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先生 家庭四訓(一)精彩對白記錄 電影版
了凡先生 家庭四訓(一)
(電影版 父子精彩對白 記錄)
轉載
(《了凡四訓》是明代進士
《了凡四訓》不但流傳於中國各地,為書香門第奉為「傳家之寶」,且對日本政、經界發揮深遠的影響力。
日本著名漢學家、陽明學大師安岡正篤先生,對本書推崇備至,建議日本天皇及歷任首相視為「治國寶典」,應當熟讀,細讀,精讀此書;凡有志執政者,應詳加研究。……
對四百年來的中國民間,以及一百年來的日本社會,具有深厚的影響力,是值得全國各界有為的精英再三研讀的一本好書。
一本好書,能改變一個人一生的命運。《了凡四訓》就是這樣的好書。願有幸得到這本寶典的朋友,能認真體悟、力行、成功,做一個俯仰無愧天地的人)
(原文系文言文,為清朝彭紹升撰)
了凡先生因這件事指責李如松,不應用詭詐的手段對付日寇,有損大明朝的國威;而且李如鬆手下的士兵隨便殺害百姓,並以人頭來記功。了凡向李如松據理力爭,李如松發怒;不但不接受勸誡,反而獨自帶著軍隊東走,使得了凡所率領的軍隊孤立無援。日寇因而乘機攻擊了凡的軍隊,幸賴了凡機智應對,將日寇擊退。而李如松的軍隊,最終被日寇擊敗了;他想脫卻自己的罪狀,反而以十項罪名彈劾袁了凡;了凡很快被提出審判,終於在「拾遺」(諫官)的仕內,被迫停職返鄉。在家裡,了凡非常懇切、認真地行善直到去世,享年七十四歲。
明熹宗天啟年間,了凡的冤案終於真相大白,朝廷追敘了凡征討日寇的功績,贈封他為「尚寶司少卿」的官銜。了凡先生從當學生時,就非常喜歡研究學問,書不論古今,事不分輕重,他都認真研究,非常通達。例如:星象,法律,水利,理數,兵備,政治,堪輿等。
了凡先生在寶坻縣當縣長時,非常注重人民的福利,常常想做些有利地方的事情;寶坻縣當時常有水災泛濫,了凡先生於是積極興辦水利,將三汊河疏通,築堤防以抵擋水患侵襲;並且教導百姓沿著海岸種植柳樹,每當海水泛濫,挾帶沙土衝上岸時,遇到柳樹就積擋下來,久而久之變成一道堤防。了凡先生又督導百姓在堤防上建造溝渠,並鼓勵百姓耕種;因此,荒廢的土地漸漸地開墾,了凡先生又免除百姓種種雜役以便民,使得百姓安居樂業。
了凡先生家裡並不富有,可是卻非常喜歡布施,家居生活儉樸,每天誦經持咒,參禪打坐,修習止觀。不管公私事務再忙,早晚定課從不間斷。在這當中,了凡先生寫下四篇短文,當時命名為「戒子文」,用來訓誡他的兒子,就是後來廣行於世的「了凡四訓」這本書。
了凡先生的夫人非常賢慧,經常幫助他行善布施,並且依照功過格記下所做的功德,因為她沒有讀過書,不會寫字;因此用鵝毛管沾紅墨水,每天在曆書上做記號。有
了凡先生聽了非常高興說:「你這樣虔誠的布施,不怕我們孩子沒有福報了!」
他們的兒子袁儼,後來中了進士,最後以廣東省高要縣的縣長退休。 (終)
電影版 精彩對白
了凡先生 家庭四訓
(畫面:了凡先生從街上買東西回來,院子里,屋檐下的台階上,蹲著一個托腮沉思的年青人)
「天啟,你?」
「爹。」
「你在做什麼」,
「我希望今年考到前五名,可是,可是我的心很亂,看來一定沒希望了,」
「要有耐心啊,年輕人最忌急燥,」
「爹,不知怎麼的,我的心就是靜不下來。看來我命中注定不可能名列前茅了,」
「千萬別這麼想,只要你肯努力,並且儘力行善,一定會改變自己的命運的,所謂斷惡修善,災消福來,就是改造命運的基本原理啊,」
「是嗎,可是廟裡的人都說,命運是上天註定,又怎麼可以改變呢?」
「這是一般人的看法,也難怪你會感到困惑呢,好吧,就拿我自己的親身經歷,給你做個例子,這樣你就容易明白了,來,坐下。
當你爹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你祖父就不在人世了,你奶奶要我放棄學業,不去考試求取功名,改學醫術。因為學醫即可以養活自己,也能救濟病苦,如能精通醫術,他日成名,亦是你祖父的心愿。因此,我聽從你奶奶的話,放棄了考試為官的念頭,改學醫術,直到有一天,我到了慈雲寺。」……
(畫面:年輕時的了凡先生,背簍上山,採摘草藥,在慈雲寺外,遇到一位鶴髮童顏的道長……)
第一篇 立命之學
「道長好!」
「這位施主,從你的面相看,你是做官的命,而且明年就能考中秀才,為什麼不讀書呢,」
