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的本質 | 一篇文章終結你所有的社交問題

社交在本質上分為兩種。一種是「共情社交」,一種是「功利社交」。

共情社交是指為了獲得情感聯結與情感體驗,打發無聊,或是有共同的興趣等而產生的社交行為。

這種社交不涉及利益的交換,且絕大多數人自小產生的社交行為都是源於這種共情類的需求。

隨著一個人年齡的增長,他的共情社交會逐漸的減少;並且在同一年齡與階層中,一個人的心智越成熟、能力越強、社會地位越高,他的共情社交就會越少。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會覺得越長大越孤單,越長大朋友越少,越長大越難和別人交心;還有為什麼兩個原本社會地位一樣的人,其中一個發達了之後就會疏遠另一個的原因。

共情社交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在於:當一個人的心智尚未成熟獨立時,或是當他社會階層較低、生活不如意時,他需要從朋友那裡獲得情感上的聯結和支持。

我們可以看到,在生活中那些越成熟、越獨立的人就越是對共情社交不在乎。

因為他們的人格和在社會上生存的能力足夠完善,無論是情感還是物質,他們都不需要「朋友」來給他們提供支持。

那麼有些人可能會說了,那還有一些明明心智很成熟、也很熱愛社交的「交際花」,這又如何解釋呢?

那是因為,那些交際花要麼只是單純地喜歡「和很多人一起玩」這件事而已,就和一個人喜歡騎馬、喜歡打球一樣。

他就算不和這群人玩,和另一群人一起嗨也是一樣。

即便他長期的喜歡和某一群人一起玩,那也是因為就像你騎馬時特別喜歡某一匹,打球時某一球拍用的最順手,僅此而已。

只不過是當面向的對象變成人時,也多多少少的會被摻雜上一些情感的因素。

要麼是他建立這麼多的社交關係只是為了篩選出足夠有價值的「功利社交」的對象,他在做的事情只是依託著「社交」這一表象進行互利夥伴的挑選與關係建立罷了。

功利社交是指為了達成某一目的,或是從對方身上獲得利益而產生的社交行為。

這種功利性社交在小孩子一開始挑選玩伴的時候就已經產生了:

比如在班級裡面大家都傾向於和零食最多、玩具最多的小孩做朋友;

我們都喜歡和不會欺負我們、不會搶我們東西的人一塊玩;

如果你的乾脆面每天都分給一個小朋友一半而他卻從來不分給你,那你最後會放棄這個朋友;

隨著一個人心智的完善和社會地位的提升,他會越來越注重社交的「效益性」。

即一段社交關係能帶給他怎樣的利益,和這個朋友繼續交往有沒有價值,甚至是和一群老朋友一起吃飯還有沒有必要。

「功利社交」有兩個基本前提:

一是「有效」信息的交互傳遞。(這個信息是廣義的,在人際交往中的如語言、情感、物質、知識等都可以包括在這個信息的範疇內。)

溝通的本質就是信息的傳遞。

而有效是功利性社交的一個基本要素。人們產生功利社交行為之前基本上都是抱有一定的目的性的,當我和你產生社交時,我們的交流應該是有價值的,而不是毫無意義的閑扯和浪費時間的各說各話。

一個最起碼的前提是,我們能夠理解雙方所表達的意思。

你和一個沒玩過LOL的人談論補刀和打野技巧,和一個不懂金融的人談股票,你給一個廉潔公正的領導送禮希望提拔你,那麼這樣的「溝通」就是無意義的。

二是較為「對等」的價值水平。

這個價值水平並不僅僅只是指社會地位。它依據的是具體情況和個人的評判標準。

比如你是個百萬富翁,你最喜歡看別人翻跟頭,那麼一個翻得一手好跟頭的乞丐還是白領還是小商販對你而言都是有價值的。

那如果這個翻得一手好跟頭的人也同時渴望一個有錢的朋友,那你們的價值水平就算是「對等」的。

而如果這個翻得一手好跟頭的人視金錢如糞土,他只喜歡會踩高蹺的朋友,那你這個百萬富翁對他而言就是無意義的,你們的價值水平就並不對等。

功利性社交的根本目的就是能夠從對方那裡獲得一定的利益或是得到幫助,如果一個人和你的差距極大,你很清楚這個人在未來的生活中不可能給你帶來絲毫的利益,那麼這段社交關係對於你而言就是無價值的,所以你本能的就會捨棄。

