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道家修鍊學

中華道家修鍊,若從「軒轅黃帝問道於廣成子」算起,足有五千年的歷史,比正統道教出現的歷史還早。數千年來,中華道家歷史上出現的高真大德歷來甚少,每個朝代僅有數人而已,留下的修鍊丹經,極其珍貴。這些典籍,由於年代久遠,言辭古奧,而且囿於「道不輕傳」之清規,亦多隱語譬喻,造成人們閱讀丹經道書的極大困難。自古以來,道家修鍊多限於「口傳心授」,不得其人不傳,欲探其底蘊,又談何容易!誠陽道長夙具慧根,資質非凡,十八歲學道於東海嶗山,是恢復道教之後第一批入道的年輕教職人員。他先是棲居嶗山太清宮,隱修七載,刻苦自學,遍閱丹經道書,修鍊內外道法。並且尋訪海內高真大隱,篤志苦探大道之真髓。悟真多年,印證頗深。一九八九年調入中國道教協會工作,精心研讀《道藏》及其他道經典籍,撰寫了一系列關於道教學術和道家修鍊之著述,為當今中華道家文化的整理與研究做出了貢獻。田道長是當今全真派研究道教的優秀年輕道士,是道家修鍊法脈的繼承者和開拓者。他所撰述的個人專著《道經知識寶典》,將萬卷道經之精華整理介紹於世;他依據自己修鍊多年的經驗,撰述《修真內景談》。說明他在道家文化方面已經深入法海,博通道要。當今道教界人士之中,田道長是一位做出卓越學術成績的年輕道長,道眾們親切地稱他為「文化道士」、「道士學者」。如今誠陽道長以自身證悟多年的修鍊成就,撰成《中華道家修鍊學》、《修道入門》和《仙學詳述》三部丹書,成為中華道家修鍊著述系列,實屬驚人之舉。《中華道家修鍊學》講述道家修鍊學的理論體系、發展史要、修鍊術語、築基功法、三元丹法、男女丹訣、養生精要、道家方葯、經典導讀、秘本丹經、修鍊百問、道經真言、悟道證言、實修境界、個人參悟等精深內容,論述之全面超過以往丹經,而且依據道家修鍊之傳統理法,結合自身多年習修所悟,發前人之所未發,闡古人不傳之秘,開拓和弘揚了道家修鍊學的真實內涵。《修道入門》是針對初學修鍊之人所撰,講述道家修鍊的基本原理和基礎方法,深入淺出,直指大道。《仙學詳述》是整理近代陳櫻寧先生的修鍊著述,由於攖寧先生的「仙學」著作極為散亂,此書將其重新整理為系統的仙學修鍊法,發揚了道家修鍊仰范先賢的優良傳統。三部丹書,相互發揮,弘揚正道,批駁旁門,以冀正本清源,為道家修鍊學正名,是當今不可多得的道家修鍊之扛鼎力作。讀者由此可以學習道家修鍊法,修真養性,頤養天年;同時也可認識道家的哲理與智慧,凈化心靈,啟迪人生。誠陽道長童身入道,德清思潔,保持清靜法身,正務參修十六年,辛勤耕耘,實屬不易。數千年來,古代修鍊家留傳的丹經著述均為文言古語,目前尚缺乏道家人士運用現代文字撰寫的道家修鍊學丹書。如今誠陽道長以道家門內人的身份,積十六年悟道修鍊之心血,著此三部百萬言的丹書,貢獻於當今社會,填補了道家這一方面的空白。三部道家修鍊學專著,當為傳世丹經,承前啟後,慈航度人,功德無量。丹經云:「未生祖師時,未見祖師面,祖師言可信,祖師心可見。」祖師曰:「人身難得今已得,大道難明今已明。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處度此身。」謹以此語,與四海道友共勉。爰為之序。楊思澍一九九八年九月於京畿留月山房卷首語-----試論中華道家修鍊學之發展史與主命力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歷史長河之中,有一門直接關於人體生命和人類生存的傳統學術,雖然古老,卻青春常在,充滿生機,只是由於長期以來,人們對此缺乏了解,未能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提倡人類和平與發展的今天,理應挖掘整理,發揚光大,為人民群眾健康事業服務。這門學術,就是中華民族流傳五千年的道家修鍊學。中華道家修鍊學之由來,起源於遠古先民對於征服自然、維護生命的可貴探索。據《莊子》載,中華始祖軒轅皇帝「問道於廣成子」,始將這門學術推向社會,中華道家修鍊學由此肇基。在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典藉《老子》、《莊子》、《周易》、《黃帝內經》之中,就有許多關於天人合一、長生久視的學說。由於以上典藉均源於上古先民的原始文明,說明這一思想由來以久,足與古老的中華文化同根同源。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神仙學說逐漸盛行。這時所謂「神仙」的含義,不是後來封建宗教所信奉的天上神靈,而是人在現實生活之中,通過修鍊升華而達到的高尚境界。「長生不死」的說法,是古人為了探索生死奧秘提出的嚴肅課題;所謂「成仙」也是指肉體長生的期望,並非死後登天的幻想。先秦時代的《莊子》、《楚辭》等文獻之中,就有許多關於至人、仙人、神人、真人等境界的詳盡描述,記述了他們修鍊的事迹和成果,說明自古以來,就有生命修鍊這門學術。在這一思想影響之下,出現了越來越多企求修鍊長生的隱士和宣傳神仙不死的方士。他們繼承了黃帝、老子、莊子道家修養學說的遺緒,因而和中華道家學術緊密相連;同時他們又在追求修鍊成仙,所以又被人們稱為神仙家。「隱士」和「方士」 二者有所不同,「隱士」多偏重潛修密煉,不計名利;「方士」多藉此遊說王侯,以求榮寵。隱士的影響和方士的宣傳,使修鍊成仙之說蔚然盛行,促使中華道家修鍊學術的發展日益熾盛。中華修鍊之學的發展,在秦始皇時期達到第一次高潮。秦王羸政統一天下之後,羨慕不死之道,廣泛召攬方士,搜求長生之葯。他曾數次巡遊海上,訪求神仙,並派徐福率領三千童男童女駕船入海,尋找海上的「三神山」。後來方士們認為秦始皇暴虐無道,紛紛棄之而去。秦始皇一怒之下,殘酷地進行了 「焚書坑儒」(包括坑殺了許多方士)。最後秦始皇至死不改,亡命在求仙的途中。到了漢武帝時期,中華修鍊的發展達到第二次高潮。漢武帝劉徹並不象始皇羸政那樣盲目求仙,而是虛心接受方士們的指導,進行個人修鍊。武帝先後從事節食、服藥、煉丹、祠灶、封禪等方術,長達四十五年之久,雖然未能羽化飛升,但是羸得了七十歲的較長壽命。漢武帝晚年曾言:「節食服藥,差可少病而已。」肯定了修鍊方術確有奇效。這樣,隱士和方士們的求仙活動與修鍊實踐,經過秦始皇和漢武帝的兩次推動,在中國古代社會造成了廣泛影響,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觀念,深入人心。《漢書·藝文志》對於當時人們追求的神仙境界,進行了總結性描述:「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於外者也。聊以盪意平心,同死生之城,而無怵惕於胸中。然而或者專以為務,則誕欺怪迂之文,彌以益多,非聖王之所以教也。」於此可見,所謂「神仙」本義,乃是一種高深的修養境界,並不沾染絲毫迷信色彩。但是如果專門操此為業,則又難免邁入岐途,和遠古聖賢的修鍊宗旨有所違背。實際在社會上活動的方士們,他們以神仙方術邀寵於皇帝王侯,雖然使得神仙思想盛行於世,但是也有許多迷信成份充斥其間,造成了負面影響,甚至為後世一些偽道所效法。根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西漢時代將神仙方術分為四類,即醫經、醫方、房中、神仙等。可知中醫學亦包括其中,既有醫學,可見神仙方術確有科學成分,並非神學迷信。根據《後漢書·方術列傳》其中記載的主要方術有天文、醫學、神仙、占卜、遁甲、相術、堪輿等等,說明當時流行的神仙方術不斷增多,亦可見其興盛程度有增無減。秦皇、漢武之後,神仙方士失去上層統治者的扶植,勢力大減,但是默默修鍊的隱士們依然潛心修鍊。由於受到方士們狂詞瞽說的負面影響,使得中華道家修鍊變得愈加隱秘而且困難。在這種不利的環境之下,追求修鍊成真的人們,需要保障自己的社會地位和生活條件,僅靠神仙學術本身已不足以立世。為了尋找自己的生存空間,只有謀求新的出路。這時佛教傳入中國,老子在東漢時代就被逐漸神化,儒家本身亦傾向於宗教化。當此時代,道家、神仙家、修鍊家、隱士和方士等等相互皆有關聯的群體人士,沿著中國古代黃老道、方仙道之沿傳,以中華道家思想為旨歸,以老子為教祖,發展組織了道教。但是,道教成為一門正式宗教之後,卻與道家修鍊的宗旨有所不同,逐漸走上了宗教神權的道路。這一特點,造成中華道家修鍊學在以後的沿傳之中,既相關於道教亦無關於道教的極大發展空間。出入於道教內外,蔓衍於中華大地。在充滿神權思想的古代中國社會,中華道家修鍊之士為了得到人們的認可和生活的保障,同時也為了道家修鍊學的普遍傳播,因而和道教唇齒相依。道家修鍊的中心是「道」,成仙的目的是為了得道;道教信仰的中心是「神」,信神的目的是為了保佑。道家修鍊不信天命,講究「我命由我不由天」;道教信仰崇拜神權,是以神的意志駕馭個性的自由。道家修鍊之士,他們注重本我生命的存在與價值,道家修鍊所講的「神」,也是生命的心神、元神、陽神等,不是天上的神靈。由此可見,道家修鍊與道教信仰,畢竟有所不同。實際歷史上從事道家修鍊的名真高道,多不是在道教宮觀之中進行修鍊活動,而是遊離在社會之中,採取半道教、半民間的方式,和光混俗,清修靜煉,甚至有的根本以隱士身份進行修鍊,並不需要藉助宗教的旗號。一方面他們為了維護自己的社會地位,只有站在道教的立場才能立足;另一方面他們為了保障修鍊,又要和宗教的神權崇拜拉開距離。他們或者棲居山林,潛心修鍊;或者隱居鬧市,和先同塵。他們自認「大隱居塵」、「大隱隱於市廛」。就是在這種艱難的環境之中,中華道家一代又一代的修鍊之士,篤志無悔地堅持著自己的追求,他們以堅韌不拔的意志,為人體生命的探索做出了可貴的貢獻。同時在這種倍受壓抑的環境之下,決定了道家修鍊學的極大隱密性,數千年來從來諱於公開宣講修鍊,簡直成為中華道家的痼疾,一直在夾縫中求發展。因此從歷史的事實來看,某些卓有成就的名真高道往往對於中華道家修鍊學造詣高深,然而對於道教本身的宗教體制卻是鮮有建樹,成為一種微妙而複雜的現象,存在於道家和道教之中。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不少帝王,一方面固然也是出於安定民心和個人長壽的需要,對於深諳修鍊的高真大隱往往恩寵有加,相對在客觀上促進了中華道家修鍊學的發展。同時也迫使真修實證的煉士們不得不歸附於道教,導致道家修鍊與道教形式之間,在數千年的封建社會之中,一直保持著若即若離的同盟關係。中華歷史上,許多獻身道家修鍊事業的高真大隱,如軒轅黃帝、彭祖、老子、莊子、列子、尹文子、黃石公、鬼谷子、陰長生、魏伯陽、張道陵、魏華存、葛洪、鮑靚、陶弘景、孫思邈、鍾離權、呂純陽、陳摶、張紫陽、石泰、薜道光、陳泥丸、白玉蟾、王重陽、丘處機、劉長生、譚長真、馬丹陽、郝大通、王玉陽、孫不二、張三丰、李道純、陸西星、李涵虛、伍沖虛、黃元吉、陳攖寧等人,不僅個人在修鍊方面有著精深造詣,而且多數都留下了丹經著述,以傳後世,延續道脈。他們都是虛懷若谷,從來不以神仙自居,而且他們和後來的道教形式,並不完全相同。在數千年的封建社會之中,神秘的宗教,始終伴隨著中華道家的修鍊實踐,使得原本就很隱諱的道家修鍊更為神秘,仙道世界從此變得荒誕、無情而冷漠,嚴重歪曲了「神仙」本義。流弊所及,延誤至今,依然有人盲目地認為道家修鍊就是宗教迷信,難分難解,混為一談。我們今天研究和發揚中華道家修鍊學,理應以現代學術的方法,剝去強加在中華道家修鍊身上的迷信外衣,復還本來面目。千百年來,經過歷代修真志士的不懈努力,使得中華修鍊學發展成為一門博大精深的學術,長存於天地之間。由於健康長壽是人們的普遍嚮往和高尚追求,他們的修鍊成果得到了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的廣泛敬重與學習。傳播上下五千年,流行縱橫幾萬里。歷代真人留下的大量中華道家修鍊學文獻,為世界上任何國家、任何宗教和哲學所不可比擬,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獨特文化精粹。今逢盛世,理應發掘整理,宏揚光大,使其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為人類同登壽域煥發新的光彩。中華道家修鍊學,雖然古往今來缺乏統一組織,都是依靠修鍊家個人的實踐活動,進行艱苦卓絕的繼承和傳授,寄居在宗教以求生存。但是他們的努力並未付諸東流,經過一代又一代的修鍊先輩的獻身投入,使得這門學術通過宗教和丹經、官方和民間的種種形式,不斷傳播和發展,蔓衍於華夏大地,在中國古代社會產生了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對於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起到了難能可貴的積極作用,促使歷代中華兒女都很重視養生和修鍊之道,成為中華民族講求健康長壽的優良傳統之一。遺憾的是,明清之後,道教逐漸走向衰微。特別是在清代之後,道教轉變成為以守戒、誦經和勸善、勞動為主,道家修鍊反而受到冷落。如《嘯亭雜錄》卷九介紹四品龍虎山提點婁近垣云:「雖嗣道教,頗不喜言煉炁養真之法,雲此皆妖妄之人藉以謀生理耳,豈有真仙肯向紅塵中度世也?」有的勸善書直接宣稱只要行善就能升仙,根本不提倡修鍊悟道。如清黃自元輯、毛金蘭增訂《太上感應篇圖說》即云:人能依經而行,則心之精誠發為英華,經文字字皆現寶光,大丹可成而白日上升。「五四運動」之後,西方科學的傳播進入中國,使得人們在批判宗教與迷信的同時,也在注意保護中華道家修鍊學的獨立存在。民國年間,陳攖寧先生將中華道家修鍊學改稱為「仙學」,並且提出了仙學和道教應當分開的大膽主張,脫離了道教形式的束縛,他在中華道家修鍊學方面撰寫了大量著述,努力向人們推行和提倡中華道家修鍊學的真實義理,使得人們對於中華道家修鍊學有了全新的認識,從而推動了中華道家修鍊學在新時代的發展。最近幾十年來氣功運動普及神州大地,儘管所有氣功均與道家修鍊不可完全等同,但是許多氣功的原理和方法,追根究底仍然來源於千古流傳的中華道家修鍊。足以說明中華道家修鍊學擺脫宗教形式之後,將會在社會上發揮積極的作用。縱觀數千年來中華道家修鍊學的發展史,可知這門學術經歷了相當曲折而艱難的漫長曆程。早在神仙方術的流行時期,就曾被許多沽名釣譽的方士混淆了神仙名聲;後來道教成立之後寄寓宗教以謀生存,又被套上了神權崇拜的荒誕光環;封建社會晚期修鍊學又被冷落,失去官方和宗教的扶持;中國近百年來的戰亂,又把中華道家修鍊學摧殘得七零八落;近年來的氣功運動之中,又遭到某些所謂「大師」們的曲解。由此產生對於中華道家修鍊學的種種誤解,使得人們至今不能完全清楚地認識中華道家修鍊學。在人類文明髙度發達的今天,如果我們不能除去歷史帶給中華道家修鍊學的污泥塵垢,肅清其封建神權的色彩,還其科學的實質面目,將有愧於中華先人五千年來的修鍊實踐,也有愧於我們的子孫後代。儘管如此,中華修鍊學仍與中華道教有著「血濃於水」的胞波情結。中華修鍊在漢代之後的發展離不開道教,道教的形成與傳播均與中華修鍊密不可分。道家修士視道教為家園,道教人士視修鍊為法寶。歷代修鍊典藉多入編《道藏》,而道教教義亦以此為旨歸。筆者今曰整理中華道家修鍊學,以使其走向社會,凈化人心,升華人生,造福人類,同登壽域。歷代修練家不計個人名利,不計個人榮辱,清修靜煉,獻身終生,把自己的身心作為試驗品,投入這項究際天人的偉大事業,他們永遠是人類生命研究的先行者。正是這種超凡的人格和高尚的獻身精神,方才保證了中華道家修鍊學的高度純潔和無比神聖。修鍊學是中華道家獨有的文化精粹,為其他學科和宗教所不可替代。中華道家修鍊學的對象是人本身,修鍊以人為本。通過中華道家修鍊學所主張的精神生命和肉體生命的圓滿修鍊,即性命雙修,有可能揭示人體生命的奧秘,從而更進一步認識宇宙和人生的真實面目。現代西方科學對於東方修鍊文化的「尋找」,從側面意義上證實了中華道家修鍊學具有的獨特魅力。中華道家修鍊的名稱與定義中華道家修鍊,古代有很多名稱,如修道、修真、修仙、修身、修為、修養、修丹、修持、修功、內丹、內養、內煉、內修、內功、攝養、壽養、煉養、養修、持修、丹鼎、爐鼎、煉丹、丹道、仙道、攝生、養生、衛生、仙學、長生學、神仙學。天人之學、金丹大道等等,不一而足。現在一般稱為修道、修真、修鍊或養生等。中華道家修鍊、究際天人,體合宇宙,是關於人體生命和宇宙環境的學說。它要通過數千年來薪火相傳的方式方法,對於人體生命(包括精神生命和肉體生命,即性與命)在宇宙大環境中進行自我修為,直至達到生道合一、長生久視的最高境界,我命由我,不屬天地。中華道家修鍊,乃是介於神學和科學之間的一門獨立學術體系。這門學說稍稍往前再邁一步,就會墮入單純精神性的神學範疇;微微向後退出一步,又會落入單純物質性的科學範疇。神學和科學兩大陣營,自古以來,各執一端,互不相讓,而各有偏弊,難以融通。惟有中華道家修鍊之學,講究性命雙修,生道合一,身神合一,天人合一。通過精神與肉體、人身與大道的結合修證,使得人心與宇宙合為一體,人生與大道同歸一源。真修實證,腳踏實地,知行並進,理法統攝。既能避免偏執精神與肉體某一端之弊病,又能夠包容二者之所長而升華現實人生。因此,中華道家修鍊乃是一門獨立存在的「生」的學說。它要通過對於今生今世的切實修證,達到生道合一、長生久視的崇高境界。「宇宙有壞,這個不壞。」這也正是中華道家修鍊學的獨特感力之所在。中華道家修鍊提倡修德中華道家修鍊,提倡修德。修鍊特彆強調每個人的根基,這個根基就是道德修養。修德是為修鍊培養根基,直接決定修鍊品位之高低成敗。而且提倡道德修養,同時具備匡正人心之社會效力,故為中華道家修鍊所一貫重視。修道先修德中華道家認為,修德是修道的前提。我們的本來天性,原是一片純潔,下生之後,因為產生種種後天慾望和貪求,逐漸使得本來天性受到蒙蔽和破壞,成為修鍊性命的桎梏和障礙。修鍊之時,為了達到凈化和完善個體生命的目的,就必須逐步清除這些障礙。這就需要做到積功培德,與人為善,常行方便,助人為樂,以培養自己柔弱、謙下、不爭、慈善、寬容的中華道家情懷,才能合於大道。須知行得一分善事,即多一分光明;行得十分善事,即多十分光明;時時處處行善事,則時時處處皆光明。如此逐漸掃除迷障,使自己的本我天性恢復純凈,陰霾盡去,而神光常存,則無時無處,不在大道之中,合於先天,與道為一,自為修鍊之坦途,足可了證今生大事。道諺所謂:「人心不死,道心不生。」中華道家《玄門日誦早晚功課經》中詩云:真心清靜道為宗,譬彼中天寶月同。凈掃迷雲無點翳,一輪光滿太虛空。從修德的角度來說,縱使今生暫且不能夠修持到最高境界,也足可使人完善人道,慈光日生,而增福延壽。所以生來嚮往修道之人,都有一定的德修根基,不可自暴自棄。古人云:「道不遠人。」明白了修德,大道就在眼前,修鍊人人可為,所謂「百姓日用而不知。」因此,中華道家修鍊之學,從社會意義上來說,乃是一個廣泛的概念,絕非是一種狹隘的個人了脫。《抱朴子》曰:「欲成天仙,當立一千三百善。」若非功德到處,亦不可能修到最髙層次。從社會角度來說,如果人人都去清修,那麼社會誰來建設?家庭如何維繫?中華道家這種廣義的修德觀,就是以修德為重,提倡道德並行,以德合道。所以中華道家修鍊,不是一門消極的避世哲學。從立身行世的角度而言,提倡修德,使人與人之間保持融洽、和睦、真誠、互助的文明關係,有利於社會秩序的建立和生存環境的安定,對於社會道德文明是一種有益的建設。中華道家修德,進一步還要求推誠萬物,經云:「昆蟲草木猶不可傷。」提倡以好生之德,保護大自然,對於維持生態平衡,保護人類環境,仍有可資汲取的現實意義。這種廣義的修德觀,概括起來只有一個字,就是「德」,這是一字真經。這種廣義的修德觀,體現了中華道家出世與入世並重的鮮明特點。修德與修鍊對於修鍊來說,修德就是修心、修性、修念。在丹道之中,修德、修性、修心、修念至關重要。因為德修的深淺,直接關乎心性的變化。《黃帝內經》曰:「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熱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說明了種種心性之變化與內部氣機的感應關係。古時伍子胥過昭關,一夜愁白了頭髮;《說岳全傳》有「氣死金兀朮,笑死牛皋。」的典故。於此可見人的心性變化,影響之大,足以關係人的禍福生死,不可忽視。俗話說:「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道德修養高深的人,與人為善,樂於奉獻,對於內心世界是一大財富,精神上必然充實,心胸自然開闊,內炁平和,毫無芥蒂。所謂:「德正則心安,心安則炁順。」與此相反,假如心地不純,德行欠佳,甚至心術不正,道德敗壞,必使心神經常處於不安定狀態,往往妄念起伏,心火熾盛,難得清靜,對於修鍊是絕大障礙,即使從事功修,亦難以見到效驗。中華道家修鍊認為:「性主七分,命主三分。」「修心入手,修心了手。」在性命雙修的丹道體系之中,心性的修養至關重要。假如缺乏一定的德修作為根基,就難以承當修鍊大事,甚至爐傾鼎覆,帶來生命危險。這一方面,過去的修鍊者有過許多慘痛的教訓,不可不慎。總而言之,欲要探求中華道家修鍊之秘奧,首先必須明白,修德是其根基。由此入手修鍊,注重培養道德根基,才能逐步領會中華道家修鍊之真實義諦。中華道家修鍊的主要法門中華道家道家修鍊,廣義的說,包括老莊之道、內外丹法、養生調攝、中醫針葯、內家拳法等主要法門。狹義的說,就是仙道之學。「仙」與「道」自古以來密不可分,故曰仙道為一,仙為道之體,道為仙之用。道不易聞,賴有仙而後知道之足貴;仙不易修,端有道而後知仙之必成。道家修鍊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必須通過明師所傳口訣,進行真修實證,反對玄學空談。下面將其主要法門,提要介紹於下:老莊之道老子的學說,即《道德經》五千餘言。《道德經》的出現,標誌著中華道家學派的正式形成。《漢書·藝文志》說:「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人君南面之術也。」《史記·太史公自序》說:「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以上論述,均高度概括了中華道家思想的現實特點。《道德經》的全部內容,主要是發揮「道」和「德」兩個名詞的含義,用以論述宇宙本體和人生哲學及修養方法的原理。老子認為,「道」是宇宙的本體,「德」是「道」的具體表現形式,世界萬物皆由「道」和「德」的作用而來。因而老子之道,可以廣泛運用於人生的各個方面,《道德經》被稱為「萬經之祖」。對外用於治世,就是國家的治政方針;對內用於修身,就是個人的處世之道。後世之人,各有所取。政治家鑽研其中的統治術;養生家鑽研其中的修鍊法;清談家將其看作玄言;縱橫家將其看作權謀;亦有人將其視為兵書,如唐王真撰有《道德真經論兵要義述》;現代人更將其視為經商謀略,用於今日商戰。在中華道家修鍊之中,主要把《道德經》作為修道的一部聖典。自從第一部煉丹經書《周易參同契》問世以來,歷代丹經著述,無不引用老子之旨以立說,成為中華道家思想的一大流派。北宋張紫陽《悟真篇》贊之曰:「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滿五千。今古神仙無限數,盡於此處達真詮。」莊子的學說,基本繼承了老子的思想。《史記·莊子傳》說他:「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道家之言。」又說其作書目的也是為了要「明老子之術」。《莊子》書中所論之道,基本是由老子一脈貫通而來。例如《莊子》書中說:「道昭而不道。」這和《老子》所述「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和「道常無名」之旨,二者一致。但是莊子本人更加追求精神的自由和個性的解放,對於《道德經》中「貴以身為天下,則可以托天下;愛以身為天下,則可以寄天下」的治政思想,有所分別。莊子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他充分發揮了老子的「長生久視之道」,使「道」和「仙」合為一體,成為後世修鍊家所追求的「仙道合一」的神仙境界。如《莊子·逍遙遊篇》中說:「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炁,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谷熟。」這是中華道家文獻之中對於神仙的較早描述。此外,《莊子》書中多處提到了中華道家的修養功夫,如《大宗師篇》中說:「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莊子》書中所談踵息、心齋、坐忘、聽息、守―、緣督、導引等修真方術,為後世中華道家修鍊之權輿。三元丹法三元丹法,即天元丹法、人元丹法和地元丹法之總稱,是中華道家修鍊的主要法門。天元丹法和人元丹法屬內丹,地元丹法屬外丹。有人把道家修鍊籠統地稱為「內丹」,此說不妥,因為修鍊不光包括內丹,還有外丹等內容。三元丹法,是三種不同的修鍊途徑。古人為了區別開來,各予不同的名稱:天元丹法,指北宗,稱為「大丹」,如丘處機《大丹直指》,即屬此種丹法。人元丹法,指南宗,稱為「金丹」,如《金丹大要》,即屬此種丹法。地元丹法,指外丹,稱為「神丹」,如《黃帝九鼎神丹經訣》,即屬此種丹法。由於中華道家修鍊自古以來多限於口傳心授,一般人難測其奧,即使過去修鍊家所撰丹經著述,亦往往是含而不露,藉此說彼,因此造成中華道家丹法的神秘性和複雜性。現在根據筆者修學所得,打破保守框框,將內外丹法之真義歸納如下。天元丹法天元丹法,又稱「清靜功夫」,或稱「北宗」。是指獨自一人,淸靜修鍊。這種修持形式,由於能夠自己做主,而且流弊較少,所以流傳很廣。修習中華道家功夫的人,以此法門為最多。道教內部的全真派道士,幾乎都是提倡此種修持法門。清修丹法,一步有一步之層次,一步有一步之效驗。最初從築基開始,經過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等過程,才能最終完成,達到天人合一、身外有身的高層次。清修功夫做到一定程度,有一點玄機須要特別注意,就是不可執著肉體在腔子裡面摸索,許多人功夫做到這往往出現停滯狀態。初步入手的功夫,在煉精化炁之前,是在身體內部進行鍛煉。逐漸往上的層次,就要跳出肉體腔子從事修證。否則難得丹法之究竟。從前的修鍊祖師,在此方面多有誡示。如鍾離老祖曾言:「一身四大皆屬陰,莫把陰精裡邊尋。」已然說明,肉體本身皆屬一團陰氣,不可在腔子裡面摸索用功。因為修鍊用的是陽炁,要出陽神。若在肉體裡面摸索用功,最終只能出陰神,功夫落於小成。有人不明此理,妄言什麼清修出陰神,雙修出陽神,其實是不明清修真義,自誤而且誤人!清修功夫之要妙,貴在採取虛空之陽炁,點化自身之陰質,群陰剝盡,脫胎換骨,以成就純陽之體。陳攖寧先生對此頗有論述,如曰:「北派清靜,卻不是專靠打坐就能成功,外界資助,當然不可少,卻是從虛空中尋求,不是在人身上討便宜。」「修仙者,貴在收積虛空中清靈之炁於身中,然後將吾人之神與此炁配合而修養之,為時既久,則神炁打成一片,而大丹始成。」以上論述,可謂如矢中的,已把向上一乘的竅要,揭示無遺。除了依照築基、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的階次漸修之外,清修功夫還有頓修法門,可以直入先天,了證道果。但是漸修法門和頓修法門,二者之間並無嚴格的界限,漸修進展到一定程度會發生頓變,頓修也是有一層層漸進的變化。惟是頓修法門,須要根基深厚者方可悟入,或者功夫深入之後而可知之,不宜躐等而求之。清修法門,最要緊的還有玄關一竅。丹經云:「道有三千六百門,人人各執一苗根,不知些子玄關竅,不在三千六百門。」即言玄關一竅,可以超越於三千六百修鍊法門之上(三千六百乃是虛數,說明修鍊法門很多之義)。如能悟入玄關一竅,就能做到頓悟直超,一得永得,即所謂「得其一,萬事畢」。「一」即指先天一炁,丹訣曰:「先天一炁,自虛無中來。」此乃清修丹法之深層口訣。這句話丹經多有引述,若未經過真實修證則不易知,一般人往往忽略過去,難究其中深義。以上所談,已將清修功夫的要點披露無遺。如果感到似懂非懂,那就證明功夫不到,功夫到處,自然省悟。人元丹法人元丹法,又稱南宗、陰陽、爐鼎。此派法門由於正道與旁門混雜難辨,多遭非議。有人將「三峰采戰」和「房中術」曲解為南宗丹法,荒謬之極!所謂人元丹法,就是指陰陽修鍊而言。其修鍊之道,講究從命功入手,以命涵性,直至性命和合,大丹成就。這裡所說的「陰陽」,實指人體內部之陰陽,丹經云:「自家夫妻自交媾。」即是此義。盲師誤傳為男女陰陽之事,蠱惑視聽,宣傳淫術,下流之極!歷代祖師皆有批駁,認為是屬偽道。所以人元丹法亦屬清修,讀者不可錯認。地元丹法地元丹法,又稱「外丹燒煉」是以爐鼎等器皿燒煉丹藥,此種丹藥名為「外丹」。此種丹法共有兩種:一種是「黃白朮」,又稱「點金術」。需要採集各種礦物質,進行燒煉,通過「丹頭」點化,煉出黃金白銀,以充道資。道諺曰:「無財不養道」,此種方法乃為古代修鍊家所用。一種是地元丹藥,專供服食之用。這種經過各種秘傳工序煉成的外丹,可以內服。作用在於點化自身陰質,變化為純陽之體,脫胎換骨,以成道果。這種丹藥,才是真正中華道家修鍊所用的外丹。陳攖寧先生在民國年間,曾費十載純功進行外丹燒煉,惜因兩次受到戰爭影響,功敗垂成,但是已將黃銅煉成白銀。根據千百次試驗的結果,他得出以下兩個結論:1.「紅銅確能變為白銀,但不免於虧本。這一點在古人生活水平之低廉和原料價值之便宜,自然不成問題,現代人用之則不合算。」因此證明黃白朮在當今社會,已不適用。2.「證明古神仙所遺各種外丹口訣,確有可憑,決非欺罔。」因而通過實踐,證明外丹的確存在。由於以上條件所限,今在道教無人從事於此。陳攖寧先生煉製外丹之後,道家修鍊外丹的活動基本停止。外丹之道在當今社會,已然成為中華道家的故實。外丹燒煉在歷史上有一大懸案,容易為人們誤解。不能因為過去有的皇帝服用外丹而夭命,就把這種罪過歸咎於外丹本身,武斷地否定外丹,甚至認為外丹是騙人的東西。歷史上曾經燒煉外丹的古代仙真,他們都很長壽,如葛洪八十一歲、許旌陽一百三十六歲等,陳攖寧尚有九十歲高齡,均可證明。古人留下的許多外丹著作,記錄了他們燒煉外丹的過程,因為中華道家自古以來師徒相傳的隱秘性,書中許多外丹術語的真實含義今人難以破譯,所以無法讀懂,因而不宜妄下結論。須知服用外丹,自身必須具備一定的內丹修鍊功夫,才能消化得了,否則欲利反弊。古來煉製外丹的祖師從來注重內外兼修,並非只修外丹。比如泥做的盆,須經過火煅之後,變得堅固,然後可以盛水無妨。如果還是泥巴盆,盛水之後盆也難保。這就說明未經修鍊的人身,如果服用外丹,弄不好自身難保,其過安在外丹耶!呂祖曾言:「不道未曾經水火,無常一旦臨君身。」就已警示那些僅憑服用外丹希圖長生的人們,未經水火的鍛煉是有生命危險的。過去的封建帝王服用外丹妄求長生,其目的是為了企望永久性地驕奢淫逸,他們的身體早已被酒色掏空,根本失去修鍊的資格,再去服用外丹,只會傷身促壽。現在傳統中醫所用的丹藥,即與外丹直接相關。歷史上精於醫術的著名高道,他們亦多擅長煉製外丹,如葛洪、陶弘景、孫思邈、張景岳、付清主等大道士。有的外丹,現代中醫還在繼續使用。總之,天元、地元、人元三種丹法,只是中華道家修持的三種途徑而已。隨著歷史的進程,中華道家修鍊也在發生「無為自化」的改變。丹法修持的總樞在於清修之道,地元外丹已不適於當今社會。如今唯一可行的也只有清修大道,即天元大丹和人元金丹。明白乎此,我們究心於清修丹法,修真悟道可也。養主調攝養生調攝,指中華道家在日常生活之中所奉行的修身之道,包括立身處世、四時調攝、茶湯飲食、房事宜忌、情志調節等等內容。如南齊陶弘景所撰《養性延命錄·御女損益篇第六》中,論及房事宜忌說:」道以精為寶,施之則生人,留之則生身。生身則求度在仙位,生人則功遂而身退。功遂而身退則陷欲以為劇,何況妄施而廢棄?損不覺多,故疲勞而命墜。天地有陰陽,陰陽人所貴,貴之合於道,但當慎無費。彭祖曰:上士別床,中士異被,服藥千裹,不如獨卧。色使目盲,聲使耳聾,味使口爽。苟能節宣其道,適抑揚其通塞者,可以增壽。一日之忌,暮食無飽;一月之忌,暮飲無醉;一歲之忌,暮須遠內。養之不復,終身之忌。暮須護炁。采女問彭祖曰:人年六十,當閉精守一,為可爾否?彭祖曰:不然!男不欲無女,無女則意動,意動則神勞,神勞則損壽。