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太極拳內功?如何練習太極內功?

  太極拳以拳架為體,內功為本,推手為用。俗話說:「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太極拳離開內功,就如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拳架就成了空架子。  什麼是太極拳內功?所謂內功就是內在的功夫。其本質是精氣神的結合。它是中華武術的精華,也是太極拳的精華。太極拳的博大精深主要體現在內功的修鍊上。其中,練內氣乃修鍊太極內功的關鍵。當代著名太極拳家馮志強先生說:「練內功,首先是練內氣。氣為勁之體,勁為氣之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內氣質量的高低,即反映出太極功夫的高低。內氣充沛,能起到護體的作用,身體富有彈性,如充足氣的皮球,不怕人擊打;內氣充沛,則內勁渾厚,威不可擋;內氣充沛,通經活絡,營衛全身,祛病強身,體魄健壯;內氣充沛,在心靜體松的情況下,周流全身,以意領氣,以氣運身,就能做到意到氣到勁到,周身極其虛靈,就能做到以柔克剛,化敵於無形,攻敵於不備,得機得勢,處處主動。  現在有許多人練習太極拳,往往只注重外形動作,而不注意修鍊太極內功,他們把精力放在外形動作上,熱衷於比賽、表演。為了取悅於觀眾,把太極拳舞蹈化、體操化。台上龍騰虎躍,台下掌聲四起。但在行家看來,卻只能搖頭嘆息。為什麼?太極味沒了。太極內功沒了。太極拳的輕靈沉靜,松沉纏綿,內外兼修,剛柔相濟,周身一家等特點沒了。這已經不是太極拳,而是只有外形沒有內涵的太極操。  練習太極內功離不開丹田。要心靜體松,意守丹田,培養丹田之氣,使之不斷加強充實,並在意念的引導下周流全身,開則達四稍,合則歸丹田。這種內氣的流動是在意念的指導下,結合拳的套路的開合來進行。所謂「意氣君來骨肉臣」,外形動作完全是被動的,是意氣作用的結果。如果你在盤架的過程中,能做到以意領氣、以氣運身,那麼你的拳架就有了充實的內容,也就是在練習太極內功了。當然,站樁、打坐也是練習內氣的好方法。在心靜體松的狀態下,丹田之氣循經絡走向,打通任督兩脈,實現周天運行。這不僅能強身健體,而且練出太極拳特有的技擊功夫。  柔運化,剛落點,是太極拳技擊的特點。有效地化解對方來力除了依靠身法手法步法之外,最根本的要靠內功。太極高手可以在身形基本不動的情況下,在對方接觸自己身體的一瞬間即化即打,克敵制勝,靠的就是深厚的太極內功。同樣,太極拳擊打也要靠內功,在發勁時,意到氣到勁到,功助拳勢,剛猛無比。  太極拳內功的修鍊,除了修鍊丹田之氣還要注意腰胯的練習。太極拳內功的關鍵在於腰胯。太極拳活與不活,全在於腰胯。腰胯不活不松,動作必然獃滯。太極內功高深者,腰胯轉換極為靈活,且走圈極小,不顯於形,若有若無,深藏不露,使對方不知其深淺,否則,容易給對方看出破綻,非高人之所為也。腰胯不活不松,內氣難以下沉入地,身樁不穩,難敵強手。腰胯是太極拳的天機。不得此中奧秘,難以練成太極功夫。  因此,練習太極拳一定注重內功的修鍊。注意培養內氣,壯大內氣,運行內氣。這是練習太極內功的基礎。太極拳技擊功夫要靠內功,養生的功夫也要靠內功。只有內外兼修,才能練好太極拳。「培其根枝葉自茂,潤其源流脈自長」。因此拿住丹田練內功,乃是練習太極拳之根本。

  從太極拳流行於世的那天起,有關於太極拳是否僅用意而不用力、怎樣用力、力從何而來的爭論從未停止過,近十年爭論尤為激烈。一方是以楊澄浦再傳弟子、四川的張義敬先生主張的太極拳應大松大軟,另一方則是筆者的師叔、當代太極拳理論家、武氏太極拳的傳人王善德先生提出的針鋒相對的論點,既大松大軟、絲毫不用力則打不了太極拳。 王善德先生現年71歲,自幼習武,17歲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後隨軍進入朝鮮戰場,多次與美軍特種兵肉搏均能以中華武功取勝。回國轉業後潛心於武學研究,先後尋師訪友修學形意拳和楊氏太極拳而不能如意,終遇師爺陳明潔,拜師後方知本門之博大精深而不作他想,善德先生隨陳師爺戴家心意拳時,練射丹田一功引發了他早年在戰場上患上的胃病,只能專修武式太極拳,善德先生天資聰穎且有一定的文化基礎,行功走架時能理論聯繫實際,舉一反三,經幾十年修鍊功力非同小可,1997年的秋天,善德先生領我說手試勁,他雙掌粘住我雙肩,又以雙手的中指貼住我肩後穴道,我捎一運勁既渾身酸麻,3天後,我出差去外地採訪,洗浴時搓澡的師傅說我後背左右對稱有兩青點,我讓他使勁搓下去,他搓了幾下說搓不掉,可能在肉裡面,我猛然想起數天前善德先生的那一手法.