「是這樣的……」我見他態度誠懇,就把棄學從醫的原因告訴他,而且恭敬請教他的姓氏……
「我姓孔,雲南人,宋朝
「多謝道長。」
因此,我邀請
「道長請喝茶。」
「袁老太,恕我直言,你們袁家五代前,人丁興旺,百子千孫。可惜在四十七年前的春天,遇到一場災劫,只剩一脈單傳,而袁公子的父親更是英年早逝。」
「唉,
「過獎過獎,我不過是遵照《皇極數》所記載的法條定論,自然十分靈驗。」
「
「孩兒遵命。」
……所以我就
「爹,這推算不是錯誤嗎,如今您已過花甲之年,且孩兒也是您親生的」。
你聽我往下說。從此以後,凡碰到考試,名次的前後都不出
自此以後我就更加相信,一個人的進退、功名、浮沉都是命中注定的,而走運的遲或早也有一定的時候,強求不得。從此一切都看淡了,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後來我入燕京一年,終日靜坐沉思,不說話,也不轉動一個念頭,被命運所拘。直至有一天,我到棲霞山拜訪雲谷禪師,我的命運就開始轉變了。
(畫面:了凡先生和雲谷禪師在寺院禪堂打座參禪……)
「袁施主。」
「大師。」
「一個人所以不能成為聖賢,都是因為被雜念和慾望所纏繞,你靜坐了三天三夜,不曾見你起一個妄念,這到底是什麼緣故呢?」
「我的命運
「哈!我本來認為你是一個了不起的英雄豪傑,哪裡知道,原來也是一個庸庸碌碌的凡夫俗子啊!」
「大師這話怎麼說呢?」
「嗯,一個平常人,不能說沒有胡思亂想的那顆意識心,既然有著一顆一刻不停的妄心在,就要被陰陽氣數所束縛了。
但,只是平常人,才會被陰陽氣數所束縛,要是一個極善的人,數就拘他不住了,因為極善的人,儘管他命里註定要吃苦,但他做了極大的善事,這大善事的力量,可以使他的苦轉化成樂,貧賤短命,轉化為富貴長壽。而極惡的人,數也拘不住他,因為極惡的人,儘管他本來命中注定要享福,但做了極大的惡事,這大惡事的力量,可以使福轉變成禍,富貴長壽,轉化為貧賤短命。你二十年來的命,被
「那,一個人的命運能逃得過嗎?」
「哈哈哈,這命由我自己造,福自己求,我造惡就自然折福;我修善,自然就得福。各種經書中把這個道理,說的明明白白,佛經里說,一個人要求富貴就得富貴,求兒女,就得兒女,求長壽就得長壽,只要真誠做善事,如理如法的求,命就拘他不住了。說謊是佛家的大忌,哪有佛菩薩說假話欺騙人呢。」
「可是孟子說過,能夠求得到的,必是可以做得到的事情,譬如仁義道德,是我心裡想做,立志成為一個有仁義道德的人,儘力去做,自然會成為一個有仁義道德的人。而功名富貴,乃是身外之物,別人給,我才能夠得到,別人不肯給,又怎麼求得到呢。」
「孟子的話並沒有錯,是你解釋錯了,六祖慧能禪師曾經說過「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意思是說"一切幸福,都植根於自己的內心,從心田的賢善生長出來.不從心地的積善止惡上求,徒然耗費精力向外追逐名利,更過分貪求,不合理的事也去做了,就把心裡本有的德性也在失掉,內外雙失,所以定是徒勞無益.」
也就是說一個人只要從內心自求,力行仁義道德,自然就能贏得他人的尊敬,而得到身外的功名富貴,為人若不知反躬內醒,從心而求,只顧好高鶩遠,祈求身外的名利,那就算用盡心機也是求不到的。」
「噢,對了,
「是的。」
「如果這就是你的命數,那你反省過去的所作所為,有什麼想法呢?」
「官場中的人啊,都有福相,而我相貌輕薄,又未能積福,加以不耐煩眾,肚量狹窄,縱情任性、輕言妄談、自尊自大,這些都是薄福之相,又怎麼配得科第功名呢。
俗話說,地穢多生物,水清常無魚,我好潔成癖,形同孤寡之相,是無子的第一個原因;我脾氣暴燥,缺乏養育萬物的和氣,是無子的第二個原因;仁愛是化育之本,刻薄是不育之因。我一向自視清高,不能舍己助人,體恤貧弱,是無子的第三個原因;其它還有多話耗氣,好酒損精,喜歡徹夜長坐,不知養護元氣等等,都是無子之因啊。」
「照你這麼說,世間,不應該得到的事情還多的很呢,豈僅是功名與子嗣之事。世上的人,是享用財富呢,或是餓死街頭,取決於各人的心性所至,上天只不過因材施教,因勢利導而已,並未加絲毫的力量,就象人體的輕重,決定本身的份量,並非磅稱在厚此薄彼,你明白嗎?
