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頂禮如來藏

如來藏,是一切有情畢竟成佛之根本。即是佛法第一義諦。三藏十二部從不同角度與層次宣說。有種種名稱,略舉如下:心、佛、如、我、真心、真如、如來、法身、實際、本際、本性、本心、自性、涅槃、唯我、唯心、唯識、真我、諸法、一切法、非心心、無住心、無念心、無垢識、阿賴耶識、庵摩羅識、本來面目、諸法實相、本地風光、自性彌陀、拖死屍者、父母未生前............此心永不生滅,含藏一切萬法,一切有情本自具足(以此鑒別有情無情)。世間森羅萬象,眾生一切心行,無一不從此心出。此心即是究竟義之三寶,是有情最究竟之皈依處。若將此心謗為「無常空」,謗為「緣起法」。則成就最根本的「誹謗正法」之罪,頓成一闡提人。非五逆十惡可以比擬。乃至慈悲如彌陀世尊也不能攝受。如是嚴重之罪,卻有極多學人不知不解。信口誹謗。諸人當知:否定如來藏,即是挖去佛法之根基,法界之中再無一法真實,則佛法頓成斷滅論。三藏十二部就要重寫。因此,毀壞佛法之罪,無一能過於此。因此,否定如來藏,一言一句,句句抽取佛法之頭目腦髓,遠超「出佛身血」之五逆罪。故末學舉經文以證如來藏勝義實有,即非「無常空」,亦非「唯名無實」「龜毛兔角」。一者勸令一切聞者莫要信口,以免未來長劫之報;二者令人熏聞經典,建立正知見。願佛教正法常住。《 佛說不增不減經 (卷1) 》 元魏 菩提流支譯 舍利弗。甚深義者即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者即是眾生界。眾生界者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是法身。舍利弗。如我所說法身義者。過於恆沙不離不脫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如來功德智慧 《占察善惡業報經 (卷2) 》 隋 菩提燈譯 所謂一切法畢竟無體。本來常空實不生滅故。如是一切法實不生滅者。則無一切境界差別之相。寂靜一味名為真如第一義諦自性清凈心。彼自性清凈心湛然圓滿。以無分別相故。無分別相者。於一切處無所不在。無所不在者。以能依持建立一切法故。複次彼心名如來藏。所謂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無漏清凈功德之業。以諸佛法身從無始本際來。無障無礙自在不滅。一切現化種種功業。恆常熾然未曾休息。所謂遍一切世界皆示作業。種種化益故。 《佛說不增不減經 (卷1)》舍利弗。即此法身過於恆沙。無邊煩惱所纏從無始世來隨順世間。波浪漂流往來生死名為眾生。舍利弗。即此法身厭離世間生死苦惱。棄捨一切諸有欲求。行十波羅蜜。攝八萬四千法門。修菩提行名為菩薩 複次舍利弗。即此法身離一切世間煩惱使纏過一切苦。離一切煩惱垢。得凈得清凈。住於彼岸清凈法中。到一切眾生所願之地。於一切境界中究竟通達更無勝者。離一切障離一切礙。於一切法中得自在力。名為如來應正遍知。是故舍利弗。不離眾生界有法身。不離法身有眾生界。眾生界即法身。法身即眾生界。舍利弗。此二法者義一名異 《占察善惡業報經 (卷2) 》諸佛法身亦復如是。悉能容受一切眾生種種果報。以一切眾生種種果報皆依諸佛法身而有。建立生長住法身中。為法身處所攝。以法身為體。無有能出法身界分者。當知一切眾生身中諸佛法身亦不可毀滅。若煩惱斷壞時還歸法身。而法身本界無增無減不動不變。但從無始世來與無明心俱。痴闇因緣熏習力故現妄境界。以依妄境界熏習因緣故。起妄想相應心計我我所。造集諸業受生死苦。說彼法身名為眾生。若如是眾生中法身熏習而有力者。煩惱漸薄能厭世間求涅盤道。信歸一實修六波羅蜜等一切菩提分法。名為菩薩。若如是菩薩中修行一切善法滿足究竟得離無明睡者。轉名為佛。當知如是眾生菩薩佛等。但依世間假名言說故有差別。而法身之體畢竟平等無有異相。善男子。是名略說一實境界義。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卷1) 》 劉宋 求那跋陀羅譯 如是大慧。轉識藏識真相若異者。藏識非因。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而自真相實不滅。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識滅。但業相滅。若自真相滅者。藏識則滅。大慧。藏識滅者。不異外道斷見論議。 《入楞伽經 (卷2) 》元魏 菩提流支譯大慧。如是轉識阿梨耶識。若異相者。不從阿梨耶識生。若不異者。轉識滅阿梨耶識亦應滅。而自相阿梨耶識不滅。是故大慧。諸識自相滅。自相滅者業相滅。若自相滅者阿梨耶識應滅。大慧。若阿梨耶識滅者。此不異外道斷見戲論。 《大乘入楞伽經 (卷1) 》唐 實叉難陀譯 大慧。轉識藏識若異者。藏識非彼因。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然彼真相不滅。大慧。識真相不滅但業相滅若真相滅者藏識應滅。若藏識滅者。即不異外道斷滅論。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卷2) 》佛告。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盤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盤。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大慧。未來現在菩薩摩訶薩。不應作我見計著。譬如陶家於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輪繩方便作種種器。如來亦復如是。於法無我離一切妄想相。以種種智慧善巧方便。或說如來藏。或說無我。以是因緣故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是名說如來藏。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令離不實我見妄想。入三解脫門境界。悕望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作如是說。如來之藏若不如是則同外道所說之我。是故大慧。為離外道見故。當依無我如來之藏。 《入楞伽經 (卷3) 》佛告聖者大慧菩薩言。大慧。我說如來藏常。不同外道所有神我。大慧。我說如來藏空實際涅盤不生不滅無相無願等文辭章句。說名如來藏。大慧。如來應正遍知。為諸一切愚痴凡夫。聞說無我生於驚怖。是故我說有如來藏。而如來藏無所分別寂靜無相。說名如來藏。大慧。未來現在諸菩薩等。不應執著有我之相。大慧。譬如陶師依於泥聚微塵輪繩。人功手木方便力故作種種器。大慧。如來世尊亦復如是。彼法無我離諸一切分別之相。智慧巧便說名如來藏。或說無我。或說實際及涅盤等。種種名字章句示現。如彼陶師作種種器。是故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說有我相。大慧。我說如來藏者。為諸外道執著於我。攝取彼故說如來藏。令彼外道離於神我妄想見心執著之處。入三解脫門。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慧。以是義故。諸佛如來應正遍知說如來藏。是故我說有如來藏。不同外道執著神我。是故大慧。為離一切外道邪見。諸佛如來作如是說。汝當修學如來無我相法。 《 大乘入楞伽經 (卷2) 》佛言。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如來應正等覺。以性空實際涅盤不生無相無願等諸句義。說如來藏。為令愚夫離無我怖。說無分別無影像處如來藏門。未來現在諸菩薩摩訶薩。不應於此執著於我。大慧。譬如陶師於泥聚中以人功水杖輪繩方便作種種器。如來亦爾。於遠離一切分別相無我法中。以種種智慧方便善巧。或說如來藏。或說為無我。種種名字各各差別。大慧。我說如來藏。為攝著我諸外道眾。令離妄見入三解脫。速得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諸佛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若欲離於外道見者。應知無我如來藏義。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卷4) 》佛告大慧。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兒變現諸趣離我我所。不覺彼故。三緣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覺計著作者。為無始虛偽惡習所薰。名為識藏。生無明住地與七識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斷。離無常過離於我論。自性無垢畢竟清凈。其諸餘識有生有滅。意意識等念念有七。 《入楞伽經 (卷7) 》佛告大慧。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故。能與六道作生死因緣。譬如伎兒出種種伎。眾生依於如來藏故。五道生死。大慧。而如來藏離我我所。諸外道等不知不覺。是故三界生死因緣不斷。大慧。諸外道等妄計我故。不能如實見如來藏。以諸外道無始世來虛妄執著種種戲論諸熏習故。大慧。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而與無明七識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斷絕身俱生故。離無常過離於我過自性清凈。餘七識者。心意意識等念念不住是生滅法。 《大乘入楞伽經 (卷5) 》大慧。如來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兒變現諸趣離我我所。以不覺故三緣和合而有果生。外道不知執為作者。無始虛偽惡習所熏。名為藏識。生於七識無明住地。譬如大海而有波浪。其體相續恆注不斷。本性清凈離無常過離於我論。其餘七識意意識等念念生滅。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卷4) 》大慧。善不善者。謂八識。何等為八。謂如來藏名識藏。心意意識及五識身。非外道所說。 《入楞伽經 (卷7)》複次大慧。言善不善法者。所謂八識。何等為八。一者阿梨耶識。二者意。三者意識。四者眼識。五者耳識。六者鼻識。七者舌識。八者身識。 《大乘入楞伽經 (卷5) 》複次大慧。善不善者。所謂八識。何等為八。謂如來藏名藏識。意及意識並五識身。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卷4) 》意識五識俱相應生。剎那時不住。名為剎那。大慧。剎那者名識藏如來藏意俱。