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特定穴的內容和應用

一按五行生剋關係選用五輸穴具有五行屬性,根據《難經·六十九難》提出"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的觀點,將五輸穴配屬五行, 然後按「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的原則,虛證用母穴,實證用子穴。這一取穴法亦稱為子母補瀉取穴法。在具體運用時,分本經子母補瀉和他經子母補瀉兩種方法。例如,肺經的實證應"瀉其子",肺在五行中屬"金",因"金生水","水"為"金"之子,故可選本經五輸穴中屬"水"的合穴即尺澤;肺經的虛證應"補其母",肺屬"金","土生金","土"為"金"之母,因此,應選本經屬"土"的五輸穴,即輸穴太淵。這都屬於本經子母補瀉法。同樣用肺經實證來舉例,在五行配屬中肺屬"金",腎屬"水",腎經為肺經的"子經",根據"實則瀉其子"的原則,應在其子經(腎經)上選取"金"之"子"即屬"水"的五輸穴,為腎經合穴陰谷。各經五輸穴子母補瀉取穴詳見表7-4。表 7-4 子母補瀉取穴表臟腑金水木火相火土金水木火相火土本經字母穴經脈肺經腎經肝經心經心包經脾經大腸經膀胱經膽經小腸經三焦經胃經母穴太淵復溜曲泉少沖中沖大都曲池至陰俠溪後溪中渚解溪子穴尺澤湧泉行間神門大陵商丘二 間束骨陽輔小海天井厲兌他經子母穴母經脾經肺經腎經肝經肝經心經胃經大腸經膀胱經膽經膽經小腸經母穴太白經渠陰谷大敦大敦少府足三里商陽足通谷足臨泣足臨泣陽穀子經腎經肝經心經脾經脾經肺經膀胱經膽 經小腸經胃 經胃 經大腸經子穴陰谷大敦少府太白太白經渠足通谷足臨泣陽 谷足三里足三里商陽3. 按時選用天人相應是中醫整體觀念的重要內容,經脈的氣血運行和流注也與季節和每日時辰的不同有密切的關係。《難經·七十四難》雲:"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輸,秋刺經,冬刺合。"這實質上是根據手足三陰經的五輸穴均以井木為始,與一年的季節順序相應而提出的季節選穴法。另外,子午流注針法則是根據一日之中十二經脈氣血盛衰開合的時間,而選用不同的五輸穴,本針法將在附篇中介紹。二原穴、絡穴的內容和應用原穴與臟腑之原氣有著密切的聯繫,《難經·六十六難》說:「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原氣,歷經於五臟六腑。」三焦為原氣之別使,三焦之氣源於腎間動氣,輸布全身,調和內外,導上下,關係著臟腑氣化功能,而原穴正是其所流注的部位。《靈樞·九針十二原》指出:「五臟六腑之有疾者,皆取其原也。」因此,原穴主要用於治療相關臟腑的疾病,也可協助診斷。絡穴是絡脈從本經別出的部位,絡穴除可治療其絡脈的病證外,由於十二絡脈具有加強表裡兩經聯繫的作用。因此,絡穴又可治療表裡兩經的病證,正如《針經指南》所云:「絡穴正在兩經中間……,若刺絡穴,表裡皆活。」如肝經絡穴蠡溝,既可治療肝經病證,又可治療膽經病證;同樣膽經絡穴光明,既可治療膽經病證,又可治療肝經病證。絡穴的作用主要是擴大了經脈的主治範圍。原穴和絡穴既可單獨應用,也可相互配合使用。臨床上常把先病經脈的原穴和後病的相表裡的經脈絡穴相配合,稱為原絡配穴法或主客原絡配穴法,是表裡經配穴法的典型用法。肺經先病,先取其經的原穴太淵,大腸後病,再取該經絡穴偏歷。反之,大腸先病,先取本經原穴合谷,肺經後病,後取該經絡穴列缺。十二經脈原穴、絡穴見表7-5。表7-5 十二經脈原穴與絡穴表經脈 原穴 絡穴經脈 原穴 絡穴手太陰肺經 太 淵 列 缺手厥陰心包經 大 陵 內 關手少陰心經 神 門 通 里足太陰脾經 太 白 公 孫足厥陰肝經 太 沖 蠡 溝足少陰腎經 太 溪 大 鍾手陽明大腸經 合 谷 偏 歷手少陽三焦經 陽 池 外 關手太陽小腸經 腕 骨 支 正足陽明胃經 沖 陽 豐 隆足少陽膽經 丘 墟 光 明足太陽膀胱經 京 骨 飛 揚

