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楊廣為何熱衷大規模的工程建設

在經過3年「戰戰兢兢,如臨冰谷」的太子生涯後,楊廣終於登上了夢寐以求的皇帝寶座。作為隋朝的第二代君主,楊廣無疑是幸運的,他的父親以畢生的精力 為他留下了一座豐厚的帝國寶庫。在他登基之際,大隋王朝的財政實力居歷代之冠。蘇軾稱:「漢以來丁口之蕃息與倉廩府庫之盛,莫如隋。」《通典》記載文帝時 天下富足情況時說:「隋氏西京太倉,東京含嘉倉、洛口倉,華州永豐倉,陝州太原倉,儲米粟多者千萬石,少者不減數百萬石。天下義倉,又皆充滿。京都及并州 庫布帛各數千萬。而賜賚勛庸,並出豐厚,亦魏、晉以降之未有。」到隋文帝末年時,「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在龐大的經濟基礎面前,這位年青的君主 顯得雄心勃勃,他為自己的年號選擇了大氣磅礴的兩個字:大業。在這位君主的「大業」計劃中,不僅有精神層面的制度,更有物質層面的建設。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楊廣非常注重教育的功用:「君民建國,教學為先,移風易俗,必自茲始。」隋文帝「素無學術」,對文化十分輕視,甚至認 為學校沒有什麼用處,廢除全國各地學校。楊廣即位後立即恢復了被楊堅廢除了的國子監、太學以及州縣學。「教習生徒,具為課試之法,以盡砥礪之道。」而最重 要的是大業二年(606)隋煬帝始建進士科,典定科舉制度,這是中國歷史上極其重大影響極其深遠的大事。楊廣創建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科舉制,開設進士科, 那時的進士科以考政論文章為主,選擇「文才秀美」的人才。科舉制度的創建,重才學品質而不重門第,削弱了門閥大族世襲的特權。「百官不得計考增級,必有德 行功能,灼然顯著者,擢之。」這種「任人唯賢」的改革,為選拔下層優秀知識分子提供了極好的機會。這無疑是異常高明的創舉,對後世中國影響深遠。   楊廣還注重收集整理古代文獻典籍。在任揚州總管時就網羅學者來整理典籍,到他即帝位的近20年間,共成書130部,17000多卷。楊廣還組織人編寫了 《長洲玉鏡》400卷、《區宇圖志》1200卷、編撰《諸郡物產土俗記》131卷、《區宇圖志》129卷、《諸州圖經集》100卷。隋煬帝下令編撰的上述 地方志書,規模宏大,既是承前啟後的總結性著作,也是編撰全國性方誌圖經的開端,影響深遠。「今於大隋聖世,圖書屢出。」隋時的藏書量是中國歷代最多,共 有37萬卷,77000多類的圖書。  同時,針對父親楊堅晚年「盜邊糧者,一升已上皆死,家口沒官」,「盜一錢已上皆棄市」的嚴刑酷 法,楊廣下令重修《大隋律》,並於大業三年(607)頒布《大業律》,提倡「每從寬政」,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寬大的法律之一。另外,楊廣還進行了諸多 的政治改革,改州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改官制,設五省、三台、五監、十六府等。並大赦天下,普免天下全年租稅,一再降低徵收稅率。   與這些制度改革相比,楊廣熱衷的還是大規模的工程建設。仁壽四年(604)十一月初四,即位僅僅3個月,楊廣下令徵發數十萬民工,在洛陽以北挖掘一道長逾 千里的長塹,自龍門東接長平、汲郡,抵臨清關,度河,至浚儀、襄城,達於上洛,用於預防突厥騎兵南下。隨後,第二年又下達了營建東都的命令,四天後開鑿大 運河的命令也正式發布,從魏晉開始,國家從未有的宏大場面在連續上演,整個中原大地洋溢著熱火朝天的大幹快上局面。  大業元年 (605),隋煬帝派楊素等人負責修建洛陽城。當時,每月都有200萬人在工地上勞動,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終於完工。新的洛陽城有宮城、皇城和外郭城,外 郭城也就是大城,周圍有70里長。裡面的皇城是文武衙門辦公的地方,再往裡,就是宮城,周圍有30里。在隨後幾年內,又在洛陽南郊建「顯仁宮」,在太原建 「晉陽宮」,在汾州建「汾陽宮」。