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什麼意義
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什麼意義
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至少有如下啟示:1、中國改革開放,科學發展的思路正確並且成效顯著。
2、中國的內貿與外貿都發展到了相當的規模,在搞好外貿的同時,內貿的課題也同樣重要,如果內貿的課題做的好就會錦上添花。3、相對低的人均GDP反映出中國經濟還有巨大的增長空間,只要很好地落實科學發展觀,中國就能更好地實現可持續發展。日本內閣府14日公布2010年主要經濟數據,正式承認GDP被中國趕超。在一些日本媒體看來,這未嘗不是一種解脫,日本再也不用盤算戴了42年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帽子」何時被中國搶奪了。對於「中日經濟逆轉」 成為現實,日本官方昨日以「歡迎」作出回答,同時表示「日本發展經濟不是為和中國爭排名」, 「人均GDP日本仍是中國的10倍多」。而國際輿論則將許多問號投向剛「轉正」成世界老二的中國:它的經濟總量將在何時趕超美國?它會是國際秩序的合作者還是破壞者?有入說,還沒邁過「國富民窮」那道坎兒的中國是「世界最強經濟體和最窮經濟體的奇怪組合」。中國學者庚欣說,中國將註定背著這些問號前行,中國的未來將隨著這些問題的解決被一步步勾勒。日本在報紙休刊日承認「讓位」不知是否是巧合,日本內閣發布2010年日本名義GDP數字的14日,恰逢日本報紙媒體本月的休刊日,但這並未影響「日本承認GDP被中國趕超」的消息迅速佔據國際輿論場。按照日本官方數據,日本去年名義GDP最終定格在54742億美元,而中國是58786 億美元。美國《華爾街日報》說,這一歷史時刻標誌著「崛起的中國擊敗了衰落的日本」,韓國亞細亞經濟網站的評論則更為誇張:從今天起,以太陽旗為國旗的日本再不配將自己比做初升的太陽了,倒是中國的五星紅旗看起來更有這樣的氣勢。1968和2010,這是日本共同社l4 日提到的兩個重要年份。文章說,1968 年,用當時的主要指標國民生產總值( GNP)計算,日本首次超越前西德,從此佔據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寶座長達42年,而在2010年則讓位給了中國。事實上,這已是自去年8月「中國 2010年上半年GDP超越日本」以及中國上個月公布去年年度經濟數據以來,「中國經濟趕超日本」的話題第三次躥紅,但多家國際媒體強調,2月14日的意義在於它標誌著一個日本時代的終結,隨著日本政府承認讓位,大幕終於落下了。14日,《華爾街日報》一張攝於東京一工業園區的照片特意將場景選在了「日落」。該報說,在這個歷史轉折的日子,亞洲兩個強國同樣百感交集:經濟長期停滯的日本帶著自省情緒退居第三,日益崛起的中國感到自豪,但同時對肩負新的全球責任保持著警惕。該報配發的一張中日經濟增速統計表將兩國形容為競爭50年的對手,該統計顯示,在日本GDP領先中國最多的1995年,日本GDP總量已超過5萬億美元,而中國不足其1/5,但在2000年後,中國經濟增速讓日本相形見絀。14日,日本官方似乎很想掃清外界對於中日經濟競爭的印象。菅直人當晚對記者說,「應當對近鄰諸國的經濟成長表示歡迎,(日本)希望和有朝氣的國家合作發展經濟,從而帶動我國經濟發展」。當日上午,日本經濟財政相與謝野馨及內閣官房長官枝野幸男先後對中國GDP超越日本表示「歡迎」。與謝野馨同時說「我們搞經濟不為爭排名,而是為使日本國民過上幸福的生活」。枝野幸男在強調日本應從中國經濟發展中汲取活力的同時表示,「人均GDP方面日本仍然是中國的10倍多,為將這一優勢傳給下一代,我們將繼續促進經濟增長。」共同社援引日本專家的話說,日本GDP要想反超中國已十分困難,今後的目標應是提高人均GDP,在「質」的方面成為富裕國家。這一天「來得太快了」14日,日本政府與中國對比人均 GDP的做法在國內引發非議,東京大學經濟學教授伊藤隆敏稱,這類比較沒有意義,因為中國沿海地區人均收入幾乎和日本持平,「我們應該認識到中國內部有個類似日本的國家」。伊藤還說,日本不能簡單認為GDP被中國超越是 「沒辦法的事」,而應將其視為「事態嚴重」的「震撼」,「很顯然GDP遲早會被中國超越,可是來得太快了」。「被中國超越了也不要悲觀」。這是日本《經濟新聞》14日對日本國民發出的忠告,文章稱,在全球化時代,GDP不一定是衡量國力的恰當指標,其測算未包括投資收益,而日本不僅在亞洲而且在世界的投資都獲得了增長。