在此之前我一直對善德先生的理論不以為然,雖然他是我同門長輩,但我深信太極拳應大松大軟,絲毫不能使勁,被善德師叔這一領手,使我對太極拳的勁路有了重新認識. 力與勁之辯 十多年前,我隨北派吳氏太極拳宗師楊禹廷的入室弟子王輝璞先生學拳時,有一天在我們電視台的演播間里無意中看見拍攝兒童木偶劇的場面,那一個個被線串起來的小木偶沒人動的時候後癱作一團,只有在木偶演員操動那一根根線時才能做出各種動作.由此我想到了太極拳,如果沒有一種勁力貫穿全身,別說是打起拳能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恐怕連走路都要費點勁了.太極拳的行功正如武禹襄在中所說:"始而意動,繼而勁動,轉接要一線串成。」?在楊氏老譜中有一扁《太極體用解》,其中提到「身為心之用,勁力為身之用」,「勁由於盤,力由於骨」。看來勁力與身體無法分開,而勁的產生則源於筋對於外力的感應,正如木偶因演員的手給予外力作用才能運動一樣。那麼給人體筋絡的第一外力作用就是地球的吸引力,人體由此而產生反作用力,作用於筋,貫穿全身。筋在現代解部學中稱為韌帶,這是連接肌肉,骨骼和關節的紐帶。局部肌肉收縮而產生的是外力,所謂外家拳的硬力,內家拳稱之為拙力,這種力缺乏靈活多變,運行時間長而力的穿透性也有限,沒有整體感,屬於人體的局部之力。 內勁,尤其是太極拳的勁則是外力作用於筋,筋貫穿全身帶動肌肉,骨骼,關節的放縱和收縮而產生的靈活多變,遂順輕鬆,穿透力強的整體之力。 筋的運行 踵為起點,腳後跟是人體中筋腱聚集最厚的地方。在當代體育中黑人運動員之所以能夠獨領風騷,生理學家研究其人體結構時發現黑人的跟腱較其他人種發達,因此能夠在田徑、拳擊等需要瞬間爆發力的運動項目中佔據霸主地位。在《廉讓堂拳譜》中至少有兩次論及了腳跟,《五字訣》中有「發勁要有根源,勁起於腳跟」《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中有「兩肩鬆開,氣向下沉,勁起於腳跟」,在武式太極拳里更是以實腿腳根擰轉,以鍛煉跟腱之力。吳式和武式太極拳門內均傳有腳跟之筋連接小腿、膝和大腿及胯,歸於腎的內功體系。武式太極拳還認為支配腳跟筋腱的兩腎,一通於心,一通於腦,兩腎啟動和調節腳跟與地面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由此創立了以抽胯和疊胯為程序的虛實轉換內功。 每一行功,實腿腰間之腎一松沉,帶動腳之跟腱作用於地面,地面的反作用力使跟毽蓄力一路上行,如武禹襄所言:「勁起於腳跟,主於腰間,形於手指,發於脊骨。」每一虛實轉換,周身之筋絡和氣脈均循環運行一次。細細品味,由此而知太極拳的魅力所在。 五弓之力 人體五弓之說早見於少林拳學。明末太極拳術流行於世後,逐漸衍生出陰陽、蓄髮、開合等理論,至武禹襄和李亦畲則明確提出「運勁如抽絲,蓄勁如張弓,發功如放箭」的太極拳勁力運用準則,並留有身備五弓圖傳世。主張太極拳應大松大軟的四川李雅軒先生在回憶其師楊澄浦發勁時曾這樣描述:「是以腰脊之力,丹田之氣,周身整個之勁,是往下陡然一坐,往前陡然鼓勁,又像是往前一縱,往前一彈,往前一吐的神氣,所以被打者如觸電一樣而崩出。」其實這就是五弓之力的蓄髮過程,雖然李雅軒及其傳人在拳學著述中一再強調太極拳不能用絲毫之勁,並避開身備五弓的發勁環節,但在實際打手應用中卻不能脫離五弓蓄髮之合力。甚至行拳走架每一虛實轉換,楊式、武式和吳式均主張:實腿要向下松沉,借的地力後,襠成弧形向前移動。這中勁起於腳跟的蓄髮開合過程在各派太極拳里實質都是一樣的,不過是在闡述上略有不同而已。 筆者曾先後師承北派吳式太極拳楊禹廷一系和武式太極閻志高一系的明師。吳式太級對一身具五弓之說強調的程度不及武式太級,但也主張走架時要有身備五弓的意念;而武式太極則反覆強調五弓之力的蓄髮與走架時起承開合之關係,且在練拳的各個階段均有不同的要求。 近來有一些習練太極拳者怕身染僵勁而不敢負重,甚至連持杯提壺之力都不捨得,筆者認為完全沒有必要。試想楊班侯自幼習拳,一身的太極純功,而拒永年人王有福回憶說:「幼年時見班侯所舞鐵槍重28斤,比武用杆子重7~8斤。」武式太極拳宗師郝為真練功用的鐵杆子超過80斤,而筆者習練的太極石球也有20多斤重。《打手歌》有「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的說法,這並非是讓太極拳家只永遠四兩之力就行了,而是說太極拳可以以巧破千斤。