一個人的心智成熟到一定程度後,他對共情社交的需求會下降到幾乎為零。舊的社交關係只有在兩個人還能夠產生有效交流的前提下才能繼續維持。大多數情況是:你的那些比你強的朋友默默地捨棄了你,而你也悄悄地捨棄了那些比你弱的朋友。

當我們能夠分清這兩種社交時,其實很多問題都已經解決了。因為許多問題的產生最根本的就在於人們對於社交的認知是不清晰的。

一個最常見、也是影響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很多人把這兩種社交類型混為一談。

最常見的就是:有一些人認為他的「共情社交」的朋友為他做那些「功利社交」朋友的事情,是理所應當的。

比如:

因為你在國外,你的很多朋友不給你代購費找你幫忙代購,你拒絕,他們就說你不夠朋友;

因為你是學英語的,你朋友找你幫忙翻譯論文,你費心費力幫他弄完最後連句謝謝都沒有;

因為你是學攝影的,朋友就讓你「免費」給他拍照,並以「不就是按幾下快門么」為理由;

這些都是典型的分不清社交邊界的表現。

而更嚴重的問題在於,我國的傳統文化與社會觀念一向是將功利社交與共情社交混為一談。

「朋友就是要相互幫助的,朋友就是要互相麻煩的啊」這種觀念在國人身邊普遍流傳。當你的一個「共情朋友」向你提出「功利需求」的時候,如果你拒絕就會背上「不夠朋友」的惡名。

這種人際交往的方式往往還會被美其名曰「夠義氣」、「顯得親切」、「有人情味」等一系列「高大上」的概念。

所以在中國「經營人脈」的方式就是「拉關係」,先和你套近乎,成為「朋友」以後再提出「功利性需求」對方就不好意思再拒絕了。

這本質上其實就是:試圖通過建立「共情人脈」來從對方那裡獲得「功利性」的利益交換。

正是因為「中國式邊界不清的社交」模式,才會令很多人迷信於「人脈管理」,「為人處世之道」,「社交技巧」等等這些「無用」的雞湯。

那些所謂的面試時撿了紙團獲得了好工作,談生意時對方看你很有禮貌就和你合作等故事,全都是沒有過真正的社會經驗、或是忽悠涉世未深的學生的YY雞湯而已。

老闆、HR、需求方等沒有人是傻子,當一個價值比你高的人決定是否要和你建立「功利性」社交關係時,那隻取決於你在這段「功利關係」中是否有足夠的價值。

老闆招人最根本的看的是你能否將工作做好,即便在考慮你的品行時也是在藉此衡量你在工作崗位中的價值和是否足夠穩定。有禮貌、會說話等這些只能是在你「價值足夠」的前提下才能起到一點兒錦上添花的作用。

並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現代化的觀念對於人們思想的革新,現在的中國那些過去的社交觀念正在逐漸被革新,無論是職場、情場、生活等各個方面人們的思維都更加的偏向於現實性、且人與人之間的邊界也在逐漸的更加清晰,過去的那一套靠「情分」來辦事的法則已經在逐漸失效。

