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夢參長老:《金剛經》之一切相皆是虛妄

一切相皆是虛妄(資料圖)文:夢參長老當我們要明白我們這個心了,那可大得不得了,所以《華嚴經》上說: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那是我們心的本體,跟太空一樣的,遍滿法界的,這個都顯心的。這一段經文,是我們這個《金剛經》的重要重點,因為須菩提問佛「云何住心」。這心怎麼住?云何降伏其心?就說我這個心不住,我降伏不了我的心。這就是佛給他說的,都是住心降心的方法。咱又要舉一個例子說:心本無生,因境有。說你的心啊,靜下來的時候,什麼境界都沒有,假使有個現象,人家喊你的名字,這就境界來了。你知人叫你,這叫因境有,對,因為有境相才顯現,沒有境界相,它就不會顯現了。說心本無生,因境有,遇到什麼緣,遇到什麼境界相,你心就馬上生起了,什麼境界相都沒有,那心就無生了。境沒有了,你心還有嗎?心也就沒有了,所以前面講的無心道人,等到你的心都沒有了就成了。那個無心可不是說是妄,「沒有了」是真心顯現,等你狂心頓歇,歇至菩提,你的智慧可就成就了。這段意思,就是讓明心見性。不過不像禪堂那兒讓你一句話不說只讓你參。這個給你解開了。說怎麼達到無心。再說淺進,你任何不執著,你不執著跟你毫沒關係。毫沒關係,什麼事物都跟你都沒關係,你一執著,什麼都跟你有關係,就是這樣。因此,如來所說的法:「何以故」。如來所說的法不可取,也不可說非法。說佛說的法對或不對,當然有言說都無實意,因為它是無為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的,不是有為法顯現的。這個道理,恐怕我們在家的道友沒法理解的。那你可以從初步、最初入手。說你的心,你坐這兒沒有生,外邊有個境界相,你心就隨著境界相就生起來了,什麼境界相都沒有,你靜下來,你的心什麼也不生。當有人喊你,喊你的名字,你心馬上就生起了,又跟你說些個什麼事兒,就心隨境轉。心隨境轉的時候,那你的心就不是真心了,是妄心,隨妄的境界轉。這個道理不是我們現在聽這麼幾句話就明白的,那就沒有眾生了,都成佛了。這個中間還要你很多的去修行。因為在如來所說的文字,語言文字只是給你個代表,一個符號,要你在這個上取得認識。取得認識啊,你不要產生了虛妄的知見,你要悟得。悟得什麼呢?無相,沒有相。諸法無相,諸法真實,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只要有相,就是假的,它要壞,它要消滅。無相還要消滅嗎?誰能把虛空消滅掉啊。就是這個意思。說知解越多,與你本心距離越遠,所以說一法不生,一念不起,這樣的眾生,容易達歸本心。但是一切法,所有的言說,佛說法是因基說的。有什麼樣根基,給他說什麼樣法,但是你不明心的人,永遠成不到佛。必須得明心。所以明心就要了解你自己。比如說我們念《金剛經》。《金剛經》教我們觀,觀諸法不生不滅。如果你不是這樣觀,你口裡念,你心裡不去行,你能得到嗎?佛叫我們不貪、不嗔、不痴,咱們舉個例子說吧:人家惹了你了,罵你了,你腦子裡就沒個我,你不會生煩惱?你有個假名,你張三李四,人家罵張三,因為你是張三,你不舒服了,如果你是李四呢,他罵的張三,跟我沒關係。就是這個含義。如果你沒相,什麼相都沒有,那你對一切都不執著了,任何事物你都放的下,看的破。而每個眾生他都不這樣去想。咱們出生帶什麼來了啊?你帶來什麼東西來了啊?當媽媽生我們的時候,你什麼也都沒有,當你死了之後,現在火化,給你一燒,哪個是你啊?你還有什麼啊?生你沒帶來什麼東西,等你死了你也什麼東西帶不走,什麼也都不是你。這個道理很簡單的。明白嗎?人人都明白。這個很簡單,人人都明白,但是為什麼人放不下呢?這個中間有一個妄心,就是那個心不歇。所以對一切事物,你必須得加深入了解,經常觀。觀,咱們在語言當中隨便說什麼東西,全是」我的」,家庭眷屬,一切物質,都是「我的」,中間必加「的」字。為什麼呢?因為不是我,「我的」都不是我,但是屬於我的,你把這個「的」字去掉,那「我就」在哪裡?我的眼睛,我的耳朵,我的頭和我的身體,離開身體我在哪裡?這個是「我的」啊,那我呢?這個叫我們觀,觀就是你思維,想想就是我們修行。你每天在這兒修行,那等你把我找到了,你開悟了。所以我們說開悟,他明白了。這肉體不是我,那說明了肉體你死了之後,你還有個真我存在。人人說死了,死了,死了不了啊。死不了,什麼呢?業還隨著你,假使百千劫,經過億萬萬年,你所造的業,就你作的業是善或者惡,不了,所作業不亡,隨著你,你欠人的,一定得還,就是你業不了,假使你修道修成了,一下子空觀成立了,了了,這一下永遠了了。空了。因為世間人都在做那福德。前段文字都辨的是智慧,只講智慧。那以下的文字,佛就用了個福德,物質來形容這。形容什麼呢?形容這個得失,形容有無,形容無念,形容無住。「須菩提於意云何」。說你怎麼想的。凡是於意云何,佛都問須菩提。說你怎麼思考,說你怎麼想的?佛就跟他說,要是有個人有好多的財富,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有這麼多的財物,咱們不用說三千大千世界了,咱們就說整個江西土地上的都是珠寶,這個說得大了,三千大千世界珠寶,一個佛所化度的地方,拿來作什麼?布施給別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珠寶這個來布施,那這人所得的福德,該多了吧?