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老子賦

老子賦①譚傑

嗟乎!帝王霸業,代無長安。將帥戈馬,跡沒雲煙。騷客翰墨,幾多遺篇?老子哲論,萬古流傳!拳拳箴語,履千秋而緯地;煌煌大道,聳六域而經天。孔子問禮②,歐陽崇賢③。唐宗盛譽④,明祖美言⑤。康德尼采⑥,燈下迷卷而未釋;托爾斯泰⑦,臨終夢懷而難圓。施羅德⑧,薦《道德經》為國人解惑⑨;潘基文10,引老子語向寰球宣言:「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擲地有聲,舉世驚艷!

若夫,憶曩追昔,探幽溯源。周天都鼎11,諸侯居關。行尚禮樂,政布清廉。整飭易俗,更幟揚帆。是時也,聃出苦邑12,學游洛川。職委守藏13,廷任史官。如蛟龍之弋海,恰雄鷹之翱天。日覽典籍,遍識文理精要;夜窮經史,廣觸朝野真詮。洞察宇宙,擘析天地邃密;迪啟後學,感知道法自然。比及王室內亂,騎牛出關14。身縈紫氣,思凝混元。關尹留著,道德漫譚。筆點日月,思絕塵凡。縱覽天地,吞含洪荒;橫貫東西,覆納軒轅。傲歷二千五百餘載,而佼佼乎不朽煌煌乎偉岸者,乃地封天賜東方哲人之殊榮峨冠也。

偉哉!哲壇顯學,大道把定千秋治國之要義;道家鼻祖,鴻德洞開萬眾修身之命門。德系民風,理喻黎庶;道關國祚,策安乾坤。善待萬物15,褐襟懷玉;抱朴一念16,人性歸真。和而不爭17,終無亂象;上善若水18,自得清心。陰陽流轉,星辰無人列而自序19;有無相生,山河無人營而履新。遇事不背20,道法隨意;遷事不守,應適浮沉。金玉滿堂21,莫以固守;功遂身退,自獲其尊。九層之台22,聳於累土;五音之管23,亂乎耳神。人法於地24,地法於天,天法於道,道法自然。自然之道,包攬宇宙,涵蓋古今,洋洋洒洒,浩浩瀚瀚,縱萬言未可備述焉。

夫天下善者,思友鄰之事,施宜人之舉,人所以念焉;天下賢者,懷憂民之心,成濟世之業,世所以尊焉;天下智者,明自然之道,留警世之語,史所以載焉。善無大小,為之則大;賢無貴賤,立之則貴;智無先後之分,古今之別,而哲辨宇宙、思啟洞明者,其所以崇焉!善、賢、智,皆達人也,然百善易覓,一智難尋。非善之無值也,智之鮮貴焉。百年砥礪,千載精成,非蓋世大才不可得也。智更一轍,柳暗花明。智避一斗,浴火重生。智曉一理,和諧春風。智開一悟,翼展大鵬……老子之智,無庶人帝王之異遇,無時空疆域之限界,殷殷乎濟天宜人,昭昭哉啟慧摒愚,遍八域六合有幾人哉?

余嘗思焉:天下眾生,各享其壽也。或喋血於兵戈,或殞命於疾眚,或安息於草堂,或歸天於帝宮,短不足數日,長不過百年也。非人之不欲高壽耳,天道使然也。天賜眾生,壽外之壽也。或壽終而追念,或人去而匿聲,或天荒而不歿,或地老而長生。非人之不欲長生耳,天道使然也。生無善舉,何以念感?人無高德,何以祀奠?文無鴻韻,何以誦傳?思無哲理,何以永年?