隋煬帝修建洛陽城,是有統治國家的戰略考慮的。當時首都長安遠在西北一方,與東方和南方交通不暢,影響了國家政令的傳 達。洛陽則處在國家的中心地帶,可以有效地控制北方,治理江南。同時把政治中心東移,減少每年大量向京師運糧的困難。但很遺憾的是隋煬帝在位總共不到14 年的時間,以他為中心的政治集團,大部分時間是四處巡遊,不在洛陽。大約統計,隋煬帝在洛陽的時間,斷斷續續,總共不過4年左右。在京師的時間不足一年, 其他時間都在各地巡遊。  楊廣的另外一項令人矚目的工程,就是京杭大運河的修建。隋唐時期,運河被稱為漕渠或漕河、運渠。隋文帝楊堅曾 於公元584年命宇文愷率眾開漕渠。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150多公里,名廣通渠。公元604年改名永通渠。但隨 著南北政治、經濟和文化日益發展,修鑿的局部運河,已經不能滿足社會需要。溝通南北水道已經成為社會經濟交流的迫切需要了。  隋煬帝為 了便於漕輓和軍事運輸,利用天然河流和舊有渠道,開鑿了以洛陽為中心,溝通南北的大運河。運河分4段進行。大業元年(605),隋煬帝徵發河南、淮北 100多萬人開通濟渠,由洛陽通到淮水。同年,又徵發淮南10幾萬人開邗溝,從山陽(今江蘇淮安)到揚子(今江蘇揚州南)入江。大業四年(608),徵發 河北100多萬人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黃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大業六年(610),開江南河,從京口通到餘杭(今浙江杭州)。這條大運河長達四五千 里,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並把沿途的通都大邑都連綴在一起,從而加強了各地區之間的聯繫,當時運河上「商旅往返,船乘不絕」。   隋煬帝在修運河同時,運河兩岸築起御道,種上楊柳樹。從長安到江都,沿途建造離宮40多處,沿運河還建立了許多糧倉,作為轉運或貯糧之所。大運河的開 通,促進了運河兩岸城市的發展,江都、餘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榮起來。當時運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絕」。大運河對隋唐時期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維護全 國統一和中央集權制的加強,都起了促進作用。大運河不僅加強了隋王朝對南方的軍事與政治統治,而且使南方的物資能夠順利地到達當時的洛陽和長安。通往東北 的永濟渠的開鑿,不但帶來河北的稅收,而且出於戰略考慮,能夠為防禦北方和東北部分區域運送兵員。在有利於軍事和政治的同時,運河的南端則延伸到杭州,這 大大促進了它的發展,使得杭州從此成為繁榮的商業城市,也促進了南北方的文化交流。  也就是在大業五年(609),剛剛年屆40歲的楊 廣事業達到了頂峰時期,一座嶄新的都城奇蹟般地聳立於中原,大運河的巨型工程已經接近尾聲,社會經濟一片繁榮,人口高速增長,當年統計的全國人口共 4603萬人。也就在這一年,煬帝親征吐谷渾,吐谷渾故地皆空,大隋拓地數千里,在其故地設置了鄯善、且末、西海、河源四郡,正式將西域東南部地區納入了 隋朝版圖之內;還成功地在在古絲綢之路舉行了「萬國博覽會」,將大隋王朝的影響力拓展到了西域諸國,「(大業)十一年春正月甲午朔,大宴百僚。突厥、新 羅、靺鞨、畢大辭、訶咄、傳越、烏那曷、波臘、吐火羅、俱慮建、忽論、靺鞨、訶多、沛汗、龜茲、疏勒、于闐、安國、曹國、何國、穆國、畢、衣密、失范延、 伽折、契丹等國並遣使朝貢。」《資治通鑒》說:「隋氏之盛,極於此矣。」
推薦閱讀:

隋煬帝為什麼要開通大運河
宅運河洛日課卦例精選
成也運河,敗也運河
讓大運河像「長城」那樣 成為文化標誌性品牌!
新浪專稿:中國公司建尼加拉瓜運河為何遭反對|尼加拉瓜運河|中國公司承保尼加拉瓜運河|中國香港HKND集團

TAG:運河 | 工程建設 | 建設 | 規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