我已經與劉成禺有40年沒有見面了,沒有想到他還活在人間啊?」劉成禺登門拜訪時,兩個人回憶起40多年前流亡海外的情景,陳粹芬感慨道:「我未做飯與汝等吃,已四十八年矣。今日重逢,下午請吃飯。」
於是,陳粹芬親自派送寫著「孫陳粹芬」的大紅帖,並且表示說:「如今已經不像當年在橫濱街頭隨意買菜了,請人吃飯應該講究排場格調了。」
劉成禺當天下午再次來到孫乾家裡時,陳粹芬老太太站在門口招呼說:「我們這些人過了50年都還活著,回憶當年亡命受苦,簡直就是大夢一場,不可不留下一個紀念。」
接下來,賓主一起請人拍攝了一張合影照片才各自就座。
據劉成禺介紹,陳粹芬在與他暢談過程中,提供了許多珍貴的歷史資料,其中特別談到發生於1900年10月的惠州起義:
「陳老太太為言革命時期惠州之役。香港李紀堂、梁慕光等商議在惠州起事,軍械皆由海員公會海員秘密輸運,經日本郵船與美國、高麗等郵船運來者最多,以橫濱為居中策應,視情勢如何,在橫濱定行止。陳老太太任來往船隻起落密件之責,故橫濱郵船一到,老太太即往接船,以港方確實消息,轉告密運槍械之海員。日本因婦女上下,毫未注意。及事敗,梁慕光來橫濱,盛稱陳老太太英勇不已。老太太曰:我當時傳遞書簡,並不害怕,大家拚命做去,總有辦法。」
三、陳粹芬的出走與回歸
孫中山在男女情愛方面嚴格遵守基督教一夫一妻的規定,是他與宋慶齡結婚之後的事情。1918年10月17日,他在寫給遠在英國的恩師康德黎的書信中表示說:
「從您最近的來信,我發覺您還沒有獲悉三年前我在東京第二次結婚的消息。……我的前妻不喜歡外出,因而在我流亡的日子裡,她從未有在國外陪伴過我。她需要和她的母親定居在一起,並老是勸說我按照舊風俗再娶一個妻子。但我所愛的女子是一位現代的女性,她不能容忍這樣的地位,而我自己又離不開她。這樣一來,除了同我的前妻協議離婚之外,再沒有別的辦法了。」
假如「按照舊風俗再娶一個妻子」算是結婚的話,孫中山與宋慶齡的婚姻顯然不是他的第二次結婚。1910年12月10日,前往歐洲宣傳革命的孫中山,在從埃及蘇伊士運河寫給女兒孫、孫婉的家信中寫道:
「愛女、婉收看:父今晚行到第四個埠,即蘇彝士運河,再六日便到步矣,可告兩母親知之也。」
這裡所說的兩母親,指的是孫中山的元配夫人盧慕貞,以及與盧慕貞一起住在馬來西亞檳榔嶼的陳粹芬。由此可知,孫中山當年是承認陳粹芬為自己「按照舊風俗再娶」的第二房妻子的。
1936年,73歲的舊金山洪門致公堂總理黃三德,在他所口述的《洪門革命史》中,既詳細敘述了孫中山與洪門會黨之間的多年恩怨,也談到了孫中山對於革命情侶陳粹芬的捨棄出讓。據黃三德介紹,他在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後從上海來到澳門,與孫中山的同鄉好友楊鶴齡結伴去拜訪孫中山的哥哥孫眉。楊鶴齡走到孫家門口時借故離開,孫眉見到老朋友來訪,熱情地殺雞買酒予以款待。盧慕貞、陳粹芬當時與孫眉全家一起居住在澳門風順堂4號。在同桌吃飯的過程中,盧慕貞詢問黃三德道:「阿科個老豆與宋女士一步不離,你知他行徑如何?」黃三德不覺大笑,回答說:「宋女士與阿科老豆在上海文明結婚(此宋女士指大宋,不是二宋),鐵路總辦署人人皆知,你兩大小因何不知?」陳粹芬插話說:「我早話兩人古靈精怪,你不信,你出入時,她扶掖你而行,叫亞媽,亞媽,你作她好心嗎,你作她好貨嗎?」