至於長年修鍊太極拳者,筋骨隨身體之五弓成千上萬次的蓄髮,由量變到質變,內力自然日趨深厚,打手發人時才能有整勁和穿透力,否則現代太極推手比賽毋需分級別了。 世界上沒有哪一種道理是絕對的,更沒有終極理論存在。 為了便於掌握,現把要領概括如下。 1,纏絲勁為太極拳命名的由來,沒有纏絲勁就不能使勁環繞著身肢節節上升,達到完整一氣。 2,須知「貫串」的要求,不僅是運勁須通過關節部分,而且還須使它通過關節上下的肌肉部分,這是螺旋纏絲的作用。 3,太極拳有一對基本纏絲和五對方位纏絲是教和太極拳最好的工具。 4,運勁如纏絲,只有在輕靈貫串條件下才能實現;同時,神氣方面必須鼓盪和內斂。 5,纏絲勁的運用不可產生缺陷,凹凸和斷續等三個缺點。 最後,筆者提出的則是纏絲勁為何能增進身體健康的管見: 我國傳統醫學譙,人的氣血是否通暢,就是人是否健康之表徵,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通則不前,痛則不通」。所代醫學告訴我們:人吸收含氧的空氣進入肺。換氣後的充氧血液立即進入左心房,再至左心室進入大動脈,小動脈,微血管,含氧的氧氣球把血液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身體的每部分收了氧氣之後,立即把用後剩餘的垃圾-----二氧化碳由原血球帶回;帶有二氧化碳的血球遂經由靜脈的微血管,小靜脈管,大靜脈管肺管回到肺臟,並重新換回氧細胞再作運送工作。按自然之理,紅血球必須完成它的任務才行。但是,每一部細胞並不是全部都自動的,樂意的合作。 在自然界中,也有另一種現象,即有動有靜,動靜合一。如准此理,則攜帶氧分子的紅血球,實沒有理由不帶回用過的廢物----二氧化碳。但是,事實並不完全如此,因為吃飽了喝足了,休息一下,也是物之常情;甚至一休息後,就不想再動,也是常有之事。我們身上的細胞多的不得了,有些懶蟲,也不足為奇。尤是在肢關節或未梢的地區,紅血球放下了氧細胞就不再前進,就在原地休息,似也不太過分。但是,它這一休息,就再也動不起來了,它必須在休息的地方老死,我們的關節或末部位,今天死幾個,明天死幾個,為數不多,自不覺得屍體一多之後,必然造成陰塞,使血液循環不流暢,不通;某一部位的不流通,不舒暢,呈現在外表的就令我們感到那個地方不靈光,有些酸痛,最後苦不堪言,找醫生也解決不了問題。萬般無奈,只好走自求多福的路子,去打太極拳試試看。一試之後,大有起色。持之以恆的久練之後,痛風之苦竟不再相煩。打太極拳為什麼會有這種功效呢?就是我們打拳時運用了纏絲勁。這是為什麼? 因為,纏絲勁的運作,上肢是由肩而肘,而腕,而指,下肢是由胯,而膝,而踝,而腳掌,腳趾;在運作的過程中,每一個關節都不停的自我旋轉;我們練拳之時,還要以意領氣。試想在以意領氣的旋轉過程中,放下了氧細胞後,想偷懶的細胞就會接到我們的指令:不可偷懶,把二氧化碳帶好,馬上順著靜脈管回家!我們不僅是下了命令,還不停的旋轉以施加壓力。試問細胞在這種情況下,它能不乖乖的執行自己的任務,完成自己的任務?紅細胞聽命了,它的任務達成了,我們的氣血通暢了。似此,我們會不會再有痛苦更嚴重之情?我們必然享有痛苦減輕之樂。

  中國武術最神秘的地方恐怕就要算所謂的「內功」了。一方面是自古以來神秘的傳說,一方面是武俠小說傳奇式的烘托,使得這種叫做「內功」的東西簡直成了傳統武術中最核心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以至使人覺得,只要練成了「內功」,便具備了某種超越常理、甚至是超越自然的神奇功能和力量,便可以戰無不勝,無往而不克了,而中國武術真正威力的源泉也就是這代代秘傳的「內功」。  記得以前聽人形容某個練武術的人功夫如何如何好,便會說:「這人有功夫,身上有內功!」可見「內功」的威力是被國人深深認同的。不止是中國人,連外國人也聽聞了中國功夫里「內功」的威名,不是曾有故事說西洋拳擊手、摔交手在跟中國武術選手上台交手前就要明確規則,讓中方選手不得施用「隔空擊物」、「陰勁透內」等「內功絕技」「暗中傷人」云云。  正因為內功身上穿著的這些神秘的外衣,使得不少初習武術的人都對「內功」抱有某種莫名的憧憬和嚮往。甚至有些人就是被這神秘的「內功」和那些神奇的效能所吸引,才投身武門的。不知多少人拜師沒多久就會迫不及待的問師傅:「什麼時候教我內功啊?」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練習的深入,大部分人都會發現其實並沒有自己當初苦苦追求的所謂的神秘「內功」,或是師傅所傳的內功並沒有自己想像中和傳說中那麼神奇的效驗和威力。