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天道的姜子牙:改變牧野戰局的敢死隊長

(脫口秀完整視頻請到優酷搜索「飛語古今」觀看)一說起姜子牙,很多人腦海里就會浮現出一個白髮蒼蒼的老頭形象,而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故事,更是廣為流傳。在這個故事裡,老薑是個被老婆攆出家門的落魄書生,有段時間,他不知道是餓昏了頭還是被老婆氣糊塗了,天天呆在渭水河邊,用一根直直的魚鉤釣魚。誰能想到,他用這直直的魚鉤,居然真釣到了一條魚,而且是當地最大的一條「魚」——那就是當時西岐的老大周文王!從此,老薑這個七十多歲老屌絲的人生,就像開了掛一樣,一路受到周文王和周武王父子倆的重用,最後封侯拜相,走上了人生巔峰。

這樣的故事你信嗎?七八十歲,風燭殘年,周文王父子倆又不是開敬老院的。歷史上類似這樣的故事有很多,一看就是那些鬱郁不得志的書生意淫出來的。他們想像中的姜子牙,還有那些類似的建功立業的人物,好像只需要像電視劇里的諸葛亮那樣,坐在老爺車裡搖搖鵝毛扇,動動嘴皮子就可以了。其實,在真實的歷史環境、歷史事件中,一個人要想做成一番事業,尤其改朝換代這樣驚天動地的大事,怎麼可能那麼容易呢?就拿姜子牙幫助周武王討伐殷商這件事來說,可以說事無巨細,姜子牙都要操心。他年輕時曾在朝歌宰過牛賣過肉,對朝歌很熟悉,為了摸清殷商的情況,他冒險潛入都城,並獲取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情報:商紂王的主力軍隊都派去征伐東夷了。姜子牙覺得這真是個不可多得的好時機,於是,他和周武王一起制定了作戰計劃:決定趁著商都非常空虛的時候,帶精銳部隊前去攻陷商都,佔領商的政治中心,迅速瓦解商的政權,讓商朝殘餘以及它的附屬方國群龍無首,然後再各個擊破。《詩經·大明》中稱此事為「燮伐大商」,就是快速攻擊商朝的意思,這和三千年後,二戰時期德國攻佔波蘭的「閃電戰」差不多。

這個計劃當然沒有問題,看起來也非常完美。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卻突然出現了一系列突發情況,如果不是姜子牙力挽狂瀾,牧野之戰幾乎就泡湯了,中國的歷史也會隨之改寫。那麼,牧野之戰前夕,究竟發生了什麼,這場戰為啥差點就沒打起來呢?關鍵時刻,姜子牙是如何扭轉乾坤的?我們一步步來看。既然是戰爭,時間、地點,以及作戰雙方是最基本的信息。關於牧野之戰發起的時間,從公元前1150年~公元前1018年,有幾十種不同的說法。這也不奇怪,因為實在太久遠了,而且這是改變中國歷史的重要時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記憶,又使用不同的曆法。直到有一天,所有的爭論都停止了。因為從陝西省臨潼縣出土了西周早期的青銅器「利簋」,又叫「武王征商簋」。

