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爽:為什麼父親越寵溺,你卻越疏離
任麗|壹心理專欄作者
《炫風孝子》用跟拍的方式讓我們近距離的看到明星與他們的父母是如何互動的,在觀眾的眼中,他們的關係是不是有些問題?在相處的過程中,關係又是如何在悄然改變的。且看90後的鄭爽與爸爸的相處過程中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在鄭爽的身上,我們能看到90後的哪些特點?
*無視權威
從鄭爽與父親的互動來看,關係似乎比較融洽。她在父親面前顯得有些沒大沒小的,什麼話都可以隨便說,但從深層來看,她可能是對父親權威的無視。
女兒與父親在早年的關係模式直接影響著對權威的認同與理解。做為獨生子女的90後孩子,人際關係模式一般都是在與成年人的交往過程中習得的。家裡的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圍著這個小太陽轉,無形之中很難建立長輩與晚輩之間的界線。
過去我們吃飯的規矩可能是長輩上桌小輩才能上桌,長輩動筷子小輩才能開吃,甚至長輩坐什麼位置都是有講究的。而現在家庭中已經沒有了這些規矩,好吃的先讓小孩先吃,生怕他不吃。長輩在孩子面前不僅沒有了權威,反而有點低聲下氣了。
孩子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中不知道權威為何物,也就不會懼怕權威。權威有時候代表的是一種規則的制定者,如果孩子對權威不屑於顧,那麼他對於權威制定的規則就不會尊重與遵從,他會去屢次嘗試權威的底線,在這個觸碰底線的過程中不斷去破壞規則。
當然在破壞規則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獲得一些正性的經驗。在孩子不斷的受挫中,他會去思考,規則的制定是必須去遵守的,否則會招致懲罰,這樣孩子就在挫折中得到了成長。另一方面,孩子不懼怕權威,是將自己放在了與權威平等的位置,他開始尊重自己,有了自己的選擇與觀點,並且更加個性化與自主性,而不是對僅威的百分之百的屈從。
*寵溺與情感疏離
「多吃飯就是孝順」,這句話讓我們多少體味到一種無奈,父親對女兒沒啥要求求,只要能吃飯就開心。
這又讓我聯想起這樣的場景,家長手裡端著飯碗滿院子地追著孩子喂飯,最怕孩子吃不飽。孩子肚子餓了就會要吃的,這是人類的本能,為什麼在吃飯的這件事上,讓那麼多的家長頭疼呢?歸根結底是家長將自己的焦慮投射給了孩子。我過去可能有飢餓的經歷,我過去有沒有被滿足的情結,所以我要讓我的孩子吃飽。
而孩子潛意識裡卻是,你越讓我做的事情我就越不這樣做,所以孩子也就不吃了。當我們過度的關注孩子吃飯的這件事情,家長與孩子都承受著焦慮與壓力,那麼吃飯這件小事也就變成了大事,這就是我們經常會看到的一個現象,越溺愛孩子的家庭,越注重孩子營養的家庭把孩子越養越瘦。
鄭爽按照節目組的要求為爸爸準備了早餐,當然雞蛋都沒有煮熟這點我們只能無語地一帶而過了。我們看到爸爸非常希望與鄭爽一起共進早餐,但她回答說不想吃。在這個過程中,雙方都有些尷尬,兩個人好像坐在同一張桌子吃飯都有些不自在。爸爸在跟女兒聊天時,女兒顯得心不在焉,父女不在一個頻道上。
雖然節目組是想明星們展示一下孝心,可是這不同於演戲,因為對手是自己生活中真實的親人,裝總是會留下痕迹。自始至終,鄭爽沒有將自己的注意力放在父親身上,她與父親的溝通沒有交集,也很難看到情感的自然流動。
在寫信這個環節,她寫給父親的信只有寥寥的一句話:「父愛父愛,我還遠遠未能理解」。如果我是那個父親,我會感受到一絲絲的悲涼。她也許從未思考過這個問題,她把父親的愛看做理所當然,即使已經成年,父親對她的付出也是應當的。在她看來寫信是一種煽情的表現,不過她也確實說了實話,父愛是什麼,在她的字典里真的沒有。
父親寫給她的信已經放在了信箱里,幾次提醒她看信,她都表現出沒有多大興趣,父親的失望淹沒在了她的「冷漠」里。鄭爽的「冷漠」並不是讓人感到無情,只是她不會情感表達,也缺乏情感表達,最核心的是她無法與父親建立情感鏈接,缺乏情感的穿透力,總讓人感覺父女之間隔著點什麼。
*自我為中心
在陪父親去花鳥市場買金魚時,鄭爽一再否認父親的選擇,當然在這些小事上父親也沒必要與她爭辨。她自始自終沒有站在父親的角度去為他考慮,去真正用心了解父親喜歡什麼,他想要什麼?