正因為如此,練傳統武術的對於內功一說便抱有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一部分人對「內功」持決然否定的態度,認為傳說中的「內功」只不過是武術界長久以來神秘造作,自欺欺人的產物之一;而另一些人對內功之說雖持肯定態度,但一旦有人質問何為內功、內功為何物時,亦只能模糊而言,難以應答。那麼傳統武術中到底有沒有內功?什麼是內功?內功的本質是什麼?內功到底練的又是什麼?  首先可以肯定的說,傳統武術中的內功是確實存在的。那什麼是內功?內功的具體定義又是什麼呢?從名稱上來看,似乎很好理解,所謂內功,自然就是通過鍛煉來提高人體內部機能、功能的功法或從內部鍛煉來提高人體機能、功能的功法。照這樣看來,那凡是以「從內」的手段或「向內」的方向來鍛煉人體肌肉、骨骼、筋膜、神經、臟腑、氣血、經絡、氣脈,甚至意念的功法,都可以稱之為內功。而傳統武術各流派的風格和理念本身就有很大區別,各派所傳的「內功」練法更是形式不一,理法各異,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法側重和練法要求。且傳統武術不同流派中功法的存在形式也有著很大的差異,有些流派的功法是以一種相對獨立的形式和體系存在於拳種中的,這樣的功法很好辨認和識別,因為它在整個武術或拳法體系中的存在是相對獨立和顯性的;而另一些流派,特別是世人所稱的內家拳種中,很多功法則是隱含暗藏在拳術動作或是拳架套路中的,也就是所謂的「拳功一體」。不少拳法動作本身就有著特殊的功法含義和鍛煉價值,只是其中的細微要領和具體練法需要明師或明白人點破而已,但這一點,往往很容易被人忽視。正因為如此,才導致了世人眼中「內功」含義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使人無法統一和有標準的確定「內功」的具體概念。實際上,不同類型的功法對於「內功」這一名稱的界定也是有著不同理解的。所以,要想理清內功到底是什麼,首先就必須對各種各樣,不同形式的「內功」功法作出一個明晰的分類,只有從不同方面來比較分析各種「內功」的理法異同,才能真正弄清楚內功的實質或者說內功到底練的是什麼。  個人認為,傳統武術各拳種、各流派中的內功練法,總的來說,都可以被分為三大類,即內壯健強功夫(內壯功)、內練周身功夫(內練功)和內修鍊養功夫(內修或稱內煉功)。以下即依個人理解試分析其各自基本理法特點。  (一)、內壯健強功夫(內壯功)  所謂內壯功夫,即通過呼吸吐納和相應的肢體動作對身體內部的肌肉、筋膜、骨骼和臟腑進行高強度的刺激與鍛煉,從而使這些身體組織的機能、功能得以最大程度強化的功法。而這種內壯功夫又可基本分為「氣血鼓盪」和「抻筋拔骨」兩種練法。  氣血鼓盪功夫即以特定的呼吸吐納法(通常為吞氣、咽氣或噴納等武火呼吸法)配合肌肉的鬆緊轉換,鼓盪氣血,堅實肌骨。這類功法不僅可以增強肌肉力量,而且可以通過鬆緊鼓盪鍛鍊出一定的抗擊打能力,故民間所傳的「金鐘罩」、「鐵布衫」之類功夫多練此法。而其他各派如桶子功、十八羅漢功、金剛羅漢功等亦為此類功法之代表。  抻筋拔骨功夫則是以肢體動作的屈伸擰轉,來牽引抻拔肌肉筋腱,從而強化筋骨勁力的功夫。所謂「筋長則力大」,此類功法最能大長氣力,雖不藉助於任何器械外物,但練功有成,則力大驚人。《易筋經》中所謂能「長神力」的功夫便是此類功法,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便是那套易筋經十二大勁功了。其他如民間流傳的熊氏易筋經、伍氏易筋經、大力金剛功、大力神功等,亦皆屬此類功法之列。  除了上述兩種基本的內壯功夫類型以外,《易筋經》中還有一種稱之為「揉打」的內壯功夫練法。其以按摩揉搗手法來鼓盪氣血,磨練臟腑,較之前述以呼吸吐納調息和肌肉鬆緊轉換來鼓盪氣血的功夫,入手更為溫和,而能練力入骨,收內堅外壯之效,實為內壯功夫之練法別開一片洞天。《易筋經。揉打行功法》與近代心意名家寶鼎所傳內功十三段(十三太保內功法)即為此類代表。  近年來在社會上廣為流傳的馬勝利48小時自衛術,影響廣泛,號稱習者數萬,很多練習者都會問,為什麼其中看來簡單的兩個小功法「高頻鼓盪」和「深度刺激」卻能在短期訓練中即產生出諸如渾身有勁、力量大增、肌骨堅壯、抗擊打力增強等非常良好的效果。