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婚戀面面觀
作者楊悅
在德國生活了20年,以前分不清德國人和歐洲人的差別,現在無論是在歐洲,還是在亞洲,只要遇見德國人,放眼看過去,不聽聲音,就能猜個八九不離十;看對方是富是貴,還是貧賤不移,也十拿九穩。歲月,帶走了我們飛揚的青春,卻回饋我們些許的生活閱歷與人生感悟。
就隨意談談我所了解和體會的德國人的婚戀觀和狀況吧:
1. 戀愛早
在德國,好像沒有早戀這個詞。中學生談戀愛是很正常的事情,老師不管,學校不警告,家長也見怪不怪。家長們更關心的是,孩子結交的朋友是否靠譜,男女生的家長都在意的是:自己的孩子是否有避孕知識,是否採取了適當的避孕措施;擔心孩子懷孕是一回事兒,大人們更擔心的是疾病的傳播。在不影響孩子健康和學業的情況下,早戀在德國不是問題。
2. 結婚晚
德國人沒有婚姻的壓力,他們不會為了父母之命和傳宗接代結婚,也不會為了避稅等經濟原因結婚。我們公司的單身員工拿著一級稅卡,比那些結了婚拿三級稅卡的員工所上的工資稅要高很多。有個老員工跟了我們10幾年,每年聖誕聚會都帶同一個女友,女友看上去挺不錯,他們同居快20年了。有次,我問他,什麼時候結束愛情長跑,這樣可以省很多稅呀,他說,不能為了省錢而失去自由,像現在這樣就好,開心就在一起,不能忍受了就分手。促使德國人結婚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奉子成婚,一旦女方有孕,一般為了更好地照顧孩子,給孩子一個法律保障,德國人會選擇婚姻。但也有例外,鄰居小兒子的女友已經懷第二胎,但他們還沒有結婚的打算。在德國,30歲以上的高齡頭婚、高齡產婦比比皆是;而且和所有國家一樣,越是高學歷、越是晚婚、甚至不婚和自願選擇不育。
3. 離婚快:
德國人理性,不輕易結婚,即便進入婚姻生活,他們對婚姻的要求絲毫不降低,一旦感覺對方不如己意,他們很少選擇湊合和將就,而是果斷地分手,無論有沒有共同的孩子和房子。在德國沒有「寧拆一座廟、不拆一門婚」的陳腐想法,而宗教對婚姻從一而終的古老束縛也早已成為過去式。婚姻專家的建議是:不合適就分開,並且是越早分手越早解脫,有益雙方的健康,給雙方一條活路。我們小區就曾經發生過三起新建不久的花園別墅被法院拍賣的故事,就是因為房主雙方感情出現裂痕而協議分手。德國人做事一絲不苟,對房子的的設計、建築和裝修都特別上心,不僅捨得花銀子,而且常常親力親為,一棟花園別墅不知包含了房主多少的心血和經濟投入。不到萬不得已,德國人不會捨得拍賣房子。拍賣房子所帶來的經濟損失不可忽略,賤賣掉精心選擇和裝修好的房子絕非他們所願。但他們更不能接受的是伴侶間的同床異夢與貌合神離,故這樣的故事屢見不鮮。德國人不受制於金錢而追求真情實感的作風源於他們所接受的人文教育:精神重於物質,快樂比金錢更重要。
4. 男不以貌選女,女不以財挑男
總的來說,德國人務實、理性,加上他們衣食無憂,有各種各樣健全的社會福利和必須的醫療保險,故年輕人選擇伴侶更看重的是雙方興趣愛好相投,年齡、學識、品貌相當。男人都喜歡漂亮女人,德國男人也不例外,但他們普遍沒有那種膚淺的虛榮心和潛意識的自卑感,不需要用女人的年輕和漂亮來為自己撐場面。有性格和內涵的女子在德國不愁嫁,哪怕她的身材偏肥胖,或者滿臉的雀斑,也無所謂二婚三婚和有幾個孩子,這統統都不成問題。很多在國人眼裡並非美若天仙的「外嫁女」到了德國都成了搶手貨,因為她們的素質、涵養、情趣和溫柔善良這些最本質的東西,在德國男子那裡引起了共鳴,找伴侶是找知音,而不是找花瓶。「高富帥」每個女人都喜歡,拜金女在德國也不是沒有,但因為德國女子受教育程度普遍很高(曾經一篇文章講,獲得高文憑的德國女子數目甚至高於同齡男子),他們中意的男人多是身邊的同齡男子,以同學、同事或者俱樂部的朋友圈子為主。德國年輕男子鮮有房子、存款,但如果他本人陽光開朗、風趣幽默、知書達理或者強健進取,「白富美」一樣地會愛上他。
5. 做不成伴侶,就做盡責的家長
德國是一個非常注重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制國家,也是一個鼓勵生育和優惠年輕家庭建新房的福利國家。家庭的和睦與孩子健康的成長是德國普通老百姓首屈一指的大事情。孩子從出生那一天起,不僅僅是大家庭的小明星,而且,也受到社會各方面的關注和照顧,比如說,每個孩子都會獲得一份政府支付的兒童補貼,無論父母雙方收入多少;新生兒有助產士上門檢查體重;新手媽媽有哺乳專家指導科學哺乳等等。在這種大環境之下,因為父母離異或者分居而給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被降到了最低的限度。女兒幼兒園到小學班上都有不少單親家庭的孩子,他們的父母雖然分道揚鑣了,但都擔負起了撫養、教育子女的重任。他們根據各自的情況,盡量做到讓孩子過上有父有母的生活。我們家的鄰居有三個孩子,最小的女兒8歲,和我的女兒璐璐同學。他們兩口子都是教師,分手的原因是女方覺得男方不照顧孩子,並且和她思想交流越來越少,於是不顧男方阻礙,帶著三個孩子從家裡搬了出去。他們達成協議,三個孩子輪流住在父母家,每周一換。開家長會或者別的活動,父母雙方齊齊到場,讓孩子們覺得大人們是因為他們自己性格不合而分開,但父母對自己的愛和關心一點也不會因此而減少。而另外兩個和璐璐同班的孩子的經歷更特別:他們各自的父母分手了,究其原因就是男孩的父親和女孩的母親相愛了(據璐璐說,他們兩家人在兩個孩子還是嬰兒的時候就認識了,這不奇怪,那位母親的職業是助產士,我懷璐璐的時候就是她指導的臨產練習,當時她自己也是大肚婆呢),於是兩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現在和各自的「父」與「母」住在同一個屋檐下。四個大人常在孩子們的生日、家長會或別的活動場所相見,他們像普通人一樣有說有笑。孩子們平時住在一起,到了周末就去見另一位「父」與「母」,還輪流和父母雙方一起度假。在德國,《白雪公主》里那樣的後媽早不見了蹤影,孩子們只稱呼親生父母「爸爸媽媽」,而對父母感情破裂後結交的伴侶通常直呼其名。這在德國談不上對長輩的不尊重,就像招呼熟人、鄰居、朋友那樣自然、親切和沒有心理負擔。當今德國,離異家庭的孩子所受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小,我覺得,這主要歸功於德國社會的進步與開化、德國人所接受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和德國保護兒童的健全法規。
推薦閱讀:
※禮儀文化 之 去德國人家做客
※看看德國人眼中10大可靠性最差的汽車品牌
※德國Anmous安慕斯:德國人不相信物美價廉
※德國人為什麼最喜歡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