生識習氣剎那。無漏習氣非剎那。非凡愚所覺。計著剎那論故。不覺一切法剎那非剎那。以斷見壞無為法。 《 入楞伽經 (卷8) 》大慧。意識共五識身相應生。一念時不住。是故我說彼法念時不住。大慧。言剎尼迦者。名之為空。阿梨耶識名如來藏。無共意轉識熏習故名為空。具足無漏熏習法故。名為不空。大慧。愚痴凡夫不覺不知。執著諸法剎那不住。墮在邪見而作是言。無漏之法亦剎那不住。破彼真如如來藏故。 《大乘入楞伽經 (卷5) 》意識與彼五識共俱。取於種種差別形相。剎那不住。我說此等名剎那法。大慧。如來藏名藏識。所與意等諸習氣俱。是剎那法。無漏習氣非剎那法。此非凡愚剎那論者之所能知。彼不能知一切諸法有是剎那非剎那故。彼計無為。同諸法壞墮於斷見。 《入楞伽經 (卷9) 》阿梨耶本識   意及於意識 離可取能取   我說如是相 《大乘入楞伽經 (卷6) 》顯示阿賴耶   殊勝之藏識 離於能所取   我說為真如 《 大乘密嚴經 (卷1) 》 唐 地婆訶羅譯 金剛藏。如來常住恆不變易。是修念佛觀行之境名如來藏。猶如虛空不可壞滅。名涅盤界亦名法界。過現未來諸佛世尊。皆隨順此而宣說故。如來出世不出世間此性常在。名法住性亦名法尼夜摩性。金剛藏。云何名為尼夜摩。後有諸惡此皆離故。又此三昧。能決定除後有諸惡。以如是義名尼夜摩。 《大乘密嚴經 (卷2) 》諸仁者。一切眾生阿賴耶識。本來而有圓滿清凈。出過於世同於涅盤。譬如明月現眾國土。世間之人見有虧盈。而月體性未嘗增減。藏識亦爾。普現一切眾生界中。性常圓潔不增不減。無智之人妄生計著。若有於此能正了知。即得無漏轉依差別。此差別法得者甚難。 《大乘密嚴經 (卷2) 》諸仁者。阿賴耶識恆與一切染凈之法而作所依。是諸聖人現法樂住三昧之境人天等趣。諸佛國土悉以為因。常與諸乘而作種性。若能了悟即成佛道。 《大乘密嚴經 (卷3) 》賴耶體常住   眾識與之俱 如輪與水精   亦如星共月 《 大乘密嚴經 (卷3) 》佛說如來藏   以為阿賴耶 惡慧不能知   藏即賴耶識 如來清凈藏   世間阿賴耶 如金與指環   展轉無差別 《大乘起信論 (卷1) 》梁 真諦譯 複次真如自體相者。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無有增減。非前際生非後際滅。畢竟常恆。從本已來性自滿足一切功德。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自性清凈心義故。常樂我凈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具足如是過於恆沙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乃至滿足無有所少義故。名為如來藏。亦名如來法身 《大乘起信論 (卷1) 》唐 實叉難陀譯 複次真如自體相者。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無有增減。非前際生非後際滅常恆究竟。從無始來本性具足一切功德。謂大智慧光明義。遍照法界義。如實了知義。本性清凈心義。常樂我凈義。寂靜不變自在義。如是等過恆沙數非同非異不思議佛法無有斷絕。依此義故名如來藏。亦名法身 《 大乘起信論 (卷1) 》故說真如名如來藏。亦複名為如來法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 (卷1) 》靈峰蕅益沙門智旭述二者相大。謂如來藏。本來具足無量無邊性功德故 此謂眾生現前介爾之心。即是如來藏也。夫真如不變隨緣。舉體而為眾生介爾之心。則介爾心。便是真如全體。今又名為如來藏者。是約生滅門中。隱名如來藏。顯名法身故也。然法身與如來藏。雖有二名。終無二體。故不唯顯名法身之時。具足無量無邊性功德相。即正在隱名如來藏時。本來具足無量無邊性功德也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 (卷2) 》如來藏者。即是真如。真如不變隨緣。舉體而成生滅。今不言依真如有生滅心轉。乃言依如來藏有生滅心轉者。蓋以真如目此心之體。如指水之濕性。以如來藏目此心之相。如指濕性之水也。真如既不生滅。故如來藏亦不生滅。真如舉體隨緣。故依第八如來藏而有前七識生滅心轉。此前七識。並依第八識起。並攬真如為體。如依水起波。波亦以濕為體也。第八識與前七識。展轉相依。互為因果。如水與波。故名和合。能熏所熏相別。故非一。同以真如為體。故非異。由有能藏所藏執藏義故。所以復受阿賴耶名(阿賴耶此翻藏)由其體即真如。故能攝一切法。由其受熏持種。故能生一切法也。問。賴耶體即真如。賴耶能攝一切法者。真如舉體成賴耶。真如亦應生一切法。答。其理實然。但約不變隨緣。名如來藏。亦名賴耶。故可雲生一切法。若約隨緣不變。乃名真如。但可雲攝一切法。皆不生滅。不可雲生一切法也。問。真如既不得雲生一切法。賴耶亦不得雲攝一切法。答。賴耶全攬真如為體。非是真如少分。故能攝一切法也。攝一切法。即是理具三千。生一切法。即是事造三千。由有理具。方有事造。由有事造。方顯理具。若不攝一切法。安能生一切法。若非生一切法。安顯攝一切法。又真如與賴耶。不一不異。由不異故。並雲攝一切法。由不一故。真如不雲生一切法也。又真如不變隨緣。不唯舉體作如來藏阿賴耶識。亦即舉體作諸轉識及一切法。譬如濕性。不唯舉體作水。亦即舉體作波。是故一一轉識及一切法。隨緣不變。皆是真如全體。非是真如少分。當知一一轉識及一切法。據實道理。無不各各皆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今但明賴耶能攝能生者。姑就生滅門中異相言之。若約同相。則並是真如全體。並具真如大用也。又前七轉識。相雖生滅。體即真如。本不生滅。如來藏體雖不生滅。既隨因緣。相亦生滅。今但以生滅心指七轉識。不生滅指如來藏者。姑就生滅門中非一之義言之。若約非異之義言者。七識生滅。即是藏識生滅。藏識不生滅。即是七識亦不生滅。故楞伽經雲。七識不流轉。不受苦樂。非涅盤因。即七識不生滅義。又雲。如來藏者。受苦樂。與因俱。若生若滅。即藏識生滅義也。言復有二種義者。謂此藏識中。無始已來。法爾本具無漏智德種子。能生無漏諸法。名為覺義。法爾本具有漏無明種子。能生有漏諸法。名不覺義也。問。下文釋覺義雲。謂心第一義性。即是一切如來平等法身。說為本覺。何得以無漏種子釋之。答。真如不變隨緣。舉體而為無漏有漏若種若現。故下文雲。如是無漏無明種種幻用。皆同真相。夫無明種現。尚同真相。況無漏種現。豈不即是第一義性。豈不即是一切如來平等法身耶。良由無漏種子。本自有之。故名本覺。四智心品。初起現行。故名始覺。佛果所成四智心品。即同無漏種子。全體真如。無增無減。平等平等。故云始覺即本覺也。幸舍舊執而痛思之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 (卷2) 》更依下文。以喻明之。如來藏即真如。 此舉喻以釋成也。海水。喻如來藏心。波喻前七轉識。風。喻無明心所。水之動相。即名為風。風原不在水外。喻心之不覺。即名無明。無明心所。恆與心王相應。不在心王外也。然水有可動之性。即喻無明種子。藏在第八識中。波有動轉之相。即喻無明現行。但與前七識相應也。藏識常住。轉識生滅。如水與波非一。藏識亦攬真如為體。轉識亦攬真如為體。如水與波非異。以其同一濕性故也。波因風動。則舉水體皆動。喻不唯七識生滅。即藏識亦生滅也。非水性動。則波之濕性。亦不曾動。喻不唯藏識性無生滅。即轉識亦性無生滅也。若風止時者。喻無明轉而為明也。波動即滅者。喻和合識與轉識相俱滅。不為所熏能熏也。非水性滅者。喻八識轉成四智相應心品。同於真如常住不滅也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 (卷3) 》生滅雖無自性。全體真如。而真如不變隨緣。舉體成生滅時。於生滅中。須論因緣。方免邪因及無因過。此則第八與前七識。互為因果。唯識理成也。眾生者。五蘊和合之假名也。心者。第八識也。意者。第七識也。意識者。第六識並前五識也。第八為根本依。第七方轉。第七為染凈依。第六方轉。第六為分別依。前五方轉。故云依心意及意識轉也 謂阿賴耶識中。法爾有第七識種子。及有根本無明種子。由無始來。第七與第八識恆俱轉故。第七識與恆行不共無明。定相應故。於一真如無相體上。令心心所。分體分用。分見分相。起諸取著。相似相續。皆以第七識為染污依故說此第七識名為意也。意者。依義。依第七識。方令第八受賴耶名及異熟名。方令前六成有漏義。故名染依。若第七識之人我執斷。則第八識舍賴耶名。第六生空智果恆得現前。前五不起諸有漏業。若第七識之法我執斷。則第八識舍異熟名。轉為大圓鏡智相應心品。自亦平等性智恆共相應。第六法空智果恆得現前。前五轉為成事智品。故又名凈依也。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 (卷4) 》眾生無始已來。法爾有八種識。此八種識及諸心所。真故相無別。其體即一法界。亦名真如。真如為迷悟依。由無始來從未悟故。第七識起迷理無明不如實知真法本一。故云依真如故而起無明。為諸染因也。若謂先有真如。方起無明。由有無明。方有阿賴耶識。由有阿賴耶識。方有前七轉識。則眾生有始。何異冥初生覺之外道耶。然此無明即熏真如者。謂一念無明現行。即熏於藏識中。成無明種。藏識體即真如。譬如動水之時。即動濕性。故云熏真如耳。此約識與真如非異言之。然水雖動。濕性不改乃是隨緣不變之體依於此義。唯識復言不熏真如。是約識與真如非一言之。正可互顯妙理。無違妨也。 真如者。體大也無量無漏者。相大也。勝境界用者。用大也。眾生之心。全攬真如體大為體。故本具此相大用大也。如人迷方。方仍不動。如水成冰。冰之濕性如故。則融相潤用亦複本具。即此名為阿賴耶中無漏種子。譬如冰中融潤之性。不離於冰。而與冰違。所以無漏道起。則舍賴耶及異熟名也 是故滿足過於恆沙非異非一不可思議之法。無有斷絕(由其本具如此德相)故說真如名如來藏(由其證此本具德相)亦複名為如來法身 因該果海。名如來藏。亦可名為理即法身。果徹因源。名為法身。亦可名為究竟如來藏也。初顯示體相竟 《宗鏡錄 (卷4) 》 宋 永明智覺禪師延壽集有執真如與賴耶體別者。是惡慧也。 《宗鏡錄 (卷5) 》明知天親。亦用如來藏而成識體。但後釋論之人。唯立不變。則過歸後人。 《宗鏡錄 (卷47) 》若有不信阿賴耶識。即是如來藏。別求真如理者。如離像覓鏡。即是惡慧。以未了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之義。而生二執 《 宗鏡錄 (卷100) 》謂首楞嚴經。以如來藏心為宗。如來藏者。即第八阿賴耶識。 《佛果圜悟禪師碧岩錄 (卷8) 》宋 重顯頌古.克勤評唱 此六識。教家立為正本。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因其所以生。來為先鋒。去為殿後。古人道。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若證佛地。以八識。轉為四智。教家謂之改名不改體。根塵識是三。前塵元不會分別。勝義根能發生識。識能顯色分別。即是第六意識。