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海法師:老子道德經心聲2

空海法師:老子道德經心聲2

  -第25章-(本章是直接講述宇宙本體方面)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知曰『道』,強為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的「物」,指的不是「物質」,而是一個現象界實體的存在,也就是「道」、「空」的存在。「有物混成」是渾渾沌沌的,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沒有,但卻是儒家所講的「無極」,一種混沌的情況。「先天地生」在太陽系、銀河系還沒有產生以前就存在了。

  「寂兮寥兮」無形、無體、無聲,都是在詮述「道」的實相、「空」的特性,「獨立而不改」本來就存在,不管現象界再怎麼生生滅滅變化,都是不生不滅的,「宇宙本體」都是如此的存在,不管現象界再怎樣生生滅滅的變化,「宇宙本體」就是如此的不生不滅,「周行而不殆」。

  「可以為天下母」「道」是所有日月星辰、天地、太陽、地球,以及一切眾生的母親、總源頭。在實修的過程中,去了悟「天地父母」的實相,進而去體證到,才能夠了悟生死大事。「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一個浩瀚宇宙、無邊無際的本體存在,我不知如何去稱呼它?「空本無名、道本無名」「字之曰『道』」只能夠勉強稱做「道」。

  但是不要又在文字的「道」上面繞,事實上就是在詮述宇宙的本體,要我們直接去看到宇宙本體,不稱之為「道」也可以,要稱做「母雞」也可以,「母雞」能夠生小雞呢!因為只是一個名相而已。所以,佛陀就以「空」、「法界」詮述,耶穌就稱之為「上帝」。事實上都是相同的,指的都是相同的月亮、「道」、本體。

  「強名之曰『大』」只能勉強跟大家形容,因為實在是太大、太大了,無邊無際、無所不包,不只是整個太陽系,整個宇宙的銀河系也都全部包含在無邊無際的「道」、宇宙的本體裡面。「大曰逝」大到沒辦法看到它的邊際,「逝」好像消失、無邊無際,無法看到它的邊際。「逝曰遠」太遙遠了。現在天文物理學家在地球外層空間的軌道上面,裝設一座「哈柏太空望遠鏡」在運轉,可以不受到大氣層的干擾,是非常高度精密的一項科學儀器,它連120億光年外面的銀河系都可以照射到、看得到。

  但是縱使這樣,連天文學家也不敢說已經找到邊了,因為現在的天文知識,常常是推翻掉以前很多的天文知識。具備這些觀念之後,明了今天所建立的天文知識,也不能夠斷定這樣就已經是究竟了。雖然現代的望遠鏡已經到達極限,但是天文學家還是存著保留的空間,只能宣稱現在可以實際拍攝到150億光年外面的銀河系,但是還不敢聲稱已經發現到宇宙的邊。

  如果找到了邊,然則過去、再過去的那些呢?宇宙是無邊無際的,佛陀也了悟到不必耗費那麼多的生命,一直去追究宇宙的邊在哪裡,因為它是無邊無際。

  但是如果一直要追…,則「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遠曰反」就是一直去看到無邊無際,假設在地球上架著一座比「哈柏太空望遠鏡」還更精密的儀器,能夠看到無邊無際的望遠鏡,如果它一直往前看、向前看,向無邊無際遙遠的地方去看最後的盡頭,然而在最後鏡頭所呈現的竟然是看到自已的背影。

  就是這裡經文所講的「遠曰反」,一直遠到無邊無際的盡頭,竟然是返回到來看到自已。這裡的「起點」跟遙遠盡頭所找到的「終點」,竟然是在同一個點,就是涅槃彼岸。我們一直去找涅槃彼岸,所找到的涅槃彼岸,竟然就是在當下、現在,涅槃的彼岸竟然是在此岸。就像說要到他方世界去找凈土、找極樂世界、一直去找、找、找…,找到最後竟然發現凈土是在這裡,所謂「心凈佛土凈」。當我們真正了悟現象界、宇宙實相存在的真理之後,竟然發現解脫就在當下。所以,要到哪裡去找「道」?到哪裡去悟「道」?都是在當下、現在,不必到心外去求。

  【幻燈片】

  上述《道德經》所講述內容都是關於「道」、「空」、「宇宙本體」方面,一般眾生不斷在跪、在拜、在求,是因為我們內心的不安、內心的苦、內心的煩惱,每個眾生都想要找《解脫道》,以求安心之道。佛教徒要找解脫,道教要找解脫,基督教徒也都是要找解脫。眾生不斷一直在求道、覓道、修道,是因為眾生不了悟「道」,不知道生死大事,不知道家在哪裡,所以不知道回家之道路。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都一直持續存在,於是就到處去求安心之法。但是這些都只是一些方便法,當你做了之後沒多久,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還是存在著。

  有的人就跑到深山退隱,要去修道、成道、證道,但是卻不知道真正的「道」是什麼。你在深山這裡修練,還是找不到「道」,還是成不了「道」。雖然要修行的人這麼多,但是能夠究竟解脫的卻是不多,因此要有正確的聞思、正確的體認。

  以佛教來講,玄奘大師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範例,不斷在求道、覓道、修道。在這求法的過程中,為了解脫,行走八千里路雲和月,粉身碎骨在所不惜。從中國地區一直走、走、走,經過敦煌、西域、帕米爾高原,又繞一大圈來到印度留學取經,再走回中國,前後總共十九年,都是用生命在求道、覓道、修道。

  雖然眾生在求法的外相上有所不同,同樣都是在覓道、求道、修道,都在尋求解脫。你、我、他、眾生像是海中的魚,我們跟大海是一體的,卻不知道大海在哪裡,所以感覺不到大海的存在,於是就在海中一直拚命尋找大海。「大海」代表涅槃彼岸、代表「道」,我們就浸泡在「道」之中,但是卻還要到處去覓「道」、到處去找「道」。

  以基督教來講,你就在上帝的懷抱里,但是卻不知道上帝在哪裡,一直要到處去找上帝,或是到他方世界去找上帝。佛教也是一樣,你就在凈土裡面,但是你不知道、沒有發現,還要到他方世界去找凈土、找極樂。

  事實上,整個「覺醒」的過程就是好好活在當下,好好的去看、去照見到,原來你就浸泡在「道」之中。如果能夠發現自己原來就浸泡在「道」之中,就是體道、悟道而行道,才是真正的「得道」,這時候就是大安心大自在。所以「朝聞道,夕死可也」。