在這個青銅器上面刻有一段銘文,共4行33字: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彝。這段銘文的大概意思是:周武王征伐商紂王,是在歲星當空的甲子日早晨發起的,到晚上時就佔領了朝歌,滅掉了商。在第八天後的辛未日,武王在闌師論功行賞,賞了右史利這個官員很多銅、錫等金屬,右史利用這些東西做了祭器,以紀念先祖檀公。《中國夏商周斷代工程》根據這段銘文推斷,牧野之戰的時間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的早晨。雖然有人對這個具體的日子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點,是早晨發起的攻擊幾乎是公認的,因為從歲星當空的甲子日早晨就可以推斷出來。歲星又叫太歲,在天文學裡,其實就是木星。這段銘文的重要意義在於,它印證了《尚書·牧誓》、《逸周書·世俘》以及《史記·殷本紀》等古代文獻中,關於武王在甲子日克商、又恰逢歲星當空的記載。考古真的是非常了不起,這樣一個青銅器的出土,讓我們一下子就感受到,那場戰爭彷彿就發生在眼前,它讓古代留下的那些文字,一下子就鮮活起來,真實可感。那麼,周武王和姜子牙為啥要選在甲子日歲星當空的早晨,對商發起進攻呢?有兩個原因,一是當時的人認為,歲星(木星)當空的時候,是很有利於戰爭進攻方的。另外一個原因,是跟姜子牙和周武王制定的大作戰計劃有關,他們採取的是閃電戰術,充分利用朝歌城空虛的時機進行偷襲。早晨所有人都還在沉睡中,這正是偷襲的最佳時機。再來看地點,關於牧野的具體位置,東漢的許慎在他所著的《說文解字》里記載到:牧野在「朝歌南七十里地」,漢代的70里,相當於現在的25公里。這個地點的選擇,是非常符合周武王的作戰意圖的,太遠了顯然不利於快速奔襲,太近了又容易被發現。總之,三千多年前那個甲子日的早晨,周武王和姜子牙約了西部的其它諸侯,在這裡會師,集合大部隊,然後一起向商都發起進攻。但是,誰能想到,半路上突然天有異象:周武王行軍途中遭遇了暴風雨襲擊,一時間,狂風大作,電閃雷鳴。這時軍士都建議停止行軍,因為步兵沒辦法在風雨之中長途行軍。而且,本來是六支軍隊一起出發的,因為暴風雨,現在只有最精銳的前鋒部隊走在前面,其餘部隊還沒跟上。

更糟糕的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周武王和其他人一樣,信心開始動搖。他被這突如其來的天象直接嚇懵了,他趕緊用他爹傳給他的占卜術進行占卜,結果顯示非常不利。周武王更加沒信心了!你想想嘛,他這是要幹嘛?是造反,是犯上作亂,是以小博大,本來就心虛嘛。那時候的人,又很看重老天的臉色。這又是打雷又是下雨,哎呀媽呀,分明就是老天爺在警告姬發:你這大逆不道的小子,還不趕緊滾回西岐去。所以姬發嚇壞了,準備撂挑子,返回西岐,等待更好的時機。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大家都面面相覷,突然,姜子牙跳了出來,把姬發占卜用的龜甲獸骨全部扔在地上,並大喝道:「這破玩意兒,知道啥天命?」他還對姬發一頓臭罵:占卜有個卵用,如果我們這次放了同伴們鴿子,以後還怎麼在朋友圈混?鬼大爺還會跟我們合作啊?再想來打商紂王只能是做夢!姜子牙的這番罵,一下子就把周武王罵醒了,他本就是個聰明人,當然懂姜子牙的意思。所以,在姜子牙的堅持下,周武王恢復了信心,他沒有等後面的其他部隊,帶領先鋒部隊就按原計劃趕往牧野。所以,其實真正投入戰鬥的,只有三千多人。《呂氏春秋》上面的記載也印證了這一點:「武王即位,以六師伐殷。六師未至,以銳兵克之牧野」,武王的部隊分為六支,真正到牧野作戰的時候,大部隊並沒有到,他是用精銳部隊戰勝了商軍。《尚書》的記載也證明了這一點,周武王做戰前動員講話時說:「予有臣三千,惟一心」,就是我們雖然只有三千人,但我們都是一條心。