做為父母的掌上明珠,鄭爽有著幸福的童年,享受著父母的寵愛。從她的成長經歷來看,她的童年都是在各種音樂舞蹈的興趣班度過的,為了培養她,父母在她12歲時送她去了成都一所學校學習,後來抱著試試的態度報考了北京電影學院,結果幸運的被三所電影學院同時錄取。去年底又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事業上一帆風順,她在一次次的選擇中不斷地驗證了自己判斷的正確性,不斷的自我肯定,這也讓她很難將目光放在別人身上,包括她的父母。
節目中有一個場景特有意思,在買魚回家的路上,她因為天涼流了點鼻涕,爸爸本能地用手套幫她擦掉,這個動作立即激起了她的惱怒,她一路上報怨爸爸讓也出醜,又怪爸爸讓她戴著「破手套」結果沒法拿紙巾,完全不體諒爸爸的感受。
在父母那兒,我永遠是個孩子,我永遠是家庭的中心,也是「世界」的中心。當帶著這樣的感覺去處理社會中的人際關係時,我們往往會受挫。原來這個世界並不是專門為我設計的,並非所有的人會去遷就我的情緒,而我也不具備感受他人情緒的能力,缺乏同理心的關係總是讓彼此很難建立深層的鏈接,也就很難走進對方的內心。
*孤獨
在節目中,鄭爽總是自言自語的將心理活動用語言表達出來,排除節目中她表現的需要,我更多的看到她從小形成的一種與自己相處的能力。我們經常會發現孩子在獨自一人玩玩具或者扮家家的時候,會一個人對著玩具或者公仔自圓自說,把自己當做故事中的角色,與物互動。這也是做為獨生子女,從小缺乏玩伴而自發的一種交往能力。只是這種交往能力全憑著想像與他人互動,而實際上獲得的回應也是臆想出來的。
人際交往的能力是練出來的。現在的獨生子女在家庭中沒有同齡人在一起生活,他就缺乏了一個人際交往的教練,比如分享、謙讓、共情、理解、尊重等等很多的能力就只能靠父母的說教或者書本上得來,但那樣獲得的經驗總是有些蒼白無力。
人一生都是在追求關係,關係的質量決定幸福的質量。那麼與他人建立關係也就是人際交往能力就顯得尤其重要。這種關係是在孩子童年時間與同伴的互動中發展出來的。如果父母僅僅將關注點放在孩子的學習上,孩子缺乏與同伴一同遊戲的機會,他就會欠缺與他人交往的能力,無形中創造了人群中的孤獨感。
我們發現鄭爽在自言自語中總是會運用擬人化的語言,對於成年人來說,你可以說她幼稚,也可以說她天真,亦可以說她具有童話般的想像力,這種能力一方面會與現實感脫節,讓我們感受不到現實的殘酷,啟動了自我保護機制,屏蔽掉了那些不好的東西,選擇不去面對生活中的問題,而只願意生活在想像中、生活在童話世界裡。
但另一方面,孤獨的能力可能發展創造性的思維。在與自己相處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讓思想自由飛翔,現實有邊界,思想的世界卻可以無邊無際。我們可以將這種能力運用到寫作、編劇、繪畫、音樂、詩歌的創作中,那種無邊的想像力成為了創造力的源泉。
可喜的是,在播出第二集時,鄭爽與父親的情感隔離的狀態開始出現了鬆動。在她寫給父親的信中,開始打開心扉,回憶過去與父母在一起的甜蜜時光,逐漸接觸自己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對父母有了感恩,體會到父母的不易。希望她將過去美好的感覺一直保留,並珍惜與父母一起的日子,用心陪伴就是最大的孝順。
——The End——
責任編輯:晨歆
推薦閱讀:
※女星額頭前戴精美裝飾,迪麗熱巴沒仙氣趙麗穎最妖艷,而她最經典
※楊洋鄭爽吻戲是真吻嗎?
※同樣是素顏,鄭爽不能看,最後一位卻乖巧超萌
※被章子怡diss的鄭爽,傻白甜人設徹底崩了!這樣的她卻更讓人喜歡!
※想去搶周冬雨張天愛的衣櫃!她們的所有襯衫我都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