第七識末那識。能去執持世間一切影事。令人煩惱。不得自由自在。皆是第七識。到第八識。亦謂之阿賴耶識。亦謂之含藏識。含藏一切善惡種子。 《人天眼目 (卷4) 》第八識亦名含藏識。 《人天眼目 (卷5) 》宋 智昭集 宗鏡雲。第八識多異熟性故。亦名含藏識。亦名八王子。亦名八解脫。亦名八丈夫。總有四八三十二相。此是果相因智報德。七八二識不相離。解深密經雲。此八識能發起前六轉識故。第八識謂前世中。以善不善業為因。招感令生第八異熟心。是果。此阿賴耶者。即是真心。不守自性。隨染凈緣不合而合。能含藏一切真俗境界故。名含藏識。如明鏡不與影象合。而含影象。亦名如來藏識。 《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 (卷1) 》 唐 法海集 自性含萬法。名為含藏識。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卷1) 》 元 宗寶編 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祖知悟本性。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卷1) 》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 《 宗鏡錄 (卷49) 》問。此識既雲恆轉如流。定有生滅去來不 答。此識不守自性。隨緣變時。似有流轉。而實無生滅。亦非去來。如湛水起漚。漚全是水。華生空界。華全是空。識性未常去來。虛空何曾生滅。如馬祖大師雲。若此生所經行之處。及自家田宅處所。父母兄弟等。舉心見者。此心本來不去。莫道見彼事則言心去。心性本無來去。亦無起滅。所經行處。及自家父母眷屬等。今所見者。由昔時見故。皆是第八含藏識中。憶持在心。非今心去。亦名種子識。亦名含藏識。貯積昔所見者。識性虛通。念念自見。名巡舊識。亦名流注生死。此念念自離。不用斷滅。若滅此心。名斷佛種性。此心本是真如之體。甚深如來藏。而與七識俱。 《一切經音義 (卷51) 》 唐 慧琳撰 阿陀那識(梵語也即含藏識也) 《 深密解脫經 (卷1) 》 元魏 菩提流支譯 廣慧。彼識名阿陀那識。何以故。以彼阿陀那識取此身相應身故。廣慧。亦名阿梨耶識。何以故。以彼身中住著故。一體相應故。廣慧。亦名為心。何以故。以彼心為色聲香味觸法增長故。 《解深密經 (卷1)》唐 玄奘譯 廣慧。此識亦名阿陀那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隨逐執持故。亦名阿賴耶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攝受藏隱同安危義故。亦名為心。何以故。由此識色聲香味觸等積集滋長故。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卷2) 》唐 般若譯 一大圓鏡智。轉異熟識得此智慧。如大圓鏡現諸色像。如是如來鏡智之中。能現眾生諸善惡業。以是因緣。此智名為大圓鏡智。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卷10) 》唐 般若譯 如來無垢識   永斷諸習氣 清凈智圓明   賢聖所歸趣 猶如最勝寶   無復諸瑕翳 《瑜伽師地論 (卷80) 》彌勒菩薩說 唐 玄奘譯 問諸阿羅漢住有餘依涅盤界中。住何等心。於無餘依般涅盤界。當般涅盤。答於一切相不復思惟。唯正思惟真無相界。漸入滅定滅轉識等。次異熟識舍所依止。由異熟識無有取故。諸轉識等不復得生。唯余清凈無為離垢真法界在。於此界中般涅盤已。不復墮於天龍葯叉。若乾達縛。若緊奈洛。若阿素洛。若人等數。以要言之。所有有情假想施設。遍於十方一切界。一切趣。一切生。一切生類。一切得身。一切勝生。一切地中。非此更復墮在彼數。何以故。由此真界離諸戲論。唯成辦者內自證故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 (卷2) 》超過菩薩地者。等覺後心。入於金剛喻定也。法空無漏妙觀察智。名究竟道。從初證法身後。分分增進。至此滿足。令異熟識中有漏種子。舍無不盡。轉成庵摩羅識。即與大圓鏡智忽得相應。 微細分別究竟永盡者。無間道中。舍異熟識種也。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 (卷3) 》謂第八識中無明種子。只須一念不覺。便起現行而生染心。此雖等覺菩薩。未轉異熟識為無垢識尚未能盡其源。唯佛位中。既與大圓鏡智相應。方能通達其性相之邊底也。 此由無始第七識之法見法愛法慢。妄執第八以為自內實法。所有習氣熏在第八識中。雖以第六法空智果恆現在前之力。不與第七現行相應俱起。而此習氣種子力故。未舍異熟識名。未證一切如來究竟平等不二法身。故須從菩薩究竟地。入於金剛喻定。除滅此種。乃入如來地也。 《宗鏡錄 (卷50) 》問。至聖垂慈。覺王應跡。以廣長之舌相。出誠實之微言。於無名相中。布難思之教海。以假名相說。演無盡之義宗。且如第八識心。本無名相。隨位立號。因執得名。至何位次之中。而舍虛假之稱 答。唯識論雲。第八識。雖諸有情皆悉成就。而隨義別。立種種名。謂或名心。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習故。或名阿陀那。執持種子及諸色根而不壞故。或名所知依。能與染凈所知諸法。為依止故。或名種子識。能遍任持世出世間法種子故。此等諸名。通一切位。或名阿賴耶識。藏一切雜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見等執藏。以為自內我故。此名唯在異生有學。非無學位。不退菩薩。有雜染法執藏義故。或名異熟。能引生死善不善業異熟果故。此名唯在異生二乘。諸菩薩位。非如來地。猶有異熟無記法故。或名無垢識。最極清凈諸無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來地有。菩薩二乘及異生位。持有漏種可受熏習。未得善凈第八識故。如契經偈說。如來無垢識。是凈無漏界。解脫一切障。圓鏡智相應。阿賴耶識名。過失重故。最初舍故。此中偏說。異熟識體。菩薩將得菩提時舍。聲聞獨覺。入無餘依涅盤時舍。無垢識體。無有舍時。利樂有情無盡時故。心等通故。隨義應說。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卷3) 》鈍根小智聞一乘   怖畏發心經多劫 不知身有如來藏   唯欣寂滅厭塵勞 眾生本有菩提種   悉在賴耶藏識中 若遇善友發大心   三種鏈磨修妙行 永斷煩惱所知障   證得如來常住身 《方廣大莊嚴經 (卷9) 》 唐 地婆訶羅譯 爾時彼諸天子心生歡喜。以微妙天花遍散佛上。當於是時香花彌布積至於膝。如來遠離無明黑暗及愛見網。竭煩惱河拔除毒刺解諸纏縛。摧壞魔幢建立勝幡能善安處。諸眾生界記[卄/別]眾生。觀察根性知其病本。施甘露葯為大醫王。令諸眾生皆得度脫。安置涅盤寂靜之樂。住如來藏結解脫繒入智慧城。同諸如來清凈法界 《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卷10) 》賴耶性清凈   妄識所熏習 圓鏡智相應   如日出雲翳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9) 》 唐 般若譯 善男子。我復善知十八工巧。種種技術。並六十二眷屬明論。及內明等一切方法。治內煩惱。何等名為內身煩惱。有四因緣。一謂眼根攝受色境。二由無始取著習氣。三由彼識自性本性。四於色境作意希望。由此四種因緣力故。藏識轉變。識波浪生。譬如瀑流相續不斷。善男子。如眼識起一切根識。微塵毛孔。俱時出生。亦復如是譬如明鏡頓現眾像。諸識亦爾。或時頓現。善男子。譬如猛風吹大海水。波浪不停。由境界風。飄靜心海。起識波浪。相續不斷。因緣相作。不相舍離。不一不異。如水與波。由業生相。深起系縛。不能了知色等自性五識身轉。彼阿賴耶。終不自言。我生七識。七識不言從賴耶生。但由自心執取境相。分別而生。如是甚深阿賴耶識行相。微細究竟邊際。唯諸如來住地菩薩之所通達。愚法聲聞。及辟支佛。凡夫外道。悉不能知 《摩訶摩耶經 (卷2) 》 蕭齊 曇景譯 五百歲已寶天比丘。善說法要度二萬人。八部眾生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正法於此便就滅盡。六百歲已。九十六種諸外道等。邪見競興破滅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馬鳴。善說法要降伏一切諸外道輩。七百歲已。有一比丘名曰龍樹。善說法要滅邪見幢然正法炬。 《 佛說法集經 (卷5) 》元魏 菩提流支譯 複次世尊。菩薩作是念。我今以此波羅提木叉戒。令一切眾生受持。是名菩薩增上戒學。世尊。何者是菩薩增上定學。所謂修習四禪四空三摩跋提。菩薩又作是念。我今以此增上定學。成就一切眾生。是名菩薩增上定學。何者是菩薩增上慧學。所謂菩薩學十八空。菩薩又作是念。我今以此十八空法。令諸眾生皆悉知見。是名菩薩增上慧學。世尊。菩薩此三種學。悉能攝取一切諸學。 《占察善惡業報經 (卷2) 》若廣說者如十八空。如是顯示一切諸法皆不離菩提體。 《 十八空論 (卷1) 龍樹菩薩造 陳 真諦譯 第三明唯識真實。辨一切諸法唯有凈識。無有能疑。亦無所疑。廣釋如唯識論。但唯識義有兩。一者方便。謂先觀唯有阿梨耶識。無餘境界。現得境智兩空。除妄識已盡。名為方便唯識也。二明正觀唯識。遣盪生死虛妄識心。及以境界。一皆凈盡。唯有阿摩羅清凈心也 《187 方廣大莊嚴經 (卷9) 》佛告諸比丘。菩薩於後夜分明星出時。佛世尊調御丈夫聖智。所應知。所應得。所應悟。所應見。所應證。彼一切一念相應慧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等正覺。具足三明。 《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22) 》後秦 鳩摩羅什譯 是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修學佛道。乃至未成就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種智。是為修學佛道。能具足是佛道因緣已。以一念相應慧得一切種智。爾時一切煩惱習永盡以不生故。是時以佛眼觀三千大千世界。無法尚不可得何況有法。 《 佛說須摩提長者經 (卷1)》吳 支謙譯 我爾時伸手按地。魔眾眷屬即便破散。我所知所得所覺之法。當現證驗應得成道。爾時即集無量功德智慧。以一念相應慧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轉**自得成就。亦復成就一切眾生。 《 菩薩藏經 (卷1) 》 梁 僧伽婆羅譯 如先釋迦牟尼佛。坐菩提樹下。住不可思議無垢定降伏惡魔。所有諸法可知可見可覺。於夜後分明星出時。以一念相應慧行滅苦道得證醍醐。南無常住十方三寶