  由於我們把「道」變成很抽象,包括佛教講「空」,也都變得很抽象,於是就在文字堆裡面一直空性、性空、頑空、斷滅空,不斷的在文字堆上面繞,然後見諍不斷。老子用「道」形容,於是大家也拚命要修「道」,但是卻看不到「道」就在眼前、就在當下,不但沒有離開我們,而且每一分、每一秒都跟你溶為一體。

  所以,要看到「道」,就要讓我們回到現象界來看,以「本體」而論,這背後都是「空」,也就是老子所講的「道」-宇宙的本體。但是要體會現象界存在的奧妙不容易,從「空」裡面就能夠演化出萬事萬物。所謂「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道生一」。「無極」就是老子所講的「道」,也是佛陀所講的「空」,但是這樣我們還是看不到什麼。

  在「無極」、「道」裡面,因為「空」蘊藏無限的能源,然後會慢慢凝聚,於是形成星雲。「無極生太極、道生一」的現象產生了。「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因為星雲一定會轉變、轉動,「諸行無常」,現象界的一切存在,一定是在流動變化。

  在這個流動變化之中,物質有輕重、密度比例的不同,一定就會不斷的旋轉變化、錯綜複雜的變化,就是「道生一,一生二」,「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

  「道生一」,然後「一生二」,不斷的一直在變化,又有陰、有陽。更具體來講,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太極」會演變成「兩儀」,「兩儀」本身只要有能源繼續補充,又會不斷的分裂,就像一個受精卵是個「一」,還沒有與卵子結合以前,就是在「無極」的情況,當精卵結合之後,就是進入「太極」的情況,然後受精卵又會慢慢的分裂,一個變成兩個、兩個又會變成四個,只要有能源繼續供應,就會不斷的分裂,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不管再怎麼大的宇宙天文,或是再小的細胞、細菌,整個演變的過程都是這樣,雖然名稱不同,但都是相同的詮述。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然後又會一直再演變、變化。現象界實際存在的現象,可以讓大家了解「無極」。「無極」是實際的虛空,以幻燈片拍攝實際存在的「道」,稱為「無極」也可以,稱「空」也可以。

  「虛空」蘊藏著無限的能源,從大爆炸開始,或是星球的爆炸也好,它一定會釋放出相當巨大的能量,於是散播在整個虛空之中。當遇到因緣具足的時候,又會慢慢的從夸克、然後質子、中子、電子、原子、分子、物質…一直的產生出來。這就是從「能源」、然後慢慢轉換成「星雲」出來。

  這就是孕育星蛋的「老鷹星雲」,虛空的星雲怎麼來的?就是從「道」裡面的「能源」轉換過來的。這是實際存在的「薔薇星雲」,因為很像玫瑰,也可以稱「玫瑰星雲」,這是用「哈柏太空望遠鏡」拍到實際的存在。

  從一片星雲裡面慢慢孕育演變,在裡面的一個角落會慢慢旋轉,然後有陰、有陽,不斷的一直旋轉,然後慢慢脫胎出來形成一個「太陽系」。

  星雲中間的壓力最大,形成「核融合」反應之後,就形成太陽,旁邊這些就慢慢形成其它的行星,這些都是實際拍攝到星雲裡面星蛋孕育的過程。從星雲慢慢孕育的一個過程,再看到實際「太陽系」的形成過程。從一片廣大無垠的虛空里,產生星雲,裡面隨便一個角落慢慢的旋轉、旋轉,然後中間慢慢產生高溫、高壓,於是漸漸的燃燒,產生「核融合」反應,一個「太陽系」就這樣形成。

  所謂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現在太陽出來了,地球也漸漸出來了。「道」就是初始的虛空,然後慢慢的孕育過程,整個「太陽系」就形成出來,有天、有虛空、有太陽,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就是有太陽、有地球、有虛空,然後有天地父母的孕育,整個「太陽系」就這樣出來了。

  一個大家庭之中,有太陽、有地球,有天、有地、還包括虛空。「一生二,二生三」的「三」就是太陽、地球、虛空,於是萬事萬物就這樣慢慢誕生出來。地球的誕生過程也是這樣,從「星雲」慢慢的演變,中間形成太陽,旁邊就形成地球。地球的最初形成也是一樣,非常高溫、高熱的,本來就只是「能源」的聚集,從微細的粒子慢慢形成,到後來就演變出「現象界」的一切出來。

  這時候由於因緣還不具足,地球的動物、植物尚未出現,然而因為地球前面高溫形成的熔漿帶有水氣,水蒸氣會向上凝結,當因緣條件具足的時候,就會形成下雨的現象,慢慢又聚集形成湖泊、海洋,於是有大地、有流水、有空氣、有陽光…等,「地、水、火、風」慢慢的化育,整個地球就這樣形成了。從原來的熔漿慢慢冷卻下來,有太陽、有地球,有水、有火、有風,生命就開始慢慢的化育,然後有動物、植物,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一直演變出地球上所有植物、動物,於是眾生就這樣孕育出來,就是真正的「創世紀」,這背後不是有一個上帝、超級大力神在操控、掌握,是整個大自然法爾如斯在運作。老子講「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兒子啊?」只知道「象帝之先」,有天、地之前,就已經有一個「道」、「虛空」、「宇宙本體」的存在,就像一隻母雞窩在這裡、蹲在這裡孵蛋,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有天、有地,包括「空」慢慢的化育,孵出這麼多的小雞出來,哪一個不是天地父母的化育、養育?有的人講「我是我父母生的!」但是你的父母又怎麼來?還不是整個天地、萬物的化育,你說「我還有祖宗」,但是祖宗一直往上追溯,又是從哪裡來?不也都是從整個天地的化育,包括你我誕生之後,現在每一個當下,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你什麼時候離開過天地呢?什麼時候離開過「道」呢?