好不容易重振了士氣,可這時又出現了一個緊急情況:姬發原本是和大家約好,一起去奔襲商都,但商紂王那邊早已獲取了情報,他迅速帶領軍隊,直撲牧野,試圖把周武王他們的造反行為扼殺在搖籃里。《詩經·大明》說:「殷商之旅,其會如林。」形容殷商軍隊的軍旗多得像樹林一樣密集。此時,天已經亮了,遠方的商軍陣形也顯出了輪廓。本來鬥志昂揚的將士們不禁倒抽了一口冷氣:黑壓壓的一片全是商軍,雖然一時難以看出有多少人,但對方的強大陣容,多少還是讓周武王聯軍軍心動搖。這個時候,姜子牙再次起到了關鍵作用。司馬遷在《史記·周本紀》記載:「武王使師尚父與百夫致師」,「師尚父」就是姜子牙,「致師」就是帶領敢死隊衝鋒。《逸周書·克殷》的記載也印證了姜子牙是敢死隊隊長的說法。姜子牙率領敢死隊沖入商軍之中,商軍的隊形開始鬆動。後方觀戰的周武王抓住時機,命令揮舞軍旗,擂起戰鼓,主力戰車部隊沖入商軍,吶喊聲響徹雲霄。商軍前線被突破,一霎間,出現了多米諾骨牌效應,商軍大部隊就像潮水一般潰敗了。《詩經·大明》記載:「維師尚父,時維鷹揚」,說老薑像雄鷹一樣飛揚在牧野戰場上,與周武王互相配合,鷹擊飛揚,驍勇善戰。大家是不是覺得這個老薑也實在太猛了。按照前面提到的傳說故事,老薑七十多歲才遇到周文王,那10年之後的牧野之戰,他都八十多歲了,居然還能帶著敢死隊衝鋒,這也太誇張了吧?按常識推斷,老薑怎麼也不可能七十多歲才遇到周文王。根據一些歷史學者考證,姜子牙遇到周文王時,其實只有三四十歲。這裡有一個問題,為什麼商紂王在兵力占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卻這麼快就兵敗如山倒呢?有一種說法是,周武王的聯軍進攻後,商軍前方的步兵倒戈,反而攻打自己後方的軍隊。此事被後世儒家傳為美談,說是周武王的仁義感化了這些敵軍,讓他們主動陣前起義,並以此來證明周武王帶領的軍隊是正義之師。這當然是後世儒家對周武王過於美化了。真實的原因是商紂王倉促之間調集的軍隊里,有大量的奴隸和戰俘。商紂王擔心他們不聽話,就用親信部隊在後方督戰,防止他們反叛或逃跑。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前方這些奴隸和戰俘在周軍的強大衝擊下,慌不擇路地往回跑,卻又遭到了後方精兵的阻攔。在人潮的衝擊下,這些後方的武士也陣腳不穩。奴隸們為了逃命,加上被後面的人潮推動,於是就倒戈相向,亂打一氣。再加上身後周武王軍隊的戰車、甲士、步兵一層層的進攻,周軍奮力廝殺,商軍士卒自相殘殺,所以商紂王的最後一道陣線很快就崩潰了。

這一情況和淝水之戰時苻堅的潰敗非常相似,如果把精兵放在前面,戰況可能會大不一樣。太陽還沒升到天頂,主要的會戰就已經結束了。《詩經·大明》的最後一句唱道:「肆伐大商,會朝清明」。就是說,快速地攻打大商,一個早上就平定了一切。《逸周書·卷四·克殷》記載,紂王帝辛在士兵的保護下一路敗逃,逃到朝歌南郊的鹿台時,已是甲子日的晚上。對於商紂王來說,這場戰爭實在是輸得太快,也輸得太莫名其妙了。商紂王其實是個非常能幹的人,本身也是一個強人。這次被周武王和姜子牙乘虛而入,如此慘敗的羞辱,他實在不能忍受,精神一下子就崩潰了,他取來五枚珍貴的天智玉琰戴在脖子上,穿上了玉衣蔽體,然後就縱火自焚了。