所以我們要意識到:對於「共情朋友」你只能理直氣壯地向他提出共情類的需求。比如當你難過時可以要求他陪伴你,當你無聊時可以叫他一起玩,當你開心時可以拉著他一起瘋。

但是當你們涉及到「功利性」的交際時,你應當按照「功利社交」的方式去和對方溝通。

你的朋友再有錢,當你危難時他借錢幫助你這從來都不是理所應當的、這也絕對不是他的「義務」,你應該對此懷有感恩,並寫下欠條算明利息。

至於他要不要利息或是把這錢白送給你不要換了,那是他的事情,你應該意識到的是「共情朋友」從來都沒有義務對你做出「功利性幫助」的必要。

而這同時也意味著,當你的「共情朋友」向你提出超出邊界的需求時你完全有百分之一百的權利拒絕他。

決定是否幫助他的選擇權完全在你手上,你不應該為他的不幸或問題負責,你也完全不需要在拒絕了朋友的請求時心懷愧疚,而對方也完全沒有任何的權利因為你不幫助他而指責你。

同時由此還可以延展出一個重要的觀點就是——不要討好別人。

這個討好不僅只是那種明顯的、或是病態的低姿態對別人無底線的討好,而是一切形式、一切場合、對任何人的討好都是——無用的。

當人們在面對價值比他高的人時,幾乎都會本能的感覺到不同程度的「自卑」,這種自卑是源自於動物本能的對危險的恐懼,因為自然的生存法則是比你強大的個體擁有殺死你的能力和權力。

因此當人們討好別人時,其實最根本的動機是為了規避風險。還有第二個動機是希望從對方那裡獲得什麼。獲得對方的好感,獲得稱讚,獲得親密感,獲得對方掌握的信息,獲得對方手裡的資源,等等。

有很多人被自己總是會去討好別人而困擾,他們一方面對自己總是習慣性的會在別人面前擺出低姿態這一點深惡痛絕,另一方面又會在面對別人時不由自主的放低自己的位置。他們很想不再去討好別人,但卻又總是控制不了自己。

實際上任何一個慣於討好的人只要理解了一點之後馬上就能停止討好了。

他需要理解的就是——討好無用。

討好起不到任何作用,討好不會令別人喜歡上你,討好不會令別人接受你,討好不會令別人看得起你,討好不會讓別人願意平白無故的就幫你,討好不會令別人把有價值的信息透露給你。

你想從別人那裡得到什麼,這隻取決於你自身的價值和你所用的手段。除非你只是一時的把討好作為一種手段去和別人拉近關係,否則你只是在做著一件很蠢的事。

因為討好不僅無用,還會令別人認為你是低價值的,你越討好越是會不受人待見,你越討好越是會被別人不當回事。

你理解了社交的本質,你理解了別人如何對待你最根本的是取決於你是誰、取決於你的價值,然後你還需要學會一種交際方式,你就能不卑不亢的和別人相處了。

這種交際方式叫做「對事不對人」。

我們絕大多數人在與人相處時都已經不知不覺中習慣了做價值評判與動機揣測,同時還會很容易在情緒出現波動時嚴重影響到理性和思維邏輯,尤其是在和別人意見不一致時,幾乎所有人都會由「討論」變成「維護自己的觀點」。

從你的角度而言,你要在和別人溝通時停止對別人人格或價值上的評判,而僅僅是闡述事實。

比如:小李你這個工作做得不好而不是小李你這個人真沒用;

阿強你在我危難那次沒幫我而不是阿強你真沒義氣;

小趙把狗熊推糞坑裡了而不是小趙真是個智障啊;

從別人對你的角度而言,當別人說你某事做得不好、某一行為有失分寸、某一場合舉止失禮時,你應當理解為那的確只是對你的行為的評價、而不意味著對你整個人的否定。

而同時,當一個人在與你溝通時總是對你做價值評判,或是藉由一件事情攻擊你、否定你,你應當意識到這絕對不意味著真的是你不好,而是對你做評判的人愚蠢且被情緒沖昏了頭腦。

如果你發現和一個溝通時經常會由就事論事的討論轉變為由情緒控制的攻擊,那你應該直接放棄在今後和這個人交流的必要。

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是,每次當我告訴別人:你最好放棄這個朋友、也許絕交是更好地選擇、你應當更多地關注自己的感受不要為了迎合別人而委屈自己的時候,他們總會覺得我的這種觀點太無情、太自私了。

