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家拳與修身之間的關係
如前面的引言「輕如楊花,堅如金石,威比虎猛,揚比鷹疾」說的那樣,傳統的太極拳要體現的正是剛柔相濟,因此其套路上均有剛柔的區別,就是在同一個套路中,也是剛柔的式子同時存在。「柔」法講求纏絲勁的運用,側重於化勁,也就是化去對方的攻擊而不去硬頂;而「剛」勁側重於彈性勁,側重於發力,也就是在化勁的同時能夠反擊對方。但無論是纏絲勁還是彈性勁,無論是前者的相對慢還是後者的快速堅剛,其發出勁道的原理都是一樣的,都遵循的內家拳獨特的發勁法則。那就是:以雙腿為支撐,通過重心的倒換而產生與大地相互作用的反彈力,將這種力通過腰(丹田為其核心)為樞紐,通過腰的旋轉而傳送至梢節(包括上肢的肩,周和手,以手上為主要表現形式)。雖然這種勁的發出存在一定的因果關係,但到最後表現的無一不是整體勁的形式。這就是常說的「腳下一條根」的來歷。縱觀常見的能夠發力的太極拳,無論陳式、武式,還是武當的太極拳,其發勁的特色都是類似的,儘管看著剛柔相濟,有些象外家拳法,但實質上它們的發勁法則都是內家拳法的發勁法則。而且,當今流行的太極拳以柔為主的原因,還有一條就是相對應的剛性的太極拳比較難學,也難以傳授。每一式的太極拳,幾乎都有其對應的剛、快架。例如陳式,其傳統的二路炮錘就是其對應的剛性架,吳式則有吳式快架,書卷氣十足的武式太極拳也有對應的「武式低架」,而我們生活中最常見、普及率最高的楊式太極拳,是否有剛性的拳架相對應呢?答案是肯定的,就是楊式小架。在河北永年流傳的楊班候拳架就是小架的一類。小架為何難學?練這種架子需要在幾分鐘內打完幾百個動作,其速度之快絕對根拳擊台上的拳手有的一比,而且要以前面偏柔的太極拳為基礎才能練習,前後的學習少說也要幾年時間,一般人都是還沒學好慢架就沒有耐性再學下去,怎麼可能練到這一步?!
《茅山後裔》中馬真人給張國忠的「課目」,實質上就是道家的內家拳法的功力訓練的一種:
「要說這馬真人折騰人的本事,絕對是專家級的,親自給張國忠縫了個布袋子裝上二十斤沙子綁在腿上,說是練筋骨,而且不許村裡任何人幫他忙,這一天活干下來,還得帶著兩腿二十多斤的沙袋,簡直已經拉了胯了,這還不算,回到家裡還得被逼著背口訣、背心法,不到三更不許睡,要是背著背著睡著了,後腦勺冷不丁就是一煙袋鍋子,更離譜的是隔三差五被趕到墳地去過夜,說是練膽識……」s+ f7fT8u像所有的對抗性的體育運動一樣,每一種項目都有除了對抗之外用以增強選手功力(包括力量、速度、柔韌性、耐力、協調性等等)的訓練方法,太極拳也不例外。以陳式太極拳為例,其發整體勁的一種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兩手握一根比練習者身高長一倍的大長白蠟桿(3~4米)通過腰的傳送轉換,將大桿抖起來並操控住。光靠兩臂的力量是根本抖不起來的,更別提其抖動之後操控住了;另外一種練纏絲勁的方式就是先將一個大水缸下面半截加一兩百公斤的砂子(或者乾脆用混凝土澆注),而後練習者將水缸傾斜並運用腰的力量將其邊旋轉邊向前走。另外上文提到的帶著沙袋練功也是一種常用的方式。d1[*[E N*k N1Wf I D c L8W Y&`]雖然說了這麼多,但是通常正統的道家內丹功法一般很少外傳,而且也比較容易騙人,因而學起來並不容易(畢竟我們很多人不能為了學這個而去做道士吧!!)。而內丹功法在身邊最常見的表現形式就是內家拳(尤其是太極拳)。所以我自己還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學這個,體驗一下內丹法的神秘感啦。