若念真正無可思而大佳,然而萬無一焉。有強欲閉之,難持易失,使人漏精尿濁,以致鬼交之病。又欲令炁未感動陽道垂弱欲以御女者,先搖動令其強起,但徐徐接之,令得陰炁,陰炁推之,須臾自強,強而用之,務令遲速。精動而止,閉精緩息,瞑目偃卧,導引身體。」告訴人們在房事之中,注意保護自己的健康。在丘處機所撰《頤身集·攝生消息論》中《春季攝生消息》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佈於庭,被發緩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殺,與而勿奪,賞而勿罰,此養炁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肝木味酸,木能勝土, 土屬脾主甘。當春之時,食味宜減酸益肝,以養脾炁。……春日融和,當眺園林亭閣,虛敞之處,用擄滯懷,以暢生炁。不可兀坐,以生抑鬱。飯酒不可過多,米麵糰餅不可多食,致傷脾胃,難以消化。老人切不可以飢腹多食,以快一時之口, 致生不測。天氣寒暄不一,不可頓去棉衣。老人炁弱骨疏,風冷易傷腠里,時備夾衣,遇暖易之一重,漸減一重,不可暴去。」可見其對於季節調攝的講究,已經非常細微。明代百歲道人冷謙起敬在《修齡要旨·起居調攝》中講述養生之道說:「平明睡覺先醒心,後醒眼。兩手搓熱熨眼數十遍,以睛左旋右轉各九遍,閉住少頃,忽大睜開,卻除風火。披衣起坐,叩齒集神,次鳴天鼓。依呵、呼、呬、吹、噓、嘻六字訣,吐濁吸清,按五行相生順序而行一周,散夜來蘊積邪氣。隨便導引,或進功夫。徐徐櫛沐,飲食調和。面宜多搓,發宜多梳,目宜常運,耳宜常凝,齒宜常叩,口宜常閉,津宜常咽,氣宜常提,心宜常靜,神宜常存,背宜常暖,腹宜常摩,胸宜常護,囊宜常裹,言語宜常簡默,皮膚宜常干沐。食飽徐行,摩臍擦背,使食下舒,方可就坐。飽食發痔,食後曲身而坐,必病中滿。怒後勿食,食後勿怒。身體常欲小勞,流水不腐,戶樞不朽,運動故也。勿得久勞,久行傷筋,久立傷骨,久坐傷肉,久卧傷炁,久視傷神,久聽傷精。忍小便膝冷成淋,忍大便乃成氣滯。著濕衣汗衣,令人生瘡。夜膳勿飽,飲酒勿醉,醉後勿飲冷,飽余勿便卧。頭勿向北卧,頭邊勿安火爐。切忌子後行房,陽方生而頓滅之,一度傷於百度。大怒交合成癰疽,疲勞入房,虛損少子。觸犯陰陽禁忌,不惟父母受傷,生子亦不仁不孝。臨睡時調息咽津,叩齒鳴天鼓。先睡眼,後睡心。側曲而卧,覺直而伸。晝夜起卧,樂在其中矣。」中華道家在養生調攝方面積累了大量的歌訣,早已和中華民俗文化融合在一起,千年流傳,益壽於民。如「口開神炁散,舌動是非生。」「禍從口出,病從口入。靜坐常識已過,閑談莫論人非。」「若要不老,還精補腦。」「得之不喜,失之不憂。」「不見可欲,使心不亂。靜處養炁,鬧處煉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吃虧是福,難得糊塗。」「生於何處,死於何處。」等等。根據現代社會的特點,筆者勸人的養生歌訣為:吃飯要吃素,吃糧要吃粗,穿衣要穿布,出門要走路。中醫針葯自古以來,醫道兩家關係甚密、難以分解,故有「醫道同源」、「醫道通仙道」之說。中華道家認為:「未學道,先學醫」,意思是說,想要學習修鍊,首先必須以醫學作為基礎。因為從事丹法修鍊,應當明白人體內部的經脈運行、氣血周流、臟腑生理、陰陽生克等等,才不致於盲修瞎煉。學醫對於修鍊人來講,至少有以下七大利益:1.未曾學道,先須學醫。這一點前面講了。2.擅醫可以救死扶傷,是積功培德的一大途徑。3.學醫能夠謀生,以解決修鍊的生活問題。4.行醫可以聚財,以解決修鍊四要素之中」財的問題,所謂「無財不養道」。5.自身修鍊不當或有痼疾,妨礙修持。懂得醫藥就可以自行調治,經雲「法葯相助」是也。6.習修醫藥,縱使修鍊不成,亦不致遷延歲月,磋跎今生。尚可行醫培德,益人利巳,以待來世。7.醫學是弘道的方便法門,可以獲得群眾的支持。所謂「道不離俗」。自古以來,道教歷史上出現了不少大名醫。如東晉時期的抱朴子葛洪、南北朝的陶弘景、唐代的孫思邈、南宋的馬丹陽、明代的張景岳、明末清初的付清主等等。由於道教歷來對於中醫學的重視,《道藏》裡面搜集了一些古代中醫典籍,彌足珍貴。中醫所用的藥物,除了治病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保壽延齡。延齡藥物的研治,來源於古代方士的「服食」。後來的中華道家人士保留了這一傳統,堅持對於服食藥物進行研究,在此方面創造了豐碩成果。服食,又稱「服餌」,即通過服食藥物,安神益炁,堅固形體,以保障自身的功修。這一課題,對於當今社會的群眾保健,仍有相當作用。中醫的針灸,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俗話說:「一針二拿三吃藥」,針灸療法效果迅速,去病如立竿見影,所謂:「一根銀針治百病」,十分簡而易行。特別對於修鍊人來講,較為實用。道教七真祖師之中的馬丹陽,擅長針灸,現在留傳的「馬丹陽十二針」,就很有名。這是非常行之有效的針法,雖然取穴只有十幾個,但是以少勝多,可以治療全身的疾病。內家拳法內家拳法,源於中華道家,武術界向有「武道同源」、「拳道合一」之說。真正內家拳法的精髓,其實和修鍊理法相通。修鍊在於自我身心性命之圓滿,內家拳法講「用於人者十之一二,用於已者十之七八。」「養靈根而靜心者,道藝也。」其要皆歸之於大道一途。所以以道為體,以拳為用,以道悟拳,以拳證道,這就是拳法與修鍊的內在關係。一般來說,太極拳、武當拳、武當劍、形意拳、八卦掌、大成拳等,都是公認的內家拳法。這些拳法流傳至今,雖然得其深義者甚少,有些較其本來面目有所變化,但是根據古來前輩留下的拳譜,以及傳下的拳法拳理,可知這些拳法的根本原理,來自道家哲學和內丹修鍊。內家拳法講究「柔」、「用意不用力」、「四兩撥千斤」,講究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快打慢,以軟打硬等等,這些理法,來自《道德經》中「柔弱勝剛強」、「其生也柔弱,其死也剛強」等中華道家哲理。內家拳法注重鍛煉腰腎和丹田,乃元炁(命)之所在;注意修養心性和清靜,乃元神(性)之所系。故此內家拳法之道,實即性命雙修之學。拳法與修鍊,殊途而同歸,道本一理,法無二致。試看爐火純青的內家拳法大師,無一不是熟諳道家之學。如果沒有「道」的證悟,內家功夫絕難出神入化。其實內家拳法本身,就是修鍊。內家拳法的上層功夫,所煉的是無形的「炁」和「意」,這就是「大道無形」的境界,拳歸於道,道融於拳。故此拳道合一,並非虛言。中華道家修鍊,根本原則以「守中」為要,偏陰或是偏陽,皆不合於大道本體。故不可執著於一味死靜,或一味死動,均非善法。有些人一輩子專習打坐,甚至只坐不卧(號稱「不倒丹」),到了晚年,身體就容易落下毛病,腰腿不靈便,出現痼疾等等;有些人只煉動功,不養靜功,性情容易暴躁,心地難以操持,極易損折壽命,難得延年。這些都是過去修行人留下的經驗教訓,我們應當努力避免。所以要有動有靜,動靜結合,以靜為主,而輔之以動。如此則內家拳法之鍛煉,可使修鍊人終身受益。當初張三丰祖師開創太極拳法,就是為了彌補打坐修鍊的某些不足。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住山修鍊御防土匪野獸的實際需要。同時針對修鍊的內在關係來講,操習內家拳法可以強身、化欲、行炁、養性。煉拳可以強身,身強自然念少,念少自可寡慾養性,修鍊也變得自如。打坐若是念起難消,通過松靜自如的內家拳法鍛煉,自然氣血調暢,萬念捐消。因此,修鍊、習拳二者兼而行之,乃修持之妙方。可知內家拳法,也是修鍊的一項必修功課,不宜忽略。中華道家修鍊十大宗旨中華道家修鍊,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歷程,源遠流長。從道家而至道教,雖其形式有所變異,其修鍊內涵卻沿襲相傳,經過歷代中華道家仙真的實修實證,不斷完善其學說,終於形成博大精深的修鍊體系,沿傳不衰。為了幫助同志們學道的方便,今就其基本宗旨,歸納言之,為以下十點:修道養德 內功外行修道為內在煉養,即內功;養德為外在行持,即外行。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修鍊的進步,能夠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髙尚的德行,同樣也會帶來功修的精進。反之,若德行不足,則與道無緣。昔秦皇、漢武貴為天子,畢生求仙終不可得;而陳泥丸祖師成道之前,不過是一箍桶匠耳。可知修鍊之道,不在貧富貴賤,關鍵是看一個人有沒有德。故「道不妄傳」,祖師曾云:「萬兩黃金不賣道,十字街頭送至人。」對於修鍊人來說,首先必須廣立功行。經云:「三千功滿,八百行圓。」「欲成天仙者,須立一千三百善。」道無經不傳 經無師不明玄門以「道、經、師」為三寶,認為「道無經不傳,經無師不明」。道,即修道,指以自身修鍊,參悟大道。經,即讀經,閱讀祖師著作,印證已修。師,即師傳,須要真師傳授,點明道要。真師指有真正實修功夫的老師,所謂「要知山下路,須問過來人。」以上三者,是對個人內修而言。平時做功德,仍不可少。- 31 -中華道家修鍊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門道法自然 靜者得之修鍊之道,師法自然。「自然」之義約有兩層:其一,自然而然,不假人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強加個人意志,反害功修。故須順天行亊,天人合發,《陰符經》云:「觀天之道,執天之行」,方合道體。其二,因人而異,效驗不一。由於每個人體質不同,悟性(即理解能力)各異,即使師傳相同,其內修之效驗也不會完全一致。如何才能合乎自然,要妙在於一個字「靜」,《陰符經》曰:「自然之道靜」,故靜者得之。自行修鍊 無量度人道家修鍊,主張「自度度人」。首先要求個人潛心修鍊,功成道備之後,就要顯跡於世,廣度有緣。一人行修,眾生受益。否則徒作「自了漢」,帶道飛升,於世無功,天界不收。《道藏》中《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曰:「仙道貴生,無量度人。」所謂「無量度人」,就是最大程度地、無私地度化與道有緣的人。昔鍾離老祖度化呂祖之時,曾問:爾欲何日成道?呂祖答云:吾欲度盡眾生,而後成道!此等胸懷,方是修鍊家風。至道不繁 守中為要大道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老子》曰:「少則得,多則惑。」《黃庭經》云:「至道不繁」。繁雜無緒,皆為道末,令人不得要領,故爾道家不取。修鍊之學,是質而精的東西,以少勝多,直指大道。《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萬物。」蓋愈趨簡易,愈近大道。司馬談論道家要旨說:「指約而易操,事少功多。」頗合修鍊宗旨。修鍊以「守中」為要,《老子》曰:「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莊子》- 32 -中華道家修鍊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門云:「得其環中,以應無窮。」太過不及,陰陽偏盛,均易傷丹,故守中為要,這就是真火候。仙道貴實 理法合一道家修鍊貴在真修實證,行一步有一步之效驗。而且時刻不離人體本身,離開人之本身,則所談一切皆假。歷代祖師皆以自我身心作為試驗品,進行人天奧秘的可貴探索。他們留下的修鍊著述,都是通過自身驗證得出的成果,是「理法合一」的東西。如果僅僅從字面上去認識這些東西,望文生義,就不會真正弄懂;必須以自已的實際修鍊與之對照驗證,才能明白其真實含義。故《老子》說:「以身觀身」。和光同塵 借假修真道家的義理本不局限於出世,亦不局限於入世,而是以一種超越世俗的曠達精神,和光同塵,借假修真。磨鍊個人的性情,精修個人的品德,培補個人的丹基,增益個人的道修,升華人生的境界,深化生命的內涵。道家修士,提倡「大隱居塵」,就是在塵世中磨鍊自已;待等功夫修到一定層次,丹基已成,需要大靜,再入山林。《悟真篇》云:「未煉還丹莫入山,山中內外盡非鉛。」和光同塵與同流合污,二者之不同,只在有道與無道之分別。性命雙修 長生為基性者心也、神也、意也、德也;命者息也、炁也、形也、功也。道家修鍊注重性命雙修,既要涵養個人的心性,使之光明,又要堅固個人的形體,使之長存。並且以長生作為基礎,長生之要,其理有三:其一,倘道果未成,肉身先壞,則今生了道,毫無指望。故須先證長生,堅固肉體,保住資本,而後方有今世修成之希望。- 33 -中華道家修鍊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門其二,倘無一定命功,對付個人的肉體,則難以克制自已的心念,修功難臻大成。其三,中華道家以修今世為本,最講現實,首先證得長生,今世即享仙壽,不必待到來生後世。所以,只有首先證得長生,才能充分保障個人的丹修,使人生更加圓滿。把有限的生命溶入無盡的宇宙運化之中,去體會生命的常在,這就是道家所追求的「長生久視」最高境界。男女平等 女丹為捷大道面前,人人平等。道家認為不分男女,皆可修證道果,故無男尊女卑之別。而且女子做功,一般來說快於男子。因為從命理而言,女子「性」(心宮)與「命」(炁海)的距離較近;從性理而言,「男動女靜」。故丹書云:「男子修行十年可成,女子修行三年可成。當然由於各人素質,並不准定十年或者三年。男子丹法和女子丹法,下手命功各不相同,故有差別。至於將來成就,則無高下之分。長生住世 我命由我仙道認為,人之天年(正常壽命)為一百二十歲至一百八十歲,與現代科學觀點相符,六十歲的人在這裡不過是小孩子。認為通過修鍊之道,每個人都可以盡其天年,活到一百多歲。而且如同薪盡添柴一樣,還可以運用修鍊接命之術,把生命延續下去,長生住世,肉體成仙,做一個不受命運擺布的「活神仙」。等到在人間住膩了,然後到天上的仙境去,《莊子》云:「千歲厭世,去而上仙。」即是此義。丹道修今世的「活神仙」觀點,一是要人保持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好生、樂生、尊生、貴生,對現實生活充滿信心;二是通過修鍊,達到盡其天年,乃至長生久視,去而上仙,不受命運的擺布,這就是「我命- 34 -中華道家修鍊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門由我不由天」。中華道家修鍊的階次與品位中華道家修鍊的階次中華道家修鍊,其丹法包括築基煉己、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進虛、煉虛合道等五大階次。下面作以簡要介紹:築基煉已天元丹法稱為築基,人元丹法稱為煉已,其實均為築基之意。此步功夫如同蓋房子先要打好地基,是丹道修鍊的基礎。築基的功夫越深,往上修鍊的層次也就越高。此步功夫的內容一般包括止念、入靜、存想、回光、調息、吐納、咽津、導引等等,因師傳不同而各有差異。築基的作用是為了補足精、炁、神三寶,作為修鍊內丹的藥物,達到祛病健體、調和身心的目的。煉精化炁煉精化炁,是將自身元精化為陽炁,通過任督二脈,采入丹田,使神炁合一,又稱「小周天」。以上兩步功夫主要針對中老年人說法,補足後天虧損,達到返老還童、恢復青春的目的。煉炁化神返還童體之後,周身關竅進一步打開,經脈俱通,稱為「大周天」。此時人身之炁開始與天地之炁相通,天人感應,而後採取太虛中先天一炁,配合自己元神而修養之。使神炁合一,氤氳於中、下二田之間,和合凝集之後,結為大丹。丹經云:「金丹一粒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內丹成就,可證肉體長生。此時神炁相摶,進入混沌,如同胞胎嬰兒,可稱返童還嬰。- 36 -中華道家修鍊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門煉神還虛此時由肉體修鍊(仙功)轉入精神修鍊(道功),進一步涵養本命元神,歸於虛無,可謂返嬰還虛,又稱真空鍊形。這步功夫,元神出離肉體,謂之出神。煉虛合道又稱「粉碎虛空」。進一步將先天虛無之元神,合於遍布萬化、無所不在的大道,成為「百千萬億化身」,即莊子所云「上與宇宙同體」。此時形神俱妙,與道合真,可謂返虛合道,功成道備。中華道家修鍊的品位中華道家對於修鍊有成的人物,稱為「仙」或「仙人」,亦稱「神仙」。根據修鍊品位不同,將仙分為五等,即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和天仙。五種品位的分別如下:鬼仙鬼仙,指修鍊僅限於基礎的性功,未得命功口訣或者命功無成。身如槁木,心同死灰,神意內守,悟入頑空。撒手了結之時,定中能出陰神,乃屬清靈之鬼,非為純陽之仙,故名鬼仙。有些人修鍊之時,肉體已衰,今生修成無望,乃出陰神,亦屬鬼仙。可以投胎奪舍,稱為「末後一著」。鬼仙為修鍊之最下成。人仙人仙,指完成煉精化炁的功夫,返老還童,肉體堅固,必然長壽,稱為人仙。又且修鍊之人,道中得一法,法中得一術,持久而能成功,益壽延年,亦曰人仙。如絕谷、忘情、納津、持戒、吐納、守靜、存想、采日月精華、導引、閉息、自然、無為等等道功道法,如能信心堅志,終生不移,可以保命固形,安樂延年,均可成就人仙之果。人仙雖能做到肉體長壽,但是有形軀體最終必壞,故為修鍊之下成。地仙地仙,較人仙的果位更進一步,能夠在長壽的基礎上進一步證到長生,但是尚無神通,在丹道中特指完成煉炁化神的胎養階段。地仙未能出陽神,因而只能在地上行走,此時尚有呼吸,有飲食,形質摻有重濁,未化全部純陽,沒有沖舉變化的能力。此時容光煥發,步履輕捷,壽增無量,高於人仙。但是離地仍是一步而不能行,故為修鍊之中成。神仙神仙,道家指修鍊中體變純陽、陽神已成、具有神通的品位,丹道上已進入煉神還虛的乳哺階段。神仙是在地仙的層次上進一步用功,遠居塵世,鍊形成炁,胎仙變化,脫質升舉。即修至地仙層次,再用大周天之火候,煉炁合神,神炁為一,心無生滅,息無出入。重濁之形,化為純陽之體;輕清之炁,化為虛無之神。神仙品位在地仙之上,為修鍊之上成。天仙天仙,又稱「金仙」或「大羅天仙」。天仙為中華道家修鍊的最上一成,丹道指煉虛合道的大成階段。由神仙品位,用功不已,至於大定,煉至圓滿,真空覺照,化身萬千。元神通乎宇宙,毫光普照大千。一得永得,一證永證,神通無礙,法力無邊。天地閉時,而不同閉,天地開時,而使之開。所謂「天地有壞,這個不壞。」此乃長生久視之不滅元神,謂之天仙。天仙為修鍊之最上乘中華道家修鍊功法道家靜功訣靜功法訣為了使讀者進一步了解具體的中華道家修鍊法,以及修習道家功法的實際需要,特將中華道家靜功之法訣,披露於此。1.靜功總說道家修鍊,從靜功起步。其實修鍊功夫的一切層次,都離不開靜功的作用。無論是入手、了手以及中間過程,其中每一階段的各個層次以及同一層次的不同側面,都是靜功在起主導作用。因此也可以把道家修鍊總的稱為靜功,由此可見靜功在中華道家修鍊之中的重要性。靜功在中華道家修鍊功法之中,是最基礎的起手功法。而在社會上流行的氣功之中,卻屬於最高級的功法。修鍊與氣功在層次上的差別,於此可見。2.靜功之道道家修功,在於修鍊身體內部的精、炁、神,外部的姿式動作,並不重要。只求頭脊正直、舒適自然,即是最大原則。立、坐(或平坐或盤坐)、卧(側卧為宜)均可,要求:① 雙目垂簾。垂簾即微閉之義。眼睛睜開容易滋生雜念,閉攏又容易昏沉入睡,皆不利於入靜。此時的口訣,就是「睜三閉七」。具體做法從前皆是口傳,在此公開就是雙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為度。② 兩耳返聽。返聽即返聽於內。屏除外界一切干擾,如人萬籟俱寂之境,凝耳內聽。內聽之義,非在於聽聲。乃是凝其耳韻,神意內注,以便收心入靜。③ 口須塞兌。兌為口,塞兌即閉口之義。要求抿口合齒,忘言默守。④ 舌抵上齶。即把舌面反卷過來,以舌尖底面頂住上齶。因為上齶有兩個小窩,謂之「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炁。故此以舌抵往,如同嬰兒哺乳之狀。⑤自然呼吸。隨著靜功層次的不斷深入,鼻息應當逐漸做到深、長、勻、細、微。達到以上要求之後,即可逐步鍛煉「聽息」的功夫。所謂「聽息」,就是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初步用功,只用耳聽,不加意念。但是並非要求死守耳竅,也不是聽呼吸的聲音。只須隨著一呼一吸的路線,似聽非聽的慢慢體會,這就算是得法。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長短等,不可用意念去強行支配。聽到後來,心息逐漸相戀相依,雜念不知不覺泯滅,連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漸也就到了入靜的境界。3.靜功的層次道家靜功,有三大層次,皆須逐步印證:①身靜。身體不動,謂之身靜。靜功之時,不要穿過緊的衣服,更不要存在緊張的情緒,身心放鬆,自然利於入靜。做得恰到好處之時,煉功時間雖然長久,自己心中並不煩躁,身上也沒有難以忍受的感覺。只要能夠坐得住,做得輕鬆,甚至感覺舒適,不願再動,這樣就是身體已經得到安靜,謂之身靜。身靜,為靜功之初層。②心靜。念頭不動,謂之心靜。做到身靜之後,心中的念頭尚未完全清除。這時,要用上述聽息的方法,做到以心聽氣,心氣合一。此時心無雜念,萬緣放下,已往事情不回憶,眼前事情不記掛,未來事情不打箅,大腦神經完全進入虛無狀態,這樣就是內心世界得到安靜了。心中不起念,即是心靜。心靜,為靜功之中層。③意靜。不知有我,謂之意靜。心中無念之後,還有一個「我」存在,尚未徹底乾淨。更進一步,由心氣合一,做到忘記自我,進入混混沌沌的境界。空而不空,有而不有,故曰混沌。一直做到忘我一層,才是真正的入靜。做到意靜,即為靜功之高層。氣功家講靜功,做到身體不動就是成功,很難深入內在的念頭把握,僅能維持身靜。而且強調意念,更加難以做到心靜,這樣的做法不過達到初層而已。一般人講靜功,最多講到念頭不動,即心靜的境界,只能到達中層。只有道家真正的靜功之學,由身靜之後,進一步培養心靜,又以為心靜並不徹底,還要深入修習意靜,方為靜功之真境界,於此可見中華道家功法之高妙。道家所謂玄之又玄,除將靜功分為初層、中層、高層三階修習之外,往上並無止境。尚有最高一層,可以頓悟直超,即身得道,但這屬於「道功」一方面事,且非一般人所能悟及,茲略不述。上述身靜、心靜、意靜之三大層次,看似平常,並不平常。有人誤認為做靜功偏於性功,對於命功沒有關係,其實不然。道家靜功之奧妙,直指修鍊真機。丹書云:「身不動曰煉精,心不動曰煉炁,意不動曰煉神。可見築基靜功的三大層次,已將煉精、煉炁、煉神之功,貫串在內,成為一部修鍊大法。煉精就是補精,煉炁就是補炁,煉神就是補神。於是通過靜功築基,可以補足精炁神三寶之虧損,直至「精滿不思欲,炁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的境地,這也正是丹道人手築基的真正目的之所在。靜功與氣功靜功著重在一個「靜」字,不必要在「氣」上做什麼功夫;氣功著重在一個「氣」字,未必就能符合「靜」的原則。試看社會上各處所流傳的氣功,多數功法都要運用意念的,或者用意念引導動作,或者用意念引導行氣,或者動作、行氣、意念都混在一起。可見氣功的法門雖多,總是要用意念,然後加上氣的動作。靜功則完全是靜,在氣上只是順其自然。並不用自己的意念去支配動作,如果有意念使之動作,就失去了 「靜」的意義。這樣對比而言,靜功比氣功的起點要高。許多氣功把靜功作為本派功法的最上層功夫;而在中華道家修鍊功法之中,靜功只是最初下手的築基功夫。由此可見,靜功和氣功在層次上存在差別。靜功和氣功之利弊,亦有所不同。氣功做得好的,能夠去病健身;做得不好,不但舊病不愈,反會增添新病。靜功做得合法,自然能夠治好醫藥難愈的病症;做得不合法,身心也能多少得點益處;退一步說,即使沒有大的效驗,絕對不會又添新的毛病。可見氣功是有利有弊,而靜功則是有利無弊。有些氣功,雖然也有靜坐法。但就其本質而言,氣功的靜坐法,不合道家靜功之原則。氣功靜坐,身體外表雖然坐在那裡不動,但是他們的思想在身中運用,沒有休息,雖然說是靜坐,實際上仍然屬於動的一方面,算不得真正的靜功。對於各種病症的治療而言,氣功的作用離不開靜功,離開了靜功,氣功的效果很難保障。比如胃潰瘍病和神經衰弱,如果不用靜功,單靠氣功很難保證能有切實的效驗;假使不用氣功,專做靜功也完全能夠痊癒。這是實際的經驗,而且經驗不在少數。近些年來治病效果較好的氣功,實際上總是包括有靜功的作用在內,於無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關係甚大。病癒之後,一般人都認為是氣功的效果,不知靜功在其中潛移默化地起到了恢復健康的主導作用,氣功只是輔助作用。因此在治病方面,氣功和靜功不可分離,練過氣功的人士,進一步深造修鍊築基之靜功法,對於身體的健康長壽和精神境界的提高,都將會登上一個新的階梯。靜功與日常生活修鍊成就的高低與否,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在日常生活之中,如何安排自己,以保障修鍊的效果,是一個值得注意的重要問題。茲將其中較為主要的地方,歸納為以下十個方面:1.環境的喧寂凡做修鍊功夫,首先應當選擇環境。最好是在山海林泉之間,其次是在郊外曠野之處。鬧區裡面有噪音污染的地方,就不適宜。如人聲、車聲、吵鬧聲、叫賣聲、機器轟鳴聲、歡慶鑼鼓聲、音響喇叭聲、戲曲歌聲、小兒哭叫聲等等,要一概避免。這樣就使得耳根清凈,聽覺神經不受刺激。2.空氣的穢潔做功周圍的空氣,應當十分新鮮,而且以自然氣味為佳。避免一切穢濁氣味,如腐爛氣、發霉氣、汽油氣、廚房氣、油漆氣、化學藥水氣、濃重化妝品氣、農藥氣等等,均有妨礙。屋內傢具越簡單越好,擺設東西太多,也容易發出不好的氣味。植物茂盛的地方,沒有污染,空氣於人有益。這樣就使鼻根淸靜,嗅覺神經不受刺激。3.光線的明暗關於室內光線一事,古代修鍊家強調陰陽調和,不使偏盛,光線太明和太暗都不合適。開始做功,為了利於入靜起見,只怕太明,不嫌略暗。室內油漆、粉刷、壁紙、窗帘等,皆宜用淺淡顏色,不宜用大紅大綠。燈飾照明,亦不宜太亮。這樣就使眼根清靜,視覺神經不受刺激。4.口味的濃淡飲食調味,不宜過於濃厚。各種口味,均應比平時食用再加淡薄。十分鮮味,也不合適。白煮清蒸宜多,紅燒煎炸宜少。煙酒之類,最好能夠禁絕,這樣就使舌根清靜,味覺神經不受刺激。5.氣候的寒曖氣候條件,對於做功的人影響很大。太熱太冷或者霉天潮濕氣重時,做功皆難見效。狂風暴雨驚雷閃電之時,應停止做功,以防驚散元神。如果室內生有火爐,不可把門窗關得太緊,以便室外空氣流通進來,但是又要防止冷風直接吹到身上。6.食物的營養含有蛋白質的各種食物,雖然對於身體有益,但也要考慮能否消化得了,否則多吃反而有害。其他一切營養品,也要搭配適宜。不衛生的零碎食物,也要禁絕,不要貪圖一時口腹之慾,損害健康大事。7.外緣的隔離專門做功期間,應當屏絕外緣。但是家庭生活和自己經辦的事情,也要預先有個安徘免得臨時手忙腳亂。做功期間,親戚朋友要減少會面,外界的事情要盡量少接觸,盡量少接電話、少寫信件、少看電視。這樣,就能夠使心情安定,神經經常處於寧靜的狀態,做功夫也容易見效。8.思想的寄託多費腦筋或乏味的書籍,最好不看。帶有複雜演算法及許多數目字的書籍,更不宜入目。若把看書作為消遣之用,可以隨意閱讀前人的修鍊著作、山水遊記、神仙故事、筆記小說等,或近人的旅遊文章、養生書籍等類。正當做功之時,思想就寄托在功法的體驗上;出外散步之時,思想就寄托在周圍的風景上;每次用餐之時,思想就寄托在飯菜的香味上;做太極拳之類的動功,思想就貫注在肢體的運動中。9.用功的時間子(半夜11時至1時)、午(中午11時至1時)、卯(早晨5時至7時)、酉(晚上5時至7時)四個正時辰,或者每天下半夜剛醒時,做修鍊功夫最好,其餘空閑時間隨意可做。若用坐功,至少要做半個鐘頭,最多不宜超過兩個小時(對於一般人而言)。若用卧功,則不拘時間長短。只是在飯飽之後尚未消化之時,不可馬上靜坐,亦不可倒下睡覺,應使身體稍微活動,過半個小時再做功夫。10.身體的姿式無論何種姿式,均應保持頭脊正直,勿使五迫。另外注意全身盡量的放鬆,這樣才利於達到完全入靜的境界。以上十個方面的內容,用在做功上,自可增益功修。即使不是專門從事修鍊,如能堅持實行,亦必有祛病健身、延長壽命之效驗。道家吐納決中華道家修性煉命之術,首先講究祛病健體,其次注重延年益壽,最後追求長生久視。筆者曾在東海嶗山得傳道家吐納訣,屬於修鍊築基之功。因觀社會上各派氣功五花八門,雜而多端,頗令學習者眼花繚亂,無所適從。或見異思遷,或誤入旁門,或不知法度,甚至做出偏差,不可收拾,欲養生而反戕生,此氣功本身存在之弊端也。蓋中華道家功法,遵循「道法自然」,依法行持,不可能出現任何偏差,且與他家氣功都可相通。故此不自保守,謹將道家吐納功法之真正口訣,公開於世,獻諸同道。功理篇吐納者,呼吸也。莊子云:「吹噓呼吸,吐故納新……為壽而已矣。」意即吐出濁氣,納入人體所需之清炁,以幫助培蓄人體內部之真炁,達到修真養性、延年益壽之目的。中華道家修鍊,重視「炁」對人體的作用。認為「炁聚則生,炁亡則死。」天地萬物無不需炁以生之。東晉道士葛洪在《抱朴子》中說:「服藥雖為長生之本,若能兼行炁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葯,但行炁而盡其理者,亦得數百歲。」道家吐納,就是一種行炁之法,至簡至易,常年堅持,自可終身受益。道家認為,人在受生之初,胞胎之內,以臍帶隨生母呼吸受炁。胎兒之炁通生母之炁,生母之炁通太空之炁,太空之炁通太和之炁。那時並無口鼻呼吸,任督二脈息息相通,無有隔閡,謂之「胎息」。及至十月胎圓,裂胞而出,剪斷臍帶,其竅乃閉。其呼吸即上斷於口鼻,下斷於尾閭,變成常人呼吸。常人呼吸隨咽喉而下,至肺部即回,即莊子所云「眾人之息以喉」。其氣粗而浮,呼長而吸短。從此太空太和之炁不能下行於腹,而腹內所蓄之先天祖炁,謂之先天元炁,「動而愈出」(老子語),反失於太空。久而久之,先天炁喪失過多,腎部脈虛,根源不固,百病皆生,而走向死亡。蓋人生稟天地之數有限,要知保炁即保生也。故常人不欲求長生之術,亦應求延年之法。道家修鍊,就是要返本還源,回到嬰兒先天狀態,以增益壽算。吐納之法,使呼吸歸根,保住先天元炁,炁足則百病可治,固住生命之本,始可再言上層修鍊。丹經謂「欲點常明燈,須用添油法」是也。功法篇須擇空氣清新之地,或山林、公園、湖邊、田野皆可,室內可以打開窗戶。時間可以選擇在子、午、卯、酉四正時,且此時一般工作較少,也便於自我安排。1.身法煉功之時,最好不要穿過緊的衣服,腰帶可以松一松,以利氣血流通。姿勢不限,行、立、坐、卧均可。行、立、坐、卧之法則如下:行,可緩步許行,神態自若,安然行炁。立,自然站立,腳同肩寬,雙膝微屈。雙手自然下垂,放在體側,或雙手相疊,放在臍下。坐,最好盤坐,雙手相疊,放在肚臍,或掐訣最好。亦可平坐凳上,手撫兩膝。卧,可以平躺,手心向上,置於體側,或雙手相疊,置於臍上。或者側身卧最佳,一手置於頭側或枕肱,另外一手放於肚臍,兩腳一伸一屈,與手相反。先轉動頭部,使脊椎正直,然後做功。以上四種姿勢,可以自由選擇。但求其自然安適,以利入靜。煉功時雙目微閉,含光內視,眼觀鼻,鼻觀心,心觀丹田。觀丹田者,觀丹田之炁是也。所以微閉者,睜開容易滋生雜念,全閉容易昏沉入睡,皆於養炁不利。微閉時眼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為度。兩耳須屏卻外界一切干擾,如入萬籟俱寂之境,凝韻聽息。《莊子》云:「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炁。」此即「莊子聽息法」。要求兩耳返聽於內,聽其呼吸出入。呼吸本求無聲,所以聽息者,是求其絕利一源,專心養炁。煉功時要求舌頂上齶,即舌反卷以舌尖底面頂住。因人之上齶有兩個窩,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九,漏神漏炁。故煉功時必須堵住,如嬰兒哺乳之狀。2.