「寧為多否」。多不多?須菩提言:甚多呀。這個福德啊太大了。「何以故」,為什麼我說他多呢?世尊。我說不是物質,說是精神,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不論三千大千世界七寶,還是有窮盡的啦,它還是有盡的,才只是三千大千世界七寶,還不是十方三千大千世界七寶,這是顯的意思啊。說用這麼些個七寶來供養給眾生,來布施,福德該多吧?那麼須菩提就接著說:是福德,即非福德相,是相不是性。你數量再多,還是有盡的時候,要是福德體呢,那就不盡了。這個所說的空意,就是咱們所說的一切物質,它畢竟是有限的,有數量的,不是它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么,還是有限量的,因此它的體、性那是真多,所以須菩提說甚多。甚多不是相,福德即非福德相。是故如來說福德多。福德不是福德性。這段就告訴我們,般若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啊。須菩提是以智慧來答的,佛說的是以相上來說的,相,有相皆歸盡。假使我們證道無為,那個福德無窮無盡了,凡是有為法都有盡的。那佛呢?舉這麼個例子,要是人滿三千大千的這個福德,很大吧。須菩提拿理上答的,佛說的啊,福德即非福德相。這個福德不算多,福德性才算多。那福德性是什麼?是空。但是是勝意空,含著無量性功德。如來說福德多的意思,福德即非福德,是名福德。這是按世俗,須菩提答呢,按理上答的。佛所說的是事,事能顯理,用理來成事,佛說這個意思是比喻的,不是顯這個的。是顯什麼?顯你能夠聽到《金剛經》的,受持《金剛經》的,顯這個福德。佛跟須菩提說:要是有人,於此經中。此經就是《金剛經》。受持多少呢?四句,就是四句話,一個偈頌,就叫偈頌: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四句合起來,叫一個偈子。說你對《金剛經》僅僅受持四句話,不但自己受持了,還去給別人說,那這個福德可大了。大到什麼程度,比那個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的人啊,那福德大多少倍。那是有相的,這個是無相的。「何以故」。佛自設問答,為什麼要這樣說呢?須菩提啊,一切諸佛及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從此經出,說一切諸佛所證得的果,成了佛了,都是因為得聞得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才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是一佛二佛啊,一切諸佛乃至佛所證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都是從《金剛般若波羅蜜》出來的。那這個功德可大了,那不是世間財物了。因此受持《金剛經》的四句偈,不要多,只有四句話就可以,完了不但自己受持,而且還給別人說,那這個福德呀比你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的布施大的多,那個是有相的,這個是無相的,無相的永遠不可壞,有相的都是有盡的,這個是無盡的。因此一切諸佛的成佛都是以《金剛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而成就的,那佛又怕眾生執著這個法。須菩提啊,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不要執著啊一執著就不行了。所以在《金剛經》前頭說後頭就譴,譴呢就是讓你不執著,一執著,一執著就不解脫了,一執著就有形相了,但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無相法門,大千世界是有相的,而佛證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相的,這怎能相比啊?此經的功德是讓你去一些執著,去一些障礙,將來圓滿佛果的,一切諸法,一切諸佛的成就都是從《金剛般若波羅蜜》而產生的,所以我們現在學《金剛般若波羅蜜》,儘管我們還不能深入,還不能悟得,你就從現象上能聽到「金剛般若波羅蜜多」這個名字,功德無量。為什麼?這是無相法門,因此,你聞到《金剛經》一句話勝過你得世界財富三千大千世界,因為那個能失掉,你這個聞了金剛經般若波羅蜜經的種子永遠不會失掉,永遠不會失掉。所以說一切佛從此經出,一切法從此經出。這是真締里說的,叫《金剛經》的真實性,《金剛經》所產生的真實性。因此說諸佛皆從此經出,原因在此。那麼,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你能遇到,你的耳根能聽到「金剛般若波羅蜜多」這個名字,就有這麼大的善根,就有這麼大的力量,但是你要受持,你信,信產生力度,有力量了,有力量就領受,不只相信,還要領受,「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照」,這四句話,你要能夠經常這樣念,經常理解,這個功德是不可思議的,不可思議的。