他們認為我對「友情」太過不尊重了,對待朋友也太過的隨意。假如是一個從小玩到大的發小的話也能輕易放棄嗎?再說如果按照我的這種對待朋友的態度那估計身邊的朋友會很少很少。

首先我們應該意識到,衡量一個人是否能做你的朋友的標準從來就不是「你們認識了多久」、「你們的感情有多麼深厚」這些問題,而是隨著你的成長也在改變著的你的新的擇友標準。

要知道「人是會不斷改變」的這句話是在意味著,隨著你生命發展的不同階段你的社交關係也必然要隨著有所改變。

而且在你沒有明確自己的擇友標準和交友原則之前,你所遇到的一切朋友其實只不過是「碰巧和你相遇的一些人」而已,你們只是因為每天見面,一起玩,一塊聊天,然後就成為「朋友」了。如果按照這個標準,理論上來說你遇到的任何人只要和你相處的時間足夠久就都能成為你的「朋友」了。

所以實質上很多人所謂的「朋友」只不過是「恰好認識了的人」而已。

真正的「朋友」必然是有一定門檻、符合你的一定要求,並且由於社會交際的隨機性,再加上每個人一生中能分配在社交上的精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所以、每個人其一生中真正的朋友「必然」是很少的。

因此在對待社交時我們應該持有的一個心態是開放式、不強求、以自己的需求和評判標準為主導的。

同時我建議你「儘可能的減少無效社交」。

「當你的心智足夠成熟/感覺自己在和一些朋友相處感覺很累/或者是你自己已經很清楚你不想再和某些人繼續交往下去但礙於面子又不好直接終結關係的時候,你應該直接終結這些關係」。

當然很多人在看到這裡的時候會說:以自己為中心怎麼可能交到朋友,當你需要別人幫助、有求於人的時候你還能以自己為主導?

同時他們可能還會擔心:減少了朋友、很很多人終結了關係,那如果被群體排斥了怎麼辦?遇到了問題沒有人幫忙怎麼辦?

所以接下來的這個建議至關重要,並且也是我為你寫這篇文章的核心目的:你要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價值。

要注意,我絕對不是在玩成功學、心靈雞湯那一套吹噓努力的重要性、鼓勵你追求成功。相反,我的觀點是:並不是人人都要成功,人應該做他自己,應該追求「他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不是去迎合別人。

所以這個「提升自己的價值」是建立在你「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的前提下。

只有當你知道自己要什麼,當你在做自己的時候,你才能夠遇到「真正」的朋友。

兩個都在偽裝,都在表演,都在為了生活而生活的人是不可能真的成為朋友的。因為他們都沒有見到真實的對方,他們並沒有真正的磨合,又怎麼可能成為朋友呢?

所以這整篇文章都是為了讓你明白:做好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社交和朋友不重要並不是說我們就完全不需要在意這些,而是因為「朋友」和「良好的社交關係」是在你「做好自己」之後自然而然就會伴隨而來的。

所以雖然我前面的話語寫的雖然有些偏激和看起來好像有些極端,但實際上我絕對不是在告訴你你可以完全不在意人際關係了,你就完全的無情,完全以自我為中心,對別人非常強硬,不是這樣的。

你永遠要記得在人際交往中一個最起碼的原則是:不要主動去得罪別人。

我希望的是,你通篇看下來之後能夠對社交這個概念有一個真正的理解和透徹的認識,然後你在和別人相處的時候才能輕鬆自然,不再拘泥於人情禮節、不被別人道德綁架,不錯誤的為別人的問題負責。