心法行功前必須排除雜念,念想不除,無法馭炁。《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曰:「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就是要人常用止念功夫,有念即止,使前念消除,後念不生,日久自然心底清靜無物:如《老子》所言:「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如此方可言行炁之法。《青華秘文》論述止念之法時說:「但於一念妄生之際,思平日不得靜者,此為梗耳,急舍之,久久純熟。夫妄念莫大於喜怒,怒里回思則不怒,喜里知抑則不喜,種種皆然,久而自靜。」又說:「心求靜必先治眼,眼者神遊之主也,神遊於眼而役於心,故抑之於眼,而使之歸於心。」即言內觀返照,亦可止念。入靜功夫,主要還在自己悟解。3.息法(命功有為之法,復歸無為)首先開口,緩緩吐出體內濁氣,再自鼻中吸入清炁,用意咽入下丹田(臍下一寸三分,同身寸),以補充呼出之氣。呼必呼盡,吸必吸滿。吸時小腹圓起,呼時小腹回收,叫做順呼吸。初學吐納必須如此,這樣口呼鼻吸三次。然後抿口合齒,舌頂上齶,收視返聽。鼻吸鼻呼,一呼一吸,皆令出入于丹田。務必做到以心領氣,以氣隨心,吸氣時隨意念下注丹田,呼氣時以意念領出竅外,謂之心息相依。開始人的呼吸之氣,並不能直達丹田。人之心臟原有一管,上繫於肺,下通丹田,乃是虛空一管,無中生有。原來在胞胎時是相通的,下生之後變為肺呼吸,這根管就逐漸迷塞了。《老子》說:「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就是指的這根管。有人初學氣功為什麼會發生胸悶胸痛呢?就是由於行炁不當,把橐龠管沖壞的緣故。所以行炁之時,不可強迫壓炁,也不可強制憋炁。勿執著,勿勉強。只要不痛就往下一點,發悶就往上一點,時間長了,慢慢沖開,自己是有感覺的。吐納還有一個重要的口訣,謂之吸長呼短。吸氣進入丹田,略存一存,然後才能收腹呼氣。作用在於吸入空中太和之炁,注潤丹田積蓄下來,坤腹先天元炁不得外流,才能達到吐納的真正目的。人身如一小天地,心為天,腎為地,隨著行炁,心性漸漸伏下,與腎炁交合。《老子》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口內自然生出甘涼津液。此津液乃煉炁所生,比起平日唾液,大有補益之效。待至滿口,送至。咽喉,引頸吞之,汩汩有聲,亦可幫助入靜。津液為人養生之寶,益津可化炁,潤澤周身,謂之「煉津化炁」,肺主炁屬金,金能生水,水為腎主精,亦為造精捷法也。隨著修鍊功夫的長進,津液愈加甘美無比,若非修真之士誰能知之。呂祖喻為「長生酒」,曰:「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行炁既久,成為自然,即使不用意領,氣息自回丹田之內,彷彿有力吸引,橐龠已通矣。這時只將微意守于丹田,仍是丹田呼吸。吐惟細細,納惟綿綿,若存若亡,似有似無,方為真息。此時逐漸將有為之法,歸於無為,先存後忘,知而不守。丹經云:「真意往來不間斷,知而不守是功夫。」積久純熟,有心化為無心,有意化為無意,則可使心神得到極大體歇,達至無念無欲之境,心神清定可致無夢,《莊子》曰:「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中效驗不可思議。最後神意合為一體,不知不覺打成一片,心入炁中,炁包神外,混沌交合,氤氳不散。津液愈生愈旺,香甜滿口,丹田溫暖,周身融融,呼吸開合,周身毛竅皆與之相應。靜到極處,但覺炁如根根銀絲,透入毛孔,空洞暢快,妙不可言。鼻無出入之氣,臍有噓吸之能,好似嬰兒在胞胎之中,是為胎息。《老子》說:「專炁致柔,能如嬰兒乎。」真正存神達化之功,即在此也,到此地步,仙道不遠矣。但是達到如此境界,隨各人秉賦有早有晚。要在慎終如始,勿懶勿怠。《太上老君內觀經》說:「信道易,行道難;行道易,得道難;得道易,守道難。守道不失,身長存也。養生篇1.外出路途所阻,而生饑渴,可就地靜心吐納服炁,則無饑渴之感,所謂「炁滿不思食」。種種效驗,日久自知,不必詳述。2.煉習吐納,最好結合太極拳之類的動功。蓋「有動乎中,必有其靜。」動靜相兼,互相增益。煉武術者,亦可以此作為內功,只知蠻用拙力,不知以意領炁,以炁領形,終究落於下乘,且於養生無益。3.《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此法貴在堅持,行立坐卧之間,隨時可用丹田呼吸,不必拘泥時日。常人多在大病之後,方去尋求氣功療法,一旦病有好轉,卻又置之不理,學者切忌此種弊端。4.平日注意保持元和,話宜少說,言多傷炁。《老子》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虛其心,實其腹。」所謂「大巧若拙,大辨若訥。」內含養生之旨也。更要注重修德,德正則心安,心安則炁順,試看哪位修養高深之人沒有德行。5.葷腥香辣之物,不利養炁,應少食或不食,老年人尤應注意。蓋葷腥之物,性屬沉濁,食之必使先天之炁粗而難伏;香辣之品,性主輕浮,食之必使先天之炁散而不聚。故均應避之。應持清淡飯食,以養真炁。食可則止,不宜過飢過飽,過飢傷炁,過飽傷神。此飲食之道,修真煉炁者不可不知。6.不可當風吐納,煉到好處,全身發熱,毛孔開張,更不可見風。若盤腿打坐久了,下肢酸麻,不可驟然下地,最傷筋骨。先把兩腿伸開,手撫兩膝,養靜片刻,待覺身輕,方可下地。7.煉炁當禁煙酒,煙為火之象,火能爍金(肺),故抽煙多者肺先損,肺損則無以生炁。酒者,入於心經則多說話,入於肺經大聲叫喊,入於腎經情慾不節,入於脾經不願吃飯,入於肝經大動肝火……種種危害,皆令人性亂而炁耗,故宜戒之。即此一法,已為養生不二法門。但這在道家修鍊之中,只為築基功法。學者得其真趣,欲求上層接命之術者,再訪高師深造可也。道家女丹決女丹活子時《黃帝內經》說:「男子八歲腎炁實,髮長齒更;女子七歲腎炁盛,齒更髮長。」丹經上說,男子以精為腎炁,女子以血為腎炁,故此男女二者之活子時,各有徵候。男子修鍊活子時景象,丹經言之甚詳;女子修鍊活子時景象,古人乏有言者。《周易·繫辭》說:「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禮》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故此天地相合,乾坤動靜,萬物與人,皆此一理。順之則生人生鬼,逆之則成仙成道。女子行經,每月一度。經凈之後,無論何日,必有氤氳之候。炁蒸而發,似昏昏狀,其中經脈略動,生機興起。順而用之,可以種子;逆而采之,可以成丹。所謂活子時,合於此也。但是如果靜功修習不到,身心不能清靜,則難以體會得到。此時靜定用功,就可凝聚先天之炁,不使化為有形濁血。此即女丹下手之功,為修鍊內丹成功之始。女丹修鍊訣女子乳房,稱為血元。在兩乳之間,有一空竅,方圓一寸二分,乃為女子丹田之所在。血元生血,丹田結丹。功夫就在子午二時,存意乳間空竅之女子丹田。呼吸綿綿,身心大靜。等到活子時「消息」來時,從下元運上女丹田。此中消息,亦如男子。《坤寧經》云:「曉日東升,光痕逗露,運汞配鉛,神炁俱住。積炁本生炁之鄉,存神為煉神之路。一陽發動之處,行子午卯酉之功;百脈通時,定乾坤坎離之位。」(大意是說:拂曉太陽東升之時,一點光痕開始顯露,此時運上真炁配合元神,神與炁都可以凝定不散。積蓄真炁,本是生髮真炁的地方;存養元神,即為修鍊元神的道路。一陽發動之處,行子午卯酉的周天功夫;百脈貫通之時,定乾坤坎離的交泰之位。)注意此時的所謂「消息」,古人又稱之為「信」,不是指行經的時候,《三命篇》云:「如人在外未歸,而信先至焉。」是為真訣。信來之時,自有感覺。或者腰腿疼痛,或者乳房發脹,或者頭目不安,或者不思飲食,此即炁將化血之徵候。應當在行經之前兩日半,專心用功,收回此炁。如果經血已行,則成赤龍(赤龍即月經)陰精,不可控制,此時亂行妄運,有害無益。又須等到行經之後兩日半,以白綾試之,其色金黃,此乃經罷之兆。依照前法一樣用功,運上以化之。如此用功數日,則其經先變為黃,後變為白,由白而化為無。此時「斬赤龍」功成,而歸於童體。女子過了四十九歲左右,經事已絕,生機衰退。依照靜功法訣慢慢調養,時間長了,又生血元,恢復行經,此為無中生有,返還青春。恢復行經之後,再用前法依樣行功,一斬即化,斬斷赤龍,又回於童體,而可入於仙道。懶道人曾言:「返照調息之久,自然真息往來,一開一合,養成勤鄂,神炁充足,真陽自旺,經水自絕,乳縮如男子,是謂"斬赤龍』。」大意是說:女子用功,迴光返照,調息丹田,時間長了,自然感覺真息往來,一開一合,養成勤鄂。「鄞鄂」又作垠鄂或鄞鍔,《淮南子·淑真》曰:「萌兆芽孽,未有形埒垠鄂。」《文選·漢張平子西京賦》:「在彼靈囿之中,前後無有垠鍔。」這裡皆指邊際。道家以之比喻形體,東漢魏伯陽《周易參同契》曰:「經營養鄞鄂,凝神以成軀。」此處是說修養身體。而後神炁充足,真陽自旺,經水自絕,乳縮如同童女之狀,是為斬赤龍之功成。赤龍斬絕之後,往上大還丹等等功夫,皆與男子丹法,再無分別。道家睡功法道家秘傳睡功法訣,筆者整理為:「東首而寢,側身而眠。如犬之屈,若龍之盤。一手屈肱枕頭,一手直摩臍眼。一隻腳伸,一隻腳綣。神不外馳,炁自泰然。收神下藏丹田,二炁和合成丹。此訣大意是說:頭靠東方而卧(東方為太陽出升之地,乃是生炁之所),側著身體而眠。好象犬之屈身而睡(道諺曰:學道不學道,學個狗睡覺),又似龍之盤曲環繞。一手屈臂而枕頭,一手直撫於臍眼(丹田)。一隻腳伸展(左手屈則右腳伸,右手屈則左腳伸),一隻腳綣回(左手伸則右腳綣,右手伸則左腳綣)。神意不可馳逐於外物,炁機自然聚集泰定。收斂心神含藏於下丹田之中,體內陰陽二炁自然和合凝聚,結成內丹。睡功起始,應當先睡心(收心養靜),後睡眼(閉目入睡)。致虛之極,守靜之篤。神炁自然歸根,入于丹田之內;呼吸自然綿綿,歸於元海之中。此時不必有心調息,而呼吸自會安定;不必用意伏炁,而炁機自然降伏。臨醒之時,應當先醒眼(眼先醒來),後醒心心生知覺)。然後慢慢展轉身軀,方可起卧。睡功做到好處,自可入於大靜,一念不生,心同虛空。其後如果能夠放下身心,靜定一場,還會出現其他良好效驗,妙不可言。以上道家睡功的法訣,非是一般的小法小術可以比擬,乃是主靜立極的上乘大道。當初陳希夷(陳傳)祖師留其肉身於西嶽華山,蔣青霞真人脫質升舉於王屋山,都是修習睡功得道的古代仙真。又,上古時代道家傳有「宴息法」:每當夜晚之時,耳無所聞,目無所視,口無所言,心無所住,息無所促,形無所動。只留些子元神元炁,相依相偎,如同爐中一點火種相似,綿綿不絕,若有若無。久久純熟,自可達到「神滿不思睡」的境地。所謂妨礙修鍊之「睡魔」,亦不知不覺而消失。陳摶老祖傳有睡功秘訣三十二字,名曰「蟄龍法」。其訣曰:「龍歸元海,陽潛於陰。人曰蟄龍,我卻蟄心。默藏其用,息之深深。白雲上卧,世無知音。」呂純陽祖師曾為之題詩云:「高枕終南萬慮空,睡仙常卧白雲中。夢魂暗入陰陽竅,呼吸潛施造化功。真訣誰知藏混沌,道人先要學痴聾。華山處士留眠法,今與倡明醒眾公。」修習道家睡功的同志們,當由此參悟之。道家回陽功道家回陽功,用在初步築基階段。靜坐之中,或睡眠醒起之時,出現無欲陽舉的現象,可用回陽功將其收回,以免散失。如是有了濁念而出現興陽,則屬於濁水源,縱使收回,亦難以保守。如果修習《伍柳仙宗》之類的功夫,遇到興陽之時,照例就要運用河車,搬運周天。即是從海底(又稱陰蹺,即會陰穴)提起,循督脈上升,經背後尾閭、夾脊、玉枕三關,直上泥丸宮;再由泥丸下降,經上鵲橋天池)、十二重樓、絳宮,直下丹田,謂之一個周天。行功之時,可用數個周天完成。同時又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之說,及二百一十六、一百四十四,用九、用六等數字(此皆比喻,不可死搬硬套)。但是修習上乘大道之人,卻認為其方法偏於有為,而失於執著,不合無形大道,故為下乘之法。其他各派功夫,亦有順其自然而升降者,不用周天度數;亦有循沿中黃而收攝者,不用運轉周天。回陽之法,道家傳有十六字訣,較為簡便,而且易行。其訣為:「一吸便提,息息歸臍,一提便咽,水火相見。」具體做法為:陽生之時,先是吸炁,至會陰穴,然後以微意提攝之,隨息歸入下丹田(即臍);同時咽下津液一口,即為水火相見。水,喻為腎陽;火,喻為心意。水火相見,即心腎相交,使水升於上,而火降於下,水經火煉,化為真炁,炁歸丹田,還歸自身。丹道喻後天之水(即腎)為坎卦,後天之火(即心)為離卦,水火相見,乃使坎中之一陽,填入離中之一陰,從而使後天坎離,變為先天之乾坤。此即後天返還為先天,成為純陽之體,乾健之軀。此法可連用數度,直至陽回而止。然後再以文火溫養丹田,謂之封固。其他,亦有專以清靜為法門,而令陽生自返等法。雖然其中方法不同,難以一概而論,但是總要注意貴在自然,不可用意太過,則偏離大道。中華道家修鍊主要經典導讀《軒轅黃帝陰符經》注按:《軒轅黃帝陰符經》是與《老子》、《莊子》齊名的中華道家聖典。全篇僅有四百餘字,言深旨遠。全部經文從天、地、物、人、我五個方面,論述天人之道。尤為中華道家修鍊所宗述,奉為丹學祖經之首。仙宗祖師張紫陽詩讚曰:「陰符寶經逾三百,道德靈文滿五千。今古神仙無限數,盡於此處達真詮。」可見對其地位之尊崇。下面逐句作注,以闡其真義:【題解】 陰,內含,無形。符,符合,順應。通過內在無形之修鍊,以符合天地之道。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字解】 觀,觀察,體悟。執,按照,執行。【釋義】 觀察天道運行之法度,並且按照天道運行修鍊自身,一切修鍊的理法都可以包括在其中了。修鍊所追求的就是「天人合一」、「生道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的層次越深,生道合一的境界越高,修鍊的層次也就越高。故此明白了天人合一,也就等於明白了修鍊。這句話點明了全經主題,是全篇總綱。天有五賊,見之者昌。【字解】 賊,賊害,戕害。見,識別,發現。昌,精進,成功。【釋義】 天上有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喻指五行。五行相生相剋相制相化,莫不戕害我身,使我墮入其中,嘗受生老病死之痛苦,不能做自己命運的主人。而在修鍊之人,則可識其賊性,探得造化之根源,使五行顛倒,造化逆行,自能反奪五行之造化,使「賊」化為「昌」,反而促使我之道成。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字解】 心,指修鍊人之心。天,指身外之宇宙。【釋義】 反奪五行造化,在於一心這運用。此乃空空洞洞、不執不失之道心,而非世俗頑惡之人心。其所反奪造化之源,在於體外之宇宙。由於色身有限,宇宙無限,要從宇宙之中施行反奪,才能獲取無窮之造化。修成亘古不滅之先天元神,長生久視,「天地有壞,這個不壞。」大道之奧妙,早已揭示無遺矣。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字解】 手,手掌,手通心,亦指自心。【釋義】 人能認清五賊,追根溯源,還歸本來,明白宇宙總持之根源,自然成為造化主人。窮宇宙,如同在我掌中;萬物變化,亦好似生於自身。又手通心,亦指宇宙變化,自心瞭然可知。這等氣魄,若非修鍊之士其誰能之。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走人也。【字解】 機,時機(此經重在「機」字,包括所有的道功、道理、道法、道訣、道妙等。吾人修鍊,採藥乃至得丹,一切火候,全須掌握時機)。立,遵循。【釋義】 吾人未生之前,乃是元神混沌之體,謂之天性;既生之後,變成後天氣質之性,謂之人心。天性既可化為人心,吾人自可明通此機,遵循天道,去除人心,返歸天性。老子謂之「歸根復命」,大道之根源在此。天發殺機,易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走基。【字解】 易,交易,變化。龍蛇,指水患地震。【釋義】 天發殺機,日月相蝕,隕星墜落;地發殺機,洪水地震,起於四野;人發殺機,天反地復,動蕩四起。要在人能合於天道,天人齊發,則萬事萬物之變化,可以定其基矣。古人言:「天定勝人,人定勝天是也。以上雖言殺機,但是生殺互根,修鍊人須由此悟去,殺機即是生機。人能發殺機於天地,即是反奪生機於自身。丹經謂之「大死再活」,「置之死地而後生」。性有巧拙,可以仗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字解】 性,指人心。邪,邪妄。三要,指耳、目、口三寶。【釋義】 修鍊之人,要在殺機之中反奪生機,必須天人合發,即人心合乎天性。但是人心有巧有拙,務使巧伏為拙,使外拙而內巧,拙中藏巧,方才合乎天性。伏藏之道,在乎九竅(即眼、耳、鼻、口、外腎、穀道)。九竅為邪妄出入之門戶,而其關鍵在於耳、目、口三者。精通於耳,神通於目,炁通於口,動則外露,靜則內藏。使動化為靜,則三要皆成為三寶矣。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好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鍊,謂之聖人。【釋義】 鑽木取火,古人經驗。但火性太熾,則術反為火傷。比喻人之心火過旺,必傷元神。推之治國,其理相同。國家出了奸臣,禍國殃民,政局動蕩之時,亦必崩潰。猶人煉意不凈,妄念滋生,定有傷丹之虞。可見禍福生殺,太過不及,差之毫厘,謬之千里。識得其機,修之煉之,是為聖人。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入之盜,入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字解】 盜,逆取,反奪。宜,平衡,協調。【釋義】 天生天殺,陰陽消長,乃順行之自然。但是刑殺之機,亦是反奪生炁之機也,乃為逆行修鍊之樞要。天地從萬物中反奪,萬物從人中反奪,人從萬物中反奪。三者互相反奪,配合平衡,才能合乎生殺之道,成為自然。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所以神也。【字解】 食,掌握,採取。動,發動。【釋義】 欲求修鍊,貴在能知生殺予奪之動機。按時採取,從天地萬物中反奪生機,陶鑄自身筋骨,才能成為乾健之軀。乘機發動,借生殺變化之機,反奪造化,安定自身。丹道修鍊在每次超升階段,都在掌握時機。平常人只知後天思慮之神而為神,而不知先天不神之神方為真神。人要修鍊,先須使後天思慮之神,歸於先天不神之神,空空洞洞,虛靈不昧,才能做到時至神知,機動神隨,反奪造化,調理百骸,得成修鍊之功。日月有數,小大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釋義】 太陽東升西降,月亮晦朔弦望,皆有定數。小往漸變大來,大往漸變小來,陽大則陰小,陰大則陽小,此日月出沒之數也。修鍊者能夠知往推來,食其時而動其機,採取日月精華,奪得天地正炁,自可完成修真證聖之功,神明亦由此而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字解】 固,固然。躬,躬敬,謹慎。輕,喪失,夭折。命,生命。【釋義】 盜機即反奪之機,反奪造化之功,皆無形象可言,若有形象,便落後天,故天下無見之無知之。先有見知,便失其機。采煉之時,若為「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之先天元炁,無形無象,不可見知,則能成丹;此時若動情識,迅即化為後天濁質,可以見知,必有走漏之危。即使追回採煉,亦不能成丹。此反奪之機,君子得之固然謹慎,信道奉行,可以修成大道;小人得之輕視造化,修功傾覆,反有性命之危。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字解】 師,兵事。修鍊與用兵理同。【釋義】 雙目失明之人,視不外漏,專一於耳,聽覺反而靈敏;兩耳失聰之人,聽不外漏,專一於目,視覺反而靈敏。專心用於一處,便可得到平時用兵十倍的效力。反覆不斷地專一用心,則可得到用兵百萬的效力。丹法與用兵相同,二者一理,運用之妙,都在專一。宋岳武穆云:「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釋義】 人生之初,心本虛空,隨著長大,漸為外物所擾,遂而產生種種妄念欲想,損人心性,損盡則死。修鍊下手,還虛第一,蓋「魔由心生,境由心造」,心若不虛,反而自惹魔障,毀我功修。心離境,聚性止念,煉養神炁,以成大道。其機繫於二目,神生於心,而發於目,此乃丹功之要妙樞機。舉凡修鍊之內視、採藥、烹煉、養胎以至出神等等,均以二目為關鍵樞機也。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見莫不蠢然。【釋義】 天本空空洞洞,無識無知,毫無施恩之意,而其行四時,育萬物,大恩遂生。迅雷烈風均受其驅使,而蠢蠢然不能自主。此乃大道隱含力量,不可思議,修真悟道之士,當由此參證之。至樂性命,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釋義】 至樂之人,心胸坦蕩,性有餘閑。至靜之人,心性收斂,廉而不失。修鍊之人,功到虛靜之時,心炁忽開,舒暢愉快,妙不可言,此即是至樂至靜之境界。天道驅風使雨,運行四時,看似至私,而其作用於萬物生化,卻是不偏不倚,一視同仁,實為至公。猶天性降之於人,雖為個人所私,其實賢愚皆同,人人均有。此乃天道大公無私,若至私而實至公。禽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字解】 禽,通「擒」,擒攝之義。【釋義】 擒攝造化的訣竅,乃在於炁。所謂炁聚則生,炁散則死。生與死互為本根,生在何處,死在何處,人由男女而生,亦由男女而死。恩害相生,亦同於生死。由人心返還天性,為死處求生,是謂逆則成仙成道,即恩生於害;由天性降人人心,為生老病死,是謂順則生人生鬼,即害生於恩。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人以奇其要,我以不奇其聖。【釋義】 愚人以天地文理為神聖,我以隨機應變為原則;人以愚弄欺詐為神聖,我以不言而信為神聖;人以驚世駭俗為神聖,我以和光同塵為神聖。這些都是修德之要,無德便不能培道。中華道家認為,道在我身上就是德,沒有德也就失去了道。有人做功出偏,或者功夫停滯,即是因為不注重修德之緣故。沉水入火, 自取滅亡【字解】 水,指腎水,在易象為坎卦。火,指心火,在易象為離卦。【釋義】 以坎水填入離火之中,使後天坎離復變為先天乾坤。則後天之人心遂亡,而先天之天性遂現,修鍊功夫可以成就。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字解】 浸,浸潤,充滿。勝,主宰。【釋義】 自然之道,主靜立極,空空洞洞,無中生有,《老子》曰:「清靜為天下正。」天地萬物遂得以生化。天地之道充滿其中,天為陽,地為陰,因此陰陽之道主宰於萬事萬物之中。靜極生動,陰極生陽,陰陽消長,互資互根。如此相推,則天地萬物生生化化,自然而然,不失其序。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字解】 違,違抗,改移。制,制訂,採用。契,契合,規定。【釋義】 聖人明白自然之道不可隨意抗拒,因而採用至靜之道。只有致虛守靜,才能體悟天道,才能識別五賊,才能反奪造化。一切修為,靜中自然印證。能靜自可合於天地之道,可以攢簇天道之氣候,這是律歷所難以規定的。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陽相勝之術,昭昭乎近乎象矣。【釋義】 有奇異之器,才能產生萬象變化。易道八卦甲子之中,藏有鬼神莫測之機。陰陽相勝的法則,昭昭然可以揭示事物的本來面目了。《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釋義】 大道沒有形象,天地得以生育;大道沒有情感,日月得以運行;大道沒有名稱,萬物得以長養。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釋義】 我不知其以何為名,勉強命名為「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釋義】 大道之分,有清與濁、動與靜之別。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釋義】 天為清,地為濁;天為動,地為靜。男為清,女為濁;男為動,女為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釋義】 降者生也,本者始也;流者死也,末者終也。生之始為清,死之終為濁。從生到死,即由清至濁;從始到終,即自靜而動。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釋義】 天為清,地為靜。人能常清常靜,自然合乎天地。如此則天地之炁,皆可歸於我身。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釋義】 吾人元神,本來清純,可是往往被心念攪擾;吾人本心,原來貞靜,可是往往被慾望牽纏。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釋義】 為了獲得清靜,就要修正自己的心念和慾望。經常消除自己的慾望,自然本心貞靜;經常澄清自己的心念,自然元神清純。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釋義】 自然能夠去掉「六欲」、「三毒」。六欲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慾望,眼欲視則肝炁漏泄於外,耳欲聽則腎炁漏泄於外,鼻欲嗅則肺炁漏泄於外,舌欲嘗則脾炁漏泄於外,意欲思則心炁漏泄於外,身欲動則體炁漏泄於外。三毒指三屍陰神,居於人身尾閭、夾脊、玉枕三關,皆屬陰氣閉鎖,阻塞吾人修鍊之路。六欲、三毒皆為障道之魔,只有遣其欲、澄其心,才能降服魔障,清靜修真。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釋義】 所以不能降服六欲、三毒之魔障,乃是因為心念未澄、慾望未遣的緣故。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健見於空。【釋義】 能夠遣欲澄心的人,就能產生這樣的效驗:往內觀看自己的本心,本心歸於虛無;往外觀看自己的形體,形體歸於虛無;往遠觀看周圍的物象,物象, 歸於虛無。明白了內在本心、外在形體和周圍物象三者的虛無狀態,則一切皆歸於空空洞洞。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釋義】 以空空洞洞之心進一步觀之,則空空洞洞亦無形象可言,仍是空空洞洞,而歸於虛無;空空洞洞既歸於虛無,虛無亦須歸於虛無,而無虛無之象;虛無既歸於虛無,則吾人本心元神湛然澄徹,常處清寂;澄徹清寂而不滯于澄徹清寂,則慾望豈可能夠產生?慾望既不能夠產生,良然就是真正清靜,此即道家之「清靜心」。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釋義】 用以上修持之清靜心,再去應和萬物,而能依然保持清靜,則謂之「真常」。如此真常,則自然保持清靜本性。真常之中,應和萬物,而能常常保持清靜不動,自然就是常清常靜了。如此清靜,淅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釋義】 如此常清常靜,漸漸合於真道。既然合於真道,即可名為得道。雖然名為得道,其實並未得到什麼。因為大道無形無象,得道之後還是沒有形象可言。但是為了教化眾生,所以名為得道。能夠領悟這一道理的人,就可以傳授聖道。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釋義】 上士、上德指修道的人,下士、下德指失道的人。上士之人與世無爭,順應自然;下土之人爭強好勝,忤逆自然。上德之人淡泊名利,不以有德自居;下德之人執著求德,自以有德標榜。執著求德之人,其實並不真正明白道德的真諦。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夫真道。【釋義】 眾生,指人們。人們之所以不能得到真道,因為存在違背自然的妄求之心;既然有了妄求之心,就會驚擾自己的本性元神;既然驚擾本性元神,就會迷戀於外在物象;既然迷戀於外在物象,就會產生貪求之心;既然產生貪求之心,就是一切煩惱的根源。煩惱和妄想,們的身心憂愁苦惱。於是遭受渾濁玷辱,迷失自然本性,流浪於生死之中,自心不能做主。如此常常沉淪於苦海之內,永遠失去真正大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釋義】 真正常在之大道,能夠領悟的人自可得到。悟得大道的人,自然就是常清常靜了。《高上玉皇心印妙經》註上葯三品,神與炁精。【釋義】 上藥指最好的藥物,三品即三種。內丹所用的三種藥物,即神、炁、精三者,又稱為「三寶」。有先天三寶、後天三寶之分別:先天三寶指先天真一之神、先天真一之炁和先天真一之精;後天三寶指思慮神、呼吸氣和交感精。先天三寶可以成丹,後天三寶不能成丹。煉丹之人,妙在用性命雙修之手段,使後天三寶返為先天三寶,再使先天三寶摶結成丹,則大道成。恍恍惚惚,杳杳冥冥。【釋義】 《老子》第二十一章曰:「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即是描述此中景象。恍恍惚惚,指炁生之時,神住恍惚,方可採得真一之炁;杳杳冥冥,指精生之時,神人杳冥,方可採得真一之精。此兩句皆指先天三寶發生之時,修鍊之中出現的景象。存無守有,頃刻而成。【釋義】 無者,性也,神也,心也。有者,命也,炁也,精也(先天精即炁)。存無即存養元神,歸於虛無。守有即保守元炁,謹藏勿失。神、炁、精三者摶聚一處,和合凝集,成丹之功,只在片刻之間。此謂「結丹」,結丹之所在下丹田。迴風混合,百日功靈。【釋義】 風,指呼吸。迴風,指呼吸內轉。先天三寶摶結成丹之功,還需運用呼吸,調節火候,混合一處,方可煉養大丹。大丹成就,約需百日時間。此即丹家所謂「百日築基」之說,修鍊至此則命功基本完成。然後「養丹」,養丹之所在中丹田。默朝上帝,一紀飛升。【釋義】 上帝,指上丹田。經過結丹、養丹之功,就要將丹移至上丹田,準備出神。出神之後,即可身外有身,超脫生死,飛升天界,合於大道。修為至此,約需一紀(十二年)之功。知者易悟,昧者難行。【釋義】 知者,指有智慧的人。昧者,指愚昧的人。有智慧的人,容易領悟;而愚昧的人,則難以實行。道諺曰:「道不傳匪(非)人」,非人並不僅指壞人,愚昧之人亦屬非人,難以成道。故此修鍊之事,特別講究選擇人才。履踐天光,呼吸育清。【釋義】 修鍊功深,與天地之炁合為一體。則周身包裹天光,舉足如踏雲端。呼吸往來之炁,愈培養而愈清純。濁陰之氣日去,而清陽之炁日長。出玄入牝,若亡若存。【釋義】 玄牝,指丹田。呼吸往來之炁,出入于丹田之間。此時由於身中真炁,變得至清至純,所以感覺炁機似有似無,若亡若存。綿綿不絕,因蒂深根。【釋義】 真炁綿綿不斷,皆歸丹田之中。丹田即吾人之根蒂,真炁進入,則根蒂堅固,長生之道可得。人各有精,精合其神。【釋義】 人人各自都有元精在身,元精應當配合元神。神合其炁, 炁合體真。【釋義】元神還應當進一步配合元炁,元神、元炁、無精三者配合一處,吾人身體方可脫化,成為真人之身。不得其真,皆是強名。【釋義】 真,指先天之元神、元炁、元精。如果達不到元神、元炁、元精三者配合的真實效果,一切都是牽強附會之空談。神能入石,神能飛形。【釋義】 元神變化,能夠人於石內,能夠飛形天外。所謂「散則成炁,聚則成形。」神通變化,不一而足。入水不溺,入火不焚。【釋義】 修鍊成功,乃為真人。此時入於水中而不溺,入於火中而不焚。超越於生死之外,可以不懼一切水火災難。