  眾生都是腳踏大地、頭頂「虛空」,然後還要喝水,也有陽光普照、空氣…,「地、水、火、風、空」不斷的孕育,就是整個「道」、法界的孕育,一切眾生才因此孕育出來。以「道」的本體而言,由我們台灣再擴大到整個地球,是不是也都浸泡在「虛空」裡面呢?如果沒有「虛空」,地球是不能存在的。一棵樹就代表每一個眾生,一切動、植物都是腳踏大地、頭頂「虛空」,存在於空氣之中,也需要水份的供應,還有陽光的普照,浸泡在整個「空」裡面。

  天地是一切動物、植物、萬物的母親,如果要追溯更深遠,都是來自於「空」、來自於「道」。一切動物、植物,雖然外相上面有所不同,有男、女之別,有人跟其牠動物之別,但事實上都是同根生。如果我們真的能夠體悟到這些,就會以平等之心善待一切眾生,而且「身見」也會破除。我們的長相是這樣,也不是我們要這樣,不是我們在決定的,這也是讓我們看到法界的奧妙-「緣起甚深」、「玄之又玄」。

  「為什麼你的嘴巴是長得這樣,而我的嘴巴會變成這樣呢?」不是因為修行修到最後才練出這樣的長相,這都是法界的奧妙,有沒有看到呢?我都在跟你們示現、講經說法,有沒有看到呢?去現觀大自然的一切現象,老子講「玄之又玄」,為什麼我這隻駱駝是雙峰?而你就是單峰呢?不要在這裡比較大小,雙峰不是我駱駝本身在決定,單峰也不是你的錯啊!你比較小,也不是你的錯啊!不用在那裡計較,要去看到法界的奧妙。

  我是金色、是其它的顏色,不是我本身在決定,都是法界緣起的奧妙,我們一切眾生你、我、他就像水中的魚,都浸泡在「道」之中,浸泡在「空」裡面,浸泡在上帝的懷抱裡面。當我知「道」了,就不必心不安的到處去覓道,現在可以安心了。

  太陽每一秒鐘以四百萬公噸的不斷燃燒自己,然後每天每分每秒不斷把「能源」運送到地球,在太陽系的地球上所有一切動物、植物,生命能源的總源頭都是來自於太陽。你能夠工作、能夠做什麼,包括石油、電能…種種能源,慢慢深入去追溯,能源是不是都來自太陽呢?包括我們所吃的食物,以及食物的所有轉換,能源也都是來自太陽。

  太陽系的這些眾生,能源都是來自太陽,我們的生命與太陽都是息息相關,能不能看到太陽對我們生命的重要?有沒有對太陽感恩過呢?我們就是水中的魚,就是浸泡在「道」之中,但是你知道「道」在哪裡嗎?眾生就像水中的魚,卻是不知道自己就浸泡在水中,還到處去找水在哪裡?你就浸泡在「道」之中,卻不知道「道」是什麼?還去那裡修「道」、得道、覓道?真的要得「道」,不是用「有為法」苦修出來的。

  所有一切眾生都是浸泡在天地之中,沒有大地的孕育、支撐,怎麼能夠奔跑呢?怎麼會有一切物質、政治種種設立呢?不要以為當了一國總統,然後就很「搖擺」(高高在上、自以為是),你、我、他都是天地的一份子,都是浸泡在「道」裡面,都是浸泡在「空」裡面。眾生就像同一串肉粽裡面一粒一粒粽子,上面的太陽普照下來,你、我、他都是浸泡在陽光之中,都浸泡在「道」之中。

  如果無法不了解、無法去體會,內心的不安一定會透過種種方法去找「道」、找安心。如果沒有從根本核心切入,你的心、你的苦、你的不安都一定是存在的。沒有真正了悟生死大事,內心就是一直不安,能不能看到你、我、他都是浸泡在整個「道」之中?老子一開始就直接切入「本體」,讓我們了悟生死大事,你能不能看到呢?

  這一張是「太極」,事實上我們都是來自同樣的源頭-「無極生太極」。「無極」就像一個「虛空」,會生出「太極」,然後又會不斷的變化、演變,生出「兩儀」。但是不管再怎麼變化,都是來自同樣一個源頭,然後「兩儀」不斷的再變化下來…。不管再怎麼變化,我們都是來自於同一個源頭,而每一個點的開始,又會不斷的變化,就好像一對男女組成一個家庭,或是說一對老鼠組成一個家庭之後,會一直繁衍下去。

  根據《聖經》的記載,最初亞當與夏娃組成家庭之後,其它的家庭人員、人類眾生就這樣一直產生出來,都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過程,只是使用不同的語言、名詞而已。

  你、我、他,一切動物、植物,不管外相怎麼千差萬別不同,但是心胸、視野要提升、往上看,看到我們都是來自同一個源頭,當我們看到之後,才會真正體道、悟道而得道。要看到最上面源頭的「空」,才能夠溶入一體的世界,所有的瞋心也才會消失。當你體證到跟一切眾生是一體,就不會有瞋心,會以慈悲之心善待一切眾生,十個結會一一的斷除。

  魚兒在水中游來游去,但是魚兒本身未必能夠知道,人類也一樣在「道」、「空」之中游來游去,你有體悟到嗎?如果能夠好好去求證、好好去體悟,就會越來越自在,邁向究竟解脫。什麼時候才能夠真正有所了悟呢?「不待時節因緣」。如果能夠真的歸零,以下課程內容下來,就會有相當多的體悟、震撼。

  把老子智慧的精華、精髓毫無保留的呈現出來,非常不容易!必須要有天時、地利、還有人和。「地利」就是沒有山頭背景,大家能夠站在超越宗派、宗教的立場。「地利」就是必須要各方面的因緣條件。「人和」必須要大家有相當的素質,你們身心要柔軟到相當的情況。這時候因緣條件具足,才能夠講出老子思想的精髓,我們不是歸屬定位於宗教信仰方面。

  -第2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單單從文字上面是沒辦法解讀的。因為一般我們都主張明辨是非、好壞、善惡,但是這裡的經文怎麼說:「知道美,會是一種惡事呢?」為什麼說:「知道善,也是一種壞事呢?」最主要是老子深觀整個宇宙人生的實相,萬事萬物本來就是一體沒分別,但是眾生卻一定要用「自我」劃分開來,然後就界定出:我要的,就是美、就是善、就是好。「自我」所不要的、不喜歡的,就界定為丑的、惡的、壞的,這些都是從「自我」的立場出發所區分的。

  現在不是在探討哲學方面,除非是像四果阿羅漢的一個解脫者,每個人都是在二元對立。老子首先一開始指出,世間眾生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裡面繞個沒完沒了,他是希望我們能夠超越二元對立。老子整個的思想核心,就是要我們超越二元對立、進入一體的世界,也就是《心經》《金剛經》所敘述的世界。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人類從「自我」的立場去界定,認為這朵花是美的、是丑的,大朵的花才是漂亮的、小朵的花就很醜…,都是從「自我」的立場去界定。在人與人之間,更是在二元對立的分別-什麼官位才是神聖的、我的職位是卑賤的、什麼人才是聖人、我是卑微的…,一直界定、劃分出來。然後就會一直的去追所要的,而所不要的呢?就一直的逃避、排拒。