其實只要把這兩個功法與傳統的內壯功夫相比較就可以看出,這兩個功法動作雖簡單,實際上卻已經濃縮了傳統內壯功夫中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兩種練法,「高頻鼓盪」即為氣血鼓盪功夫,而「深度刺激」則就是傳統的抻筋拔骨功夫。其實這兩套功法就是對傳統內壯功夫進行現代化和科學化改造的產物,所以才使人有法簡效宏之感。  傳統武術流派中,各種自成體系,進行專項針對性訓練的內壯型功法可謂比比皆是。如各種版本的易筋經、桶子功、金剛力、羅漢功、渾元一氣功等;而很多著名拳種的拳法套路或拳勢動作中也包含融合有這類內壯功夫的練法。如八極拳的蹲小架、滄州功力門的功力拳架、南派洪家的鐵線拳等,便都是調呼吸、潤臟腑、強肌骨、長勁力的內壯拳功;而形意拳的三體式、大成拳的渾元樁中又都有抻筋拔骨功夫的練法和內涵。  除了以上拳功之外,近年來在《武魂》雜誌上挖掘披露的張長禎(醉鬼張三)派功法,亦是絕佳的上乘內壯功夫。其體系完善,練法獨特,實為傳統內壯功法之精華,有極高的價值,我個人也是十分喜歡的。  (二)、內練周身功夫(內練功)  以前聽過一個故事,說的是某生拜師學拳,習之數日,頗覺其苦,謂師曰:「都說我們練的是內家拳、內功拳,可我每天都在站樁、盤架子,您什麼時候教我內功啊?」師答道:「你要的內功都在樁里,就在拳架子中,只要樁站好了,架子盤正了,內功自然就有了。」  傳統武術中的很多拳種,尤其是一般所謂的內家拳法(其實拳本無內外,很多所謂的外家拳中也包含相似的技術要領),都十分講究拳勁,尤其講究練拳要練「整勁」,打人亦要用「整勁」。此整勁即通過訓練而形成的合理內部結構和動力模式,以高度協調的外形動作和神經反射而發出的整體勁力,即通常所謂的「內勁」。很多初學內家拳的人,不能安心於老老實實的站樁練拳,而是寄希望於老師能有某種秘傳的「內功」,只要練了這種「內功」,出內勁自然就是理所當然的事了。但往往令他們感到失望的是,大多數老師給他們的回答都會和前述的某生之師一樣:要想練出「內勁」,還得扎紮實實練拳。  傳統所謂的內家拳是典型的拳功一體的拳術,為了求得、練出要求中的整勁、內勁,拳法中相應的設計了眾多各個身體部位的內練要領,用以調節和訓練身體內部合理結構形態和動力定型的形成。內家拳的內練功法實際上指的就是拳法、拳勢、動作中所蘊含的各種細節和要領。學拳尤其是學內家拳,只學到個外形動作或是套路勢法是沒有用的,只有真正理解了拳術中內練之法的要求和含義,並將這些細節和要領切實的貫徹於站樁行拳的每一個動作中,才能練出周身一家,渾元一體的整勁功夫;只要在站樁行拳中將這些細節要領真正做到並且做到位了,那你操練的每一個拳勢動作便都是在練「內功」。  從這個意義上說,所謂的內家拳中為了培養、鍛煉、形成周身一家,渾元一體的合理間架結構和動力模式的每一個細節要求和動作要領便都是一種身體的「內功」練法。  如太極拳的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墜肘、松腰松胯、上下相隨、內外相合;形意拳的三頂、三扣、三圓、三抱、三垂、三曲、三挺、三敏及六合、八要、九數;八卦掌的塌、扣、提、頂、裹、松、垂、縮等訣;心意拳每把拳勢中都要求做到的雞腿、龍身、熊膀、鷹捉、虎抱、雷聲等六藝;意拳站樁中的精神假借、渾圓支撐等,皆內練周身整體之訣竅要領也,能不言其為內功乎?  (三)、內修鍊養功夫(內修或稱內煉功)  較之前兩類功夫多專屬於武術功法不同,內修鍊養一類的功夫更傾向於對人體身心及生命潛在機理的修證和體悟,即通常所說的修真悟道之術。這類功夫,以道家的丹道仙學功法為代表,其他如密宗修法、印度瑜珈及各種修鍊流派中衍生出來的諸如導引、吐納、胎息、行氣、存思、默想等煉養法門、長生方術,皆屬此道。  自古以來,傳統的修鍊學術即分道、釋、儒、醫、武五家,各種內煉功夫原本獨立於武術技理之外,自成體系,但武家對其他各種內修功術中的經絡氣脈,神意導引等理法亦多有借鑒融合。如太極拳以呼吸配合意念的氣脈導引之術、丹田內轉之功;形意拳的三層道理、三層呼吸;心意拳的丹田內功等,莫不是於拳功之中融入了內煉、內養的方術法門。除此之外,武林中亦不乏拳術與道功兼習者,由搏殺技擊之術的磨練,行改造身心氣質之功,進而證悟生命本性的意義,即所謂的「以武入道」。  上述三類功法,內壯功夫是行強筋健骨,內堅外壯之法,收強化實力之效;內練功夫練的是遍體連通,身成六合,渾元一體,周身一家的拳功勁意;而內修鍊養功夫則是通過對自我身心的內煉調養而探求生命宇宙、天人合一的究極境界。  三種類型的功法雖然側重點各不相同,但從它們的功法內容和練功目的來看,都可稱之為「內功」。