其實傳宗接代的事也是一樣,但憑各人積善的厚薄。有百世功德的人,就有百世子孫可傳;有十世功德的人,就有十世子孫來護陰;那些絕嗣無後的人,必定是德薄的人啊。
你有自知之明,也明白自我因素是造就人生吉凶禍福的關鍵,就應從心地上認識,並努力改正:化吝嗇為施捨、偏激為平和、浮躁為沉穏;孤傲改為謙虛、懶散改為勤奮、刻薄改為寬容.多多積善而止惡,就一定能夠改造的。
一切生命都是靈識和肉身組成,肉身受靈識的支配.血肉筋骨是肉身的物質元素,靈識是道德,性情,智慧等精神元素構成.血肉之身尚受天地氣運的影響,凈化之,可使我們遠離疾病;心靈的凈化也必能改變人生和命運!只要你擴充德行,多積陰德,多做善事,日積培造福德,自然得好報應。」
禪師一席肺腑之言,使我猛然醒悟,深信此理,即刻叩頭拜謝並接受了他的教誨.於是便將我往日的過失,在佛前盡情表露,至誠懺悔. 並做一篇文字,鄭重許願, 先祈求能夠得功名。誓作三千件善事,以報答天地祖宗養育之恩德。雲谷大師拿《功過簿》給我看,叫我照功過格所定的方法去做,所做的事,不論是善是惡,每天都要記下,善的事情,記在功過格的上面,惡的事情就記在功過格的下面,如果做了惡事,還要看惡事的大小,把已經記的功來減除。同時大師教我持念《准提咒》,持之以恆,念之純熟,則必靈驗。
孟子講立命道理的時候說過,短壽和長壽沒有分別。乍聽之下,一定覺得奇怪,但他的立論卻是十分正確。試想,一個人能心處不動慾念的境界,隨遇而安,生命自然過的踏實,哪裡還會有長壽和短壽的分別呢。換句話說,毀譽、貧富、窮通、貴賤。也都只是心存妄念之後,才會有的分別。世人心存妄念不敢面對現實,不能以靜心處理順境,以善心安於逆境。生死就變成了嚴重的兩面,一切吉凶禍福,毀譽、貧富、窮通、貴賤也就困擾著世人,而弄得心神不安,永無寧日。
所以說,一個人如果能夠修身養性,明辨善惡,深信因果,而去惡修善。安於順、逆現實,只管耕耘,不問收穫,不動絲毫非份之念。防止言行的過患,持之以恆,不退初心,影響命運的不利因素,自然就會慢慢轉化,消失, 命運自然會變好,創造出吉祥如意的生活,而不再受命運的困擾.如此立命,才是正途.如果還沒達到這個境界,只要時刻持念准提咒,滾瓜爛熟,有持如無持,無持似有持,連持咒的念頭都沒有感覺時,心無雜念,所求的事自然就靈驗了。
從此,我把起初的號「學海」,改為「了凡」,我明白了立命的道理,不願意和凡夫一樣。在往後的日子裡,我常常小心行事,自己也覺得跟以前不同,即使一個人處於暗室之中,也恐怕會得罪天地鬼神(「鬼神」和「人」同是一名詞,指不同維次空間里的眾生。科學家已發現證實有十一度空間的存在,我們人生活在三度空間。但如何突破空間維次,還在研究中。)而時加警惕,碰到有人罵我毀我,也都不與計較,淡然處之。到了第二年參加考試,
我雖把過失改了許多,但還是覺得勉強,譬如行善而不徹底,救人而心存疑慮,或者口不擇言,或者平時操持守節,而醉後放蕩不拘,將功抵過,形同虛度,因此從己巳(1569)年聽了雲谷禪師的教訓,發願做三千件善事,直到己卯(1579)年,過了十多年,才把三千件善事做完。
隔年回到故鄉,即到佛堂還願,並起了求子的心愿,再許下做三千件善事的大願,到辛巳(1581)年,也就是一年之後,你就出生了,我每做一件善事,都用筆記下來,你母親不會寫字,每做一件善事,就用鵝毛管在日曆上畫一個紅圈,譬如施捨物品,救濟窮人,助人急難,放生等等,有時一天里就做了十幾件善事,我們這樣繼續行善積德,只有兩年時間,三千件善事就完成了.