日本Getnews網站的文章則說,被中國超越的日本正從「經濟一流、政治二流」淪為「政治經濟都是三流的國家」,國防幾乎全部依靠別人,國債高達900萬億日元,每年自殺人數超過3萬,對日本而言,迫在眉睫的是「出路到底在哪裡」。長期從事中日經濟報道的中國資深媒體人陳言14日對記者說,擔心世界第二的寶座被中國人搶走,是讓日本糾結了一年多的心結。有人說,被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趕超,不僅是日本的「運命」,也是世界的「運命」。日本輿論14日的反應算得上平靜,可能是因為他們內心深處的不安和不甘已經釋放了一年。也有日本媒體將「中日經濟逆轉終於實現」看做一種解脫。《讀賣新聞》說,從去年起不斷出現的中日GDP逆轉傳言讓日本一直在不斷接受被中國超越的事實,現在終於落定了,日本不用再去探討中國GDP數值是否造假,而是該思考今後如何借中國經濟騰飛讓日本經濟復甦了。世界把連串問號投向中國2030、2025、2020,這一連串數字14日代表著國際輿論對於「中國GDP哪年趕超美國」的猜測。《華爾街日報》說,雖然中國目前人均GDP低於4500美元,只有美國的1/11,但美國的人口只有中國的1/4,這意味著中國只要將人均GDP提升到略多於美國1/4的水平就可以超越美國。文章說,自工業革命以來,英國、美國、德國和日本依靠工人的生產力造就國家的富裕,儘管它們的人口比中、印少得多,但還是成為了世界最大經濟體,但中國的崛起凸顯了後工業化時代的一個現實:決定一國經濟實力的不僅有生產力,還有人口。文章說,1900年時,美國就是依靠更多的人口、更豐富的資源和更先進的工業生產率超越英德等歐洲單一國家成為世界第一,將世界經濟重心從大西洋彼岸拉到美國,如今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又將世界經濟重心東移。「成為世界第二的中國將會充當何種角色?」BBC編輯斯蒂芬妮在其題為「給新世界老二的問題」的文章中稱,西方評論家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呈現出兩極,一些人認為中國不會像德國與日本那樣破壞國際秩序,因為中國又大又窮,意味著中國在最初發展的幾十年中必須首先重視國內經濟發展。但另一些人警告說,長遠而言,中國必將是現存國際秩序的破壞者,其危害可能超出白宮的預測。實現工業化,中國比日本難10倍「中國經濟超越日本是我們從去年8月開始就不斷聽到的滑稽說法。」美國《商業圈內人》14日說,我們今天對此消息的態度和去年8月時一樣,中國經濟不可能超越日本,因為依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中國人均GDP排名排在世界90名以外,和貝里斯及阿爾巴尼亞差不多,僅相當於日本的1/10。當日,中國「國富民窮」也被一些西方媒體議論,有媒體援引在日中國留學生的話說,衡量經濟的真正標準是人們是否享受著舒適的生活,「在日本我可以感受到這一點」。《華爾街日報》說,中國讓人們第一次目睹一個世界最強經濟體和最窮經濟體的奇怪組合。事實上,GDP超越日本並未在中國引發盲目樂觀,大多數中國媒體在報道中重點提到中國人均GDP方面的巨大差距,也正因此,日本NHK電視台認為中國的反應「冷靜客觀」。「關於國富民窮的問題,這是先長骨骼還是先長肉的問題。」日本JCC新日本研究所副所長庚欣14日對記者這樣說。他認為,世界大國在發展歷程中都經歷過國家發展快於民眾生活水平提高的過程,就像一個人在成長時先要長好骨骼,然後才會慢慢長肉。當日.有西方媒體還提到西方歷史上大國的崛起大多伴隨少數國家對多數國家資源的剝奪。庚欣說,中國用行動證明自己走出了與西方GDP大國不同的道路,中國不僅沒有像它們那樣「外財內移、內壓外移」,相反,用自己的隱忍替國際社會分擔了不少風險。西方經濟學家麥迪森在其《960年-2030年中國經濟成就》一書中曾推算,1280年宋元之交時,中國GDP是歐洲的1.77倍,人口是1.47倍,人均GDP是1.2 倍,與中國相比,西方經濟發展模式並不具備先天優勢。英國《金融時報》去年在議論「中國超越日本的意義」時也提到,在過去20個世紀里,中國有18個世紀都是世界經濟之首,中國崛起只是象徵亞洲地區理所應當地回到人類生活的中心。文章說,中日之間有一個最明顯的差距,那就是中國人口是日本的10倍,因此中國在實現工業化、打造美國式生活水準,同時避免遭遇重大資源與政治限制方面,也會比日本難上10倍。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