神依形生,精依炁盈。【釋義】 神依於形體而存在,形須神立,形去神離;精依於內炁而充盈,精由炁生,炁竭精枯。歸根結底,三者皆依於形體而生存。所以中華道家強調性命雙修,且以形體長生作為基礎。如果沒有堅固不壞的形體,則神、炁、精三者失去依託,一切修為無從談起。不凋不殘,松柏青青。【釋義】 能夠保住形體堅固不壞,則神、炁、精三寶常常充盈。就象青青松柏一樣,不畏嚴寒,永不凋殘,而生機長存。三品一理,妙不可聽。【釋義】 三品指神、炁、精三寶,一理即一源也。煉丹所用三寶,乃為先天真一之神、先天真一之炁和先天真一之精。既屬先天真一,都是同一源頭,故曰三品一理。其中精微,妙不可言。惟實修可以知之,非聽聞而可知也。其聚則有,其散則零【釋義】 神、炁、精三者既來自同一本源,則三者不可分離。聚之則共存,散之則俱亡。故此修真之人,當常使神、炁、精三者常凝常聚,神不可離炁,炁不可離精,精不可離神。三寶既不離散,則丹基牢固,而大道可成矣。七竅相通,竅竅光明。【釋義】 七竅,指耳、目、口、鼻等,總為七竅。神、炁、精三寶摶聚一處,結成大丹。則人身各處,再無滯礙。七竅相通,則竅竅相通,皆有光明,內外照徹。聖日聖月,照耀金庭【釋義】 聖日聖月,指身中之日月,乃為人身陰陽二炁之精華。金庭,指黃庭,即丹田。修鍊進入妙境,人身造化同乎天地,身中自可出現日月合璧,照徹于丹田之內。丹經云:「人身為一小天地」是也。一得永得,自然身輕。【釋義】 得丹之後,一切神通都會出現,所謂「得其一,萬事畢」。比之起初修鍊之時產生的小小變化,實有霄壤之別。此時濁重之軀,脫換為輕清之體。自然感覺身輕如羽,舉步似飛。太和充溢,骨散寒瓊。【釋義】 太和,指太和之炁。寒瓊,指仙界。修鍊至此,已然脫胎換骨。太和之炁,充盈全身。全身骨質,盡化為炁。周身之炁,與仙界打成一片。得丹則靈,不得則傾。【釋義】 得丹之後,自會出現以上靈驗。如果不能得丹,則有生命傾覆之危。故此丹道修鍊,皆須真修實證方可知之。倘若缺乏實際功修,僅憑道聽途說或望文生義,妄談效驗,反有殞身之虞。丹在身中,非白非青。【釋義】 內丹產於身中,不可於身外求之。而且無形無象,非白非青,亦不可以形色求之。誦持萬遍,妙理自明。【釋義】 誦,指誦讀。持,指行持。萬遍,即很多遍。這裡告訴人們,學習此經不光要誦讀,即不光從字面上去理解;同時還要在實際修鍊之中去反覆領悟,才能明白經文的真含義。《天元入葯鏡》注【題解】 「葯」指修鍊內丹的三種基本藥物精、炁、神(道家稱為三寶),三種藥物均有先天、後天之分。先天為元精、元炁、元神,後天為交感精、思慮神和呼吸氣。先天為無形之體,後天為有形之物。只有先天三寶可以人葯,以為修鍊之本。「鏡」者鑒也,意為向人們提供修鍊之鏡鑒,以明丹道。先天炁,後天氣。得之者,常似醉。【釋義】 先天炁和後天氣,是修鍊內丹的基本物質。先天元炁藏之於體內,後天呼吸之氣求之於體外。二者均極其重要,直接關乎性命,若喪其一,則性命不存。此乃人體生命之本,故為內丹所用。修鍊入手,在於使後天之氣接通先天之炁,則內外相通,再以後天之氣涵養先天之炁,培補虧損,歸根復命。得此效驗,體合虛無,昏昏默默,常日如醉。日有合,月有合。窮戊己,定庚甲。【釋義】 日月運轉之會合,喻言先天元神元炁之交並。元炁為先天之水,金能生水,為庚;元神為先天之火,木能生火,為甲。戊已為土,中宮為脾屬土,即指丹田之所在,脾土又喻真意。以真意會合元神元炁於中宮丹田,即窮戊已以定庚甲之意。上鵲橋,下鵲橋。天應星,地應潮。【釋義】 真炁會合,運行周天。此時須注意上下鵲橋,以防危險。上鵲橋者鼻竅也,下鵲橋者者穀道也。真炁行至上鵲橋,須舌頂上齶,開玄膺而閉天池,引之降下重樓,而入丹田。行至下鵲橋,須微撮穀道,以防漏失,導之經後三關而上升乾頂。在天象有斗轉星移,在地理有潮漲潮落,皆為盈虛消長之機。人身真炁之變化,亦有進退抽添之機,合於天地造化。此處喻指周天火候,至精至微。若非師生同處細細推之,則不易全明。起巽風,運神火。入黃房,成至寶。【釋義】 巽為風,指外呼吸。坤為火,指丹田。此處指以呼吸之氣推動先天真炁,以行周天。坤火為丹田之火,即真意發動于丹田。黃房,黃為土,亦指丹田。至寶者無上之寶,即接命長生之寶。是說真意配合真炁,歸於丹田之中,補充坤腹先天之炁,以為續命結丹之本。水怕干,火怕寒。差毫髮,不成丹。【釋義】 水火即指人身陰陽二炁,即元神元炁。二者配合,必須相當。火大則水少,水少則易干;水大則火小,火小則易寒。差之毫髮,皆不成丹。故丹書有二八配合成一斤「之說,必須水火相當,方有既濟之功。鉛龍升,汞虎降。驅二物,勿縱放。【釋義】 鉛龍、汞虎喻指人身之陰陽二炁。皆以其性而喻之:鉛龍易升,喻陽炁;汞虎易降,喻陰炁。一升一降,皆不得配合一處。修鍊之人,不可縱放二物,當使真意驅使之,令其陽炁下降而陰炁上升,如此乃得二炁交合,以成內丹。產在坤,種在乾。但至誠,法自然。【釋義】 陰陽二炁之交合,在中宮坤土,即丹田。交合所生之先天真炁,上升於乾頂。行功必須正心誠意,方能師法自然。如《陰符經》所云:「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倘若做不到誠敬,用心不當,反會喪失命寶。要知生爾處即殺爾處,故須謹慎。盜天地,奪造化。攢五行,會八卦。【釋義】 如此作為,配合陰陽,就能盜天地之靈炁,奪自然之造化。攢簇一身五行之炁,會合人體八卦之機。水真水,火真火。水火交,永不老。【釋義】 使水升而不降,是為真水;使火降而不升,是為真火。如此水升火降,互相交合,水火相交,則性命合一,可以接命而不老。水能流,火能焰。在身中,自可驗。【釋義】 真水升騰,流佈於全體,溫潤臟腑;真火降暖,溫熙於周身,薰透四肢。這些內景都在身中,修鍊之人自有體驗。是性命,非神炁。水鄉鉛,只一味。【釋義】 以上陰陽、水火、龍虎、鉛汞等比喻,其實皆指先天之性命,而非後天之神炁。而此先天性命,本來合於天地。性命水火之配合,只在求取水鄉之鉛,即水經火煉所產真炁。此為生人之初,一點真陽之炁,亦為丹頭。歸根竅,復命關。貫尾閭,通泥丸。【釋義】 歸根竅即丹田,復命關即泥九。丹田為人生身受炁之根源,泥丸為人返老還童之關鍵。修鍊大要在於調動下面之水,以濟上面之火,即水在丹田化而為炁,上升泥丸而補腦髓。所行徑路,即顛倒水火,運行周天,貫尾閭而通泥丸。真橐龠,真鼎爐。無中有,有中無。【釋義】 功臻此境,入於玄妙。此時有真橐龠之玄機、真鼎爐之妙用,皆無形象之可言。乃系無中之有、有中之無,不可名狀。此層內景,若非真師點明,功境到時,則不可測。托黃婆,媒奼女,輕輕運,默默舉。【釋義】 黃婆即真意,奼女即離火。水不能夠與火交會,須憑黃婆真意而媒合之。水火交會所產之真陽之炁,初生可采,喻為黃芽,充滿生機。采煉之時,勿忘勿助,須其自然,默默輕舉。以此真陽之炁,作為丹頭,點化全身陰質,以返先天未破之純陽。一日內,十二辰,意所到,皆可為。【釋義】 一日一夜之內,十二時辰之中,凡皆炁動,時至神知。真意所到,皆可用功。蓋功夫至此,已入自如境界,處處皆道之所在,時時發丹之光華。飲刀圭,窺天巧,辨朔望,知昏曉。【釋義】 真水真火歸於中宮,皆有中和土性,故為二土, 二土為「圭」。刀喻慧劍,慧劍喻二目,二目為意之所發,乃指真意。真意所到,水火交合於中宮,產出真陽之炁,升於乾頂,化為甘露降下,謂之「飲刀圭」修鍊之道師法自然,合於天地,直通造化根源,故為「窺天巧」。朔望、昏曉之時,皆有陰陽感合之機,修鍊之士須辨之識之,以合天地之道。識浮沉,明主客,要聚會,莫間隔。【釋義】 火性易浮,而水性易沉,修鍊之道,須使水升而火降,變成真水真火。然後相互配合,故須識浮沉。真意為主,而水火是客,修鍊之法,須以真意攢簇水火,變成水火既濟,否則水火各任其性,不得配合,各返為主,則妨礙功修,故須「明主客」。如此識得浮沉,辨明主客,則水火自然聚會,而無間隔。此四句重複以上原理,強調修鍊之要,在於逆修返本。採藥時,調火功,受氣吉,防成凶。【釋義】 水火聚會,生出真陽之炁,收攝此炁歸於丹田,即為採藥。採藥之時,要掌握火候。火者心也,心主意,故火候之要,在於用意。用意太過,與用意不及,皆有水干火寒之虞,而有傷丹之兇險。故須將火候調至中和,恰到好處,方為真意,自然吉祥。火候足,莫傷丹,天地靈,造化慳。【釋義】 火候既足,即須止火,沐浴溫養,以防傷丹。天地至靈,造化嚴格。此中至為精微,不可大意。初結胎,看本命,終脫胎,看四正。【釋義】 煉丹結胎之功,要看個人之秉賦,道基深厚,方可完成。最終脫胎神化,要看子午卯酉四正時,調神出殼,跳出肉體樊籠。大丹了手之功,非自悟可知,須求師傳,可竟全功。密密行,句句應。【釋義】 以上功修,若能慎密行持,自然句句皆應。《呂祖百字碑》注養炁忘言守【字解】 炁:指先天內炁,非後天呼吸之氣。忘:泯忘,忘去。言守:所謂意守。【釋義】 修鍊養炁之道,在於除去一切思慮念想,返還於先天境界,方可涵養先天之炁。欲入此境,必須忘去所謂意守,一切大靜,直人坐忘境界。如此則外想不入,內想不出,自然神不外游,真炁不散,而得涵養于丹田之中。一說,「忘言」二字為一義,即要泯忘一切文字語言以守之,因為一切後天有形之物,皆可以文字語言描摹之,惟其如此,才能入於無形無象之先天境界。雖曰忘「言」而「守」,其實無守。二者似有分別,其理相通,皆不主張用意死守,而倡無為自然,以養真炁。降心為不為【字解】 降心:降伏心念。為:做功曰有為。不為:做功之時泯去心念,致虛守靜,曰不為。【釋義】 一般人經常處于思慮念想之中,迷失本性,擾亂身心,不能自主,而不自覺察。修鍊之士,須要降伏心念,無思無慮,歸於虛極靜篤。雖在做功,似乎有為,其實致虛守靜,處於不為,謂之「為不為」,此中要妙,在於「降心」,對應上句「忘言守」之義,皆須降伏心念,方可做到。動靜知宗祖【字解】 動靜:一動一靜,在於日常。動靜二字,又可以解為男女,經曰:「男動女靜」。宗祖:即先天本源,先天本性。【釋義】 降心之後,為而不為。進入先天虛無之境界,方知動靜之本源。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之中,非動即靜,而不知動靜之本源,在於先天之虛無。知其本源,方獲究竟。否則動靜流轉,永無了歇,如何能夠為而不為,忘其言守?動靜亦為男女,男女之宗祖本源,在於父母未生之前,一點虛無靈明之性,為生男生女之先天根本。故此知其虛無,即是宗祖本性。此句更加深一層發明前兩句「忘」、「不為」之義,使人愈加體會虛無境界之高妙。無事更尋誰。【字解】 無事:降心之後,知其宗祖虛無,便得無事。【釋義】 既能做到「忘」、「降心」和「不為」,知其「宗祖」,自然入於先天虛無之妙境,返歸生身之本源。此時便無「言守」、「為」、「動靜」之擾,身心內外,湛然清徹,了無一物。如此入於虛無,且無虛無之相,本性亦化為虛無矣,復有何事於心?既得「無事」,修鍊入於無為之境,何須追求有為之法,作繭自縛呢?故曰「更尋誰?」縱尋亦「無」矣。真常須應物【字解】 真:身心虛無,謂之真常:真性不動,謂之常。真常:即真虛常靜,身心虛無,不為外物所動。應物:應接事物。【釋義】 前文皆言身體內部之功夫,此句則延伸至身外。蓋修鍊之法,對內攝養身心固然重要,還必須學會對外應接事物,而能裕如,方為真修實功。況且修鍊本身離不開日常生活,故此須在日常應接事物之中,磨練自性,方為真修行。既得「無事」,自可達到真虛常靜,仍須以此心態應接一切事物,以為磨練。即保持身心虛無,不為外物所動。如此應接事物,謂之真常應物。應物要不迷。【字解】 不迷:不迷失,指不迷失宗祖本性。【釋義】 此句緊扣上句文義,說明「真常應物之作用,關鍵妙竅,在於不迷失宗祖本性。只有以先天虛無之宗祖本性,應對一切事物,才能做到萬事萬物不縈於心,如此自可在應接事物之中,仍然保持虛無靈明,本體湛然。此時自性,如同明鏡相似,一塵不染,觸物呈像,而明鏡本身不留物象,應事接物,與此理同。因此做功之時,得到安靜虛無,非為難事,還要在日常生活之中,應事接物,仍能保持真虛常靜,不為外境所動,方為真修鍊。經得起火煉的金子,才是真金。泥坯經過燒煉,才能成為器物。現實生活就象一座大熔爐,時刻考驗著修鍊者的本性真心。可嘆多少修士,在清靜環境中,能夠做到心平如水,一波不起,觸及紅塵萬象,反而波瀾橫生,著相起魔,不知還歸虛無,導致前功盡廢,得不償失,不堪收抬,可不慎之!不迷性自住。【字解】 性:指先天虛無之自然本性。自:自然,即自然而然。住:住定,靜定不動之謂。【釋義】 此句由前兩句應接外事,轉入身體內部之景象。外行與內功相互為用,相得益彰。既以真虛常靜,應接事物,而且真體不動,不迷先天虛無之宗祖本性,則虛無本性,靜定不動,自然而然,性天澄徹矣。如同中天寶月,凈掃迷雲,一輪光滿,太虛皆空。性功至此,已然規模。此時修鍊者之自性,住定於先天境界,不為物動,方為自身真主人。自開篇至此七句,皆言性功。道家修鍊主張「性命雙修」,「性功入手,性功了手」,「性主七分,命主三分」。於此可見性功之重要。呂祖此篇先講性功,中有深意。王重陽祖師創立北宗丹法,主張先性而後命,亦由此宗源而來。性住炁自回【字解】 炁:一陽初動之先天真炁。回:返回,即返歸身內。【釋義】 性住之後,歸於先天虛無,靜極生動,則一陽初動之炁,便會發生。既歸先天,不墮後天,自可返歸身內,歸根復命。猶如太極圖之陰陽魚,流轉不息,沖合互化,總在圈內。此炁既回,歸於丹田,成為藥物,以為丹母。此句雖言命功,但以性功「自住」為前提,兼言性功與命功之關係,命功之成效取決於性功之住定,命功與性功密不可分,寓含性命雙修之深意。炁回丹自結【字解】 丹:即精、炁、神三寶凝結之物,在身體內部經修鍊而成,故此稱之為內丹。結:凝結,聚結。【釋義】 真炁既回,入于丹田。此時皆在先天虛無境界之中作為,故以精、炁、神三寶為藥物,而為先天之元精、無炁、元神。既屬先天,本為一體。自然和合凝集,團聚一處,結為內丹。上文三句,一連用了三個「自」字,即:性自住、炁自回、丹自結,說明丹功過程自然而然的脫化情況。同時說明性功做好之後、命功之變化,勢如破竹,節節貫通。壺中配坎離。【字解】 壺:指下丹田,一雲指身內。配:匹配,配合。坎離:指修鍊內丹的兩種基本藥物,坎為水喻腎炁(濁則為交感精,清則為元精,即元炁),離為火喻心神(濁則為思慮神,清則為元神,即元性〉。【釋義】 真性既住,真炁自回,結丹之功,在於心腎二者之匹配。心神與腎炁合,喻為坎離之交,水火既濟,合為一體。在於卦象而言,則為後天之坎離二卦。坎水之一陽,投入於離火一陰之中;離火之一陰,填入於坎水一陽之內。如是交通,則後天之坎離二卦,變成先天之乾坤二象,以此比喻後天形質之身返還先天純陽之體的過程。所謂純陽,即剝盡後天之濁陰,盡化為先天之清陽,而成為乾健之軀。陰陽生反覆,【字解】 陰陽:指人身陰陽二炁,代表元炁、元神。反覆:循環往複。【釋義】 人身陰陽二炁,需要反覆配合。陰陽二炁即元神和元炁,二者配合的過程循環往複。從最初的心息相依,邁入神炁合一;再由神炁合一,進入性命合一;性命合一之後,更要達到天人合一。經過一次又一次的逐步凝結,不斷提煉與升華,愈趨清純,最後才能得到先天大葯,結為內丹。普化一聲雷。【字解】 普化:即點化之意,周身百骸無處不到,故曰普化。雷:借用《周易》「震為雷」卦,一陽生於下。比喻人身陽炁發動,威力如雷。【釋義】 自身炁動,猶如震為雷卦,一陽生出,點化全身陰質。而且陽炁動處,其威如雷。一路飛騰,轟鳴震動,周身百骸皆有感應,如同雷聲震動天地,普化萬物,此為真大丹。白雲朝頂上 ,【字解】 白云:喻人身丹炁之騰發,如同白雲冉冉上升。「白」者喻其純,「雲」者喻其體。朝:上朝,即上升之意。頂上:頭頂之上,指泥丸宮,又曰崑崙,即大腦。【釋義】 丹炁上升,如同白雲,冉冉而上,升於頭頂泥丸宮內。因其丹炁為輕清之質,故必上朝,直升腦府,丹家所謂「還精補腦」。甘露灑須彌。【字解】 甘露:即丹炁所化之津液,如同甘露。須彌:即須彌山,本指天上的高山,此處借喻頭頂之泥丸宮。【釋義】 丹炁上升於泥丸,復自泥丸降下,至於口中,凝為甘露。此物咽下,甘甜軟美,如同雀卵,實為丹炁所化之丹液,謂之「大丹服食」。以上七句,談命功,命功至此,告一段落。自飲長生酒【字解】 長生:即延長生命。酒:喻丹液。【釋義】 性命功夫,至此成功,吞下丹液,決定長生。丹液周流,一炁貫通。此時修鍊者如飲美酒,薰薰似醉,周身融暢,妙不可言。丹液咽下,自可延生保命,故曰「長生酒」。逍遙誰得知。【字解】 逍遙:喻言得丹之後,無比逍遙快活,如同登仙一般。【釋義】 既得大丹,自飲長生美酒。身心愉快,難以言述。丘處機真人云:「如同啞子吃蜜,其味難說。」這種高層次的內丹境界,只有修鍊者自己親嘗此中滋味,一般人不經真修實證,如何測知?故曰:「逍遙誰得知。」陳摶祖師云:「白雲上卧,世無知音」是也。坐聽無弦曲 ,【字解】 無弦曲:指體內景象,極有韻致,如同不用琴弦彈奏的曲子。【釋義】 得丹之後,體內景象萬千,極有韻致,如聽無弦之曲。自己只須靜坐體察,諦聽其韻,如聞天樂,美在其中矣。蓋此時已到自然無為之大化境界,故一切變化,純任自然,自己惟須順其自然而已。又回人做功開始之「不為」境界,修鍊圓滿。但此時經過一番生命鑄煉,較起初下手之「不為」,已然升華,進人更高層次。明通造化機。【字解】 明通:明白,會通。造化:天地之生化。機:奧妙,機關。【釋義】 上句言生理變化,此句言心理變化。經過以上整個丹法過程的實際修證,乃得智慧開明,神通恢闊。丹書云:「人身若一小天地」,既知人身之運化,與天合一,則自然會通天地造化之奧妙。生化機關,如在我手,自身與天地同其造化,始知「我命由我不由天」。修證到此地位,人心即是天心,一切順應天道,雖是凡身,道樞在我,所謂「不失凡身得道身」。以上四句,談效驗。現代社會上流傳種種氣功,動輒用意念、講有為、求功能、誇靈異,皆與修鍊主旨相悖。有心者細細參悟此篇文字,庶幾可明。都來二十句,【字解】 都來:概括說來。二十句:通篇共有二十句。【釋義】 丹法修持的全部過程,概括說來就是本篇二十句的內容。一切丹理、丹法、丹訣、丹功、丹景、丹妙等等,全部包括在內。端的上天梯。【字解】 端的:果然,的確。上天:升華、提高、深化、超越之後,登臨仙界。梯:梯子,喻度人之梯航。【釋義】 此二十句內容,即是升華身心境界、提高自我修養、深化生命智慧、超越有限人生的度人梯航。循此修證,自可領悟丹道之真諦,登臨仙界,妙樂無極。此時即是呂祖所云:「一日清閑一日仙」、「丹田有寶休尋道」之妙景。最後兩句,總說全篇。《丘祖秘傳大丹直指》抄本校注前言此篇丹經,原是抄本,傳自山東青島某道友。陳攖寧先生於民國年間曾經兩度校正,並且審定「篇中所有工法口訣,乃北派真傳。」胡海牙老師囑余整理此篇,公開於世。余觀此文,與通行本丘祖《大丹直指》全不相同,但篇中字句,皆系秘傳丹訣,不加文飾,殊非刻意造作者所能為。內丹口訣,素來秘而不宣,得此抄本,可謂珍逾拱璧。惟多年傳寫之誤,陳櫻寧先生審改之後亦未謂滿意。余經反覆閱讀,細緻推敲,在陳攖寧先生原校的基礎上,復作校改,並略加註釋。俾其銜接有序,訣法無失,庶幾乎可以流傳無誤矣。卷前批語此篇原是青島某道友手抄秘本,往年帶到上海,請我審定。余觀篇中所有工法口訣,乃北派真傳。惜其字句錯誤、文理欠通之處頗多,遂加一番修改,然後寄還某君。不久,彼等將余修改之稿付諸油印,印成,再送一本給我,即此冊是也。惟當日匆匆修改,未能盡善,閱讀之下,仍不免荊棘刺眼。今又作第二次修改,稍為可觀,但不敢謂滿意耳。民國三十七年冬季攖寧子 識一論三寶三要修鍊有三寶三要。三寶者精、炁、神也。精,先天一點元陽也;炁,人身未生之初祖炁也;神即性也,天所賦也。此三品上藥,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化道,三寶之旨也。三要者,一曰鼎爐,異名雖多,而玄關一竅,實鼎爐也[1];二曰藥物,異名亦多,而先天一炁,實藥物也;三曰火候,名亦甚多,而元神妙用,實火候也。註:[1]玄關一竅在內腎與尾閭之間,即鼎爐之所在,其竅開時,方顯鼎爐妙用,真一之炁(藥物)產生於此,採藥煉丹興功於此。二論三關三田夫背後尾閭、夾脊、玉枕,謂之三關,屬督脈,為陽;前面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謂之三田,屬任脈,為陰。此陰陽升降之路,自背後督脈上來,即屬子,自前面任脈下去,即屬午,子午抽添,所謂周天火候是也。先說三關:尾閭關在背後夾脊下,脊骨盡頭處,其關通內腎之竅。直上至背後對內腎處,謂之夾脊雙關。又上至腦後,謂之玉枕關。三關通起一條髄路,號曰漕溪,又曰黃河,乃陽炁上升之路。再論三田:泥丸謂之上丹田,其穴在兩眉正中入內三寸之地[2],方圓一寸二分,虛間一穴,乃藏神之所。心下三寸六分,名曰土釜,黃庭宮也,乃中丹田,方圓一寸二分,亦虛間一穴,乃藏炁之所、煉丹之鼎。直下與臍門相對過處,約有三寸六分,故曰:「天上三十六,地下三十六。」自天至地八萬四千里,自心至腎八寸四分,天心三寸六分,地腎三寸六分,中丹田一寸二分,非八寸四分而何[3]。臍之後,腎之前,名曰偃月爐,又曰炁海。臍內一寸三分,名曰華池,又曰下丹田[4],方圓一寸二分,亦是虛間之穴,乃藏精之所、採藥之處。此處有兩竅,向上一竅通內腎,直下一竅通尾閭,中間乃無中生有之竅,強名曰玄關,真一之炁產生之時,玄關自開。註:[2]此處指明上丹田在兩眉正中入內三寸,即腦中也。不在頭頂,亦不在眉心,有謂囟會穴為上丹田者非矣,又謂兩眉正中(或兩眼正中)為上丹田者亦非矣。[3]八萬四千之說,不合於今之天文學。寸數分數,亦不可拘執。因人有肥瘦長短之不同,未可一概而論。(此條系陳攖寧批註)[4]下丹田,又直稱丹田。此處指明臍腎之間為炁海,臍內一寸三分,方為丹田之所在。不是肚臍,亦不是臍下,有雲下丹田在肚臍表面者誤矣,又雲下丹田在臍下一寸三分者亦誤矣。三論奇經八脈八脈者,沖脈在風府穴下,督脈在臍後,任脈在臍前,帶脈在腰間,陰蹺脈在尾閭前陰囊下,陽蹺脈在尾閭後二節,陰維脈在頂前一寸三分,陽維脈在頂後一寸三分。凡人有此八脈,俱屬陰神,閉而不開,惟神仙以陽炁沖開,故能得道[5]。八脈者,先天大道之根,一炁之祖。采之惟在陰蹺為先,此脈才動,諸脈皆通。次督、任、沖三脈,總為經脈造化之源。而陰蹺一脈,上通泥丸,下透湧泉。倘能知此,使真炁聚散,皆從此關竅,則天門常開,地戶永閉,尻脈周流於一身,貫通上下,和炁自然上朝,陽長陰消,所謂:「天根月窟常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得之者身體輕健,容衰返壯,昏昏默默,如醉如痴,此其驗也。註:[5]常人陽炁不足,陰氣有餘,致八脈閉而不開,止行十二經絡。惟修士以非常之手段,積精累炁,點化陰質,沖開八脈,則全身炁通無阻,體返純陽。各種修鍊關竅,總之不離八脈,故可由此得道。四論坎離水火當人未生之時,一點初凝,總是混沌性命。三月而玄牝立,臍如瓜蒂,兒在胎中,隨母呼吸。既生而剪去臍帶,天翻地復,則一點真陽,凝聚於臍中。乾變為離,坤變為坎,故神出炁移,遂不復守胎中息。息不守則心火屬離,如汞欲飛,又加思慮念想,益不與腎水相接。腎自腎,心自心,水火各居,是任其升沉,坎離不得顛倒矣。不但不能生丹,而且生疾病耳,焉有生理。又論胎息,呼不得神宰,一息不全,吸不得神宰,亦一息不全。使息息歸根,以接先天元炁,神入炁中,炁包神外,如胎兒在母腹中呼吸一般,即為胎息。蓋呼吸者[6]炁也,神者心也,以神馭炁,以炁留形,以神馭炁而成道,即以火煉藥而成丹也。註:[6]此處呼吸指內呼吸,即內炁之呼吸,非口鼻呼吸。五論呼吸訣曰:炁是添年葯,心為使炁神。能知神炁主,便是得仙人。蓋呼吸所從起者也,呼為父母元炁[7],吸為天地正炁[8]。令炁合形,神合炁,則命在我矣。凡人不知收藏呼吸之地,強閉出入,與死靜者無異[9]。又或任其出入,則元炁隨呼氣而出,反為天地所奪[10]。是以有抽添之說,使炁之呼吸至於根蒂。吸自外而內,呼之亦入內,吸則來於子宮玉洞,呼則直上崑崙巔頂,呼吸旋為一炁,成為胎息。雖然,一炁如何至此?蓋呼吸久,但覺有一息至於內,久之而並不覺炁急,猶子在母腹時,即為胎息也[11]。但凡人只知吸之在內,不知呼之亦在內[12],知之則可奪天地之正炁矣,而後方謂之「添年葯」[13]。註:[7]指下生前稟受父母之元炁,原藏炁海,呼吸之時,隨呼氣而失於虛空。[8]天地正炁,指天地交和之生炁,本在虛空,萬物賴以生長。炁存則生,炁竭則死。[9]指閉息。[10]指自然呼吸。[11]此景乃調息之時,感覺炁穴之中,忽然一吸,炁息倒回元海,登時口鼻呼吸頓斷,好象沒氣一般,而不覺憋氣,此時後天呼吸接先天呼吸,變為內呼吸(胎息、若非親歷此景者,則不易體會,丹書或謂之曰「瓊鍾一叩」。[12]吸之在內,呼之亦在內,此即《高上玉皇心印妙經》中「迴風混合」之真義。[13]攖寧子曾曰:「借身內之元炁,以招攝虛空之精神(注者按:即應空之生炁),則自有生以來,歷年損失之精神,皆可還歸於我身,何患老乎!此即「添年葯」之義。六論玄竅又曰:汝欲內呼吸,汝當得其一,則萬事畢。一之為物,有兩竅,兩竅又止一竅[14]。此一竅也,無內外,無邊際,中有乾坤理五炁,合百神,此根蒂之處,結胎之所,性命始於此,精炁神俱生於此。及吾生身受炁之初,父母精炁相交之頃,流注一線之路,其中似有一管相通,故曰無孔笛,沒口人吹也。有此管,然後生腎,生諸臟腑,一身經脈,皆從此生,又曰總持門,曰三關要路。在母腹時,吸至此竅,合天降,呼從此竅,合地升,又名為龜鼻頭。惟此一竅,乃內呼吸之根蒂,先天元炁實游於此,天地正炁實從此入。人以命門為玄,腎堂為牝,此處立基,謬之千里矣。不知玄牝乃天地之根,在西南坤地,臍後腎前,而又非臍下一寸三分,亦非兩腎間之空竅。此乃真竅,能得而知。上通泥丸,下透湧泉,中接心腎,內虛而直,不可形求,不可意取。先天真種實藏於此,通天地,通神聖,得則生矣,失則死矣,「真人之息以踵」者此也。此天仙下手處,舍此而下,酆都九幽者也[15]。註:[10]兩竅者,一指口鼻,一指炁穴(即丹田),口鼻呼吸變為內呼吸,則兩竅歸於丹田一竅。[15]酆都九幽,指人體之大小腸。七論塞兌垂簾塞兌者,口開神炁散[16],故塞之也。垂簾者,眼全開神漏,全閉神昏,惟垂簾微啟耳。兩眼之中即天根,即所謂性命關也。其根生於眼,眼屬心,心生造化,自屬玄之又玄者,仙家謂之玄牝之門。心腎內日月,交接於內,兩眼外日月,交接於外,攢簇水火而不散,炁自調矣。註:[16]人之上齶有兩個小窩,謂之天池穴,上通泥丸,漏神漏炁,故須塞兌,以防神炁外泄。八論回光調息欲明回光調息,須知觀音堂之妙用。觀音堂者何?觀屬眼,音屬耳,耳屬腎,心腎相接處,為觀音堂,主持一身神炁者也。其法自兩眼角收心一處,收到兩眼中間,以一身心神,盡收此處,所謂「乾坤大地一齊收來」是也。心定之後,自此用眼下看鼻尖,直下看到臍下。眼常在此處,寂然不動,任鼻呼吸,調息綿綿,若存若亡。不假功夫,則真息自調,「息不由於鼻外,思維止於身中。正謂此耳。又曰:「蟾光終日照西川,即此便是葯之根。」蟾光即眼光也,西川即臍下坤地也。如此回光於臍下,以調真息,是神入炁穴。回光日久。腎中一點真陽,上與心神相合,則心息相依(內息者炁也),心息相依則水火既濟。回光調息功夫,遇靜即行,不拘子午,十二時中皆可為。即行功時,意失便收來,所謂:「放去收來總是伊」。是工用久,心內自悟,五賊先去。五賊,乃眼、耳、鼻、口、意[17]。眼不外視而內照,則魂在肝而不從眼漏;耳不聞聲而返聽,則精在腎而不從耳漏;鼻不嗅味而調息,則魄在肺而不從鼻漏;口不開言而塞兌,則念在脾而不從口漏;意不妄想而默守,則神在心而不從意漏。如此精神魂魄意,攢簇在坤位,則獨修無漏矣。註:[17]《陰符經》云:「天有五賊,見之者昌。」眼耳鼻口意五賊,逐於外物,「賊」(奪也)吾之炁,失之虛空(即天)。修鍊者有見於此,乃從五賊下手,行逆修返本之功,自座空「盜」(反奪也)回吾之元炁,攢挨一處,聚而成丹。九論採藥葯者何物?吾身元炁是也。元炁行乎氣血之中,而耳能聽,目能視,手能持,足能行。然而人之生,元炁生之也,所以強名其炁曰「命」;而心有神,強名曰「性」。神炁交,性命合,故曰「雙修」。功夫只在一 「雙」字,心火上炎,腎水下漏,便不雙也,故修性兼修命也。雙修之道無他,不過取腎中之炁,以合心中之神耳。采炁之訣:脊骨二十一節,自下而上,七節之旁,兩腎居之。天一生水,夜子時後,一陽初生,身中元炁,從尾閭穴,自下而上,卻行到腎。兩腎中間有一竅,正七節之中,陽炁從此而出,衝動陽關。所以人睡到半夜子時之後,外腎陽舉。陽不自舉,內腎竅中之炁發出而外腎舉也[18]。當其內腎陽炁將到外腎之時[19],不妨披衣起坐,垂目閉口,調息綿綿,存想兩腎中間,若有炁從此出。此炁即謂之鉛,為水金也,又名白虎。夜夜用功,坐更余方睡。腎絡連心,下動上應,一月之間,覺兩腎中間,炁動而出[20]。只因起坐,寂然不動之中,復以色情采之,欲罷不能,欲解不釋[21],此炁不得順而下行,乃逆而上行。丹道只在一「逆」字,順於凡母則成胎,逆受靈母則成丹。外腎不舉,便是陽炁不行之驗[22]。不採之采,是名為采[23],而所謂「煉精化炁」者也。又人吃五穀諸味,濁化為渣,清化為津,津又化為陰精,陰精不煉,便作怪想淫慾。只用丹田自然之風,吹動其中真火,火在下而水在上,水得火蒸,自然化炁而上騰,蒸透一身關竅,是為煉陰精而化真炁也[24]。註:[18]若待元炁發出,外腎舉起,無形之炁,化為有形,落入後天,謂之葯老。,不可採取。要知大道無形,有以外腎舉起為活子時採取之候者非矣。清黃元吉先生亦云:「可笑世之凡夫,以全未鍛煉之神氣,突然打坐,忽見外陽勃舉,便以為陽生葯產。豈知此是後天之知覺為之,凡火激之而動者,何可入葯?」 [19]陽炁微有動機,待出未出,雖屬先天,尚在微弱,謂之葯嫩,亦不可采。必要其不老不嫩,方為採藥之真火候。當其陽炁將到外腎之時,起坐用功,其意在此。[20]此一陽初動之活子時也,亦曰玄關竅開。[21]所謂以色情采之,乃喻神炁相抱之情形,如夫婦之相戀,男不舍女,女不舍男。如此以神馭炁,以炁合神,神炁合一,方為採取。[22]葯已歸爐。[23]神炁本為一體,混融不離,不必有為之采,搬弄後天,只須神炁相抱,自得束取之功。王重陽祖師亦云:「其採取之妙,如發千鈞之努,惟用一寸之機,似采非采,不採實采,乃為真采也。」二者口吻相同,可見丘祖與王祖一脈相承。 [24]陰精與元炁不同,煉之得當,只可固腎保本,不能結丹。十論交媾既覺腎水上升,便以心炁下降。心炁謂之汞,以其木生火也,又名青龍。心炁下降,則水火迎合,心腎二炁,自然交媾,即身中夫婦也。以意為媒,用意勾引。意即中央土也,又曰戊己土。所謂交媾,只心腎二炁,循環於心下腎上之間,玄門指為洞房,循環百遍[25],交媾數足,自然落於黃庭(下丹田)相迎。無夜不交媾,夜夜落黃庭,則夜夜元炁凝聚。常人以之延壽,玄門以之修鍊,皆藉此炁為丹頭也。註:[25]此為虛數。十一論河車元炁積聚丹田,上無路可通,只得下穿尾閭,由尾閭而夾脊、而玉枕、而泥丸,則背後炁通也。前降之民,愈引後升之炁,上而復下,下而復上,玄門所謂「河車運轉」、「夾脊雙關透頂門,修行徑路此為尊」者也,總之是任督二脈通。任起中極之下,上至咽喉,屬陰脈之海,督起少腹以下,至上鶻橋,屬陽脈之海, 二脈通,則百脈皆通。又曰:「皆在心內運天經」,「天經」即二脈也,「晝夜存之可長生」也。運轉之後,復落黃庭,自覺黃庭內有炁存焉,以心常常照顧,所謂「心息相依」[26],又謂「凝神人炁穴」者此也。行住坐卧,照顧不移,神炁自凝,一炁既歸中,鼻中炁自微,所謂「調息要調真息息」者此也。註:[26]此處指內息,內息者炁也。十二論采真陽之炁丹道當夜氣之未失,但凝神聚炁,端坐片刻,少焉神炁歸根,自然無中生有,漸凝漸聚,生出一團陽炁。聞至人調息養性之訣,無非精炁通身,煉一身之陰氣而已。若於寂然不動之中,復有動機,即如法采之[27],此時更加觀照而凝神,以助火工。即不必三個月時候,或靜坐時,或睡醒時,覺腹中有沖和之炁,升撞不定,此真陽之炁動也[28]。即用微意,采此真陽之炁,引到頂上正路中,所謂「倒行逆施,以能升頂」者此也。復至頂上引至腹中,又至腹中引至尾閭關。前後數回,片晌功夫,一得永得,其炁常自周流矣。註:[27]採取之訣見前。[28]玄關兆象。十三論合日月真炁又曰:能奪天地之真炁,可以長生。法可早晨於高處,向日靜坐,存想太陽包羅吾身,連身化為太陽。無思無欲,混混沌沌,天地之炁,漸漸歸於吾身。亦可二六時中只向日,如日在東,眼則向東,日在西,眼則向西。總是吾身與太陽相抱,輪轉不息,方能得之。合月之炁亦然[29]。註:[29]此法較前法偏執,且條件性太大,過於有為,可以不用。十四論接天地之炁然凝一之久,又復周流循環不已。鼻息之炁接天地之炁,天地之炁從鼻入,接著腎中之祖炁,與之混合一運……此人之炁而漸與天地合,以為後來煉炁化神張本[30],補益吾鑿喪之真炁,所謂「竹破以竹補」也。又以此融化凡精,而生真炁,真炁既足,自然化神,充滿一身內外。註:[30]須此天人合一之炁,可以凝聚成丹,點化全身陰質,返還純陽之體,脫胎神化。十五論得丹如欲得丹,必須棄世大靜,小靜三日,中靜五天,大靜七日。