3人 喜歡 喜歡 回應 推薦 喜歡 只看樓主


  • 平凈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2010-11-27 22:46:05

    佛學學習小組刪除了我的轉貼:頂禮如來藏 來自: 末法凡夫佛學學習組長不願面對正見了?

    贊 回應

  • 末法凡夫 2010-11-28 01:53:16

    平靜師兄法安!墜於斷見者,古來不少,何況今末法季?所以,不樂見聞者多而心生歡喜者少,是為正常現象。末學的帖子,幸得師兄整理,在此感謝!下面這一段再次提出,師兄仔細閱讀:《大慧普覺禪師語錄》: 「老龐云:但願空諸所有,切勿實諸所無。只了得這兩句,一生參學事畢。今時有一種剃頭外道,自眼不明。只管教人死猲狙地休去歇去;若如此休歇,到千佛出世,也休歇不得,轉使心頭迷悶耳。又教人隨緣管帶忘情默照;照來照去、帶來帶去,轉加迷悶,無有了期,殊失祖師方便,錯指示人。教人一向虛生浪死,更教人是事莫管,但只恁么歇去,歇得來情念不生,到恁么時,不是冥然無知,直是惺惺歷歷,這般底更是毒害,瞎卻人眼,不是小事。」 龐蘊居士,在馬祖道一坐下參學,真悟祖師。所說極為「武斷」:「但願空諸所有,切勿實諸所無。只了得這兩句,一生參學事畢。」------------「空諸所有」者,謂:「實證一切法(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無常空;皆是如來藏所生法,皆無實義,不可執取為真實不壞。否則,即無可能斷我見,即是未證小乘初果之凡夫。能空諸所有的同時,切勿「實諸所無」。意謂:「切勿以為法界無實相可言,無如來常住:有情本具之真如(如來藏)亦是斷滅空」。實證這兩個方面,必定是明心的悟者。因此說「一生參學事畢」(當然,若是大根器,悟後起修,尚有無量法門可供修學,並非事畢。)接著,祖師破口:「今有一種剃頭外道」----------末學身為菩薩戒子,不敢說四眾過。祖師卻直指這些身披僧衣而墜在斷滅空之中的人為「剃頭外道」。可見祖師風骨,亦可見墜在斷滅空之中,廣說違背佛法之邪見者之可恨!因為實在是從根子上誹謗佛之正法。同時,籠罩學人,斷人法身慧命。「自眼不明。只管教人死猲狙地休去歇去;若如此休歇,到千佛出世,也休歇不得。」———如今,教人「看破放下、不執著、不著相、活在當下、歇即菩提」等等的人。不僅是網上初學已將這些當做「網路流行語」。而且多數出自「大師」之口。諸方大師,請勿對號入座。以免成為祖師所說之「剃頭外道」。切莫再教人「休去歇去」也!然而,若真是墜在斷見中的人,也只能教人「休去歇去」,何以故?無一法可得,不休不歇將如何?這些言說,本來不是魔說,因為只教人「空諸所有」之正知見,令人不以一切法為真實不壞。可是,一線之差,將如來藏也攝歸與「一切法」並以為無常空者。頓時由將證初果之聖人轉為一闡提人。何以故?誹謗佛法第一義諦故。極為斷見外道,豈能證得三乘菩提之任何一種果位?聞者無論採信與否,師兄莫生煩惱。得一二明眼人,已屬欣慰。若有誹謗,亦因末學所舉而謗,可見其人已經閱讀思維。既以閱讀思維,正法知見已入心田,如是勝妙之法,末學所說雖為毛皮,其功德已是不可思議。何以故?一句一偈,其福德已如虛空不可思議。正法知見於未來際顯發出來,今之聞者,即成大乘真佛子,荷擔如來家業。到那時,懇請今時誹謗正法之諸位,千萬攝受末學於坐下。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贊 回應


  • 末法凡夫 2010-11-28 02:04:01

    文中「切勿實諸所無」,直譯為:切勿以「一切法空」為實----------將如來藏納入「一切法」中,並以此為實際理地。如無文字障,當知祖師所說的含義。為免此誤會,末學多次舉經文:「法身含藏一切諸法,一切諸法不攝法身」。如無文字障,對此視而不見者,非狡辯而何?

    贊 回應

  • 末法凡夫 2010-11-28 02:10:02

    「隨緣」二字,也成「網路流行語」。末學為此,以淺顯語言整理短文一篇,供學人參考:《隨緣》先由「貪」說起,這是眾生最難斷除的習氣。不貪財色,就貪名譽;都不貪了,在生活細節上還可能貪美味或者睡得香。這是「五欲」。不貪五欲,還可能貪我,貪長壽;連我也不貪了,還會貪法。未斷我見、我執的人,無論如何「成熟」,如何「心胸廣大」,如何「順其自然」。也不可能「隨緣」。其實,就算斷除我見我執,如果以無餘涅盤為目標的修行者,也不能完全隨緣:托缽僧害怕毀壞梵行而不能隨緣,比如行於酒肆、煙柳場所。而悟後菩薩卻能隨緣:任你外緣如何,來則受之,根本影響不到他。乃至觀因緣成熟而行於煙花柳巷去度有緣眾生。這是隨緣。為什麼?菩薩悟後,轉依真心之故。若是依意識心,只要起心動念,只要能決定,能做主。就不可能隨緣而只會「隨決定」。真正完全隨緣的,是一切有情本具的真心。而不是能作出「我要隨緣」、「我不隨緣」等等決定的意識心(妄心)。真心,永遠是隨順眾生的因緣來運作,《維摩詰經》云:「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眾生在世間,由意識與意根來運作,總會有所貪慾,也會有所厭惡;而真心,總是隨順眾生的意識、意根的心想而運作,從來不會自己決定要作或不作,所以是真隨緣,從來不會自作主張。從來都沒有意見,永遠隨順眾生的心想而運行,這叫作「了眾生心行」,眾生心在想什麼,想要什麼,他都知道,眾生想瞞也瞞不過他。說他「真隨緣」,也是因為他從無始以來到無量未來際,都是這樣的體性;永不改變,是為「真實」。不像「假隨緣」的意識心:今生因與「隨緣」這個法相應而隨緣。未來世因業報生於三惡道,就不再隨緣了。乃至當下分分秒秒,也是起心動念要隨緣則隨緣,念頭滅了就不知隨緣在哪裡了。這樣的「隨緣」,是有時有,有時無的;是生滅的,因而虛妄不實。不是每一剎那都本具隨緣性的真心。真心的這種隨緣:隨於眾生心想之緣而運作,沒有任何的意見而不停止他自己的功德性,無有一剎那的停止。其次,隨應眾生果報的隨緣性;我們知道,真心含藏往昔所造一切業種(除非業種因受報等緣故而消亡)。因為這個隨緣性,真心絕對不會逃避惡業種而貪著善業種,只是隨順業種而實行果報。若非如此,必將捨棄惡業種,留下善業種,這樣,六道就會只有天道一道了。第三,隨應眾生所需之緣:隨應眾生所需之緣來成就諸法,這就是「萬法唯識」。真心隨緣而流注法種,生出意根;意根觸法塵而生意識,意識心成就科學技術、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等為人所用的種種世間法。成就衣食住行等等所需。乃至成就山河大地器世間令眾生住於其中。成就每一個有情過去未來的無量天身、人身、畜生身、地獄身。如是輾轉出生一切萬法,歸根結底都是真心隨緣而造就。悟後菩薩轉依真心而能隨緣。悟前不應以一句「隨緣」而懈怠於對佛法的信解行證。若如是,則「隨緣」即因誤會而成為邪法。願一切學人勇猛精進,令無量劫以來所集善根早日顯發,令善因緣早日成熟,隨此因緣而觸證真心,入菩薩數,廣度無量眾生。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贊 回應

  • 平凈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2010-11-28 08:15:11

    「但願空諸所有,切勿實諸所無」。此即是佛法的核心了,前者較易理解,後者更難。「看破放下、不執著、不著相、活在當下、歇即菩提」等,一點沒錯啊?歇,即歇去人的貪,嗔,痴,慢,疑五毒,才能張顯真心?

    贊 回應

  • 末法凡夫 2010-11-28 10:15:55

    似似而非最能籠罩人

    贊 回應

  • 小虎 (隨緣自在。) 2010-11-28 11:03:21

    學習。

    贊 回應

  • 末法凡夫 2010-11-28 14:12:32

    師兄,看破放下,能夠讓人去除對外物的貪著:財色名食睡。但是,不能令人斷我見。也就與解脫道無關了。不執著,是做了一個決定:意識心不要去執取某一事物;不著相,是讓自己(意識心)故意不去分別。活在當下,是要不去後悔往昔,也不幻想未來。類似於一種「人生哲學」。再進一步,是細細體驗自己當下的心行是如何運作的,類似於修定。歇即菩提,末學以為,停止對外境的攀援,僅是見道的前提條件之一。如上,種種法所涉及的,並未深入了解分析這個「我」。並未遵從佛之教誨,深細觀行一切法,實證一切法的虛妄性。如果對五蘊任何一蘊深入下去,就會發現沒有這樣簡單明了。如果喜歡「快餐」,喜歡用一句話概括佛法。釋迦牟尼佛也就不必說法49年。如果不深入蘊處界一切法,進而深細觀行。僅僅是信受「一切法無常空」。是無法真斷我見的。這樣就還是未證初果的凡夫。其次,上述種種說教,不僅不能令人斷我見證初果;更不可能令人開悟明心。就其根本而言,落在「處世哲學」「人生態度」之上。是將佛法世俗化。正因為涉及世人的生活,所以這一類說法很有市場。但是,與「超然物外」、戴爾.卡耐基、培根、《心靈雞湯》《羅蘭小語》等世間法沒有本質區別。諸方「大師」,打著佛教的旗號,使用著佛教的名相,宣揚這些世俗法。將佛法了生死,成佛道兩大主要目標模糊化,淡化。淪為為「生活導師」。這樣的話,學人可能會生活得很快樂,很閑散,很有信心。可是,死亡來臨之時一定會隨業牽引。如果念佛往生,這一生就要老老實實,不可跟隨這些「大師」誹謗正法。否則,念佛也難往生。

    贊 回應

  • 平凈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2010-11-29 01:32:56

    您說的沒錯,「看破放下、不執著、不著相、活在當下、歇即菩提」等,它們本身並未在深入了解分析這個「我」,如果只停留在這個過程,那無異於「處世哲學」。可它們只是修行手段的一部分,必須的手段,也就是說六度是比須的。深細觀行一切法,實證一切法的虛妄性,是一個慢長的過程,還需要學習經典。讀解佛經,是認識佛法的另一方面。二方面同行並進,才能深細觀行一切法,實證一切法。除此以外又怎樣觀行一切法,實證一切法呢?

