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性!盜墓者扒光女屍衣服,接下來的事情誰也沒有想到!

墳墓乃陰宅,老話說動不得,否則對墓主後人、對自己都不好。但是,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人去盜墓,不怕不得好死?很明顯,大多是沖著財寶去的。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哪還顧得了那麼多。

漢朝每位皇帝坐上龍椅後,就著手建壽陵,備隨葬品了。據《漢書》記載,西漢時,國家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都用在這上面,可見當時厚葬之風俗有多麼嚴重。

(漢武帝茂陵)

在秦漢厚葬之風大興後,雖然每朝皇帝都會說薄葬,提倡素身下葬,實際上都沒有做到。在各個朝代中,三國皇帝的隨葬品算是最少的,因為曹、孫、劉三姓中,有兩姓都是靠盜墓起家的。

特別是曹姓,還在軍中專門成立了「盜墓辦公室」,由發丘中郎將帶著摸金校尉,把包括梁孝王劉武在內的許多貴冢名墳都給挖了。《水經注》記載,盜挖取寶時,曹操親臨現場指揮,寶物之多能把人驚呆,運了三天三夜還未運完。

這種說法是真是假,正史並無記載,但從我在梁孝王墓地調查來看,曹操盜墓不應該是假的,因為那麼大的墓,不是一般盜墓者可以挖的,就是敢挖,一個人兩個人也幹不了。

(被曹操盜掘過的梁孝王墓地宮入口,墓道幽深)

可能因為自己親歷盜墓,且通過盜墓得財,支撐起了自己打天下的隊伍,曹操看到了厚葬的危害,於是在死前多次吩咐指定接班人、二兒子曹丕,自己死後不要陪葬金銀財寶,連送老衣也不需要置辦新的,死時穿什麼就是什麼。

因為曹操帶頭,所以曹姓皇家奉行薄葬,就是有隨葬品,也大大少於以前的皇家,這也現代曹魏墓考古中,很少出貴重之物的原因。

其實,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都流行薄葬。但到唐朝時,情況大變,由於國力的增強,皇家財富大增,厚葬之風再興。

有一種說法,尚未考古發掘的乾陵,就是女皇武則天與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裡面有巨額財富,有學者推測有500噸金銀財寶。這種說法太誇張了,乃戲言,不必當真,但乾陵隨葬品不會少,應該是事實。

(乾陵)

坊間傳,唐太宗生前通過騙盜弄到手的、價值連城的書法作品《蘭亭序》,就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寫的那個,據說就在乾陵里。唐太宗死後,同樣喜愛書法的武則天將其調包了,後隨葬乾陵。

多句嘴,這種說法聽起來有道理,實際上不可能。因為隨葬什麼,隨葬多少,有一班重臣監管的,先皇之物不能隨便動。作為繼任者,李治不可能違反禮制胡來的,武則天那時也沒有女王的威風,不過是靠色取悅李治的皇妻。退一步說,就算武則天調包是真的,隨葬進了乾陵,經過這麼多年,也早腐爛了,完全失去了價值。

在厚葬達到頂峰的大唐之後,中國皇帝的隨葬品數量大為減少。兩宋陵墓本身造得都比較簡單,雖然地面上的封土堆不小,地宮並不豪華,隨葬品更不會多的。

(蒙古皇帝行宮)

之後的元朝,由於蒙古人喪葬風俗與中原截然不同,除了棺材本身之外,元朝皇帝的隨葬品也不會太多的。

元朝皇帝的葬具應該是最值錢的,棺身是用金條箍起來的,與漢族皇棺用大釘封固有所區別。元朝皇帝的棺材大概是盜墓者、考古專家都最想盜到的棺材,古今盜墓者在找,遺憾的是,到現在無一人找到。日本人曾聯合外蒙古尋找,採取衛星定位、地磁勘測等最先進手段,也是一無所獲。

馬可波羅的中國遊記中,詳細寫了成吉思汗死後的安葬情況,在棺材送往葬地的過程中,碰到人就殺,明說該他給大汗殉葬,實際是殺人滅口,防葬地泄密。在下葬後,地面痕迹全部抹去,新墳附近不留閑人,只留兵護守。在地面草木長起來後,陵兵也全部移防,不留人的,就是他們自己來年來祭,也無法找到具體葬地位置。

這是秘葬。來上墳怎麼辦?蒙古人在長期放養、使用駱駝的過程中,發現駱駝很重視親情,且記憶力驚人。於是,就在葬地現場當著母駱駝的面,活殺其生的小駱駝一隻,血灑墳地。明年再來時,牽著母駱駝,母駱駝停在哪哭泣,葬地就是哪。