歌曰:

仰天俯地兮參透古今,立言著述兮洞鑒星暾。

雄辨蓋世兮覆岳拔群,大道凌宇兮萬古榮身。

注 釋:

①老子(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陽,謚號聃,又稱李耳,楚國苦縣歷鄉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縣老子太清宮鎮)人。曾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書的官員),是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為世界文化名人。漢桓帝封其為仙道之祖,唐代尊封為太上玄元皇帝,宋代加封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道教尊稱「太上老君」、「混元皇帝」。

②孔子曾「入周問禮」拜見老子,歸而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網,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史記·老子列傳》)

③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曰:「老子之書,其言雖若虛無,而於治人之術至矣。」

④唐玄宗李隆基曰:「其要在乎理身、理國。理國則絕矜尚華薄,以無為不言為教。理身則少私寡慾,以虛心實腹為務。」(《御制道德真經疏》)

⑤明太祖朱元璋曰:「朕雖菲材,惟知斯經乃萬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師,臣民之極寶。」(《御注道德經》)

⑥德國哲學家、啟蒙運動學家康德認為:「斯賓諾莎的泛神論和親近自然的思想與中國的老子思想有關」。德國哲學家尼采認為:「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他們二人對《道德經》都愛不釋手,有較深入的研究。

⑦俄國文豪托爾斯泰曰:「我的良好精神狀態歸功於閱讀孔子,而主要是《老子》(《道德經》)。」他在1884年3月10日日記里記載:「做人應該像老子所說的如水一般。沒有障礙,它向前流去;遇到堤壩,停下來;堤壩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方形;容器是圓的,它成圓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強。」晚年,托爾斯泰研究《道德經》以後對人生有許多新的思考,未及實施。

⑧前德國總理施羅德曾在電視上呼籲:「每個德國家庭買一本中國的《道德經》,以幫助解決人們思想上的困惑。」

⑨《道德經》初名《老子》,為老子所著。據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老子」年代推算,約成書於戰國中前期。《道德經》分上下兩冊,共81章。前37章為上篇「道經」,後44章為下篇「德經」。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10.2012年潘基文連任聯合國秘書長,他用英語和法語發表致辭,感謝各國對他的支持和鼓勵,承諾將繼續作一名「協調者」和「架橋人」,引用中國古代思想家老子的話「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表示要將這一先賢的智慧應用到工作中,與各國一起共同應對當今世界的挑戰。

1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洛陽),建立東周王朝,統140餘諸侯國。周公姬旦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天下趨於安定。

12.苦邑,即東周楚國苦縣。為老子出生地,即今之河南省鹿邑縣。

13.老子曾任周守藏室史。

14.傳說,東周末年老子騎青牛出關,函谷關令尹喜見關谷中有紫氣從東方飄移過來,知必有聖人至,遂留駐老子著五千言《道德經》。

15.「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神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道德經》第二十七章)意為:所以聖人善於救助人,而不會放棄任何人。善於利用一切物,而沒有丟棄的事物。這就叫暗中之明。所以善人是不善之人的導師,而不善之人是善人利用的材料。 16.「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道德經》第十九章)意為:讓我再囑告人們:要堅守於樸素,減少私心與慾望,放棄遊學從而減少困擾。 17.「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道德經》第二十二章)意為:正由於不與人爭,所以天下無人能與他爭。古人常說委曲求全這個道理,難道是空話嗎?這是真理呵!

18.「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道德經》第八章)意為:最好的行善事像水那樣,水潤萬物卻從來不與其相爭。它總是從高處往低處流,也在表述一個做人的道理,那就接近於懂得「道」了。 19.老子對孔子說:「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

20.老子對孔子說:「聖人處世,遇事而不背,事遷而不守,順物流轉,任事自然。調和而順應者,有德之人也;隨勢而順應者,得道之人也。」

21.「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道德經》第九章)意為:滿堂金玉,沒有人能長久保守。富貴而驕傲,會為身家招來災禍。功成而身退,這才合於天道。 22.「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道德經》第六十四章)意為:合抱的大小樹木,生於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台,產生於第一捧泥土。千里遠行,始之手腳下的第一步。

2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經》第十二章)意為:色彩繽紛令人眼花,聲音喧囂令人耳聾,五味錯亂令人敗口。賓士遊獵令人心狂,寶貨稀有誘人盜竊。所以,聖者只求飽腹不求悅目。有所放棄從而才有所獲取。 24.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意為:(君王)要效法於大地,大地要效法於上天,上無效法於道,道則效法於自然。


推薦閱讀:

神秘的老子按摩法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釋文
《老子指歸》
老子四字聖典
我的前半生沒賀涵不要緊,就怕老子碰到的是白光。

TAG: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