    贊 回應

  • 末法凡夫 2010-11-29 10:58:58

    師兄,修學佛法是一個「系統工程」;比如,心性剛強者,難與佛法相應。同一句佛經,心性調柔者可能深感觸動乃至流淚,剛強者無動於衷乃至根本不信。因此,諸佛教誨:「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令學人的習氣轉變;再如,善根深厚者,很容易遇到善知識,善根淺薄者蹉跎幾十年,參訪諸方,最後落在邪法之中,舍壽時與上師同墜地獄。又如,心性醇厚者,卻沒有智慧提升知見,在法義上思維很久也不懂。雖然會「本能地」厭惡邪法,在正法知見上卻進展緩慢。因此,慧力、定力、福德資糧。這三者缺一不可,應當同時並進,欠缺哪一塊就著重於哪一塊。慧力在前,是因為於此相關的「揀擇眼」、鑒別能力,猶如汽車的方向盤。而末法時期,「惡慧」太多。因此,對佛法的大致內容與方嚮應當有一個基本的正知見。觀行的對象,是世間的一切法。這要在深入學習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每一蘊、處、界之後。在日常生活中對照印證。最重要的部分,是「意識心我」的內容(涉及五蘊之識蘊;六根之意根;六塵的法塵)。斷我見證初果,超於一切外道,非同小可。不能以為輕易。我等凡夫無始劫以來從未斷除我見,否則已經解脫生死。佛教阿含諸經主要講解脫道正法。請深入學習。實證真心,則是圓滿六住位之時。若是未發菩提心,未圓滿十信位,未勤修六度。定、慧、福都未具足,不可能開悟明心。在凡夫位,就是積累這些資糧的階段。若是真的具足了這些資糧,就算世間無正法,也有佛菩薩化現為之說法,令其開悟。

    贊 回應

  • 平凈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2010-11-29 13:30:56

    明白了,按您說的去做。阿含諸經就是我當前學習的目標。

    贊 回應


  • 末法凡夫 2010-11-30 00:11:51

    末學不會作偈,因見有仁者作偈,不敢來而不往也!若能令一二人活命,勝造七級浮屠。曰: 般若中觀勝妙智,凡愚情解永不知。 如來之藏勝義諦,斷常坑中如兔角。 諸法本來不曾生,妄言可滅無實義。 若雲不取二端者,無非取中成邊見。 真心永不知六塵,云何有取或有舍? 若雲是法為常住,凡夫永不成佛道。 若雲是法為斷滅,其體本性如金剛。 若雲是法為實有,湛然如虛不可得。 若雲是法為空無,無量功德豈可謗? 若雲是法有增長,諸佛永不能究竟。 若雲是法可減損,諸佛不可說平等。 若雲是法本清凈,無邊業種藏其中。 若雲是法為染垢,其體永不觸六塵。 若雲是法同萬法,體性迥然是獨尊。 若雲是法異萬法,煩惱本來是菩提。 若雲是法有來去,變易無常何須證? 世間六塵境界中,無有一法非二端。 若離真如如來藏,妄言不二成戲論。 不落二端是何物?唯證乃知是法身。 思維測度不能及,未悟不能懂中觀。 是法非法真實法,眾生如幻是眾生。 滅度實際不得度,已度非度是真度。 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 若見諸法非諸法,是名真見如來身。 文字顛倒非破執,實有真義在其中。 末法師如恆河沙,善知稀有遭人謗。 心性剛強復我慢,難與正法稍相應。 身在凡夫眾生位,積累資糧是正行。 熏聞般若妙法義,制心一處細心行。 眾善奉行集福德,因緣早熟遇善知。 不尚世間處事法,不崇心靈安放處。 遠離神通境界法,不隨外道修長生。 釋迦牟尼出世法,一曰解脫二成佛。 解脫滅盡蘊處界,成佛須度無量生。 二道本來是一道,觸證真心為入門。 悟後起修僧祇劫,染污除盡成圓滿。 是中唯一所依止,諸佛如來常住身。 三寶本來是一寶,如來藏中皆具足。 一朝悟明真實心,中觀正見掌中珠。 如實言說不顛倒,是則名為中觀智。 聲聞十方如獅吼,邪魔摧破正法顯。 身為大乘菩薩子,常思佛恩難報答。 雖未解脫異生性,大願勇猛佛加被。 不願西生極樂國,但願常生此世間。 末法之中有正法,常隨善知急速行。 憐念末法諸眾生,令入正見不疲厭。 若遇邪見毀正法,勇猛破斥不惜身。 金剛怒目勿人情,嘴不留情心無嗔。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贊 回應

  • Ww 2010-12-12 20:14:53

    頂禮

    贊 回應

  • 有筠 (井底之蛙) 2010-12-19 10:12:43

    禪宗不立文字,實則無限運用文字。故說法無武斷不武斷之說,當下所說,皆是門庭設施,當機應對。教人即已,則如落葉隨風而逝,不可泥於字句。否則流害無窮。

    贊 回應

  • 平凈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2011-01-03 11:06:23

    關於這個阿賴耶識(如來藏),又看了末法凡夫師兄在外組的跟貼,感覺自己有一些先入的觀念在攪。但近日開始有一些名相概念,著實需要一些思考整理,看來是該閉門用功了。

    贊 回應

  • 洗劍 2011-01-04 14:34:04

    如何積累慧力、定力、福德資糧, 諸位師兄有更詳細的解說嗎

    贊 回應

  • 萬物相意至空 2011-03-04 18:38:55

    把道家的「無」理解為佛家的「空」

    贊 回應
  • [已註銷] 2011-07-26 18:10:18

    前來頂禮!頂禮平凈和末法凡夫兩位師兄!

    贊 回應
  • [已註銷] 2011-07-26 18:13:02

    「不願西生極樂國,但願常生此世間。」師兄之願,真大菩薩願也!頂禮讚嘆!!

    贊 回應

  • ㄚ魯8 (不要問 很恐怖) 2011-11-20 02:18:02

    師兄宗通說通兼具,真修行者也,依法佈施,提攜有緣,善哉!

    贊 回應


  • 一行 (一人行) 2011-11-22 10:39:22

    阿彌陀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贊 回應

  • 末法凡夫 2011-11-23 01:44:46

    「ㄚ魯8」師兄法安!末學淺見:宗通者是開悟明心的菩薩,位在第七住位;說通者是在宗通的基礎上繼續久修,得無礙辯才的菩薩,應是初地位階。末學未悟凡夫,無非是因熏習大善知識著作,鸚鵡學舌而已。

    贊 回應

  • 末法凡夫 2012-02-02 20:54:35

    《楞伽經》:大慧,愚夫依七識身滅,起斷見;不覺識藏故,起常見。

    贊 回應

  • 末法凡夫 2013-02-11 21:57:28

    《長阿含經》卷12:「世尊說法又有上者,謂識入胎。」 《中阿含經》卷24:「阿難!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成此身耶?」答曰:「無也。」 「阿難!若識入胎即出者,名色會精耶?」 答曰:「不會。」 「阿難!若幼童男、童女識初斷壞不有者,名色轉增長耶?」 答曰:「不也。」 「阿難!是故當知是名色因、名色習、名色本、名色緣者,謂此識也。」 《瑜伽師地論》卷87:「當知此住欲界人中,有三分位:謂初入胎識所滋潤、胎分圓滿、自胎而出。」 《大智度論》卷90:「初入胎識是名色因緣,識、名色在胎中。」 這一句論文應當注意:龍樹菩薩在這裡開示的「入胎識」是指第八識如來藏。論文直說入胎識是名色五蘊出生的因緣。入胎識入胎以後,入胎識與名色是同時存在於母胎中的。這已經顯示出:入胎識必然不攝屬於名色,必然是名色外之另一識。

    贊 回應

  • 末法凡夫 2013-02-16 01:09:13

    《央掘魔羅經》:「諸佛如來所不得者。謂過去一切諸佛世尊。於一切眾生所極方便求無如來藏不可得。現在一切諸佛世尊。於一切眾生所極方便求無我性不可得。未來一切諸佛世尊。於一切眾生所極方便求無自性不可得。三世一切聲聞緣覺。於一切眾生所極方便求無如來藏亦不可得。此是如來偈之正義。」

    贊 回應

  • 末法凡夫 2013-03-03 02:55:05

    如是微密法  無量劫難聞  精進智慧者  乃聞如來藏-------------《華嚴經》「若人過去曾值諸佛。供養奉事聞如來藏。於彈指頃暫得聽受。緣是善業諸根純熟。所生殊勝富貴自在。是諸眾生今猶純熟。所生殊勝富貴自在。由彼往昔曾值諸佛暫得聽聞如來藏故。於未來世聞如來藏。當複信樂如說修行。諸根純熟富貴自在。色力具足智慧明達。梵音清凈莫不愛樂。或作轉輪聖王。或為王子。或為大臣。賢德具足離諸慢恣。降伏睡眠精勤修學無諸放逸。及余功德悉皆成就。或為釋梵護世四王。斯由曾聞如來之藏功德所致。身常安隱無病無惱。壽命延長人所愛敬。具足聽聞如來常住大般涅槃甘露之法。堅固安隱久住世間。隨順世間而共娛樂。知諸如來不從欲生。廣為世間開示演說。以此智慧功德利益。在所生處子孫眾多父母長壽。常受人天一切快樂。族姓殊勝悉皆具足。斯由聞知一切眾生悉有如來常住藏故。未來現在天上人中。一切快樂常得具足。由聞如來常住藏故。若彼眾生去來現在。於五趣中支節不具。輪轉生死受一切苦。斯由輕慢如來藏故。若諸眾生歷事諸佛親近供養。乃能得聞如來之藏。信樂聽受不起誹謗。若能如實安慰說者。當如是人即是如來。若諸眾生多背諸佛者。聞如來藏則生誹謗。彼諸眾生自燒種子。嗚呼苦哉苦哉。不信之人於三世中甚可哀愍。」-----------《央掘魔羅經》