這個說法,不只馬可波羅記下來,中國人的筆記中也有。明人葉子奇《草木子》便記載了有關元朝皇帝下葬的情況——

「用啰木兩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加髹漆,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箍兩頭、中間)」。然後,掘深溝一道埋葬,「以萬馬蹂之使平。殺駱駝於其上,以千騎守之。來歲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

到明清時,皇帝再次重視自己的陵墓建設,但隨葬品的數量遠遠少於漢唐皇家。不少盜墓小說中描寫,明清皇帝死後隨葬了這寶那物的,如晚清慈禧太后便有大量的隨葬品,這已為民國軍閥孫殿英盜陵所證實。實際上沒有那麼多的,不受制度約束的慈禧情況特殊,大多數人的隨葬品有限定的。

(北京明定陵地宮)

清朝皇家的貴重隨葬品,一般都放在棺槨里,這叫「塞棺」,滿族人迷信,認為棺材不能空著,否則陰間受窮,所以要塞滿滿的。我們來看看都塞了什麼——

一類是死者生前日常所用所藏之物,如四季衣服、首飾、朝珠、頭面、被褥或面料、戒指、如意及各式珍玩等。如同治皇后阿魯特氏塞棺之物中就有這些。據清宮內務府白事檔,主要有:珊瑚等各式朝珠、金扁簪等各式首飾、鐲子、鎦子、甲套等各式佩飾、棉馬褂等各種衣物,共計多達100餘件。

(博物館展出的清朝雲錦龍袍)

要注意的是,死者生前衣物和所收金銀之物雖是可以塞棺的,實際並不會全部塞進棺中。清朝皇家相對還是節儉的,這些財物有的要收回的,或賞人或鎔化重鑄,塞棺之物只佔很少部分。有的還要留著焚燒用,因為滿清喪俗中,下葬後會有多次上墳活動,上墳時是要焚化點東西的。

如乾隆的容妃,就是民間傳說的香妃,下葬後初次上墳時,便焚化了無簪花素鈿一頂、石青素緞夾褂一件、綠緞銀領袖棉袍一件……

焚化次數最多的大概是乾隆皇帝,前後有19次,其生前華麗昂貴的衣物大多這樣被燒了,這些可都是價值連城之物。南京雲錦工藝織出的一件龍袍,工時就須耗用兩年,每件僅工料用銀三五百兩。如果放在現在,少說每件也能拍出千萬以上的高價,很可惜這些造價高昂的東西都被燒了。

(清東陵焚化爐)

另一類塞棺之物是親友在大殮時贈送之物。清朝有個風俗,在蓋棺之前,親屬無論長幼,多少都會送點東西來塞棺,以顯孝心、親情。

這些塞棺之物都會記錄,要入檔案的。如阿魯特氏皇后在光緒元年(1875年)二月二十日大殮前,咸豐皇帝的麗皇貴太妃、婉貴妃、祺貴妃、玫貴妃、吉妃、禧妃、壽庄和碩公主,道光皇帝的佳貴妃、成貴妃、彤妃,同治皇帝的瑜妃、珣妃、王晉嬪,光緒皇帝,還有王府主位,都紛紛送來禮品,塞到阿魯特氏棺材中,以表達對阿魯特氏的思念。

(阿魯特氏畫像)

這些所送塞棺之物不一定都是貴重東西,有的很尋常,如荷包、煙壺、玉石墜等小玩意,心意到就行了。但就是這些尋常之物,對盜墓者來說也是寶,都是皇家之物啊,見著時要全部盜走。如阿魯特氏的塞棺之物,都在1940年代讓盜墓者盜走了。盜墓者在打開她與同治帝的合葬墓——位於清東陵內的惠陵後,把棺材內的隨葬品搜盜一空。

後來濾坑的盜者見無物可盜,拖出阿魯特氏的屍體,扒光她的衣服。雖然下葬多年,但阿魯特氏屍體一點沒有變化,竟然栩栩如生。盜墓者接著乾的誰也沒有想到,不是奸屍,而是剖開她的肚子,為什麼?民間傳阿魯特氏是被慈禧太后逼死,吞金而亡,盜墓者翻腸尋金呢。

後來接到報告的陵區公安(時已為解放區),在現場看到阿魯特氏腸子都翻在外。一帶皇后,生前不幸,死後更不幸。這是我在盜墓案件調查中所了解到的最沒有人性之事件,傷天害理。盜墓者作孽!


推薦閱讀:

辭職信沒有傲嬌的, 只有更傲嬌的
男女之間到底有沒有純潔的友誼?告訴你,真有!
從來就沒有什麼『愛無能』,有的只是不敢愛

TAG:人性 | 衣服 | 盜墓 | 事情 | 沒有 | 想到 | 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