a n#S O《周易》的一個核心思想是太極學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即指陰陽。太極與陰陽,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關係。例如太極拳,所以借用『太極』二字,即是從整體上來調整自身的各種功能,使人體持久處於一種整體協調平衡。為此,太極拳運動處處強調整體勁,『一動無有不動』『周身一家』。同時內家功夫的創編者與研究者們還主張性命雙修,既煉體又修性,以達到身心平衡,這也是基於這種太極整體觀而提出來的。如唐朝李道子詩云:「無色無相,全身空透。應物自然,西山懸磬。虎吼猿鳴,水清河靜。翻江倒海,盡性立命。」i R ] ` R#s fC-2j g v ])S道教崇極性命之學,因貴生,而樂生、愛生、好生,從而養生。可謂「養生之教」。內家拳法對應的內功(例如陳式太極拳的丹田內轉功法)與前文中所提到的道教的內丹修鍊術的理論、要旨、修鍊方法及重點等,幾乎完全一致。陳鑫《陳式太極圖說》中有云:太極拳是「以易為經,以禮為緯,出入於黃老」,「存於中者,如道家所言,積精累氣,積氣歸神之謂也。人能精神充足,則心、手、眼俱到,無論任何運動,精神自足,絕無疲弊之態。形於外者,如孔子贊老子曰:老子其如龍乎,……」該書卷首之《任脈督脈論》一章,正是道教修鍊內丹之河車搬運功法。因而內家拳的丹田內轉功法正是煉精化氣動中求靜的一種精妙功法。
中國傳統醫學(中醫),有三個比較明顯的特徵:
一是辨證施治中的整體觀;二是陰陽平衡論,三是經絡學說。
這三個特徵與內家拳的拳理、拳法有很多地方是一致的,而且指導著內家拳的發展。 4l&a n#S O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整體,認為疾病是人的整個身體和心理狀態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治療必須從整體著眼。同時又認為任何疾病都是陰陽失調所致,諸如表裡、虛實、寒熱、邪正等等一系列對立面失去平衡造成的。因而它的治療原則就是「陰陽均衡」「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它認為人的精氣神,總是由無序到有序,由集聚到耗散,再由耗散到集聚,由不平衡到平衡。特別是人到中年以後,肝腎漸衰、精血日少,加上一些人往往用腦過多,而腿腳用力越來越少,呼吸越來越軟弱,所以人之衰老多表現為腿腳無力,繼而性功能衰弱,腹部脂肪停積,腸之消化力降低,肝功能減弱。查其內因,則往往是由於精虧氣少,氣虛血淤,乃至氣血失去平衡,經脈失養,絡脈閉塞所致。中醫的治療方法,多是用陰陽平衡的藥物,或針灸、按摩等法,以調整陰陽使其平衡。我們都知道,「是葯三分毒」。任何藥物都是或多或少有它的副作用,中藥的生物相容性雖然比較高,但跟吸收了內丹術的內家拳比起來,後者因為自身又是體療之法,因而只有調整作用而沒有任何副作用。中醫理論中還有一句明言叫做「上工治未病」,其含義是最高明的醫生在人們未生病之前,教你不得病。內家拳就是這樣一位「好醫生」,因為修鍊它的同時也就修鍊的內丹功法,能夠有效的強化人自身的陰陽平衡,增加了免疫力。9(i H |*h o1v }1985年,美國有一本暢銷書,名曰《沒有蜘蛛的蛛網》,就是向人們介紹中國中醫的經絡學說的。這本書打開了人們認識中國傳統醫學理論寶庫的大門。中國古代醫學典籍《內經》就是以大量篇幅講述經絡的生理機制。它認為人體脈絡有順有逆,手足各經脈之間互相連接。說明人的氣血運行是「陰陽相貫,如環無端」的,它是「內屬於臟腑,外絡於枝節」。內外相通,內外相應。它的功能就是運行氣血,調整陰陽。它是調整人體全身平衡信息的重要平衡系統。