延續了550年的商朝,就這樣稀里嘩啦土崩瓦解,從地球上永遠消失了。如果當初周武王真的因為打雷下雨、占卜又不吉利,就半路退兵,那歷史也不會這麼輕易就被改寫。其實,當上帝為你關上了一扇門,也許是在考驗你是否有勇往直前的決心,很多時候,你只需上前輕輕一推,就會發現,哎,門壓根就沒上鎖,一切都是上帝的套路!遺憾的是,很多人看見門關上了,就心灰意冷轉身離開,連上前推一推的勇氣都沒有,有些甚至當場就崩潰了。商紂王不就是這樣嘛,他因為牧野之戰一次失敗就崩潰自殺了,但其實他的主力軍還在東夷啊,如果他重新整合兵馬,捲土重來,那天下是誰的還很難說。還有不肯過烏江的項羽也一樣,過了江東就是他的大本營,可他還是沒能挺過去。這些歷史人物的境遇,很像我們現在的創業者,那些成功的大佬,誰不是九死一生,從無數次的失敗里闖出自己的天下!而那些失敗的,大多因為經不起失敗的打擊,一蹶不振。當然,最值得分析和研究的,還是我們本期的主人公姜子牙在牧野之戰中所起的作用。可以說,如果沒有老薑,那姬發極有可能認慫滾蛋,永遠給別人當小弟。簡單總結下,我們會發現,姜子牙面對突發情況時,之所以能應對自如,幫老大搞定那麼大的事情,除了他敢於充當敢死隊隊長衝鋒陷陣以外,更關鍵的是,緊要關頭他拎得清,篤得定,守得牢。拎得清,就是對整個事情有清醒、透徹、正確的認識。篤得定,就是對要做的事情信念堅定,不輕易動搖。守得牢,就是做事情有原則,講信義,守得住底線。這些話說起來容易,但設身處地進入那個真實的歷史環境中,要真正做到這三點,其實非常難。

很多人遇到姬發那樣的情況,很可能還不如他。那樣的情境下,姬發想退縮,想回西岐也情有可原,畢竟,這可是造反啊,還有比這更危險的事嗎?這是一場從他爹就開始籌備的硬戰,稍有不慎,就可能國破家亡。姬發本身心理壓力就很大,再加上老天電閃雷鳴的警示,還有占卜顯示的兇險,人的心理防線很容易崩潰!他要麼失信於其他諸侯,要麼冒著天大的危險如約應戰。這註定是一場賭注巨大的博弈,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一旦失敗,那整個國家,還有自己的子民、親人,通通都會遭殃,而自己也會遺臭萬年……在這生死存亡之際,不是誰都有魄力做出正確決斷的,尤其是身為老大的人。我身邊有不少自己創業的朋友,一起閑聊的時候,聊得最多的,就是面臨各種抉擇的煩惱和痛苦。比如,我有個閨蜜的老公是做外貿的,他們與泰國一家企業經常有生意往來。有一次剛和泰國那邊簽下一個大單子,人民幣匯率突然出現很大的波動,如果兌現承諾,我閨蜜老公的公司就會面臨破產。我閨蜜說他老公那段時間經常失眠,頭髮都白了。想來想去,她老公還是選擇了履行合同,公司一下子就損失了四百多萬,眼看就快倒閉了。不過,這個故事有個戲劇性的結尾,就在我閨蜜她老公在公司清理資料、遣散員工時,那家泰國企業的副總帶著幾個人找上門來。這位副總告訴他,因為人民幣匯率的變故,他們在中國的所有合作商都毀約了,只有他這家履行了合同。所以他們決定把中國的總代理權給他。這個泰國企業的副總臨走時,意味深長的說了一句:是你改變了我對中國人的看法。我聽閨蜜說起這件事的時候,真的很是感慨。自商鞅變法後,很多人只講赤裸裸的利益,只講成王敗寇,都不知道世上還有道義,還有信義,還有羞恥。滿腦子裝的都是成功學,只要成功就好,其它統統不重要。但是,商鞅變法前,中國社會不是這樣的。人們做事時,除了要講利益,講成功,還會考慮道義和信義。否則不僅會被天下人恥笑,還要為之付出代價。而在現代社會,更多的是陌生人之間的交往,人與人相處,或者一起做事,從事各種商業活動、社會活動,除了要遵守法律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要講信義。而且,整個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也越來越成熟,信息越來越發達,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義,不守承諾,是很難立足社會的,甚至很可能被全社會拉入黑名單。古人討論戰爭的勝敗,或者討論一件事能否成功時,總會歸結於合不合天道,合天道,就能贏;不合,那就是輸。所以,「天道」二字,經常被說得玄而又玄,無比神秘。但其實,拋開那些哲學上的意義不談,天道無非就是人情事理,世道人心,懂得遵從自然規律。如果連這些都不能理解,還談什麼天道呢?比如,為啥說姜子牙比姬發要拎得清呢?就是因為他對人情事理,世道人心認識得非常到位。你想想,姬發即便半路回了西岐,暫時躲過了眼前的危險,但接下來呢?第一、 這麼大的動靜,商紂王不可能不知道,一定會前來興師問罪。第二、 再說那些諸侯,一旦發現被姬發耍了,肯定不會善罷甘休!哦!約架的是你,放鴿子的也是你,這難道不是設計好圈套讓我們入坑嗎?想讓我們先動手?然後你在後面坐山觀虎鬥,輕鬆摘走勝利的桃子?第三、 弄不好商紂王一聲令下,聯合其他諸侯一起來攻打西岐。第四、 即便商紂王不來打西岐,那下次姬發再忽悠大家一起去打群架,誰還會去?第五、 這次之所以出兵,是因為商都空虛,這樣的機會一旦錯過,也許就不會再有。姬發沒明白,這局棋,除非你不動,只要你一動,你就入局了,你只能順應人情事理世道人心往前走,根本沒有停下的可能。你滿世界嚷嚷著要去打商紂王,還忽悠了那麼多諸侯國,結果事到臨頭你又失信於人。估計都不用商紂王出手,那些「人心」,那些諸侯,就足以碾壓你、撕碎你。而這個道理,姜子牙是深知的。他作為敢死隊長往前沖時,心裡未必就有必勝的把握。但他知道,不往前,那就只能完蛋!人生從來沒有悔棋一說!