    贊 回應
  • 你的回應 回應請先 登錄 , 或 註冊

    頂禮如來藏

    來自: 末法凡夫 2010-11-27 17:53:08

    如來藏,是一切有情畢竟成佛之根本。即是佛法第一義諦。三藏十二部從不同角度與層次宣說。有種種名稱,略舉如下:心、佛、如、我、真心、真如、如來、法身、實際、本際、本性、本心、自性、涅槃、唯我、唯心、唯識、真我、諸法、一切法、非心心、無住心、無念心、無垢識、阿賴耶識、庵摩羅識、本來面目、諸法實相、本地風光、自性彌陀、拖死屍者、父母未生前............此心永不生滅,含藏一切萬法,一切有情本自具足(以此鑒別有情無情)。世間森羅萬象,眾生一切心行,無一不從此心出。此心即是究竟義之三寶,是有情最究竟之皈依處。若將此心謗為「無常空」,謗為「緣起法」。則成就最根本的「誹謗正法」之罪,頓成一闡提人。非五逆十惡可以比擬。乃至慈悲如彌陀世尊也不能攝受。如是嚴重之罪,卻有極多學人不知不解。信口誹謗。諸人當知:否定如來藏,即是挖去佛法之根基,法界之中再無一法真實,則佛法頓成斷滅論。三藏十二部就要重寫。因此,毀壞佛法之罪,無一能過於此。因此,否定如來藏,一言一句,句句抽取佛法之頭目腦髓,遠超「出佛身血」之五逆罪。故末學舉經文以證如來藏勝義實有,即非「無常空」,亦非「唯名無實」「龜毛兔角」。一者勸令一切聞者莫要信口,以免未來長劫之報;二者令人熏聞經典,建立正知見。願佛教正法常住。《 佛說不增不減經 (卷1) 》 元魏 菩提流支譯 舍利弗。甚深義者即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者即是眾生界。眾生界者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是法身。舍利弗。如我所說法身義者。過於恆沙不離不脫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如來功德智慧 《占察善惡業報經 (卷2) 》 隋 菩提燈譯 所謂一切法畢竟無體。本來常空實不生滅故。如是一切法實不生滅者。則無一切境界差別之相。寂靜一味名為真如第一義諦自性清凈心。彼自性清凈心湛然圓滿。以無分別相故。無分別相者。於一切處無所不在。無所不在者。以能依持建立一切法故。複次彼心名如來藏。所謂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無漏清凈功德之業。以諸佛法身從無始本際來。無障無礙自在不滅。一切現化種種功業。恆常熾然未曾休息。所謂遍一切世界皆示作業。種種化益故。 《佛說不增不減經 (卷1)》舍利弗。即此法身過於恆沙。無邊煩惱所纏從無始世來隨順世間。波浪漂流往來生死名為眾生。舍利弗。即此法身厭離世間生死苦惱。棄捨一切諸有欲求。行十波羅蜜。攝八萬四千法門。修菩提行名為菩薩 複次舍利弗。即此法身離一切世間煩惱使纏過一切苦。離一切煩惱垢。得凈得清凈。住於彼岸清凈法中。到一切眾生所願之地。於一切境界中究竟通達更無勝者。離一切障離一切礙。於一切法中得自在力。名為如來應正遍知。是故舍利弗。不離眾生界有法身。不離法身有眾生界。眾生界即法身。法身即眾生界。舍利弗。此二法者義一名異 《占察善惡業報經 (卷2) 》諸佛法身亦復如是。悉能容受一切眾生種種果報。以一切眾生種種果報皆依諸佛法身而有。建立生長住法身中。為法身處所攝。以法身為體。無有能出法身界分者。當知一切眾生身中諸佛法身亦不可毀滅。若煩惱斷壞時還歸法身。而法身本界無增無減不動不變。但從無始世來與無明心俱。痴闇因緣熏習力故現妄境界。以依妄境界熏習因緣故。起妄想相應心計我我所。造集諸業受生死苦。說彼法身名為眾生。若如是眾生中法身熏習而有力者。煩惱漸薄能厭世間求涅盤道。信歸一實修六波羅蜜等一切菩提分法。名為菩薩。若如是菩薩中修行一切善法滿足究竟得離無明睡者。轉名為佛。當知如是眾生菩薩佛等。但依世間假名言說故有差別。而法身之體畢竟平等無有異相。善男子。是名略說一實境界義。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卷1) 》 劉宋 求那跋陀羅譯 如是大慧。轉識藏識真相若異者。藏識非因。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而自真相實不滅。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識滅。但業相滅。若自真相滅者。藏識則滅。大慧。藏識滅者。不異外道斷見論議。 《入楞伽經 (卷2) 》元魏 菩提流支譯大慧。如是轉識阿梨耶識。若異相者。不從阿梨耶識生。若不異者。轉識滅阿梨耶識亦應滅。而自相阿梨耶識不滅。是故大慧。諸識自相滅。自相滅者業相滅。若自相滅者阿梨耶識應滅。大慧。若阿梨耶識滅者。此不異外道斷見戲論。 《大乘入楞伽經 (卷1) 》唐 實叉難陀譯 大慧。轉識藏識若異者。藏識非彼因。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然彼真相不滅。大慧。識真相不滅但業相滅若真相滅者藏識應滅。若藏識滅者。即不異外道斷滅論。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卷2) 》佛告。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盤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盤。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大慧。未來現在菩薩摩訶薩。不應作我見計著。譬如陶家於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輪繩方便作種種器。如來亦復如是。於法無我離一切妄想相。以種種智慧善巧方便。或說如來藏。或說無我。以是因緣故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是名說如來藏。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令離不實我見妄想。入三解脫門境界。悕望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作如是說。如來之藏若不如是則同外道所說之我。是故大慧。為離外道見故。當依無我如來之藏。 《入楞伽經 (卷3) 》佛告聖者大慧菩薩言。大慧。我說如來藏常。不同外道所有神我。大慧。我說如來藏空實際涅盤不生不滅無相無願等文辭章句。說名如來藏。大慧。如來應正遍知。為諸一切愚痴凡夫。聞說無我生於驚怖。是故我說有如來藏。而如來藏無所分別寂靜無相。說名如來藏。大慧。未來現在諸菩薩等。不應執著有我之相。大慧。譬如陶師依於泥聚微塵輪繩。人功手木方便力故作種種器。大慧。如來世尊亦復如是。彼法無我離諸一切分別之相。智慧巧便說名如來藏。或說無我。或說實際及涅盤等。種種名字章句示現。如彼陶師作種種器。是故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說有我相。大慧。我說如來藏者。為諸外道執著於我。攝取彼故說如來藏。令彼外道離於神我妄想見心執著之處。入三解脫門。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慧。以是義故。諸佛如來應正遍知說如來藏。是故我說有如來藏。不同外道執著神我。是故大慧。為離一切外道邪見。諸佛如來作如是說。汝當修學如來無我相法。 《 大乘入楞伽經 (卷2) 》佛言。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如來應正等覺。以性空實際涅盤不生無相無願等諸句義。說如來藏。為令愚夫離無我怖。說無分別無影像處如來藏門。未來現在諸菩薩摩訶薩。不應於此執著於我。大慧。譬如陶師於泥聚中以人功水杖輪繩方便作種種器。如來亦爾。於遠離一切分別相無我法中。以種種智慧方便善巧。或說如來藏。或說為無我。種種名字各各差別。大慧。我說如來藏。為攝著我諸外道眾。令離妄見入三解脫。速得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諸佛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若欲離於外道見者。應知無我如來藏義。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卷4) 》佛告大慧。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兒變現諸趣離我我所。不覺彼故。三緣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覺計著作者。為無始虛偽惡習所薰。名為識藏。生無明住地與七識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斷。離無常過離於我論。自性無垢畢竟清凈。其諸餘識有生有滅。意意識等念念有七。 《入楞伽經 (卷7) 》佛告大慧。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故。能與六道作生死因緣。譬如伎兒出種種伎。眾生依於如來藏故。五道生死。大慧。而如來藏離我我所。諸外道等不知不覺。是故三界生死因緣不斷。大慧。諸外道等妄計我故。不能如實見如來藏。以諸外道無始世來虛妄執著種種戲論諸熏習故。大慧。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而與無明七識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斷絕身俱生故。離無常過離於我過自性清凈。餘七識者。心意意識等念念不住是生滅法。 《大乘入楞伽經 (卷5) 》大慧。如來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兒變現諸趣離我我所。以不覺故三緣和合而有果生。外道不知執為作者。無始虛偽惡習所熏。名為藏識。生於七識無明住地。譬如大海而有波浪。其體相續恆注不斷。本性清凈離無常過離於我論。其餘七識意意識等念念生滅。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卷4) 》大慧。善不善者。謂八識。何等為八。謂如來藏名識藏。心意意識及五識身。非外道所說。 《入楞伽經 (卷7)》複次大慧。言善不善法者。所謂八識。何等為八。一者阿梨耶識。二者意。三者意識。四者眼識。五者耳識。六者鼻識。七者舌識。八者身識。 《大乘入楞伽經 (卷5) 》複次大慧。善不善者。所謂八識。何等為八。謂如來藏名藏識。意及意識並五識身。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卷4) 》意識五識俱相應生。剎那時不住。名為剎那。大慧。剎那者名識藏如來藏意俱。生識習氣剎那。無漏習氣非剎那。非凡愚所覺。計著剎那論故。