盧夫人聽了嘆息道:「無怪我大女臨死,怨亞爸行為不好。」
孫眉接下來告訴黃三德說:「中山與我同胞,你與中山共患難十餘年,如三兄弟一樣,不妨講真話。你在席上,看見中山妾侍,好唔好,一表人才,中山娶她十餘年,昔年在鎮南關起事,失敗,走出安南河內,做伙頭,煮飯於眾弟兄食,洗衣裳,換盡艱苦,今中山做大總統,聽宋女士枕頭鬼說話,要棄其妾侍,中山寫信來,叫我將其妾侍送與楊鶴齡,中山再送一萬元與楊鶴齡,我可將中山原信與你看,你話中山成人嗎。中山不要面子,我要面子,既然有一萬元送妾侍與人,何不將一萬元交亞哥,養?過世,你話中山應打靶唔應打靶。」
黃三德筆下的「大宋」,指的是孫中山的前任私人秘書宋靄齡。「二宋」指的是繼姐姐宋靄齡之後擔任孫中山的私人秘書進而與孫中山正式結婚的宋慶齡。孫中山的大女兒孫,於1913年6月在澳門病逝。她所說的「行為不好」,指的是孫中山與私人秘書宋藹齡之間未婚同居的「文明結婚」。
楊鶴齡1868年出生於廣東香山縣翠亨村,比孫中山小兩歲。1895年加入興中會,在港澳一帶協助孫中山開展反清宣傳、籌募起義經費。1919年5月16日,楊鶴齡致函遠在上海的孫中山求職。孫中山批答他日後假如有用人之地,必不忘故人。1921年5月5日,孫中山在廣州就任中華民國政府非常大總統,於同年9月14日任命楊鶴齡為總統府顧問。1923年4月4日,又改任楊鶴齡為「港澳特務調查員」。
1915年10月25日,孫中山與元配夫人盧慕貞離婚後與宋慶齡在日本東京結婚。42歲的陳粹芬主動選擇離開孫家出走南洋,並且在南洋抱養蘇氏華僑的幼嬰作為養女,取名孫容。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陳粹芬應時任行政院長的孫科邀請,帶著孫容入住孫科的廣州家中。在此後的5年間,她悉心照料孫科的兒子孫治平和孫治強,使得他們先後考取大學。1936年蔣介石南下廣州期間,為答謝陳粹芬早年的革命貢獻,親自委託司法院長居正致送養老金10萬元。
1937年,陳粹芬的養女孫容與孫眉的第二個孫子孫乾相愛。考慮到兩個年輕人之間並沒有血緣關係,孫科建議孫容恢復原姓改名為蘇仲英,然後與孫乾遠赴義大利留學結婚。有了孫乾與蘇仲英之間的這樁婚姻,陳粹芬像大部分從一而終的中國傳統女性那樣,取得了生是孫家人、死是孫家鬼的正統待遇。
1960年,陳粹芬在香港去世。1986年,陳粹芬的女婿孫乾到香港收拾岳母陳粹芬與妻子蘇仲英的遺物,改葬陳粹芬遺骨於中山縣翠亨村孫氏家族墓地之內。墓碑上寫道:孫陳粹芬夫人之墓,婿孫乾率外孫必勝、必興、必達、必成、必立建立。
在《翠亨孫氏達成祖家譜》中,關於孫中山的婚姻情況是這樣敘述的:元配盧慕貞(1885年結婚,1915年離婚)享壽八十六歲。側室陳粹芬(1891年開始與孫中山同居,1912年秋離開孫中山)享壽八十九歲。妣宋慶齡(1915年22歲的宋與49歲的孫中山結婚)享壽八十九歲。
推薦閱讀:
※誰了解這首歌「El pueblo unido jamás será vencido」?
※如何理解魯迅《而已集》小雜感一文中 「專制使人們變成冷嘲。共和使人們變成沉默。」一句?
※浪蕩的革命者
※如何看待1974年的康乃馨革命?
※看《白鹿原》想革命洪流中的利益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