  為什麼我們沒辦法契入涅槃解脫、寂靜的世界呢?就是一直不斷去追逐你所要的,然後排斥你所不要的,而整個法界、大自然卻是一體兩面都有。對法界來講,是沒有分別的,是平等善待一切眾生。你認為大花漂亮、小花很醜,當走過路邊看到小花,於是根本就不理一眼。如果是一朵漂亮的玫瑰花,於是就很讚歎它,甚至想要摘回家、藏為私有。我們的心是常常這樣:看到好的,就要抓;看到不好的,根本就不理睬。但是對於法界來講,不管是大的玫瑰花,或是小的、小小朵的花,法界都完全平等善待它們。外相雖然有大花、小花之分,但是對法界來講,完全都是平等的。人類就把它貼上標籤-認定這個才是美的、那個是丑的。如果貼上標籤之後,人類就在那裡忙得沒完沒了,就是「斯惡矣」。我們的心就不單純了,我們的心就漸漸的醜陋了,所以「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善」不是不知道好壞、善惡的「善」,而是你都從「自我」去界定。符合我們自我的意思,就認為他是善的;不符合我們自我的意思,就認為他是惡的,就是「斯不善矣」。因為你的內心是從貪、瞋出發,你的內心也是醜陋、充滿著貪瞋的,符合你的意思就認為是善的,不符合你的意思就認為是惡的。

  雖然這一段話很簡短,但是已經道出眾生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裡面,劃分出種種的界線,然後作繭自縛。只要有界線,就是衝突、戰爭的導火線,你的痛苦就沒完沒了!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就是「相對論」。相對而論,當你樹立出一個「對的」,同時「錯的」也就被劃分出來;當你樹立出一個「大的」,則「小的」就被劃分出來;把自己標榜為「大乘」,跟你不同的人,就被貶斥為「小乘」;把自己標榜為「聖人」,認為跟自己境界不相符合的人,就貶為「凡夫」。

  「有無相生」如果樹立一個「有」出來,「無」就被標立、劃分出來;如果你樹立一個「難」,另一個「容易的」就會有對稱出來。就好像:你認為白天是美的,在這個當下你喜歡白天的美,同時就已經認為黑夜、晚上是丑的,是不喜歡晚上的。如果你有樹立一個「喜歡的」出來,另外一個「不喜歡的」,就獨立出來了,就是「長短相形,高下相傾」。人類一界定出一個「高」,然後另外一個「低」就被標示出來。

  我們現在用三條線,比較哪一個長?哪一個短?如果沒有比較,就沒辦法說它是長、是短。現在甲這一條線、乙這一條線,剛才單獨甲這一條線的時候,我們沒辦法比較是長、是短,現在跟乙這一條線比較起來,就可以很明顯的認為甲這一條線是比較長,乙這一條線是比較短。

  所以,經過比較之後,甲這個人的我慢就出來,覺得他比別人高、比別人大、比別人好。但是當甲這個人的我慢一生起之後,現在再來一個丙這個人又出來了,甲跟丙兩個人一比較起來,甲是長、還是短?甲又變成短了,甲跟丙比較起來就矮人一截,這時候他的自卑就出來了。當你比別人長的時候,就會有我慢;當你自認為比別人矮一截,就會充滿著自卑,但是長、短有沒有絕對的標準?

  本來單獨存在的時候,根本沒有所謂的長、短之分,但是開始有二元對立在分別,於是跟乙比起來,你就認為比別人高、比別人大,我慢就生起了。現在假設一個男人在家庭裡面,自認為太太要聽他的,小孩子也要聽他的,因為他是一家之主,在家裡面就像一位大法官,大家都要聽他的,大男人的氣焰就會顯現出來。

  但是當有一天,來了一位他心目中崇拜的一個偶像、大法師、大法王出現了,他就是屈膝卑躬的,變成就很自卑了。

  一般人都只是在外相上比較長短、大小,而法界是沒有所謂的長短、大小,一切眾生都平等的。你能不能來到超越一切的二元對立?不要去做人、我比較,事實上這些都是人類貼上去的標籤。我們能否不要去貼這些標籤?把這些名相都去除掉,尊重每一個人的存在,乙是宇宙獨一無二的存在,甲也是宇宙獨一無二的存在,不管你外表標示什麼樣的大法師、大法王,一樣也是宇宙裡面的一個眾生,大家都是平等的,能不能超越所有的二元對立呢?當我們能夠超越所有的二元對立,所謂的自卑、我慢才會消失。你的心才會來到尊重一切眾生。

  老子一直要我們超越二元對立,那些分別、比較,都是人類狹窄的心胸視野去界定的。當你有了比較心,常常就會比來比去、比到比你小的,於是就生起我慢心,比到比你大尾的,就生起自卑心,這樣你的心是不會解脫自在的。能不能平等心善待一切眾生?本章的第一段經文指出二元對立的分別,都是人類所界定出來的。

  你界定一個「前」,一個「後」就分別出來,這些人圍成一個圈圈,本來大家都是平等的存在,當「1」標榜出來,「2」就站在後面,我「1」在最前面,所以我就是老大,變成你這個「2」是在後面。「2」呢?跟「3」比起來,「3」是站在我後面,變成我在前面,你一比、一比,結果比到最後,變成「1」是在「12」的後面。

  如果要這樣比較,都是沒完沒了的。我們眾生的生生世世都在比大、比小,都在追啊!逃啊!追啊!逃啊…!比到比你大的,就成為心目中的偶像,就不斷的要去追;比到比你貧窮的、比你不好的,就認為不要跟這種人廝混,就要趕快逃,你的心都無法安然自在。這個前後都是因為有對比、有比較才會這樣,如果能夠超越這些比較心,沒有前、沒有後,大家的立足點完全都平等。

