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朗誦技巧教案
詩歌朗誦技巧教案
|
一、導入新課。 在中國文學史上,詩與酒相從相隨,幾乎有一種天生的緣分。中國詩人大多愛喝酒。許多詩人因酒忘卻人世的痛苦憂愁,因酒在自由的時空中盡情翱翔,因酒而丟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傳世佳作。李白好飲,也善飲,這有杜甫詩為證:「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酒中八仙歌》)酒為液態食品,人稱「水中之寶」,能滿足人們的某些生理需要,但自古以來,中國文人不是「餓了」才喝酒,多半是「愁了」才喝酒。唐代的天才詩人李白尤為突出。他是「詩仙」,又自稱是「酒中仙」,時人也號之曰「酒聖」。古時酒店都愛掛上「太白遺風」、「太白世家」的招牌。且沿用至今。他一生寫下 了許多詠酒的詩篇。他的《將進酒》就是酒與愁經過心理反應後留下的結晶。 《將進酒》是一支勸酒歌,是漢樂府曲名,大約作於李白以梁園(開封)為中心的十載漫流期間。詩中記李白與岑勛、元丹丘相聚飲酒之事。岑勛,李白稱他為「相門子」。元丹丘是當時著名的隱士,主要隱居地在嵩陽。從李白《酬岑勛見尋就元丹丘對酒 相待以詩見招》一詩中可以看出,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飲過,這首詩可能就是在這次飲酒宴中寫的。 二、教師範讀(注意讀音、節奏)誦讀指導:這首詩,詩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個顯著的特點,這就是豪放的表現。誦讀時 應適應著詩人感情的變化來選擇不同的聲調,要注意詩中節奏的變化。 ①起興:開頭用「君不見」領出,要讀得從容、親切。「黃河」一聯用了比興手法,「天 上來」極言黃河源頭之高,「不復回」隱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須重讀。「高堂」一聯說及人生,「悲白髮」嘆意極濃,「悲」字應重讀。這兩聯把天地人生都說到了,境界極其闊大, 應讀得很有聲勢,有慷慨生悲的韻味。 ②入題:節奏要逐漸加快。「人生」一聯,「盡歡」和「空對月」須重讀。「天生」一聯顯 示詩人對未來的信心,應讀得擲地有聲。「會須」句要用升調讀,讀得豪氣十足。 ③舉杯勸酒:應讀得親切,節奏逐漸加快。 ④勸酒辭:須讀得酣暢淋漓,再現詩人狂放不羈的個性。「鐘鼓」二句是勸酒歌的主題, 也 是全詩的主旨,應讀得從容。「不足貴」「不復醒」用極強音讀。「古來」兩句以抒情方式說明「不復醒」的理由,上句宜輕讀,下句宜重讀。「陳王」兩句援引古人飲酒情形,用敘 述語調讀,重音落在「恣歡謔」上。「主人」兩句,前句宜輕讀,後句詩人反客為主,直命沽酒,宜重讀。「五花馬」三句當快讀,「與爾同銷」可兩字一頓並放慢速度,「萬古愁」三字要用誇張語調讀。 三、學生自由朗讀,誦讀感悟。 此詩氣勢豪壯,又情感起伏較大,可先指導個別同學朗讀,再採用齊讀的方式。教師可根據學生朗讀情況及時指導誘發,營造高昂活躍的課堂氛圍。然後了解學生對詩歌的初步感悟程度。並結合注釋了解大意。學生練習朗讀。 方法:①分層進行,每段分兩層,依次是:起興、入題、舉杯勸酒、勸酒辭。②學生邊讀 邊看課本注釋,疏通文意。③找出表現李白狂放的詩句。④在熟悉內容的基礎上歸納各層大 意。⑤練習背誦。 四、整體把握: 1、一個驚心動魄的開端:「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一從空間誇張,一從時間誇張。真是「巨人式的感傷」。 2、 兩處用典:(1)、烹羊宰牛且為樂(語本曹植《箜篌引》)(2)、陳王昔時宴平樂。(語出曹植《名都賦》。) 3、 三種主要情感:(1)、顯示了詩人對未來充滿無限的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時行樂之意。(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3)、表達詩人蔑視權貴,盡吐鬱積在胸的不平之氣。(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4、 感情脈絡的四個層次:(1)、感傷之情:如「君不見」兩句。(2)、歡樂之情:如「人生得意須盡歡——會須一飲三百杯。」(3)、憤激之情:如「鐘鼓饌玉不足貴——斗酒十千自歡謔。」(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為言少錢——與爾同銷萬古愁。」 五、賞析 1、名句 名句一: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賞析:「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這不是李白的獨創,早在春秋時代問世的《論語》就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記載;漢樂府《長歌行》有詩云:「百川東入海,何日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獨傷悲。」告戒世人:光陰易逝難回頭,莫讓年華付水流。宋代豪放派詞人蘇東坡高唱「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以及《三國演義》中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都是我國古代「流水文化」的擴展和延續。《將進酒》一開篇,就把作者的視線引到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既描寫了大河奔騰的壯觀景象,又抒發作者「逝者如斯」的傷感。至於「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如青絲暮成雪。」與作者的《秋浦歌》「白髮三千丈,緣愁是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則有異曲同工之妙。詩歌開頭這兩句,不僅為下面的「萬古愁」埋下了伏筆,也為李白的「開懷暢飲」提供了充足的借口。 名句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進還復來。 賞析:「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進還復來。」這是後世多少仕途失意者的自慰之辭。但在唐代,李白初進長安,確實對自己的前程充滿信心,這在他的《行路難》略有表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度黃河冰塞川,將登泰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在這首詩中,作者想「渡黃河」、「登泰山」,無奈巨冰塞川,大雪滿山,要奔赴前程,可謂舉步維艱啊。