靜中自然生動,所謂「大死再活」,此時全仗道友護持之力。「混沌鴻蒙,牝牡相從。」鴻蒙者,一炁未分時也;相從者,陰陽混於中而不相離也。當其未離也,神凝炁聚,混融為一,內不覺一身,外不覺宇宙,與道為一,萬慮俱遣,溟溟滓滓。不可得而名,強名曰「太乙含真炁」,又名曰「先天一炁」,為金丹之母。今人不知大道之祖,或指真鉛為先天,或指天一生水為先天,或指兩腎中間靈明處為先天,皆非大道之先天也。又曰:「采鴻蒙未判之炁,奪龍虎始媾之精。」閉人黃房,煉成至寶,寂然不動,則心與天通,而造化可奪。又曰:「不向腎中求造化,卻於心里覓功夫。」勤而行之,可與鍾呂並駕矣。油印後記此篇經陳攖寧先生圈點,並批曰:「此篇字句,錯誤之處太多,凡能看得出的,皆已代為改正。尚有明明知其是錯誤,而無法改正,只得仍舊。道理說得甚好,但嫌其名詞複雜」云云。修真內景談仆幼慕玄風,青年入道。佩服祖師丹經,篤嗜修為之學。積於今用功九載,尋師訪道,搜羅丹書,汲汲其中而不知倦,乃於一之絕學,其初由清靜入手,凝神聚炁,炁足開關,周身炁通,乃可天人感合,順天行事,反奪造化,一切功修皆在自然,而歸本於無為大道。其法易簡,其理易明,惟非親身體悟,究竟不知冷暖,故對修真內景,不可不探究印證之。觀諸丹經,歷來略談內景,令人感到道海茫茫,無從取證,甚至有望而卻步、退作他求者,此「道不輕傳」之弊也。仆本不敏,未敢自私,今特自數年悟道日記之中,摘錄修真內景十八則,刪其繁複,取其精要,務期分清層次,步步鮮明,匯以成編,公諸於世,以與真修實悟者相互參證焉。每則附加自注,以釋明不同內景之層次。修真景象,自然而然,妙本天成,非筆墨所能盡述,亦非詩文可作雕飾,是故信言未必美言,詞句樸陋之處在所難免,讀者切莫以辭害意焉,須知意在言外,得意可以忘言也。虛室生白壬子年,我讀小學一年級,時年七歲。暑假之中,外祖父接我到鄉下去玩,那時氣候炎熱,夜晚就在院子里睡覺,躺下之後,面對滿天星空,人天相照,無比廣闊。剛剛入眠,景象立至,好似虛空存在強大引力一般,把自己吸收進去,恍惚不知所之,進入另一世界。只見白光現前,浩渺無邊,湛然清徹,雪亮如銀。過去的一切自動消失,萬事萬物不復存在,惟有虛空浩渺的光,極亮而不耀眼,我的身體沒有了,變成了不可言狀的光,此時我即是光,光即是我。直覺在此景象之中,無比清朗明徹,洒脫快暢,不知所之,其味難說。當時尚未悟道,不知「道」為何物,只覺頭腦特別乾淨,以後我在學校,感覺功課並不吃力,大概與此不與關係。這一景象,在我童年數度出現,皆在平常睡卧之際發生,知而不知,覺而不覺,似夢非夢,似醒非醒,醒來之後,仍歸平常,吾亦平常視之,聽其去來。註:丹書云:「上德無為,不以察求。」意謂童子修真,不用有為之法刻意追求,只學清靜無為之道,便可了脫性命,修證道果。童年出現的這一現象,當系童子天真,無欲無求,易入道境。《莊子》云:「虛室生白」,即此境界。其時若知修鍊,頓法即可了道,惜乎無人點撥。雖然如此,經過這番鑄煉,對於童年智慧開發,已經發生效益。《莊子》又云:「目擊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聲矣。」當時雖不知言「道」,但是已屬「道」中境界,又何必定要知其為「道」耶!況且自知對其平常視之,已合「道」念,是知其實而未得其「名」,妙在無後天「強名」之攪擾,《老子》云:「同於道者,道亦得之。」此亦個人根性所然,對於以後道修,無意中已經具備了堅實基礎。性光圓滿癸亥年,赴身東海嶗山,正式入道,清靜修鍊。記起在丹房初次做功,是在夜深人靜之時,悄悄起身打坐。兩手掐訣,垂簾塞兌,收心入靜,聚性止念。漸漸身心不動,進人忘我境界,空空洞洞,混混沌沌。忽焉性光發現,圓似月輪,聚而復散,散而復聚,令我信心大增,雖腿酸腳麻亦不顧也,這是第一次認識自己的性光。此後每當垂簾靜心,皆有性光顯現,圓陀陀,光灼灼。功修亦隨之精進,從無魔境干擾。註:北宗性命雙修之法,先以性功入手。性功煉好,猶如夜行有燈,行去無差;否則就似盲人瞎馬,難以把持。故此性功層次之高低,直接關係命功之成敗,同時也決定了丹功金程之安危。性功澄徹,則命功水到渠成,純出天然,不假人為。性住炁自回那時堅持「行立坐卧,不離這個」,念茲在茲,勤而行之,身中出現以下內景:1.陰蹺至丹田一路,似有一條虛線,平常之間,不時有炁流沿之上升,如同水中冒起的小氣泡一般。2.熟卧之際,炁盈欲解,沖至陽關,猛然倒回,一路抖縮,如同傳電,其炁自還,感覺殊妙。3.平時無意之間,忽焉腎根回縮,接連數次,類似槍膛之伸縮。非為外動,其形依然,內有機關牽動,其勢不在人為。其時自心不動,順其自然,感覺亦妙。註:性功之修習,終於帶來命功上的一系列進步。道家修鍊,認為精原是炁,炁化為精。炁,乃無形清陽之炁,屬於先天,又名元無精,丹經謂之「清水源」,用之可成仙道;精,乃有形濁陰之質,落入後天,又名陰精,丹經謂之「濁水源」,用之可成人道。中老年已漏之體,其炁成形為精,精走陽關為熟路,易入後天,故須勒之以化炁,使後天返先天;青少年童真之體,其精未形為炁,炁歸元海亦熟路,本為先天,惟須煉性以保炁,以虛無合先天。二者用功之不同,可謂涇渭分明。當然根據各人素質,二者並不絕對。尤其對於純乾未破、命寶完固的童體來說,性功之修鍊至為關鍵,要知煉性即保炁也,即保自身之道也。純陽呂祖曰:「不迷性自住,性住炁自回,炁回丹自結。」「自住」、「自回」、自結「,皆繫於性功之「不迷」。還精補腦如此行功月余,丹田之炁充盈溫暖,津液愈加甘美精醇,周身太虛,渾然無物。一夕做功,手撫丹田,神炁歸根,身心兩忘。忽焉甘露自天而降,由泥九湧出天池,顆顆滾落而下。其露甚暖,其勢甚沖,不由自主,引頸吞之,如同雀卵,甘甜軟美。隨之一陣暖流,由巔頂布向腳心,融和之炁,傳遍周身毛孔。其中蘇綿美暢之情形,妙難盡述。註:丹書云:「若要不老,還精補腦。」實指中樞神經之炁充盈流通,乃為人體健康長壽之保證。中老年人精炁已衰,腦髓轉枯,先須煉精化炁, 炁滿自可補腦填髓,恢復青春活力,返還乾健之軀。青少年未婚者則不然,因其陽炁盈滿,毋須煉精化炁,只須存神養性,降下心火,促使腎炁上騰,飛上泥丸,上補腦髓。而後所降之甘露,非常人之唾液,乃由先天真炁資生而來,實為長生大葯,丹經又謂之曰神水,灌溉臟腑,堅固形體,可以接命延齡。道家丹經把「葯」字寫成「??」―自家水,即指此也。最好之藥物在人身上,最大之病患在人心中,倘能煉心合道,自得長生妙「??」。炁足開關數日之後,便有炁拱脊背之現象,虛極靜篤,入於混沌。忽覺背部發緊,真炁上涌,一路轟鳴,直衝夾脊,暢通無礙。復上奔玉枕,撞之不動,其炁乖乖縮回,蓄勢待發,似乎消失。稍停復現,吼叫上沖,再撞玉枕,一撞而通。飛上崑崙,轟鳴如雷,腦門發麻,震動甚大,舌拄上齶,接下此炁。但覺炁流粗壯,直透脊髓,所到之處拱動劇烈,猶如鑽機通過一般。丹經所述「大葯過關」的「六根震動」之景,即丹田火熾、兩腎湯煎、眼吐金光、耳後風生、身涌鼻搐、腦後鷲鳴等,此時均有發生。在此景象之中,自己四肢如石,神識無主,完全無力抗拒,絲毫不能主事。那時所能讀到的丹經極少,在腦中尚未形成系統的丹道觀念,僅僅得到一點下手功夫,便去興功實踐,以至於內景發生之後,還不知道怎麼回事,其後才明白這是「炁足開關」之景。註:此炁足開關之景,乃先天真炁之發動,由脊髓而通關,沖開任督二脈,丹道或謂之「小周天」。與彼氣功家以後天導引之皮下氣通,斷然不可同日而語。先天真炁之發動,必得到達先天境界而後可,這就需要性功圓滿,合乎先天,然後才是元神主事,識神退位,身心無主炁是主,神行而非我行,丹書亦言:「十分好漢,到此無一分主張。」蓋有主張,即落後天也,所謂:「一念之差,天堂地獄。」《高上玉皇心印妙經》曰:「百曰功靈。」意謂需要一百天功夫,此則行功兩月,便得開關之景。總結速效之原因:一者在於童體炁足,二者在於性功精純。另外,正因腦中尚未形成系統的丹道觀念,頭腦幹凈,沒有負擔,無心而求之,合於先天,反而易得,得之亦真;相反,倘若事先知道有此內景,先有模式,充塞,頭腦,有心而求之,落入後天,反而難得,得之易假。所謂求之而不得,不求而自得,相信修證丹道的悟士,亦有類似感受。陽炁開八脈任督二脈打通之後,其他八脈之陽維、陰維、陽蹺、陰蹺、沖、帶諸脈,漸次沖開。皆從自然無為中來,絲毫不假後天意念。每逢自身陽炁旺足之時,易入混沌,其炁便發,自動沖脈,沖開之後,歸於平常。註:任督二脈,為全身百脈之總綱,任督打通,百脈皆通。張紫陽《八脈經》云:「凡人有此八脈,俱屬陰神,閉而不開,惟神仙以陽炁沖開,故能得道。」又云:「八脈者,先天大道之根,一炁之祖。」蓋常人所行者十二經絡,修士所循者奇經八脈,此人道、仙道徑路之不同也。男子修成不漏精此後每遇陽炁盛滿之候,活子時出現,混沌之中,陽炁發動,不行陽關,自升崑崙。皆自然而然,毋須人為搬運。其中景象頗多,茲舉一例:丁卯年六月二十六日晚上,靜定之際,渾然忘我。忽焉真炁騰發,直漕溪(督脈),猶如飛龍,吼吟而起,隆隆作響,升上巔頂。與之同時,出現三顆光珠,接連穿過右、左雙眼,顏色黃里透紅,光彩晶瑩奪目。但覺此炁升騰不已,其時身心無主,從其自然而已。旋頃自停,復歸無物。平日睡卧,內炁自交,陽生之際,時至神知,炁動神隨,即有真炁隆隆,飛升巔頂,兩耳轟鳴,如雷行天。從此再無「道解」之患(即漏精),而獨得清修之樂。註:人體內部之陽炁,總在不斷地生髮,以維持人體之生機。生髮到一定程度,盈滿而溢,就會出現動機,丹家謂之活子時。太陽初升之際,未露太陽,先見陽光,人體之陽升亦然,故陽炁發動伴有光珠出現。關於採取活子時,此中又有中老年與青少年用功之不同:中老年已漏之體,活子時到來,易行人道而走失,惟用有為之法將其勒回,加以采煉封閉之功,補益自身,若用有為之法,必走熟路而有漏;青少年未破之體,活子時到來,外行陽關非熟路,任督已通無陰氣閉塞,清陽之炁自然歸內,沿督上升,不必用後天有為之法也,所謂「不採之采,乃是真采。」從此之後,炁行任督,陽關上閉,而無道解之患,所謂「男子修成不漏精」是也,清修之真義在此。惟須平時注意保持養性,神合先天,方保無失,大道就在平常日用之間也。中老年人修鍊,需要煉精化炁,補滿三寶,方能返還童體,與青少年純乾之體相匹。青少年命寶未喪,三寶豐滿,本身素質已較中老年大為優越,倘知下手興功,可以省去煉精化炁一著,而直接從煉炁化神入手,獲得較高層次的修為。道之易求,可知矣,修真青年豈不悟耶!大道甚夷丁卯年,開始修習站功,每日堅持,從不間斷,每次至少保持兩個小時,有時四個小時。以之悟證內修,感覺相付。十月二十日晚上八點,吾在全真祖庭白雲觀退居樓習站,面向東方,似看非看,獨立守神,身心若一,虛靈挺拔,松和自然,津液時涌,咽納不已。過了約有一個小時,東方慢慢冒出光華,吾知其為新月初升,沒有在意。但見此光升起,卻非月亮,乃是好幾個碎塊,大小不一,懸在空中,極為明亮。吾仍獨立,見同不見。碎塊在相對靜止中慢慢上升,卻又變成一顆亮星。繼續上升,旁邊又出現一顆小星,亮度稍弱於前星。此時不解,檢驗是否幻覺,揉揉眼睛,再看仍然如此。吾獨立不改,靜以待之。只見兩顆星慢慢上升,復變為長方形的塊狀物,極亮。接著上升,才是一輪月牙。吾平常看到,仍以平常視之,依然獨立下去,直至兩個小時之後收功。此景出現之後數日,更有不可思議之景象發生,但是修鍊非淑詭幻怪之事,茲略不談。註:舉出這樣一件實例,並非說明自己的功修與眾不同,更不是為了驚駭別人,乃是借事說理。修真途中,可能遇到一些令人費解的特異現象。有些屬於道之變化,出現神奇;有些屬於意識恍傯,便成幻覺;有些屬於境界不同,異於人間;有些屬於人心未定,念動起魔;有些屬於煉意不凈,識神作祟;……種種不一。只要不是肉體感到痛苦的,一般來說都不是壞事,可以不去管他,順其自然即可。同時,這也正是檢驗自己道心的試金石,《老子》曰:「大道甚夷。」只可視為平常,不可以為怪異。如此,自會增長道力,否則的話就是桎梏,就是魔障,《悟真》云:「頂後有光猶是幻,雲生足下未為仙」是也。人妙中黃貴戊辰年正月十九日(丘祖聖誕日),時在嶗山太清宮,臨窗養靜,渾然無我。先覺頂額如有蟻爬,似知非知之中,忽焉腦後如雷轟嗚,一股粗壯炁流,自天降下,直衝「中黃」,透體下行,全身震顫,不由自主。其炁一路嘯聲,直達海底,流溢騰發,散向四肢。但覺周身舒暢,妙不可言,復歸於混沌,其後面部猶熱。註:此炁透「中黃」之景也。中黃,又稱黃中、中道、黃道、正黃、正脈、黃脈、真黃、橐龠、真橐龠等。乃系處於人體之正中大脈(非八脈之沖脈,亦非中脈),而絡通於四肢。因其脈聯絡七門,即天門泥丸、地門尾間、中門夾脊、前門明堂、後門玉枕、樓門咽喉、房門絳宮等,五臟六腑皆稟焉,故歷代修鍊家多重此脈,且視為不傳之秘。丹經道書談及此脈,亦僅片言隻語,且甚隱晦,往往為人忽視。此乃往聖仙真,一脈心傳。如魏伯陽《周易參同契》:「黃中漸通理,潤澤達肌膚。」《太上黃庭內景經》:「中有真人巾金巾,負甲持符開六門(七門之義見上),此非枝葉卻是根,晝夜思之可長存。」呂祖《敲爻歌》:「玉爐之中文火爍,十二時中惟守一,此時黃道會陰陽,三性元宮無漏泄。」張紫陽《悟真篇》:「先把乾坤為鼎器,次持烏兔葯來烹,既驅二物歸黃道,爭得金丹不解生,」丘祖《龍門派薪傳百字譜》:「大妙中黃貴,聖體全用功。」……此脈修通,心腎二炁即無阻隔,全體關竅俱開,一炁遍達周身。「先天一炁,自虛無中來。」即在此一道路。丹道或諸之曰「大周天」。以上所舉,主要是真炁流布、小大周天之內景,尚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之景象,俟後詳述。真人之息以踵此後,初步體會天地相合之時,人身感覺特別舒適。甚至初步體會到氤氳之景:真炁沿兩腳升騰而上,與心炁交會於中宮,全身舒暢,毛竅開合,天地之炁歸於我身,如沐春光一般快活。另外,感到由朔至望,人之性宮漸趨明朗;由望至晦,人之性體漸歸混沌。註:中黃打通之後,周身關竅皆開,真炁遍達周身,人身之炁始與天地之炁接通。所謂真炁沿兩腳升騰而上,即《莊子》「真人之息以鍾」之義也。一般人用外呼吸,最多炁達丹田,非得中黃開通,暢於四肢,胎息內轉,才可至踵。從前做功,皆在肉體腔子裡面摸索,今日方知跳出肉體樊籠,體悟天人關係。若無命功之蛻化,豈有性天之超升。相距悟至「天人合一」,雖不中亦不遠矣。天人合一已巳年六月初一,調至中教協會工作,居於北京白雲觀內。自來之後,便體會到更為醇厚的氤氳炁象。平常之際,忽焉有炁循兩腿升騰,直匯中宮。丹田彷彿有股吸引力一般,一直向內吸炁,非平時之由外往裡吸也,乃是由內從外納炁,而且只吸不呼,亦不見其滿。上面有炁隨之入內,上下二炁,交會中宮,如磁吸鐵,相戀相抱,溫和醞釀,氤氳不散。就在二炁相抱的一剎那,呼吸頓止,而人恍然如醉矣。四肢百骸,皆不能動轉,直覺神在炁中,炁包神外,兩相交接,恍惚迴旋。真炁薰蒸,遍達周身,蘇綿快活,妙不可言。全身毛孔盡皆開放,元炁闔辟同乎天地。真炁上蒸,化為甘露,清涼如醴,咽納不已。二炁相交,只在片刻之間,交畢之後,歸於平常。此景每在平常之際發生,忽焉而來,忽焉而去,往來無定,不可追求。其間景象,亦有變化。有時正在看書寫字,忽覺腿部有炁騰起,上交中宮,頓然全身如浮,身輕如蝶,恍惚如在雲空,乃知景到,不敢妄動,任其自交;有時真炁會於中宮,甜蜜非常,津生濃醴,身軟如泥,如醉如痴,手懶得動,口懶得開,直願養此天機,便有無窮快活,非得其炁交透,身體才願活動;有時真炁自腳心升起,兩腿於是格外輕快,便樂意悠情漫步,涵養中宮炁團,任從我行,全不知倦;有時好似身後有炁推動,舉步毫不費力,猶如漫步太虛,縹緲輕舉;有時動作之中,真炁沿兩腿上升,直上夾脊崑崙,蔓延四肢,一路融融,遍傳周身,稍加用意,周身便似火蛇亂竄,聚殲八萬四千毛孔、三百六十骨節所藏之陰神,何等暢快,惟武火不敢多用耳;有時炁來甚速,迅即在中宮抱團結胎,小腹盈滿,靜以養之,呼吸內外開合,全體美快之至;有時感覺混沌,卧以應之,上下二炁,會於中宮,交接甜美,流行全身,暖融暢適,周身太和,太虛與我同體,而我為太虛之主;有時二炁相抱中宮,紐結一處,如同活龍,在內遊動翻滾,動轉升降,美妙非常;有時真炁抱團,丹田暢適美快,其感覺非冷非熱、非寒非燥,一團舒妙之景,形成天然火候,早先以丹田發熱為好兆,今日成為笑談矣。……種種景象,變化萬千,非筆墨所能盡述。時間稍長,觀察天地變化,乃悟我身氤氣之候,正是天地相合之機,及至有形,其景自失。證驗至此,方才領悟何為「天人合一」。註:天地相合之機,乃是天地之炁相交之時,亦為人身氤氳之候,這便是「天人合一」之內景,《陰符經》謂之「天人合發」。常人不察此機,惟修鍊者不期而獲,此須由真修實證,方能悟之,非字面理解可知。當此之時,天炁下降,地炁上升,二炁相合,氤氳氣交感,將雨未雨,將雷未雷,在卦為之「地天泰」,古人稱曰「天地氤氳」,天地之造化在乎此也,丹經云:「人身為一小天地。」修鍊者能夠合乎天地之德,自然可與天地同參造化,吾身氤氳之機,亦合天地氤氳之機。感覺有炁循兩腿升騰者,其實地炁循腳心上升也;有炁自上降入中宮者,其實天炁由頂竅下降也;感覺真炁薰蒸、遍達周身者,其實天地之炁由毛孔而入也。在吾身中,為心炁下降,腎炁上升,氤氳交感,相聚中宮,如同結胎相似,經云:「道胎」,又云:「胎因息生,息因胎住。」其胎順外呼吸而結,結胎之後,外呼吸即斷,化為胎息。丹書所謂之取坎填離、水火既濟、心腎相交、神炁合一、性命合一者此也,道即在斯矣。及至有形,天地無形之炁交已畢,無形生出有形,故其景自失。於此可見,天道、仙道、人道其實一也,皆為陽炁下降,陰炁上升,陰陽交感,氤氳結合,化為甘露,產育新的生機,天地由此而長久,人身由此而長生,夫婦由此而傳代。古人云:「天地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得此道則昌,失此道則衰。先天活子時亦且悟得,每當天人合一之景出現,皆是天地之陽炁生髮之時,亦人身之陽炁生髮之時,即「活子時」出現之機,天地之活子時與人身之活子時同步,合成一個活子時。而其氤氳景象,往來無定,久暫不一,隔段時間總會出現一回。其間亦有強弱緩速之不同,感覺強時,必是天地氤氳正濃,萬里和合,其勢浩然,見形亦速,其形亦大;感覺弱時,竟是天地清靜平淡,萬里無雲,其勢和順,見形亦遲,有時無形。其中微妙,多有不可言述者。每遇此時,天地之炁交和,產生新的陽炁,天炁發暖,人身融融,便得毛竅開放,而天地交和之陽炁,循毛孔之闔辟而入於我身。此刻自身陽炁旺盛,活潑圓融,而天地之陽炁,和合心腎二炁,天地人三家相見,和合凝集,氤氳相抱,團聚中宮。其炁交畢,歸於平常,而吾身之精神面貌,則如蟬脫殼,煥然-新。註:天地陽生之活子時,與我身陽生之活子時,二者「陰符」,天人合一之道得矣。因其往來無定,亦可見活子時之「活」也,若不知活則容易當面錯過,丹書云:「十二時,皆可為。」非必限定於子時打生之「死子時」也,丹書亦云:「火候不用時,冬至不在子。」天地之炁,氤氳交感,產生新的陽炁,此陽炁乃至真至純之生炁,即先天清陽之炁,非後天孤陽之氣也。《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一炁, 一炁生天地,天地二炁相交所生之陽炁,謂之「三」,萬物得三,方得長養,人同此機。故《陰符經》云:「天人合發,萬化定基。」天地由此陽炁而發暖,人身亦得毛竅開放,便覺融融,而與天地同其闔辟,天地交和之陽炁,入我身內,所謂「盜天機,奪造化」者此也。而此陽炁,正是常人下生之後,逐於外物,失於虛空之先天生炁,本為自己所有,今且「盜」回(此「盜」非偷盜之義,乃指反奪,即是把本來屬於自已的東西奪回來),還歸於我身。活子時到來,天地所生之清陽之炁,和合心腎二炁,天地人三家相見,氤氳中宮,和合凝集之後,結成一粒黍米,丹家又稱「黃芽」。所謂「黍米」,是言其極精極微,漸漸積累,聚之可結道胎,又曰「嬰兒」,《悟真篇》云:「三家相見結嬰兒,嬰兒是一含真炁。」經云:「一點落黃庭,戰罷平常。」其炁交畢,歸於平常。此活子時陽動之機,皆平常而來,自然而然,不在人為。前云:「不採之采,乃是真采。」於此更可明其義。故此天人合發之活子時,非彼外腎立舉之活子時也,由此可以分為「先天活子時」與「後天活子時」。先天活子時,在天人合一之時,無形無象,合乎先天,所采者炁也;後天活子時,在外腎立舉之時,有形有象,搬弄後天,所采者精也。先天活子時,採取先天清陽之炁,和合自身陽炁,點化自身陰質,以成就純陽之體,符合天道,可以成丹;後天活子時,採取後天濁陰之精,至多補益自身,自身仍屬陰質,仍然是一團孤陰,不合天道,何以成丹? 二者相比,一無為而一有為,一先天而一後天,一無形而一有形,一自然而一勉強,實有雲泥之別,豈可錯認!有些丹書,所云外腎立舉為活子時者,乃是針對中老年人說法。中老年人所謂煉精化炁,是從後天活子時下手,運用周天火候,採取後天,返還先天。這種活子時,一天可能出現好幾次,有雲人體之活子時與天地之活子時不可同步者,實指後天活子時也,尚未證悟先天活子時之層次。倘若執著後天活子時,摸索肉體裡面一團陰氣,終究有壞,落入空亡。歷代成道祖師,多有批駁後天活子時者,如鍾離祖師曾云:「一身四大皆屬陰,莫把陰精裡面尋!」黃元吉先生亦云:「忽見外陽勃舉,便以為陽生葯產,豈知此是後天之知覺為之,凡火激之而動者,何可入葯?」一般說來,青少年純乾未破之體,先天的東西較多,可以直悟先天。採取先天活子時,較為容易;中老年精衰已漏之體,後天氣質較重,需要培補先天,採取先天活子時,才有希望。青少年若不知及時修鍊,貽誤良時,等到老年精炁轉枯,再去下功,金飯碗變成討飯棍,悔之遲矣!此天人合發之活子時,三豐祖師又稱「一身內外陰陽之真消息」,內陰陽者心腎也,外陰陽者天地也,旁門誣指外陰陽為男女,較之後天活子時,又等而下之,何其謬哉!惟此天人合一之道機,歷代祖師秘而不宣。陳翠虛云:「都緣簡易妙天機,散在丹書不肯泄。」藏諸丹經,隱喻頗多。或曰「玄關一竅」,或曰「玄牝之門」,或曰「真橐龠」,或曰「真鼎爐」,或曰「氤氳」,或曰「闔辟」,或曰「先天一炁」,或曰「靈藥」,或曰「懷胎」,或曰「外天機」,或曰「夫婦配合」,或曰「無中生有」,或曰「采大葯」……種種不一,迷者自迷,悟者自悟。拳道合一吾於每夜子時,堅持習煉內家拳法,一年四季,從未間斷。正當其時,夜深人靜,萬籟俱寂,神入太虛,感覺每夜行功最為舒適之時,正天地氤氳之時也,亦為人身之活子時,內感外應,若合符契。此時行功,周身不松而自松,不靜而自靜,行拳邁步之間,猶如行雲流水,完全無需後天拙力,皆在自然而然。行到妙處,陽炁溫潤,周身太和,暖融快暢,妙不可言。乃可至於動靜合一,動不知動,靜不知靜,不動而動,不靜而靜,動乎其不得不靜,靜乎其不得不動。交感強處,竟至渾然不動,神形俱化,萬物與我同在,而我與天地為一。通過動功鍊形,將天地人交和之陽炁,運化於周身內外,闔辟周流,散溢四肢,其樂無比,其妙難述。故操內家拳法,可以行炁化欲,以證丹法。曾見博得內家拳法之秘奧者,每言武道同源、拳道合一,初聞似乎難解,今日方知含有內在體認也。註:夜半子時,陰極生陽,靜極生動,陰陽之炁始交,正天地默會之時,亦人身體察內外感應之良機也。正好下功,修鍊與拳法合為一體。內家拳法,其實修鍊之動功也,雖曰動功,實為內修,非只運動形體,其實煉神煉炁,故稱「內家」。當初三豐祖師留傳內家拳法,即為輔助修鍊之用。蓋純動純靜,不合道體,動靜失宜,則有陰陽偏盛之患。故應內外兼修,動靜合一,自可運化周身陽炁,充溢百骸,外固形體,內凝精神。因之常見修丹道者多輔以拳,操內家者多悟以道。道法自然從此之後,功修歸於平常。平時持志虛無,清靜無為,諸般景象,人眼皆空。待到天人合發之機,玄關兆象,先天活子時發生,我身自與天地氤氳之機相合,而與天地同參造化。採取黃芽,積累道炁,順天行事,自然而然。功夫只在頃刻之間,時至神知,水到渠成,不必追求,道自歸身。再看嫩枝抽芽,鮮花怒放,空山鳥語,流泉飛瀑,自然萬象,生機盎然,無一非道之所在。心契於道,足可怡然齊物也。吾自入道,堅持做功多年,保持童體,依法修持,而今明白種種法門盡屬後天,道法自然,不假人為。從此不必拘泥形式,亦無需有心作為,行立坐卧皆可,就在日用平常之際得之,大道何其「易簡」哉!註:功修至此,歸於無為大道。雖曰無為,其實無可不為,《悟真》云:「無為也有功夫在。」《高上玉皇心印妙經》曰:「頃刻而成」,真正功夫就在頃刻之間,無為之中而有為,平常之中出非常。所謂「種種法門盡屬後天」,乃明白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而後證知,未入此層,不可廢棄有為之功。春之炁在肝功達無為,廓然無礙。隨著先天活子時的自然出現,其他景象亦隨之發生。庚午年正月十二日,靜養之中,杳杳冥冥。但覺炁聚丹田,氤氳不散,且在中、下二田之間,來回悠蕩。全身如雪入水,漸漸溶化,體合虛無,混混沌沌。大靜之中,右脅炁盈,伺機欲動,如同待發之師,瞬間真意自注,若得將令,其炁驟發。快似決堤之水,突然進流,又象萬馬震奔騰,勢不可擋。滾滾炁浪,奔流激蕩,波涌全身,震顫肢體自身六神無主,完全任其所為。沖溢之後,遂而消失,杳無影跡,不見其形。稍歇,右脅之炁復盈,真意隨之一注,再次發動,炁浪滾滾,沖布全身,旋而自止,再次消失。稍歇又發,發後自失。如是數度,炁勢遞減,漸自安定,復歸混沌。翌日早起,天降大雪,是天人合發之驗也,皆在道妙之中矣。註:查此時間,乃為立春(正月九日)之後第三日,正當初春陽炁生髮之候,其炁屬木,在人身為肝右脅),天人合發,在人身為肝炁動,正其時也。此景過後,天降大雪,應驗其為天人交感之時,即先天活子時。由此可知,先天活子時之發動,不惟與天地交感之機相合,變與二十四節氣之陰陽變化相應。亦可謂二十四節氣陰陽變化之炁機,亦合天地陰陽交感之炁機也。是知活子時之「活」,活中亦有「定」也。較之先天活子時之天人合一,又開闢了一個新的層次。冬之炁在腎庚午年臘月初四,余回山東看望父母。夜卧靜室,渾然大定。忽焉顛頂神光下盼,足心之炁隨之上朝,上下互感,頓覺天地恍惚,氤氳迴旋。此刻吾仍保持平躺姿勢,寂然不動。只見(神遇而非目視,此時雙目正閉)有兩道黑炁,穿腳心同時上行而來。如同兩條光帶一般,寬窄相同,其光為漆亮之黑色,非晦暗之黑色也。兩炁上行,非常明晰,只見雙雙由腿內上行,行至中宮,觸及內臟,頓時如有東西在內抓捏一般,臟器隨之顫躍,既感覺新奇刺癢又不可抗拒。此時六神無主,無力自持,其炁動畢,歸於混沌。註:此時正值隆冬季節,乃為冬日陽炁萌發之候,冬之炁屬水,在人身為腎,天人合發,在人身為腎炁動。腳心屬腎,故其炁發於腳心(前述中黃之炁已通,暢於四肢,方達腳心)。其炁色黑,正應腎主黑色也。此為先天活子時之發動,合於四季陰陽變化之炁機。可見古人以四季配五行,配五臟,配五色,中有道妙存焉。夏至一陰生辛未年五月初十,上午景生,中宮之炁,結團相抱,氤氳不散,蘇綿快活,妙不可言。午後養靜,內炁充盈,甜蜜妙暢,渾然忘我。杳冥之中,真炁騰發,直衝漕溪,飛上崑崙,轟鳴不已。薰蒸升騰,周流不息。此時自身無主,任其升騰。旋頃自止,歸於混沌。註:查五月十一日為夏至,夏至之時,一陰初生,在此之前,為陽之極。陽極必動,故為天地蘊蓄之陽炁發動之機,天人合發,在人身亦為陽炁發動之候。故應於初十日,人身之先天活子時發動。天人合一,時至必發,三豐祖師云:「不差毫髮。」印證丹經吾之內景所談,在別人看來,或許認為又是一家之言。殊不知大道為一,法乃不二,雖其內在景象,因人或有不同,而論及功夫之階次,則仍與古聖仙真所言,印證無差。丹經疑迷之處,至此渙若冰釋,乃知聖真「心傳」,均可一以貫通,默會其意,如與祖師坐而論道。只是各種丹經,多為中老年人說法,且以有為之法居多,青少年不宜邯鄲學步。觀諸各派丹法又有層次高下之不等,若無身心驗證則易誤入迷途。故此,本文為破析其理,直指大道,於隱微處亦有所闡發,秘則揭之,晦則明之,大道為公,善與人同。若此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之妙境,論述詳明者,當推陰符道德、純陽祖師、紫陽祖師、重陽祖師、長春祖師、三豐祖師、黃元吉先生、陳攖寧先生諸真。註:摘引道言祖語如下:《陰符經》:「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人合發,萬化定基。」「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所以神也。」「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道德經》:「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致虛極,寧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德無為,而無以為。」「穀神不死,是為玄牝。玄牝之門,是為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大道無形,生育夫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雖名得道,實無所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莊子》:「形全精復,與天為一。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和則成體,散則成始。形精不虧,是謂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緣督以為徑,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炁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慎汝內,閉汝外,多知為敗。我為汝遂於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汝入於窈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汝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入無窮之門,以游無極之野。吾與日月參光,吾與天地為常。」「道昭而不道。」「目擊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聲矣。」「上與宇宙同體,下與天地精神往來。」《列子》:「體之盈虛消息,皆通於天地,應於萬類,和之於始,和之於終。靜神滅想,生之道也。」《周易參同契》:「上德無為,不以察求;下德為之,其用不休。知白守黑,神明自來。」「乾坤剛柔,配合相包。陽稟陰受,雄雌相須。須以造化,精炁乃舒。」「真人潛深淵,浮游守規中。」《入葯鏡》:「先天炁,後天炁,得之者,常似醉。」「產在坤,種在乾,但至誠,法自然。」「是性命,非神炁,水鄉鉛,只一味。」「真橐龠,真鼎爐,無中有,有中無。」「一日內,十二時,意所到,皆可為。」《呂祖全書》:「不迷性自住,性住炁自回,炁回丹自結。」「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天生一物變三才,交感陰陽結聖胎。」「奧兮最上一乘,乃無作而亦無為。……上德以道全其形,乃純乾之未破。」「一日清閑一日仙,六神和合報平安。丹田有寶休尋道,對境無心莫問禪。」青城丈人:「採補之道,非房中家采陰補陽之事。而系采天地之炁以補我之炁,采天地之精以補我之精,采天地之神以補我之神,因天地之化以造我之化,因天地之命以續我之命。」施肩吾:「天人同一炁,彼此感而通。陽自空中來,抱我主人翁。」《悟真篇》:「道自虛無生一炁,便從一炁產陰陽。陰陽再合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昌。」「人人本有長生藥,自是愚迷枉擺拋。甘露降時天地合,黃芽生處坎離交。」「南北宗源翻卦象,晨昏火候合天樞。須知大隱居廛市,何必深山守靜孤。」「謾守葯爐看火候,但安神息任天然。群陰剝盡丹成熟,跳出樊籠壽萬年。」「要得穀神常不死,須憑玄牝立根基。真精既返黃金屋,一顆明珠永不離。」「三才相盜食其時,此是神仙道德機。萬化既安諸慮息,百骸俱理證無為。」「安爐立鼎法乾坤,鍛煉精華制魄魂。聚散氤氳成變化,敢將玄妙等閑論。」「恍惚之中尋有象,香冥之內覓真精。有無從此交相入,未見如何想得成。」「葯逢炁類方成象,道在虛無合自然。一粒靈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饒君了悟真如性,未免拋身還入身。何似更兼修大葯,頓起無漏作真人。」「見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見。」重陽祖師:「外三寶不漏,內三寶自合也。始得真人感通,先天之炁自然歸之。