  一棟樓房十二層樓,當我站在十二樓就已經非常高,於是就認為樓層比你下面的,都是比較低、比較矮、比較下。但是沒多久,旁邊蓋一棟三十六層樓的,你就變成比較矮了。這裡都是告訴我們要超越二元對立,它的精神核心就在這裡。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要在二元對立世界裡面,你永遠繞不完、比不完的,佛陀講過他以前也是一直不斷的二元對立、尋尋覓覓,結果怎麼樣呢?「歷劫求選擇,純苦無暫樂」,在《阿含解脫道次第》第三十四章《心經》章節裡面,佛陀就是這樣宣說。如果你要在二元對立,都沒完沒了的。「聖人」就是解脫者,因為了悟「聰明反被聰明誤」。

  如果處心積慮的在那裡比較、比較,是沒完沒了的。「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本來就沒事啦!「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行『不言』之教」就是以身教為主,再來「不言」,能夠超越語言、文字。實相本來是沒有文字的,禪宗講說「不立文字」,都是要我們去超越文字、去看到實相。整個法界都是宣說「三法印」,都在宣說「無常法印」、「無我法印」,但是眾生看不到這些,卻是在文字堆裡面鑽研。

  太陽普照著大地,宣說什麼叫做「無常」?什麼叫做「無我」?但是眾生還是看不到,就一直很認真的要修「光明想」,期許在打坐裡面看到禪相,然後光點要多亮、要維持多久,然後亮度要多大…。如果你很認真的一直在修,要修出一個「光明想」,在禪相裡面修出一個太陽,就是用「有為法」在修「光明想」,修到後來你的陽光會比實際的太陽還大嗎?

  直到有一天,當你真的去看到整個法界存在的實相,會發現再怎麼認真修「光明想」,不會比太陽大的,到後來才會體會「無為」是什麼。為什麼「無為」?太陽本來就就存在,為什麼還要修「光明想」,你不需要去造作。眾生就是不了解實相,不承認它、看不到它的存在,所以一直在顛倒夢想構築夢幻世界,一直在「有為法」的世界裡面。

  當有一天,你發現到事實就是法爾如斯的存在,整個法界都是如此的存在,是超越一切語言文字,這時候才會來到「無為」。「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他看到這些實相之後,不必再顛倒夢想了,於是「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去看到整個大自然、法界所展現出來的現象,天、地就好像是我們的父母親,真實的存在也是這樣,不斷一直在養育著我們,地球如此無條件、無所求的,承載一切眾生、養育一切眾生。太陽也是如此普照著我們,所有人類生命的總能源都是來自於太陽,但是我們卻沒有去感恩過太陽,所以「萬物作焉而不辭」。

  地球、太陽、地、水、火、風,如此默默在養育我們一切眾生,而且不辭辛勞。從有天、地以來,地球默默的承載、默默的播種、默默的養育這些眾生,太陽每天日出、日落,不斷地陽光普照,把能源輸送到地球來養育眾生,「萬物作焉而不辭」就是不辭辛勞。然後「生而不有」養育一切眾生,但是又不去主宰、不佔為己有。只有天、地、大自然展現出「生而不有」的精神,我們一般父母親生了小孩子之後,就會認為「小孩子是我的,是我的心肝寶貝,我的、我的…」那個我、我所就會抓得很緊。

  但是不管是你的小孩或是你,或是你的父母親、你的祖先,全部都是法界、大自然的子女,整個大自然如此在養育著我們,但是「生而不有」,不會去佔據你、不會去抓取你、不會去主宰你,讓你自由自在的活著。

  「為而不恃」對眾生這麼多的貢獻,每分每秒都有「地、水、火、風」的養育,但是從來太陽不會去跟你炫耀「我功勞多麼大、我多麼偉大、我對你們多麼重要…」從來沒有。從小到現在,太陽有沒有跟你們炫耀自己很偉大?地球有沒有跟你們炫耀自己很偉大?真正對我們生命最重要的是整個法界,從來不會跟你居功,但是想想看我們自己、看看我們自己,當能夠做一點事情之後,我是、我能、我慢就顯現出來了。

  當解脫者現觀整個法界,所展現出來的就是無我、無私的精神,佛陀一直宣說「無我」,但是要體證「無我」,就一定要現觀整個法界,如果在經典文字、禪相裡面,絕對沒辦法做到「無我」。真正展現「無我」的是法界,「功成而弗居」。整個大地在化育、長養眾生,讓我們自由奔跑,讓我們能夠做任何事。但是從來不居功,也不邀功。

  所以,真正對我們最重要的,卻都是默默在奉獻、默默在承擔、默默的在做,我們能不能去感受?能不能去體會?單單在這一段,如果能夠好好去體會,要邁向解脫很快、很快!當體會到什麼叫做「無我」,當真正體會整個法界對我們生命的重要,就會生起慚愧心跟感恩的心。因為從小到現在,很少真正感恩法界對我們的重要,很少去看到、去感恩,雖然眾生卻都不知感恩、也無所謂,法界還對眾生默默耕耘、默默奉獻。

  我們能不能做到這樣的精神?有時候想想看,假如我們就像大地這樣任眾生踩踏、承載著眾生、養育著眾生,眾生不但沒有感恩你,還不斷破壞你、踩踏你,甚而還吐痰、大小便…這樣在蹂躪你,看看我們能不能做到沒有瞋心、沒有怨尤?這些都在宣說整個法界的無我、無私,但是人類常常站在「自我」的優越感,認為我們人類才是有情眾生,山河大地是無情的、哪有什麼重要,人類都站在我慢的立場輕視其它的,包括我們真正的天地父母,也都是如此在踐踏、輕視他們。

  當你在踐踏、輕視的時候,怎麼了悟生死大事?怎麼去體會到「生從何來」?你不知道「生從何來」?又怎麼了悟「死往何處去」呢?怎麼大安心、大自在呢?老子希望我們了悟生死大事,看到整個法界所展現「無我、無私」的精神。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整個法界大自然一直默默在養育眾生,但是「夫唯弗居」從來不居功、不炫耀。「是以不去」是跟「世間法」做對比,一般眾生如果做了一件事有所成之後,就沾沾自喜,期求外界的標榜、表揚,但是縱使你的功績、功勞再大,都會像曇花一現。另外,有人就會在背後開始:有人羨慕你,就會有人嫉妒你;有人把你樹立一個功績,有人就會設法去除,世間人就是如此。但是如果真的體會天地默默奉獻的精神,就會默默的去做,覺得該做就去做,不居功、也不炫耀,展現無我、無私的精神,「是以不去」你的生命才會超越時空,真正發揮意義出來。