不覺一切法剎那非剎那。以斷見壞無為法。 《 入楞伽經 (卷8) 》大慧。意識共五識身相應生。一念時不住。是故我說彼法念時不住。大慧。言剎尼迦者。名之為空。阿梨耶識名如來藏。無共意轉識熏習故名為空。具足無漏熏習法故。名為不空。大慧。愚痴凡夫不覺不知。執著諸法剎那不住。墮在邪見而作是言。無漏之法亦剎那不住。破彼真如如來藏故。 《大乘入楞伽經 (卷5) 》意識與彼五識共俱。取於種種差別形相。剎那不住。我說此等名剎那法。大慧。如來藏名藏識。所與意等諸習氣俱。是剎那法。無漏習氣非剎那法。此非凡愚剎那論者之所能知。彼不能知一切諸法有是剎那非剎那故。彼計無為。同諸法壞墮於斷見。 《入楞伽經 (卷9) 》阿梨耶本識   意及於意識 離可取能取   我說如是相 《大乘入楞伽經 (卷6) 》顯示阿賴耶   殊勝之藏識 離於能所取   我說為真如 《 大乘密嚴經 (卷1) 》 唐 地婆訶羅譯 金剛藏。如來常住恆不變易。是修念佛觀行之境名如來藏。猶如虛空不可壞滅。名涅盤界亦名法界。過現未來諸佛世尊。皆隨順此而宣說故。如來出世不出世間此性常在。名法住性亦名法尼夜摩性。金剛藏。云何名為尼夜摩。後有諸惡此皆離故。又此三昧。能決定除後有諸惡。以如是義名尼夜摩。 《大乘密嚴經 (卷2) 》諸仁者。一切眾生阿賴耶識。本來而有圓滿清凈。出過於世同於涅盤。譬如明月現眾國土。世間之人見有虧盈。而月體性未嘗增減。藏識亦爾。普現一切眾生界中。性常圓潔不增不減。無智之人妄生計著。若有於此能正了知。即得無漏轉依差別。此差別法得者甚難。 《大乘密嚴經 (卷2) 》諸仁者。阿賴耶識恆與一切染凈之法而作所依。是諸聖人現法樂住三昧之境人天等趣。諸佛國土悉以為因。常與諸乘而作種性。若能了悟即成佛道。 《大乘密嚴經 (卷3) 》賴耶體常住   眾識與之俱 如輪與水精   亦如星共月 《 大乘密嚴經 (卷3) 》佛說如來藏   以為阿賴耶 惡慧不能知   藏即賴耶識 如來清凈藏   世間阿賴耶 如金與指環   展轉無差別 《大乘起信論 (卷1) 》梁 真諦譯 複次真如自體相者。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無有增減。非前際生非後際滅。畢竟常恆。從本已來性自滿足一切功德。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自性清凈心義故。常樂我凈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具足如是過於恆沙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乃至滿足無有所少義故。名為如來藏。亦名如來法身 《大乘起信論 (卷1) 》唐 實叉難陀譯 複次真如自體相者。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無有增減。非前際生非後際滅常恆究竟。從無始來本性具足一切功德。謂大智慧光明義。遍照法界義。如實了知義。本性清凈心義。常樂我凈義。寂靜不變自在義。如是等過恆沙數非同非異不思議佛法無有斷絕。依此義故名如來藏。亦名法身 《 大乘起信論 (卷1) 》故說真如名如來藏。亦複名為如來法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 (卷1) 》靈峰蕅益沙門智旭述二者相大。謂如來藏。本來具足無量無邊性功德故 此謂眾生現前介爾之心。即是如來藏也。夫真如不變隨緣。舉體而為眾生介爾之心。則介爾心。便是真如全體。今又名為如來藏者。是約生滅門中。隱名如來藏。顯名法身故也。然法身與如來藏。雖有二名。終無二體。故不唯顯名法身之時。具足無量無邊性功德相。即正在隱名如來藏時。本來具足無量無邊性功德也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 (卷2) 》如來藏者。即是真如。真如不變隨緣。舉體而成生滅。今不言依真如有生滅心轉。乃言依如來藏有生滅心轉者。蓋以真如目此心之體。如指水之濕性。以如來藏目此心之相。如指濕性之水也。真如既不生滅。故如來藏亦不生滅。真如舉體隨緣。故依第八如來藏而有前七識生滅心轉。此前七識。並依第八識起。並攬真如為體。如依水起波。波亦以濕為體也。第八識與前七識。展轉相依。互為因果。如水與波。故名和合。能熏所熏相別。故非一。同以真如為體。故非異。由有能藏所藏執藏義故。所以復受阿賴耶名(阿賴耶此翻藏)由其體即真如。故能攝一切法。由其受熏持種。故能生一切法也。問。賴耶體即真如。賴耶能攝一切法者。真如舉體成賴耶。真如亦應生一切法。答。其理實然。但約不變隨緣。名如來藏。亦名賴耶。故可雲生一切法。若約隨緣不變。乃名真如。但可雲攝一切法。皆不生滅。不可雲生一切法也。問。真如既不得雲生一切法。賴耶亦不得雲攝一切法。答。賴耶全攬真如為體。非是真如少分。故能攝一切法也。攝一切法。即是理具三千。生一切法。即是事造三千。由有理具。方有事造。由有事造。方顯理具。若不攝一切法。安能生一切法。若非生一切法。安顯攝一切法。又真如與賴耶。不一不異。由不異故。並雲攝一切法。由不一故。真如不雲生一切法也。又真如不變隨緣。不唯舉體作如來藏阿賴耶識。亦即舉體作諸轉識及一切法。譬如濕性。不唯舉體作水。亦即舉體作波。是故一一轉識及一切法。隨緣不變。皆是真如全體。非是真如少分。當知一一轉識及一切法。據實道理。無不各各皆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今但明賴耶能攝能生者。姑就生滅門中異相言之。若約同相。則並是真如全體。並具真如大用也。又前七轉識。相雖生滅。體即真如。本不生滅。如來藏體雖不生滅。既隨因緣。相亦生滅。今但以生滅心指七轉識。不生滅指如來藏者。姑就生滅門中非一之義言之。若約非異之義言者。七識生滅。即是藏識生滅。藏識不生滅。即是七識亦不生滅。故楞伽經雲。七識不流轉。不受苦樂。非涅盤因。即七識不生滅義。又雲。如來藏者。受苦樂。與因俱。若生若滅。即藏識生滅義也。言復有二種義者。謂此藏識中。無始已來。法爾本具無漏智德種子。能生無漏諸法。名為覺義。法爾本具有漏無明種子。能生有漏諸法。名不覺義也。問。下文釋覺義雲。謂心第一義性。即是一切如來平等法身。說為本覺。何得以無漏種子釋之。答。真如不變隨緣。舉體而為無漏有漏若種若現。故下文雲。如是無漏無明種種幻用。皆同真相。夫無明種現。尚同真相。況無漏種現。豈不即是第一義性。豈不即是一切如來平等法身耶。良由無漏種子。本自有之。故名本覺。四智心品。初起現行。故名始覺。佛果所成四智心品。即同無漏種子。全體真如。無增無減。平等平等。故云始覺即本覺也。幸舍舊執而痛思之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 (卷2) 》更依下文。以喻明之。如來藏即真如。 此舉喻以釋成也。海水。喻如來藏心。波喻前七轉識。風。喻無明心所。水之動相。即名為風。風原不在水外。喻心之不覺。即名無明。無明心所。恆與心王相應。不在心王外也。然水有可動之性。即喻無明種子。藏在第八識中。波有動轉之相。即喻無明現行。但與前七識相應也。藏識常住。轉識生滅。如水與波非一。藏識亦攬真如為體。轉識亦攬真如為體。如水與波非異。以其同一濕性故也。波因風動。則舉水體皆動。喻不唯七識生滅。即藏識亦生滅也。非水性動。則波之濕性。亦不曾動。喻不唯藏識性無生滅。即轉識亦性無生滅也。若風止時者。喻無明轉而為明也。波動即滅者。喻和合識與轉識相俱滅。不為所熏能熏也。非水性滅者。喻八識轉成四智相應心品。同於真如常住不滅也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 (卷3) 》生滅雖無自性。全體真如。而真如不變隨緣。舉體成生滅時。於生滅中。須論因緣。方免邪因及無因過。此則第八與前七識。互為因果。唯識理成也。眾生者。五蘊和合之假名也。心者。第八識也。意者。第七識也。意識者。第六識並前五識也。第八為根本依。第七方轉。第七為染凈依。第六方轉。第六為分別依。前五方轉。故云依心意及意識轉也 謂阿賴耶識中。法爾有第七識種子。及有根本無明種子。由無始來。第七與第八識恆俱轉故。第七識與恆行不共無明。定相應故。於一真如無相體上。令心心所。分體分用。分見分相。起諸取著。相似相續。皆以第七識為染污依故說此第七識名為意也。意者。依義。依第七識。方令第八受賴耶名及異熟名。方令前六成有漏義。故名染依。若第七識之人我執斷。則第八識舍賴耶名。第六生空智果恆得現前。前五不起諸有漏業。若第七識之法我執斷。則第八識舍異熟名。轉為大圓鏡智相應心品。自亦平等性智恆共相應。第六法空智果恆得現前。前五轉為成事智品。故又名凈依也。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 (卷4) 》眾生無始已來。法爾有八種識。此八種識及諸心所。真故相無別。其體即一法界。亦名真如。真如為迷悟依。由無始來從未悟故。第七識起迷理無明不如實知真法本一。故云依真如故而起無明。為諸染因也。若謂先有真如。方起無明。由有無明。方有阿賴耶識。由有阿賴耶識。方有前七轉識。則眾生有始。何異冥初生覺之外道耶。然此無明即熏真如者。謂一念無明現行。即熏於藏識中。成無明種。藏識體即真如。譬如動水之時。即動濕性。故云熏真如耳。此約識與真如非異言之。然水雖動。濕性不改乃是隨緣不變之體依於此義。唯識復言不熏真如。是約識與真如非一言之。正可互顯妙理。無違妨也。 真如者。體大也無量無漏者。相大也。勝境界用者。用大也。眾生之心。全攬真如體大為體。故本具此相大用大也。如人迷方。方仍不動。如水成冰。冰之濕性如故。則融相潤用亦複本具。即此名為阿賴耶中無漏種子。譬如冰中融潤之性。不離於冰。而與冰違。所以無漏道起。則舍賴耶及異熟名也 是故滿足過於恆沙非異非一不可思議之法。無有斷絕(由其本具如此德相)故說真如名如來藏(由其證此本具德相)亦複名為如來法身 因該果海。名如來藏。亦可名為理即法身。果徹因源。名為法身。亦可名為究竟如來藏也。初顯示體相竟 《宗鏡錄 (卷4) 》 宋 永明智覺禪師延壽集有執真如與賴耶體別者。是惡慧也。 《宗鏡錄 (卷5) 》明知天親。亦用如來藏而成識體。但後釋論之人。唯立不變。則過歸後人。 《宗鏡錄 (卷47) 》若有不信阿賴耶識。即是如來藏。別求真如理者。如離像覓鏡。即是惡慧。以未了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之義。而生二執 《 宗鏡錄 (卷100) 》謂首楞嚴經。以如來藏心為宗。如來藏者。即第八阿賴耶識。 《佛果圜悟禪師碧岩錄 (卷8) 》宋 重顯頌古.克勤評唱 此六識。教家立為正本。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因其所以生。來為先鋒。去為殿後。古人道。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若證佛地。以八識。轉為四智。教家謂之改名不改體。根塵識是三。前塵元不會分別。勝義根能發生識。識能顯色分別。即是第六意識。第七識末那識。能去執持世間一切影事。令人煩惱。不得自由自在。皆是第七識。到第八識。亦謂之阿賴耶識。亦謂之含藏識。含藏一切善惡種子。 《人天眼目 (卷4) 》第八識亦名含藏識。 