……雖然外來,實是內孕。……神仙妙用,只是採取先天真陽之炁,以為金丹之母,點化已身之陰氣,以變化純陽之體。……神形俱妙,與道合真。此皆自然而然,不假一毫作為也。」「內真外應,先天一炁自虛無中來。……自然感合,造化之妙,葯以外來,非假存想。」馬丹陽:「學道者無他,務在養炁而已。夫心液下降,腎炁上升,至於脾,元炁氤氳不散,則丹聚矣。」長春真人:「蓋呼吸久,但覺有一息至於內,久之而並不覺炁急,猶子在母時,即為胎息也。但凡人只知吸之在內,不知呼之亦內,知之則可奪天地之正炁矣。」「天地之炁從鼻入,接著腎中之祖炁,與之混合一運,此人之炁而漸與天地合。」三豐祖師:「上竅陽里真陰,入內金鼎炁海之中,與下竅真陽配合。……其先後二炁一合,則坎離自交,魂魄混合,神炁凝結,胎息自定,每日如外夫婦交情美快。……喉息倒回元海,則外陽自然入內,真火自然上沖,渾身蘇軟,美快無窮,腹內如活龍動轉升降,一日有數十樣變化。……臍腹如孕婦人一般,卻不是有胎形象,不過是炁滿精盈神全而已。如果三全,則真火鍛煉,調神煉虛,大丈夫功成名遂之時也。」「修行人性不迷塵事,則炁自回,將見二炁升降於中宮,陰陽配合于丹鼎。總覺腎中一縷熱炁,上衝心府,情來歸性,如夫婦配合,如痴如醉,二炁氤氳,結成丹質。而炁穴中水火相交,循環不已,則神馭炁,炁留形,不必雜術自長生。」「人身現成放著兩個真消息,與外天地日月同體,不差毫髮。是天地乃萬物之最大者,人為萬物中之最靈者,天地不過是個大人,人不過是個小天地,所以人身造化同天地。誰能醒悟人人有個通天竅?人人有一味長生不老葯?人人有個煉丹爐?人人有個上天梯?人人有個人不識?」「一陽內生,方可奪外天機。」黃元吉先生:「學者下手之初,必要先將此心放得活活潑潑,托諸於穆之天,游於太虛之表,始能內伏一身之鉛汞,外盜天地之元陽。久之神自凝而息自調,只覺丹田一點神息,渾浩流轉,似有若無,我於此守之照之,有如貓之捕鼠,兔之逢鷹,一心顧提,不許外游。自然內感外應,覺天地之元炁,流行於一身內外,而無有休息也。」「神炁混合,心息相依,其身體內外,泰然融然,有蘇軟如綿之意,此即炁生之兆也。但此炁生時,即玄關竅開時。古云:陽炁始生,此身自然壁立,如岩石之峙高山,此心自然凝定,如秋月之澄潭水,泄泄融融,其妙有不可得而擬議者。故古云:奇哉怪哉,玄關頓變了,似婦人受胎,呼吸偶然斷,身心樂容腮,神炁真混合,萬竅千脈開。蓋此時有不知神之入炁, 炁之入神者,然又非全無事也,不過杳冥之極,有此光景耳。寂寂中自然惺惺,舉凡身內身外,略有微動之機,無不及覺。」「內葯,吾身之元炁也;外葯,即太虛之元炁也。此殆不增不減,隨在自如,但非內照內養有功,必不能招回外來之葯。……內之元陽發,外之元炁自蓬蓬勃勃,包裹一身,渾不知天地人我,此殆內外合一,盜得天地靈陽,歸還於我形身之內,久之則鍊形而化炁。所謂神仙無別法,只是此炁充滿一身內外焉耳。」「從無知無覺時,是純乎天不雜以人,忽焉有知有覺處,是純乎人亦不離乎天,故曰天人合發。如此天人合一,始是真陽,可以為丹母者。」陳攖寧先生:「借身內之元炁,以招攝虛空之精神。則自有生以來,歷年損失之精神,皆可還歸於我身,何患老乎!」「北派清靜,但不是專靠打坐就能成功,外界資助,當然不可少,卻是從虛空中尋求,不是在人身上討便宜。」「所謂玄關一竅者,學者當於內外相感、天人合發處求之,此是實語,不是喻言。」「修仙者,貴在搜積虛空中清靈之炁於身中,然後將吾人之神與此炁配合而修養之,為時既久,則神炁打成一片,而大丹始成。」以上十八則內容,僅為筆者修真悟道之部分片斷,尚有許多內景,未在本文討論之列,俟將來另列專題,再作論述。總之天元清修丹法,要訣在「先天一炁,自虛無中來」一句。陳泥丸真人云:「都緣簡易妙天機,散在丹書不肯泄。」古仙云:「修訣須修無為訣,用法須用自然法,竊機須竊造化機,盜炁須盜天地炁。」千聖相傳祖祖心印天人合一之絕學,於此明矣。皆須以身心證之,不在擬議中得之也。修真問答修鍊和修德有何關係問:中華道家修鍊強調修德,認為「無德不養道」,試問修鍊和修德有何關係?答:傳統道家學說認為,人的先天真性,本與太虛同體,清靜潔白,空洞虛無。下生之後,產生種種後天妄心,如雲迷月,蒙蔽真性,造成修鍊障礙,念想難除,妨害道修。修德的目的,從靜修的角度來講,是要培養個人謙虛、柔和、忘我、不爭的坦蕩胸懷,凈化心靈,去妄歸真,再去下功,則入靜易而進功深,所謂:「德正則心安,心安則炁順。」相反,若無修德之熔煉,則心神不清,性地不純,如此心態,去做修鍊功夫,無異沙地造廈。所以道家強調修德,乃與個人的修功息息相關,有德就有道,無德即失道,道以德為基,德高道更高。從社會意義上來說,提倡修德,使人與人之間形成團結、互助、真誠、和睦的關係,有益於社會風氣的好轉和生活環境的安定。道家修德,進一步還要求推誠萬物,「昆蟲草木猶不可傷」,提倡以好生之德,保護大自然。因此道家所提倡的修德,並不局限於狹隘的個人修持,這種廣義的道德觀,體現了真實的道德價值,既有社會價值,又有個人價值,個人修德有益於社會,利濟他人就是升華自己。《老子》云:「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已愈有,既以與人已愈多。」出世的修真之學。與入世的為人之道,「獨善其身」與「兼善天下」,二者並不抵觸,而是互補協調的統一。明白了修德,大道就在眼前,人人可為,所謂「百姓日用而不知」是也。修鍊為何從靜功入手問:道家修鍊,為何從靜功入手?答:道家修鍊,貴乎煉炁。《黃帝內經素問》曰:「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熱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種種氣的變化,可謂詳明,獨有一句,醫家不知,而為道家所秘,這就是一一「靜則炁生」,短短四個宇,高度概括了道家修鍊的基本原理。蓋種種內情外感,傷人內炁,道家所寡,而抱神守靜。靜則內炁得養,生機蘊藏,自會再生真炁,而為丹本。真炁發生,自有景象,須親身體驗,非字面可得。再者,修真過程之中,一切炁的變化,都要求對境無心,不假人為,方合先天,倘無持靜之訓煉,夾雜後天念想,謂之煉意不凈,功夫難以達到高層次。因此道家修鍊,須以靜功入手。塵俗生活與學道修鍊問:塵俗生活對於學道是否影響,還是應當兩不耽誤?答:這是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很多做功的同志感到困惑。身處塵世之中,紛紛擾擾,自己不能完全自主,因而認為對於修鍊會有影響。筆者所提倡的修真觀,是一種廣義的修鍊概念,就是要在塵世中磨練自己,借假修真,方才合乎「無在無不在」的大道本色。須知修鍊之事,並非一定要在清靜環境才行。古代修鍊家曾云:「大隱隱於塵」,意謂真正的大修行人,隱於塵世,和光同塵,方為真修。我們在當今社會,都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如果完全從事入靜,實際上並不允許。弄得不好,可能造成修鍊障礙重重,而且影響工作和生活,這樣就違背了人生之自然,也不符合中華道家理念。因而應當妥善安排,以便兩不耽誤。動靜功法如何安排之問:道家修鍊,如何安排動、靜功法?答:上面說到「靜則炁生」,因此道家提倡以靜功入手,這就好比是往身上掙錢。若直接從動功入手,則不易取得新生之炁,因為動功本身難免炁的消耗,這就好比是花錢,所以道家不贊成以動功入手。但是道家並不反對動功,而是提倡二者之間的合理安排,即應當先入手,具備一定本錢之後,再用動功之煉習,將此炁運化於周身。如同掙了錢就要注意補養身體,再去更好地掙錢。為了不虧本,應以掙錢為主,無論如何花錢,都應保持入大於出,為了保住本錢,花錢之後,還要歸結到掙錢上面。體現於動靜功法的安排,宜多靜而少動,即動功三分而靜功七分。再就是動功之後,仍要回到靜功之修習,則真炁不失,而生機長存。內家拳法與動功修鍊問:內家拳法是動功嗎?答:內家拳不可單純稱為動功,其中有動功,也有靜功,更有動靜合一的較高層次。比如內家拳的入手功夫是樁法,屬於靜功;其套路動作,中謂動功,而其中之起式、收式之「無極式」,又是靜功;拳法動作之中,講究「有動之動,出於無動。」(《太上大通經》)和「行乎其不得不止,而不可或止;止乎其不得不行,而不可或行」之拳意,以及「內外均整,心力合一」、「由虛空尋有力之真實」等等,這就是動靜合一的高層次了。修鍊是否應盤膝打坐問:道家修鍊,是否就應當盤膝打坐?答:道家修鍊,非必盤坐。因為這是內在的功夫,並不取決於外在的形式。見有人盤坐一生,自我標榜道行不淺,結果仍然不免老病而死,皆因不悟內在丹訣之故。徒然追求外表形式,等於猴子撈月,執形而求,遠道千里。道家修鍊,不拘外形,行、立、坐、卧、蹲、跪、趴,橫豎均可,而以四大威儀較為常見,丹經云:「行則措足於坦途,住則凝神於太虛,坐則抱臍下之珠,卧則調丹田之息。」行,可緩步徐行,措足坦途,神態自若,安然行炁。立,自然站立,腳同肩寬,雙膝微屈,雙手自然下垂,放於體側;或雙手相疊,放于丹田。坐,可以盤坐,盤坐較為穩固;亦可兩腿放下坐於凳上,雙手相疊(或掐訣),放于丹田,或手撫兩膝亦可。卧,可以平躺,先轉動頭部,使脊椎正直,手心向上,置於體側,或雙手相疊,置於丹田;或者側身卧最佳,一手置於頭側或枕肱,另外一手放于丹田。以上各種姿勢,皆須注意頭脊正直,自然安適,以利氣血流通和放鬆入靜。試觀華山「睡仙」陳摶老祖,壽享一百一十八歲高齡,終生以睡功作為修鍊手段,至今華山希夷洞內,猶存其卧功睡像。又如「全真七子」之一的王玉陽真人,面對大海站功九年,人稱「鐵腳先生」,而入於大妙,功成道備,大著靈異。皆可證明,道家修鍊之成就,並不取決於一定盤腿打坐。舌頂上齶位置與作用問:舌頂上齶的位置在何處?其作用何在?答:舌頂上齶,是煉炁的起碼常識,但其原理,無人深究。人之上齶部位,有兩個小窩,伸進手指可以摸到,道家稱為「天池」,此非針灸之穴位,乃屬修鍊之關竅。其竅上通泥丸,泥丸即是大腦,為神炁會聚之所,其竅不閉,則漏神漏炁,修鍊家言「口開神炁散」,即是此義。故須舌尖反卷,上封此竅,抿口合齒,保養神炁。神炁相抱,則津液易滋,隨口咽下,灌溉五臟,如同嬰兒哺乳之狀。另外,舌頂上齶,還有接通任督二脈的作用,丹道術語稱為「上鵲橋」。還丹之時,大丹亦從此竅降下,倘不接通,則易外漏鼻竅而走失,謂之「玉柱雙垂」,壞人性命,不可不慎。做功的朝向何方為宜問:做功的朝向,以何方為宜?答:方向問題,本與做功關係不大。丹道所煉者混元之炁,純陽之體,超越有形之上,本無方向之可言。丹經云:「震兌非東西,坎離不南北。」若對初學而言,為了容易入門,可以有所分別。做功的方向,一般朝向東方,因為東方是太陽升起的方向,面向東方,以利採取生炁。其他如春季向東,以養肝臟,有肝病者可以依之;夏季向南,以利養心,有心病者可以依之;秋季向西,以利養肺,有肺病者可以依之;冬季向北,以利養腎,有腎病者可以依之。以及亥子二時面向北方,寅卯二時面向東方,巳午二時面向南方,申酉二時面向西方,辰時面向東南方,戌時面向西北方,丑時面向東北方,未時面向西南方,皆為合法。做功的時間如何選擇問:做功的時間,應當如何選擇?答:做功的時間,對於初學者來講,可以有所選擇,以便容易收到做功的效果。丹道雲子、午、卯、酉四正時,正是陰陽二炁相互消長的特別時機,因為子時純陰生陽,午時純陽生陰,卯、酉二時陰陽相勝。此時做功,便於體察陰陽二炁的動靜,兼又多在工作之餘,也便於自我安排。如果針對專習丹功來講,當以子、丑、寅三個時辰為要,因為子時一陽初升,丑時二陽來臨,寅時三陽開泰,皆為煉炁之特殊時辰。故應於子時做功,以俟陽炁之來複,則效驗易得;丑時乃為二陽來臨,更能得炁;如果子、丑二時不能保證起來煉功,寅時生出三陽,自身陽炁旺盛,這時一般人都會醒來一次〔即使不修鍊的人也有可能如此),就應當於寅時醒後即起,開始做功,以採取陽炁。否則此時醒而又卧,陽炁即散,不復為我所用,則修鍊失去良好時機矣。做功時辰與北京時間問:據說本人所在地區的太陽位置,正午時的時間比起北京時間遲了一小時零五分,所以當地時辰的正午時應當從北京時間的十三點零五分開始,不知此種說法對否?答:古人所定時辰與節氣,是以中原地區為標準,如今是以北京時間為標準,這一時間,與其他偏遠地方存在不同的時差。所言你方所在地區的時辰,應將時差計算在內,理宜如此,其他時辰,亦應當作相對正確的調整。但是對於丹道修鍊來講,這僅僅只是一個側面,要知所有煉功時辰的確定,都不是固定不變的,丹書云:「火候不用時,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成虛比。」,「不易」之外,尚有「變易」,更有「交易」、「中易」之「活」時辰,並非死法不變的,應當注意體會之。胸憋氣悶的原因何在問:初步鍛煉丹田呼吸,便覺胸憋氣悶,原因何在?如何改變之?答:此乃「橐龠」未通之故,並不奇怪。對於修鍊而言,人之肺與丹田之間,猶似存在一管,上繫於肺,下通丹田,乃是虛空一管,無中生有,惟修真者知之,稱為「橐龠」,為道家秘傳之關竅。人在胞胎之時,此「橐龠」相通上下,連接臍帶,從生母呼吸受炁,那時胎兒之炁通生母之炁,生母之炁通太空之炁,太空之炁通太和之炁,並未形成口鼻呼吸,周身炁脈息息相通,無有絲毫隔閡,謂之「胎息」。及至十月胎圓,裂胞而出,剪斷臍帶,其呼吸即上行於口鼻,變為常人之呼吸,即肺呼吸。橐龠管失去作用,也就逐漸迷塞了。老子在《道德經》上說:「天地之間豈有橐龠乎,虛而不屈」,即指此管。初步做丹田呼吸,為什麼會發生胸憋氣悶的情況,就是由於把肺呼吸引入下丹田,上下不通,用意太過,行氣失當,衝壓之下,把橐龠,沖壞的緣故。當然有些人先天素質較好,橐龠管尚未全迷塞,可能容易通過,就小會發生困難。因此,行氣之時,一定要注意順應自然,不可以強迫壓氣,也不可以強制憋氣,勿執著,勿勉強,只要不痛就往下一點,感覺發悶就往上一點,功夫到了,即可慢慢沖開。層次一變,自有徵候,個人是有感覺的。故此丹田呼吸的初步口訣,就是要開橐龠。當然橐龠在上乘丹法中自有妙用、這裡不過是起首功夫而已。盤腿後不可馬上下坐問:盤腿打坐之後,可不可以馬上下坐?答:盤腿打坐之後,兩腿疲勞,注意不可馬上下坐,最傷筋骨。有人辛辛苦苦坐了一輩子,就在這個關口不知注意,坐完馬上下地,到老落下毛病,筋骨難伸,舉步維艱,悔之遲矣!我們不可蹈此覆轍。如果打坐之中,遇到其他事情,只要不是火燒眉毛,就不要匆忙下地,應在收功之後再作處理。因此做功一定要選擇在自己說了算的時間進行,以防碰到其他外來干擾。過去道家有「三不起」之說,其中有一條就是「打坐不起」,意思是說,打坐之時,無論遇到何人來叫,也不起身招呼。打坐之後應如何收功問:打坐之後,應當如何收功?答:收功,在道家叫做「退符」。收功的方法很多,隨著師傳不一而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坐完之後,須先將舌頭從上齶放下(因在做功時舌頂上齶),再將掐訣之兩手分開(上坐之時的順序與此正好相反,即先掐訣而後舌頂上齶),而後慢慢將兩條腿向前伸平,雙手輕撫於兩膝之上,閉目存神,不加意念,道家又稱為「文火封固」。如此靜養一會,使鼎內蓄養之炁,自動散布全身,否則恐有積滯而成淤氣,則易傾漏,直至此炁運化到周身為止。此時但覺神清炁爽,渾身輕靈,即是炁布全身之象,訣曰:「退符至身輕」,是其候也。或者此時再做一遍自我按摩,亦利氣血之流通。如此「退符」之後,方可下地。有的鍊師在上坐、下坐之時,還傳有咒語,亦可見對於「退符」之慎重。睡卧炁動應如何收回問:夜間睡卧之中,忽覺身中炁動,是否應當馬上起身打坐,收回此炁?答:夜間睡卧,念想俱眠,心火自沉而下降,腎炁自升而上騰,陰陽二炁,自然和合。前述「靜則炁生」,自可產育新的生炁。炁足自動,炁動自醒。若在修鍊之人,神定炁清,自然感覺格外靈敏,即所謂「時至神知」。炁動之景,變化多端,愈入高深境界,愈覺其妙。有時炁運周天,不令而行;有時炁沖關脈,不由自主;有時炁生中黃,暢於四肢;有時炁穿內臟,卻之不能;有時炁布周身,恍惚迴旋;有時外腎自舉,無中生有;有時清炁上升,如騰雲霄;……種種妙境,功到自知。而在炁動之時,千萬不可起身動作。因為內炁之生髮,乃在不動狀態之下而產生,故此睡卧炁動,應當保持原有姿勢不動。倘若改變姿勢,其炁必散,再無動機,而其景自失,不可覓得。此乃經驗之談,亦非深人此境界而不可知,關係甚大。有人妄談睡中炁動,應當馬上起來打坐,乃是未經真修實悟,僅憑想當然而言,猶如痴人說夢,誤導於人,怎能輕信!再者真炁生髮,乃自先天混沌中來,不識不知,靜極生動,雖覺悟而無念生。倘若念頭一動,起身打坐,雖非邪念,亦屬濁源,其炁必濁,先天已失。有人惟恐真炁走失,急忙起身打坐,不知拔苗助長,破壞先天,「生爾處即殺爾處」,已然失去道機,使益處反損。故此睡卧之中,炁動而覺,應當保持原有姿勢不動,此時應以「勿忘勿助,若存若亡」之訣(此乃無意之意,有意必害道修),順應此炁之自然動靜,則真炁自回,無需搬弄後天採取功夫。訣曰:「不採之采,乃是真采。」蓋真炁愈純,而愈嬌弱,得之亦易,失之亦易,此中微妙,不可不慎。靜坐時間越長越好嗎問:靜坐時間越長越好嗎?答:針對初學而言,假如沒有一定的做功時間作為保障,則難以收到靜坐的功效,但也不是時間越長越好。任何東西,超過一定的限度,都容易走向反面,古人云「久坐傷肉」是也。筆者最初學道之時,每天打坐至少保持四個小時,而且這也是在專事修鍊的條件而言,平常的人恐難取法。一般來說,鍛煉靜坐,開始應當有一定的時間,充分作為保障,每天可以保持半個或一個小時,或者有可能的情況下再多一點。等到具備一定功底之後,也就可以靈活一些,可長可短,均能收效。但也不是說就可以偷懶怠惰,而致荒疏,則無以建功。當然靜功進入高深層次之後,則時時在在不必有心去坐,但又無處無時不在靜坐之中,則,自無時間限制矣。放鬆身體某部位對嗎問:有的功法要還應放鬆身體某一部位,對嗎?答:丹道修鍊,要求全身放鬆,一松而無有不松。如果著意放鬆身體某一部位,容易造成其他部位的不平衡,反而破壞全身之整體放鬆。整體不松,則氣血必有停滯之處,雍塞成患,容易發生問題。只有做到全身放鬆,方可處處皆松,氣血流行全身,而無絲毫阻滯之患,恢復人身自我調節之天然本能。如此氣血周流,無時或滯,日日積累,自可堅固形體,保健延年。進一步還可以和合精炁神,達到更高層次的修為。早睡早起與養炁關係問:早睡早起,與養炁有何關係?答:早睡早起的衛生習慣,符合人身陰陽二炁的變化規律。按照道家學說,戌、亥二時,乃為人身陰陽二炁相交之際,此時早睡,則體內陰陽二炁默會於中宮,念想俱泯,入於混沌,心炁自降,腎炁自升,二炁相和,抱神以靜,靜則炁生,產育而出矣。於子時開始生出一陽之炁,至丑時生出二陽之炁,又至寅時生出三陽之炁。此時陰陽二炁恰好平衡,成為「地天泰」之象,故曰:「三陽開泰」。這時人身的陰陽二炁,均已達到旺盛,無有偏頗,呈現一種中和狀態,和炁來朝。既已炁機壯旺,睡眠便自動中止,一般人都會醒來一次,時間在凌晨三點到五點之間,隨著各人情況的不同而略有差異。這時醒來,最好起床做功,採取新生之陽炁,為我所用。即使不事修為,早上起來散步,或做其他活動,亦可將此新生之炁,充實於周身。這就是早睡早起的好處,以天然炁機壽養自身。相反,如果不能保證戌亥二時進人睡眠,則陰陽二炁不得調和,神炁分離,失去人身自我調節的大好時機,也就無從培養新生之炁。如果不能培養早起的習慣,寅時醒來仍然貪睡,最易進人昏睡狀態,則人身炁無所主,必然奔潰散亂,白白消耗,而不能為我所用矣。如果不能培養早睡的習慣,則戌、亥二時,陰陽二怨無從交和,無法產育新生之陽炁,亦必損害炁機。這樣晚睡晚起,起床之後,定然炁乏力少,體倦神疲,戕害身體,於人何益!當然,修真之士,若能在戌、亥二時,靜心養炁,調和陰陽,既濟水火,其效又比睡眠,更為增益。採取活子時口訣對否問:有的秘傳採取活子時口訣,言當「外腎興起,欲射未射」之時,謂之不老不嫩,即用煉精化炁之功,對否?答:否!所謂煉精化炁之「精」,非交感之精,非有形之精,乃無形之炁,精即炁也,又名「元精」。《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云:「大道無形」,有形非道,故不可用。丹道所煉者,乃無形無象之先天元炁,而非有形有象之啟天陰精。外腎興起之時,是已見形,而非道機,豈可採用?再以「活子時」而論:「活」者,無形之謂也;子時者,一陽初動之炁也。一陽初動之炁機,極其微而弱,丹經又稱為「黃芽」,又云:「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此時炁機萌發,未成其形,故曰「無形」,此時方為先天炁動之活子時,吾則稱之為「先天活子時」。《丘祖秘傳大丹直指》有云:「陽不自舉,內腎竅中之炁發出而外腎舉也。」陽炁初從內腎發出之時,謂之一陽初動,是為活「子」時,此時炁機在內萌生,而外腎並無成形變化。及至陽炁繼續發動,一陽變為二陽,為活「丑」時;二陽再變為三陽,為活「寅」時;三陽再變為四陽,為活「卯」時;四陽再變為五陽,為活「辰」時;五陽再變為六陽,為活「巳」時。及至六陽,陽炁盛滿而成形,無形之炁,化為有形之精,已為精動,而非炁動。此時外腎成形而興起,落入後天,已是六陽發動之「活巳時」矣,焉為「活子時」哉?與一陽初動之時,判然有雲泥之別,充其量僅可稱為「後天活子時」而已。此時六陽齊發,六陽已屬老陽,藥物成形已老,采之已遲矣,如何卻謂之「不老不嫩」耶?何其荒謬,焉得不悟!何況此時所謂「已射未射」者,有形之精已成,縱使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將其好不容易勒回不放,亦不過暫時逆收回於膀胱之內,最後還是逃不脫隨著小便排出體外,無可奈何花落去,竹藍子打水一場空。所以怎能夠望文生義,把古人喻炁之「精」與今人喻形之「精」混為一談。古仙有云:「若將有形成變化,細酒羊羔亦上升。」當悟之!炁沖後呼吸是急促何故問:得授守靜之訣,用功數日,於夜間靜坐之際,忽覺一點熱炁直衝腦部,頓時全身大靜,呼吸如無,一切變得寂無聲息。由於不知是好是壞,驚覺而醒,馬上變得呼吸急促,不可控制,何故?答:僅僅用功數日,而得此景,可見功效非常,修真有進。所謂入靜之際,出現一點熱炁上沖之景,此點熱炁之發生,乃為先天真炁。其炁至精至微,無形無象,忽焉而來,忽焉而去,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不可以聲象求之,不可以預測知之。此先天之炁,與平時所呼吸之空氣不同,猶如電流只有在導線之中才能產生一樣,其炁只有在人身修鍊時才會發生。但此真炁之發動,具有不可思議之神功妙力,雖只黍米一點,足以變化全身。這裡不過用了數日初步靜坐的功夫,偶然出現效驗,便得呼吸頓斷、寂無聲息之景,足可證其效驗非常。修士下功,不過欲採取此先天之炁,點化自身陰質,以圓滿性命大事矣。只可惜初步靜坐,定力不足,幸得效驗,卻又失去,擦肩而過,殊為遺憾。可見心性修持之重要,性功層次,對於命功直接起到決定作用,亦可見「得道容易守道難」。古人云:「一念之差,天堂地獄。」一念不差,進道無魔;一念不定,退道有餘。此皆取決於性功之好壞,以定命功之成敗。故此靜坐之際,要緊在於自然,無論發生何種景象,皆須以平常視之。此處至關緊要,否則得之必失。中華道家功法,無有偏差之說,切記「勿忘勿助,勿疑勿懼」八字,每當內景出現之時,注意不為所動,不可全忘,不可加意,不可憂疑,不可害怕。只是對境忘情,順其自然(非是「任」其自然),自無得而復失之患矣。煉功睡著了會散炁嗎問:睡覺時煉功,睡著了怎麼辦?睡著了會散炁嗎?答:睡覺時煉功,全身最為放鬆自然,因此容易收到功效。對於初學者而言,睡覺之彰堅持煉功,只要不是用意太壺,進入功態之後,自動進入睡鄉,可以避免失眠多夢,睡個舒適的好覺,提高睡眠的效率;而且還能節約睡眠的時間,一般在功態之中睡覺四個小時,可以代替普通睡覺的十個小時。尤其在睡覺前能夠得到舒適的功效,睡著之後心中坦然,就會很少做夢,即使做夢也是祥和的好夢。入此睡境,心神內收,炁機自然歸內,不會散失。但是注意睡覺之前煉功要適度,否則用意太重,身心收攝太過,抑制到一定程度產生興奮,反而再也睡不著了。功底較為深厚之士,睡眠之中,照常可以保持修為的境黑,須臾不離,雖有睡相而實無睡眠。這時可以做到觀心無心,完全無夢,《莊子》雲「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此時人體心腎二炁自然相抱,內想不出,外想不入,古真云:「神不外馳炁自定。」如何會有散炁之憂?丹田發熱如何調火候問:初覺丹田發熱,是否炁足的表現?其火候應當如何調節?答:丹田發熱,是初習煉炁常見的現象,此乃心火下降的自然效驗,不一定就是代表炁足。煉報之時,做丹田呼吸,是為了藉助外呼吸的炁機,促使心火下降,腎水上升,心腎交合,則腎水化為真炁,而內炁之端倪始顯。內炁充盈,自然能夠做到「炁滿不思食」,非不思食也,炁足則無以進食矣,這一點可以作為內炁是否充足的衡量標準。還要注意此處所言之「不思食」,乃是煉炁達到一定程度之後,自然出現的現象,不是人為想像的結果,有些鍊氣功的人單憑意念作用而避谷,即不吃東西,與此存在本質上的不同。而丹田發熱,有時反倒談不上是炁足的表現。試看《黃帝內經》云:「熱則炁泄」,炁泄何以能夠達到炁足?因此初步煉炁,丹田發熱,是好的現象,逐步就應當調節火候,勿使熱之太過,以免火多傷氛真正內炁呈象、黃芽萌發之時,丹田的感覺乃是非熱非冷,非寒非燥,一團中和之炁,這才是真火候,不可錯認。然而非至經脈大開、先天炁生之時,不可得也。丹書云:「真火本無候,大葯不計斤。」正謂此也。道書下手處各不相同問:曾看不少修鍊書籍,如《太乙金華宗旨》、《尹真人寥陽殿問答篇》、《伍柳仙宗》、《性命法訣明指》等,但是下手之處各不相同,請問應當如何從之?答:下手之處,本來就不一定非得人人一致。因為每個人體質不同,悟性各異,故須分別對待之,中華道家向來強調「因才施化」。諸如健康者與多病者,體弱者與體強者,年輕者與年老者,聰明者與愚鈍者,好靜者與好動者,性剛者與性柔者,貧賤者與富貴者,男同志與女同志,寡慾者與多欲者等等,各自不同,其下手方法也不應該完全相同。只有選擇適合自己的下手法,修功才會得到切實的進步。而且即使是同一老師傳出的同一下手法,在每個人身上做出的效驗也會各有差異。真正走過丹道修鍊之路的明師,是會根據每個學者的具體情況傳授不同的下手法。中華道家認為「道法自然」,這也是一個側面的含義。在缺乏師傳的情況之下,如欲從事初步內丹修鍊,由於這一步驟的口訣丹經書中都有講述,因此悟習丹書即可。鑒於書中下手方法各不相同,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每種都試一試,以尋找適合自己的下手功法,如果感覺不合適,就改用另外的方法,即使走點彎路也無大礙。中華道家修鍊無有偏差之說,因而不必擔心走火人魔。無論取得正面或是反面的經驗,都會幫助自己尋找打開內丹之門的鑰匙。煉功夢遺應如何矯正問:我因學習緊張,患有嚴重的神經衰弱和失眠症,於是開始鍊氣功。意守丹田,全身放鬆,收功時把身體內外之炁收歸丹田。初煉對身體有所改善,可是每煉一段時間,就會夢遺一次。我又不願放棄煉功,就這樣煉了三年毫無改善。請問為何丹田存不住炁?應如何矯正?答:神經衰弱者勞心過多,心火不足。心火不足,則無以薰蒸腎水使之上騰。如此火不得降,水不得升,心腎失交,自然容易導致腎水下行而走失,此病之根也。再加煉功不當,執著於意守丹田,由於丹田靠近男子精室。加入後天意識,水源不清,極易令其變濁而下漏。況且又引身體內外之炁均歸丹田,則走失更甚,不如散佈於全身,損失還小一些。意守丹田,是中老年人借精補精的入手功夫,未必適應於青少年,年輕人當慎用之,不宜削足就履。如若不得師傳,缺乏指導,盲目下功,難免誤入歧途。針對上述情況,應當放棄意守丹田的做法,改用靜功修持,以治療神經衰弱。神經衰弱改善之後,一切問題也就迎刃而解(靜功修持之道,可參閱本書第八章第一節)。周天火候與陽光三現問:我想修鍊,但金丹修法中有一點我不明白,大周天火候是「六根震動」,那麼小周天出現是為陽光三現?還是在三現前?答:「六根震動」是大周天運行之中出現的內景,而非火候。「陽光三現」是小周天運行之中出現的內景,而非火候。功夫中的內景,代表每個人煉功中達到的層次,但是內景並不是千篇一律的,不要刻意追求。陳攖寧先生曾經說過:「陽光二現、三現之景象,乃伍真人自己之經驗,不是人人一定都有這個樣子,可不必拘泥。」所有這些層次,均須個人真修實證,結合明師指點與自性開悟,方有可能豁然貫通之。非望文生義可知,亦非揣測想像可得。個人缺乏真履實踐,即使傳出真實口訣,亦是「如盲見日月」,絕難領會其中真義。故此明師教人,必得實際下功,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從初步築基煉己開始,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進到一層,說破一層,尚未做到,無法說破,說亦無益,反生枝節,經雲「躐等而進,道家最忌」是也。意引任督脈為何走偏問:煉習靜功月余,欲開任督二脈,便以意念導引數次,之後右背半邊有熱炁上攻,為何炁行不走督脈而偏向一邊?答:一般人十二經絡皆通,而奇經八脈,卻閉塞不開。初步靜坐的功夫,只可調節十二經絡的氣血運行。故靜坐月余,即使以意領炁,仍舊沿著十二經絡的熟路運行,而不能走入八脈。所以脊背正中之督脈依然不通,而偏向十二經之一邊,感覺熱炁上攻。再者靜坐蓄養之炁,往往布散全身,如無一定手段使之會聚,如何能有力量去開八脈。丹書有云:「鼎內若無真種子,猶將水火煮空鐺。」這裡所言用功月余,假使用功時間再長一些,僅憑意念導引之法,即令有氣領入任督,乃屬意識搬運之後天氣,最多達到皮下氣通而已,決非丹田所用之任督周天,焉為真通乎?氣機為何隨呼吸起伏問:自受做功掐訣之法,每一上坐,即覺兩手發熱,漸及小臂而上行,又覺此熱氣隨著呼吸上下起伏,越來越急,甚至有搖晃全身之勢,這是怎麼回事?應該怎麼辦?答:做功之掐訣法,是為了安定心神,溝通內炁。兩手掐訣,猶如電路之正負極相接,就可以通過電流一般。所以兩手發熱,是體內陰陽二炁接通的效驗,逐漸就會蔓延全身。但是此時千萬不可著意,著意即動念,念起則入後天,氣滯手臂而不行。心火隨念而起,加入氣中,則其氣變躁而難伏。且又牽連呼吸,呼吸者巽風也,丹經喻之為「橐龠」(可以理解為風箱),愈使火盛氣急而難平。甚至有搖晃全身之勢。照此發展下去,將有可能發生全身跳動、拳打腳踢之怪態,有人以為這是功夫來了,不知在丹道正是入魔的表現,丹道畢竟不同於猴戲。道家靜功,第一步首先要求做到「身不動」,如果連這一點也達不到,無法進入丹道之正軌。幸虧發現及時,可以防微杜漸。因此對於這種情況要進行自我調整不要太著意,首先要把意念放鬆下來,身體欲動之時,稍微加以控制。或者把心火攝入丹田,念念歸中,這是熄滅心火的方法,心火熄滅,其氣自伏。蓋心火不熄,真火不生,真火生處,即使出現炁動,也是自然而然,決不至於發展到不知所措的地步。雜念難除適合靜功嗎問:學習靜坐已有年余,總是感覺雜念難除,無法解決,是否自己就不適合做靜功?答:靜坐之時滋生雜念,這是初學做功常有的現象,絲毫不值得奇怪。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之中,均無時無刻不在起念,只是自己不自覺察,常常忽略過去。靜坐之時,卻才感覺雜念紛擾,浮游亂想,難以制止。有的人做功之後才知道,不做功夫好象什麼都不想,上坐之後什麼都會想起來了,其實這只是人們的一種錯覺而已。其實靜坐之時,既然感覺到了雜念的存在,證明已經初步入靜,這是一種好的現象,並不值得煩惱。猶如明鏡一般,蒙塵日久,失去光明,不照有塵;及至初現光明,方可映出灰塵。人之心體如鏡,雜念如塵,覺察雜念存在,是心體初顯光明之兆。證明已經具備一定程度的入靜,並非不適合做靜功。須知有一分靜,便有一分光明;有十分靜,便得十分光明。因此,初學靜坐感覺雜念存在,可以不去理它,如果理之,成為一種負擔,反而難以守靜;亦不可故意放縱之。只須稍稍收攝心神,坦然求靜。久則光明自現,雜念自息,恍然一覺,不知物我矣。這一境界,要在做功之中實際印證之。雜念難除應如何止之問:靜坐之時,為何雜念愈斬愈多,甚至煩躁不可持久,最好的止念之法是什麼?答:止念,是靜坐的關鍵所在,雜念不去,靜功難以進步。若欲強行斬除,效果適得其反。比如一杯混濁的水,當其混濁之時,無論如何作用,而濁者自濁,只有待其逐漸澄清,自然清者上升,濁質下降,變為清濁分明。《老子》曰:「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即是說「濁者」,只有以「靜」之法,才能慢慢澄清,這就是靜功的作用。