  -第3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尚賢,使民不爭」老子就是直接講「出世間法」,一般「世間法」是要表揚好人、表揚孝子、表揚賢者、要訂出一個聖位。像以前唐朝科舉制度,主要目的是要訂出狀元、探花、榜眼、榜首…,讓大家好好在那裡爭奪,但是不管再怎麼上來,都還是在皇帝之下。只要一訂出什麼官位、職權,大家就一直往這方面去爭奪,在過程中就一定會勾心鬥角。老子提出「不尚賢,使民不爭」,當標出一個神聖的果位,眾生就一直要爭奪這些,然後勾心鬥角。

  當然除了「出世間法」的《解脫道》之外,因為是沒有名額限制的。如果有名額限制,大家就會彼此排斥,「世間法」一定要有名額限制,只能夠有一個狀元、一個榜首,只能夠有一個董事長、一個總經理。在名額有限的情況之下,大家都一直要往最高榮譽的地位爭取,但是在爭奪的過程之中,彼此之間就會勾心鬥角、互相排斥,就算再怎麼慈悲,只要你要爭奪那個位置,往往就會傷害到其它同仁。

  「不尚賢」不是說公司都不要制訂一些職位,大家不分階位。縱然在表相上,訂出種種名相不同的階位,但事實上都完全平等,尊重彼此員工有尊嚴的一面,大家各盡其責,不是一定要爭到什麼位置才算,所以「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一張山水畫在這裡掛著,大家看起來沒什麼,也不必去保險、保全,但是如果標榜為現在身價最高的畢加索名作,這一張畫就很危險了,必須要投保高額保全,而且還要做很嚴密的保護,怕會被偷盜。因為眾生二元對立價值觀很強,一幅名畫價值都是百萬美元,如果偷竊去販賣,這樣就發財了。當你標出身價多高之後,就不安全了。

  只要標出是珍貴的,比如燕窩,於是那些燕子就慘了。燕窩是燕子的唾液,海燕在懸崖峭壁上吐唾液,要做什麼?是燕子在生蛋以前築巢,做為養育下一代的窩巢,吐出牠的唾液出來築巢,如果偷盜窩巢之後,一方面下一代會被犧牲掉,就算牠想要重新再吐,命也都沒了。人類為了自己口欲,把燕窩標出是珍貴的,那些燕子就會遭殃。

  事實上,老子對世間、對眾生心態,看得非常的深入、非常的清楚,當一標榜什麼最高、最貴的,眾生就會搶著要。現在假設一個是以玻璃做成的鑽戒,一個是水晶鑽戒,另一個是鑽石鑽戒,雖然從外型看起來完全都相同,如果沒有專家鑒定,外表貼上是玻璃水晶,大家不會覺得奇怪,也不用保全,但是如果經過專家鑒定出來,是英國皇冠上面的東方之珠、皇冠之珠,是價值連城的幾億美元,糟糕了!如果這一顆寶石歸屬在哪一個人的身上,生命就會不保,如果不鑒定出非凡的身價,事實上也就不起眼了。

  同樣的,對法界、大自然而言,事實上鑽石、水晶或是玻璃戒指是沒有區分的,法界是完全平等的,放在大地上,就算幾百千萬年,大地還是一樣平等對待、沒有區分的。但是人類就劃分出「物以稀為貴」,這是最貴的、價值上億美元,於是眾生就要搶、要爭、要奪。不要以為擁有葵花寶典,就可以到處炫耀,越是擁有珍稀的物品,你的生命越是不保。老子對世間、眾生心態看得很清楚,所以提出「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只要標榜出什麼是珍貴的,家裡是「金玉滿堂」,就很危險了。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剛好是相反的,現在「世間法」的商業廣告都是越來越誇大,設法要打動消費者的心,就會「心動不如行動」。整個產品設計的廣告趨勢,都是如何增長我們的欲貪,當我們的欲貪越多,心境就會越亂,越會成為慾望的奴隸。

  物質越文明、越發達,社會的人心是越不單純、越複雜,像以前在鄉下村莊,我們就像土雞一樣到處跑,沒有大人照顧、護送去上學,還要接回來,但是以前也沒有綁票事件發生,大家到處串門子,反正你的家像我家、我家像你家,現在如果回鄉下老家,白天都沒有關門的,除了晚上睡覺關門以外,大家可以來串門子。

  科技、物質越發達,人心的慾望反而越無窮、越複雜。現在科技越高度發展,家裡的門鎖、警衛系統,反而越來越嚴密,科技的發達到底是讓你過得越舒服、越安心?還是越緊張、越忙碌、越不安呢?像我以前在讀經濟學的時候,有一些經濟學家主張要用消費剌激經濟景氣、經濟成長,所以鼓勵大家不斷的消費。

  事實上,因應實際需要而消費是對的,但是為了商品的流通,為了賺更多的錢,然後鼓勵大家鋪張浪費,地球的資源會在我們這一代跟後一代揮霍殆盡,能不能為我們的子孫想一想呢?整個地球資源不光是我們在享用,人類要珍惜大自然的資源,該用的、我們才用大自然供給我們所需的,但是能夠省就要省,省所該省、用所該用,所以說「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真正有智慧的解脫者治理政治或是教導人民,他會把握「虛其心」,教導人民能夠看到整個法界對我們的重要,慢慢的去學習著感恩,不要增長我慢,一方面要有慚愧心,一方面要懂得虛心學習。「實其腹」眾生如果吃不飽,其它的人文、是非道德就免談,因為眾生飢餓、吃不飽,就會搶奪。所以,要讓眾生基本所需穩定,生活上能夠過得去。

  「實其腹」的另外一個深義就是:一個真正的聖人在治理、教導人民的時候,是讓眾生生活安定而且有內涵、有智慧。「實其腹」也包括有內涵、有智慧,不單單是肚子吃飽而已。

  「弱其志」就是正確的教導,包括正確的修行,「出世間法」修行是讓一個人的我慢越少,讓一個人正確走在解脫道上,我慢是越來越少。《阿含經》指出「解脫道」是去除十個結,一個結、一個結去除;真正走在解脫道上,我慢是越來越少的,就是「弱其志」。「世間法」的修行跟「解脫道」是背道而馳,是越修越厲害、我慢越大。

  「強其骨」是教導眾生百姓要有道骨,修行要有道骨,包括弘法、跟眾生互動,都要有道骨。「道骨」跟「我慢」是不一樣的,不要混為一談。我慢是從「自我」去炫耀我是、我能,但是「道骨」卻是不一樣。在《阿含解脫道次第》課程有講阿羅漢講經說法的幾個原則,要有羅漢托空缽、也在所不惜的決心,你才能夠弘傳真正的法。