其實很多人都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需要朋友。

他們僅僅是從小被教育、模模糊糊的就被大人灌輸了「朋友多了很好」「多和其他人搞好關係」這種概念就理所當然的接受了要多和別人交友的這種設定。

並且,社會將沒有朋友、不愛交際就定義為「孤僻的」、「奇怪的」,大人們都會認為孩子不愛交際就是不好的。

實際上隨著逐漸的成長你會發現,其實我們的社交需求真的並沒有那麼的重要。

可能我們很多人在人際交往中感受到更多的並不是友情帶來的快樂和開心,而是不得不偽裝的痛苦,和早已疲憊的應付。所以我不明白的是,為什麼很多人要勉強自己。

就像很多人其實並不喜歡讀書,他們沒有並不想多麼成功,他們也不想做個好人,他們覺得衣服隨便穿穿就好,他們覺得沒必要為了權力地位金錢什麼的活的那麼累,他們想要的可能是那些只有少數人才想要的,他們並不想去關心房地產、匯率、股市等這些概念,他們可能覺得買房子裝修好麻煩還不如租一輩子房子比較輕鬆,他們可能覺得並不需要親密關係所以單身一輩子更自在,等等。

但是他們卻在社會和環境的影響下,做著自己不喜歡做的事,追求著自己並不想要的東西,偽裝成自己並不想成為的人,挑選「別人會覺得好看」的衣服,做著「別人」會羨慕的工作,為了「物質」或是「穩定」而和一個自己並不想要的人結婚。

他們日復一日的這樣生活著,她們的內心無時無刻不被痛苦和迷惘折磨著。

他們來找我們這些心理諮詢師,質問自己怎麼了,他們迫切的想找到答案,為什麼自己不開心,為什麼自己活的這麼累,為什麼自己總是時常會感到人生沒有意義,為什麼世界上有這麼多的不如意和痛苦,為什麼自己總是很糾結很矛盾。

其實答案很簡單:

他們根本就沒有在活著。

他們並不真的是他們自己,他們只是在扮演一個角色,在迎合別人的眼光,為了獲得父母的認可,為了讓伴侶不離開自己,為了不丟失一份能戶口的工作,為了不去面對自己所害怕的事物,為了避免錯誤和別人異樣的看法,為了避免「未來」的風險,為了為「以後」做打算,為了…………

這樣的lists可以列到無限長,只要你還是要拒絕成為你自己,只要你還是要拒絕為自己負責,那麼任何理由你都可以拿來當借口。

但是現在只要你願意真正的活過來,只要你下定了決心不再為了別人而活,只要你理解了人生的本質,那麼你現在就可以卸下那些偽裝,你可以試著去追求你想要的生活,你現在就可以開始制定開始新生活的計劃,你現在就可以成為你自己。

其實當你真的開始去做,不,甚至是你當你開始考慮的時候你就可以發現,你所畏懼的那些其實都並不真的都是那麼的困難,很多問題也並不是無解的而是只要你願意去做,都的確是有解決的辦法的。

問題只是在於你有沒有願意去解決問題的決心而已。

那麼到這裡有些人可能已經在頭腦中有了一些想法了,但是他們對於什麼叫做「做自己」,怎樣「成為」自己這個問題還是會感到有些無所適從,因為當他們在思考怎樣做自己的時候馬上又會冒出來下一個問題:什麼是「自己」?自己要做什麼才算是「做自己」呢?

當你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你是找不到答案的。因為所謂的「自己」根本就不存在。

那既然自己不存在還怎麼做自己?

不需要想這個問題。

讓自己放鬆,讓自己感到舒服,吃你愛你的實物,買你喜歡的衣服,看你愛看的電影,和你喜歡的人在一起,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不著急,慢慢來。

這就是活著。

-


推薦閱讀:

大象公會的文章算不算硬知識?
誰有有意思的分割線?可以分享嗎?
[勵志文章] 你經歷的那點痛算什麼
你讀過的最令你感動童話或者故事?求原因?
有幸識她是我之幸*雪小禪

TAG:文章 | 本質 | 問題 | 一篇文章 | 一篇 | 社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