水濁之時,好象念生之際,不辨清濁動靜,強欲使之變清甚難。而且人的念頭是無形之物,不似有形之物斬之即斷。無形之念,往往斬而又生。故用方法止念,難以徹底奏效。追究念頭生起之處,其根在於自心,雜念猶如枝葉,欲使雜念不生,必應在其心地下功,斷其根源,自然枝蔓不生。僅僅斬其枝葉,必致其根愈生,雜念愈多,難以制止。且易勾起心火,變得煩躁,難以久坐。故當尋其心性清靜之本體,返還本根,以清靜之心,逐漸涵養,不求斬除雜念,久則雜念自去。此自然無為之道,實為靜坐修真之大法,勝過一切有為法門,且無弊端。守竅若存若亡如何做問:守某些竅位,妙在有無之間,也就是書上所指的「若存若亡」,不知如何才能做到?答:守竅的要妙,在於守而不守,既非死守,又非不守。假如死守一處,則易氣機凝滯,淤塞不通,恐生弊端。假如失心不守,則易散漫無際,氣機不聚,恐落空亡。因此丹書強調守竅之功,妙在有無之間,謂曰:「著意頭頭錯,無為又落空。」又曰:「真意往來不間斷,知而不守是功夫。」總之不可用意太過。亦不可完全無意。具體做法,開始可將意念守於竅位,然後逐漸忘掉,但又不可全忘,還要時時照顧。訣曰:「先存後忘,知而不守。」其中精微,還要個人仔細悟解。意守祖竅與呼吸丹田問:有的丹書,下手第一步要求二目垂簾,眼觀鼻,鼻觀心,迴光返照,又要求意守祖竅,還要求呼吸入于丹田。如此一來,心意豈不是更加散亂,而且不成章法了?具體的修法又當如何?應當注意什麼?答:丹書上面所講的功法,下手各自不同,皆有一定程序,不可顛倒錯亂。而且入手的種種方法,各有各的不同功用。首先要把道理認識清楚,然後依照次序去做即可。二目垂簾的作用,起初來說是為了幫助入靜。然後意守祖竅,祖竅為性之根,守此可以見性,此為修性之功。待等念去心澄,神光會聚,即可眼觀於鼻,鼻觀於心,心觀于丹田,迴光返照于丹田之中,隨之呼吸入于丹田。丹田為命之源,此為修命之功。如此做去,雖屬下手之法,已將性命雙修之工,囊括其中矣。可見其中工程,皆有次序,步分明,並無心意散亂之憂。以上具體修為,應當注意,一者逐次做去,不宜躁進,二者意守非同死守,但留意在即可,不要執著。看書心境與修持之力問:前些日子,看《文始真經注》、《樂育堂語錄》,總覺看與不看的心境皆是稀里糊塗,偶爾增加了些修持之力,但維持不久便消失了。請問這到底是為什麼?答:閱讀丹經道書,而覺收效甚微,甚至稀里糊塗,這是缺乏行持的原因。須知古代修鍊家留傳下來的著作,都是根據他們的身心驗證切實得出的結論,是理法合一的東西,必須知行並進,才有可能切身受益。倘若僅憑翻看書本,無異紙上談兵。好比閱讀拳書上面的所謂高招,自己不去訓練,功夫依然到不了身上,與人對搏一觸即潰。中華修真之道,貴在知行為一,知行並進,修真有份,有知無行非真知,有行無知是盲行。即便可以頓悟直超、即身證聖的上乘大法,若非超等根器,且有真實篤行,亦不免落於空亡。採藥守絳宮為何心慌問:無師看書上之法,採藥之際守絳宮(心窩),吸氣,而覺心慌,無法控制。此為何故?采法對否?答:道功之中,方法很多,其中優劣混雜,不可不辨。採藥的作用,在於使其歸爐,即歸於丹田。然後興功煉養,補益三寶。此際必須降下心念,以充爐火。所述採藥之法,卻將意念守於絳宮,又加吸氣,極易導致心火上竄,無法降伏。故此才覺心慌,難以控制。如此一來,採藥未見收效,用功先見其害,焉能說是采法正確?倘若刻意照此蠻幹,惹起心火妄動,導致鼻血橫流,亦非絕無前例。因此若無師傳,僅憑看書,按圖索驥,只求領悟性功之學理,尚無大礙;如果行持命功之采煉,無異盲修瞎煉,易有後患,學者慎之。遲滯不進如何能改變問:初習修功,收效顯著,到達一定階段之後,總是遲滯不進,如何才能改變?答:初習修功,一般人都是較為認真,而且初級的功法,較為容易把握,因而收效顯著。經過一定階段之後,人們出於慣性心理,往往執守已往的成效,以為這樣就能夠繼續進步,豈不知這種做法恰恰等於劃地為牢,自陷囚籠,反而束縛自己不能進步。因為修鍊是一個連續不斷、時時更新的過程,惟其如此,才能生生不已、深化生命、超越自我、步入聖域。故此功夫做到一定程度,就要打破守舊框框,才能繼續前進,邁入更髙層次,否則只會停滯不前。試圖用昨日的流水填充今日的溪流,其結果只會使溪水停止流動。《禮·大學》中云:「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易·易辭下傳》云:「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皆合修為之道。去年余之師弟自寧來此,他已年逾七旬,相與談道,他自述每日如何堅持用法云云,余問之曰:這樣用功,何日可以了歇?他在聽後現出迷惘之態,轉而問余,余即與之分析,方才令其心悅誠服。故修真途中,行進一層,就要打破一層,跳出樊籠,才能不斷飛躍,直趨上乘。當然功夫必得腳踏實地去走,不可躐等而進,否則恐不紮實,甚至誤入於歧途。另外功夫停滯的原因很多,有人未得傳授,不知下一步如何去做;有人悟性不敏,達到某個階段迷失了方向。總之都在原地踏步、作繭自縛而已。只有不斷更新,方合大道路數。北派清修難以長壽嗎問:北宗王重陽及全真七子,皆非特別高壽者,是否北派之清修丹法,難以長壽?答:此種說法,過於片面。且不可執其一端,而否定全體。北宗諸真之壽數,史載王重陽五十九歲,劉處玄五十七歲,馬丹陽六十一歲,譚處端六十三歲,孫不二六十四歲,郝大通七十三歲,王處一七十五歲,丘處機八十歲,的確不算特別高壽,須知這與他們的修真旨趣與生活時代大有關係。史載王重陽祖師「穎悟絕人」,故此得道較早,丘處機曾云:「吾宗惟貴見性。」可見北宗丹法,並不以長壽為究竟,但是丘處機本人住世八十歲,因而不可就說修鍊北宗丹法難以長壽。另外王重陽等人的生活環境,正值外族入侵、生靈塗炭的戰爭年代,住世維艱,不若登仙,也有關係。觀看北七真之後的諸多高道,長壽者比比皆是,不乏其人,如尹志平八十三歲,張志純一百二十歲,夏志誠八十三歲,張志素八十一歲,王常月一百五十九歲,劉一明八十八歲,劉名瑞九十三等等,他們的壽數均超過了先輩,但是北派丹法卻是一脈相承,說明了他們在北宗丹法修鍊上取得了成就,亦足以說明修鍊北宗丹法長壽之可能性。有的高真大隱,並非有意單純追求長壽,在他們的有生之年,如果尋找不理想傳人,就用丹道長生之法延長壽算,直至傳下衣缽為止,這是道家長生的又一妙用。故此未現長壽,並非取決於修鍊北宗丹法。相反,中華道家歷史上凡皆長壽之高真,均離不開北派清靜功夫之妙用。例如近代高真陳攖寧宗師,六十六歲之後即孤身鰥居,在他後二十四年的晚景生涯中,倘非北宗清修靜功精深,絕難達到九十高齡。由此可見,修真者離開北派丹法,反而難以長壽。仙宗長壽與一般長壽問:仙宗修鍊可以長壽,一般人有的不學修鍊也能長壽,試問二者有何不同?答:仙宗修鍊,可以長壽。這種長壽,與不習修鍊者的長壽,大概有四點不同:一是修鍊為健康長壽,有人雖然能夠做到長壽,但是往往帶病長壽,這種長壽是不究竟的,並不圓滿;仙宗修持,講求培補自身精炁神三寶,返還乾健之體,而後採取先天之炁,徹底脫胎換骨,成為真人,這種長壽是健康的長壽。二是修鍊乃必然長壽,有的人雖然做到了長壽,但是往往出於偶然,並非由自已說了算;仙宗修持,踏入玄牝之門,而後合天地之造化,歸根復命,這種長壽,是必然的長壽。三是修鍊為自主長壽,一般的人,不做修鍊功夫,也許可能達到盡其天年(天年即一個人可以活到的年齡,中華道家認為是一百二十歲至一百八十歲);仙宗長壽,尋得性命根源,除了盡享天年,還可以再用接命之法,更多地延長自已的壽數,完全可以自主地「在世長年」,如果不願住世,可以停用或不用此法,所以這種長壽是自主的長壽。四是修鍊乃身心同壽,一般人長壽之後,可能成為植物人,變為痴呆狀,這種長壽成為簡單的生命重複,總有缺陷;仙宗之長壽,是要身心同壽,即身心同時做到健康不老,永遠保持青春活力。二者長壽之不同,還有更深含義的差別,比如「壽同天地一愚夫」,縱壽何益?有心者多讀《莊子》,庶可領悟。當然並不是說沒有修鍊的長壽要不得,而是站在修鍊文化的角度上來看,二者存在層次上的不同,而其長壽的生命力是一致的。精有走失應如何用功問:靜坐用功,而體內之精終不能化炁,常有走失,請問年輕人應當如何用功?又與老年人有何不同?答:欲使精化為炁,先要明白精與炁的相互關係。須知精與炁本是一物,炁為精之源,精為炁所化。未化精前為先天炁,炁既化後為後天精。炁之所以化為精者,皆因後天情念之動,心火遂起,而先天炁化為後天精矣。欲使精化為炁,最易簡的方法就要使炁不化精;欲使炁不化精,須使心念不起,不墮後天,自可攝精歸源矣,這一點全仗性功之精純。而在年輕人,尤其容易做到,因其後天意識較少,容易恢復先天本性(元神),先天元神與先天元炁本為一物,「性住」則「炁自回」矣。而在老年人,尤其不易做到,因其後天意識較重,早已形成後天熟路,難以回復先天本性,先天元神與後天之精本非一事,欲返先天則難。當然二者並非絕對,因人而異,但就一般而言,年輕人在先天上佔有一定優勢。故此年輕人可以直接從煉炁入手,而老年人就要從煉精起步。年輕人煉炁,其實就是煉炁化神之功,因年輕人精全炁旺,故須以神煉炁,以炁養神;老年人煉精,其實就是煉精化炁之功,因老年人精衰炁枯,故須煉精補精,以精補炁。老年人補足精炁,才能與年輕人一樣進修。所以年輕人可以省略一步工程,較老年人修真為快。年輕人如果試圖按老年人的路子修為,反兩自走彎路,煉精不成,最易自傷命寶,可不悟哉!只有從性功下手,入得清靜,返還先天元性,性住炁回,自可保住先天炁,而炁不化精,精自為炁,以炁化精,將不為而自成矣。此皆就功夫法則而言,其間分別甚為精微,若非實際印證,不可擬議。應如何避免熟睡走失問:每次走失,常在熟睡之時發生,採用念佛不起作用,應當如何避免?答:初做功夫易患「道解」(走失),這種情況前面已經有所談及。關於這一現象,有外因也有內因,推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心火未降。外在的因素,比如座下墊得太暖,睡覺被褥太厚,打坐盤腿過緊,用功意念太重等等,這些都易引起心火上沖;內在的因素,就是濁念未除,心火遂起,心腎不交,水火未濟之故。因為人身無非陰陽二炁,陰者屬水統於腎,陽者屬火統於心。欲使腎水不失,須使心火不升。降下薰蒸腎水,水化為炁,炁自上升,自無走失之患,如此謂之陰陽相交,水火既濟。因此根本上應該做到心地清靜,以性煉命。一般人諱於言此,卻又無法解決。試圖求助於其他的方式,未必能夠解決自身內部的問題。由此可見,性功在初步修持中的重要。然後才能以心攝炁,以炁養心,漸入內修之正軌。功夫深處,陽關自閉,再無漏泄,我命由我矣。功夫進展處為何走失問:白日靜坐,已覺無念,為何熟睡之時還有走失?為何幾乎都在功夫進展之處發生?答:白日已覺心靜,夜晚仍有走失,此乃煉意不凈之故。就是說心中雖覺無有雜念,但是潛意識之中仍有濁念,未能完全掃除乾淨,自己不曾覺察。等到夜晚睡熟之後,雜念又起,偷偷點起心火,昏沉之中,心火上升,腎水下流,及至醒來,不可挽回矣。這就說明「真心清靜」是何其重要,道書中云:「掃除心界不遺塵。一粒灰塵也不可落於心中,煉意必須乾淨,則性光澄徹,永無昏沉走失之憂。俗云:「日日防火,夜夜防賊。」火者心中之火也,賊者心中之念也,亦合修真之理。但是又不可過於拘執,應當洒脫超越,心地坦蕩,胸懷開闊,自然無念,一塵不染。如果時時管制心念,不使滋生,反而成為一種思想負擔,套上了一層精神枷鎖。至於為何都在功夫有所進展之際發生,乃是功夫進步之時炁機壯旺,最易發動,衝起心火,難以保守。須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生爾處即殺爾處也,得之在此,失之亦在此也,《陰符經》云:「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是也。故此功夫越是進步,越要注意用心護持,千萬不可麻痹大意,否則猶如逆水行舟,不進自退矣。內炁上行與歸入丹田問:靜修之時,感覺身內之炁如同水蒸氣一般,冉冉上升,自身好象騰雲駕霧一樣,美不可言,有人說這種現象不對,內炁應當歸入丹田,不應該往上走,這種說法對嗎?答:這是一種誤解。修真過程之中,不同的層次均會出現不同的景象,豈可死搬硬套,一概而論。納炁歸人丹田,只是煉炁初步的一種法門。炁歸丹田的目的,是為了逐漸培蓄丹田之炁。丹田之炁積累到一定程度,自己就會發動,這種內炁的發生是一種自然,修鍊必須合乎炁機之自然。內炁發生之狀,如果純屬先天輕情之質,自然就會冉冉上升,脫換自身陰濁之炁,漸覺身輕如雲,若飄雲端,妙不可言,這些都是極好的現象。這時發動的內炁,是由體內自動發生,與初學之時炁歸丹田有所不同。初學炁歸丹田,是收納空氣之中的清炁,納入丹田之中,是有為的;內炁自動發生,是無為的。引炁歸入丹田,真正積累于丹田的清炁極少,積累到一定程度,便會由丹田自己發動。當然,內炁發動之後,仍當一意放在丹田,如如不動,令炁自主,否則意隨炁走,不免產生「助」炁之失。又當須知內炁發動,並非全都表現出冉冉上升之狀。有時會有種種形象,變化萬端,難以具述,功夫到處,效驗自見。氣機急促當如何調之問:做丹田呼吸之時,感覺氣機急促,不好控制,當如何調之?答:此種情況,乃是心中未能入靜,自心尚亂,無法馭炁之故。炁無心馭,如同脫疆之馬,運行無度,故覺急促。做功首當求得心靜,心靜則炁息平定,爾後再做丹田呼吸,自可達到「綿綿若存」之境界。對於行炁的功夫,有一個大的前提,不可離開,就是必須合乎「靜」的原則。丹道一切功法均屬靜功,做丹田呼吸也不例外。普通人呼吸急促而短,不合先天,修鍊通過調整呼吸使其達于丹田,使其運行合乎先天之常道。觀察自然界一切物象,莫不從自然虛靜中來。試看孵卵之雞,必安然靜息;動物夜行,乃柔緩含藏;春風拂柳,而搖擺依依;小河流水,則潺緩有度。此皆自然造化,根源於靜。作為修真之道,更須合乎自然天機,經曰:「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此亦「天人合一」之一義。故此做功必須掃除妄心,先求入靜,心靜之後,再以靜心統馭炁機,而後炁機運行,雖動猶靜,符合「天然真火候」。如此去做丹田呼吸,絕無氣亂急促之憂。丹書云:「服氣不長生,長生須伏炁。」伏炁之法,須合自然,師法自然,即無上上法也。丹道周天與氣功周天問:丹道所講的小周天和大周天,與氣功上的小周天和大周天,二者是否一致?答:並非一致,二者之間存在本質的區別。丹道所講的小周天,是在丹田之炁養足之後,炁足發動,下行陽關無出路,上衝心府行不通,自然沖開尾閭,穿過夾脊,直透玉枕而上泥丸,而後自前頂降下,由上鵲橋(舌頂上齶之天池所在),沿十二重樓,下絳宮而歸丹田,此即所謂後升前降之「小周天」。周天開通之時炁流粗勁,力量甚巨,乃由脊髓而通關。要想達到此等地步,非得丹而後可。這一點在童真之體,真正入室下功,較為容易做到;若在中老年人,則較為困難,因為補足虧損,要費許多功夫。小周天打通之後,八脈之中任督二脈已開,其後陽維、陰維、陽蹺、陰蹺、沖、帶等其餘六脈,隨之漸次沖開。普通之人,十二經絡全開,惟八脈為陰氣阻塞,獨修真之士可以陽炁開之。較之常人所用十二經絡系統,又打開了一個新的八脈系統,如是能夠相互調節,功夫層次亦隨之加深。八脈開通之後,還要打開一個更深層次的大系統。因全身有一總脈,為周身炁脈之總持,道家謂之「中黃」(非中脈,前已有述)。此脈有兩竅,稱為「無孔笛」,上竅通天,下竅通地,旁通五心,達於四肢。此脈打開,方可謂之「大周天」。一般來說,小周天開通之後,百病皆無;大周天開通之後,人天會通。小周天與大周天打開之時,皆有真實景象,炁足自動,絕非意想可為。而且真炁發動之時,後天意識泯滅,自身無法做主,全憑真炁所為。打開之後,則炁通有景,與初開之時,又有不同。初開之時,炁為有形,開通之後,炁為無形,其間變化,皆須親身證驗乃知。因此,丹道所講的周天,與氣功上所講的周天,有著本質的不同。而且,丹道周天,不加後天意念導引,完全是炁足自動,自然而然,功到自成。社會上流傳的氣功法,均以意念打開小大周天,其實不過屬於後天意識導引之皮下氣通,也許偶然能夠得到速效的感覺,但與丹道所講的小大周天之層次,毫不相干。如何領悟無為的存在問:請問如何體會「無為」?無為是不變的嗎?怎麼樣才能領悟無為的存在呢?答:中華道家所講的「無為」,不是什麼都不為,而是一種「無不為」的有為,因為道家說「無為無不為」。「無為」的存在,可以說是無處不有。這裡我們可以隨便舉出一些例子:比如地球圍繞太陽的運轉,稱為公轉;地球一方面還要自己運轉,稱為自轉。這種轉動,不是人為的,是自然的,循環往複,周而復始,這就是「無為」。這種無為,是自然的存在,不可違反,只有順應此道;如果試圖用人為的方式改變地球的軌道,人類就會滅亡。又如舟在水中行,如果順水而行,可以說毫不費力,只管隨水飄流即可,這就是無為;如果逆水行舟,違反水行之自然,必定辛苦費力,弄不好舟翻傾亡,歸根結底還要順水飄走。這就是說,掌握了無為,做事順應自然,無往不為;違反了無為,做事悖道自然,則變成「為無」,所為皆空,最終避免不了自然之道的淘汰。但是無為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那樣,人們不必領悟無為,只管什麼都不幹,就可以無所不為了。無為的變化,無時不在,比如順水行舟,不是一了百了,水下會有石頭,也可能把船撞翻,這就是無為的變化,也是大道的一種自然。因此要領悟無為的存在,就要認識這種變化,這種變化,無時不在。如何認識這種變化,那麼只有「靜」,才能看清「動」,也才能領悟這種變化。因此,只有能靜,才能領悟無為的存在,所以老子告訴人們「致虛極,守靜篤。」如何飲食有利於煉炁問:能夠幫助煉炁的飲食有哪些?吃飯和煉功如何安排?答:飲食為人每日所必需,是後天能量的攝入渠道,因此對於煉炁關係甚大,不可不講究之。能夠幫助煉炁的飲食,在道家十分重視。每餐應當注意少葷多素,即多吃蔬菜,少吃肉類;但也不是多吃蔬菜就行,主食也不可廢除;主食方面比較而言,麵食較為益炁長力;飲料方面汽水能夠把人體內的炁帶出來,雖然夏天可以幫助散熱,但是不屬於幫助煉炁的飲食;水果或果汁較好,富含營養而且利於清炁上升,所以仙人都喜歡吃桃,神仙的供品也少不了水果。吃飯和煉功之間的安排,這一方面也不可忽視。飯前如果太餓。就不要急於煉功,一定要吃過飯才行;如果不感到餓,也可以服炁代替吃飯。飯後不可馬上煉功,要等半個小時左右再煉,因為飯後脾胃在做消化的工作,不可干擾,以免妨礙消化,有損健康。吃飯不可太飽,吃得太多則佔據「炁」的空間,不利於養炁。修鍊動功如太極拳之類,也不是吃得多了功夫才會棒。歷史上功夫好的拳家不一定很長壽,因為沒能照顧到養生的原因;懂得養生的拳法大師,一定是功夫好而且很長壽。大極拳怎樣做到煉炁問:煉習太極拳,如何體會「炁」?太極拳怎樣才能做到煉炁?答:太極拳的口訣,就是「以意領炁,以炁領形」。因此煉習太極拳不懂煉炁,等於不明太極拳的真髓。但是這個「炁」,不是呼吸之氣,所以僅以呼吸配合太極拳的煉習,不屬於上乘的方法。要在煉習太極拳之中,體會「炁」的存在。首先在起勢和收勢的「無極勢」之時,要靜得時間長一些。因為越是能夠靜下來,越能有利於炁的生髮。在中間煉習太極拳的過程中,不要用太強的意念,要似有似無,綿綿不斷。尤其要注意利用起勢養靜所得之炁,用炁領動形體,則毫不費力,而且煉習之後不僅不累,反而精神飽滿,這才是太極拳的真妙處。兩手、兩腳、手與腳、肩與胯、肘與膝、神與形、內與外等各個方面,要注意協調配合,用一炁貫通,則是煉炁而非鍊形。這時就要注意一動則齊動,一靜則俱靜。就象太極圖的陰陽魚一般,陰魚一移則陽魚隨之而動,陽魚一動則陰魚隨之而移,總之互相配合而團聚於太極之中,聚起來就是「炁」。喝酒之後一會很壯嗎問:太極拳如果不使勁煉習,將來如何能夠用於搏擊?武松喝酒打死一隻老虎,是不是喝酒之後炁會很壯,喝酒對於煉炁是不是有好處?答:太極拳的煉習,當然是以鬆柔為本。至於搏擊,在使用時是堅剛為利,但在煉習時就不一定。須知剛的東西要從柔的裡面去煉,快的東西要從慢的裡面去煉,極柔勝過極剛,極慢勝過極快,其中道理甚為精微,非三言兩語所能解釋清楚,亦非紙面文字可以測知。姑且打個比喻,試看老虎在平時行走之中,必定是極松極柔,可是在捕捉獵物之時,卻兇猛剛烈,勢不可擋。當然武松喝酒打死了一隻老虎,但不能就說喝了酒炁才很壯(這是一個外國朋友提的問題,有點滑稽)。首先武松是一個英雄,他有很高的武藝和膽識,其次他在喝酒之後思想比較放鬆,沒有太多的想法,不會害怕,所以能夠勇往直前,全力以赴,以最佳的競技狀態打死了老虎。其後當他看到獵戶借扮的老虎出現,才知道害怕,這時酒已醒了,即可說明問題。但是如果換一個人不是武松,試想就是喝再多的酒,可能也打不了老虎,弄不好成為老虎的一頓美餐,所以還是武松的內在功夫為主要因素,喝酒不喝酒並不重要。根據這個話題,決不能說喝酒之後炁會很壯。喝酒對於煉炁也沒有好處,因為酒能亂炁。但是道家修鍊高真對於酒,卻是情有獨鍾,津津樂道,這也是很有趣的一個方面。、如呂祖詩云:「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以及「三醉岳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等等。不過這些高真所談及的「酒」,就不是凡間俗子所飲的酒。而是修鍊功夫成就之後,在自己體內所釀就的「瓊漿玉液」。其他在修鍊之中,「酒」的含義還有許多解釋,在此不必扯得太遠。但是,可以借鑒的一點,很有趣味的一點,在煉功之中可以用一點微微「醉意」來煉。好象有點喝醉了酒,什麼都不考慮,周身輕飄飄地,這就是一種「炁」的狀態。只是注意但有一點微微醉意即可,不要用意太過,作出有醉的形象來,那就不是煉功,而是神經失常了。修真有成之後,周身關竅俱通,即使飲酒千盅,也不礙炁,但這對於初習者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不必考慮。悟道證言此處所輯,乃是筆者自一九九一年之前的修真日記之中,摘錄出來的悟道體會,首次公開。因系得自真修實證,故名悟道證言。一未靜之時,體會天地人我之先,萬物未生,一切虛無,空洞之極。悟人此境,念自泯滅,而心自靜矣。二初學入靜,則躁妄難行。故開始先須伏性,就是意志力和懶怠心較量,按住性子堅持下去。時間長了,心不求靜而自靜,自然安逸。三當身心大靜、元神初顯之時,自性如同新生嬰兒,對於陌生的世界有一種莫名的恐懼感。此乃元神不定,未能成熟。持久養之,自可安定,而與天地為一,與日月同體,再無驚恐之憂矣。四時刻把心態住定於童真懵懂之時,便無情識攪擾之患。再加修持維護之,自無走失之患。五天熱出汗,易生心火。意想立身冰雪之境,便得清涼。天寒氣縮,易生退怠。意想丹田,如同陽光溫暖,便可驅寒。此乃真意調身之法,可以改變環境影響,保障功修。六驚雷閃電,不宜入靜,以防驚動元神。如能安定身心,不為所動,又可以之煉性。所謂泰山崩於前而不悔,迅雷震於耳而不動,正合修養之旨。一念住定,不受物擾。七炁動之時,極易入魔,見到各種奇異境象。此乃煉性不定,意動念萌,故成幻化。倘能煉得性住,心地純凈,決無魔境之患。八初學做功,易生躁妄,難以持久。必須死心塌地,一切放下,徹底磨去火性與惰性,方顯清靜本性,而獲自如。九茫茫廣宇之中,萬事萬物惟在我心,到我無心地步,復有何物可以擾我?悟入此境,心無掛礙。世間萬象,觸目皆空。更有何事不可靜者?則不必求靜,而自在靜中矣。一○心中若無一念,萬事萬物皆歸虛無,自然外緣無從干擾我心,悟人空洞之境,無往而不可也。――常人每日紛紛擾擾,馳逐於外,分分秒秒的光陰,很難屬於自己。只有靜心之時,神炁內斂,方能使自已屬於本來真我,而獲生命之真實。一二隻要活著沒有病魔來擾,永保乾健之軀,精神充實,身心愉快,即為現實之神仙。一三塵緣愈重,愈難見修持效驗;定力愈深,愈能夠放下塵緣。一四功夫人門,先須煉己還虛,降去後天偽火,方顯先天真如。一五清夜靜寂,自己也彷彿與天地萬物融合了。天人同一體,於此可見。一六入於靜境,周圍萬象悉歸銷溶。即使處於喧鬧之所,亦能聽之不聞,不受干擾,覺其聲音如在百里之外。一七混沌之中,有時出現魔境,欲撼我心:或聲色來誘,或恐怖之境,或故惹嗔怒,或示以物利,……此時後天心識已泯,不能做主。能夠戰勝魔障與否,全仗個人智慧根基,及平日煉性之功。過得此關,方證真性不迷,內景自得,而道功精進矣。一八靜則意靈,動則意亂。一九修持境界的感悟,自心與外物沒有分別。心物一源,物我一體。二〇中者靜也,一也,道也,無也,虛也,……悟到徹底,都有同等含義,守中曰靜,靜曰得一,一合於道,道歸虛無。於是文字可破,得其意而忘其言。二一靜,非一團死寂之謂,非固定不變之謂,乃在有動與無動之間狀態。靜而欲動、欲動未動之狀態謂之靜,不動不靜、動靜兼容之狀態亦謂之靜。二二靜到妙處,萬物皆與我心心相通,萬物與我皆有情,而我獨超乎世俗凡情之上矣。二三夢聞:「老子講退死,講良知化形,講外生死,有離俗之方,以化生死。」醒來記之。二四夢聞:「積陽而動,積陰而返。二五靜到妙處,空洞暢快,無邊道力,來自清靜。有何理由不能一切放下,棄卻塵累,歸入清靜,得大自在。二六進道之時,往往是道魔並現。此時全仗平日修性之功,性定則進道,性動則入魔。二七先天三寶元精、元炁、元神,本屬一源,實不可分。老子曰:「此三者不可致詰,相混為一」是也。只有後天三寶交感精、呼吸氣、思慮神,才有分別。二八引經據典,談玄論道,或可盡一時之興。再去靜坐下功,容易浮游亂想,必定心念難平。可見高談闊論,有礙道修。二九嬉笑打鬧,擾神亂性,乃為心性浮動之表現。煉得性住,必然心平如水,一波不興。以此性力,方固命基。故此有髙深修養之人,必定沉潛內藏,大智若愚。三〇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者阻礙也。因修鍊是逆行,須反奪造化,顛倒生死,故此必有阻礙。克此阻礙,則魔歸於道,道乃大進。三一真炁發動之時,而元神(非識神)隨之而動,且在一炁之先,方為炁之真動,神炁合一而不分,性命合一而不離。三二上乘修真之功,可謂「抱元守中,神炁合一」八字而已。只要能夠悟入先天混沌狀態,則煉精、煉炁、煉神三者密不可分,煉精即是煉炁,煉炁即是煉神,煉神即是煉精。打破一身有形之象,天地之炁悉皆歸之,而吾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一得永得,我命在我。一切內外景象,皆自然而然出現,全不用後天人為之力,何等自如。三三眼前性光,口中甘露,皆為修鍊進功之良好證驗。若能蟾光夜夜圓,靈液日日生,即未登他,亦已超凡矣。三四夜夢清秀觀音,人問之曰。「何謂佛」?其伸左手,良久方曰:「去」。又問:「何以成佛」?久之又曰:「去」。三五精神必須能夠戰勝形體,方有修鍊之資格。先求忘形,即忘掉形體;再求脫形,即擺脫形體;進而入於化形,即化歸虛無;最後精神與形體同歸虛無,做到無形,即入道境矣。三六體內炁動之時,惟有聽其自然,外面保持原有形態不可改變,即使躺著亦不可坐起。內部靜以應之,乃為真應。倘若形體一動,則其心必動,破壞先天,其景已失。再求進功,已墮後天矣。三七上半月陽炁漸長,炁易發動;下半月陰炁漸生,炁易混沌。觀乎月之盈虧,自知合乎人身炁機。故丹書云:「有人問我修行路,遙指天邊月一輪。」三八凡物有虛必有實,性命之理亦然。實者形也,虛者神也。形須神立,形去神離,故謂之神。形則有壞,神則無體;形有時限,神無終竟;形可長生(非永生),神能久視。三九濁源之水,可以意火煉之,去礦留金,以補後天。但是不能成藥,更不能成丹,即成幻丹,亦必有漏。四〇陽炁發動,一意清純,自會上升。若然一念轉濁,其炁驟變,迅即下行。清濁之判,就在一念之間,成毀立見,如影隨形。所謂「一念之差,天堂地獄」是也。四一修丹是在死中求生,若欲求生,反入死地。莊子云:「生生者不生,殺生者不死。」古仙謂「活死人」是也。四二心中無念曰靜,靜極必動,動極復靜,動後之靜曰定,故靜與定有層次之差別。入靜之後,心中忽生一覺,此動也。隨後萬賴俱寂,又入靜地,此定也。再如靜極之時,真炁發動,炁動之後,歸入混沌,此又為定。靜者有可動之機,定則無動靜之分矣。四三靜定互變,定中亦有層次遞進之深化。四四拾得起,放得下;進得去,出得來。才是人間修行路。四五心燥之時,閱讀丹經道書,則妄念於不知不覺中漸漸止息,亦為伏性之一法。四六患病之時,心氣較低,人事減少,妄念自消,反而易靜,所謂「閑緣人事少,多病道心生。」無病之人,當思患病之心態,有何理由不能降服自性,收心入靜。四七修鍊人常用靜心之功,應物坦然,處變不驚,則時時皆可保持道修。白玉蟾祖師云:「不必定在蒲團上求道」。四八乘車之時,觀見窗外景色,似看非看,亦不昏倦,亦不躁妄,靜觀外化,逍遙物外,怡怡自如,與打坐之時心境彷彿,亦可幫助悟道。四九所謂「悟」,一是心悟,一是體悟。心裡要明白,還要在身體上實際修證,方為真悟。故曰知行合一,方為真知。五〇所謂「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而在修鍊之人,不止眼觀耳聽,渾身毛孔皆可聽之觀之也。五一萬類皆自然,自然我本性,我心即自然,自然是我心。五二中華道家長生,有兩層含義:一是人的生命可以延長,至少可以盡其天年(道家認為,人的天年為120歲至150歲)。但是不會永遠不死,因為有形軀殼終難永生。一是人的壽命可以自我控制,即生死可以做到自主。既可以運用道家接命之法住世長年,又可以在厭居塵世之後撒手歸去。有時修鍊祖師為了尋覓傳人,便用長生之法延長壽命。如《道統源流志》說:「(龍門第四代人周大拙)住世一百十年,始得天台道者張宗仁承受戒法,又得沈頓空承傳宗派。」然後方才離世登真。五三丹家講「竅」,竅者非針灸之穴。竅原無形,炁機發動之時,方顯其形。五四心不合道,道亦難進。五五道本無心得之,勿以有心求之。欲求而不得,不求而自得。五六和合者,天地人配合之大混沌也。五七瞑目安心卧,卧中有一覺,一覺常相照,照見我真我。此睡中真境界也。五八掃盡後天識神,盡化先天一覺,是為真道之主宰。五九隨時應當注意蟄藏封固,否則炁易散失。六〇真胎息者,乃為結丹之後,養胎之息。六―不採之采,不煉之煉,此皆性功有基,促進命功自然成就也。六二炁動之時,識神全泯,身心皆定,方為真動。全賴平時對境無心之功,方能做到。六三功夫到處,心自澄清。再看一切形色,即覺隔世。自然斷念去欲,惟願守我本來。六四靜養功深,如入無人之境。雖應事接物,俱似虛無。入我心中,如同鏡之照物,物雖見面鏡不留,盡為虛象。此時觀事察物,皆一目了然。無需思考,於中自出。六五打坐不打坐,心靜皆是坐。六六豈在火候老與嫩,得其中和方為宜。六七道修在養,平日之間,常養靜養炁,日久必有大效驗。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與此理同。六八一念之際,正邪立判,魔道頓別。止念之後,欲心即道心,魔念即道念。六九陽炁發生,化清化濁,全系一念。七〇天地之自然,乃是自然而然。人能合於天地,則功修不在人為,無為之中而無不為也。七一無念方生炁,無炁不生精。七二人合大道,自然包含無限生機。七三性主於命,無命何以修性;命繫於性,無性何以煉命。以命修性,性天光滿;以性煉命,命地有主。性命雙修,生道為一。七四退去浮躁之性,收拾雜亂之念,內心自現無比清涼,無比甜蜜,此由外入內之功。而後返觀於外,自然耿介拔俗,不為物擾,此由內應外之驗。七五清平星月夜,靜默聞天籟,我立天地中,天與我合一。七六進入虛空,搜求妙有,會得妙有,才知真空,才覺自在。此時再看天地,又是一番景象。惟覺一意獨存,與虛空相照,虛空即我,我即虛空也。七七心中無火炁自清,乃真火候也。七八全身應一神,一神領全身。身神合一處,才是自主人。我神主我身,我身自有神。神機應萬變,妙道化真身。七九修鍊要求對境無心,心如止水。所有後天識性,必須去掉。倘若掃意不凈,功夫出現良景之時,念頭即起,如雲蔽月,其景自失,尋之難矣。故平時須當注意止念定心,磨鍊性情,所謂「人心不死,道心不生。」人心退去,道心方見。佛家講大徹大悟,見性成佛,是心性之功。道家講長生久視,生道合一,是性命雙修。八〇所謂去三心,即過去心、現在心和未來心,其實就是一個現在心而已。八一生造化處,即奪造化處。八二所謂自然,就是一種和諧的生機。八三陽炁旺盛之時,也是心族最易搖動之時。如果放任念頭馳縱,則心火一起,衝撞性命,使性命不能合一,勢必分離,墮入後天,防不勝防。故修鍊之人,性功至關重要。八四真炁發動之時,真意亦隨之而注,意動籌即動,全身皆有感應。此時神炁為一,乃為真效驗。八五天機應於人機,人機合於天機,獨有道者知之。道不遠人,修至妙處,人身自合道機。此中玄妙,功到自知。生造化處,即奪造化處。八六靜功非死寂不變之功,靜中氣象萬千,因人因時因地而宜。盡在自然,不關人為。八七惟從靜中悟人,功夫自可進步。八八修鍊之人,必得經過一定程度的身心證驗,再加攻讀丹經道書,以及師傳點化,具備此三項條件,方有可能入于丹道之門。