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式太極八法口決 2
一、掤
掤勁義何解 如水負行舟 先實丹田氣 次要頂頭懸全體彈簧力 開合一定間 任有千斤重 飄浮亦不難
所有太極拳練家和深研者,都諳熟太極八法的排頭功法,「掤」功。圈內習慣在每種功法的後邊加一個「勁」字。如掤,稱謂「掤勁」,除捋、擠、按、采、挒、肘、靠等八種勁以外,還有斷、截、冷、疾、打、得、落、空、引、進、接、沾、黏、依、連、隨、滾、錯、折、磨、彈、正、側、刀、鋸、拍、撣、拽、擎、踏、重、離等等。「勁」字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解為「力量、力氣、用勁、手勁等等。在傳統太極拳的各種打手的後面加一個「勁」字,如「掤勁」、「捋勁」、「 擠勁」等等,只能解釋為凡練拳者都知道的術語,不能表示或代表什麼。這個勁字不能表示是太極拳內功。為什麼?「勁」字就是本力、拙力,人類以本人勁力顯示強健,力量顯示在競技體育中是舉重比賽。「勁」在任何環境中都是表示力量。我多年研習傳統太極拳,認為「勁」是拳技藝的一種術語。有人認為「勁」字代表太極拳功夫的一種勁。資深太極拳家認為太極拳用意,不能使肢體的各個部位出現勁力。我們聽一聽前輩先賢是怎樣議論勁力的。武式太極拳先賢李亦畲大師在《五字訣》「一曰心靜」中闡明,也是大家熟知的用意,不用力的名言,他寫道:「要刻刻留心,挨何處,心要用在何處,須向不丟不頂中討消息。從此做去,一年半載,便能施於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勁。久之,則人為我制,我不為人制矣。」先賢講的拳理是拳之大道。太極拳體用,意行者得道,力行者失道,十年八載或更長的時間也難成正果。掤勁,太極拳習練者最早接觸的「勁」便是掤,師說,掤是往上過頭打在對方腳後跟的勁為掤。簡單解,特別在揉手運用中,自下而上的打法稱為掤。初學者尚不知,也不懂太極拳為意行拳,出手用力,最初接受和練習是實實在在的用力往上掤。在相當長的習拳過程中,養成出手用力的習慣。久而久之,用勁練太極拳一代一代傳下來,再向這些用勁練太極拳的朋友說練拳用意,不是用力,他們只是聽聽,如何用意,不去用力,也不深究,並不改進,力練太極拳也就習慣成自然了。初學者用力練太極拳,有的資深練家也不大相信李亦畲先賢「用意,不用勁」的教誨,向提倡用意者叫板,說:「你用意打我一次。」或者撰文立說,提到:「不用勁打不出人去。」從「飄浮」拳理講,如果一方以掤打過來,手上不掛力,松空手掌,對方以力接,瞬間接手方腳下飄浮似上了船,船左右上下擺動,腳下重心丟失沒有了根基。通常說,「撥根」,撥對方的根,使對方失去重心,這是二人較技太極松空高手的揉手藝術展現。掤法中闡述的「飄浮亦不難」,就是這個意思。揉手者的身形手勢十分重要,什麼身形決定在揉手中的地位。你周身松空,是一個松體,在雙人揉手中當然佔據勝方的地位。反之,你周身松功不佳,身上掛力,是一個有力的勁力體當然要居第二位。在《八法秘訣》的「掤」法所說的拳理無可爭辯的是太極拳妙法,絕招。頂頭懸,彈簧力都是準確的真理性拳法。唯有「先實丹田氣」,我們要研討研討。楊氏拳訣,無疑都是經過博擊場上實踐過的真理性拳法。「先實丹田氣」楊氏運用也是正確的,可惜我們「門外人」未得真傳,不知如何去「先實丹田氣 」。我從學的幾位老拳家是不提倡「氣沉丹田」的,丹田氣和氣沉丹田是不是一種呼吸法,手中沒有資料。京城太極拳家吳圖南、楊禹廷兩位大師都不提倡氣沉丹田。有一位少林寺「德」字輩高僧,親口對我說過,丹田練氣不存氣,也不提倡氣沉丹田,恐鬧出病患。在二人較技中,掤勁也不是技擊中的打法,或稱不是唯一的打法。我初學太權拳時,有幾位老師在講到掤法時,都以教學為主,不提倡將掤作為技擊的首要。以「太極八法」訓練學子,應該認為是上乘的教學法。太極拳的虛實可以解義為陰陽,請溫習陳微明先生記錄楊澄甫口述的虛實。「八虛實,太極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這虛。虛實能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以上虛實定義,是澄甫大師的絕學立論。同道應細心揣磨,潛心體驗。以上太極八法秘訣簡單注釋,非用功之久不能融會貫通焉。限於對傳統太極拳的認識和理解,有不全面處,請同道補遺。關於勁的說法,在文中延用傳統和習慣說法,八法為掤勁、捋勁、擠勁、按勁、采勁、挒勁、肘勁、靠勁等四正四隅八種勁。我認為此勁的說法是太極拳術語,不是說八種勁。對勁的說法,在以後的篇章中有專題論述。
推薦閱讀:
※滑如冰凌黏如膠軟如棉花硬似鐵---太極拳技擊基本功訓練
※范公之後為榮華降清為奴,被多鐸奪妻,祭皇太極卻趴地痛哭不起。
※楊澄甫太極十要的理解
※【太極】
※洪洞通背拳與陳式太極拳的淵源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