通過分類歸納,所謂「內功」的實質內容已經非常清楚了,具體對象具體定義,其實內功也並不神秘,只要踏踏實實練拳,日積月累,精神氣質必然會有脫胎換骨的變化,功夫到時,內外俱為一體,「內功」自然也就上身了  基本方法】  太極拳以「棚、捋、擠、按、 瘛 、肘、靠、進、退、顧、盼、定」等為基本方法。動作徐緩舒暢,要求練拳時正腰、收顎、直背、垂間,有飄然騰雲之意境。清代拳師稱「拳勢如大海,滔滔而不絕」。同時,太極拳還很重視練氣,所謂「氣」,就是修鍊人體自身的精神力,這是太極拳作為內家功夫的特點之一。  心法  ①靜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練拳都要求思想安靜集中,專心引導動作,呼吸平穩,深勻自然,不可勉強憋氣;  ②中正安舒,柔和緩慢,即身體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動作如行雲流水,輕柔勻緩;  ③動作弧形,圓活完整,即動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轉換圓活不滯,同時以腰作軸,上下相隨,周身組成一個整體;  ④連貫協調,虛實分明,即動作要連綿不斷,銜接和順,處處分清虛實,重心保持穩定;  ⑤輕靈沉著,剛柔相濟,即每一動作都要輕靈沉著,不浮不僵,外柔內剛,發勁要完整,富有彈性,不可使用拙力。  要領  太極拳對人體各部位姿勢的要求如下:頭──保持「虛領頂勁」,有上懸意念,不可歪斜搖擺,眼要自然平視,嘴要輕閉,舌抵上顎;頸──自然豎直,轉動靈活,不可緊張;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聳、前扣或後張;肘──自然彎曲沉墜,防止僵直或上揚;腕──下沉「塌腕」,勁力貫注,不可鬆軟;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內縮;背──舒展伸拔,稱為「拔背」,不可弓駝;腰──向下松沉,旋轉靈活,不可前弓或後挺;脊──中正豎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臀──向內微斂,不可外突,稱為「溜臀」、「斂臀」;胯──松正含縮,使勁力貫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腿──穩健紮實,彎曲合度,轉旋輕靈,移動平穩,膝部松活自然,腳掌虛實分清。 打太極拳要求松靜自然,這使大腦皮層一部分進入保護性抑制狀態而得到休息。同時,打拳可以活躍情緒,對大腦起調節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練,越要「先在心,後在身」,專心於引導動作。這樣長期堅持,會使大腦功能得到恢復和改善,消除由神經系統紊亂引起的各種慢性病。太極拳要求「氣沉丹田」,有意地運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於改善呼吸機能和血液循環。通過輕鬆柔和的運動,可以使年老體弱的人經絡舒暢,新陳代謝旺盛,體質、機能得到增強。太極拳近百年來所以在國內外逐漸得到推廣,就是因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對神經衰弱、 心臟病、 高血壓、肺結核、氣管炎、潰瘍病等多種慢性病都有一定預防和治療作用。病情嚴重的患者,要在醫務人員指導下進行鍛煉。 太極拳在技擊上別具一格,特點鮮明。它要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避實就虛,借力發力,主張一切從客觀出發,隨人則活,由己則滯。為此,太極拳特別講究「聽勁」,即要準確地感覺判斷對方來勢,以作出反應。當對方未發動前,自己不要冒進,可先以招法誘發對方,試其虛實,術語稱為「引手」。一旦對方發動,自己要迅速搶在前面,「彼未動,己先動」,「後發先至」,將對手引進,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轉移對方力量,乘虛而入,全力還擊。太極拳的這種技擊原則,體現在推手訓練和套路動作要領中,不僅可以訓練人的反應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體素質,而且在攻防格鬥訓練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武當太極拳】雖然目前學者公認為太極拳與武當張三丰無關,不過確實存在武當太極拳。