  如果講經說法的背後有名利心,於是會考慮在怎麼講經說法,人家的供養才會多、布施才會多,而順著眾生的需要在講,不是引導眾生趨向解脫,是順著眾生的慾望在講,講一些眾生聽起來很高興、很喜歡的內容,盡量去稱讚他、吹捧他,讓他聽了越來越高興,就一大筆、一大筆的鈔票,一直貢獻出來,於是宗教就變成這樣變質了。「強其骨」就是要有道骨。

  像佛陀或是老子本身都沒有累積財富,佛陀到臨命終的時候,也是「兩袖清風」、「羅漢腳仔」(一貧如洗),就只有身上的一些東西,沒有山頭、道場可以傳承給弟子,在佛陀大般涅槃的時候,包括後來主事整個經典集結的大迦葉也不知道,是到後來才知道。他們本來就是到其它比較遠的地方去弘法,後來知道佛陀涅槃了,才回來的,都沒有一留下什麼財產可以繼承。佛陀就是有道骨,真的就是為法、只有講法,眾生有因有緣、有適當的地方,我們就來一起聽法、修行,眾生所提供出的這些,都只有用在利益眾生聞法、修行,這樣而已,沒有個人的私人財產,這就是「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很多人常誤認老子是主張愚民政策,於是都會加以批判,這樣的教育就會變成「使民無知」-沒有知識、無欲,不了解其深義的人就誤以為老子是著重愚民政策。

  日前有一位學員跟我互動,已經是學佛十幾年的老參,他聽說要「證初果」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因為我在書本上提到「證初果」之後,再回來看這一本書,你的體會會更深,於是就講說「好像要證初果不會很困難,但是又不敢發願要證什麼果,覺得如果發願要證果,是不是我慢呢?」我就回答他說:如果沒有正確的聞思基礎,要證果是非常、非常困難;如果有正確的聞思基礎,要證果是很快;能夠真的隨時歸零,是非常快的,所謂「不待時節因緣」。

  問題是你信不信?願不願意真的把「自我」交出來?這是重要的關鍵。如果有因有緣、大家真的願意,我們都是直接講「無上道」,所謂「直趨無上道」。《永嘉大師證道歌》所講的都是「直截根源佛所印」。希望我們有因緣直趨解脫之路、直趨解脫道,不要在支流末節上面繞。

  如果要我跟大家講支流末節,當然也可以,但是我是覺得已經有很多人在講了,我們可以把這些省略掉,希望真正講出來的是中上方面的程度內容,協助佛教不斷在質的方面,以及證量方面的提升,真的「為法做見證」,不是在支流末節上面。所以,希望大家好好珍惜這樣的因緣,能夠隨時歸零、身心柔軟,直接講「直截根源」的解脫路,這樣就很快。包括《道德經》都是直接講出「究竟法」,老子的出招更是乾淨利落,真的要身心柔軟,才能夠看到老子高明的地方,真是人類最高智慧的結晶,要好好的挖寶、好好的珍惜。

  「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一般都會錯誤解釋說老子好像老謀深算,怎麼要別人「無知無欲」?「無知」的「知」不是佛教所講「智慧」,「知」就是一般世智辯聰的聰慧、知識。舉例來講,一個人的IQ是180,但是EQ就未必及格;你很會背書,每次考試都第一名、一百分,但是做人方面未必能夠成功。世間的聰慧、知識、聰明、世智辯聰…這些,跟佛教所講的「智慧」是不一樣,這兩種要分清楚。

  佛教所講的「智慧」是了悟真理實相,貪瞋痴、我慢的止息,大慈大悲善待一切眾生,是體道、悟道而行道的一種「智慧」,老子是期許大家要有這種「智慧」。「無知」就是不要去用勾心鬥角、世智辯聰、爾虞我詐…那些,「無欲」就是大家要淡薄各種慾望,吃東西是為了「真正需要」而吃,不要為了「欲貪」而吃。

  人跟動物同樣吃東西,獅子、老虎、猛獸牠們再怎麼兇猛、再怎麼吃,事實上所吃的都是很有限,一般動物都是因為實際的需要而吃,牠們吃飽就好。但是人類的吃卻常常都是為了要滿足無窮的慾望,慾望的吃是無窮無盡,所以那些老虎、獅子不會破壞大自然的平衡,但是人類慾望的吃,卻是不斷的一直在破壞大自然,一直在啃蝕大自然的資源,不是因為吃不飽、真正需要才吃。

  人類是吃得飽,但是又要講求各種口腹、口欲、口感的享受。本來一餐飯只要五十元就可以吃飽,但是卻要求色、香、味俱全,一餐飯必須花費到五百元,這樣才過癮。同樣的一餐飯,又要消耗大地資源的十倍,這是人類慾望的吃。「常使民無知無欲」要能夠知足,如果慾望越無窮,你的苦、你的煩惱也越多,解脫者是知足、感恩,那種慾望不是用壓抑的,「無欲」不是一直要壓抑你的慾望,而是去了悟實相之後,自然的放棄那些爾虞我詐,自然的能夠淡泊、自然的能夠知足,真正知足就會常樂。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聖人的教導就是慢慢解析世間眾生的實相,一些小聰明、世智辯聰、爾虞我詐,到最後都是自討苦吃,老子把眾生心透悉得很清楚,如果對人民百姓有正確的教導,增長正確的智慧、知見,就會「使智者不敢為也」。「智者」不是真正有智慧的智者,是世智辯聰、喜歡耍心機的人,讓那些人不敢胡作妄為。

  如果大家真的能夠「為法做見證」,能夠把佛法以實修實證走出來,我們只要顯正就好,不必破邪。只要真正有智慧,那些喜歡耍心機的人就不敢妄為,亦即「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一個人如果能夠體會到大自然「無為」、「無我無私」的精神,默默的奉獻、默默的去做,就「無不治」,事情就能夠辦得好,包括大家在各種崗位上也是一樣,不管是當主管、總經理、當經理或是其它的職員,如果能夠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把工作做好,不去爭名奪利、該做的就去做,單位團體一定會上軌道、穩健發展。如果沒有好好在工作崗位上盡職,總是在勾心鬥角、爭名、爭位置,人我是非就會越來越多,磨擦也會越來越多,包括政治上也是一樣。