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聯絡臟腑、溝通內外、貫穿上下的一條通路。就好像自然界的河流渠道一樣。經絡系統主要由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五絡脈等組成,由這些構成了人體氣血循行的一個網路。練拳最基本的就是放鬆,放鬆的目的一是肌肉放鬆、二是氣血放鬆。有人會問放鬆肌肉和氣血跟經絡有什麼關係呀?其實經絡把人體構成了一個大的框架,練拳就是練得經絡。十二經絡,分手三陰手三陽和足三陰足三陽。它們分別依附於四肢內外側,分支則流注臟腑。單說有點不好理解,以八卦踏地掌為例解釋一下。八卦踏地掌是雙掌虎口對準帶脈的天樞穴或兩胯根處,這兩地都可以。掌跟微踏、兩掌心勞宮穴微含,兩臂里裹外撐。兩腿成剪子步,掩膝合襠。擺好架子做沿圈走轉的運動,講究上虛下實。這時,通過走轉就能帶動足部六經的氣血循環流動,從而通過腰達到兩臂,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氣血循環,也就解釋了轉掌的時候為什麼兩掌通紅髮脹慢慢感覺上身膨脹,最後周身膨脹這就是八卦轉圈功所達到的效果。每個人練功的體會都不一樣,所產生的現象各有不同,但是大家不妨想想,無論站樁還是走圈,所有的感覺都離不開這十二條經絡。丹田是蓄水池,十二經絡就是通水的管道,這也就解釋了我在八卦掌剛柔關係中提到的水池滿了要通通管子的意思,因為氣足而經絡不通,則勁力不能到達四肢。練套路或是單操最終的目的是讓四肢的經絡通暢,大家看過《倚天屠龍記》吧,裡面有個覺遠和尚,練得一身好內力,但是就是用不出來,這就是四肢經絡不通導致的,小說寫一個高手必然是任督二脈都通了,為什麼?其實任脈統一身之陰氣,在胸腹部。督脈通一身陽氣,行於脊背,前後相通則周身氣通,這就是含胸拔背命門後凸的最終結果。
凡欲成天下之世事百業者,必先立其根基,而後徐圖進展。基礎固則進步速,有如營造宮室大廈,如不先打好樁基,則無異於空中樓閣,風雨一至隨即塌落。武技之道尤以樁功為始,習此樁功,先虛其心,涵養本源,吞吐呼吸,氣貫丹田,以實其腹,再以神意運動舒展肢體,使氣血循環,流通百脈,清虛臟腑,舒暢筋絡,骨健髓滿,精氣充盈,神智敏銳。乃培根養基之本,皆得於樁功增力之法也。本立而道生,本固則枝榮。無論如何拳法莫不本此。初習者不得其要,難名心急意躁!久之則心領神會,不難妙極而神明。若不依規矩,操之過急,身心必易受挫,雖賣神勞力而終不得其要旨,所謂欲速則不達也。練習站樁,乃順天命之性,合自然之道,一動發於性,一靜存於命;靜乃本體,動則作用。此乃內家百日築基之不二法門。
習武欲至風神瀟洒,氣宇軒昂,心地坦蕩,如玉樹臨風有超俗絕塵之氣者,必經三步功夫方可得之。一曰易骨,二曰易筋,三曰易髓。
易骨者:紮實練功固根基,壯腰健腎強身體,腎水足則骨質壯,雖年長之人亦可骨質堅韌,摔、打、碰、撞,骨骼無損,如脫胎換骨,重活一世也。
易筋者:常習伸展柔活之功,以騰其膜,以長其筋,以增伸縮自如之力,有拔山蓋世之氣,一飛衝天之雄,九曲回蕩,百折不撓.使氣血虧損之人,變為鋼筋鐵骨之士。