武當太極拳講究「拳打卧牛之地」,基本上兩米方圓足以施展,其中除螺旋纏絲外,另有九宮、八卦的內容,其內涵與當前流行的太極拳不盡相同。 武當太極拳的要決就是:拳隨心境,舒展綿長,恢宏大氣,容萬物於心。 武當太極拳以柔克剛、以靜制動,後發先至,能四兩撥千斤。不但是強身健體還可以防身自衛,武當太極拳結合有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還虛合道的道教氣功功法,開人智慧、發人體能,使人延年益壽、長生久世,是一種集武術與養生一體,至高無上的拳法。太極拳的練習過程分三個階段:首先練形、然後練氣、最後練神。其內含功法主要有:吐納導引功、外氣採補功、混元站樁功。其動作以崩履、擠、按、采、列、肘、靠為主,在應用中隨、連、粘、貼,連綿不斷、行雲流水。演練太極拳要求虛靈頂靜、含胸拔背、沉肩墜肘,動作舒展,做到神形俱妙。武當太極拳動靜結合、內外相含,是內外雙修的至寶,是人體性命的源泉。

合肥書新  2009-1-6 13:31  #5  招式的:  太極拳法妙無窮,「扌朋」「扌履」擠按雀尾生。  斜走單鞭胸膛占,回身提手把著封。  海底撈月亮翅變,挑打軟肋不容情。  摟膝拗步斜中找,手揮琵琶穿化精。  貼身靠近橫肘上,護中反打又稱雄。  進步搬攔肋下使,如封似閉護正中。  十字手法變不盡,抱虎歸山采挒成。  肘底看錘護中手,退行三把倒轉肱。  墜身退走扳挽勁,斜飛著法用不空。  海底針要躬身就,扇通臂上托架功。  撇身錘打閃化式,橫身前進著法成。  腕中反有閉拿法,雲手三進臂上攻。  高探馬上攔手刺,左右分腳手要封。  轉身蹬腳腹上占,進步栽錘迎面沖。  反身白蛇吐信變,採住敵手取雙瞳。  右蹬腳上軟肋揣,左右披身伏虎精。  上打正胸肋下用,雙風貫耳著法靈。  左蹬腳踢右蹬式,回身蹬腳膝骨迎。  野馬分鬃攻腋下,玉女穿梭四角封。  搖化單臂托手上,左右用法一般同。  單鞭下式順鋒入,金雞獨立佔上風。  提膝上打致命處,下傷二足難留情。  十字腿法軟骨斷,指襠錘下靠為鋒。  上步七星架手式,退步跨虎閃正中。  轉身擺蓮護腿進,彎弓射虎挑打胸。  如封似閉顧盼定,太極合手式完成。  全體大用意為主,體鬆氣固神要凝。

合肥書新  2009-1-9 16:36  #6  太極兩儀,天地陰陽,  闔辟動靜,惟柔與剛,  屈伸往來。進退存亡, 一開一合,有變有常。  虛實兼到,忽見忽藏。 健順參半,引進精詳,  或收或放,忽弛忽張, 錯綜變化,欲抑先揚,  必先有事,勿助勿忘, 日就月將,質而彌光。  盈虛有象,出入無方, 神以知來,智以藏往,  賓主分明,中道皇皇, 經權互用。補短截長  神尤變化,儔測汪洋。 沿路纏綿,靜運無慌,  肌膚骨節,處處開張. 不先不後,迎送相當。  前後左右,上下四旁, 轉接靈敏,緩急異常,  高擎低取,如願相償, 不滯於跡,不涉於虛,  至誠運動,擒縱由余, 天機活潑,浩氣流行。  虛中有實,制勝權衡, 順來逆往,令彼莫測。  因時制宜,中藏妙決,外引內擊,中行無偏,  聲東擊西,由來皆然,寒往暑來,誰識其端,  千古一日,至理循環,上下相隨,不可空談,  循序漸進,仔細研究,果能攻苦,終躋渾然,  至疾至迅,纏繞迴旋,離形得似,何非月圓。  精練至極,亦小亦圈,日中則昃,月滿則虧,  敵如詐誘,不可緊追,若逾界限,災難轉回,  況一失勢,雖悔何追,我守我疆,不卑不亢,  九折羊腸,不可稍讓,若讓他人,魂飛魄喪,  急與爭鋒,能上能下,多佔一分,我據形勢,  一夫當關,萬夫失勇,沾連粘隨,會神聚精,  運我虛靈,彌加慎重,細膩熨帖,中權後勁,  虛籠詐誘,只為一轉,來脈得勢,轉關何難?  實中有虛,預防中變,虛中有實,孰策機關,  下遮不架,不頂不延。不軟不硬,不脫不粘,  突如其來,莫知所然,如風吹倒,靈敏難言,  試一形容,有經有權,宜輕則輕,斟酌無偏,  宜重則重,如虎下山,引視彼來,進由我去,  來宜聽真,進責神速,先窺其勢,繼窺其隙,  有隙可乘,即時而入,失此機會,恐難再得。  一點靈境,為君指出。至於身法,原無一定,  無定有定,在人自用。橫豎顛倒,立坐卧伏,  中心莫亂,自有妙術,前俯後仰,左倚右傾,  中氣貫通,無不皆得,變象無窮,難盡其形。  氣不離理,一言可馨,開合虛實,即為拳經。  用力日久,豁然貫通,默會融貫,漸臻神聖,  渾然無跡,妙手空空,若有鬼神,助我虛靈。  推存此心,默詩以敬。

剛子  2009-1-12 14:11  #7  很系統,很全面,好貼子,頂上.