  真正大政治家都是為整個國家、蒼生在著想,不是為了個人的名利,不要一看到「無為」,就認為是什麼事情都不做、消極悲觀。「無為」的深義,並不是什麼事情不做,是真正要了悟整個真理實相,體會大自然、整個天地「無我、無私」啟示,才能夠真正做出體道、悟道而行道。

  所以,「無為」另一個層面講,就是包含了「無我、無私」,做什麼事情都是「無我、無私」。老子所講的「無為」,是包括「無我、無私」,做什麼事情就默默去做,你覺得該做、就去做,裡面沒有爭逐個人的名利,也沒有展現炫耀我是、我能、我慢,你覺得說該做什麼、就默默去做,做的當下是無我、無私,這樣公司的團隊精神會越來越好。如果一個董事長本身能夠有無我、無私的精神,以愛己之心愛每一位員工,大家都會團結一條心。

  -第5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鑰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很容易被一般眾生誤解為天地好像沒有人性,認為人類才是有情眾生,山河大地、天地都是無情的。如果把山河大地歸納是無情,然後認為人類才是有情,一直這樣標榜認為我們比天地都偉大、都還高,但是天地是怎麼在養育你呢?

  整個法界大自然是沒有私心,沒有我、我所的區分,是完全平等心善待一切眾生。「不仁」就是沒有偏愛、沒有偏私,不管是美國人、阿富汗人,太陽同樣的普照大地;不管是以色列人、巴勒斯坦人,大地同樣以平等心善待一切眾生;不管是台灣人、大陸人,整個法界都是平等的對待一切眾生。「天地不仁」就是天地是沒有偏愛、沒有偏私。

  「以萬物為芻狗」事實上整個法界整個大自然,對待你跟對待一隻貓、一隻狗,是完全平等的。「芻狗」是草扎的狗,整個法界對待人類跟對待一棵樹,對待一朵花或是一枝草,都是完全平等的。一個真正的解脫者也會來到這樣的心境,以平等心善待一切眾生,包括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你以前所認為無情的,對於一個解脫者來講,他跟它們都是一體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都是強調整個法界無我、無私善待一切眾生,而且生死平等。

  「以萬物為芻狗」另一個含意就是生死平等,整個法界、整個大自然是如此的生死平等。在眾生的心目中,都只是希望所要的、希望花開,認為花落、花凋謝就是醜陋的、就是不好的,就不喜歡這樣。但是對法界而言,沒有花落、就沒有花開,花開也平等、花落也平等,沒有死亡、就沒有出生,整個法界的黑洞、白洞都是平等,生跟死都平等。

  真正的解脫者體會到整個法界是如此包含所有相反的兩極,體會到整個法界是沒有任何私心,以平等心善待一切眾生,因此叫做「聖人不仁」。同樣的,真正的解脫者是平等心善待一切眾生,「以百姓為芻狗」不是說一個解脫者是踐踏糟蹋百姓,而是他一樣體會到一切眾生都平等,親疏的觀念也都破除,是用平等心善待一切眾生。

  「天地之間,其猶橐鑰乎」「橐鑰」就是風箱、風鼓,以前在鄉下曾經看過有人在打鐵,就有一個風箱像打氣筒在打氣,氣就會跑出來,充氣就會起各種作用,包括要打鐵,也需要送風送氣進去,現象界的各種工作就能夠運轉產生,包括一顆籃球以打氣筒打氣之後,球就能夠膨脹起來,就可以打球了。透過風箱的作用,就能夠發揮很多的效能。

  整個法界、大自然像一個大風箱,風箱一定會轉動的,颱風像是整個法界的風箱在大力吹動,有颱風、地震表示星球是充滿著生機,有「無常」才顯示地球是充滿著生機。「天地之間,其猶橐鑰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整個法界就像一個大的風箱,然後風越吹動,萬物就一直生生不息出來。所以,不要以為颱風不好,不要以為風雲變色不好,風雲變色、颱風正是告訴我們,整個法界是一直生生不息的演變。

  平常我們都把颱風界定是不好的,但是,事實上颱風就是整個大自然的一種調整,平常風是有在流動、流動,就像這裡所講的「橐鑰」那種風鼓在推來推去,無常的生滅變化、無常的流動,一定要透過風速在流動。以另一個角度在講,整個法界大自然好像把這個風一直推動、推動,有風在流動,動、植物眾生才能夠成長;海水有在流動、波動,海裡面才會有植物、動物。如果海水都不流動,裡面的動物、植物也都會死掉。

  所以,不要怕「無常」,不了解「無常」才會懼怕「無常」,如果能夠體會到整個法界,事實上一定是透過不斷變動、變動、變動,這樣才會生生滅滅。眾生只喜歡生、不喜歡死,但是沒有死,就沒有生。老子把這些現象看得很清楚,整個法界就是如此一體的兩面。一位真正的解脫者是體會到生死一如、生死平等,體會到不生不死,但不是像死在那裡不動、不會變動,是從生生滅滅裡面體會到不生不滅,就是「天地之間,其猶橐鑰乎,虛而不屈」。

  「虛而不屈」就是「空」,看起來好像空洞、沒有什麼東西,它是任你賓士,但是法界不會屈服在人類的我慢之下,人類自認為「人定勝天」,但是「人若勝天,天不語」,「天若勝人,整局空」。你越有我慢,越展現我是、我能、我慢,你的苦、你的煩惱就越多,因為你在跟整個法界大自然的法則背道而馳,在跟整個法界在對抗,你是一個波浪,但是要對抗整個大海的潮流,只會自討苦吃,就是這裡所講的「不屈」。

  「動而愈出」法界越變動,現象界越是不斷的生滅、不斷的蓬勃發展,所以大家不要懼怕,「無常」是中性的,當我們了解之後,就不會懼怕「無常」,如果我們不了解「無常」,就會一直在逃、在避、怕無常。佛教也有「空中能夠生妙有」這一句話。

  「多言數窮」如果一個人很喜歡錶現,沒多久就會「黔驢技窮」。「不如守中」不如觀看因緣,「守中」就是要觀看因緣,但是動、靜都要有智慧。


推薦閱讀:

第六講老子智慧與現代愛情婚姻
老子的精髓
[轉帖]老子的道與西方神哲學比較
《老子》我說(上)
沈一貫,《老子通》

TAG:道德 | 道德經 | 法師 | 老子 |