易髓者:髓為血之庫,肝為血之海。人隨年增,為七情六慾所困擾,氣血兩虧,骨髓松空,身心衰贏。內家武功,練就心經三昧真火,抱守丹田真陽之氣,接通大小周天,以達水火既濟,而使骨質亢盈,不畏寒暑之侵,不懼強敵之擊,步履輕健,體似金剛,此為易髓。
欲達三步功夫,必登四重樓台,方可隨心所欲,自在無為。一曰:練精化氣。精氣為人之元陽,乃延宗續命之本,雖乾坤有別,皆於體內藏之有位。人之背後夾脊以下與臍相對之椎骨,其中有穴,名為命門。右左兩側之腎腧,即藏精聚命之所。命門屬火。兩腎腧屬水,以達水火既濟,是故習武之人必須培根固本,攝守元陽,切不可恣意縱情,自毀根本,以致武功殆廢,反促性命也。然性乃天道自然之理,滿而則溢。前輩先師乃創練精化氣之法,以固真元。於站樁、習拳之時,閉唇叩齒,舌抵上齶,由印堂以意引氣,下重樓貫丹田,通任脈直達歸尾。此後沿督脈上行,通命門,走夾脊,過玉枕上達百會,稍停此元神之府,即下沖印堂、承漿、天突、膻中、中脘,再下丹田,如此反覆,開通任督二脈,完成小周天運行。因逆經絡而行,故而能在氣過命門之時,衝起腎腧先天之精上行至百會,化為真氣,開天門閉地戶,下貫而存於丹田,成為混元一氣。功成之時,倍感身輕氣爽,心靈空靜,百會通天,湧泉接地,與天、地、自然渾為一體,即得練精化氣之要訣矣!
二日練氣化神。任督既通,當於習拳之時循經取絡,以混元一氣由臍中左右按周天之數旋轉接通帶脈,保肝健胃。再由丹田下行上返開通左右沖脈,以補腎水。逆行陰陽二維炎上以旺心火。牽動陰蹺、陽蹺增添脾之厚土,以生肺金。至此五臟六腑、四體百骸,無不暢通。面若童顏,柔若無骨,神光聚斂,雙目如電,乃得練氣化神之旨矣!
三曰練神還虛。技藝練至拳無定勢、意隨心發,舉手投足皆可成拳。無爭無抗,無影無形,制敵於言談笑語之間,天、地、人三才合一,如混沌初分大徹大悟,性靈虛空,至察至明,至誠之道可以前知,至此則人練神還虛之境界焉!
四曰練虛合道。性命雙修,拳道合一,其大無垠,其小無內,三花聚頂,五氣朝元,爐火純青,丹滿功成。集古聖之言行,察自身之不足;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於拳於道皆有獨到之真知灼見。萬事萬物皆可為法,尊師訓,青出於藍勝於藍。開拓創新,弘揚國粹,以示後學者,即為練虛合道矣!
習武者須練三步勁力。初學武藝,百日築基之後即可習趟路,以練明勁。應手足相合,不散不亂,起落有序,固守中正,動轉圓順,不懈不怠。行步出拳,以意引氣,以氣催力,以力發手。勁出於丹田而貫於四梢,迅如閃電。氣如火藥拳如彈,六根震動鳥難騰。雖剛猛迅捷,卻非肌肉暴漲之拙力,動作到位,立即放鬆。有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至大至剛,是為明勁。
俟丹田充實,體壯骨堅,可練暗勁。拳式仍一絲不苟,每出一式,應神氣舒張,綿綿不斷,動作圓通,活而不滯,如張百石之弓,拉至滿月緩緩釋回,全運丹田之力,不急不躁,呼吸自然,如此反覆,直至脈張筋舒,遺體汗透,則四體百骸,無一處不健壯矣!
出手如靈蛇吸食,發手如長空罡風;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如雲如煙飄忽不定,勿忘勿助一氣貫通;拳無定勢,隨機而動;起落進退,無意無形;綿里藏針,虛實難辨;三過九轉,無始無終。一切順自然之序,能旋轉周身三百六十關節。凜若百尺寒潭砭人肌骨,利如紫電青霜魄散魂消。功不至此,則不足言化勁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