我們立刻再到佛堂還願,並再求中進士的願望,並許下做一萬件善事的大願,三年後,我就考取了進士,更當上了寶坻縣的知縣。從此,我準備了一本有空格的小冊子,把它叫做《治心篇》,而且交待看門的人,每天早晨將它放在辦公桌上,我每天所做的善惡事,無論大小,都要一一記錄,到了晚上,就在庭院里擺了桌子,祈告天地。你母親見我善事做的不多,皺著眉頭說,我從前在家幫你做善事,所以你所許的三千件善事能夠做完,現在你許做一萬件善事的心愿,在衙門裡又沒什麼善事可做,要等到什麼時候才能做完呢。就在當天晚上,我竟然做了一個夢:
「袁了凡」 「啊?!天神大爺」
「你為何輾轉難眠呢?」
「回稟天神大爺,在下曾經許下做一萬件善事的心愿,可是至今未見成效,恐怕在我有生之年,都不能完成這樁心愿呢。」
「哈哈,你這個心愿早就完成了啊,你不知道嗎?你是這地方的縣長,曾經下令減輕百姓的糧租,就只這件事情,就能夠一事抵萬事,功德圓滿了。。。。。。」 原來寶坻縣的田租很高,每畝田需繳二分三厘七毫的租稅,我把田租減至一分四厘六毫。可是我聽了天神的話,心裡仍然有些懷疑,這件事真的可以抵的上一萬件的善事嗎?剛好有一位幻余禪師,從山西五台山來到寶坻,我就把夢裡的事向他請教。他說:「只要真誠為善,切實力行,就是一件善事,也可以抵得上一萬件善事了。何況全縣減租,萬民受福。當然一善可以抵萬善了,」於是我就捐獻薪俸供齋,請禪師回五台山,替我預備素菜素飯,請一萬個和尚來吃飯,以表示我誠心的還願迴向啊。
「爹,那我的命究竟怎麼樣?」
這個並不重要,就算你命中會榮華顯達,也還是當作不得意,默默無聞的低調處世;就算順暢吉利,也還是要像不稱心不如意時那樣謹慎,就是眼前有吃有穿,也要像貧窮時一樣的節儉;旁人喜歡你,敬重你,還是要小心謹慎,不可趾高氣揚;就算你家世代有聲名,人人都看重,還是要當作低微想,不可自鳴得意;就算你學問高深,還是要當作粗淺想,應該禮賢下士,不恥下問。
要時時維護祖宗之高德重望;日日彌補父母之罪愆過失;上思國家社會栽培之恩;下謀家庭子女之福祉;待人常抱救急之心;待己務必嚴格自律;日日反省,時時改過……果能如此,道德自然會增進,福報也自然會增加。
其實天底下聰明俊秀的人,實在不少,然而在道德上卻不肯用功去修,事業上也不能用功去做,就只為了「因循」兩個字,得過且過,自認沒有過失缺點,十全十美;貪圖安逸而誤了一生,雲谷禪師所教立命的道理,確實是至理名言啊,應該經常誦讀,細細研究,還要盡心儘力的去做,不可把大好的光陰虛度,枉廢一生,知道嗎?
「孩兒知道了,感謝父親大人的教誨。」
(待 續)
推薦閱讀:
※美國電影《銀翼殺手2049》講述了什麽?
※鄧超在《烈日灼心》的表現如何?
※蒼井優的那部作品讓你美哭了?
※【電影】10部香港影史最佳電影
※《戰狼2》VS《建軍大業》主旋律電影你更愛哪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