八九修至妙處,道義自明。心地豁然開朗,疑迷一通俱通。山重水複之中,忽見柳暗花明。得其一而萬事畢,明其一而萬化安。九〇開悟之後,心中無比輕鬆,一旦輕鬆,極易發狂。切忌此時萬萬不可發狂,狂則失道,墜入魔途。必須繼續用功,攀登更高層次的修為。如此愈加深化,層層提高,功夫精進,愈趨精妙矣。九一倘若只求開悟,開悟之後,不再下功。功夫斷絕,知行脫節,則入魔道無疑。只有內外合一,即內修與外行一致,才是大道境界,才能守道不失。九二道在自然,行功之時,不可用意念。當用微意,微意就在有意無意之間。意重則入後天,非道也。所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微意之把握,全仗性功之澄徹。九三隻修命功,不修性功,乃為「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不知深淺,恐有不測之虞。只修性功,不修命功,一則肉體難保,修證無據;二則慾念難伏,把握不住。九四養靜之際,恍然無念,不由自主,入於虛無。此時萬象皆泯,唯我一靈獨存,所有人間事物,與我恍如隔世。邁入此境,乃可脫俗。九五修為不可過於執著,用意太過,反易出現障礙,欲速則不達。老子曰:「大道本夷」,「夷」者平常之意也。當平平常常而為之,貴在堅持,功效自見。蓋平常之中出非常,此至理也。九六老子曰:「為道日損」,「損」即減少之意,減少一切負擔,逐漸放下,每天比每天減少,自然感覺輕鬆自如,心中安靜舒適,而漸入於大道之門矣。老子又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世人莫能知,莫能行。」若能「損「之,則是易知易行,否則就是莫知莫行。九七修鍊之「損「,就是減去心中的慾望,掃除後天識神之性,甚至包括後天的知識,都是修鍊的負擔。多一層知識,就是在心上多一層障礙,猶如明鏡上面蒙了一層灰塵。因為一切語言文字,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與宇宙和生命的真實都有一定距離,無法等同。所以後天知識,會使修鍊的智慧受到一定程度的蒙蔽。因此在修真之時,應當放下一切,不以後天知識作為障礙,才能培養出生命的智慧之果,獲得無邊道力。九八功入妙境,神炁太和,生意盎然,身心甜蜜。反觀周圍物象,皆與我心心相通。煩惱自失,怨嗅頓消。心火自然下降,欲發躁火而不能。此乃命功與性功相輔相成,互相促進之效力。九九道家以清靜為基,若能入靜,則功修自入妙境,無需人為。故道在天地之間,惟靜者能夠得之。皆在無為自然之中,道不遠人也。一〇〇人心動處,道心斯滅。一〇一大道希夷本清靜,清靜之中萬象生,萬象生處天地合,天地合處造化生。道,即宇宙之生命力。一〇二「活子時」者,關鍵在一「活」字。「活」字之義,即變化不定也。然而不定之中必有定;「定」在時至神知之時。時至神知之「神」,乃為先天元神,非後天識神,可見此活子時亦為先天之「時」,而非後天。明白先天,其時即定,未入先天,仍屬不定。一〇三意凈,至為重要,意凈則道自歸身,而入於先天妙地。倘若煉意不凈,導致念起擾心,墮入後天,則必失道。一〇四道訣十二字:「掃萬象,求心安,合天地,得自然。」先須掃除萬象,了卻外緣;再求內心安定,淡泊寧靜;於是可以放下一切,諸慮皆空,心如明鏡,瑩徹光華,空空洞洞,合於天地;再去應接萬物,而與自然為一,則大道已歸自身矣。一〇五修真有進,忽覺心地大開,一切迷惘頓然消失,好像暗室之燈,照燭昏暗。此時不明白的事情忽然明白,不了解的物象忽然清晰,許許多多的道理,忽然開朗自明。這是一種開慧的境界,絕對不可因此變得張狂,則易入魔。更有種種神通,偶現其間,尤其不宜驚世駭俗,中華道家之大忌也。一〇六道者機也,得其機則昌,失其機則亡。一〇七進道之人,最怕心火上升,難以自制,擾動真炁,傷身害命。其危過於常人,不可不慎,故而性功至要。一〇八有時有心靜坐,感覺平常;有時無心靜坐,登然入靜。總以自然為好,但無論結果如何,皆宜多坐,則效驗易得。一〇九人能時刻保持不滅元神,退去識神,返歸先天,則隨時隨地皆在道中。蓋道無處不在,德無時不修。不修自修,方為妙境。一一〇心清炁自清,炁定心亦定。一一一處於紛紛擾擾的塵世生活之中,欲求功夫之效驗,歸根結柢決定於靜定之力,以性功帶動命功之進步,又以命功促進性功之拓展,性命一體,相得益彰。一一二性功之修習,首先在於止妄去念。心中放下一切,然後才能不斷超越。無事之時,應當捨去心念,屏棄萬緣,心地虛空,方得自在,乃至無處不自在,道自歸身矣。一一三應當時刻使心性得到滋養、增長和更新,在現實生活之中不斷升華自己的心態,永遠保持生生不已的精神源泉,這樣隨時都會有新的境界產生。如此則新「我」不斷出現,而又不失我之本真。永遠是我的新生,又永遠是新生的自我。達到這一境界,則道心漸生而人心漸消,陽漸長而陰漸去,心無所住,自合於道。一一四道何在?人在道中而不知也。魚在水中而不知水,人在道中而不知道。《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曰:「雖名得道,實無所得。」《莊子》曰:「目擊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聲矣。」悟得此中微奧,可入大道之門。一一五大道無為,妙在心悟。須知一切語言文字,乃為悟道方便而設,不可有執守或分別之心,則偏離大道遠矣。如中、虛、一、炁、意、神、性、心、命、生、機、無、靜、德、玄、真、常、清、先天、無為、無中生有、道法自然等等義諦,均須貫通為一,而又得其意而忘其言,庶乎可明大道本體矣。一一六修鍊就是真「我」的不斷新生,道無止境,真「我」亦生生不已,長生久視矣。一一七徹悟大道之人,內在與道為一。則處處皆道,處處為修,大道無在無不在,吾人無處不自在也。一一八體合大道,每時每刻都有新「我」之產生,舊「我」之消亡,亦即每時每刻都有「我」之生死。修鍊之人,明白乎此,守定真「我」,則一時一刻之間,足以了卻生死大事矣。一一九人之肉體存在新陳代謝,人之心性亦存在新陳代謝。惟須勿失其常,掌握得中,方合自然大道。人體之新陳代謝失去常道,則不健康;心性之新陳代謝失去中道,則不自在。中者,勿墮於太過不及兩端。若人之心性繫於舊境,是有不及之弊;若人之心性繫於妄境,是有太過之患。皆不得中道,而為失道。非得合於中道,心境為一,則可隨心所欲,真常應物。所謂想什麼有什麼,要什麼來什麼,非為無稽之談,功到自然如此。一二○悟得道妙,隨時隨地都能感覺到生命在流動、交融、歡暢,體會到生命的真實,獲得真正的自我。一二一修真之人,理宜胸懷開闊,以無量之心,化盡濁惡之念。除去世間一切恩怨是非,歸於和樂昇平的道德境界。使天無氛穢,地無妖塵。所謂道在萬里天,善在萬人心,美在千江月。一二二常人之身,非偏於陰即偏於陽。修真之妙,在於能夠調節陰陽。首先收心入靜,即養陰也。陰極而後生陽,即靜默中出現炁之動機。採取之後,復歸於靜,陰極返陽。如此循環,動靜往來,陰陽反覆,直至達到陰陽平衡,歸於中和。中和之體,乃脫胎換骨,由凡軀而入於仙體。此時跳出陰陽圈子,不受造化播弄。一二三直悟先天,乃由中道入手,捨棄陰陽動靜之執著,頓悟直超。其法以「先天地生」為體,自然而然為用,存神養性,與道合真。一二四心念澄淸,炁機順暢,自然胸懷開闊,恢宏坦蕩矣。一二五炁定心自靜,心靜意自閑,意閑體自安。一二六炁發神至,神領炁機,神炁相合,乃真道機。此時炁為先天真一之炁,神為先天不神之神,方為人身之真氣候,人體之大自然也。一二七所謂修鍊,必須體合自然,順應天地,會得太空中虛無之生炁,以立丹基,則功成而道備矣。一二八許多人都是在後天之中摸索用功,而對天地自然大道茫然不悟,如盲見日月,致道日晦。一二九丹經之中,或有岐義。蓋做功景象,因人而異;悟道境界,各不相同。必須驗之實修,方可明其真義。一三〇內動外靜,是真內動。炁動意靜,是真炁動。一三一修真之磨性,就是磨去後天識神之性,使其化為先天元神之體,則元神為一身之主,方保丹功精進無差。一三二感覺陽炁旺盛,即以微意收攝,免其散逸。神與炁合,炁即歸身。一三三養至虛極靜篤,再看周圍物象,恍如隔世一般,見如不見,此乃「視之不見」之真景象。功夫到處,自然可知。一三四心合於道,無論入於何境,可外卻物象,體合虛無,無掛無礙,自在優遊。須把日常生活中之一切煩惱,看作磨鍊性情之良機,不為外物所動,方獲超拔。一三五中華道家觀念,是以人與大自然的融合,求得身心的平衡圓滿,以彌補人生之缺憾。因為大自然是最完美的存在,惟有回歸自然,才有可能鑄造完美的人生,大自然是人類真正的歸宿。一二六修鍊者,先須淡泊外緣諸象。外面的世界淡化了,內在的心境才會光明。一三七做功之時,先要達到外在的身體如如不動,形體大忘,則內部之炁機才會真正發動。一三八心火不起,下元無漏,真炁自然上行。一三九功夫時刻在於循序漸進,推陳出新,隨著時空發展不斷變化,故曰「道無止境」。一四〇所謂命功,只不過是為了促進性功的證悟,保住自己的軀殼。軀殼早晚是要壞掉。若悟性極高者,即可頓悟直超,無需修術延命。一四一所謂苦與樂,頗可參悟。並非勞動強度大叫做吃苦,真正的苦是對內心深處的磨鍊。修真之士,敢於去做本心不願去做的事情,以磨鍊自已的性子,符合修身立命的要求,這樣才是最苦。比如劉長生真人為了除去欲心,不惜到煙花巷中,就在欲心與道心之間磨鍊自性,可想而知這是很難的一件事情,這才是真正的吃苦。過去的修士外出化緣,也是為了磨鍊自性。所謂:「一瓢千家飯,孤身萬里游,為了性命事,乞化度春秋。」化緣之時,有的人家可能熱心對你,有的人家可能吝嗇對你,有的人可能戲辱於你,有的人可能傷害於你。皆須低聲下氣,恭敬一切,這樣磨鍊,當然很苦。但卻能夠磨去心中的障礙,達到心性圓明的高尚境界,猶如中天寶月,光滿太虛。當然在我們今天的社會環境之下,並不提倡一定按照過去祖師的辦法行持,但是他們的吃苦精神,卻能給我們以有益的啟發。故言真金不怕火煉,經得起火煉的才是真金。正是這樣,修真之人才能具備超過常人的能力,忍人之所不能忍,行人之所不能行,達到修鍊的崇高境界。如此之苦,最後的結果是極大之樂。一四二才聞修鍊,便欲入山,是不符合修鍊的。因為自覺山林之中無牽無掛,能夠了道成仙,是為自心仍受環境擺布。既然自心不能自主,如何能夠修鍊自身?想當然地認為一入山林,就可以萬念俱消,一了百了,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古來大修隱士,提倡:「未煉還丹莫入山,山中內外盡非鉛。」故言「大隱居塵」。修真之初,先須和光同塵,磨鍊自性,待到對境無心,功夫自然進步。具備一定基礎,則居塵世可也,入山林亦可也。一四三少年之時,無所謂認識紅塵。因其對人世間閱歷甚淺,難以得出正確結論。只有中年之後,對於人生有了充分體驗,古雲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才有資格參透紅塵。隨著年齡的增長,愈加認清人生苦短,無常迅速,性命事大,從而趨向修真悟道,以求了結生死。亦有少年篤志修為者,則是根基所定。一四四中華道家人士,立足現實人生,不講看破紅塵,要在紅塵之中勵志修真,故曰今生現得。一四五道無時不行,德無處不修。一四六以俗觀道,道亦是俗;以道觀俗,俗即是道。一四七日常悟道,先求內心世界的寧靜、平和、踏實、坦然,於是可以屏卻外緣,放下一切,做到一塵不染,獲得內心世界的無比瑩凈明徹,如同凈空澄月,明鏡無塵,此謂真空。再去反照現實,觀察萬象,乃有可能得到開悟。好象現實生活中的一切,都不再迷惘,一切都是那樣地明確、安詳、自然,而我與萬物皆可溝通,此謂由真空進入妙有。有些體驗,逐漸可以超脫於萬事萬物之上,乃近道矣。一四八天人合一見玄關,玄關顯象造化生,造化生處識妙有,妙有萬象余心同。一四九仙道為一,修仙必須合道,否則難至上乘。一五〇吸舐撮閉「四字訣來自於房中術。乃是恐懼精走傷身,而強留之。以後流入清修,成為煉精化炁的一種方法。其實後天欲動之精,強留之亦不能成丹;先天無欲之炁,不必采而自可了道。一五一關竅不通,無以降龍伏虎。一五二一切炁的變化,都是心的作用,此乃針對後天意識而言。一五三丹道大患,在於用念。一五四若非完全止念,不能入於先天一五五以丹道層次對比而言,有些氣功弊病甚多:1.意念太重,擾亂先天。2.以意引氣,難以深入。3.精神假想,易入空亡。4.自發動功,不養真炁。5.局部用功,破壞整體。6.認假為真,妄言上層。7.追求功能,誤入岐途。8.迷信神秘,想入非非。9.以妄為能,失於正常。10.打破正規,轉入贏狂。11.過度迷信,神經錯亂。12.道德為名,利慾為實。13.集體授功,不顧個人。14.功法有弊,咎歸練者。15.違背自然,反言偏差。16.引邪入正,悖於常規。17.妄解丹書,毀謗前賢。18.執迷術法,淆亂正道。19.做功出偏,正常現象。20.功法學成,原地徘徊。……種種不利,為初學功者所不知。一五六中黃乃一身關竅之總樞,而非中脈。橐龠不開,任督不開;任督不開,八脈不開;八脈不開,中黃不開;中黃不開,周身關竅不得全開。 一五七陽舉,陽微舉,均非活子時,而不可采。一陽初動,為地雷伏,其炁始發,在內不在外。丹書喻之曰「黃芽」,即在土內初萌之嫩芽,尚未見於太陽。若見太陽,其芽轉綠,而生中有殺,不可用矣。一五八玄關開,不在身內,不在身外,不在身中,不離乎身。一五九非人天之和合,不足得先天之一炁,此在丹道之三元丹法皆然。一六〇後天肉體本屬濁質,先天精炁神乃屬清靈。修鍊貴乎以清靈之先天,點化肉體之後天,使其化為清靈之質,功成道備,即純陽也。一六一煉精化炁,即以炁化精;煉炁化神,即以神化炁;煉神還虛,即以虛化神。一六二譚子云:「虛化神,神化炁,炁化血,血化形,形化嬰,嬰化童,重化少,少化壯,壯化老,老化死,死復化為虛。」修鍊之功,即從虛無之中奪取生機,而可不死,然後返老還壯,返壯還少,返少還童,返童還嬰,返嬰還形,返形還血,返血還炁,返炁還神,返神還虛。一切修為,皆在返還之功。一六三「道」之義,在修鍊概有四解:1.天人合一之道,即天與人溝通的一條渠道,亦即吾人返本還源的道路。2.顛倒之「倒」,張三丰祖師云:「順則凡,逆則仙,只在其間顛倒顛。」3.盜取之「盜」,《陰符經》云:「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又云:「天生天殺,盜之理也。」4.宇宙運化之大道,即永恆不變之常道。修鍊者通過返本還源之手段,把有限的生命溶入無盡的宇宙運化之中,即為得道。一六四煉精化炁,為有為命功;煉炁化神,為無為命功;煉神還虛,為有為性功;煉虛合道,為無為性功。此乃相對而言。一六五佛家止修心性,本是走見性之途,捨棄今生之身,以求來世之果,中華道家以修今生為本,先求人身自在,再求元神脫,此即性命雙修之理。一六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為後天,可用語言文字表達;人與天之間的交流為先天,只可用信息相互溝通。此信息即無形無相之大道也。一六七無形之精,不必采而自回;有形之精,即采之亦無用。修鍊功夫,妙在無為而得之,若有為反失道也。一六八有所謂煉精化炁之法,先求丹田之炁沖入陽關,生出陽精,而後再用有為之法采煉之歸入丹田。如此勞精勞炁勞神,何如將炁養在丹田,而後和合凝集而封固不失耶!故上乘修鍊之法,求其不煉精而自化炁。一六九外腎舉時而采煉之法,用之化欲則可,用之煉丹則不可,止可結幻丹耳。一七〇煉精化炁階段,須開任督乃至中黃,直至閉陽關、結丹為止;煉炁化神階段,後天呼吸接通先天呼吸,以我之陽炁感通天地之陽炁,以為養丹,以上為命功;煉神還虛,純為先天呼吸,息住脈停,陽神出竅,身外有身;煉虛合道,全為性功,修為曠劫不變之元神,天地有壞,這個不壞,即與道合真矣。一七一修鍊之功,有兩種通經絡之法,一有為法,一無為法。有為法即積精累炁,炁聚丹田,炁足通關,其效速;無為法即清靜養神,神和炁融,漸通關竅,其效緩。其實神炁一元,唯有行功側重之不同而已。一七二性功與命功,其實不可分,性命原本為一。所不同者,唯其有為與無為之分而已。一七三人身之炁機能與天地合,則守道不失,性命自主,可證長生久視;不能與天地合,則日趨衰老,性命無主,徒受生死擺布而已。一七四做功之人,講究潛修秘煉。一者用功需要沒有干擾的環境,二者功修進步之後更須棲隱以防攪擾,三者免受社會視為怪異,俗言:「真人不露相」是也。影 明在古木蒼鬱、殿堂掩映的北京白雲觀內,住著一位潛心修鍊長達十六年的年輕道長。近年來,他陸續發表了一系列關於中華道家文化和仙道修鍊方面的著述,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他就是中華道家修鍊法脈的繼承者和開拓者——田誠陽道長。田誠陽道長,祖籍山東菏澤單縣(蘇魯豫皖交界處)。出生於中醫家庭,祖父業醫擅易。由於家庭熏陶,他很早就對祖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剛開始識字的時候起,就已接觸鑽研古文書籍,逐漸具備解讀文言文的能力,為他以後研究傳統道家經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中華道家文化蘊蓄的五千年寶藏,一直深深地吸引著他。高中畢業之後,他為了弘揚祖國傳統文化,繼承古老道家真傳,毅然放棄了升大學的機會,於一九八二年赴身東海嶗山,成為落實宗教政策之後最早入教的年少道人。由於當時道觀剛剛恢復,重新創業時期的條件甚為艱苦。白天要接待香客遊人、種地種菜、打柴做飯、打掃廟院、侍候師長等,早晚閑暇時間才可聆聽教義、受授道法、經文、丹法、拳法、道醫等。他先後在道觀從事耕種、洒掃、侍者、採購、都廚、裁縫、殿主、鍾板、經主、客堂、導遊、都講、文書、會計等工作。在一日三餐幾乎全是「白水煮菜」的清苦生活里,田道長矢志以求,勤學苦煉。他每天早晚堅持習武,子時起身打坐靜修。他向老師父學習道教龍門派天元丹法,入手便證得「性光圓滿」、「性往炁自回」的良好效驗。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就達到炁透骨髓,沖開關脈。他還擠出閑暇,苦讀當時極難見到的中華道家經典和秘本丹經,從古代修鍊家的著述之中汲取營養,充實自身的功修。經過三年的真修實證,田道長已然掌握了山中幾位師長傳授的道法。由於道教向來注重口傳心受,修真之士往往潛修密煉,許多道派的修鍊理法相對散亂,要想得到全面的道家真傳,就需要訪求明師。為了得到道家的全面傳授,從一九八五年開始,他雲遊四方,參訪求道。矢志不逾,歷盡艱辛。有一次他在原始森林裡迷了路,轉悠到天黑才找到人家。在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山上,有位老道長為了考驗他,讓他一個人住在茅庵里,在野獸的嗥叫聲中他依然從容靜坐,把一切艱難險阻看作是對自己的磨鍊。百折不撓的毅力和求知若渴的學道態度,終於獲得了前輩高真們的真傳實授。如今,這些老前輩多已不在人世。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田道長的勵志苦行,搶救了一些中華道家瀕臨失傳的寶貴遺產。兩年的訪道生涯,他領悟到了許多有為之法乃是因人而設,沒有必要拘執於某派法門,要成功就必須走適合自己的修真之路。一九八七年,田道長在中國道教協會「道教知識專修班」(中國道教學院前身)學習,並被評為優秀學員。此時他在道家理法方面已有一定造詣,依然可以抽出大量時間進行修鍊。他每天夜晚堅持站樁四個小時,之後回屋靜坐,風雨無阻,極少睡眠。有感於中華道家修鍊傳授嚴格,今日道教人士撰寫的修鍊文章甚少,他遂以自己的受授和修證經驗,撰寫了《道家吐納炁功》一文,在《中國道教》刊物發表。畢業之後,返回嶗山,田道長修持丹道更加刻苦。在證得「中黃正道」開通之景後,功修逐漸超升,隨之出現一系列高妙境界,於是依舊用功不輟。一九八九年五月,他被選拔為青島市嶗山太清宮副監院、山東省青聯委員。同年七月,他調入中國道教協會工作,任中國道協教務處秘書。中國道協珍藏的善本道書,為他提供了方便的學習條件,促使他的功修更為精進。在用心閱讀了《道藏》和其他大量的中華道家典籍,尤其是數千年留傳的修鍊著作之後,來到北京的短短數月之間,他的丹道實修與證悟出現了一個大的飛躍,於天地之真消息有所感通,由此丹修鍊進入「天人合一」的妙境。回頭再看古代仙真留傳下來的丹經道書,疑迷之處煥然冰釋,也參透了諸高真所述最上一乘之妙道,乃與古之仙真祖師一脈相通。至此,歷經七載純功,終於一朝豁然貫悟。勘破乾坤妙趣,悟入先天層次。田道長認為自己修證所取得的一點成果,主要得益於十八歲時童身起修,煉成乾體無漏,內合天行,自然就是「不失凡身」得「道身」。同時,他堅持修習內家拳法,拳經云:「養靈根而靜心者,道藝也;固靈根而動心者,武藝也。」內家拳法與丹道修鍊合而為一,愈趨精妙。田道長依據自己多年的悟道和修真歷程,於一九九一年總結撰成《修真內景談》十八篇,以個人的真修實悟,證實了古聖仙真所傳不謬,並對丹道義理有所訂正發揮。求索九載的執著修鍊,終於獲得豐碩的道果。儘管他並不輕言丹修的超越境界,但已能看出內在煉化與外在表象直接相關。他的修功已然不拘形式,時刻皆在修證之中,即使環境極其嘈雜,仍能保持平和的心態。他常常以坐代睡,睡覺亦在蟄藏用功。他肌膚細膩,渾身輕清,行走如風,靜止如山。其他奇妙道境、陰符玄機等,則諱而不言。他的功修到達完全無為,時時保持清靜自然,他總結為「無可無不可,無在無不在」十個字。自一九九二年,田誠陽道長調入中國道教文化研究所,專門從事道家學術研究。他自悟道十餘年來,先後訪師十餘位,如今健在的均在八旬以上。他以「尊師重道」為操守,對各位恩師極其尊重。一九九〇年,他編纂整理了陳攖寧文集《道家養生秘庫(仙學解秘)》,使人們得識中華道家修鍊之真面目。一九九五年,他撰成了《陳攖寧仙學修鍊法要》,引導人們更加具體系統地學習中華道家修鍊。一九九五年。他出版了個人專著《道經知識寶典》,向人們集中展現了萬卷道經的各方面內容。他還為《道教大辭典》、《中華道教大辭典》、《道教神仙畫冊》、《羅天大醮》、《道教正一授籙傳度經教集》、《玄門日誦早晚功課經》、《道教常識》、《二十世紀中國學術大典》等書籍撰寫和編輯文稿,成為年青一代從事中華道家學術研究的佼佼者。他認為,中華道家修鍊是一門學術,不僅僅是宗教,應當面向社會,造福於全民健康。自一九八九年開始,他應邀講授道家修鍊法,極受歡迎。他經過提鍊形成的內外結合、動靜兼修、行立坐卧、理法合一的完整修鍊體系,使秘而不宣的中華道家修鍊走向大眾,為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和人民群眾健康事業服務。此外,田道長還應邀為來自台灣、香港地區、馬來西亞、日本、美國、西班牙、德國等國家的道家或太極拳團體講述中華道家理法,推動東方文化走向世界。隱者無榮辱,道義無炎涼。如今,田道長依然自甘寂寞,棲身觀內,過著不求名利、寧靜淡泊的隱居生活。除了好道摯友外,他很少有時間聊天。每天除了在研究所摘學術,他還涉獵自己愛好的內家拳、書法、外語、電腦等內容,生活平淡而充實。他認為自己十六年的專心求道,距離前輩們嚮往的目標相差甚遠,許多人追求丹道而不可得,不是做不到,而是功夫下得不夠。作為一代年輕人應當擔負起承前啟後的大任,把前輩們遺留的瑰寶延傳下去,為弘揚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盡綿薄之力。卷後語這部《修道入門》和《中華道家修鍊學》、《仙學詳述》三部丹書,即「中華道家修鍊系列」。從丙子年底起草,至戊寅年初定稿,歷經一載告峻,之後又逐字敲入電腦,至戊寅年立秋完成。工程雖近於一年,功夫卻是十六年。三部丹書完成之際,回首筆者十六年來的悟道歷程,悲欣交集,感慨萬端。當初我仰慕中華道家文化之博大精深,慨嘆中華道家文化之青黃不接,佩服中華道家仙真之道高德重,願為中華傳統文化之弘揚奉獻終身。遂「脫卻錦衣著道袍」,奔赴東海嶗山入道。棲居山林隱修七載,亦曾雲遊訪道;復調北京中國道協,數次研讀《道藏》,又已九年有餘。十數年來的苦行生涯,浸透了父親的嘆息和母親的眼淚,甘苦寸心知而已。自我入道之始,認識到中華道家修鍊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究際天人的學術體系,因而十六年來置身其中,行立坐卧須臾不離,守道不失,於是焉略知其詳。可嘆此門學術在道教乏人提倡,幾乎成為千古絕唱。得其真傳者已屬鳳毛鱗角,不得真傳者徒知望洋興嘆。更有某些層出不窮的氣功大師,打著中華道家旗號,肆意曲解,蒙蔽世人,到處招搖撞騙,而且頗有市場。吾實不忍視其衰微,只有筆耕不輟,竭力提倡,力圖將大道真義弘揚於世間,以為中華道家修鍊學正名。但是做此事業,又談何容易!十六年來,拋卻了家庭恩愛,遠離了世間男女,奉獻青春年華,淡泊功名利祿,甘於寂寞,獨身清修,尤其在當今社會,需要犧牲很多。許多人要求進廟隨我學道,我均婉然拒絕,勸彼在家修鍊,道諺云:「寧願十人還俗,不勸一人出家。生怕誤人子弟,自有餘之苦衷。真正提倡中華道家修鍊學,只有身體力行,堅持不渝。十六年之中,很多出家的年輕道友半路離去,但我以中華道家事業為重,甘心守護這方凈土。 十六年來,吾已習慣青燈黃卷,清茶淡飯,悟道三更,一塵不染。初年居於嶗山太清宮,倚山面海,四時有不謝花草,八節有永青樹木,自然風光,勝似仙境。之後調入中國道教協會,埋頭讀經,著述不輟,修為不止,未敢虛度。吾深知此道不易,非此道太難,嘆此道之不傳!愈覺此道之珍貴。有人利用此道,自封正宗,宣傳偽術,欺詐錢財,甚至迎合低級趣味,將房中術詭稱「人元」,玩弄女子以為「雙修」,以假亂真,欺瞞天下,乃致偽道盛行,偽道書流行,愈使人們視修鍊為下等方術,真中華道家之厄運也!吾修鍊之人,出身道門正宗,一身正氣,兩袖清風,豈可任此下流勾當冒充大道!所以筆者一定要把中華道家修鍊學的書籍撰成,以為大道正名,承繼先人之正道,屹立丹心於天地之間。筆者是以悟道十六年的實際所得,擇其所可言者而言之,聚集全付身心之精華,來寫三部中華道家修鍊學的著作。而且筆者寫作之時,必得心靜愉快之時,方才提筆構思,這樣讀者閱讀之時亦可容易靜心,如是方為道力資扶,合乎中華道家度人法旨。在三部專著的九次校稿過程之中,所有引用經典均對照原文,並且反覆推敲字句,力求做到一字不差,準確無誤,以對讀者負責。吾深知聞道不易,求法甚難,所以一定要把最好的精品奉獻給讀者,是為所願。獻身道門十六載,童身修鍊二八年。或有人笑我愚我痴我呆我傻,吾卻認為中華道家學術是祖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寶藏,應當挖掘出來為當今社會做奉獻,其中精華之中的精華,就是中華道家經典和中華道家修鍊。因為我已撰述《道經知識寶典》之書,所以一定要把中華道家修鍊的三部專著做好。中華道家學術塵封日久,若非身體力行何以分別良莠?我向來是以高潔要求自己,我永遠是以純正面對生活。作為一項有益人群的事業,能夠為眾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即便付出我個人,又有何憾!尤其在當今中華道家修鍊學乏人提倡的局面之下,更不應當考慮一已私利,是吾區區寸心之所在。中華道家修鍊學的發展史證明,只有擺脫宗教形式的藩籬,才能夠走向社會大眾,為人類同登壽域、和樂昇平做出應有的貢獻。只有走向社會,才有源頭活水,才有生命力,也才能夠有新的發展。中華道家修鍊學,來源於中華先民的古老智慧,是中華道家獨有的文化體系,故此名為「中華道家修鍊學」,就是為了使其服務於社會大眾,報之於天下群生,是為返本歸根,適得其所。換言之,即使讀者不是道教的宗教信仰者,即使讀者不是專門從事道家修鍊的功夫,亦可由此三部書中,了解中華道家學說的哲理與智慧,領悟人生大道,使生命獲得本有的真實。拙作《修道入門》系基礎修鍊入門之作,《中華道家修鍊學》系修鍊學之全面闡述,《仙學詳述》系仙學修鍊講述。三部中華道家修鍊著述,既各成體系,又相輔相承,故在篇章布局之中,稍有重合,以便讀者各自系統學習。中華道家修鍊之學,博大精深,撰此三部修鍊著述,亦非俱述無遺。其他相關之符籙、禁咒、道法、靈應、天時、地利等精義內涵,俟後有暇,辨別良莠,去偽存真,再作專述。這三部丹書的問世,我衷心感謝:送我來到這個世間的大道,我的生身父母。還有提攜我的仙界真人,給我清靜環境的道觀,以及曾經教誨我的前輩,關心我的諸多道友…… -田誠陽進長著作文章《道教吐納炁功》,中國道教,一九八八年第一期。《嶗山道士的煉功生活》,中國道教,一九八八年第三期。《談談大成拳的站樁功》,中國道教,一九九零年第一期。《道教齋醮科儀》,世界宗教研究,一九九零年第三期。《道教內丹十大特徵》,上海道教,一九九二年第一期。《(丘祖秘傳大丹直指〉抄本校注》,上海道教,一九九二年第三期。《修真內景談》,武魂,一九九三年第一至四期。《仙學巨子一一陳攖寧傳略》,武魂,一九九三年第五期。《(丘祖秘傳大丹直指〉抄本校注》,武魂,一九九三年第六、七、九期。《修真問答》,武魂,一九九三年第十、十一期,一九九四年第十、十一期,一九九五年第四、五、六、八、十一、十二期,一九九六年第二期、一九九七年第十期。《道教的服飾(一)》,中國道教一九九四年第一期。《道教的服飾(二)》,中國道教,一九九四年第二期。《道教的法器》,中國道教,一九九四年第三期。《道教的稱謂》,中國道教,一九九四年第四期。《心息相依與神炁合一》,武魂,一九九四年第八期。《〈藏外道書〉書目略析》,中國道教,一九九五年第一期。《〈藏外道書〉略析之二》,中國道教,一九九五年第二期。《仙學巨子陳攖寧》、《陳攖寧證道箴言》,中華氣功,一九九六年第一期。《丹道內景談(之一)》,中國道教一九九六年第二期。《丹道內景談(之二)》,中國道教一九九六年第三期。《道教內丹學漫談》,中華氣功,一九九六年第四期。《(呂祖百字碑)注》,中國道教,一九九七年第二期。《陳捿寧仙學修鍊法要》(道家靜功、滅欲法、回陽功、止漏功、辟穀法、望炁法、投胎奪舍法、女丹修鍊法、仙學修鍊問答、仙學修鍊論述、修鍊簡便法等),武魂,一九九六年第六期至一九九七年第十二期。《華陀五禽經史》(校點),武魂,一九九七年第七、八期。《悟道真言》,武魂,一九九八年第一、二、三期。《二十世紀中國道教典籍的整理與研究》,中國道教,一九九八年第二、三期。《(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武魂,一九九八年第四期。《(高上玉皇心印妙經)注》,武魂,一九九八年第六期。《(人葯鏡)注》,武魂,一九九八年第十二期。《(學仙必成)釋讀》,武魂,一九九九年第一期。書籍《道家養生秘庫(仙學解秘)》(編纂,七十九萬字),大連出版社,一九九一年九月出版。《道教大辭典》(藏外道書部分),華夏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出版。《羅天大醮》(道教科儀說明),中國道教協會,一九九三年出版。《道教神仙畫冊》(中文說明),華夏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六月出版。《太上玄門日誦早晚功課經》(修訂),中國道教協會,一九九五年出版。《道教正一授籙傳度經教集》(參與編訂),中國道教協會,一九九五年出版。《中華道教大辭典》〔道教宮觀組織管理和稱謂部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八月出版。《道經知識寶典》(四十五萬字),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九月出版,一九九六年八月再版。《北京志。宗教卷》(北京白雲觀與明版《道藏》),一九九六年。《道教常識》(道教的經典、道教修鍊的方法),中國道教協會,一九九七年九月出版。《二十世紀中國學術大典》(二十世紀中國道教典籍的整理與研究綜述、仙學),福建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修道人門》,一九九八年。《中華道家修鍊學》,一九九八年。《仙學詳述》,一九九八年。《道教格言》,一九九九年。
推薦閱讀:

不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難道要效忠昔日的殖民帝國?
《易隱》 - 中華命理
中華名硯-----端硯[50P]
惟我中華《詩詞》才能譜寫這風景之美
中華命理---六百四十字訣—喜用神抓取之訣

TAG:道家 | 中華 | 修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