《人天眼目 (卷5) 》宋 智昭集 宗鏡雲。第八識多異熟性故。亦名含藏識。亦名八王子。亦名八解脫。亦名八丈夫。總有四八三十二相。此是果相因智報德。七八二識不相離。解深密經雲。此八識能發起前六轉識故。第八識謂前世中。以善不善業為因。招感令生第八異熟心。是果。此阿賴耶者。即是真心。不守自性。隨染凈緣不合而合。能含藏一切真俗境界故。名含藏識。如明鏡不與影象合。而含影象。亦名如來藏識。 《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 (卷1) 》 唐 法海集 自性含萬法。名為含藏識。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卷1) 》 元 宗寶編 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祖知悟本性。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卷1) 》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 《 宗鏡錄 (卷49) 》問。此識既雲恆轉如流。定有生滅去來不 答。此識不守自性。隨緣變時。似有流轉。而實無生滅。亦非去來。如湛水起漚。漚全是水。華生空界。華全是空。識性未常去來。虛空何曾生滅。如馬祖大師雲。若此生所經行之處。及自家田宅處所。父母兄弟等。舉心見者。此心本來不去。莫道見彼事則言心去。心性本無來去。亦無起滅。所經行處。及自家父母眷屬等。今所見者。由昔時見故。皆是第八含藏識中。憶持在心。非今心去。亦名種子識。亦名含藏識。貯積昔所見者。識性虛通。念念自見。名巡舊識。亦名流注生死。此念念自離。不用斷滅。若滅此心。名斷佛種性。此心本是真如之體。甚深如來藏。而與七識俱。 《一切經音義 (卷51) 》 唐 慧琳撰 阿陀那識(梵語也即含藏識也) 《 深密解脫經 (卷1) 》 元魏 菩提流支譯 廣慧。彼識名阿陀那識。何以故。以彼阿陀那識取此身相應身故。廣慧。亦名阿梨耶識。何以故。以彼身中住著故。一體相應故。廣慧。亦名為心。何以故。以彼心為色聲香味觸法增長故。 《解深密經 (卷1)》唐 玄奘譯 廣慧。此識亦名阿陀那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隨逐執持故。亦名阿賴耶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攝受藏隱同安危義故。亦名為心。何以故。由此識色聲香味觸等積集滋長故。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卷2) 》唐 般若譯 一大圓鏡智。轉異熟識得此智慧。如大圓鏡現諸色像。如是如來鏡智之中。能現眾生諸善惡業。以是因緣。此智名為大圓鏡智。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卷10) 》唐 般若譯 如來無垢識   永斷諸習氣 清凈智圓明   賢聖所歸趣 猶如最勝寶   無復諸瑕翳 《瑜伽師地論 (卷80) 》彌勒菩薩說 唐 玄奘譯 問諸阿羅漢住有餘依涅盤界中。住何等心。於無餘依般涅盤界。當般涅盤。答於一切相不復思惟。唯正思惟真無相界。漸入滅定滅轉識等。次異熟識舍所依止。由異熟識無有取故。諸轉識等不復得生。唯余清凈無為離垢真法界在。於此界中般涅盤已。不復墮於天龍葯叉。若乾達縛。若緊奈洛。若阿素洛。若人等數。以要言之。所有有情假想施設。遍於十方一切界。一切趣。一切生。一切生類。一切得身。一切勝生。一切地中。非此更復墮在彼數。何以故。由此真界離諸戲論。唯成辦者內自證故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 (卷2) 》超過菩薩地者。等覺後心。入於金剛喻定也。法空無漏妙觀察智。名究竟道。從初證法身後。分分增進。至此滿足。令異熟識中有漏種子。舍無不盡。轉成庵摩羅識。即與大圓鏡智忽得相應。 微細分別究竟永盡者。無間道中。舍異熟識種也。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 (卷3) 》謂第八識中無明種子。只須一念不覺。便起現行而生染心。此雖等覺菩薩。未轉異熟識為無垢識尚未能盡其源。唯佛位中。既與大圓鏡智相應。方能通達其性相之邊底也。 此由無始第七識之法見法愛法慢。妄執第八以為自內實法。所有習氣熏在第八識中。雖以第六法空智果恆現在前之力。不與第七現行相應俱起。而此習氣種子力故。未舍異熟識名。未證一切如來究竟平等不二法身。故須從菩薩究竟地。入於金剛喻定。除滅此種。乃入如來地也。 《宗鏡錄 (卷50) 》問。至聖垂慈。覺王應跡。以廣長之舌相。出誠實之微言。於無名相中。布難思之教海。以假名相說。演無盡之義宗。且如第八識心。本無名相。隨位立號。因執得名。至何位次之中。而舍虛假之稱 答。唯識論雲。第八識。雖諸有情皆悉成就。而隨義別。立種種名。謂或名心。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習故。或名阿陀那。執持種子及諸色根而不壞故。或名所知依。能與染凈所知諸法。為依止故。或名種子識。能遍任持世出世間法種子故。此等諸名。通一切位。或名阿賴耶識。藏一切雜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見等執藏。以為自內我故。此名唯在異生有學。非無學位。不退菩薩。有雜染法執藏義故。或名異熟。能引生死善不善業異熟果故。此名唯在異生二乘。諸菩薩位。非如來地。猶有異熟無記法故。或名無垢識。最極清凈諸無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來地有。菩薩二乘及異生位。持有漏種可受熏習。未得善凈第八識故。如契經偈說。如來無垢識。是凈無漏界。解脫一切障。圓鏡智相應。阿賴耶識名。過失重故。最初舍故。此中偏說。異熟識體。菩薩將得菩提時舍。聲聞獨覺。入無餘依涅盤時舍。無垢識體。無有舍時。利樂有情無盡時故。心等通故。隨義應說。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卷3) 》鈍根小智聞一乘   怖畏發心經多劫 不知身有如來藏   唯欣寂滅厭塵勞 眾生本有菩提種   悉在賴耶藏識中 若遇善友發大心   三種鏈磨修妙行 永斷煩惱所知障   證得如來常住身 《方廣大莊嚴經 (卷9) 》 唐 地婆訶羅譯 爾時彼諸天子心生歡喜。以微妙天花遍散佛上。當於是時香花彌布積至於膝。如來遠離無明黑暗及愛見網。竭煩惱河拔除毒刺解諸纏縛。摧壞魔幢建立勝幡能善安處。諸眾生界記[卄/別]眾生。觀察根性知其病本。施甘露葯為大醫王。令諸眾生皆得度脫。安置涅盤寂靜之樂。住如來藏結解脫繒入智慧城。同諸如來清凈法界 《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卷10) 》賴耶性清凈   妄識所熏習 圓鏡智相應   如日出雲翳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9) 》 唐 般若譯 善男子。我復善知十八工巧。種種技術。並六十二眷屬明論。及內明等一切方法。治內煩惱。何等名為內身煩惱。有四因緣。一謂眼根攝受色境。二由無始取著習氣。三由彼識自性本性。四於色境作意希望。由此四種因緣力故。藏識轉變。識波浪生。譬如瀑流相續不斷。善男子。如眼識起一切根識。微塵毛孔。俱時出生。亦復如是譬如明鏡頓現眾像。諸識亦爾。或時頓現。善男子。譬如猛風吹大海水。波浪不停。由境界風。飄靜心海。起識波浪。相續不斷。因緣相作。不相舍離。不一不異。如水與波。由業生相。深起系縛。不能了知色等自性五識身轉。彼阿賴耶。終不自言。我生七識。七識不言從賴耶生。但由自心執取境相。分別而生。如是甚深阿賴耶識行相。微細究竟邊際。唯諸如來住地菩薩之所通達。愚法聲聞。及辟支佛。凡夫外道。悉不能知 《摩訶摩耶經 (卷2) 》 蕭齊 曇景譯 五百歲已寶天比丘。善說法要度二萬人。八部眾生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正法於此便就滅盡。六百歲已。九十六種諸外道等。邪見競興破滅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馬鳴。善說法要降伏一切諸外道輩。七百歲已。有一比丘名曰龍樹。善說法要滅邪見幢然正法炬。 《 佛說法集經 (卷5) 》元魏 菩提流支譯 複次世尊。菩薩作是念。我今以此波羅提木叉戒。令一切眾生受持。是名菩薩增上戒學。世尊。何者是菩薩增上定學。所謂修習四禪四空三摩跋提。菩薩又作是念。我今以此增上定學。成就一切眾生。是名菩薩增上定學。何者是菩薩增上慧學。所謂菩薩學十八空。菩薩又作是念。我今以此十八空法。令諸眾生皆悉知見。是名菩薩增上慧學。世尊。菩薩此三種學。悉能攝取一切諸學。 《占察善惡業報經 (卷2) 》若廣說者如十八空。如是顯示一切諸法皆不離菩提體。 《 十八空論 (卷1) 龍樹菩薩造 陳 真諦譯 第三明唯識真實。辨一切諸法唯有凈識。無有能疑。亦無所疑。廣釋如唯識論。但唯識義有兩。一者方便。謂先觀唯有阿梨耶識。無餘境界。現得境智兩空。除妄識已盡。名為方便唯識也。二明正觀唯識。遣盪生死虛妄識心。及以境界。一皆凈盡。唯有阿摩羅清凈心也 《187 方廣大莊嚴經 (卷9) 》佛告諸比丘。菩薩於後夜分明星出時。佛世尊調御丈夫聖智。所應知。所應得。所應悟。所應見。所應證。彼一切一念相應慧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等正覺。具足三明。 《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22) 》後秦 鳩摩羅什譯 是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修學佛道。乃至未成就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種智。是為修學佛道。能具足是佛道因緣已。以一念相應慧得一切種智。爾時一切煩惱習永盡以不生故。是時以佛眼觀三千大千世界。無法尚不可得何況有法。 《 佛說須摩提長者經 (卷1)》吳 支謙譯 我爾時伸手按地。魔眾眷屬即便破散。我所知所得所覺之法。當現證驗應得成道。爾時即集無量功德智慧。以一念相應慧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轉**自得成就。亦復成就一切眾生。 《 菩薩藏經 (卷1) 》 梁 僧伽婆羅譯 如先釋迦牟尼佛。坐菩提樹下。住不可思議無垢定降伏惡魔。所有諸法可知可見可覺。於夜後分明星出時。以一念相應慧行滅苦道得證醍醐。

  • 推薦閱讀:

    談錫永:如來藏體性與觀修(1)
    如來藏心與修定
    如來藏、科學與哲學
    首楞嚴精髓-大佛頂首楞嚴經-重中之重『如來藏一心三藏』

    TAG:如來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