總之,姜子牙就這樣憑著他的智慧和勇猛,幫助周武王取得了牧野之戰的勝利,一起開創了新的歷史紀元。姜子牙也因此立下了赫赫戰功,被封為齊國的國君。非常有意思的是,姜子牙輔助周武王打下江山後,他的治國之道卻與周王室完全不一樣。打敗商紂王不久後,周武王就去世了,主要靠他的弟弟周公旦輔助年幼的成王行使權力,統治天下。周朝一是靠分封諸侯,相當於建立比商天下更為緊密的聯邦制;二是靠禮樂制度。周公的兒子被封在魯國,他治理魯國主要就是奉行父親的禮樂制度,以禮治國。而作為魯國的鄰居齊國,姜子牙採取的國策卻是:「修政,因其俗,簡其禮」簡單說,姜子牙治理國家是順其自然,順著當地百姓自己的風俗,並沒有大力推行禮教。並且,他還鼓勵工商業的發展,所以很快齊國就發展得很好,非常強大。在後來很長的歷史時期,每當周王室遇到麻煩時,齊國都會出兵幫它搞定,充當了周王室的護法使者。在《史記》里,司馬遷並沒有迴避齊魯治國之道的差異性問題,他得出的結論是,魯國越來越窮,齊國越來越富。對於這個問題,《淮南子》也有相應的記載。也有人說,姜子牙治理國家,既遵從天道,同時也注重法律手段,不單純靠道德教化和禮制,他這樣的治國之道,應該是後來黃老道家的思想來源之一。以後有時間再給大家詳細分析。
推薦閱讀:

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一個盜墓賊的懺悔
命理的天道、地道和人道論
《天道》:最成功的牛人,是最善於4G思維的人,大家怎麼看?
何謂天道

TAG:改變 | 姜子牙 | 天道 | 野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