三、背俞穴、募穴的內容和應用背俞穴位於背腰部的膀胱經第1側線上,募穴則位於胸腹部,故又稱為「腹募穴」和「前募穴」。每一臟腑均有各自的背俞穴和募穴。由於背俞穴和募穴都是臟腑之氣輸注和匯聚的部位,在分布上大體與對應的臟腑所在部位的上下排列相接近。因此,主要用於治療相關臟腑的病變。如肺熱咳嗽,可瀉肺之背俞穴肺俞;寒邪犯胃出現的胃痛,可灸胃之募穴中院。另外,背俞穴和募穴還可用於治療與對應臟腑經絡相聯屬的組織器官疾患,如肝開竅於目,主筋,目疾、筋病可選肝俞;腎開竅於耳,耳疾可選腎俞。根據《難經·六十七難》「"陰病行陽,陽病行陰。故令募在陰,俞在陽」及《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從陰引陽,從陽引陰」等論述,臟病(陰病)多與背俞穴(陽部)相關,腑病(陽病)多與募穴(陰部)聯繫。臨床上腑病多選其募穴,臟病多選其背俞穴。當然,這僅是從陰陽理論角度來運用俞、募穴的一種方法,並不是絕對的。《靈樞·衛氣》雲:「氣在胸者,止之膺與背俞。氣在腹者,止之背俞,……」說明了臟腑之氣可通過氣街與其俞、募穴相聯繫。由於俞、募穴均與臟腑之氣密切聯繫,因此,臨床上常常把病變髒腑的俞、募穴配合運用,以發揮其協同作用,就是俞募配穴法,是前後配穴法典型的實例。《素問·奇病論》載:「口苦者……此人者,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為之口苦,治之以膽募、俞。」即是最早記載的俞募配穴法。此外,臟腑發生病變時,常在背俞穴、募穴上出現陽性反應物,如壓痛、敏感等。因此診察按壓背俞穴、募穴,可結合其他癥狀判斷臟腑疾患。臟腑背俞穴與募穴見表 7-6。表 7-6 六臟六腑背俞穴與募穴表六臟 背俞穴 募穴六臟 背俞穴 募穴肺 肺 俞 中 府心包 厥陰俞 膻 中心 心 俞 巨 闋脾 脾 俞 期 門肝 肝 俞 章 門腎 腎 俞 京 門大 腸 大腸俞 天 樞三 焦 三焦俞 石 門小 腸 小腸俞 關 元胃 胃 俞 中 脘膽 膽 俞 日 月膀 胱 膀胱俞 中 極四、八脈交會穴的內容和應用八脈交會穴是古人在臨床實踐中總結出的可治療奇經八脈病證的8個腧穴,認為這8個腧穴分別與相應的奇經八脈經氣相通。《醫學入門·子午八法》中說:「周身三百六十穴,六十六穴又統於八穴。」這裡的"八穴"就是指八脈交會穴,足見古人對其的重視。在臨床上當奇經八脈出現相關的疾病時,可以對應的八脈交會穴來治療。如督脈病變出現的腰脊強痛,可選後溪;沖脈病變出現的胸腹氣逆,可選公孫。另外,臨床上也可把公孫和內關、後溪和申脈、足臨泣和外關、列缺和照海相配,治療有關部位的疾病,這屬於上下配穴法的範疇。古人還以八脈交會穴為基礎,創立按時取穴的靈龜八法和飛騰八法。八脈交會穴配伍及主治病證見表7-7。表7-7 八脈交會穴配伍及主治表穴名 主治相配合主治公 孫 沖脈病證心、胸、胃疾病內 關 陰維脈病證後 溪 督脈疾病目內眥、頸項、耳、肩部疾病申 脈 陽躋脈病證足臨泣 帶脈病證目銳眥、耳後、頰、頸、肩部疾病外 關 陽維脈病證列 缺 任脈病證肺系、咽喉、胸膈疾病照 海 陰躋脈病證[ 附 ] 八脈交會八穴歌公孫沖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臨泣膽經連帶脈,陽維目銳外關逢。後溪督脈內眥頸,申脈陽足喬絡亦通。列缺任脈行肺系,陰足喬照海膈喉嚨。五、八會穴的臨床應用八會穴即臟會章門,腑會中脘,氣會膻中,血會膈俞,筋會陽陵泉,脈會太淵,骨會大杼,髓會絕骨。這八個穴位雖屬於不同經脈,但對於各自所會的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相關的病證有特殊的治療作用,臨床上常把其作為治療這些病證的主要穴位。如六腑之病,可選腑會中脘,血證可選血會膈俞等。《難經·四十五難》說:「熱病在內者,取其會之穴也。」提示八會穴還可治療相關的熱病。六、郄穴的內容和應用郄穴是治療本經和相應臟腑病證的重要穴位,尤其在治療急症方面有獨特的療效。一般來說,陰經郄穴治療血證,陽經郄穴治療痛證。如急性胃脘痛,取胃經郄穴梁丘,肺病咯血,取肺經郄穴孔最等。郄穴除單獨使用外,常與八會穴配合使用,故有「郄會配穴」之稱。如梁丘配腑會中脘治療急性胃痛療效更好。臟腑疾患也可在相應的郄穴上出現疼痛或壓痛,有助於診斷。各經郄穴見表7-8表 7-8 十六經脈郄穴表經 脈 郄 穴經 脈 郄 穴手太陰肺經 孔 最手厥陰心包經 郄 門手少陰心經 陰 郄足太陰脾經 地 機足厥陰肝經 中 都足少陰腎經 水 泉陰維脈 築 賓陰足喬脈 交 信手陽明大腸經 溫 溜手少陽三焦經 會 宗手太陽小腸經 養 老足陽明胃經 梁 丘足少陽膽經 外 丘足太陽膀胱經 金 門陽維脈 陽 交陽足喬脈 跗 陽七、下合穴的內容和應用下合穴主要用於治療六腑疾病。《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指出:「合治內腑」,概括了下合穴的主治特點。 六腑胃、大腸、小腸、膽、膀胱、三焦的下合穴依次分別為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陽陵泉、委中、委陽。臨床上六腑相關的疾病常選其相應的下合穴治療,如腸痛取上巨虛,瀉痢選下巨虛。另外,下合穴也可協助診斷。八、交會穴的臨床應用交會穴具有治療交會經脈疾病的特點。如三陰交本屬足太陰脾經腧穴,它又是足三陰經的交會穴,因此,它不僅治療脾經病證,也可治療足少陰腎經和足厥陰肝經的病證。
推薦閱讀:

《煮婦神探》主要講的什麼內容?
沒錯,短視頻的能量是長視頻的9倍!
最全介紹Document對象內容集合
古書畫鑒定的內容及其具體步驟二
朝花夕拾的內容是什麼?

TAG: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