合肥書新  2009-1-12 15:18  #8  久練自化,熟能生神  操練不按體中用,休到終期藝難精  要想散手會,還得二人喂  先以心使身,後乃身從心  能動能靜,拳道之聖。動而不靜,拳道之病  打中寓跌,跌中寓打  手從腳邊起,側身步輕移,藏勢微彎膝  腳到手勾,拳來臂格  拳打不空回,空回不為能  遇敵猶如火燒身,硬打硬進無遮攔  腳踏中門去奪位,就是神仙也難防  有力當頭上,無力踩兩旁  打人不露相,打人不見手

合肥書新  2009-1-15 15:31  #9  學太極要五空,第一要心空,思想要空。初練時固然必須費神記憶,但練久後則熟能生巧,自可以練來不加思索,如老子所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心空自然,體內生理機能,就自然發動。  再要手空-----兩手心空松,太極拳出手姿勢,無論陰手陽手,必要像挾有一個皮球在手中一樣,手指亦需在動,手必須要空。  其次要腳空---兩腳心要空松,南方拳如前所說,是為了方便在船上作戰,非比在北方平原的馬上功夫。試此地球作一船,人受載於其上受搖動,必足跟與前掌之間拱起,足心空出,則足心的湧泉穴不受阻塞,氣機自易流出。以上為五空的道理。  複次,學太極拳最重要在「神」。即道家說的「精」「氣」「神」,所謂「煉精化炁,鍊氣化神,煉神還虛」極為重要。一般練太極拳不得要領的人,多沒有注意到「神」的重要,姿勢準確後,雙目應注視到手的前方,神就投射到了,無論為了強身或防衛退敵而練拳,不如此煉好精、氣、神,效果是不會顯著的。太極拳每一神態,都異常重要,姿勢準確,氣機配合,五空做到,精氣神自然揉合,這樣練去,必獲得它的益處。對於呼吸,任其自然,不必加以導引,導引則心不易空,且道家的真正導引,亦並非如此解說的。

  Anonymous  2009-1-15 15:32  #10  太極拳系求靜,非求動,更實際的說,是於動中求靜,現在再作進一步說明,凡人在靜時,心內思想反而繁亂,此是大家所曾體認過的,一般人最怕寂寞,因為思想無所寄託,老年人最怕孤獨,感到人生沒有依恃的悲哀,但是對於學儒、學佛、學道的人而言,寂寞乃一種享受,故能甘於寂寞,樂於清靜。這是對靜坐已入高深境界的人而言,亦只有少數修養高深的人能達到此種境界。  而生理的本能----生命的力量即在此清凈寂寞中發動,老子說:「萬物芸芸,各復歸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這是一切靜坐參禪的入靜境界,然此靜的境界,得來不易。武術是人體在運動,不過雖是外動而內心反易得靜,以此求靜境,也同樣得到殊途同歸的妙用,利用這個動靜相應的道理而發明武術。凡人身體在勞動時,思緒反而不會紊亂,亦即有所寄託,若體不活動,無所事事,呆然不動,則反比死還難受,要不胡思妄想,亦不可得,孔子有言:「小人閑居為不善。」足見人身心理生理之本能,自然有其相互關聯互動影響的作用。  太極拳之原理也是如此,打太極拳是在動,由動中的體力勞動,進而漸漸達到內心清凈的境界。所以我經常以孟子的話來譬喻拳術的道理。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空乏其身……。」學拳的人,無論南宗北派,都在勞其筋骨,靜坐、練功的人,亦是苦其心志,那些做英雄事業之人,則是空乏其身,三者殊途而同歸。現在我們倘若能從勞其筋骨入門,自然也就可心志清凈,近乎道矣!  總之,太極拳是「動中求靜」,由靜而達到靜坐、內功所證到之境界,動靜互相配合,則於身心的健康大有俾益,這是必然而無可否認的。
推薦閱讀:

業已證實?太極拳非陳家溝陳王廷所創(之二)
孫式太極拳
略談太極拳身法的「含與展」
太極拳與周易
吳式太極拳83式動作詳解10一41(326動順序)

TAG:練習 | 太極拳 | 太極 | 內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