你要是說《金剛經》,現在你沒開悟沒有證得,那如果你一天念一遍,念上幾年,如果念上十年,你對全經的意思啊 即使沒有大徹大悟,也已經明白很多了,這叫受持。受持之後所產生的力度那就更大了,更大了,那麼依著《金剛經〉》而開悟,悟得了,悟得了什麼呢?你就是了生死了,不受生死輪迴所約束。你有這個種子種下去,你生死一定了,今生沒了,來生,來生沒了,再來生,因為這種金剛種子在你根深蒂固思想裡頭,它種下去了,它要生根,它要發芽,它要成長,你生生世世的都會受持讀誦,因此聯想到我們現在能聽到《金剛經》的名字,咱們前頭已經講了,前面佛已經說過了,不是一生二生千百生所受持過的,那是億萬生,不然你遇不到,遇不到《金剛經》的名字,聽個名字都不容易,你還容易學它義理嗎?以下佛就講諸相無相,乃至諸相一相,一切相是虛妄的,一切性是真實的,說一相無相,以下就講無相分,不要執著,咱們肉體是假的,隨時消滅的,但是我們這個性體永遠不會消滅。「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又問須菩提了,說你怎麼想啊?「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說:「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這意思說一相無相,上面所講的法是不可取不可說,那人家就疑惑了,那聲聞所證的果是真的,是假的?是不是證的?那不是有取嗎?有證嗎?因此,佛這樣子假設證人問到:須菩提,你怎麼樣想的?「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說證了初果的人。須陀洹是證了初果的人,說證了初果的人呢他是不是就這樣想法?說:我證了須陀洹果位了?須菩提:「不也,世尊。」什麼緣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那就是初果的聖人啊!須陀洹看破了,對人間的事物看破了,他把見煩惱斷了,見什麼不起分別了,說證了果哩,斷了惑了。惑是迷惑呀,不被這個見的迷惑。佛問須菩提說,你怎麼樣想的,須陀洹,證了須陀洹果位的人他是不是有這個念頭:我得了須陀洹果了,我證得初果了。須菩提:「不也,世尊。」須菩提說不是這個樣子,什麼原因呢?「須陀洹名為入流」。入流啊,入了聖人的流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是聖人啦,雖然沒有全部了生死,已經把見惑斷了,斷了,入流無所入。為什麼說無所入呢?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啊,對六塵境界相他不起分別了,他不為六塵境界相所轉,這就證了初果的聖人。那麼一般的沒有證這個果位的人,見色就起分別,聞聲也起愛憎,香味觸法都執著貪享,有是非觀念。須陀洹證得了,對這個色聲香味觸法呢,他不起分別,沒有迷惑了,他明白了,全是假的,不為色生香味觸法所迷,就這個意思。咱們凡夫呢?就被色生香味觸法而迷,吃好的,穿好的,有分別心啊,有貪愛心。證了初果,他在這些個事物上不起貪愛心了,不起分別心了,因此就叫證了果了,斷了這種迷惑。咱們見什麼分別什麼,等證了初果的人,他見惑斷了,他不起分別了。這個斷惑,看來是出凡入聖,但是這一步非常難,難啊!在凡夫,突然證了聖果,那佛形容這「如四十里路急流水」。說從那個山坡往下流,大概四十華里,那股力量,能夠把他斷絕了,使他不流,得有這麼大力量。咱們見色,生貪愛心,好的,就想取,這不高興的,就想舍,舍又舍不掉,取又取不著,這叫迷惑。證了初果的聖人呢,他沒有這種思想了,他能斷,所以佛形容「如斷四十里路急流水」。但是,看來是入聖道的時候,這個是第一步,但是在這大菩薩看到這初果呀,他看著很小,在我們一般的我們出家人學了佛法的,對於初果聖人呢,這小果,證不證沒什麼關係,其實是你能斷了這個見惑無分別,就很難很難了!很難很難了!咱們見什麼起貪愛心,見什麼起分別心,因此而造的業,造的這個染業,很重很重!若能把這個斷了,第一步就達到了。但這也是入空意啊,入空意!在這個空的當中呢,沒有色生香味觸法,也得悟到空理,那叫頓斷,悟到空理那叫頓斷!因為須陀洹他現在入到聖流,入了聖位了,入了聖流,從凡夫地出入聖流已經非常不容易,非常不容易!他見什麼能夠斷貪愛心,那我們呢?被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牽引了,牽了,你隨著外頭的業緣轉化,外頭的業緣,你見什麼分別什麼,見什麼貪愛什麼。所以,能斷個見惑,不被六塵境界牽引,已經非常不容易,但是對我們說般若波羅蜜的人,這個不是我們的目標,不是我們的目標。歡迎關注騰訊佛學官方微信號:rushidao_qq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金剛經》講記 (三)中
(原創視頻)金剛般若波羅蜜經【15 持經功德】(講經通俗版)
《金剛經》系列開示 21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五十六集)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21-25集)

TAG:金剛經 | 金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