但作者並沒有心灰意冷,相反,他還從姜子牙(曾輔佐周文王)和伊尹(曾輔佐商湯)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行路雖然困難,但終究有長風破浪之時,到那時便可「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是在公元744年寫《行路難》,那年正是被唐玄宗「賜金還山」的時候,那時「千金」尚未「散盡」雖有懷才不遇的失落感,但「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幻想還依稀可辨。八年之後,即公元752年,李白寫《將進酒》時,當年「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夢想已化為泡影,所謂「天生我材必有用」實際上並未受到重用,所謂「千金散進還復來」實際上並不見來,仕途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苦,「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宋代詞人李清照語)由此可見,「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進還復來。」表面豪爽,暗藏憂愁。 名句三: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賞析:「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這兩句詩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鐘鼓」本是一種樂器,在這裡是擊鼓作樂之意,「饌玉」是指精美的食品。在封建時代,只有衣食無憂的達官貴人才有閒情逸緻沉溺於聲色犬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李白不羨慕達官貴人的生活,實際是對權貴們的一種蔑視,這是封建社會的讀書人最可寶貴的性格。這種不隨波逐流的叛逆性格在作者的另一首詩《夢遊天姥吟留別》中也有所表現:「……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動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催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當然,有骨氣,不等於沒有憂愁。李白在蔑視權貴的同時,一種難言的惆悵也在心中涌動,他想通過「長醉不復醒」來忘卻懷才不遇的痛苦,但醉酒真能解愁嗎?李白在《宣州謝眺樓芡餞別校書叔雲》一詩中作出了明確的回答:「……抽刀斷水水更流,借酒澆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我們可以想像,一個滿腹惆悵的人,當他一心解愁卻又無法解愁的時候,內心是怎樣的愁苦啊!表面上開懷暢飲,實際上愁箭穿心,這就是《將進酒》中的李白! 名句四: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賞析:在《將進酒》中,李白像一個大哲學家,對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進行了哲學化的概括。「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就是作者在「飲」與「名」的問題上作出的結論。李白彷彿站在歷史的最高點上,指點古代聖賢的功過是非。我們暫且不論他那「唯有飲者留其名」的高見帶有多少歷史依據,只說他與「陳王」的「深情厚意」。在中國歷史上,寂寞的聖賢不可勝數,作者為什麼就提到「陳王」呢?我們從陳王的生平可以略知一二。陳王就是三國時候的曹植,他才華橫溢,志向遠大,但由於「任性而行,飲酒不節」最終沒有得到父親曹操的重用。「曹子建七步成詩」是著名的文學典故,他的《七步詩》家喻戶曉:「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與曹植一樣,李白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他初入長安,抱濟世之志,卻為小人排擠,最後落個「賜金還山」的下場。他對曹植情有獨衷,大加讚賞,也許是同病相憐的緣故吧。 2、藝術手法 :奇特的想像,大膽的誇張 (1)這首詩的基調是憤激,詩人感情的發展變化極快。 ①開頭四句寫悲。李白和朋友開懷暢飲的潁陽離黃河不遠,因此作者以黃河起興。黃河自 西而來,如從天而降,一瀉千里,直奔東海。上句寫大河之來,上句寫大河之去,形成詠嘆味。接著四句向人們喻示時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過「朝」「暮」間 事。兩個長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襯——以黃河的偉大永恆襯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從空間和時間兩方面誇張。這個開端可謂悲感已極。 ②「人生」以下六句寫歡。「人生」兩句由「悲」而翻作「歡」「樂」。詩人漸趨狂放。朋友間的聚會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對月」將飲酒詩化了,「莫使」「空」的雙重否定 句式代替直陳,語氣更為強烈。「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擊節讚歎的句子,相信自己一定能作出一番事業,對區區金錢也毫不在意。作者寫了盛宴,「一飲三百杯」。 ③「鐘鼓」以下六句寫憤激之情。酒宴開始,詩人的感情由歡樂轉為憤激,藉以渲泄心中的不平。「鐘鼓饌玉」「不足貴」是出於憤慨。「古來」兩句亦屬憤語。說到「惟有飲者留 其名」,便舉出「陳王」曹植作代表,因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他為曹植的懷才不遇抱恨終生而嘆惋,兼以自況。 ④「主人」句至結尾寫狂放之情。 (2)誇張的寫法。這首詩具有震撼古今的氣勢和力量,與誇張手法的運用不無關係。詩中 有些誇張是憑數字表現的,有些屬於感覺的誇大。「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作者似乎一下子就把讀者指引到波濤洶湧的黃河岸邊,觀賞水從天來,東流入海的壯觀景象,讀者在領略詩句內含的同時,也感受到其中的藝術魅力。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